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浙江省乐清市(乐成县)七里港镇(慎江){项浦埭村}名字的由来
乐成得名,源于王子晋和箫台山。王子晋也叫王子乔,本姓姬,是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因为直言极谏,被废为庶人,学道成仙,骑白鹤,遨游三山五岳,吹箫如凤吟凰鸣。传说王子晋在箫台山顶垒石弄箫奏乐,引来群鹤飞舞;在箫台山下溪泉中沐箫,兴尽跨鹤离去。“乐”指的是音乐,读“yuè”;“成”是古代的一个音乐术语,指乐章。
今雁荡山最北端的仙桥景区,也有王子晋遗迹。《东瓯遗事》记载:“雁山北合有仙亭、仙桥、仙洞、吹箫峰,水有仙溪,及丹灶、石棋坪等。”故老相传,都是因为王子晋跨鹤吹箫而得名。王十朋曾称乐清为“子晋江山”。王十朋说,子晋事迹在温有三,二在乐清,一在温州。乐清的两处指箫台山和北合仙桥,温州的一处指今温州、瑞安之间,渚浦之南的吹台山。
乐成建县之始,就与音乐有了不解之缘。目前地名与音乐有关系的县级市,全国只有乐清一处。
乐成建县后不久,天灾接踵而至。在残酷的灾年里,温州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东晋太元十七年(392)六月,大风雨,海水倒灌,乐成等县淹死了许多人。东晋元兴元年(402)四月,永嘉闹大饥荒,人相易子而食③。南朝刘宋大明七至八年(463—464),永嘉等郡连续两年大旱,一升米卖到数百钱,人口饿死达十分之六七。
隋朝开皇九年(589),隋灭陈,中国重新统一。隋文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推行裁并郡县的措施,降永嘉为县,以括苍、松阳、永嘉、临海四县置处州,辖地相当于今温州市、丽水市和台州市,州治在括苍(今丽水市区),乐成地在处州永嘉县境内。开皇十二年(592),处州改称括州。
唐朝武德五年(622),恢复了永宁、安固、乐成、横阳等四县建制。武德七年(624),改永宁县为永嘉县,乐成并入。总章二年(669)六月,飓风暴雨,海潮高涨,永嘉、安固两县被冲毁民宅6848间,溺死9070人、500多头牛,受损田禾4150顷,朝廷遣使救灾。上元元年(674),析括州的永嘉、安固两县置温州④,乐成属永嘉县。
唐武则天载初元年(689),析永嘉地复置乐成县。
后梁开平元年(907)三月,吴越王钱镠命其子钱权瓘讨伐卢佶,攻克温州,卢佶被杀,钱权瓘称温州刺史。开平二年(908)八月,为避后梁太祖朱温父朱诚之讳,吴越王钱镠奏改乐成为乐清。“清”也是古代音乐术语,跟“浊”相对,“浊”表低沉,“清”是清越、高迈的意思。至此,乐清县名确定,至今未变
❷ 乐清银溪名字的历史
银溪是古云溪的别称
坊间所称银溪,永乐《乐清县志》与道光《乐清县志》均称为东溪,光绪《乐清县志·县城图》称为中溪,一般指望来桥以上古云溪经流,东河则指望来桥以下经流。永乐《乐清县志》卷二记载:“东溪,在县治东偏,水发源与楠溪接境四十余里诸山谷中。悬崖而下,常有云气,又名云溪。水出而南,广十三丈,行三里为县东溪。”道光《乐清县志》卷二记载:“城内大河,即东溪经流也,广十三丈。发源于县治东北诸山,至东溪山悬崖而下,汇为三黄井合流而南,为东溪,溪上常有云气,又名云溪。南流迳城北茔外桥,分一支东流为城东新河。其经流入城,迳校士馆之前,西南流出姜公桥……又南出望来桥……。”银溪发源地在今城北乡画眉岭之北灵山主峰谷中,永乐《乐清县志》所记“水发源与楠溪接境四十余里诸山谷中”系错记。
❸ 雁荡山名字由来的传说、
雁荡山 以山水奇秀闻名,素有“海上名山”、“寰中绝胜”之誉,史称“东南第一山”。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
❹ 柳市镇的地名来源
北宋王存《元丰九域志》记载:“乐清有柳市、封市两镇。”柳市地处独龙岗,水边岸头杨柳成荫,镇上有武桥、龙首桥,两桥之间有一棵千年大柳树,如同一团绿色的云,遮盖了一方天地,庇护着四方百姓。乡人多聚此树下交易经商,年长日久,逐渐形成了固定的市场,从而成为一个自然集镇。
正泰总部位于温州乐清的柳市镇。“柳市”的来历,或许可以从历史的角度说明正泰人商业天赋的渊源。正泰人的足迹从柳市出发,20年间遍布了大江南北,世界各地。今日的柳市,早已超越了集镇的规模,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低压电器的重要生产基地。而正泰人眼中“市”的概念,也伴随着营销网络的渗透在平和地扩张着。
❺ 乐成的传说由来
乐成三说
乐(yue)清旧名为乐(yue)成。乐成得名的由来,旧有三说:一为 “王子晋吹萧”说;一为“乐正造士”说;一为“云门奏乐”说。
1. 持“王子晋吹箫”说者,有宋僧信南等。信南于宋景祐三年 (1036)诣京,仁宗访以乡里,对曰: “臣僧乃王子晋吹箫之地,张文 君人竹之乡。”仁宗曰:“是必温之乐成僧也。”宋人王十朋说:“乐清为子晋之江山”,又说:“子晋遗迹在乐清有二”,乐成是其一。宋人赵崇晖也说: “王子晋之吹箫,张文君之炼丹,皆此地也。”明永乐《乐清县志》在“仙释门”中写到“周灵王子”名晋,世传来游邑西山上,吹箫于山顶,沐箫于山泉”等语。隆庆间候一元修纂的《乐清县志》也说:“乐清,盖以王子晋吹箫名也。”此后林允楫纂的清康熙《乐清县志》和林启亨的《新志后议》皆循其说。
2.持“乐正造士”说者为清道光《乐清县志》的纂修人鲍作雨,他说:“邑取古者大乐正造士,七年小成,九年大成,故谓之司成,乐成之义,殆取诸此欤?”这既是后起之说,又是孤证,不足取。
3.持“云门奏乐”说者,乃宋人刘黻。刘在(云门福地记)中推想“福地以云门名,乐成之得名仿此欤?”这是不肯定的话,又无充足证据,更不可取。
三说分析
按各县县名之取,或以山川地理为名,或以历史故事为名,或以名人为名,或以帝王年号为名,各有其地之特色。乐清僻在海疆,为什么会产生王子晋的传说,这与乐清的山川地理有密切关系。我国在秦汉时,神仙之说已在民间流行,汉人刘向编(列仙传),有“王乔者,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人浮丘公接以上嵩高山……”等语。此后文入学者对王子乔的“离俗轻举,全性保真”,特别羡慕。如晋人何劭<游仙)诗: “羡昔王子乔,友道发伊洛,,迢递凌峻岳,连翩御飞鹤。”阮籍的<咏怀>诗也说: “焉见王子乔,乘云翔邓林。”孙绰的<天台山赋>有 “王乔控鹤以冲天”之句。相传江西庐山有鹤岭,也是王乔控鹤之处。是知神仙传闻,随处都有。在晋代,北方遭五胡之乱,大家势族及一般士庶,纷纷渡江避难,其清淡虚玄之学影响东南,而郭璞、孙绰等人曾涉迹乐清,观察山川地理,因此,地名如北阎的仙桥、仙溪、仙人坦等,乐成的箫台,经当时人的观察,认为很符合王子晋的吹萧地,其言一出,后人相沿流传,故宋代大懦王十朋也沿其说,说子晋事迹在乐清有二:一为仙桥,一为箫台。是知建县之前,传闻已广,如五代 时白鹤寺高憎子仪在<白鹤寺记>中也说: “亭亭鹤影西瞻而似舞如飞;迢迢鹿迹东去而渐转渐远。”这里明显是写王子晋和张文君二人之事。文君乐之高士,后入亦称他仙去。这些都是建县前之人物活动。可惜隋唐两代文献无存,使后人发生争论。
笔者个人臆断,县名为王子晋吹箫之说,流传已久,应遵循明隆庆《乐清县志》和清康熙《乐清县志》所说,以王子晋吹箫为乐清县名由来,是合乎历史传闻的。
❻ 浙江名字的由来
以境内钱塘江旧称浙江得名。
相关介绍:
唐肃宗时以浙江以西(长江南)十州置浙江西道节度使,以浙江以东八州置浙江东道节度使。明置浙江省以其境内钱塘江旧称浙江而得名,曲折之意。
元朝元置浙江等处行中书省,为省级行政区划的开始。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亡宋,立两浙都督府于杭州。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此,改名江浙行省。明朝浙江作为省名的开始,行政区域从此开始稳定少变。
(6)乐清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相关背景:
唐肃宗时析江南东道为浙江东道和浙江西道 , 钱塘江以南简称浙东 、以北简称浙西 。宋代有两浙路 ,辖今江苏省长江以南及浙江省全境。今浙江省以富春江等为界分为浙东、浙西。两浙指浙江省。
安史之乱后,乾元元年(758年),拆江南东道为浙江东道、浙江西道和福建道,浙江西道领长江以南,至新安江以北的原江南东道地,包括今天的苏南、上海和浙北和徽州,即润、常、苏、湖、杭、歙六州。
浙江东道领新安江以南、福建道以北的原江南东道地,包括今天的浙江省除浙北之外的所有地方,即睦、越、衢、婺、台、明、处、温八州。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浙江
❼ 乐清市的地名在古时候是叫什么名字的
乐清位于浙江省东南部沿海,东临乐清湾,南临瓯江。全市陆地面积117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70平方公里,辖21个建制镇,10个乡,人口116万。这里气候温和,水土肥沃,自然资源丰富,素有“旅游胜地”、“鱼米之乡”之称,在温州、台州、宁波、舟山沿海走廊中,乐清历来是主要的经贸集散地。
乐清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远在四千年前,东瓯先民即在此繁衍生息,流下了许多石斧、石锛、石矛、石犁、石坠等石器。乐清历史上曾有过王十朋、翁卷、李孝光、赵士桢、章纶、高友玑等名人。王十朋为南宋开科状元,翁卷为南宋“永嘉四灵”诗派的杰出代表,李孝光为元朝一代文豪,《元史》称他“以文章负名于世”,赵士桢为明代杰出兵器专家,其火器发明列为当时世界先进。铸于宋元祐七年的能仁大镬,属亚洲第一大镬,它折射出了乐清市悠久而璀璨的历史文化之光。
❽ 温州的名字的来历是什么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处州析置温州,这是温州得名的开始。据《浙江通志》引《图经》:“温州其地自温峤山西,民多火耕,虽隆冬恒燠”。意思是温州地处温峤岭以南,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润,所以称为温州。
温州古为瓯地,也称"东瓯",唐时始称温州,简称“瓯”或“温”。瓯是一种陶制器皿,约在新石器时代,温州居住着原始瓯人制作陶器。
(8)乐清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历史沿革
1981年9月12日,析原温州市郊区置瓯海县。
1984年1月,市郊区6个乡划归城区,称鹿城区。
1984月2日,划市郊状元镇、龙湾乡和瓯海县永中镇的黄石、黄山二村建龙湾区。
1987年4月18日,改瑞安县为瑞安市(县级)。
1992年3月9日,改瓯海县为区。
1993年9月18日,改乐清县为乐清市(县级)。
2015年,国务院同意撤销洞头县,设立温州市洞头区,将温州市龙湾区灵昆街道划归洞头区管辖,以原洞头县和龙湾区灵昆街道的行政区域为洞头区的行政区域。洞头区人民政府驻北岙街道县前路12号。
❾ 乐清之名的由来
传春秋周灵王太子晋乘鹤至箫台山上吹箫,“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因以名县。民国《乐清县志》卷1《邑里志》:“邑取大乐正造士,小成七年,大成九年之义,因名乐成。”后梁钱氏以避梁祖讳改名乐清。
1949年5月,乐清县解放,隶属浙江省第五专区。10月,第五专区改名为温州专区,乐清县属之。1968年,温州专区改为温州地区,乐清县属之。1981年9月,温州地、市合并,称温州市,实行市辖县体制,乐清县归温州市管辖。
1993年9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复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撤销乐清县,设立乐清市(县级),由省直辖,以原乐清县的行政区域为乐清市的行政区域。
1993年10月7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将乐清市的行政管理委托温州市人民政府代管。
(9)乐清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乐清市位于浙江省东南部,属于温州市管辖区内,地理坐标为北纬28°07′,东经120°57′。东临乐清湾,南濒瓯江。
东至东海之乐清湾,与玉环县相望,东北至湖雾镇北面的羊角洞,与温岭市为界,隔瓯江,与温州市区相望,西达北白象镇琯头西北的乌牛码道附近,与永嘉县接壤,北到智仁乡赵家辽村,与台州市相邻。
❿ 雁荡山名字的由来
雁荡山,又名雁岩、雁山。因山顶有湖,芦苇茂密,结草为荡,南归秋雁多宿于此,故名雁荡。
南朝时期,梁国昭明太子在芙蓉峰下建寺造塔,为雁荡山开山之始。唐代时期,西域高僧诺讵那因仰慕雁荡山“花村鸟山”之美名,率弟子三百来雁荡山弘扬佛教。其人被奉为雁荡山开山鼻祖。
宋代时期,雁荡山开发规模逐渐增大,共建有十八寺、十院、十六亭,为雁荡山发展鼎盛时期。
公元2004年,雁荡山获准授牌为“国家地质公江南靖士《雁荡山早起》园”,主要包括灵峰、三折瀑、灵岩、大龙湫、雁湖西石梁洞、显胜门、仙桥—龙湖、羊角洞、方山、长屿硐天、楠溪江等景区,2005年又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10)乐清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雁荡山山体基本是致密的火山岩裸露,土壤层很薄,积水面积较小,基本没有含水层,大量降水都通过地表水流走了。大龙湫的水源补给来自龙湫背,上游流域面积仅0.98平方公里。
没下雨时,大龙湫只能依靠不到1平方公里的地下水进行补给,一旦降雨少了,没有地下水补给,溪流就会变干,瀑布也会变小。
雁荡山900米高度上有一层很厚的风化作用形成的疏松岩石与土壤,地学上称作风化壳,大龙湫源头流域和雁湖底层都有这层厚厚的风化壳。风化壳的作用就像海绵,起到蓄水的作用。雁荡山水系多呈放射状、树枝状展布,自西而东注入乐清湾,较大的有大荆溪和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