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安地名的来历是什么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元初,长安城的范围依然沿用五代初期唐长安城被毁后节度使韩建所重建的“新城”,并使用京兆府的名称。至元九年(1272年),元世祖封其三子忙哥为安西王,镇守其地,建安西王府。
至元十六年(1279年)遂该京兆府为安西路。后来由于发生安西王叛乱,安西国被撤。皇庆元年(1312年),又改安西路为奉元路。
明代形成了西安的格局,西安的名称也源于明代。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1)西安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西安城”,在西周时称为“沣镐”。“沣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沣京和镐京的合称。“沣镐”所在地区称为“宗周”。
秦时称“内史”,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建筑新城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改长安城所在地区为“京兆”,意为“京畿之地”。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更名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
元代,“长安”丧失首都地位,“长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但“长安城”仍称“长安”,归长安县管辖,“长安”之名并未废除,一直保存至近代将“长安城”剥离“长安县”独立设立“西安市”为止,“长安”之名废止。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后宰门,据《唐六典》记载,东都洛阳有个“厚载门”,元代出现了同音的“后宰门”,“厚载”应是从厚德载物而来,《西游记》《徐霞客游记》中也都有“后宰门”的记载。
西安的后宰门也许也是由“厚载门”同音演变而来。也有一说,古时有专管王室衣食供给的机构,称为后宰,他们常从都城北门通过,所以称为北门就被称为“后宰门”。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三过村,位于户县中部,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家乡就在这里。《户县乡土志》引籍说:“禹治沣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一心为公,三过家门也没有回家看望临产和产后的妻子,后世将此传为千古美谈,便将村名改为三过村。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等驾坡,明代时,董姓人居于此地,得名董家坡,到了清初,村东聚居了许多别姓人家,取谐音名为东等驾坡,而董家坡便成了西董家坡。
清嘉庆年间的《咸宁县志》也分别记载了西董家坡、东等驾坡两个村名,而村名改为现在的等驾坡是因为当时的街道办事处在东村,便随了村名。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北院门,据清《咸宁县志》记载,此地在明代称为宣平坊,清代西大街以南为陕甘总督部院衙门,称南院,街北侧为巡抚部院衙门,称北院。
清光绪二十六(公元1899年),慈禧太后那拉氏为躲避八国联军的入侵,携光绪帝逃奔西安,先住南院,后移北院,北院成为当时的国家行政中心。各省进贡
的银两、物品也随之运进西安,有不少银号、店铺应运而生,南、北院门一带盛极一时。西安有一个地方叫鸡市拐。
据《东关旧事》里介绍,“明末清初,养鸡者集中在此卖鸡,唤作‘鸡儿市’”,后因为道路狭窄且朝东南方向拐弯,便叫作了鸡市拐,沿用至今。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粉巷,这里的“粉”可不是“脂粉”的粉,考诸方志,这条被赋予浪漫色彩的道巷,与脂粉、青楼并无关联,是因明清时期遍布磨面的作坊和粮店而得名。
据清康熙年间的《咸宁县志》记载,当时的粉巷是西安府城里的猪市所在,由此可知,粉巷是实实在在与“饮食”相关的。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湘子庙街,据元《类编长安志》载:“安上门(今南门)内街西有唐末迁杜祁公(杜佑)祠,欲呼为嵇康庙。”
史载称,杜相公庙,明代在街东段建为湘子庙,街随庙名,称大湘子庙街,偏西南街称小湘子庙街。1981年将大、小湘子庙街合并为湘子庙街。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索罗巷,相传,唐天宝年间,此地有娑罗园,种有异香的娑罗树,明代时此地称为娑罗巷。
《酉阳杂俎》慈恩寺写:“殿庭大娑罗树,大历中安西进其木椿。”“娑罗”与“索罗”谐音,清末改叫“索罗巷”。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玉祥门,也叫小西门。1926年,北洋军阀刘镇华包围西安8个月之久,冯玉祥将军率国民军击败刘镇华后西安才得以解围。
后来,省主席宋哲元为纪念冯玉祥的历史功绩,特开此门,取名玉祥门。西安有一个地方叫端履门,明初在此处建秦王府后,在今东大街南沿,北大街街心建秦王府萧墙。
当时在此街北口萧墙开一门叫端履门。此门是僚臣晋见秦王等候传喻的地方,端履意示行止检点之意。
西安有一个地方叫北广济街,1984年唐城考古队证实,此街北端即唐承天门遗址(今莲湖公园内),宋代时修建广济渠引浐河水供府城饮用而得名广济街。
元《长安志图》载,此街称广济街,今南广济街称药市街。明清时期将西大街南侧的药市街改为南广济街,遂将此街改为北广济街。
Ⅱ 西安城市名字的由来
西安城”,在西周时称为“沣镐”。“沣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沣京和镐京的合称。“沣镐”所在地区称为“宗周”。秦时称“内史”,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建筑新城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改长安城所在地区为“京兆”,意为“京畿之地”。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隋时,隋文帝更名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长安”丧失首都地位,“长安城”所在地“京兆府”易名为“奉元路”。明朝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Ⅲ 西安名字的由来
西安,古称长安,中国文明与东亚文明的中心,享有“中华民族摇篮”之美誉。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也是整个亚洲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有着3100多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周、秦、汉、唐等17个王朝和政权在这里建都,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闻名遐尔的“丝绸之路”就是以西安为起点的,是与雅典、罗马、开罗齐名的世界著名历史古都。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西安又称为“西京”、“西都”、“凤城”、“斗城”,简称“镐”(与“皓”同义同音,寓意“光明之都”)。《史记》曾赞誉西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从古到近曾用名:酆京、镐京、酆镐、咸阳、长安、常安、京兆、大兴、永兴、奉元,西京,以“长安”最为常见和著名。
西安,乃由周文王建于公元前12世纪,距今已有3100多年未间断的城市发展史,先后有十七个朝代及政权建都于西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以及影响力最大的都城。(西安市阎良区本身还是中国著名古都——栎阳)在这些朝代中,曾建都长安的汉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当时的长安是国际性的大都市。长安在公元前195年到公元25年与公元637年到公元904年的时候,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长安在它发展的顶峰时期大约拥有逾百万的人口。后来世界上的其他大都城都并没有达到或者超过长安曾经达到的高度,这一事实一直保持到15世纪(城市面积第一的地位更是保持到近代)。长安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
当今的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西北地区工业、商业、金融业中心,黄河流域以及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最大的中心城市。西安同时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国重要的机械制造中心和纺织工业中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器制造地,航空工业和航天工业的核心基地。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科技实力最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之一,是活力四射的内陆新特区,中国中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全国科技资源统筹试验特区、国家八大物流基地和综合保税区、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
荣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管理城市”等称号。
Ⅳ 古城西安 名字的由来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长安隋时也被称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西安与雅典、罗马、开罗并称为世界四大古都,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0世纪左右,先后有13个朝代或政权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
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市曾经是陕甘宁边区辖市、西北行政区辖市、中央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从1954年以来,一直为陕西省省会所在地,现属副省级城市,辖九区、四县。 1981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
Ⅳ 西安名字的由来
历史上的西安叫做长安,还有过大安府(后梁)、京兆府(后唐)、陕西路(宋)、安西路(元)、奉元路(元)等不同名称,一直是“八百里秦川”的中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第二年春,大将军徐达攻下奉元路,将奉元路改名为西安,就是安定的大西北的意思。
Ⅵ 陕西名字的由来
由来:陕西这个名称始于西周初年,据《国语》载,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陕原以东曰“陕东”,由周公管辖;陕原以西曰“陕西”,由召公管辖。陕西因此得名。
唐安史之乱后设陕西节度使,陕西始转化为政区名称。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鄜延、邠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式设陕西行省,并将今陕西南部地区并入管辖;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6)西安名字的由来扩展阅读:
源自陕县以西,陕县位于今河南省。起于西周,西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陕,指古之陕塬,今河南陕县。当时规定,周公治陕之东,召公治陕之西。陕西始见于史。陕西的简称是“秦”,最早指今甘肃天水一带。
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因养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护驾周平王东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国。从此,陕西始有“秦”的概念。
陕西在口语中还被称为“三秦”:最早为楚汉战争之际项羽在关中设置的三秦王。楚汉战争初期,项羽封刘邦为汉中正王,为防止他北上,将三员秦国降将分封在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地区。
他们分别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现在的“三秦”,是指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陕南秦巴山区。
Ⅶ 西安名字的来历
西安一名的由来
西安,在西周时称为“丰镐”。“丰镐”,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别修建的丰京和镐京的合称。至西汉初年,刘邦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之含意,立名“长安”,意即“长治久安”。
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隋时,隋文帝杨坚曾被周明帝封为“大兴都公”,因而将新都命名为“大兴城”。唐朝时,又恢复长安之名。元代,易名为“奉元城”。
明洪武二年 (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取义“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来。
看看网络吧...
http://ke..com/view/2155.htm?fr=ala0_1_1
Ⅷ “西安”名字的来源
西安,古称长安,又曾称西都、西京、大兴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久的城市。从奴隶制臻于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会达到巅峰状态的唐王朝,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2个王朝在这里建都达1100余年之久。又曾为赤眉、绿林、大齐(黄巢)、大顺(李自成)等农民起义政权的都城。自公元前约11世纪至公元9世纪末,西安曾长期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并历来为地方行政机关----州、郡、府、路、省和长安、咸宁两县的治所。在多数朝代,西安属于郡、府级建制-京兆府(郡)辖区,元代改京兆为安西路(后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废奉元路设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设市,1948年由省辖市改为国民政府行政院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安市曾经是陕甘宁边区辖市、西北行政区辖市、中央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从1954年以来,一直为陕西省省会所在地,现属副省级城市,辖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临潼八区及长安、蓝田、周至、户县、高陵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