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宁夏的别名叫什么,怎么由来的,有怎样的意义呢
说到“别名”这个词语,相信许多人都不陌生,因为许多人在大名以外,还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有时候叫做:昵称,有时候,也叫做:别名。
其实,宁夏这个地方,真的很不错,这里不仅有秀美的塞上江南,雄浑的大漠黄河,神秘的西夏王陵,还有许多闻名全国的宁夏特产,比如:贺兰石、滩羊、宁夏枸杞等。
这些,都是宁夏宝贵的资源,对于宁夏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很深远的意义。
『贰』 宁夏的名字由来是什么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大夏国,故元代以后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 (今银川市),形成了和宋、辽、金政权三足鼎立189年的局面。元灭西夏后,设宁夏路,始有宁夏之名。
明朝设宁夏卫,清代设宁夏府。1929年成 立宁夏省。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宁夏省撤销并入甘肃。1958年10月25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1958年,面积6.64万平方公里,2015年底总人口667.8万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6%,是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辖5个地级市,22个县、市(区)。
宁夏地处中国地质、地貌“南北中轴”的北段,在华北台地、阿拉善台地与祁连山褶皱之间。高原与山地交错带,大地构造复杂。从西面、北面至东面,由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相围,南面与黄土高原相连。地形南北狭长,地势南高北低,西部高差较大,东部起伏较缓。
南部的六盘山自南端往北延,与月亮山、南华山、西华山等断续相连,把黄土高原分隔为二。东侧和南面为陕北黄土高原与丘陵,西侧和南侧为陇中山地与黄土丘陵。中部山地、山间与平原交错。卫宁北山、牛首山、罗山、青龙山等扶持山间平原,错落屹立。
北部地貌呈明显的东西分异。黄河出青铜峡后,塑造了美丽富饶的银川平原。平原西侧,贺兰山拔地而起,直指苍穹。东侧鄂尔多斯台地,高出平原百余米,前缘为一陡坎,是宁夏向东突出的灵盐台地。
『叁』 宁夏的来历
宁夏得名,始于西夏平定,公元1227年,元朝灭西夏后,改名“宁夏”,含有平定西夏,稳定西夏,西夏“安宁”之意。
宁夏历史悠久,据考古学者在宁夏灵武县水洞沟和中卫县的长流水考古发现,早在3万年前,这片土地上就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生活,创造了闻名中外的"水洞沟文化"。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收复河套,当时的宁夏地区为北地郡,将大批六国臣民移至此地,开荒种地,修渠灌溉。为宁夏平原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秦代开挖的秦渠,至今仍在使用。汉武帝时,先后又有大批移民涌入宁夏河套地区。随之也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耕作技术。为扩大耕地,又新开了汉渠。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中原战乱。宁夏成为羌族、匈奴、鲜卑
游牧、逐鹿之地。公元407-431年,匈奴人赫连勃勃兴起,建立大夏,成为十六国之一。现在宁夏的固原、灵武、银川等地区属其管辖。李渊灭隋建大唐,分全国为十五道。宁夏属关内道。在灵州,今灵武县南,设都督府和朔方节度使,驻军6万多人。成为西北的一个政治、军事、经济、交通中心。在唐代鼎盛时期,宁夏的经济也有很大的发展。
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夏。因在北宋之西,又别于十六国之一的赫连夏,故史称西夏。兴庆府,今银川市,不仅是西夏的政治、经济中心,也是水利灌溉的枢纽。在西夏时,畜牧业很是兴盛。宋朝所用的马,大部分购自西夏。成吉思汗也从西夏得到许多骆驼。西夏的手工业也很发达,主要有鞣皮、纺毛线、制毡毯。谅祚时建造的承天寺塔至今仍屹立在银川,表现了西夏人的高超建筑技术。
公元1227年,在西夏国被成吉思汗督师所灭之后,元在此设宁夏府路,开始迁入回族。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宁夏地区为边防要塞。
公元1368年朱元璋下令农民归耕,承认耕者有其田,垦者享有其地。后来又发诏令,规定宁夏等地的农民垦荒所得土地任其自有,永不征税。政府还组织军队兴修水利,并把大批回民以"屯戍"人的身份安插在灵州、固原一带。公元1412年前后,人口繁衍,粮食储备增加。宁夏等地的仓储可支当地10年的俸晌。但在明朝中叶以后,起兵祸,生灵涂炭,宁夏经济也遭到很大的破坏。
清设宁夏府,在宁夏地区普遍减轻税赋。到18世纪末,已经发展到宁夏至平凉,千里尽系回庄,逐步变成了全国最大、最集中的回族聚居区。民国后,公元1929年宁夏建省,辖八县(宁夏、宁朔、平罗、灵武、盐池、金积、同心、中卫)以及内蒙古的阿拉善和额济纳旗。
1949年10月宁夏解放,仍沿袭原有建制辖区不变。1954年,宁夏曾并入甘肃省。1958年10月正式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肆』 宁夏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
西周建都于镐(今西安市西)其统治中心在陕西关中,故其以北地区,包括内蒙河套,宁夏全境及陕西、山西北部称为朔方。春秋时期,今固原地区为乌氏戎所居,今银南地区以盐池为中心是朐衍戎的势力范围。战国时期,秦惠文王攻取乌戎地,置乌氏县(今固原县南泾水北岸)辖今固原地区。之后又在盐池县境设立朐衍县、辖今银南地区。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272年)后,两县划归北郡管辖,这是宁夏地区有行政设置之始。
秦朝时宁夏为北地郡,郡治在甘肃宁县。汉朝属朔方史部。西汉时将北地郡治往今甘肃环县。固原设安定郡。宁夏分属北地郡和安定郡。东汉将安定郡治移至今甘肃镇原县,将北地区郡治移至今吴忠市利通区西南。
唐朝时期,宁夏全境属关内道,设6州:原州、灵州、西会州、安乐州、雄州、警州。
北宋时期宁夏地区属秦凤路,后宁夏北部被党项族李继迁占领,北宋只控制宁夏南部,宁夏南部改属泾原路。
元朝时期在宁夏设西夏中兴等路行中书省。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灭元,建立明朝。但到1372年才完全占领宁夏。明初在宁夏设府,后改为。曾增设宁夏左屯卫,中屯卫和前卫、中卫、后卫。后改设宁夏镇和固原镇,长城沿线设九个防区,称九镇,为明代边重镇之二。
清初在宁夏设巡抚,属陕西布政司,下制卫所,宁夏为准省级。后撤,改宁夏府,下设州县,归属甘肃,但又升宁夏总兵为提督,继增置满营将军府于宁夏,仍不失省级格局。 民国时期 1912年元月1日成立了中华民国,改府为道。因右为朔方,改为朔方道。1913年,又改回宁夏道。
1928年10月17日,民国中央政府第159次会议决议,设宁夏省。全省面积约274910平方千米。
1929年,宁夏建省。辖朔方到八县外,将阿拉善、额液晶纳划入。又将阿拉善之巴格的磴口划置磴口县。
1933年元月,马鸿逵受蒋介石委任宁夏省主席,马鸿逵主政宁夏。1949年9月3日,宁夏解放。同年12月23日成立宁夏省,沿用了宁夏原称。
『伍』 宁夏省的名字“宁夏”是怎么来的
宁夏是中华远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宁夏灵武市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遗址和遗物表明,早在3 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兵在宁夏屯垦,境内修筑了闻名世界的秦长城,还兴修了著名的秦渠,开创了引黄河水灌溉的历史。到汉代(前206~220),这里农耕经济已相当繁荣。唐代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太子李亨进入宁夏,在灵武登基称帝,即唐肃宗。当时,宁夏已成为中国东西交通贸易的重要通道之一。北宋宝元元年(1038),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了大夏国,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蒙古灭西夏后,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地名。明设宁夏卫,清设宁夏府。民国初年,宁夏府改为朔方道,1929年成立宁夏省。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4 年撤销宁夏省,将阿拉善等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其余部分并入甘肃省。1958 年10 月25 日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
宋代以前的宁夏
宁夏居黄河上游,北倚贺兰山,南凭六盘山,黄河纵贯北部全境,历史文化悠久,古今素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宁夏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境内灵武市“水洞沟遗址”、中卫长流水和固原地区诸多太古先民活动遗址的发掘发现,表明,早在2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三代”以前境内为北狄、西戎各游牧部落居牧区,先后被称之为荤粥、鬼方、狁、匈奴和胡等名。至战国间,宁夏地区开始归隶中原政权管辖。
春秋战国时期,是羌、戎和匈奴等民族集居地之一。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此设北地郡、九原郡,派兵屯垦,兴修水利,开创了引黄灌溉的历史。西汉时期,汉武帝曾两次巡视宁夏,移民70万,朝廷大量“募民徙塞下屯耕”大兴水利,设定郡。十六国间,为匈奴铁佛部首领郝连勃勃所建大夏国的领土。进入南北朝时期,宁夏社会日渐稳定,经济开始恢复。北魏,北周时继续推行移民兴屯,再次得到有效开放,当时就已称这片塞上灌区为“塞北江南”了。
唐朝安禄山乱后,公元756年,太子李亨进入宁夏,在灵武登基称帝(即唐肃宗)。当时,宁夏平原已相当富庶。
宋代,党项族正是凭借这块塞上得天独厚的绿洲作为根据地,才能在西北 建立一个史称“西夏”的万里之国。
西夏王朝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以宁夏为中心,建立大夏国,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府(今银川市),国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抵大漠”,“方二万余里”,形成了和宋、辽、金政权三足鼎立的局面。公元1227年,元灭西夏后,设宁夏府路,始有宁夏之名,明朝设宁夏卫,清代设宁夏府。
近、现代的宁夏
民国初年宁夏改为朔方道,此时大部分时期在马福祥、马鸿逵家族回族军阀的统治下。1929年成立宁夏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宁夏省撤销,阿拉善等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其余部分并入甘肃。1958年10月25日成立了宁夏回族自治区。
『陆』 宁夏银川这个名称的由来
今宁夏银川地区,古为灵州、兴州和朔方属地,史书中曾以“灵夏”、“银夏”、“麟夏”、“银麟”泛指过今宁夏和陕北地区,宁夏早就与“银”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这是因为至少从南北朝到唐代时期,今陕西省与今宁夏毗邻的陕北地区在地名上就被并称连呼过。特别是北魏间,在陕北设立了夏州(治今陕西省靖边县东北白城子乡),北周间又曾设置过银州 (在今陕西省横山县境东),到唐朝时又改名为银川郡。此外,隋唐时期还在今陕北地区设置过夏绥银宥节度使。唐代,今陕北地区成为党项羌族拓跋氏的割据势力中心地带。而到宋朝,陕北更是宋与西夏争夺交战的主要战场之一。北宋雍熙二年(985年),银州(银川郡)城被西夏军攻取,元丰五年(1082年),宋军又于永乐城旧址(今陕西省米脂县西北)重新修筑一座新城,取名“银川寨”或日“银川城”,此城军事地位十分重要,成为宋夏在军事上的必争之地,于是当时和后来的一些史书便把古夏州、古银州与古银川城联系起来而泛泛呼之,
从此,银与夏就彼此相连,密不可分了。到了明朝,在一些名人、官员先生们的笔下,为了表达抒发怀古之幽情,托古之雅趣,有时别出心裁附会古意,有意识的以夏州含射宁夏,而同时亦以银州或银川来隐喻兴州与后来的宁夏城(今银川市)。如明按察副使曹琏的《西夏形胜赋》文章开头第一句就是“翳夏州之大郡”。此“夏州”谓何?结合文题来看,文章所谓夏州,就是指古西夏,也是指明代宁夏镇城,因为文内所提到的,“带河渠之重阻”,“水旋绕如环雍”,“营兴广武”,“园开丽景”,“灵武秋高”,“蠡山之云”,“贺兰晴雪”,“汉渠春涨”和诸如花马池、鸣沙州、应理州、平虏城以及昊王陵等地名都在宁夏境内,可见此文以夏州代指兴州即今银川市。
又如在山西省《永济志》中所载《重修河渎海神庙记》的记文中,所提到的捐修人郭之琮曾任过宁夏巡抚。而记文对此载述是:郭之琮“开府银夏”,显然又以“银夏”指代明朝时的宁夏和宁夏镇城。
明朝还有一位宁夏巡抚王崇古在《北风行别总戎吴西台》的诗中,也有“三年肩我靖朔银,九秋驱驰丹心竭”的句子,这里又以“朔银”代称明疆宁夏和九边重镇的宁夏镇城。朔,显然指宁夏全境;银,则具指镇城了。
看来明代人正在逐渐把以“灵夏”、“银夏”、“朔银”和“银麟”指代古西夏和宁夏镇的大范围,逐渐向具指镇城(宁夏城)的点上转移与缩小。这时在诗句、文章中所提到的“银”和“夏"等字和词,还基本泛指宁夏全境,尚无明确的地名意义。 终于,在明朝后期,坐镇指挥西北四大军镇的三边总督刘敏宽,在他所作的一首诗中首次带来了突破。他在《秋日杨楚璞中丞抚临良唔长城关四首》之一中曰:“楼台矗矗冠层峦,无限华夷树大观。缥缈烟霞随剑履,横斜星斗乱旌干。须凭驼岭临河套,遥带银川挹贺兰。函谷玉门堪鼎足,金城百二入安澜。”
刘敏宽,山西运城人,万历五年(1577年)进士,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由延绥巡抚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开府固原(今宁夏固原市),节制延绥、宁夏、甘州和固原四大军镇兵马和统一指挥西北各战区的战守军务。这首诗应是他在担任三边总督时,由固原赴花马池(今盐池县)执行秋防阅边任务时,在长城关(为明花马池城东门外长城关门)上西眺贺兰山下宁夏镇防区的即兴所赋。诗中所提到的“银川”已不是以古银州或古银川来进行隐喻射比古兴州和宁夏镇城了,因为诗句写到了河套,并与贺兰山同时出现,所描写的长城或黄河就如同两条带子,不仅“遥带”着“银川”,而且还“挹”注着“贺兰”。所以从诗句与整个诗意来看,诗中的“银川”,已实实在在是在确指宁夏银川平原或宁夏镇城了。
这也不难看出,直至明朝后期,仍然没有以“银川”确指镇城,所以镇城之内也没有出现以“银川”命名的情况发生。就连文人们最喜欢在书院的命名时,采用怀古的做法也没有出现,当时镇城的书院分别命名为养正、揆文和朔方等名字。
清代以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人们开始纷纷看中“银川”一词,并渐渐在宁夏大地上广为使用,又从河西灌区慢慢收缩而具体定位到宁夏城的一点上,最终完全成为这座古城的别名和代称了。清代宁夏府隶属于甘肃省管辖,府城即今银川市。
在历史文献中,首次以“银川”代称府城,见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宁夏水利同知王全臣的《重修汉渠暗洞落成》的诗中曰:“河流运行汉唐中,双拖百练舞长虹。唐徕西绕兰山麓,汉延绵亘唐之东。……曾闻河源来自天,一曲伏流路几千,或是天公聊小试,暂移鳅穴到银川。”在王全臣之后,较早使用“银川”射夏城的是通智,他是清廷兵部侍郎,雍正四年(1726年)奉旨到宁夏主持修凿惠农、昌润二渠。七年 (1729年)渠成,他亲自撰写了《惠农渠碑记》,碑文一开头就写到:“黄河发源于昆仑,历积石,经银川,由石嘴而北……。”立碑应在渠成放水之时,可知,宁夏古城以“银川”代称,真正出现在清康、雍之际。
『柒』 宁夏和银川地名的由来是什么
宁夏地名源于,元朝统一中国后,祈求西夏安宁,故称宁夏。
银川地名源于,银川地区土壤含碱多,大水过后,土地一片雪白,像银子一样,又是一马平川,故称银川。
银川市地处宁夏平原中部,东临黄河、西屏贺兰山,现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全市面积为4467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 87.8万;回族居民占总人口的 20%左右。
2100年前的汉武帝时代,在今银川东郊有一座管理屯田事业的典农城,汉族人俗称吕城,附近的黄河渡口叫吕渡,而匈奴、鲜卑等民族则称它为饮汗城,这就是银川的前身。五世纪初,大夏国王赫连勃勃在这里建成“丽子园”,为游乐和屯兵的要地。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此地称怀远县。北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党项族首领李德明将其都府迁至银川,当时的银川已改名为兴州。后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在这里建立了西夏国,而兴州已易名为中兴府,俗称东京。从此,这座边塞小城,一跃而为地跨今宁、陕甘、青、内蒙古辽阔地域的西夏国的军事政治中心。西夏灭亡后,元朝在这里建立宁夏府城。这时,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蒙古人来此定居,逐渐形成了回族聚居区。明清时期银川被称为“小南京”,城市商贾云集,市肆繁荣。康熙年间,满族旗兵连其家属万余人驻扎宁夏,又于城西建造“新城满营”,即今日的新城。1947年正式将宁夏省城定名银川市。1958年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为自治区首府,因为民间有凤凰曾在这里降落的传说,所以银川又称“凤凰城”。
银川人文历史悠久,塞上风情浓厚,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土地肥沃,稻麦高产,瓜果香甜,被誉为“塞上江南”的“鱼米之乡”。不论从哪个方向进入银川,在经历了风沙滚滚的茫茫沙漠或是荒凉破碎的黄土高原之后,看到渠水盈盈、禾苗青青、遍地绿荫的田园风光,都会被眼前的银川绿洲所震撼。
银川市是宁夏最大的土特产品集散市场。此地盛产的枸杞、甘草、贺兰石、羊裘皮、发菜,是宁夏最具代表性的“红、黄、蓝、白、黑”五宝。做工精细、古色古香的西口地毯,在国内外久负盛誉。
银川市是国家确定的河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组成部分,也是全国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高产地区之一。除盛产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外,还盛产清甜沙爽的西瓜、粒大饱满的红黑瓜子、个大甜脆的苹果及皮薄籽少的葡萄等。
银川市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国西北地区蒙、回、藏少数民族风情线上的重要旅游城市。市境内有古城池、宫苑、寺塔、楼阁、墓葬、长城等多处古代文化遗迹和风景游览区。比较著名的风景名胜有:海宝塔寺、承天寺塔、南关清真寺、玉皇阁、贺兰山小滚钟口、须弥山石窟、青铜峡108塔、钟鼓楼、南薰门、李俊塔等。
西夏王陵是西夏王国庞大的帝王陵墓群,占地约40平方公里,共有九座帝陵和七十余座官僚勋戚的陪葬墓,每座陵园都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现存的陵台、鹊台、角楼、神墙等,都是当年的建筑。特别是黄土夯筑的八角塔形陵台高达20余米,被外国游客誉为“中国的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