1. 为啥三国时期都是两个字的名字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爷爷和爹爹死了,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了幅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被剥夺,王莽下了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前朝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交际范围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名现象得以延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2. 三国时期的人物名字为什么都是两个字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几乎全是单名,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其实这种潮流从西汉灭亡一直持续到五胡乱华,当时的中国人都热衷于起单名。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1、先秦以来,流行单名,但不排斥双名。数数先秦各代的统治者,就不难发现人们喜欢单名。但双名的也不少。
2、孔子在修订春秋时,说到“季孙斯、仲孙忌帅师围郓”,然后《公羊传》为这句话作注时说“此仲孙何忌也,曷为谓之仲孙忌?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意思是仲孙忌本来叫仲孙何忌,为何孔子写成了仲孙忌呢?是因为孔子讥讽他名为双字,所以故意省去一个何字,成为单字。双名是不符合礼法的。
其实双名在当时也是符合礼法的,公羊传这么说有点牵强,我估计是孔子无意漏掉了一个字罢了。但孔圣人的这么随意的失误,就被后人理解成为孔子不喜欢双名了。
3、到了穿越大师这里了。王莽建立新朝,进行“托古改制”,从先秦时代文化为自己的改革寻找灵感。王莽改了很多,其中包括名字。比如他把叫了几百年的匈奴单于改成了“降奴服于”,把匈奴改为“恭奴”;他又把高句丽改名为“下句丽”,不知道他是想故意挑起战争还是心血来潮,反正双方因此打了起来。
4、都给少数民族改名字了,当然少不了新朝子民。王莽的长孙叫王宗,估计是想当皇帝憋不住了,在家里偷偷的准备了玉玺、龙袍等僭越物品。王莽知道后大怒,王宗被迫自杀。事后,王莽说“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说的是,我这孙子王宗本名为王会宗,依据制度(制作)改名为王宗,现在他犯下了大不敬之罪,所以恢复他王会宗的名字,以示惩罚。
本来当时社会上虽然单字为主,但双字也很多,经过王莽这么一折腾,人们就基本不敢起双名了,于是单名成为绝对主流。
5、虽然刘备、曹操、孙权、关羽、张飞、赵云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都是单名,但三国时代也有“杀马特”非主流,敢于起双名。(诸葛、司马、皇甫、淳于、太史这种复姓不在其列)
最出名的,当属诸葛亮喜爱的好同志之一郭攸之,郭攸之,字演长,南阳人。他有名有字,所以能够证明郭攸之同志是三国时代实打实的敢于起双名的非主流之一。
除此之外,曹魏大将田豫给自己的儿子也起了双名――田彭祖,彭祖是我国传说中的长寿之人,田豫起这么个名字估计是他儿子小时候得过大病,叫个彭祖,希望他能长命百岁。
孙权的两个公主也是双名:大女儿孙鲁班,字大虎;小女儿孙鲁育,字小虎。
还有存疑的,比如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承彦,我认为是字,而不是名,但史书并未记载其姓名,所以存疑。如曹操早期的谋士戏志才,志才也应该是字,不是名。如袁绍手底下驻守乌巢的几个将军,眭元进、韩莒子、吕威璜等,我认为元进、莒子、威璜也是字,而不是名。
还有一些是《三国演义》虚构的人物,比如岭南大将邢道荣、北海高手武安国等,就不说什么了。
3. 三国时期的人为什么名字都是两个字
据说好像是王莽那个年代规定的 最后发展成只有地位低下的人才有双名...(当然后来又不是了)
《三国演义》里也有一些双名出现,不过大多数都是作者虚构的人物 马元义:张角的弟子。正史记载,估计是他的字,不是名。 程远志:黄巾党。虚构。 裴元绍:黄巾党。虚构。 秦庆童:董承家的一个奴才。虚构。 郭攸之:蜀国大臣。这个确实是名,听说那时候有个习惯,在名后边加个助词,此风晋朝依然有之,如裴松之、王羲之。 马日磾:这个也是名,听说他是因为崇拜金日磾才起的这个名,他的字据说也和金日磾一样。 傅士仁:著名叛徒。这个大概是老罗搞错了,这家伙本姓士,名仁,字君义,那个“傅”字不知道谁给加上去的... 王子服:东汉大臣。正史记载,不过据说他还有个别名叫王服,也有管他叫李服的(见诸葛亮《后出师表》),待考。 蒋义渠:袁绍的部将。正史记载,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字。 尹大目:魏国武将。正史记载,不过这个确实是字,不是名。感觉很奇怪,怎么起这个么破字... 石广元、孟公威、崔州平、黄承彦:诸葛亮的朋友还有岳父。这几个都是字,不是名。石广元真名石韬,孟公威本名孟建,崔、黄二公本名待考。 杨大将:袁术的谋士。估计写这一段的时候老罗刚好发烧了,人家明明叫杨弘...正史有明文记载。 吕威璜、韩莒子、眭元进:正史有记载。这三个家伙都是淳于琼的副将。不知道是不是也是字。 李春香:黄奎的妾,不过似乎又是老罗虚构出来的人物。 刘元起:刘备的叔叔。估计也是字。 曹安民:曹操的侄子。不知道是名还是字。 曹文叔:曹爽从弟。这个一看就知道是字... 董荼那、阿会喃、金环三结、朵思大王、带来洞主、木鹿大王、兀突骨、轲比能、彻里吉、俄何烧戈、胡赤儿、胡车儿:全是什么南蛮、羌族、鲜卑的那号人物...估计全是音译过来的... 综上,似乎只有“郭攸之”还有“马日磾”这两个名字是正正经经的双名,其他的要么是字,要么是谬误,要么就是异民族...
两个原因:一是避讳礼制,二是“王莽改制”。 “三国”人物绝大多数是单名,取双名的印象中只有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三国时期,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清一色的都用单名,这种现象与两点有关。一是避讳礼制。先秦的《礼记·曲礼》规定“二名不偏讳”,意思是说:如果两字为名,只讳言其一字,另一字可不讳。随着避讳制度的渐趋严密,“二字不偏讳”也成非礼了,不如“一字为名令难言而易讳”。二是“王莽改制”。西汉末年,王莽上台之后,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均不得买卖;还曾屡改币制,更改官制,改了官名改地名,改了地名改人名,他下达了禁止使用二字名字的法令。 《汉书·王莽传》载:“莽念中国已平,唯四夷未有异,乃遣使者赍黄金币帛,重赂匈奴单于,使上书言:‘闻中国讥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从圣制。’”这则史料告诉我们,王莽做了皇帝后,派遣使者携带金银财宝送给匈奴的单于。单于回复说:听说中国取消二字名,我原名囊知牙斯,现在改名为知,以服从“圣制”。 王莽取消双名而主用单名的制度,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造成后来东汉、三国等朝代取单名之风达300余年之久
4. 三国时期的人名为什么都是只有两个字
问题是出在王莽身上。
这些历史上都有记载的。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爷爷和爹爹死了,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了幅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被剥夺,王莽下了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前朝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交际范围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名现象得以延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5. 为什么三国名字都是两个字的
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三国人名都是由姓氏和一个名组成的,不太能理解
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历史性的一幕是怎么形成,其实最开始的我们的东汉时期的时候古人的名字就不是仅仅的一个名组成的人名,但是随着时间和人名的推移,到了西汉末年的时候就逐渐的出现了关于一位历史人物王莽先生的事情。
说到王莽先生他可是一位非常追崇理想主义生活的改革家,我们的王莽先生在他辅政期间,严重的说不允许人起名字包含2个字的,要求必须大家按照他的制度取名2个字,出了制度大家就只有严格的执行了,从此大家走上了取名为单个字的名字。
不仅仅是这样的一个情况,跑开自己的本土人名不说,就连其他国家的人名也要进行干涉,所以叫自己国家的使臣带着礼物去说服其他国家的也遵从自己国家的制度,这样的行为就有点让别国的人感觉特别的没有面子,明明自己国家的人名还非得叫其他国家的人名来改制度,简直就是一个耻辱,不过也没办法接受了王莽送来的礼物,也只有跟着别人的要求做事情了。
别看我们的王莽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人,但是实际上勇气还是不得了的,王莽成功的逆袭成了一代君主,想着当然是可以好好实现他的单名制度了,在他在为期间,勇于推行和实施这个单名制度,结果这个制度顺利的加入到他的王朝李曼,但是他的管理制度却不怎么样,在位时间没有多久,就被退下来了。
虽然说他的新王朝被退下来了,但是实际上就他的这个2个字的制度却没后人接受了,没有推翻这个政策
6. 《三国演义》中人物的名字为什么大部分都是两个字的
1、王莽之前的人名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
2、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
3、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历史上整个东汉、三国这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极少,问题出在王莽身上。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大搞迷信,大搞复古,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等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及了。于是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出了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王莽怒不可遏,人死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
7. ·为什么《三国演义》里人名都是2个字·
两个原因:一是避讳礼制,二是“王莽改制”。
《三国演义》的出场人物,有人做过统计分类,其中有名有姓者共1092人,有姓无名者40人,无名无姓,但在书中有活动和涉及具体情节者27人。
有几个人物出场不多,姓名不全,却容易记住。一是有名无姓的貂蝉,按杂剧里貂蝉的表白,她原是山西忻州木耳村人,姓任,父亲任昂,自己小名唤作红昌。汉灵帝选拔为宫女,职掌貂蝉冠,因而得名貂蝉。二是有姓无名的大乔、小乔,东吴的这对美女,没见有人提起她们叫什么。三是无名无姓只有个官衔:督邮,他说刘备“诈称皇亲”,想索取贿赂,没想到挨了张飞的一顿臭揍。
《三国演义》里的人物姓氏(包括10种复姓)共220种。张姓最多,有71人;刘姓次之,61人;王姓再次之,48人。孙、李、曹、陈、杨、韩、赵,均在20人以上。有的姓氏很生僻。
“三国”人物绝大多数是单名,取双名的印象中只有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三国时期,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几乎清一色的都用单名,这种现象与两点有关。一是避讳礼制。先秦的《礼记·曲礼》规定“二名不偏讳”,意思是说:如果两字为名,只讳言其一字,另一字可不讳。随着避讳制度的渐趋严密,“二字不偏讳”也成非礼了,不如“一字为名令难言而易讳”。二是“王莽改制”。西汉末年,王莽上台之后,将全国土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均不得买卖;还曾屡改币制,更改官制,改了官名改地名,改了地名改人名,他下达了禁止使用二字名字的法令。
《汉书·王莽传》载:“莽念中国已平,唯四夷未有异,乃遣使者赍黄金币帛,重赂匈奴单于,使上书言:‘闻中国讥二名,故名囊知牙斯今更名知,慕从圣制。’”这则史料告诉我们,王莽做了皇帝后,派遣使者携带金银财宝送给匈奴的单于。单于回复说:听说中国取消二字名,我原名囊知牙斯,现在改名为知,以服从“圣制”。
王莽取消双名而主用单名的制度,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造成后来东汉、三国等朝代取单名之风达300余年之久。王莽的长孙王宗本名叫王会宗,此人觊觎祖父大位,事败自杀,王莽在宣布对他的处理时还不忘名字的事,指定恢复他的原名,用双名表示惩罚。
8. 为什麽三国里的名字都是两个字
读过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或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人,常会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三国时期绝大多数人都是单字名?
翻开中国历史,整个的东汉至三国300多年间的人名,几乎全是一个字,双字名是极少的。《后汉书》、《三国志》中的人名,少有两个字的,即使有也是些隐士,如庞德公、邓卢叙。而知识分子、官员、显要者是找不出双字名的。
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掌握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当然也涉及到人名。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等到爷爷和爹爹死了以后,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了幅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能力有限,事情暴露了。
尽管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
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原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他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
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范围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名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9. 三国中的人物姓名为什么都是两个字
问题出在王莽身上。西汉末年,王莽篡夺了政权。为了巩固统治,他捡起了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大搞迷信,大搞复古,以此为核心,还推行了一系列所谓的“新政”,从土地制度到用人制度,从货币到地名,无孔不入,也涉及到了人名。
《汉书·王莽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莽的长孙叫王宗,要是慢慢地等,靠死爷爷和爹爹,这个王宗是可以当皇帝的,可是,他性子太急,等不得了。自己弄了天子的衣服、帽子,穿上让人画了幅画像,还刻了铜印三枚,与其舅舅合谋,准备抢班夺权。可水平有限,事情暴露了。虽然是亲孙子,但这事也不能轻饶,王宗一看不好,就自杀了。
虽然人死了,但“政治权力”也要剥夺,王莽下了这样一道命令:“宗本名会宗,以制作去二名,今复名会宗。”这道命令不琢磨是看不出门道的。“制作”就是法令,王宗本来名是两个字,叫“王会宗”,是依法令后改成的“王宗”,现在犯了法,得再改回去,还叫原来的“王会宗”。
从王莽这道命令可以看出三个问题:一、王莽之前的人名用字数是不受限制的,他自己孙子的名都是两个字。二、王莽上台后,曾经下过“去二名”的“制作”,也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不准用双字名。三、人犯罪后,恢复二字名,以示处罚。
由于王莽的法令,从那时起,人们渐渐养成了使用单字名的习惯,后来虽然王莽说话不算了,却一直也没有改过来,竟然成为风气,认为用两个字取名是不光彩的事。如果是现在,人人全是单字名,那麻烦可就大了,因为单字名很容易造成重名。但是当时人口并不是很多,人的活动范围、交际半径也有限,单字名并没有对社会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因此,单字现象得以沿续,一直到三国时代。
拓展资料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斗争与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群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
全书可大致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作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