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起源于波斯的姓氏有哪些
中国回族是由进入中国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蒙古人、维族人、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相互融合而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所以再次单独讲解波斯人来华后的汉姓颇为不易,我们还是直接探究整个回族的姓氏。
在回族姓氏中,除了马、丁、白等常见姓外,赛、撒、速、忽、纳、闪等十三姓在《百家姓》里却找不到。回族十三姓,源于我国杰出的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及其子孙。1221年,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占领了布哈拉,回回人苦鲁马丁和他的儿子赛典赤·赡思丁率骑兵千人归顺。因赛典赤·赡思丁聪明英武,颇受成吉思汗的信赖和重用,任为帐前侍卫,南征北战。窝阔台和蒙哥汗时,出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1274年任云南省平章政事。赛典赤执政期间,兴屯田、修水利、置驿道、办教育,改革行政制度,繁荣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功绩显赫,威望甚高,百姓自觉地为他树碑。赛典赤逝世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宣布“赛典赤虽逝,德政尚存,敢有更易者诛之”。 相传,赛典赤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三十一世孙。“赛典赤”阿拉伯文原意为“荣耀的圣裔”,即伟大的贵族。“赡思丁”的含义是“宗教的太阳”。“乌马尔”的意思是“长寿”。赛典赤的后裔,不仅铭记着前辈的丰功伟业,而且取赛典赤称号之首音‘赛”立姓。赛典赤·赡思了有五个儿子。长子纳速拉丁,官至云南省平章政事、陕西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官至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三子忽辛,官至云南行省右丞、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四子苫速丁兀默里,官至云南省平章政事。他们的后裔有赛、纳、哈、速、忽、马、撒、沙、丁、闪、穆、杨、郝等姓,传说子孙分为“十三姓”,主要集中在云南。直至清咸丰六年(1856年),清朝官府曾下令“灭回”,激起回民大规模武装反抗,即历史上有名的“丙辰之变”,这十三姓回民才被迫分居全国各地。后来在长期的发展中,由十三姓又演变出其他姓。如忽姓后来又发展为虎、胡姓,闪姓后来又发展为陕姓等等。 再如赛典赤之子纳速拉丁,其后代分别以纳、速(苏)、喇(拉)、丁为姓。据《陕西通志》载,元朝初,贵族纳速拉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今纳姓回民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仅宁夏永宁县纳家户村就有纳姓回民七百余户,四千余人。喇姓回民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地。拉姓回民分布在陕西等地。丁姓遍布全国。易卜拉欣之后裔,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立姓。因易卜拉欣,亦译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故后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
皇帝赐姓,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 传说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以及李彦升和波斯人李玹、李询均为皇帝赐姓。元代达姓回回(今分布在江苏省六和县),据达氏家谱,其先世为色目人,名母把拉沙(波斯语:官爵之称),因功绩卓著,被元王朝封为平章政事,并赐名达不华,其后裔取其达不华名字首音立姓。今居住在我国湖北荆州、河南南阳等地的答姓回民,也为皇帝赐姓。据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答氏宗谱》载,其族原籍西域,自元世祖至元癸巳(1293年),讳刺罕与刺海祖,同孛可入,献大珠,赐价不受,帝嘉其廉,命姓答氏,其后裔以答氏为姓。在白姓回民中,除以前辈原名译音立姓外,还有一个来源是皇帝赐姓。元代回回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明代国姓是皇帝的朱姓。据对今安徽、山东朱姓回民家世考证,其先人姓氏为皇帝所赐朱姓。因朱与猪同音,后来不少回民又改为黑姓。张姓回民也系明代皇帝赐姓。据湖北《张氏族谱》记载,其始祖噗罗德“原属回教经名”,“后来赐姓于明初”。从此,其后裔立张为姓。当然,张姓回民中,也有被迫改为张姓的。上海松江纳速拉丁后裔被赐以唐姓。我国海军史上伟大的统帅、世界有名的航海家之一郑和,就是皇帝赐姓郑和原名马三宝,是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在明军攻人云南时被俘当了太监。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这场重要的战役中,马三宝英勇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燕王即皇帝位后,视随行马三宝在北京郑村坎立下的战功,便赐姓为郑。从此,其后裔立郑为姓。今郑姓回民主要分布在云南、河北和西北等地。 回族当中还有木、金、陕等姓氏也是皇帝赐姓。如陕姓回民是由原来的彡姓改为陕姓的。据清朝金天柱《清真释捕辑》载:“明彡茂,湖广公安县人……登天顺甲申科进士。廷试时,上不识其姓,问内阁,李贤对日:‘在音同陕’,即以御笔改为陕。”如今陕姓回民分布在广东、湖南等地。
以回回民族和地名立姓在回族姓氏中,以回回民族和地名立姓的虽占比例不大,但却很有代表性,富有民族特点。回族民间早就流传着“回回姓回”之说。在我国河北。山东、西北今居住着不少姓回的回族。回族立回为姓,据回姓老人讲,有其深刻的含意:一是回回本身是阿拉伯、波斯等“回回国”来的;二是回国人信仰的是“回回教门”,即伊斯兰教;三是回回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为回回民族。为了让后代记住祖源,信仰“回回教门”,记住自己是回回民族,便立“回”为姓。回族当中还有以地名立姓的。如元代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的孙子伯颜察尔的后裔杨应奎,原住在北京羊市角头(今北京市羊市口),取羊为姓。明初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省益都居住,改羊为杨姓。锁姓回族也源于地名,如明代的锁俄坚为中亚地区的撒马尔干之名称的译音,其后裔便立锁为姓。(五)汉蒙等民族融合于回族后出现了汉、蒙等姓氏。回族当中还有许多与汉族共有的姓,如李、周、刘、陈、孔等姓。这些姓氏一部分是因与回族联姻出现的,一部分是汉、蒙古等民族在元以后信仰伊斯兰教,并逐步成为回族的一部分,但仍保持原来的姓氏。如现在回族当中的铁、脱、贴、朵、妥、火等与蒙古族名字铁木耳、贴木耳、脱不花等有关。回民当中的完姓,据《重修朝真寺碑阴题名》载,“完”源出完颜氏,金人裔也。金大定年间,禁女真人勿得混汉姓,故去完而为颜,惟在曲阜不敢兖国之姓,特称“完”氏。这说明回族在形成过程中,融合了中国历史上女真人的后裔,沿用“完”为姓。回民中的端木姓原为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汉姓,呼姓原为我国鲜卑人的姓,后因其一部分木姓汉族和鲜卑人融合于回回民族,故沿用端木和呼姓等。党姓回民,其姓氏原为我国西夏党项族之姓,后来因一部分人融合于回回民族之中,所以也沿用此姓。居住在今青海省东部的孔姓回民,原为孔子的后裔,后来因改信伊斯兰教,成为回族的一部分,但仍保留了原来的姓氏。再如泉州的李贽(原名林载贽),其先祖林驽于明初洪武九年(1376年)到波斯的霍尔摩斯经商,娶了当地穆斯林女子为妻,“遂习其俗,终身不革,今子孙蕃衍,犹不去其异教”,其后人融合于回族当中。漫话回族姓氏。中国回族是外来民族与国内的一些民族相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由于回回民族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回族的姓氏也有自身的特点。唐宋时期,中近东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较多的来到中国,受到中国政府的欢迎和款待。被唐人称为“胡客”或“蕃客”的大食人或波斯人,有些久居中国不归,在他们所在的蕃坊生活,仍然保持着原来民族的姓氏。如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来广州的阿拉伯人翰葛思,宋神宗时所非尔及其儿子赛严、赛伏丁,孙子苏祖沙等。但也有少数人因崇尚汉族文化,或为了走上仕途,改取汉姓,例如唐宣宗时的进士大食国李彦升,五代时的名人李(王旁加旬)、李舜(王旁加玄)兄妹。其祖先都是波斯人。进人元代,大量的中亚各族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回纥人进入中原,并在此定居,繁衍、生息、融合、发展,形成了中国的回回民族。他们中尽管有许多人寇以汉姓,如著名诗人丁鹤年、萨都刺、马九皋等,但许多回回人仍然保留着原民族的姓氏。如回回政治家赛典赤及儿子纳速拉丁、忽辛、伯颜察儿,回回炮手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天文学家扎马鲁丁等。明清时,回回民族有了一定的发展,为了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需要,更主要的是统治阶级对回族的歧视和打击,如明时朱元境下诏,禁止胡服、胡语、胡姓,回族人民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在姓氏上变繁为简,取以汉姓。回族取以汉姓的方式有以下几种:首先取原名之首,如赛典赤之后为赛姓,忽辛后裔姓忽;撒的迷失之后裔姓撒,摄思廉·夏布鲁罕丁的后代姓夏。其次,任取原名的一个音,如赛典赤及纳速拉丁、哈散、忽辛、苫速了、马速丁父子,纳速拉丁又有十二子,传纳、哈、马、忽、速、撒、赛、保、闪、木、沙、苏、郝回回十三大姓,再次,取原名之尾。据《新元史》记载,丁鹤年先人乃西域人氏,父亲职马禄丁,旅居武昌,以丁为姓。第四,明清时代,皇帝盛行赐姓,对一些有功人员踢以国姓或其他姓氏。据说山东、安徽的朱姓回回,先祖在明时立有军功,其姓为明帝朱元津赐。后因避朱与猪同音,改黑姓,因而山东回回朱黑两家不分。第五,伊斯兰教的传播,为国内矿些民族所信奉。这些民族遂改其信仰,变其习俗,逐步成为中国回回民族的一部分,其姓氏也变成了回族姓氏。现在铁、脱、帖、朵、达、妥、火姓的回回,可能同蒙古名字铁木耳、帖本儿、脱不花、朵不花、达不花、火力忽达有关。宁夏固原地区铁、脱、妥姓回回,就言其先人是蒙古人,同心县韦州的苏姓回回老人,说他们过去还保持一部分蒙古人的生活习俗。第六,因宗教人士、地方官姓氏或地方名的影响,取得姓氏。中国古代许多文献将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名字汉译为吗喊叭德、马合麻、马罕默、马圣人,因此大批回回人姓氏多以马字开头,我国回国宗教著名人士亦多姓马,形成“十个回回九个马”的状况。又如哈姓回回,可能与元时对宗教法官的称谓——“哈的”有关。答姓和尕姓回回与教职称谓“答失蛮”(元时对伊斯兰教经师、学者之称)、“尕最”(明清时宗教法官之称)有关。青海的冶性回回。是由民和县米拉沟冶家堡的冶土司之姓而流传。现在部分杨姓回回,祖上原住北京羊市,是伯颜察尔的后裔,明初由北京迁往山东益都,随原地名姓羊,后改羊为杨。第七,回族姓氏与汉姓相同。有的是汉族信奉伊斯兰教,融合成回族。如宁夏纳家户的张姓回回,先辈是汉族,在纳家户落户,皈依伊斯兰教,成为虔诚的穆斯林。有的是赐以汉姓,如元时工部尚书丑闾,归服明朝,朱元津赐姓李,叫李贤。有的随国姓、大姓。如赵、王、刘、张回回可能是这样的。第八,以民族之名取姓。如姓回的回族,可能因族名而得姓。从对回回民族姓氏的考察,我们也可以了解我国回族的形成、来源、成份以及民族融合、民族发展兴衰的历史。回族姓氏检索
阿姓在中国回族中,以“阿”音起头的经名很多,这是形成阿姓的主要来源。如在元代的官员中就有阿刺浅、阿刺瓦而思、阿里罕、阿思兰、阿葩实、阿都赤、阿都刺、阿里、阿合马等几十人。在明代,还有回回天文学家阿答兀丁、阿都刺。此外,一些回回人将与阿无关的经名改为阿姓的也有。如清代内务府回回人海里玛,后改阿姓,遂成为了回族阿姓的又一支。阿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回族中的艾姓,主要来自经名首音。如清代,归附回回艾布巴克,其后裔遂以艾为姓。艾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及江苏等地。安姓是中国回族的古老姓氏之一。唐太宗时,由阿拉伯来中国传播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嘎宛思,因其名首音与王、安、万音相谐,故后人便以此为姓。此外,于唐贞观初年率部族五千余人来华定居,并被安置在维州(今四川省茂县),后被授封左右卫大将军、定襄郡公的安息(今伊朗)人安腓汗其子安附国(右戍卫大将军、进爵为开国子)、其孙安思抵(右王铃卫将军、北平县公)。安思恭(高宗时任鲁州刺史),也是安姓回族的早期先民。其后,明代时来中国的苏禄国(今菲律宾苏禄岛)苏禄东王巴都噶?叭喀刺第三子安都鲁,其后裔融入回回民族后,也取安为姓。另据《姓氏考略》载,安姓是以国名为姓氏。古代安息人或安国(乌兹别克布哈拉一带)人来中国自居不归者,以安为姓。《通志·氏族略》也载,安姓出自安西王后代。西域学者安清,原是安息国王太子,后到中国,以安息国名首音为姓。《唐书·宰相世系表》也称;“安氏,……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复入中国,以安为姓。”历史上的安息国在今伊朗高原东北部,是我国开通丝绸之路,扩大中西亚贸易交往的必经之地,也是许多留居中国的穆斯林之故国。安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及西北地区。回族中的把姓,大多是明代回回入附者和贡使经名的首音。如景泰三年(1452年)有入附回回把把,景泰五年(1454年)从撒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入附的回回人把好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的回回贡使把部利朵思麻,不仅娶妻生子,而且还授职指挥佥事。明代还有一位年代不详的西域回回使者把把赛。把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分地区。回族中的白姓,仅次于杨姓,也是大姓之一。现居广西桂林的白姓回族,谱系称始祖为伯笃鲁丁。据《元诗选》记载,伯笃鲁丁字至道,称鲁至道,答失蛮人,进士,至元三年(1266年)任岭南广西道肃政廉访副使。因“伯”与“白”对音,其后裔先取“伯”为姓,后改白姓。又据《新元史?氏族表》载,西域回回伯德那之子察罕,元仁宗赐予其白姓。明代、哈密回回哈只阿力,英宗北狩有翊戴之功,天顺英宗复辟,哈只阿力举家内附,任锦衣卫指挥佥事。卒后,子阿讨刺袭职,赐姓白名瑜。瑜子白镔,镔之子白澜、白赢及五世白镛、六世白廷圭、七世白三捷,均延用白姓并世袭锦衣卫指挥使。(《明孝宗实录》、《锦衣卫选薄》)陕西丁也是哈密回回,初居甘州(今张掖),任指挥使,后迁居北京,其孙亦撒,为锦衣卫百户,嘉靖六年(1527年)赐姓白名勇。白姓回族在中国分布较广。回族中的摆姓,早期见于唐天宝元年(742年)进入中国,在长安(西安)县子午巷(化觉巷)任掌教的西域回部人摆都而的。及至元代,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任定远大将军、贵赤亲军都指挥使司达鲁花赤的明安,其子便姓摆,名言太。摆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拜姓为回族古老姓氏之一。据《姓氏词典》称;“(拜姓)是回族姓。亦见《万姓统谱》。宋有拜瑚。”拜姓大多取自祖名首音。如元英宗(1321-1323年)时,拜中书左丞相,常直内庭,知无不言,振立纲纪,修举废坠,加惠兵民,轻摇薄敛,宏远端亮有祖风的拜住(拜住曾祖木华黎、祖安童均为元朝开国元勋)“之后裔姓拜”。(《回教民族说》)陕西大荔县“《拜氏家谱·世由篇》说,拜氏是元代初年木华黎的后人。至元大德、至治间的拜住始姓拜……至明,拜住之子(拜)笃麟降明,奉命由涿州经山西迁居大荔沙苑。”(《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拜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回族中的宝姓,出自经名首音。如在元代,就有三位名同人不同的“宝合丁”。此外还有“宝合丁刺只”、“宝童”、“宝哥”等人。清代,在云南回民起义军中,有一位将领名叫宝文明。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云南。云南回族中的保姓,出自赛典赤?赡思丁家族,即“回族十三姓之一”。但昭通《保氏族谱》称:“吾族原于蒙古,初以特穆尔为氏,元之右族也。自库库台特穆尔尊号保保,而入滇始祖以阿保名,于是改姓保氏。”(《滇南丛话》)对于此话,白寿彝先生指出:“予于《族谱》所记第十三世以后,颇为相信。十三世之前,予乃不能无疑。其真实之程度如何,固不难据史籍以断。”(《滇南丛话》)对于昭通保氏“原于蒙古”究竟是指“蒙古国”还是“蒙古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保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比姓,回族姓氏之一。云南地区有此姓。(见《中国穆斯林·云南昭通地区回族概述》)。回族中的卜姓,为改姓。元末明初,明太祖为惩罚蒲寿庚“导元倾宋之罪”,对蒲氏家族进行了迫害,“蒲姓恐被株连,故相率改为卜姓(音相近似)”。(《泉州涂关外法石沿海有关中外交通史迹的调查》)再有,明洪武中入附回回儿只,因出“使倒刺沙、撒马儿罕(今属乌兹别克)功官百户,占籍嘉定。后改姓卜,曾孙卜相、相侄永正、永正子升世代袭职,为嘉定回回世族。”(《回回历史与伊斯兰文化》)卜姓回族现今分布不详。回族中的常姓,据金吉堂称;“`常志美字蕴华,其先撒马耳汗人……后至济宁,与当地常姓联宗遂姓常。”(《回回姓氏考》)另据江苏六合《常氏谱序》载:“先世(常)遇春公出自安徽定远,明永乐年间,祖泰云,为都督总兵,因年老赐第江北养老,为迁棠始祖。”今北京牛街、花市等处的常姓回族也称是常遇春之后裔。常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北京、山东和江苏等。回族达姓主要源自皇帝赐姓。元初,成吉思汗西征时,波斯人母把拉沙随父塔不台入华居台州(今浙江省临海),拜南宋遗民周仁荣为师,刻苦攻读汉语文,于延佑七年(1320年),在乡试中考取榜首。次年廷试赐进士及第,授集贤院修撰,拜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文宗建奎章阁,擢为典签,拜中台监察御史,“帝赐蒙古姓名达不华,后裔遂以‘达”为姓。”(《元代泰不华族源初探》)今江苏六合达姓为其后裔。另,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的西北名将达云,“出身于凉州卫(今甘肃武威)武将世家。其先为西域回回贡使,留河西不归,渐为凉州大族。”(《回族人物志》)这应是达姓回族的又一支。达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广东、宁夏等地。回族中的答姓,据始修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的《答氏宗谱》记载,现居于湖北钟祥、两阳等地的回族,其始祖“原籍西域,自元世祖至元癸已(1293年),讳刺辛与刺海祖,同孛可入,献大珠,赐价不售,帝嘉其廉,命姓答氏”。及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答氏四世祖答失蛮(授驾前指挥,后追封为武略将军)迁居钟祥县后,始为答氏定居湖北之先祖。其后,答氏二十五代子孙以湖北郢城答家湖为中心,分布于荆、襄(汉、沔、宜城等地。省外则落籍于江苏六合、四川城都、甘肃平凉、湖南长沙、河南南阳等地。现今,答性回族主要分布在湖北荆州、河南南阳。回族中的笪姓,据《通志·氏族略》,归在“以氏族不得其所系之本”类。又据《认祖归宗——中国百家姓寻根》称:“出处无可考。”显然,这是一个出自少数民族的姓氏。在历史上,有籍可查的为清初顺治时回回进士、书画家兼诗人笪重光(1623-1692年)。其人在当时不仅为四大书画家之一,而且有“官御史,有直名”之誉称。(参见《中国名人大辞典》)在清代中后期,在笪重光之孙笪立枢(乾隆五十七年举人)、孙女笪妃,均为著名的画家。笪姓回族现今分布不详。回族中的党姓,源自我国西夏党项族。在公元1038年,由党项人元昊建立了历时190年之久的西夏国后,一些党项族人逐步融于回回民族当中,故延用此姓。党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河南、山东等地。回族中的岛姓为数很少。在明代分封诸王,屏藩王室和实行移民政策的过程中,各地的回民大量迁入山西,故形成了“太原回民十大姓”,其中便有岛姓。岛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西太原。<。回族中的邸姓,是明永乐年间实行移民政策,由外地迁往山西太原的。山西太原的回回十大姓中便有邸姓。邸姓回族主要分布在山西太原、内蒙包头和北京。底姓,回族姓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北等地区。(见《中国回族大辞典》)。丁姓为回族古老的姓氏之一。“西域人多名丁,既入中国,因以为姓。”(《东里文集》)丁姓大部分是来自先祖经名的尾音“迪尼”(Din),按汉语发音则可读或译为“丁”。因“迪尼”为阿拉伯文“宗教信仰”的意思,故穆斯林好取与之有关的名子。如“安拉?迪尼”(旧译为“阿老丁”),意为‘真主的宗教”;‘舍木颂?迪尼”(旧译为“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纳速刺?迪尼’“旧译为“纳速刺丁”),意为“胜利的宗教”等。在元代,回回人名尾音带“丁”(迪尼)的相当多,于是他们中间一些人的后代便取“丁”为姓。如“勘马刺丁之后裔姓丁。”(《回回民族说》)丁鹤年“其先西域人也。父职马禄丁,徙居武昌,因以为氏。”
❷ 在我武侠小说中,有一部分西域波斯人,帮忙给他们取几个名字
男:拉希德·本·穆罕默德
萨拉丁·优素福·本·阿尤布·本·沙迪·本·马尔旺·艾勒-阿尤比
女:斯妲忒拉
❸ 伊朗人的姓名有哪些
历史演变
伊朗,古称波斯,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古代波斯人同世界上其他许多民族一样,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只有名而没有姓。早在公元前1000多年问世的波斯古经《阿维斯塔》中提到的诸位神祗,就全都有名无姓,如造物主名叫阿胡拉、河神名叫阿娜希塔。建于2500年前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其国王居鲁士、冈布吉和大流士也都只有名而无姓。文化昌盛的萨桑王朝建于公元2世纪,它的显赫一时的国君阿尔达西尔和沙普尔也没有姓氏。
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公元7世纪,即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侵入波斯时为止。伊斯兰教的广为传播,对波斯人的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和风俗习惯等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阿拉伯哈里发政权统治波斯的数百年间,由于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相互渗透,阿拉伯人习惯上常用的姓名也被波斯人采纳。与此同时,阿拉伯人的命名方式,即本人名——父名——姓的排列次序,也逐渐在波斯人中流传开来。
加兹尼王朝时期波斯大名鼎鼎的诗人、不朽史诗《王书》(亦译《列王记》)的作者的姓名为哈基姆·阿布尔卡赛姆·本·艾斯哈戈·沙拉夫沙赫·菲尔杜西。此处“本”是阿拉伯字,含有“某人之子”的意思,它前面的二字为本人名,其后面的二字为父名,最后一字为家族名,即诗人的姓。
公元15世纪末,伊朗人才彻底摆脱了异族的统治,并逐渐以使用本民族的命名方式即名字在前,姓氏在后为主。姓氏有单姓和双姓之分,名字可由一个或几个字组成。显然,这种“先名后姓”的命名方式较比阿拉伯人的以“本”字表示从属关系的命名方法更为简便。
常用姓名及其特点
伊朗人取名字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没有任何限制。一般说来,还是跟阿拉伯人一样,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名字较多,而与袄教、摩尼教和基督教有关的则较少。与伊斯兰教有关的人名多采用伊斯兰教先知、历任教长及其亲属的名字或称号,又几乎全是阿拉伯词。
在这类人名中,除伊斯兰教始祖穆罕默德外,其他常见的名字有马哈穆德(令人赞许的),拉苏尔(使者),阿里(崇高的),侯赛因(美好的),阿布尔法兹勒(学识渊博的),阿布杜拉(真主的仆人),阿明努拉(真主的忠实奴仆),贾拉尔丁(宗教的荣光),沙姆斯丁(宗教的太阳)等。
还有一类伊朗人的名字来源于菲尔杜西的《王书》。这部卷帙浩繁的史诗通过对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英雄人物。有关这些英雄人物的传说和故事通过民间艺人和说书人的吟唱表演,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入人心。百姓喜爱这些文学故事人物,因此常以他们的名字作为取名的依据。比如,传奇勇士鲁斯鳍姆和苏赫拉布,贤明君主霍斯鲁和阿努什尔旺,以及情爱甚笃的法尔哈德和希琳等,就是伊朗人喜欢用的名字。这类名字几乎全是波斯词。
此外,历代帝王将相、神学者、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的名字和称号,也是伊朗人选择姓名的重要来源之一。在流行的波斯语大辞典的后面,就附有500多个这样的姓名,供人参考。
伊朗妇女的名字,或者转借阿拉伯女人的名字;或者选自文学故事人物;或者以形容外貌和性情的词作名子,如兹芭(美丽的)、法拉赫(快乐的);或者以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取名,如帕尔旺娜(蝴蝶)、内鲁法尔(牵牛花)、福鲁吉(闪光的)、玛赫塔布(月光)等。伊朗女子出嫁后,多保留娘家的姓名,现代在称呼某某夫人时,用丈夫的姓亦可。
此外,伊朗人的姓氏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1.以本人出生地名或居住地名为姓。例如,现代音乐家,著名的鼓手侯赛因·德黑兰尼和沙法维王朝时期以编织地毯闻名的玛戈苏德·卡善尼,就分别出生于德黑兰和卡善,但要注意伊朗人有个习惯,常在人名之后加写出生地名,以示他的籍贯,这并不是姓。这种现象很多,若不注意加以区分,则容易和姓氏混淆。另外,有时在人名之后会出现职业名称,如阿汉戈尔(铁匠)、哈考克(雕刻家),这些也不是姓,而只是名字的附加成分。
2.以部族或家族的名字为姓。例如,现代自由体诗人阿赫玛德·萨姆鲁,就是以萨姆鲁族的名称作姓。又如伊朗现实主义作家贾拉尔,姓为阿尔·阿赫玛德,表示他是阿赫玛德家族的后裔。“阿尔”沿用阿拉伯词,表示家族的意思。
3.表示家族血缘关系的姓常以“扎德”、“扎代”或“普尔”结尾。
别名与称号
别名与称号是伊朗人名表示法中的附加成分,常和姓名连写在一起。如果辨别不出别名与称号,就很难确定一个人的姓名。
首先应当指出,伊朗人的姓和名皆可单独用来表示某人。亲朋好友之间常以名字相称呼。小说故事中为了叙述方便通常也只用名字。一般学术性文章和著述,若无必要,简单地标出姓氏(也有时写名)即可。当然正式的签名,则必须姓名俱全。
在单独以姓氏表示某人时,习惯上在姓氏之后加写出生地名。如驰名世界的中世纪波斯大诗人萨迪和内扎米的姓后,常标出“设拉子”和“甘泽”的字样,以示其籍贯。有时,还单独以出生地名表示某人,如10世纪博学多才的大科学家阿布利罕·穆罕默德·本·阿赫玛德出生在当时的花刺子模附近的比龙。他的名字可以简写成比龙尼(意为比龙人)。
现代和古代作家中许多人都有笔名或别名,它们也可单独用来表示某人。如众所周知的波斯中世纪抒情诗人哈菲兹(原名沙姆斯丁·穆罕默德)就是以其别名闻名于世。据说,沙姆斯丁·穆罕默德有非凡的记忆力,能把《古兰经》倒背如流,故此获得“哈菲兹”(意为记忆力强的)的雅名。
社会知名人士获得的称号,同样可以单独用来表示某人。例如,现代著名诗人穆罕默德·塔基·巴哈尔因诗才高人一筹而荣获“马立克苏阿拉”的称号,意为诗王。人们只要提起马立克苏阿拉,就知道是指穆罕默德·塔基·巴哈尔。有时称号和姓名并用,排列次序为先姓名后称号。单独以尊号表示某人的例子也有,但不多见。
为了正确地分辨姓名,简略地分析一下伊朗人的尊称,是十分必要的。伊朗人的尊称较多,原则上不能单独使用,须和人名连用,放在最前面。与宗教有关的尊称很多,如哈吉是到过麦加朝圣的教徒的尊称;谢赫是村长、族长、酋长和社会者宿的尊称;阿訇是清真寺教士的尊称;毛拉是熟谙《古兰经》的教徒和清真寺教士的尊称;毛拉那是大毛拉的尊称;阿亚图拉是清真寺大教长和宗教首领的尊称;哈兹拉特是伊斯兰教先知及其家属的尊称。
过去,对王室和大臣都有专门的尊称。阿拉哈兹拉特和欧里亚哈兹拉特就是国王陛下和皇后陛下的尊称,瓦里阿赫德就是王储殿下;瓦拉哈兹拉特就是王子或公主殿下;对首相、大臣的尊称是贾纳伯阿伽,或者贾纳伯阿里,含有“阁下”之意。
现代一般人的尊称:对老爷,先生、少爷等称阿伽,对太太、女士称巴努或哈努姆,对小姐称杜希泽或阿兹拉,在称呼某某夫人时,可用哈努姆加丈夫之姓的格式。
伊朗人有昵称,表示方法很简单,只须在人名后面加个“将”字即可。“将”原意为生命,转意为亲爱的。若不称呼人名,或者叫不出人名时,也可在先生、太太、兄弟姐妹等词的后面直接加“将”字以示亲昵。
❹ 波斯的名称
自从公元前600年开始,希腊人把这一地区叫做“波斯”。而关于波斯人的第一个书面记录是来自亚述人在公元前九世纪的叙述,他们称为“帕尔苏阿舒”(Parsuash)及“帕尔苏阿”(Parsua)。这些近似的词语源自古伊朗语“Parsava”,大概是指“边界”、“边陲”的意思,用在地理上指称波斯人(他们在种族上自称为雅利安人,以示尊贵)。帕尔苏阿及帕尔苏阿舒其实是两个不同的地方,后者位于伊朗西南部,在古波斯语当中称为“伯尔萨”(Pârsa,今法尔斯)。
希腊人在公元前六世纪使用“帕尔塞斯”(Perses)、“帕尔斯卡”(Persica)及“波西斯”(Persis)等形容词用于居鲁士大帝的帝国,英词里的波斯人(Persian)因此而得。在圣经较后的部分常提及到波斯帝国(以斯帖、但以理、以斯拉及尼希米记),称为“派拉斯”(英语:Paras;希伯来语:פרס),如“Paras ve Madai”(פרס ומדי)即是“波斯及米底王国”。直到1935年,欧洲人一直使用波斯来称呼这个地区和位于这一地区的国家。而波斯人则从萨珊王朝开始称呼自己的国家为埃兰沙赫尔,意为“中古雅利安人帝国”。
1935年,波斯国王礼萨·汗宣布国际上该国应被称作“伊朗”。但“波斯”一词在这之后还有人使用。在中文里,“波斯”被用于描述1935年之前的伊朗,或该民族从古就有的名称,如波斯语和波斯地毯。现代政治、经济等事物则用“伊朗”一词。
❺ 古波斯国历代王名字
古波斯即“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0年-前334年)
公元前558年,出身于阿黑美尼德氏族的居鲁士 (Cyrus)在波斯称王(在位时间为前558—530年),都帕塞波里斯。 随后居鲁士统一古波斯部落,建立阿黑美尼德王朝。
前334年,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进攻波斯帝国,在格拉库尼斯河战役、伊苏斯战役和高加米拉战役中,波斯军队遭到惨败,末代君主大流士三世逃到巴克特里亚时,被当地总督所杀,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灭亡
历代国王:
❻ 古代波斯人姓什么有什么名胜景观
波斯波利斯是伊朗古城, 位於伊朗西南法尔斯省设拉子东北、扎格罗斯山区的盆地中, 是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第二大都城."波利斯"原意是"都市", "波斯波利斯"意为"波斯国的都城".
波斯波利斯建造在一座长近460 米、宽约300 米、高10 多米的平台上, 平台外层包砌有排列有序并用铁钩相互固定的石板.城西北入口有一条坡度平缓、装饰精美的宽6、7 米的石阶路, 即使策马亦可循阶入城.大流士及其后继者还在平台上筑建了一系列精美绝伦的城门、皇家宫院和厅室等.主要建筑有万国之门、觐见厅、玉座厅、百柱厅、大流士宫殿、薛西斯宫殿、宝库等.
薛西斯一世建造的"万国之门"高达18 米, 入口前有大平台和大台阶, 石阶两侧墙面刻有23 个民族朝贡队伍的浮雕像, 人物形象生动, 反映了波斯帝国繁荣的景象.觐见厅在遗迹中部西侧, 为石柱木梁枋结构, 呈正方形, 边长约80 多米, 中央是大厅.大厅和门厅用72 根石柱支撑, 柱础覆钟形, 柱身有40~48 条凹槽.柱头有公牛雕饰, 柱高21 米, 其中的13 根至今依然屹立, 景象壮丽.大流士一世宫殿在玉香殿之南, 门道和两壁装饰有对称的巨型翼兽身人面浮雕石像, 这两壁雕像不仅大小、形象一模一样, 就连每一条纹路都是对称的.在觐见厅北面和西面的石壁上有狮子斗牛的浮雕, 也是对称的.百柱厅在觐见厅东侧, 大殿面积约68.6 平方米, 高11.3 米的立柱承托着宽广的雪松木平屋顶.百柱殿竣工於薛西斯的儿子阿尔塔薛西斯当政时期, 宽阔的石阶饰有色彩鲜明的雕刻和浅浮雕.遗址的西南角有薛西斯一世和阿尔塔西斯一世的两座王宫.
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的波斯帝国处於全盛时期, 当大流士一世决定在法尔斯干旱的平原上建都时, 就考虑将首都建成一座与帝国实力相称的城市.那时这里学者、能工巧匠云集, 宫殿建筑雄伟壮丽, 驿道四通八达, 文化盛极一时.从大流士本人开始, 中经其子薛西斯, 下至其孙阿尔塔薛西斯, 为建新都皆全力以赴, 使波斯波利斯最终成为中央集权国家的具体化身.1980年波斯波利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❼ 要写一部小说, 帮忙给小说中的波斯人(男)取名字, ,一定要文雅,大气, ,
阿尔罕.穆罕默德.拉塞尔.路易.金......
够文雅..够大气不..(*^__^*) 嘻嘻……
❽ 伊朗以前有那些名字
伊朗古代一直叫波斯,直到1935年正式改为伊朗.但到萨珊王朝伊朗人就已自称伊朗了.中国史书中的安息国是指伊朗的帕提亚时期.
伊朗各朝代: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A2%E6%96%AF
❾ 伊朗人的名字翻译
1、Kianoosh Jalali - 基亚努什·贾拉里
2、 Habiballah Zarehydarabady - 哈比不拉·萨拉海得拉巴迪
3、Mohsen Mohammadihadadan - 莫森·穆罕默迪哈达旦
4、Naser Jabaritaemeh - 纳辛·贾巴利塔埃姆
❿ “波斯“这个名字听着挺凶悍,为何非要改名叫做“伊朗”
这和他们的种族文化有关系,尽管波斯听上去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但随着波斯这个国家的发展,慢慢地就有了许多外来的民族,也因为自己内部的发展,才改名为伊朗。
波斯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国家,每每追溯中国的历史,对于波斯这个古老的国家总是有所提及。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波斯这个名称慢慢地就演变成了历史书上的名词,在现实中鲜少有人提及。对于许多热爱历史的人来说,波斯就像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家,它的发展历史不仅具有十分辉煌的色彩,而且也为现在的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古时候的波斯,又是怎么变成伊朗的呢?
由于波斯人又是雅利安人的后代,而当时的波斯首脑为了自己内部的团结,干脆把国家的名字给更改了,也就是后来的伊朗,因此伊朗就代表着波斯人的种族。所以其实波斯有两个名称,一个是波斯,另一个就是伊朗,但是在波斯强盛时期,许多别的种族依旧称之为波斯。然而在波斯帝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后,伊朗向伊斯兰这个民族看齐,没有了波斯帝国时期那么崇高的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