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姓氏“邓”的由来
邓姓源于邓国(今邓州市),是因国而得姓。邓国始受封于殷商时期,邓国立国之君是商朝高宗武丁的叔父曼。最早记述黄帝至春秋时期列国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的著作《世本》说:“邓为曼姓。”
邓姓还有一个来源,即李姓改邓姓。据湖南安化《邓氏族谱》说,南唐后主李煜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覆亡,李后主及后妃、宗室300余人作为亡国之俘,被押往开封。从镒之子天和侥幸逃脱,迤逦来至安化隐居,为躲避追杀,便以乃父的封号为姓,改姓邓。这是邓姓的第二个来源。
(1)邓县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邓姓的迁徙:
邓国灭于楚国后,邓姓人大多数仍安居故土(已属楚地),这些邓国遗民被称为楚人。对他们来说,不过是拔邓帜,易楚帜,换了一个国君而已。到了汉代,由于兵燹战乱、出仕等原因,邓姓有自古邓国(时称楚地、今邓州)移居于今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地者,如西汉的邓通家于蜀郡南安(今四川乐山),邓先家于成固(今陕西城固),邓宓家于番禺(今山东广州)。
西晋末年,中原板荡,干戈不息,匈奴人刘曜率兵攻破长安,晋愍帝投降,西晋灭亡。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中原士家大族及流离失所的百姓被迫播迁,寻找安身立命之地,大部分人到了江南。
㈡ "邓"姓来源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㈢ 谁知道(邓)姓的来历啊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邓氏族人自上古至清,出有众多国君侯爵、丞相大夫,将军总兵、名士文人;君为明君,如邓氏第十九世祖邓侯吾离;将为名将,如邓禹、邓艾、邓羌、邓廷桢、邓世昌;文士或德高善政,如邓通;或通博艺文,如邓石如父子。
邓氏现代历史名人大家较为熟知,邓颖超、邓子恢、邓恩铭、邓宝珊、邓演达、邓中夏……,众多革命先驱为我们树起面面光辉旗帜,至于我们敬仰爱戴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其名字举世瞩目,不仅是邓氏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骄傲。
参考资料:http://www..com/s?tn=sitehao123&cl=3&rn=10&ct=0&lm=0&word=%CD%F2%CA%C2%D3%C9%C0%B4
㈣ 有谁知道“邓”这个姓的来历
共 1 条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邓氏族人自上古至清,出有众多国君侯爵、丞相大夫,将军总兵、名士文人;君为明君,如邓氏第十九世祖邓侯吾离;将为名将,如邓禹、邓艾、邓羌、邓廷桢、邓世昌;文士或德高善政,如邓通;或通博艺文,如邓石如父子。
邓氏现代历史名人大家较为熟知,邓颖超、邓子恢、邓恩铭、邓宝珊、邓演达、邓中夏……,众多革命先驱为我们树起面面光辉旗帜,至于我们敬仰爱戴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其名字举世瞩目,不仅是邓氏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骄傲。
㈤ 姓氏邓起源
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㈥ 邓这个姓氏的来历和历史人物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
㈦ 邓州的历史
关于邓州,《山海经》和《史记》均有记载,根据邓州发现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推断,在6400多年前邓州便有人类生存。夏、商、西周、春秋早期诸侯国邓国的国都就在邓州,邓国还有一个附属国鄾国(在今襄樊市北),
楚文王12年(公元前678年)楚国灭邓国,结束了邓国长达1274年的历史,随后楚国在今天邓州城区穰城路一带取“丰穰”之义设置“穰邑”,楚怀王十七年年(公元前312年)韩国袭楚,夺取穰邑;
秦朝秦昭王11年(公元前296年)秦国打败韩国,取穰,穰遂为秦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设置南阳郡(治宛),邓州隶属之,当时邓州境内设有三县,即穰县(治今邓州内城东南隅)、山都县(治今构林古村)和邓县(辖今构林以南)。
东汉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军发起“宛城之战”,围张绣于穰。邓州航运顺畅,湍河经新野汇白河入汉水再通长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穰城南郊开挖运粮河(今为小漕河),把邓州作为后方粮仓,为“赤壁之战”运粮草,供应前方作战。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从邓州区位、地理、物产等方面综合谋略,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设在汉水以南的荆州治所迁至穰(494年,因调兵之需,徙至洛阳),辖8郡41县达37年,穰随之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为邓州历史上辖区最大的时期,自隋开皇三年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的175年间,皆以穰城为治所,曾有三次置“以邓州为中心的南阳郡”;五代时,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五月,升邓州为“宣化军节度”(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
治所设在穰,军区管辖泌州、随州、复州(今湖北天门市)、郢州和邓州,行政辖穰、南阳、向城、临湍、内乡、菊潭、淅川、顺阳(治所在李官桥)和新野共九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宣化军”改称“威胜军”,
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又改称“武胜军”,武胜军节度设在邓州长达323年,为南阳盆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达225年。
元朝初至元十年(1273年),邓州隶属于襄阳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邓州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南阳府管辖,府治在南阳(今宛城区),州治仍在穰。原领六县,有穰、南阳、内乡、淅川、西峡、顺阳等。
后又领三县:穰、新野、内乡。其辖境相当于今天的邓州市及新野、内乡、西峡、淅川等县。明代,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废穰县。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穰县。十四年(1381年)五月,复省穰县入州,穰县自此不再设。
州领3县:新野、内乡、淅川。清代,邓州仍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雍正后,为散州不领县。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汝阳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划为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河南的西南部。
12月,于湍河南部置邓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元月,置邓北县。9月,置邓西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撤销邓西县,辖区分别归邓北县、邓县。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
1972年12月,九重、厚坡两个公社的56个大队、573个生产队划给淅川县。1988年11月17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市),由地级南阳市代管。2011年7月1日,邓州市成为河南省政府的试点直管县;
自2014年1月起,邓州市成为河南省省直管试点县,赋予部分省辖市享有的经济和财政管理权限。2013年至2014年,三个邓州人在邓州市人民政府附近另立第二邓州市人民政府,后被判刑。
(7)邓县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邓州处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中部偏西地区,地理坐标价于北纬31°22′—32°59′, 东112°37′—112°20′之间。南北长69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2294.4平方公里,“山少岗多平原广”为邓州市的地貌特点。
邓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的朱连山(海拔469.7米)为全市最高点,东南部最低处海拔85米。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这些河流分别从北部或西部入境,汇集于东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汉水。
河流冲积形成平原,在北部、中部和东部形成大面积肥沃土地。土层深厚,土质为保水保肥性能强的潮土、黄老土和黑老土。
㈧ 邓姓的来历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邓氏族人自上古至清,出有众多国君侯爵、丞相大夫,将军总兵、名士文人;君为明君,如邓氏第十九世祖邓侯吾离;将为名将,如邓禹、邓艾、邓羌、邓廷桢、邓世昌;文士或德高善政,如邓通;或通博艺文,如邓石如父子。
邓氏现代历史名人大家较为熟知,邓颖超、邓子恢、邓恩铭、邓宝珊、邓演达、邓中夏……,众多革命先驱为我们树起面面光辉旗帜,至于我们敬仰爱戴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其名字举世瞩目,不仅是邓氏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骄傲。
http://www..com/s?tn=sitehao123&cl=3&rn=10&ct=0&lm=0&word=%CD%F2%CA%C2%D3%C9%C0%B4
㈨ 邓姓的来源;历史上邓姓名人有谁;邓姓人口数量;邓姓族谱.
殷时,邓氏一支发展成以邓为名的侯国。邓国历史悠久,直至战国时代,才被楚国所灭。其子孙便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氏”将此姓传了下来,就是邓氏。
对此,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邓氏在繁衍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过外族外姓的成员。据《安化邓氏谱序》载,南唐中主李璟,曾封其第八子李从镒为邓王。
南唐亡国后,其子李天和为躲避宋太祖的斩杀,而以其父封号为姓氏,改为邓姓保住了性命。
邓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江西、湖南、河南为最,四川、广东、福建、江苏次之。
邓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榜上位居第二十六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九百一十万左右(截至2015),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7%左右,并以四川、广东、福建、湖南、江苏、江西、台湾等省最多,在华北和东北地区,也有少量的邓氏族人分布。
邓姓名人
1、邓通
西汉时蜀中以邓氏钱遍天下而闻名,为邓氏家族第四十二世祖。
2、邓禹
跟从光武帝刘秀破王匡、刘均等军,名震关西。天下平定,功勋显赫,封高密侯。后绘图云台,居二十八将之首,为邓氏家族的第四十七世祖。
3、邓艾
曹魏名将,官任镇西大将,率军灭蜀汉,为邓氏家族第五十四世祖。
4、邓世昌
清末海军名将、爱国将领,在1894年的黄海战役中,率致远舰奋勇作战,全舰官兵壮烈殉国。
5、邓小平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9)邓县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邓姓资料
1、姓氏始祖
是被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2、主要源流
源于曼姓,出自商高宗武丁给叔父曼季的封地,史称邓国(今河南省邓州市),属于以国名为氏。《贵姓何来》关于邓姓的解释:"邓氏出自曼姓,是以国名为氏的。
在殷商时期,国王武丁封他的叔父为邓侯,建立邓国,故址在今河南邓县(今邓州市)。春秋时,邓国为楚国所灭,其国君的后代有的就用国名'邓'作自己的姓氏。”
两周时期,邓国是周王朝南方较为重要的诸侯国之一,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有六百多年,后邓况徙居南阳新野。楚灭邓后,楚公子被封到邓陵,后称邓城,在今湖北襄樊市襄城郊区西北,其封邑楚公子的后代,姓"邓陵"。
递传到曼公第47代孙禹公,禹公中兴汉室,辅佐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因“云台首功”而受封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
汉和帝刘肇在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去世,禹公孙女邓绥进入了刘氏东汉王朝权力中心,直至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后。我邓氏家族也成了东汉王朝最具权势的外戚家族。
禹公世居新野,而新野在东汉时归南阳郡管辖,故我支邓氏在东汉因禹公“云台首功”、“禹公十三子,后世皆可法”被称为南阳郡邓氏。
自曼季之后,邓国历、邓晁侯→邓徽侯→邓庆侯→邓恒侯→邓昆侯→邓忠侯→邓辉侯→邓浩侯→邓煦侯→邓杞侯→邓熹侯→邓怡侯→邓沛侯→邓壁侯→邓淳侯→邓衡侯→邓略侯→邓宣侯→邓尚侯→邓粹侯→邓明侯,计二十二代,经六百余年,连续世袭侯爵,这是邓氏先世的鼎盛时期。
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为纪念故国便以国名为姓氏,称邓氏,史称邓氏正宗,亦称曼姓邓氏。
㈩ 探寻姓氏"邓"的来历及祖居地的变迁
共 1 条
一、邓姓源于邓国
1.受姓始祖:曼季
《姓氏急救篇注》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
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 (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
黄帝的子孙本来姓姬。邓姓虽然也属黄帝子孙,但由于该姓源于帝喾的儿子契的系统,所以人们认为邓姓源于子姓。
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曹圉(音语,Yu),曹圉生冥,冥生振,振生微,微生报乙,报乙生报丙,报丙生主壬,娶妻名扶都,扶都见白气贯月,感而生天乙,是为成汤。成汤为圣王,创立了商朝。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优、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成汤传19世至小乙,小乙之子武丁,是个开拓性的君主,将商朝的版图大大扩展。
武丁占领当今河南省的地区,在汉水、淮河之间分封了很多小侯国。武丁封其叔曼季于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称其地为邓。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国名为邓国。因此,曼季是邓姓的远古始祖。(邓国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南阳市,秦以后叫邓县,属南阳郡,隋改郡为州,邓县所在的地方叫邓州。)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夏阝)(you)国人袭击,财物被掠,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夏阝)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夏阝)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襄樊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但邓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攻打邓国。邓国最后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 邓氏族人自上古至清,出有众多国君侯爵、丞相大夫,将军总兵、名士文人;君为明君,如邓氏第十九世祖邓侯吾离;将为名将,如邓禹、邓艾、邓羌、邓廷桢、邓世昌;文士或德高善政,如邓通;或通博艺文,如邓石如父子。
邓氏现代历史名人大家较为熟知,邓颖超、邓子恢、邓恩铭、邓宝珊、邓演达、邓中夏……,众多革命先驱为我们树起面面光辉旗帜,至于我们敬仰爱戴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其名字举世瞩目,不仅是邓氏的骄傲,更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骄傲。
参考资料:http://www..com/s?tn=sitehao123&cl=3&rn=10&ct=0&lm=0&word=%CD%F2%CA%C2%D3%C9%C0%B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