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被西方传媒捧为"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的是谁
骂名人,你终将成为名人,李敖算是深谙其道,经他抨击骂过的形形色色的人超过3000余人,近有郭美美、韩寒,远的更是多了去,在古今中外“骂史”上无人能望其项背,于是西方传媒送他一个封号:“中国近代最杰出的批评家”,是褒是贬你自个琢磨去。
李敖的“骂名”可谓实至名归,年轻时的李敖带个黑框眼镜,穿一件老式长衫,那时候他就已经锋芒毕露了,岳南所著的《南渡北归》中提到:“台北有一位名叫李敖者,谓李济其人的性格中‘悲观’的成分过重,‘严肃而不可亲,气量狭窄小气与态度跋扈专横”“把持职位、学术资料’‘师心自用,不善用人,排斥异己,唯我独尊’,外加老而不退,后继乏人,性格狷介,难免走上‘恶恶而不能去,爱才而不能用(或不敢用)”的十字街头等等一连串“罪名’,也就不再是正常的学术批评与道德论述,甚至如同得了病的小疯狗一样狂吠乱咬了。”说李敖是小疯狗,是因他在《李济,他的悲剧与贡献》中如此评价李济,让旁人忍不住站出来为身为考古学之父的李济说两句。
李济和李敖的矛盾由来已久,据李敖说,李在台大历史系读书时,其父突患脑溢血死在家中,由于李氏在丧葬事宜上不按常规出牌,号称特立独行,搞得世人议论纷纷,并背上了“不孝”的恶名,据李自言,其中一个好笑的说法是“李敖把他老子气死了!”对此,李敖认为散布这种说法的,李济便是一人。说有一天,李济向姚从吾说:“听说李敖跟他父亲意见不合,最后把他父亲气死了。”当时姚从吾还帮着李敖说话:“这我还是第一次听说。我知道李敖的父亲是我们北大毕业的,北大毕业的学生,思想上比较容忍、开通。李敖的父亲若能被李敖气死,他也不算是北大毕业的了!李敖对他父亲的态度如何,我不清楚,但我知道李敖对母亲很好,一个对母亲很好的人,大概不致对父亲不孝吧!”
这个姚从吾也真是,本来事情到此就该结束了,偏偏他又将此话告诉了李敖,这下还得了,以李敖的个性不以牙还牙已经不错了,从此二李便势同水火,之后李敖在言语上更是对李济诸多攻击。而始作俑者,就是这位农民出身“外似忠厚,实多猜忌”且愚而诈的台大历史系教授姚从吾,这个人身上有很多趣事,其中一个说他在河南大学校长任上,共 产 党打开封,他在乱军之中能够逃出,完全是靠吉人天相外加天生一副农夫相,吴组湘老师在《姚从吾今瘁史学》中回忆,说“姚老师当时化装为一老农得以逃出,我看了,一直暗笑,姚者造型原装即一老农,又何须化装啊”, 李敖在《快意恩仇录》倒是没骂他,但着实调侃了一番:“姚从吾老师学名姚土鳖,有一次同我两人照相,洗好后,我送他一张,背面题:土鳖老师惠存等字样,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又看到这张照片,背后“土鳖“两字已被他偷偷涂去,自改为从吾矣。”
说来也怪,古语说祸从口出,可李老先生骂了这么多年也没见惹上什么麻烦,我算总结出来了,要骂就骂有声望的,人家屑于跟你计较,要么骂不如你的,论实力名气难以和你抗衡,可像李敖这样“不断为自己的牢狱之灾大放悲声,像一个神经病或街头泼皮一样,整日连哭加叫地大放厥词,天上地下地痛骂蒋氏父子及其列位臣僚,并不时摆出一堆垃圾状的事例来向围观的看客们证明对方如何卑鄙渺小顽劣,自己如何‘高大全’”,这等行为确实为人所不齿,从《南渡北归》中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李敖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形象,以至于岳南拿他(李敖)在60岁时尚生一小儿来戏谑。
『贰』 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大概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以大人物为主角,举凡重要的主题: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隐、朝野、家国、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强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变、去留、因果、经世济民等,都在论述之列。强烈地表达思想,内容丰富自是罕见。
全书只写到一个女人(还是个坏女人)。小说始终充盈着男性的豪侠、忠义、决绝和悲壮。
李敖在狱中构思故事梗概,在1976年出狱后开始写作,成书于1991年。 小说以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
『叁』 请问,李敖是不是有一本书讲到康有为等等国学大师的呀
是的。名字叫《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历史小说,是台湾历史学家,作家李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李敖在狱中构思故事梗概,在1976年出狱后开始写作,成书于1991年。 小说以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
有消息宣称此作品被提名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不过,由于提名诺奖的门槛很低,只要大学副教授就可以提名任何作家了,因此诺奖从不公布每年有哪些作家被提名,所以这种说法的真伪可能永远也无法得到检验。
[编辑本段]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位于北京宣武门外教子胡同南端东侧,它不仅是北京城内历史悠久的古刹,也是中国佛学院、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所在地,是培养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场所,1983年,法源寺被国务院确定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2000年,台湾著名作家李敖所著《北京法源寺》出版后,在海内外广泛流传,使法源寺名声大躁,引来无数佛教信众以及寻幽探古的游客。
法源寺占地面积6700平方米,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采用中轴对称格局,由南王北依次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净业堂、无量殿、大悲坛、藏经阁,大遍觉堂、东西廊庑等,共七进六院,布局严谨,宽阔庞大,是北京城内保存下历史悠久的古寺庙建筑群。在法源寺内,不可不提的是那满庭院的紫丁香,每到四月,院中的丁香遍紫雾般在暖春中开放,与寺中高可参天的占愧,墙角石盆中含蕊吐香的兰草,丁香树下悠闲跑动的放生动物,共同构筑出一派世外桃源的清幽景象。
[编辑本段]法源寺的珍贵文物
法源寺天王殿内正中供奉着明代制作的弥勒菩萨化身布袋和尚铜像,高1.12米,袒胸露怀,欢天喜地。弥勒佛背后是勇猛威严的护法神韦驮坐像,明代铜铸,高1.70米。两侧是明代铜铸四大天王像,十分珍贵,皆高1.20米。大雄宝殿正中供奉“华严三圣”,既毗卢遮那佛。文殊和普贤菩萨像。为明代制作,木胎贴金罩漆。正中的毗卢遮那佛端坐在须弥座上,像高:米,脑后背光,通高3.97米。文殊、普贤分立两旁,像高2.14米。这三尊塑像,妙相庄严,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可推上乘。大殿两侧为十八罗汉坐像,像高约1.35米,木胎贴金,为清朝制品。
此外,法源寺还留存有许多佛教文物,二十世纪初,寺里收藏有清龙藏经,赵子昂、吴道子所画的菩萨像以及其他许多名人手写金字经,墨宝等。因历史上的年年的战事、人祸,许多宝物如今已不知所踪,但是寺里,仍可见到一些各个时期的佛像、法器,足够盘亘大半日。从这些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佛教造像风格上,可以穿过历史的尘埃,依稀想见当初的繁盛荣辱。
[编辑本段]法源寺的历史变迁
法源寺自其初创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据《元一统诘》记载,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悯忠寺。名称;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赠建“悯忠阁”,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辽清宁三年 (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被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明朝正统二年 (1437年),寺僧相熔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易名为“崇福寺”。
清朝,朝廷崇戒律,在此设戒坛。雍正十二年(1734年),该寺被定为律宗寺庙,传戒法事,并正式更改为今名“法源寺”。
律宗是佛教发展到唐代,国家统一,佛教内部也需要实行统一的戒律以加强自己组织的情况下,由道宣创立的一个宗派。道宣创立的律宗学说,主要是“心识戒体论”。所谓“戒体”,指弟子从师受戒时,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习的功能。律宗把戒分为止持、作持两门:“止持”是“诸恶莫作”,规定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作持。是“众善奉行”,包括受戒、说戒和衣食坐卧的种种规定。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原来出身僧侣,鉴于农民利用宗教起义的历史事实,对佛教进行整顿,扶正祛邪,保障了佛教在安定环境中的正常发展。清朝是继承明代佛教政策的,它之所以在法源寺设戒坛,定其为律宗寺庙,意在宣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律宗教义,对人民进行“治心”。
《御制法源寺碑文》称:“人以为戒在是即法在是,未知其法之源也;即谓摄心明戒,亦只知心之说,而源仍未及知也。”“源不可不达矣,(必须)识心达本源”,并且联系社会现实解说“达源”乃“巨而忠国孝亲,制行立事;细而饮食起居,日用常行”,还说“本皇祖劝善至意,书‘存诚’之颜,揭示万古达源之要”,从而点明了崇尚律宗的要旨。因此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应诏再次整修,竣工后乾隆皇帝亲自来到法源寺,御书“法海真源”匾额赐寺、此匾至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上。乾隆皇帝还在寺内写下了“最古燕京寺,由来称悯忠。的诗句。在这里,“法海真源”的意义表露的很明白,即:千条万条戒律、刑律,都是“流”,内心存诚才是“源”。从宗教本身的意义来讲,法是梵文Dharma的意译,通指包括佛教教义在内的一切事物。弘扬佛教,追本溯源的话,就首先要抓住律学,从而突出了法源寺作为佛教律宗寺庙的重要地位。
法源寺在历史上久负盛名,是北京城内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刹。宋钦宗赵桓被金兵俘虏北上,就曾囚居在这里。元二十六年(1289年),宋遗臣榭枋得抗元失败,遁隐建宁(今福建省建瓯县)唐石山中,后被元军所俘,押至大都(北京),拒不降元,也在此寺绝食身亡。
据李敖的《北京法源寺》考证,著名变法维新人物谭嗣同,在刑前,也曾到法源寺一游。那一段刀光剑影的历史,如今也被历史的时光隧道锁闭。不变的,只是黄昏中飞起飞落的群鸦,以及荡涤心灵的暮鼓晨钟。
千年的古寺,千年的见证,千年的宁静。
『肆』 李敖所写的“梦三槐”到底是什么典故
可能指的是苏轼的《三槐堂铭并叙》中的“三槐”
梦三槐:梦见了这篇文章,还是梦见了三槐堂抑或是梦见了苏轼。
原文: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而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所传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杆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券,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筅盗窃案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们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是以录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志。既相真守,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荫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参考译文:
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我听包申胥曾经说过:“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上天还没有表现出来他的真实意愿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还是四季长青,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关于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我根据所见所闻来验证,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没有得到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显赫于后汉、后周之间,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于正直不阿,不为当世所容。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当时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现在如果把东西寄存在别人处,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但晋国公自身修养德行,以求上天的福报,在几十年之后,得到了必然的回报。如同手持契约,亲手交接一样。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
我没来得及见到魏国公(王旦),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上天将再一次使王氏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的贤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晋国公(王佑)与李栖筠(唐代贤相)相比,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气节,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则不如魏公父子。由此可见,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儿子王巩,跟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诗文,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把他记了下来。铭曰:
“啊,多么美好啊!魏公的家业,跟槐树一起萌兴。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成。他辅佐真宗、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我辈小人,一天从早到晚,只知窥察时机求取名利,哪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侥幸,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君子,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啊!”
三槐堂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一 、三槐堂的由来
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时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开宝二年(969年)之间。
王祜落户开封的具体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遗迹志》说在仁和门外,清周城的《宋东京考》说在望春门外。这仁和门和望春门实际指的都是曹门,即今曹门关中街偏北一带。
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魏州即大名(大名县亦名魏县),宋太祖乃派王祜权知大名府。那个时候,莘县一带归属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祜衣锦还乡,许以“便宜”行事,并以赵普(一说王溥)相位相许的真实用心在于除符,王祜自是心知肚明。但王祜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宋太祖乃驿召面问,王祜直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甚至直谏太祖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乃把王祜改派知襄州。如此以来,王祜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王祜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以我们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祜当时的心情,很可能对自己当不成宰相有点生气,可能是“别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孙一定有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气话。当然,也可以认为王祜这句话是他的自信或远见。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是无疑的。
后来的事实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
褒公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佑,是为三槐王氏始祖。
佑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后晋天福年中,以书见桑维翰,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至后周,仕为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至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以病请告,拜为兵部侍郎。佑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显名。佑公宦居于汴梁城东时,筑室于仁和门外,尝手值三槐于庭院中,言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王佑裔孙因之而称为“三槐王氏”。
三槐王氏自祜公以后,簪缨相继,历世为官,子孙分任各处,子孙散布于海内外。
三槐世系渊源争议论述要录
三槐世系在五代末和北宋时期的王言至王巩的六代世系人物,无论从史书或谱牒资料上看均比较完整和详尽,这与当时北宋政权社会稳定,三槐王氏处于鼎盛时期有关。因此三槐世系研究重在北宋前和宋南渡后。北宋之前的五代时期政权更换频繁、门阀显贵乱套、多数姓氏世系出现断层。三槐王氏世系上朔虽有延绵,但存在二个分岐要点。一部分是认为三槐世系要挂在王元之后的琅琊世系,另一部分认为应挂在王威之后的太原世系。至于北宋灭亡,宋室南渡至今的三槐王氏,由于许多后裔随宋室南渡,也有不少北迁或留守中原,以后元、明、清各朝四处播迁,枝繁叶茂,史书难于记述,各方谱牒纷说不一,所以至今约900年历史的三槐世系也难于理清。
资料来源:
http://ke..com/view/150273.htm
男孩起名用字应含阳钢之气;
越彬 (彬:形容文雅 )
风华 (风华正茂 )
靖琪 (靖:平安 琪:美玉 )
明辉 (辉:光明 )
伟诚 (伟:伟大 诚:诚实 )
明轩 (轩:气度不凡 )
绍辉 (辉:辉煌 )
健柏((柏:松柏,是长寿的象征。“健柏”就是健康长寿的意思)
英杰(英俊杰出)
修杰(修:形容身材修长高大)
志泽 (泽:广域的水源 )
弘文 (弘扬,文:文学家)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嘉懿 (嘉:美好;懿:美好)
『陆』 李敖他儿子名字那个字怎么念
李戡,和“堪”同音
汉字:戡
英语:suppress;
注音:kān
五笔:ADWA
『柒』 李敖名字的由来
1.父母给起的
2.一些解释
中国文字的一个特色是一字多音,多意。李敖名敖;字敖之。先看“敖”字的含义发现字意与李敖的个人性格有着非常有趣的联系。
(1)《商君书·垦令》:“民不敖,则业不败。”意思是说(如)民众不(沉溺于)游乐,那么事业就不会衰败。因此这里“敖”字有游玩,游逛的含义。看李敖竞选所谓台湾地区领导人、立法委员的过程里充满了玩世不恭,李敖对政治现象、人物、事件等也时常抱着嘻笑怒骂的态度。
(2)《荀子·强国》:“百姓讙敖。”意思是描述百姓们喧哗嘈杂的情景。这里“敖”字通假“嗷” 声音嘈杂之意。李敖说话语速快,反应机敏,思路多是跳跃式的,加上好作惊人语,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对某些人、事的描述往往带有强烈的口语色彩和快速的语音特点,给常人一种嘈杂感。
(3)《荀子·富国》:“天下敖然,若烧若焦。”说的是当国家政局动荡时,人民生活在困苦之中,整个天下处处痛苦不堪,痛苦的感觉就像被火烧焦灼。这里“敖”字通假“熬”,含有煎熬的意思。看李敖生平,从少年时代颠沛流离,移居台湾,亲人相隔;到青年时代刻骨初恋,苦思命途,穷困潦倒;到中年时代牢狱之灾,笔战不断,感情风波;再到老年时代官非好讼,倚老卖老,大放厥词。整个人生曲折波澜,备受煎熬。真应了孟子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然后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因这些经历,形成李敖顽强、好斗、好讼、好辨是非、玩世、愤世、骂世、坚忍、坚强、偏执等性格特点。
(4)《汉书·肖望之传》:“敖慢不逊。” 这里“敖”通假“傲”,乃为人傲慢狂放,不够谦逊恭顺之意。这个特点在李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五十年五百年内,写白话文前三名都是李敖”“如果要找我佩服的人,我就要照镜子”“台湾出不了李敖这样的人物”等,类似言论数不胜数,也因此招致众多的攻击者。
再看“敖之” “之”字多用于指示代词,联系“敖”字和“之”字含义进行组合看看发现什么有趣现象。
(1)“之”如指代“某类抽象事物”比如社会现状,政治现象等,就有“游戏人间”“笑看百态”“笑傲江湖”等意味。
(2)“之”如表示“…..的”就是“嘈杂的;喧哗的….”看看李敖在立法院的表现就可想见那种绝不冷场的画面。
(3)“之”表示“特定的人”如“李敖”,就有考验李敖,折磨李敖,磨练李敖等意思。
(4)“之”指代“第三人称”如他、她、它(们)如:台湾政客们,世俗观念等。就有傲视权威,鄙夷世俗等意思表示。
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实在非常有趣,也算是为大家了解李敖之所以是今天这个样子的原因提供一点参考吧
『捌』 李敖的儿子叫什么他的名字有拼音吗
李戡
kan第一声
『玖』 李敖女儿的名字读音
楼上几位有没有搞错
李敖的儿子叫:李戡kan
女儿叫:李谌chen,
其中还有一个私生女叫李文,美国国籍的,和现任的老婆年龄差不多
『拾』 周立波结婚六位伴郎都叫什么名字
陈国庆、吴征、黄晓明、任贤齐、李戡、程雷 等六位伴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