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洪泽湖的由来 简短些
洪泽湖,中国第四大淡水湖。在江苏省西部淮河下游。原为浅水小湖群,古称富陵湖,两汉以後称破釜塘,隋称洪泽浦,唐(618—907年)始名洪泽湖。1128年以后,黄河南徙经泗水在淮阴以下夺淮河下游河道入海,淮河失去入海水道,在盱眙以东潴水,原来的小湖扩大为洪泽湖。
『贰』 淮安一些地名的由来
夏商周时期
市境已获相当程度的开发,“交通灌溉之利甲于全国”,既有邗沟(即淮扬运河)沟通江、淮,又有陆上干道—善道通达南北,故成为春秋战国列强争夺的重要地区,先后为吴、越、楚所有。
秦汉时期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市境始置县邑有淮阴(今淮阴区码头镇)、盱眙(今盱眙县城北)、东阳(今盱眙县马坝)。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淮安人民蜂起响应。著名军事家韩信即于此时仗剑从戎,立下赫赫战功。西汉年间,市境又增置淮浦(今涟水县西)、射阳(今楚州区东南)、富陵(今洪泽湖中)等县。秦汉时期,境内农业生产条件特别是灌溉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东汉末年广陵太守陈登筑高家堰(今洪泽湖大堤)30里,遏淮河洪水,保护农田,并修破釜塘灌溉农田。铁制农具和牛耕也得到推广,故虽迭经战乱农业生产仍有较大发展。同时交通运输也有改善。秦始皇修筑的驰道自境内穿过,陈登则筑邗沟西道,使江淮交通更便捷。由此,承平之年,境内手工业和商业比较繁荣,文化也发展到较高水平,汉代兴起家学和私学,并涌现出一批文学大家,如汉赋大家枚乘、枚皋父子,“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
魏晋南北朝时期
市境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长年战乱带来的是“江淮之间,赤地千里”的凄惨景象,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值得一提的是,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隋唐五代时期
境内长期处于安定的环境,经济得以持续发展和重新繁荣。其间大运河的开凿和淮北盐场的建滩对市境的繁荣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隋大业年间,自洛阳至扬州的漕运(供给皇粮的水上运输)要道——大运河凿成,境内则成为漕运重要孔道。自隋至清末,朝廷一直在淮安设置官署,委派大员掌管、督办漕运。唐初,涟水成为全国四大盐场之一。为运销淮盐,垂拱年间开运盐河,淮安盐运又兴。楚州(治今楚州淮城)、泗州(治今盱眙县城对岸)成为运河沿线的两座名城,其中楚州被白居易誉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宋元时期
北宋年间,境内较为太平,漕运、盐运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府鼓励垦殖,修复和增建灌溉设施,引进推广“占城稻”。“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正是这一时期的生动写照。南宋和金、元对峙时期,市境再度成为前线,遭受兵火的长期荼毒。经历长期战乱,市境一片凄凉。而由黄河夺淮带来的频繁水灾,又使市境雪上加霜,益加萧条。宋元时期,境内文化在太平之年有所发展,府、州、县学普遍建立,受教育者增多。文化名人也颇多,如著名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主修《奉元历》的著名盲人天文历算家卫朴,开明清写意画先河的著名画家龚开,《画鉴》作者、著名书画鉴赏家和理论家汤卮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盱眙第一山的宋元题刻,其中不乏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兆页等大家的珍品。
明清时期
境内置淮安府。明永乐年间,淮安漕运又兴,清江浦开始兴起。明中叶以后,黄河全流夺淮,境内水患愈演愈烈,农业衰落,鱼米之乡的盛景不再。明清两朝都委派大员驻淮治河。以清江浦河轴心的两淮城市扼漕运、盐运、河工、榷关、邮驿之机杼,进入鼎盛时期,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线上的“四大都市”。两淮城市的繁华,带来了人文荟萃的局面。明清两朝仅山阳(今楚州)一县就有进士200余人,河下镇还出了状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话。这里还产生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著名经学大师阎若璩,“扬州八怪”之一的花鸟画家边寿民,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温病条辨》的作者吴鞠通等一批名人。
民国时期
淮安府撤销,市境大部始属淮扬道,后属淮阴行政督察区。境内漕、盐、河、榷之利皆失,进一步衰微。而长年战乱又给刚刚兴起的近代交通运输业和工矿业以沉重打击。中国共产党组织于1927年成立。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境内成为重要的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华中军区、苏皖边区政府等都曾驻节境内,刘少奇、陈毅、黄克诚、彭雪枫、邓子恢、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人民军队高级将领都曾在此战斗过。淮安人民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巨大功勋。1948年12月,市境全部解放。1949年5月,成立淮阴专区。
建国后
几经调整,至1971年今市境始全属淮阴专区。1983年,淮阴专区改为淮阴市。1987年,辖县淮安、宿迁改为县级市。1996年8月,宿迁、泗阳、沭阳、泗洪四县(市)从淮阴市析出,成立地级宿迁市,同时灌南县划归连云港市。2001年2月,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改为淮安市楚州区,原淮阴县改为淮安市淮阴区。
有着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淮安,曾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清乾隆年间盛极一时,与运河沿线的扬州、苏州、杭州并称为“四大都市”,并享有“壮丽东南第一州”之誉。
『叁』 盱眙名称的由来
据《盱眙县志》载,盱眙县名来历共有以下三种说法:
因山命名法,即盱眙县是以境内的盱眙山命名的。《清史稿·地理志》也持这种说法,说“盱眙东,盱眙山,县以此名。”
字义命名法,即盱为张目,眙为举目,城建山上,可以望远。《读史方舆纪要》和《古今地名大辞典》则持这种说法。
单字还音说。即盱眙是古吴国的“善道”,吴音和中土音不同,它是由吴音的“善道”音转为“盱眙”的。
以上之说,经考证,字义命名说是难以成立的。至于单字还音说,只见俞正燮一人见解。盱眙历代县志和其他舆地著作均无此记载。以语音变化确定一个县名,并不多见。
至于“张目为盱,举目为眙,城居山上,可以眺远”的说法,主要来自南宋以前的《盱眙图经》,不是建县初期所云,而是后人所讲。明万历《帝里盱眙县志》、清朝乾隆《盱眙县志》均说:“后人云郡在山上,可以眺远,因是以得名云”,这正是合理的解释。
上述为《盱眙县志》的原文,除否定了单字还音说之外,肯定的“郡在山上,可以眺远,因是以得名”,应该说还是认同了“张目为盱,举目为眙”的说法。查阅《辞源》,眙字除地名盱眙读Уi外,举目为“眙”的眙,应读Chì,有直视、注视、惊视、愕视的意思,因此举目为眙作为盱眙县名,不仅“字义命名说是难以成立的”,而且读音也不对,因此,三说全部不成立。
翻开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在“黄河长江流域传说中的原始社会分布”及夏代、商代、西周,在淮河洪泽湖等地都标注了“淮夷”,在沂沭河流域标注了“五夷”,山东半岛标注了“莱夷”。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谭其骧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夏时期全图”,在淮河流域标注“五夷”,“商时期全图”则改为淮夷,沂沭河流域标注“人方”。“西周时期全图”淮河仍标注淮夷。“春秋全图”淮河则标注“徐夷”。
中华民族发端于黄河中游,向来以“得中原者得天下”自居,而把周边的民族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辞源》解释夷为中国古代居住在东部的民族。东夷有九夷之说:莱夷、淮夷、岛夷等等,以地方而论,居住在徐地域、徐国的就应称为“徐夷”了。
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夏时期图说”称:夏时期夏族之东分布着许多夷族。启子太康、仲康,仲康子相时,国家统治权曾落入东夷首领后羿、寒浞、浞子浇、豷之手,至相子少康灭浇,少康子杼灭豷,夏室中兴。
“商时期图说”称:武丁传三代五王至武乙时“东夷寖盛,分迁淮岱,渐居中土”。至其孙帝乙、帝乙子纣时屡征夷方,虽取得了胜利,国力因之虚耗。
“西周时期图说”则说:共和十四年(公元前828年)厉王死,太子即位,是为宣王。西北与严允、诸戎交战,又用兵于东南淮夷、徐戎。
夏商周时期的图说展现了东夷发展的历史,想不到嫦娥的老公后羿也是东夷人。东夷如何灭亡的,史书不载,但地域应为淮河流域。在历史更替过程中,至秦设盱眙县时,“徐夷”作为历史被保留下来,为避免某种限制,以盱眙代替了徐夷,只不过徐夷Xúуí改变了声调变成盱眙Xū уí,而保留了历史的信息。
另一种可能是来源于“徐邑”。徐国的范围包括盱眙,徐国首都和城市就是徐邑了。像河南的夏邑、鹿邑,分别是孔子的祖籍和老子故里,河北的高邑、武邑、山东的昌邑、临邑、平邑,陕西的旬邑等等。但徐夷、徐邑是分别指徐地的民族和城市。因此,盱眙县名来源于徐夷可能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肆』 淮安是有什么来历的用1~1O句话来讲一讲 用一些说法来描述一下淮安的来历
江苏省淮安市,古名:淮阴、楚州、清江浦、清江、清河、古楚,位于江淮平原东部,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长三角城市群22城市之一,是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市。淮安市属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带,市区东距黄海海岸线仅100多公里,通达亿吨大港--连云港港港和大丰港两个沿海开放港口均仅需1.5小时。京杭大运河与古淮河在淮安交汇,市境内有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泽湖。 市境长期处于战争和对峙的前沿。长年战乱带来的是“江淮之间,赤地千里”的凄惨景象,经济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值得一提的是,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 追问: 我想知道淮水安澜的说法《淮水安澜》淮水安澜即 淮安 名字的由来说法对啊 回答: 安澜,一词的意思是水波平静,比喻太平。 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割直渎、破釜以东, 淮阴 镇下流杂100户置 淮安 县,“淮安”之名始见。是淮安最早的出处! 淮水安澜:近60年来,淮河两岸儿女历经艰苦奋战,在被称为“最难治理的河流”上书写着新的传奇。如今,淮水安澜,功在禹上
『伍』 洪泽湖的湖水来源与何处
洪泽湖正常蓄水位13米时,相应水面面积2069平方千米,蓄水量31.5亿立方米。湖水的来源,除大气降水外,主要靠河流补给,流注洪泽湖的河流集中在湖的西部,有淮河、濉河、汴河和安河等。出湖河道中三河和苏北灌溉总渠是洪泽湖分泄入长江入海的主要河道,湖水同时为苏北1800万亩农田和沿海盐碱土改良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洪泽湖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航运、供水、调水、发电、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的大型湖泊型水库。
『陆』 江苏名称的由来
江苏:
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简介
江苏简称苏。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处长江下游。京杭大运河纵贯全省南北。全省面积10万多平方公里。人口7000万左右,有汉、回、满等民族,是中国人口最密的省份。省会南京。
江苏历史悠久。春战秋国时分别属吴、楚等国地,汉时属徐、杨二州,元属河南和江浙中书省,明直隶南京,清置江苏省。长江以北称苏北,长江以南称苏南。江苏省是我国地势最低平的省份。全省十之八、九为平原。苏南太湖、苏北洪泽湖周围水网密布,有“水乡泽国”之称。属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
江苏气候温和 ,土地肥沃,劳力充裕,商品经济发达。盛产稻、麦、棉、蚕、鱼等,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江苏交通发达。长江航线和京沪铁路干线在南京交汇,内河航运密如蜘蛛网,航空线路发展十分迅速。
江苏名城众多。建城历史大多已有1500年左右。其中南京、镇江、常熟、徐州、淮安、扬州、苏州等已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胜古迹遍布全省,是中国旅游业比较发达的省区之一。风景名胜主要有太湖、南京钟山、中山陵、雨花台、扬州瘦西湖、苏州拙政园、虎丘、无锡鼋头渚、镇江三山、宜兴三奇、连云港花果山水帘洞等
『柒』 洪泽湖湖古代的名称
洪泽湖古称“破釜塘”。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隋炀帝杨广从洛阳乘龙舟游幸江都,一路干旱,经过“破釜塘”时,喜逢大雨,水位大涨,一望无边,他一时兴起,就将破釜塘改为洪泽浦,洪泽之名由此而来。到了唐朝,又改称洪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