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远为什么叫凤城
清远又称凤城,是由于清远的地图像一只凤凰。凤城之名还源自一传说:在清远市工人文化宫附近的一棵高大梧桐树上栖息了一窝凤凰,树下住一青年,名张易,靠泛舟为生。有一年,北江洪水泛滥,俗语云:“南雄落水洒湿石,去到韶关涨三尺,落到英德淹半壁,浸到清远佬无地走。”可见洪水之汹猛,一下子清城水淹,张易撑着小艇到处救人,救到梧桐树下,听到凤凰吱吱喳喳,才发现水位快浸到树顶,大凤凰都出去找吃的,小凤凰翅膀还没长齐,眼看水已淹没梧桐树,张易赶紧游去树中心抱起窝里的小凤凰,但张易的脚被树的寄生藤缠住,无法脱身,只好将小凤凰放置艇中,自己却不幸被水淹没,母凤凰飞回来,见此感人一幕,觉得人为救凤凰也肯舍命相救,自己也应当完成年青人救人心愿,就伏在水面,让落水的人踩着它的背逃生,最后因体力不支,也牺牲了,化成清远两条街,所以清远看上去像一只凤凰,而凤凰牺牲的地方,称为起凤里,清城因此得名叫凤城。
另一种现代的说法,清远因清远鸡而出名,鸡亦称作凤,所以叫凤城。
❷ 清远凤城的由来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清城上空突然乌云密布,闪电雷鸣,暴雨倾泻。这场暴雨整整下了两日两夜。暴雨的第一日,城里淹浸了大部分房屋,一片汪洋。人们有的逃到高处,有的举家爬上屋顶。暴雨的第二日,水越涨越深,许多房屋逐渐没顶了,原先没有离开或来不及逃脱而栖身在屋顶的人们,这时有的游向高坡,大树;有的抱着从屋顶卸的杉梁浮在水里挣扎,漂流、、、 、、、情景甚是凄惨危急。
住在现今起凤里的一个青年,名叫张易,水性颇好,浑名叫潜水易。发大水时他原先也在屋顶楼,在洪水快要涨到自家屋顶,他正要游向高地时,忽见不远处有一个老太婆挣扎呼号。在此危急关头,他顾不得肚子空了一天的饥饿和疲乏,奋力游向老太婆,把她救到高地,当他把第九个灾民救上了高地,自己正是疲乏难支时,忽然听见一阵吱吱吱的呼叫声。他抬头一看,原来在离他不远,在伸出水面的一棵树的树Y上,有一窝出生不久的小凤凰,水快要淹没树Y,央及凤巢,几个还未长毛的小凤凰,伸长着颈,张大了口,飞着向张易呼叫,张易动了恻忍之心,奋力支撑着游向树Y,托起凤巢,把小凤凰救到了高地上、、、 、、、
不知什么时候,清城上空飞来了一只巨大的凤凰,在空中低低盘旋,寻找着凤巢、、、 、、、忽然,她发现张易奋不顾身在救人,救起了小凤凰。此时,清城的人还在危难之中。有的被困在小高地,有的攀在伸出水面摇晃着的树枝上,有的在水中挣扎、、、 、、、也许是出于对张易舍已救人行为的感动、对张易救出她的小凤凰的感激以及她的善良、怜悯之心。只见那只大凤凰在天空再盘旋了一圈之后,便突然扑入水中。她的头在现今的三码头的位置,她的两翼伸向上廓、下廓,她的背铺在现今县府(即现在的凤苑酒店)附近,尾部伸到现今的松树岗(即现在的清远市第一中学足球场)。大凤凰扑入水中后,竭力隆起身躯,在水中挣扎和被洪水围困的人们,爬向大凤凰的两翼和凤背,然后走向凤尾,到达了松树岗一带高地。大凤凰在水中整整坚持了一夜,危难中的人们得救了,可是大凤凰终因在水中的时间太久而死去、、、 、、、
洪水横冲直撞了几天之后,终于退去。逐渐地,清城又复苏了。几个月之后,在起凤里的一棵合欢树上飞来了一群小凤凰,久久不散,她们为了感激张易而来,为了悼念她们的母亲而来、、、 、、、
后来,清城的人们便把张易住的那条巷改名为“起凤里”。为了记念那只大凤凰,又在现今工人文化宫前的空地上筑起了一高台,命名为“凤凰台”。人们称现今的三码头为凤头,县府(即凤苑酒店)一带为凤背,松树岗(清中足球场)为凤尾,把清城又别称作凤城。这便是清远城又称为凤城的来由!!!
❸ 北宋清远军的由来与消亡
清远军是个地名。就是从宋朝时才开始有的。是宋朝节度州的军额名。以前朝代不使用此种命名方法,自然就不叫此地为清远军了。
名称由来:宋初沿唐制,其所系州名,得与州格相应。节度使系州名,较特殊,即不用节度州之州名,而挂节度州之军额名。每个节度州,均有军额名(少数无军额名),若节度州苏州,其军额为平江军;节度州润州,其军额为镇江军;节度州鄂州,其军额为武昌军等等。如“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岳飞”,“清远军”为节度州融州之军额。
简介:清远军“据积石岭,在旱海中,去灵、环皆三四百里,素无水泉。文宝发民负水数百里外,留屯数千人”。②清远军处于旱海路中,是环州通向灵州的重要交通枢纽,
至于消亡,应是名称的不再使用。
其屯田活动还是比较出名的。在此屯田的目的十分明显,就是为了向灵州提供粮食补给。但是,旱海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屯田活动归于失败,北宋政府虽付出很大努力,通过屯田以益军储的设想却没有实现。 清远失守后,向灵州运粮的通道西移至镇戎军,镇戎军则很快成为屯田的中心区域,北宋在这里屯田的目的仍然是解决灵州的粮食危机。咸平四年(1001年),陕西转运使刘综认为镇戎军“其川原甚广,土地甚良,厥利实博”,①因此请置镇戎军屯田务。镇戎军虽开田不少,但因灵州很快失陷,镇戎军的屯田也没有为解救灵州发挥太大的作用。
❹ 广东省为什么叫做广东 广东、广西省名字的由来
自古,两广山水相连,人文相通。两广之分始于宋朝。以古广信划分(广信,是古代两汉时期的交州首府,位于现今广西梧州、贺州与广东封开一带,即西江与贺江交汇一带。经近年专家、学者考证确认,自公元前106年起,广信作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前后历经300多年,被誉为“岭南古都”,是岭南文化和粤语的最早发祥地。)。广信以东谓之:广南东路,即广东。广信以西,谓之:广南西路,即广西。两广(广东、广西)是在北宋时期正式定名的,而岭南从此能够以两广来加以代称。
岭南地区远离中原地区,历史上在中原史籍记载中着墨极少,一直被后人以“化外之地,瘴疠之乡”一类词汇描述;不少人认为岭南文明的开始,是在被秦始皇五十万大军征服之后,当地土著“百越人”才从蒙昧的原始氏族部落阶段一跃跨入封建社会。考古学界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这一观点是“历史的误会”—— 广东博罗出土的大量文物实证表明,岭南地区于先秦时已存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岭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
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756年(肃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广东属岭南东道,广西属岭南西道。
❺ 英德的名称来历
公元1195年(南宋庆元元年),升英州为英德府,属广南东路,辖真阳、浛洸2县,自始得英德之名。
英德历史悠久。从宝晶宫古河床胶结堆积层中发现的打制石器表明:英德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可追溯到10万年以前。旧石器时代晚期,今英红镇云岭狮石山牛栏洞里活着一群原始先民。新石器时代早期,在今青塘镇四周的石灰岩溶洞中居住着一群原始先民,过着采集和狩猎的生活。新石器时代晚期,这群先民从洞穴搬迁到靠近河岸的台地和山岗,开始刀耕农业和渔猎生活。
春秋时期,英德之地属百越地;战国时期,属楚地。秦时属南海郡。
两汉、三国、两晋时期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间,汉高祖在英德之地设置浈阳(今英德市英中、英东地区及翁源县和新丰、佛冈县部分地区)、含洭(今英德市英西地区)2县,属南越国。东汉沿西汉旧制,浈阳、含洭2县同属荆州桂阳郡。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省阳山县入含洭县。
公元265年(三国吴甘露元年),析含洭县桃乡复置阳山县;浈阳、含洭2县属荆州始兴郡。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浈阳、含洭2县改属广州始兴郡。公元307年(永嘉元年),浈阳、含洭2县改属湘州始兴郡。公元328年(东晋咸和三年),浈阳、含洭2县改属荆州始兴郡。
南北朝时期
公元452年(南朝刘宋元嘉二十九年),浈阳、含洭2县改属广州始兴郡;三十年,复归湘州始兴郡。公元467年(刘宋泰始三年),改浈阳县为贞阳县,贞阳、含洭2县仍属湘州始兴郡;六年,在贞阳县西60里置冈溪县。公元472年(刘宋泰豫元年),贞阳、含洭2县属湘州广兴郡。公元479年(南齐建元元年),贞阳县复名浈阳县,与含洭县同属湘州始兴郡。公元507年(梁天监六年),在含洭县置衡州和阳山郡,治所均在含洭县;浈阳县属衡州始兴郡,含洭县属衡州阳山郡。公元553年(梁承圣二年),析浈阳县地置翁源县;浈阳县属东衡州始兴郡。公元560—566年(天嘉年间),改衡州为西衡州,治仍在含洭县,含洭县属西衡州阳山郡,浈阳县仍属东衡州始兴郡。
隋、唐、五代十国时期
公元589年(隋开皇九年),浈阳县属韶州;十年,含洭县属洭州,改浈阳县为贞阳县,改属循州;公元596年(十六年),贞阳县一部并入曲江县;公元599年(十九年),贞阳县改属广州;二十年,含洭县属广州。公元601年(仁寿元年),广州改称番州。公元607年(大业三年),含洭县属南海郡。
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在含洭县地复置洭州,贞阳、含洭2县属之。公元627年(贞观元年),贞阳县复名浈阳县,含洭县改为浛洭县,2县属广州。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浈阳、浛洭2县属南海郡。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浈阳、浛洭2县属广州。公元917年(五代十国南汉乾亨元年),升广州为兴王府,浈阳、浛洭2县属兴王府。公元920年(乾亨四年),在浈阳县置英州,领浈阳县。浛洭县仍属兴王府。
公元971年(北宋开宝四年),浛洭县改属广南东路连州;五年,因浛洭县名之“洭”字与宋太祖赵匡胤的“匡”字同音,改浛洭县为浛洸县;六年,改属英州。北宋乾兴元年(1022年),因浈阳县名之“浈”字与宋仁宗赵祯的“祯”字同音,改浈阳县为真阳县,与浛洸县同属英州。公元1120年(北宋宣和二年),英州被赐郡名真阳郡。公元1195年(南宋庆元元年),升英州为英德府,属广南东路,辖真阳、浛洸2县,自始得英德之名。
公元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改英德府为英德路总管府,属江西行省广东道;公元1286年(二十三年)降为散州。公元1301年(大德五年),复升为路,领真阳、浛洸、翁源3县。公元1308年(至大元年)复降为州,领真阳、浛洸、翁源3县。公元1314年(延佑元年),废真阳、浛洸2县并英德州,属江西行省广东道。公元1369年(明初洪武二年),改英德州为英德县,属广东行中书省韶州府。公元1569年(隆庆三年),划英德县象冈、甘棠2都(今英德市青塘、白沙2镇和新丰县交界的地方)以及河源、翁源2县一部分地方设长宁县(今新丰县)。清沿明制,英德县属广东省韶州府。公元1813年(嘉庆十八年),分英德县大陂都高台、白石、独石、迳头4图,岩下都虎山、观音2图及清远县一部分设立佛冈厅(今佛冈县)。
民国时期,英德县建置没有大的变化。1949年4月,英德县归属广东省第三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英德,下辖英德、清远、佛冈、新丰、翁源5县。
1949年10月9日,英德县城解放。英德县初隶属北江临时人民行动委员会,后先后隶属北江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北江区专员公署、粤北行政公署、韶关专员公署、韶关专区革命委员会、韶关地区革命委员会、韶关地方行政公署、韶关市。1988年1月,清远撤县设市,英德县从韶关市划归清远市管辖。1994年1月,英德撤县设市(县级),仍属清远市。
❻ 清远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清远市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游、南岭山脉南侧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部;南连广州、佛山,北接湖南、广西,东及东北与韶关市相邻,西及西南与肇庆市为界,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1/10;清远市是广东省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2002年末有少数民族人口20.22万人,以瑶、壮族居多。
清远市是于1988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地级市,辖清城区、佛冈县、阳山县、清新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代管英德市、连州市。市人民政府驻清城区。
清远史前已有人类栖息繁衍,据史籍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江南众多部族被统称为百越(又称"百粤"),清远先民为古百越中的南越族。
秦统一中国平定岭南,秦始皇为巩固帝业,强制征发大批中原人移民岭南。清远为中原进入岭南的必经之路,古曰"孔道",故其中部分中原人流入清远。此后,历代均有避战乱的中原移民徙居清远,经过长期的同化与融合,形成了清远汉民族的主体。中原移民南迁定居清远,带来了发达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的社会发展。
清远的瑶族、壮族,他们的祖先原为古百越的一部分。地处粤西北的清远同时也呈现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及独特的民俗民风。
秦朝,清远地属南海郡,西汉武帝鼎元六年设置中宿县,为清远建治之始,南朝梁天监年间(约公元500年)置清远郡,辖中宿、威正、廉平、恩洽、浮护五县。清远之名由此而始。
清城古邑,像一位历史老人,目睹清远在历史长河中的沧桑。
元朝至正二十二年,清远主簿白太平主持修筑土城以拒贼匪劫掠,这是历史最早的清远县城。至明朝洪武二十二年,清远指挥使李英将清城加固,改为砖城,置东西南北四大城门。
元朝天顺年间,官兵多次弹压少数民族,激起更大的反抗,致瑶族人三次攻陷清城,此后清城历代兵患不止。
千百年来,清城几经兴废,直至共和国成立,清城才得以长治久安。现古城遗址有两处,一在清城,残存城基;另一在龙头镇的城国村。
❼ 广东和广西的名字由来
广东:
古文献中,“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先秦古籍对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的部族,常统称为“越”,文献上称之为“百越”或“诸越”(包括吴越、闽越、扬越、南越、西瓯、骆越等等),广东被称为“南越”。
隋唐以后,“粤”字意义收窄,指岭南地区,或称“南粤”。直至近代,两广仍然称“两粤”。民国以后,以“粤”字作广东省简称。
古国时期,广东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大致是岭南苍梧古国统治地域,而广东的东部和东北部则是闽越族系和吴越族系所建古国。广东地区,从古国时期开始,就是多种文化汇合并存的地方。
广西:
春秋战国时期,岭南称百越之地,广西属百越的一部分。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征服百越,在岭南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今广西大部分地区属于桂林郡和象郡,所以广西称“桂”由此而来
。广西的名称则来源于两个,一为咸通三年(862),岭南道分东、西两道,并以邕管经略使为岭南西道节度使,成为一级独立政区;另宋朝所建制的行政单位—“广南西路”,后简称“广西路”;二为得名于古地名“广信”,两广以广信为分界,广信之东谓广东,广信之西谓广西。
这是“广西”名称的由来。于1363年,设置广西行中书省,为广西建省之始。民国时期,广西沿袭清制设省。1958年3月,广西省改为“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10月,“广西僮族自治区”改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广东:
广东历史久远,是太古时代“南海盘古国”所在地。距今60万年至80万年前境内已有人类活动遗迹。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智人(马坝人遗址)。距今1.4万年前广东先民就驯化了水稻,或成世界稻作文明源头。
宋 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纪》载:“粤有天皇,是曰天灵, 望获 强尊”;以木德王天下。《三命通会》:“天皇氏继盘古氏以治,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考古研究发现,广东地区是中国人起源地之一。
全基因组分型研究结论表明,远古先民史前时期进行了从南往北迁徙进入黄河流域,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学术界已公认距今四五千年的广东石峡文化已出现私有制、阶级分化和王权政治。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与中原有经济文化往来。
广西:
广西历史悠久,早在80万年前广西就有原始人类生息了。在四、五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柳江人”和“麒麟山人”在此劳作生息。
距今2-1万年前的“麒麟山人”已学会和使用钻孔与磨尖的石器。桂林甑皮岩遗址则说明距今约1万至6000年前,广西古人类已开始从事原始的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
甑皮岩遗址是距今12000至7000年新石器时代典型的洞穴遗址,于1965年被发现,它不仅是现代华南人乃至东南亚人古老祖先的居住地之一,也是古人类陶器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❽ 清远为什么叫凤城
清城之所以又叫凤城,来源于一则悲壮的人凤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清远地区暴雨倾盆,北江河水猛然上涨,淹没了清城。
其时,城里住着一个叫张易的青年,他有很好的水性,浑名叫“潜水易”。在与洪水搏斗中,他一连救出了几个灾民。此时,他已筋疲力竭,正准备在高地休息时,忽听到水面上传来一阵吱吱吱的哀叫声。
他睁开疲惫的眼睛一看,发现不远处一棵露出水面的梧桐树上有个凤巢,一窝刚生出不久的小凤凰在向人求救。心地善良的张易不忍心幼凤遭淹,便托着疲乏的身子奋力游向树丫,费尽最后的一点力气,终于把那几个小凤雏救上了高地,而他自己却永远地闭上了疲惫的双眼。
不久,清城上空飞来了一只低回盘旋的大观凰,她在寻找被洪水围困的孩子,可是怎么也找不到她的凤巢,因为巢已被洪水淹没了。正在焦灼不安之时,忽发现她的小凤雏已被一青年救起,不禁感激地鸣叫起来。
但当她细看时,才发现救小凤雏的青年已累死,而洪水还在上涨,还有许多无助的灾民在洪水中挣扎。大凤凰不忍心看到这种惨象,便毅然扑入洪水中,竭力做隆背、振翅、翘尾状,让灾民通过其身体爬上高地。
灾民们得大凤凰之助,终于死里逃生,化险为夷。而与洪水搏斗了一天一夜的大凤凰,却因泡水太久而死去。后来,人们便把张易生前住过的巷子改名为“起凤里”,又在今城区工人文化宫前的空地处筑建了《凤凰台》,以示纪念。
从那以后,人们便称原县城的三码头为凤头,原县府一带为凤背,松树岗为凤尾,东门岗、西门岗为凤翼,称清城为凤城。
(8)清远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清远地形地貌:清远市地质大部分是华夏活化陆台的湘粤褶皱带,只有市区南部和阳山南部地区处于华夏活化陆台的粤西地块。主要由石灰岩、红色砂砾岩、石英砂岩、花岗岩四大系列岩构成。市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连州东部、阳山东北部的山岭构成全省地势最高峻的山地,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为阳山县与乳源交界的石坑崆,海拔为1902米。东南部的英德、清新、清城境内的北江河谷地势最低,大多在海拔20米以下。
❾ 清远是一座历史名城
一、政治概况:清远市现辖清新县、佛冈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连南瑶族自治县、阳山县和清城区等5县1区,并代管英德市(广东面积最大的县级市)、连州市两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19152.8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10, 总人口403万人,是广东省21个地级市之中面积最大的和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
二、历史概况:在距今十万年前,清远市就已有人类活动。我市人文历史深厚,自古便有张九龄、苏东坡、杨万里、韩愈、海瑞等许多的历史名人都在这里留下鸿踪和传世力作,与清远的秀丽河山交相辉映,引起历代清远人民的共鸣和自豪感。
1.建制年份:春秋战国时,清远地区属百粤。秦统一中国后,设置行政机构,开发岭南,清远地区属南海郡、长沙郡。清城区的前身清远县,是历史悠久的县份,建制于秦朝(公元前221年),开县至今已经2229年。
2.名字由来:南朝梁天监年间(502—519)置清远郡,清远之名由此而始。
3.成立时间:清远于1988年1月7号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清远县,设立清远市;1988年2月28日正式挂牌成立。
三、地理概况:
1.气候特点:我市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是广东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
2.地形特点: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兼有平原、丘陵、山地和喀斯特地形的多样性地貌。
3.地理位置:全境位于东经111 °55'--113°55'、北纬23°31'--25°12'之间,即是位于广东省的西北部、北江中游、南岭山脉南侧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带上。
4.区位优势:清远——珠三角的后花园,她南连广州、佛山,北接湖南、广西,东及东北和韶关市交界,西及西南与肇庆市为邻,乃“三省通衢”之地;是广东省重要的商品粮、用材林、反季节以及蔬菜生产基地,也是全国三大陶瓷原料产地之一。
❿ 谁知道广东名字的由来
“广”是古越语中“讲”的意思,现在广东话和壮语仍然这称呼“讲话”。“广东”和“广西”之地秦朝开疆扩土时称岭南,也称广南,广东是广南东路的简写,而广西是广南西路的简写.
http://..com/question/1789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