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苏州又称姑苏
姑苏 干将路姑苏(英语:GuSu 汉语拼音:Gū Sū),就是苏州。
苏州有一个典雅的别名“姑苏”。“姑”的发音为辅音G,当地土语音,发声词,无意义,常作专用名词的前缀词。
相传,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胥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的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吴地册封给胥。从此,吴中便有了“姑胥”之称。年代久了,“胥”字又不太好认,而在吴语中,“胥”、“苏”两字相近,于是“姑胥”就渐渐演变成“姑苏”了。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也是讲的苏州。
亦作“ 姑胥 ”。
1.山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史记·河渠书》:“上 姑苏 ,望五湖。”《淮南子·人间训》:“﹝ 越王 ﹞甲卒三千人,以禽 夫差 於 姑胥 。”参阅 宋 范成大 《吴郡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江南六·吴县》。
2.指 姑苏台 。《国语·越语下》:“ 吴王 帅其贤良与其重禄,以上 姑苏 。” 韦昭 注:“ 姑苏 ,宫之台也,在 吴阊门 外,近湖。”《史记·吴太伯世家》:“ 越 因伐 吴 ,败之 姑苏 。” 司马贞 索隐:“ 姑苏 ,台名,在 吴县 西三十里。”《后汉书·济南安王康传》:“ 吴 兴 姑苏 而灭。” 李贤 注:“ 姑苏台 一名 姑胥台 。”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谋吴》:“姑击之于 檇李 ,复败于 姑苏 。”参见“ 姑苏台 ”。
3. 苏州 吴县 的别称。因其地有 姑苏山 而得名。《荀子·宥坐》:“女以谏者为必用邪? 吴子胥 不磔 姑苏 东门外乎!” 汉 王符 《潜夫论·边议》:“ 孟明 补阙於 河西 , 范蠡 收责於 姑胥 。” 唐 张继 《枫桥夜泊》诗:“ 姑苏 城外 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明 冯梦龙 《山歌·月上》:“ 姑苏 李秀才 ,贫而滑稽。” 清 李渔 《慎鸾交·谲讽》:“来此已是 姑苏 ,料想地方官员,一定要来参谒。”
❷ 苏州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苏州名称由来
相传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季历有子昌,古公亶父认为昌有兴王业的才能,想把君位传给季历再传于昌。泰伯、仲雍了解了这一意图后,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逃避到当时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并随乡入俗,自行“断发文身”。表示他们已是荆蛮之人,而不能再回去继位了。
他们的这一义行,以及他们带来的周族先进的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拥护,在梅里(今无锡县梅村)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匀吴”(匀吴的“匀”是荆蛮语的发声词,无实际意义,匀吴即吴。由于笔误,匀吴也被误写为勾吴)。
❸ "姑苏"为什么叫姑苏得名由来
姑苏的由来
大禹时代毕竟太久远,他在太湖地区治水的事迹,古代文献留下的记载不多。只知道当时他有两名主要助手,一位叫“胥”,是舜的农业大臣弃的儿子,另一位叫“冥”,是舜的民政大臣契的儿子。金友理《太湖备考》说,冥“勤其官而水死”,即是在治水工程中不幸殉职了,胥则在水灾弭平后,被尊为“水平王”。旧时消夏湾和马迹山分水岭都有他的祠庙,消夏湾庙内的几案都是石头做的,可见其古老。《太湖备考》引《毗陵志》说了奉祀他的原因:
水平王,后稷庶子,佐禹治水,至会稽,诲人浚导,殁而祀之。
汉王符《潜夫论》也说到了他:
盖胥者,舜臣名,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吴者也。
胥被封于当地,想来是洪水退后,需要得力干部领导灾民重建家园。胥是高干子弟,又经历了这次抗洪考验,于是被任命为当地部落首领。自后这一地区就以胥为名,称“姑胥”。“姑”的发音为辅音G,这是当地土语的发声词,无意义,常作专用名词的前缀词。姑苏山又名姑胥山,东山莫厘峰旧称胥毋山(见王鏊《姑苏志》),其得名都与他有关。《潜夫论》说“范蠡收债于故(姑)胥”,也即指此地。
姑胥,《国语》、《史记》皆作“姑苏”,有人认为是“后世转音”(见《红兰逸乘》卷一),还有人认为“苏”的原字含“鱼”“禾”,表明此地是鱼米之乡,这都不确。姑胥又作姑苏,是因为古代吴、楚“胥”“苏”同音,如《左传》所称的楚国大臣申包胥,《战国策》作“勃苏”,就是例证。现在苏州人仍把“髭须”叫作“租苏”,也是古语的遗留。这就是姑苏的由来。
禹继舜为部落联盟首领后,分天下为九州,姑苏属于九州之一的扬州。这个扬州不是今天的扬州市,《尔雅·释地》说:“江南曰扬州”,地方大得很,包括今日江苏、安徽长江以南地区和浙江、福建两省以及江西的大部。
古扬州的情况《禹贡》有介绍,说那里到处长着竹子,青草繁茂,树木高大。不过土质潮湿,作为耕地是最差的,属“下下”等,即最末等,因此赋税也低,是“下上上”等,即第七等。关于缴税情况《禹贡》也有描述:
贡物有黄铜、青铜、红铜、美玉、美石、小竹、大竹、象牙、兽皮、鸟羽以及木材,沿海夷人穿草编织的衣帽鞋子,用筐装着锦丝织品,把橘子、柚子包装起来,待命而贡。进贡的船只从长江、黄海直达淮河、泗水(李民、王健语译)。
说的虽是全州,但也可看出当时苏州地区的水土环境、物产和运输情况。其中提到的沿海夷人原文为“岛夷”,姑苏先民即包括在内。
禹约死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初。他在位时,大法官皋陶被推举为继承人。皋陶死在禹前,于是又推举皋陶之子伯益为继承人。可是禹去世后,伯益没有接上班,给禹的儿子启打跑了。启自立为部落联盟首领。自此原始公社制度解体,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姑苏地区也是如此,这从张陵山、草鞋山遗址发掘的墓葬中可以看到,几处墓内都有大量玉琮、玉璧等礼器,有的还有多名殉葬者的颅骨,表明墓主生前是拥有权力和财富的奴隶主。同时也表明姑苏人已告别生产力低下、必须抱成团才能生存的原始公社,进入了有私有财产的阶级社会。
夏启四传到少康,少康封庶子无余于会稽,建立越国。当时的会稽在今山西茅津渡(见何天行《仲雍之国》),经无余的武力开拓,深入到今钱塘江以南,把古扬州变成了越的领地。自此,姑苏地区归越王室的领主管辖。
约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后,殷文化南渐,这从南京北阴阳营出土的商代卜骨和卜甲,也可得到证明。占卜术是当时的高级文化,但非中原所独有,姑苏地区也有人研究,而且青出于蓝胜于蓝。这位研究者名“咸”,海隅山(今常熟虞山)人。他首创用蓍草占卜的筮法,比龟甲占卜来得方便,因此受到当局的重视。其时最高政务官是伊尹之子伊陟,他推荐咸担任“巫”,故称巫咸。“巫”是执掌祭祀和占卜的官,《周礼筮人》说:“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可知巫咸是中枢决策人之一。其时商帝太戊当政,王纲不振,诸侯都自行其是,不买太戊帝的账。经伊陟、巫咸的整顿,才恢复了中央的权威。
可是三传到戋甲时,王权又衰落了。戋甲之子祖乙继位后,任巫咸之子贤为最高政务官。巫贤大概得到父亲的传教,经他设法加强中央权力,商王朝又得以振兴。这两位政治家死后都归葬故乡。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说:
巫咸及子贤冢,皆在苏州常熟西海虞山上,盖二子本吴人也。
这与《吴地记》所载基本一致,后者说巫咸墓在苏州平门外“东北三里”。平门最早叫“巫门”,即来源于此。
❹ 为什么苏州被称为姑苏城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胥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江东册封给胥。从此,江东便有了“姑胥”之称。“姑”是当时土著吴越人的古越语的拟声词,无义。
今苏州仍有胥江、胥门、姑胥桥等地名。《诗经》“山有扶苏”的“蘇”由草、鱼、禾组成,象征鱼米之乡,且与“胥”发音相近。吴王故将"姑胥城"改为"姑苏城"。
到了隋代,废“郡”设“州”,当时苏州所在的“吴郡”本来应该更名为“吴州”,但“吴州”当时已被绍兴用了,所以就改用“苏州”了。
(4)姑苏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苏州市简介
1、地理位置
苏州位于江苏省南部,东临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苏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1°19’,东经120°37’。
2、地貌
全市地势低平,平原占总面积的55%,苏州分别隶属于两个一级的自然地理区:长江三角洲平原地区和太湖平原地区,分属于4个二级自然区:沿江平原沙洲区、苏锡平原区、太湖及湖滨丘陵区、阳澄淀泖低地区。
3、方言
苏州话,是吴语的一种,隶属汉藏语系-汉语语族-吴语-太湖片-苏沪嘉小片。苏州话为吴语标准语,长期以来一直是吴语的代表方言。
吴语是中国形成最早的方言之一,现代吴语至今保留了相当多的古音、古字词。吴语的最主要特点在于保留全部的浊音声母,具有全浊音,塞音三分。吴语保留全部入声,平上去入因清浊对立而各分阴阳,一般具有七到八种声调,是为最正朔的平仄音。
❺ 不负姑苏三千年,苏州地名典故知多少
姑苏之名的由来苏州,雅称姑苏。姑苏之名缘何而来?东汉哲学家王符谈了它的出典。其中《边议篇》载:"范蠡收债于姑胥,盖胥者舜臣名,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吴者也,故名其地曰姑胥,历代转音为姑苏。这就是说,吴地本为胥的封地,因而被称作姑胥;而在吴语中,胥、苏二字音相近,姑胥就演变成姑苏,苏州才有了姑苏城的名称。
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苏州,我们粗粗统计一下,苏州曾经用过的地名就有勾吴、姑胥、姑胥、吴县、泰德、吴郡、吴州、长洲、平江、隆平、元和等,其中"苏州"这个地名就几废几复了。清雍正初年,析长洲县东南部置元和县,吴、长洲、元和三县同城而治,皆隶于苏州府。苏州阊门一作昌门,又作吴门,所以古代诗画仲多称苏州为"吴门"。
自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 隋文帝杨坚因境内城西南有姑苏山改名吴郡为苏州至今。
❻ 苏州名字的由来
苏州名字的由来是隋朝杨坚开皇9年灭掉陈国后因吴州有姑苏山,取“苏”重新命名为苏州。
隋朝建立后,改变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隋开皇9年,即公元589年,杨坚消灭陈国后废除吴郡重新建置,因为城西有姑苏山的原因,改变吴州为苏州,这是苏州得名之始。
(6)姑苏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因反叛骚乱频繁,危及苏城安全,故杨素于苏城西南横山(七子山)与黄山之间另筑城廓,州、县治悉移新廓,至今该处地名仍称新郭。
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复苏州为吴州,3年(公元607年)又改州县制为郡县制,吴州复称吴郡。
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复吴郡为苏州。7年(公元624年)将隋代迁出的州、县治迁回原址。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苏州为吴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称苏州。
光化元年(公元898年),苏州成为吴越国的领地,改称中吴府。后梁开平3年(公元909年),吴越王钱镠分吴县南部地另置吴江县,吴江建县自此始。
太平兴国3年(公元978年)吴越纳土归宋,恢复苏州建置,转属两浙路转运使。政和3年(公元1113年)敕升苏州为平江府,属江南道浙西路,于是苏州又有平江之称。
元贞元年(1295年)升昆山、常熟、吴江、嘉定四县为州。元末至正16年(公元1356年)张士诚入据平江,建大周政权,一度改称隆平府,次年张士诚接受元朝封册,复改为平江路。
明太祖吴元年(公元1367年),改平江路为苏州府,隶江南行中二书省。永乐19年(公元1421年)迁都北京,南京成为陪都,以江南为南直隶省,苏州府属之。
清以后改南直隶为江南省,置左、右两布政使。苏州仍称府,属县不变,隶右布政使。
咸丰10年(公元1860年)太平天国李秀成进驻苏州,以苏州为省会,建苏福省,实行省、郡、县三级制。同治2年(公元1863年)清军攻陷苏州,恢复建置如旧。
清宣统3年(1911年)10月10日(公历,以下同),辛亥革命爆发。11月5日,苏州宣布独立,原江苏巡抚程德全自称苏军都督,设都督府于苏州。
❼ 苏州为什么叫“姑苏城”
苏州叫“姑苏城”原因:
在夏代有一位很有名望的谋臣叫胥。胥不仅有才学,而且精通天文地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深受舜王敬重,封他为大臣,并把江东册封给胥。从此,江东便有了“姑胥”之称。“姑”是当时土著吴越人的古越语的拟声词,无义。今苏州仍有胥江、胥门、姑胥桥等地名。
周朝以仁政治理天下,“胥”义为狱卒,不祥。《诗经》“山有扶苏”的“蘇”由草、鱼、禾组成,象征鱼米之乡,且与“胥”发音相近。吴王故将“姑胥城”改为“姑苏城”。姑苏城西边的灵岩山就成了姑苏山。后来阖闾城筑毕,姑苏城逐渐被荒弃。
但是“姑苏”的名字在吴地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到了隋代,废“郡”设“州”,当时苏州所在的“吴郡”本来应该更名为“吴州”,但“吴州”当时已被绍兴用了,所以就改用“苏州”了。
(7)姑苏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苏州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已有4000多年历史。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泰伯、仲雍南来,号勾吴。春秋时,东周寿梦于公元前585年称王,建吴国,吴王阖闾于公元前514年始建苏州城,为吴国都城。战国时先后属越、楚,秦代建置吴县,为会稽郡治所。
汉代设吴郡。三国时属孙权吴国。南朝时属梁,设吴郡。隋开皇9年(589年)始称苏州。宋为平江府。元改平江路为治所。1356年张士诚改称隆平府。明洪武2年(1369年)称苏州府。清代续为苏州府。民国元年撤苏州府,设吴县。
1928年建苏州市,1930年撤销,复称吴县。新中国成立后,苏州分为苏州市和苏州专区两个行政区。1953年1月之前和1958年7月至1962年6月,苏州市曾两次划归苏州专区。1953年至1957年,无锡、江阴、宜兴和武进4县先后划归苏州专区。
1956年初,宜兴划归镇江专区。1958年初,苏州专区与松江专区合并。是年7月,武进县划归镇江专区,11月原松江专区所属各县划归上海市。1961年,从常熟、江阴划出部分公社,成立沙洲县。1983年初,江阴、无锡两县划归无锡市。
苏州实行市管县体制,下辖1市(常熟)5县(沙洲、太仓、昆山、吴县、吴江)和平江、沧浪、金阊、郊区4个区。之后,5个县先后撤县建市,其中沙洲县更名为张家港市。1992年和1994年先后从吴县及郊区划出部分乡镇,分别设立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
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的市”。2000年9月郊区更名为虎丘区。2001年初,吴县市撤销,并入苏州市区,设立吴中、相城两区。2002年,苏州高新区与虎丘区合并。2012年9月,撤销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以原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行政区域设立为姑苏区,撤销县级吴江市,设立苏州市吴江区。
❽ 苏州名称由来
苏州名称由来小考
相传商代末年,周君古公亶父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幼子季历。季历有子昌,古公亶父认为昌有兴王业的才能,想把君位传给季历再传于昌。泰伯、仲雍了解了这一意图后,为尊重父意,避让君位而逃避到当时被称为荆蛮之地的江南。并随乡入俗,自行“断发文身”。表示他们已是荆蛮之人,而不能再回去继位了。他们的这一义行,以及他们带来的周族先进的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受到了当地居民的拥护,在梅里(今无锡县梅村)泰伯被拥立为君长,国号为“匀吴”(匀吴的“匀”是荆蛮语的发声词,无实际意义,匀吴即吴。由于笔误,匀吴也被误写为勾吴)。
从泰伯起十九传至寿梦继位称王(公元前585年),吴国始有确切纪年。随着吴国的崛起,梅里的都城已日益不能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了,而位于太湖东北岸的苏州,由于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交通方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口众多,寿梦二十五年(公元前561年),正式将都城迁至苏州。并经过多年的不断经营,具有相当规模。可是由于史籍没有记载,当时城址已无从查考。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国。
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下令伍子胥督造水陆双棋盘格局的城池,自此,苏州的地理位置沿革致今。公元前522年,秦始皇在吴都城设会稽郡、吴县,自此,当时的苏州称为吴县,或有时称为吴州。公元589年,隋改吴州为苏州(以苏州城西姑苏山得名,苏州的名称始此。另姑苏山由吴王阖闾建姑苏台得名,现山上仍有遗迹)。
公元778年,唐朝设苏州为江南唯一的“雄州”(唐制州分七等,“雄州”为二等),从此,苏州名称被固定作为通称。公元1113年,宋改苏州为平江府。
综合历史变革,苏州有很多的别称:姑苏、吴、吴县、东吴、平江、吴中等等。又由于苏州城内河道纵横,又称为水都、水城、水乡,十三世纪的《马可波罗游记》将苏州赞誉为东方威尼斯。
❾ 苏州的别称叫姑苏,不知“姑苏”二字的由来为何
我们离苏州不远,用我们地方话来讲还真的差不多,就声调有一点小区别,讲话含糊点就更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