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圣彼得堡滴血大教堂旁的河叫什么
Канал Грибоедова 格里鲍耶陀夫运河
❷ 教堂的起源及历史
宗教是欧洲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因此教堂遍布城乡各地,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历史久远。到欧洲,到德国,教堂是必须参观的,也是值得参观的。
科隆大教堂和柏林大教堂是德国最著名的教堂。这些教堂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欧洲政教合一的年代,教会有着至高的权利。不仅有权,而且有钱。从这些教堂的规模和豪华程度可以看出所需的金钱之巨大。豪华的教堂实际上也是权贵们展示财富的一个方式。去除政治的因素,教堂所展示的建筑技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少这样大型的教堂始建于11到14世纪。这时的欧洲人就能建造上百米高的建筑,并且使用至今仍旧辉煌不减。
欧洲的教堂大致分为三种建筑风格:罗马风格、哥特
详见:http://ke..com/view/94892.htm
❸ 索菲亚教堂名字的由来
一、起源:
(希腊语:Ἁγία Σοφία,英语:Holy Wisdom, Sancta Sophia;拉丁语:Sancta Sapientia;土耳其语:Ayasofya)是位于现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长历史,因其巨大的圆顶而闻名于世,是一幢“改变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
大教堂以一位名为索菲亚的圣人而命名,因此称为“圣索菲亚”(Ἁγία Σοφία)。这个词在希腊语里的意思是上帝智慧。其拉丁语名称则为Sancta Sophia,希腊语全名是“Ναός τῆς Ἁγίας τοῦ Θεοῦ Σοφίας”,解作“上帝圣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基督教神学里的耶稣。
二、索菲亚大教堂的名字源自希腊语“Ἁγία Σοφία”(上帝智慧)及拉丁语“Sancta Sophia”,原是正教会牧首巴西利卡,一度成为清真寺,现时是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一所博物馆。除了在1204年至1261年成为拉丁帝国的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由360年落成直至1453年期间都是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1453年5月29日,圣索菲亚大教堂被转为清真寺,直至1934年被世俗化。
❹ 圣彼得大教堂是怎么由来的
梵蒂冈在罗马帝国时代原本是一片沼泽地,后被整建为竞技场。其间皇帝卡利戈拉从埃及运来一座方形尖碑,以点缀这座竞技场。公元64年,耶稣的十二门徒之首——彼得在此殉难,并葬于附近的异教徒公墓。到了4世纪时,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将这片土地赠予基督教会,并在圣彼得陵墓上建造了第一座教堂。8世纪时,伦巴底人的侵扰,使得教皇史蒂芬二世求助于法兰克国王丕平。丕平不但击退了伦巴底人,还将罗马及其邻近的地区全部赠予教皇,造就了“教皇国”的产生。君士坦丁时代兴建的教堂到了15世纪己岌岌可危,1452年教皇尼古拉五世曾下令整修旧教堂,但整建工程却随着教皇的去世而告终结。
1506年,教皇朱利尔斯二世接受建筑师布拉曼特的建议,决定将旧教堂全面改建。极具野心的布拉曼特说:“我要建造一座优于君士坦丁大帝会堂的巴特农。”工程浩大、资金不足又使得改建进度停滞不前,加上教廷日益腐化,宗教改革风起云涌,种种的因素致使布拉曼特去世时,新教堂只竖立了四根圆柱。接手的拉斐尔继续进行教堂的修建,企图将布拉曼特约设计全盘改变,不过也未能实现。
1520年,帕鲁奇继续工作,恢复了布拉曼特最初的构想,16年后接任他的建筑师小圣加罗也随其足迹进行。1546年,米开朗基罗以老暮之年出任总监督一职。他保存了原建筑架构,但新创了一个巨大的圆顶,此举为世人称道。建筑结构最后完工的教堂正面由马德诺完成。教堂内部则多出于贝尔尼尼之手,随后他又完成了名垂不朽的杰作——圣彼得广场。
❺ 求俄罗斯”滴血教堂”(基督复活教堂、圣彼得堡滴血教堂)高清图片。
检查你右上角的消息箱
请留意打包文件中有个TXT文件 是图片的地址 还有很多 你自己也可以找到
❻ 基督教堂的名称,由来,历史年代,建筑风格特点
基督教堂起源于一世纪时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该教派信奉公元五世纪时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聂斯胜利的神学观点,主张将耶稣的神性和人性分开,反对将耶稣之母尊为圣母。
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有罗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三种。罗马式教堂是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一些大教堂普遍采用的建筑式样。它是仿照古罗马长方形会堂式样及早期基督教“巴西利卡”教堂形式的建筑。巴西利卡是长方形的大厅,内有两排柱子分隔的长廊,中廊较宽称中厅,两侧窄称侧廊。大厅东西向,西端有一半圆形拱顶,下有半圆形圣坛,前为祭坛,是传教士主持仪式地方。后来,拱顶建在东端,教堂门开在西端。高耸的圣坛代表耶稣被钉十字架的骷髅地的山丘,放在东边以免每次祷念耶稣受难时要重新改换方向。随着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在祭坛前扩大南北的横向空间,其高度与宽度都与正厅对应,因此,就形成一个十字形平面,横向短,竖向长,交点靠近东端。这叫做拉丁十字架,以象征耶稣钉死的十字架,更加强了宗教的意义。
拜占庭式建筑的主要成就与特征是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这对欧洲建筑发展是一大贡献。圣索菲亚大教堂是典型拜占庭式建筑。其堂基与罗马式的一样,呈长方形,但是,中央部分房顶由一巨大圆形穹窿和前后各一个半圆形穹窿组合而成。东正教教堂的特征是堂基由长方形改为正方形,但在建筑艺术上仍保留拜占庭式风格。东欧的教堂是突出穹顶,提高鼓座,使穹顶更加饱满。现在苏联红场上的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就是著名的拜占庭式教堂建筑。其特点是中央一个大墩,周围八个小墩排成方形,上面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穹顶。该建筑是世界宗教建筑中的珍品。
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在设计中利用十字拱、飞券、修长的立柱,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堂,意大利米兰大堂,德国科隆大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堂。
新教的教堂,各派教会亦有差异。总的来说,教堂建筑比较简朴,大都为长方形礼堂。内部由于重视讲道,讲台一般置于显著地位。新教加尔文派的教堂甚至没有圣像、宗教画、彩色玻璃和圣坛。近期,欧美各国建筑艺术呈现多样化,宗教建筑也摆脱旧的传统风格,出现一些新的式样。
❼ 莫斯科的滴血大教堂图片
圣彼得堡和莫斯科都有值得一去的教堂。圣彼得堡的伊萨基辅大教堂是世界第三大教堂(前两个是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和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莫斯科克里姆林宫的圣母升天大教堂是俄罗斯现存最古老的教堂,彼得一世将首都迁往圣彼得堡之前,俄国的沙皇都在里面加冕。莫斯科的还有滴血大教堂也很有名,也叫复活大教堂,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激进的革命份子暗杀于此,所以改名叫滴血大教堂。这三个教堂是俄罗斯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教堂,而且建筑也很有特色,很漂亮。
❽ 世界著名的教堂有什么
教堂是基督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
其中大部分在欧洲的教堂大致分为四种建筑风格:罗马风格、哥特风格、巴洛克风格和现代主义教堂。
以下是世界著名的十大教堂:
No.1 德国科隆大教堂
1996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科隆大教堂列入《世界遗产目录》。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始建于1248年,经过632年,到1880年才建成。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基督教权威的象征,它为罕见的五进建筑,内部空间挑高加宽,高塔直向苍穹,象征人与上帝沟通的渴望。除两座高塔外,外部还有多座小尖塔烘托。教堂四壁装有描绘圣经人物的彩色玻璃,钟楼上装有5座响钟,最重的达24吨,响钟齐鸣,声音洪亮悦耳。
No.2 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
威斯敏斯特教堂坐落在英国伦敦泰晤士河北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始建于公元960年,1045年扩建,1065年建成,1547年成为英国议会所在地。教堂平面呈拉丁十字形,全长156米,宽22米,大穹窿顶高31米,钟楼高68.5米,整座建筑既金碧辉煌,又静谧肃穆,被认为是英国哥特式建筑杰作。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既是英国国教礼拜堂,又是历代国王举行加冕典礼、王室成员举行婚礼的礼堂。
No.3 梵蒂冈圣彼得教堂
罗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欧洲天主教徒的朝圣地,位于梵蒂冈,是全世界第一大圆顶教堂。教堂以耶稣十二门徒圣彼得名字命名,其规模令人惊叹,能容纳5万人。教堂呈十字形,长212米,宽137米,高46米,平面积1942平方米,占地面积1.51万平方米。现教堂于1615年竣工,取代公元325年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修建的老教堂。教堂呈十字架形,有一个巨大的圆顶。登上圆穹顶部可眺望罗马全城,在圆穹内的环形平台,可俯视教堂内部,欣赏大型镶嵌画。圣彼得教堂不仅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建筑圣殿,同时还拥有众多艺术瑰宝,如米开朗琪罗“哀悼基督”的雕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油画等。
No.4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非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筑代表作,建于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公元532-537年)。教堂中央穹顶直径33米,是世界上罕见的大穹顶,60米约20层楼高的拱顶竟没有任何支柱支撑。站在巨大的穹顶下,抬头仰望,好似茫茫苍穹笼罩人间,不禁感悟到自身的渺小。阳光透过斑斓五彩的玻璃窗,洒在斑驳的墙壁上,照亮了耶稣基督的脸庞,那一刻仿佛听到天使在歌唱,内心如同经历了洗涤般的纯净平和。圣索菲亚大教堂动用了1万名工匠,耗资折合32万黄金。公元537年12月26日,查士丁尼大帝和大主教率领一支庄严的队伍举行了落成典礼。
No.5 法国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座落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由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始建于1163年,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历时180多年。巴黎圣母院是一座典型的“歌特式”教堂,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因为它是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圣母院的正外立面风格独特,结构严谨,看上去十分雄伟庄严。
No.6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
意大利米兰大教堂是欧洲中世纪最大教堂,可容纳4万人活动。始建于1386年,到1485年完成。这座教堂全由白色大理石筑成,大厅宽达59米,长130米,中间拱顶最高45米。教堂的特点在于它的外形,尖拱、壁柱、花窗棂,有135个尖塔,像浓密的塔林刺向天空,在每个塔尖上有神的雕像。教堂外部有2000多个雕像,加上内部雕像,总共有6000多个,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教堂有一个高达107米的尖塔,出于公元15世纪意大利建筑巨匠伯鲁诺列斯基之手。关注微号“大海、旅游、人”
No.7 莫斯科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
圣瓦西里升天大教堂是俄国沙皇伊凡雷帝庆祝1552年6月攻占喀山城而建,座落在红场一角,这座像洋葱一样圆顶的大教堂,被誉为“一个石头的神话”。富于创意的形式、色彩与精妙绝伦的结构完美结合,使这座教堂令人叹为观止。教堂于1559年落成,从此成为俄罗斯的象征。据说在圣瓦西里教堂竣工后,它的精美绝伦使伊凡雷帝十分震惊,这个性格暴躁残忍的沙皇命人把主持建筑师的眼睛弄瞎,为的是使他永远无法再造出同样的奇迹。
No.8 巴塞罗那圣家赎罪大教堂
圣家赎罪大教堂,始建于1882年,迄今已建设130年,且仍在修建中,它是西班牙建筑大师高迪的毕生代表作,也是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标志建筑。由于在未完工前高迪便去世,以及资金来源主要靠个人捐款的缘故,所以教堂至今仍未完工。尽管未完工,却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还未完工就被选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筑。其外形十分独特,满是精美的雕刻,三面均有高塔,分别象征“基督之诞生”、“受难与死亡”、以及“荣光”。教堂圣殿的设计包括三个宏伟的正门,十八个尖塔,高迪生前只建成了八个尖塔。这个旷世之作估计要在2030年才能全部完工。
No.9 俄罗斯圣彼得堡滴血大教堂
滴血大教堂也叫喋血大教堂。1881年3月1日,恐怖份子格涅维斯基暗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后者在俄国历史上被称为“农奴解救者”,为纪念这位为人民而牺牲的仁君,1883-1907年在其出事地点,建筑师巴尔兰德以莫斯科红场的瓦西里升天大教堂为蓝本,兴建了这座纪念堂。教堂内部嵌满了以旧约圣经故事为体裁的镶嵌画。与瓦西里升天大教堂相比,它的外貌更加美丽、更加生动,站在教堂脚下,你会被它的美丽所震撼。教堂的每一处细节都无比精致,洋葱头式的教堂顶部,象征了一支支蜡烛,从人间向上帝举起。
No.10 美国纽约圣约翰大教堂
美国纽约圣约翰大教堂为美国圣公会主教座堂,位于纽约曼哈顿第110 街和第113 街的阿姆斯特丹大道,是世界最大的哥特式基督教堂。该教堂始建于1892年,建筑工程时断时续,至今还在进行之中。
源于:世界十大著名教堂
❾ 圣彼得教堂的来历。
圣彼得大教堂是以耶稣的门徒彼得的名字命名的,他是得到耶稣金钥匙的人,其在罗马传教中被罗马皇帝尼奴杀害,安葬于此从而形成了最好的教堂,后来基督教统一欧洲后教皇认为原先的教堂太小太破面向全欧洲招标新教堂的建设,先后有4位人类历史上杰出的艺术家在160于年的建设中展开接力,他们的名字都如雷贯耳,贝尼尼,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该教堂是全世界最大的教堂,也是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的修建直接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分裂,这就说来话长了~~~
❿ 世界上各名建筑名字的由来
外滩1号亚细亚大楼 曾用名:麦克倍恩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主要使用单位: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总部。
位于中山东一路延安东路口的亚细亚大楼,有“外滩第一楼”之称。建于1913年。原为7层,后加了1层。外观为折衷主义风格,正立面为巴洛克式,柱式以爱奥尼克式为主,底层拱圈用镇石,外墙用石面砖。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外滩3号上海总会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861年由在沪英侨发起创设,当时为英国总会所用,又叫上海总会,也称上海俱乐部。1910年1月,在原址建新楼,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交场所。
新楼建筑为横直线条三段式处理,二层至三层中段增加了6根爱奥尼克柱头,为整幢大楼增加了立体感,大楼南北两侧对称,顶端各设置了巴洛克式的风亭,窗户形状变化多端,细部雕刻细腻优美。大楼的室内装潢由日本建筑师设计,装饰华丽,长达34米的酒吧由黑白相间的大理石装饰,在当时闻名于世。大楼总体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外滩4号有利大楼 曾用名:友宁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新加坡佳通私人投资有限公司。
1922年,旧屋拆除后建新楼。系上海第一幢钢框架的大楼,据说钢框架是向德国著名的克虏伯工厂订制。大楼高6层,正立面仿文艺复兴风格,外装饰为巴洛克式,大门两旁有修长的爱奥尼克式柱,外墙用花岗岩贴面。整座建筑开间大,楼层高。
外滩5号日清大楼 又名:海运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华夏银行上海分行。
1921年日清洋行在中山东一路5号新建大楼,1925建成,由英商德和洋行设计,6层钢筋水泥结构建筑,从表面上看,该大楼的基本构造与上海的其他近现代建筑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其线条处理以横线条为主,具有近代日本西洋建筑的特征。
外滩6号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又名:元芳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
此楼原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东印度式建筑风格。1906年拆旧建新,由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为假4层砖木结构,大楼外观呈英国哥德式建筑风格。装饰上具有欧洲宗教建筑色彩,青红砖镶砌,众多细长柱子钩勒墙面。后因维修时用水泥粉刷墙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复存在。大门入口竖有罗马廊柱。底层、二层为落地长窗,券状窗框,两肩对称。上层为坡式屋顶,并有一排尖角形窗。四楼南面为平台,是观光黄浦江的胜处。
外滩7号电报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泰国盘古银行。
外滩中山东一路的7号大楼,原是旗昌洋行的产业,轮船招商局将它买下后,即归属下的电报总局使用,故称“电报大楼”。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假5层砖石结构。以变化多端的古典式柱子,装饰从2楼到4楼的窗框,使建筑的立面富于变化和充满立体感。同时在顶层两边建有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屋顶,使整幢大楼颇具艺术韵味。在外滩的建筑群中,电报大楼体态虽然不大,但其建筑艺术的特征别具风格。
外滩9号旗昌洋行大楼 又名:港监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招商局(集团)上海分公司。
1901年,轮船招商局将旗昌洋行的旧楼拆除重建,由通和洋行设计,为三层砖木结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东向外滩为主立面,以正大门为中轴线,两侧形成对称。大门两侧各有2扇罗马拱券型的落地长窗,2、3层有内阳台,以古典式柱子作支撑。楼内的木制楼梯扶手处有雕花,拦杆也十分精致。
外滩12号汇丰银行大楼 又名:汇丰大楼、市府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曾为上海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现在使用单位:浦东发展银行。
外滩大楼群建筑中最显眼的一幢大楼,建于1925年。外形接近正方形,高5层,中部加上隆起的建筑为7层,上有一半球形屋顶。钢框架结构,外形呈仿古典的砖石结构,内部处理采用古典主义的形式,如爱奥尼克式柱廊,藻井式天花板等。室内装修考究,大厅内的柱子、护壁、地坪均用大理石贴面,不仅装有暖气,还安装了当时最先进的冷气设备。
外滩13号海关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海关。
建于1927年。建筑风格为欧洲古典建筑和近代建筑相结合的折衷式。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沿外滩高7层,用金山石砌筑。西部一直延伸到四川中路,高5层,二层以上用红机砖砌筑。沿外滩大门前为希腊多立克式柱廊,入口为大厅,内有繁复的石膏花饰和脚线,镶金和彩色马赛克的平顶。最高处为钟楼。
外滩14号交通银行大楼 又名:上海总工会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市总工会。
交通银行新大楼1948年10月竣工,是上海解放前外滩最后建成的一幢楼。由鸿达洋行设计,大楼主体6层,中间为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正面和侧面均以垂直的线条来突出建筑的立体感。底层门框用黑色大理石作贴面,其余墙面均以白水泥粉刷。大门原为转门,入内是彩纹人造大理石铺成的过道,两侧靠墙为环状扶梯。扶梯用大理石作台阶,紫铜作栏杆。经扶梯上2楼平台,过4扇铝框玻璃门,进入高大宽敞的大厅。大厅由36根大理石柱作支撑。大楼内有库房、发电机、空气调节机、2部奥的斯电梯。整幢大楼的内部设计强调实用。
外滩15号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又名:华胜大楼、中央银行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外汇交易中心。
1902年竣工,由德国建筑师海因里希·贝克设计,项茂记营造厂施工。外观呈意大利文艺复兴式复古建筑风格。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础是以沉砂垫层代替打桩。外墙以釉面砖与花岗石镶嵌,大门左右有4扇券窗,2、3层立面惯以6根爱奥尼克立柱,3层檐下及柱顶均饰以欧洲神话人物头像的雕塑。进入正门,一条对称白色大理石扶梯直通2层营业大厅。大厅中央高达3层,用彩绘玻璃作天棚,室外阳光可透过天棚照到厅内。2、3层四周有精致典雅的彩绘玻璃回廊,营业大厅的沿廊壁上有雕刻精美的人物浮雕。
外滩16号台湾银行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招商银行。
建于1924年。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幢带有日本近代西洋风格的建筑,同时又广泛吸取各国建筑的长处,成为一个多种风格建筑的混合体。
外滩17号字林大楼 又名:桂林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建于1921年,由德和洋行设计。大楼总高10层,三段式立面。底层立面用拉毛花岗石作贴面,正大门两侧各有一扇落地的罗马拱券长窗;中部立面3至7层,建筑外观采用近现代派简洁明快的设计手法,但饰以古典柱式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浮雕,使单调的平面增加了一丝活泼;上段立面,两侧为券式窗洞,中间树以双柱,形成内阳台。屋檐下原有8个裸体人物雕塑,后被水泥封末。顶部的南北两侧建有塔楼。字林大楼是近现代主义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建筑。
外滩18号麦加利银行大楼 又名:春江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于1923年。文艺复兴时期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底层以花岗石作贴面,显得匀称协调而又给人以资本雄厚的感觉。第二层,外墙处理简洁,由巴洛克粗大石柱支撑,层次富于变化。
外滩19号汇中饭店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和平饭店南楼。
1906年拆旧建新,由祥泰洋行工程师施高塔设计,6层砖木混合结构,总高30米。外观呈文艺复兴样式的建筑风格。外墙用白色清水砖砌成,镶以红色水砖做腰线。门窗有圆弧拱,也有平拱。正大门为转门。屋顶建有花园,花园的东西两侧各建一座巴洛克式凉亭,夏秋季节可以坐在东侧的凉亭内观望黄浦江潮水。1911年,上海各界人士曾在这幢豪华饭店庆贺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
外滩22号沙逊大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和平饭店北楼。
建于1929年,由公和洋行设计,是上海近代建筑史上出现的第一幢完全意义上的近现代派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大厦高10层,局部13层,另有地下室,地面至顶端的高度为77米,是当时上海最高的建筑。立面以垂直线条为主,在腰线和檐口处有雕刻的花纹。外墙除第9层和顶部用泰山石面砖外,其余各层均用花岗石作贴面。
外滩23号中国银行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中国银行上海分行。
1937年建成,是外滩(中山东一路段)众多建筑中唯一一幢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楼之一。分东西两幢大楼,西大楼为4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东大楼是主楼,高15层,地下层2层,共17层,钢框架结构。采用中国民族风格方形尖顶,其他栏杆及窗格等处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每层的两侧有镂空图案,中国银行大楼是近代西洋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结合较成功的一幢大楼。
外滩24号横滨正金银行大楼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中国建设银行上海分行。
建于1924年。楼高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日本近代西洋风格建筑。原先是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底层石块为贴面,横线条清晰,产生明朗而轻快的感觉。二层至五层之间仿古典主义巨大石柱给建筑增加了庄重和典雅之感。
外滩27号怡和洋行大楼 又名:外贸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市外贸局等。
始建于1920年,竣工于1922年11月,由马海洋行设计。外观为仿英国复古主义派建筑风格,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高5层(1983年又加盖2层)。建筑平面呈凹字形,西面凹进,朝东立面呈三段样式。1、2层为一段,门和长窗为罗马拱券形,大块拉毛花岗石作外墙贴面,平整石块铺砌大门台阶,门的两侧装有一对壁灯。3至5层为第二段,有4根巨大的科林斯立柱作为装饰和支撑,立柱间为阳台和石栏杆。5层以上为第三段,层顶有较宽檐口,顶部为大平台,平台前有栏杆,中间是石屏,紧贴石屏建有一座圆顶,圆顶中心插有旗杆。
外滩28号格林邮船大楼 又名:广播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广电集团。
1920年建成。总体为近代复古主义建筑,大门和边门均设计为罗马拱券,两侧建有花岗石古典柱式;从地面勒脚至二楼外墙用花岗石作贴面,造成一种厚重而又古典的情调。在临外滩的屋顶上设计了屋顶亭,形如远洋巨轮上的了望台,这种设计使此楼成为上海为数不多的仿生建筑之一。
外滩29号东方汇理大楼 又名:东方大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中国光大银行上海分行。
建于1914年,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典型的法国古典主义建筑,入口拱门上方有一卷涡状的断山花,流露出法国情调巴洛克式的设计手法,中部是爱奥尼式巨柱,横竖向三段式处理明显。
外滩33号英国领事馆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初建于1849年,1852年翻建,1870年毁于大火。现在的建筑为1873年建造。具有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主楼高两层,整个建筑平面为正方形,层顶用中国蝴蝶瓦,为了让底层有良好的通风,台基较高,立面上门窗较多,且多采用圆拱和平拱。
北苏州路20号百老汇大厦 又名:上海大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使用单位:上海大厦饭店。
建于1934年,22层,高88米。早期现代派风格的八字式公寓结构,外部处理与内部装饰简洁明朗,外观气势雄伟,现为三星级饭店。该大楼曾为北外滩的制高点,其18楼宽敞的观景平台,是鸟瞰外滩全景的佳处地点。
外白渡桥北堍黄浦路15号礼查饭店
建于1910年。外貌采用英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形式,楼高5层,是一座钢筋混凝土和砖木混合结构的建筑。五层窗旁建有大弧形拱券,三四层部分装饰爱奥尼克式大柱头,窗樘发券,有的采用弧拱,有采用平拱,整幢建筑凹凸面多,进深很深,故室内光线较暗。
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是当时法国王室的城堡,被充当为国库及档案馆。但于1546年建筑师皮埃尔·莱斯柯在国王委托下对卢浮宫进行改建,从而使这个宫殿具有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后又经历代王室多次授权扩建,又经过法国大革命的动荡,到拿破仑三世时卢浮宫的整体建设才算完成。
继“贤王查理”建设了重要的图书馆而声名远播之后,16世纪的弗朗索瓦一世又开始大规模地收藏各种艺术品,到了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时期,卢浮宫的收藏已十分充实。至路易十四去世前夕,卢浮宫已经成为经常展出各种绘画和雕塑作品的一个场所。
1793年8月10日,卢浮宫艺术馆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一个博物馆。从那时起,这里的收藏不断增加,更不用说拿破仑向那些被征服的国家征用的艺术贡品了。总之,如今博物馆收藏目录上记载的艺术品数量已达400,000件,分为许多的门类品种,从古代埃及、希腊、埃特鲁里亚、罗马的艺术品,到东方各国的艺术品;有从中世纪到现代的雕塑作品;还有数量惊人的王室珍玩以及绘画精品等等。迄今为止,卢浮宫已成为世界著名的艺术殿堂。
艾菲尔铁塔
在法国首都巴黎,各国游客最为集中的旅游景点无疑是艾菲尔铁塔。登上艾菲尔铁塔、俯瞰“万城之冠”的巴黎风光,这是每一位来到巴黎的访问者和游人最大的心愿。
艾菲尔铁塔矗立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右岸的战神广场上,它是为迎接在巴黎召开的世界博览会而于1889年建成的。它以铁塔的设计者、杰出的建筑工程师居斯塔夫·艾菲尔的名字命名。
艾菲尔铁塔高320.7米,塔身为钢架镂空结构,重达9000吨,共用了1.8万余个金属部件,以100余万个铆钉铆成一体,全靠四条粗大的用水泥浇灌的塔墩支撑。全塔分为三层:第一层高57米,第二层高115米,第三层高276米。每层都设有带高栏的平台,供游人眺望那独具风采的巴黎市区美景。晴空万里之时,人们可以从铁塔上看到远达70公里处的景色。据说,登上艾菲尔铁塔的游客早已超过1亿人次。
从建成之日起,艾菲尔铁塔就被人们广为颂扬。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把铁塔设计者艾菲尔赞誉为“宏伟建筑的勇敢建造者”;画家毕加索曾为铁塔画了一幅美丽的图画;音乐家阿波利内尔则为铁塔谱写了不朽的颂歌《桥梁之父》。
今天,艾菲尔铁塔这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宏伟建筑仍展示着人类的聪明才智。它不仅是一座吸引游人观光的纪念碑,而且是巴黎这座美丽而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的象征。
艾菲尔铁塔的精美、壮观和气势磅礴是无与伦比的。它高达320米,使用钢铁7000吨,由1.2万个金属部件组成,用250万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铆钉将所有的部件连成一体。铁塔从1887年1月26日动工到1889年4月5日完工,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尽管经过一个多世纪的风雨剥蚀,铁塔依然高高矗立、稳固如初,这与设计和主持施工全过程的建筑工程师居斯塔夫·艾菲尔的精心设计有着直接关系。当年,艾菲尔的设计方案是从700个方案中经过严格评审遴选出来的。施工时,艾菲尔先在工地上用搭积木的方式进行试验,全部试验要求精确度必须达到0.1毫米,也就是说所有的部件和铆钉的接茬与搭口的误差,均不得超过0.1毫米,这使得在塔柱合龙与钢板安装时,每一个孔洞的大小和形状都精确得不需要再用锉刀去锉一下,真可谓严丝合缝。艾菲尔不仅设计超群,而且施工过程极为认真。不仅使竣工时间有所提前,而且比预算的工程开支800万法郎还节省了20万法郎。艾菲尔以自己的智慧为法兰西赢得了荣誉,为世界建筑史创造了奇迹,特别是在1889年5月15日11时50分,当艾菲尔亲自为国际博览会的开幕式剪彩并亲手将法兰西的国旗第一次升到了300多米高的塔顶时,现场人群欢声雷动,全法国都在为他喝彩。人们为了纪念他,将铁塔以艾菲尔命名,并在塔下为他铸成一尊半身铜像。如今,前来参观铁塔的人,还能同时瞻仰到这位蜚声世界的卓越的建筑师。艾菲尔和他的铁塔,同样都是不朽的。
建造艾菲尔铁塔的初衷,是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和迎接在巴黎举办的国际博览会,原本谁也没有把它当回事,甚至还有待博览会闭幕便将铁塔拆掉的想法。岂料,铁塔一旦建成,竟产生了世界性的轰动效应,一举成为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建筑。全世界的人们都会认为:艾菲尔铁塔就是巴黎,巴黎就是艾菲尔铁塔。艾菲尔铁塔成为巴黎的脊梁,为巴黎铸造了灵魂。100多年来,从世界各地到巴黎造访铁塔的人数已超过2亿,至于由此带来的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就更难以统计了。据说,在铁塔建成后的头15个月,建塔的全部成本就收回来了,而从那时到现在,铁塔所创造的价值又该是多少呵!
比萨斜塔
比萨斜塔(意大利语:Torre pendente di Pisa或Torre di Pisa)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位于比萨大教堂的后面,是奇迹广场的三大建筑之一。
钟楼始建于1173年,设计为垂直建造,但是在工程开始后不久便由于地基不均匀和土层松软而倾斜,1372年完工,塔身倾斜向东南。
比萨斜塔是比萨城的标志,1987年它和相邻的大教堂、洗礼堂、墓园一起因其对11世纪至14世纪意大利建筑艺术的巨大影响,而被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评选为世界遗产。
自由女神像(英文:Statue of Liberty ;法文:Statue de la Liberté )
美国,自由女神像,文化遗产,198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女神像的钢铁骨架由设计巴黎铁塔的埃菲尔设计,雕像由法国雕刻家维雷勃杜克设计,并在巴黎完成。法国政府将这一标志自由的纪念像,作为庆祝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赠给美国。自从1886年落成以来,它耸立在纽约港的入口。
自由女神像,作为美国象征,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以西的一个小岛--自由岛上,她手持火炬,矗立在纽约港入口处,日夜守望着这座大都会,迎来了自19世纪末以来到美国定居的千百万移民。1984年,它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自由女神像是法国人民赠给美国人民的礼物,是自由的象征,女神像高46米,连同底座总高约100米,是那时世界上最高的纪念性建筑,其全称为"自由女神铜像国家纪念碑",正式名称是"照耀世界的自由女神",整座铜像以120吨的钢铁为骨架,80吨铜片为外皮,以30万只柳钉装配固定在支架上,总重量达225吨,铜像内部的钢铁支架是由建筑师维雷勃杜克和以建造巴黎埃菲尔铁塔闻名于世界的法国工程师埃菲尔设计制作的。
女神双唇紧闭,戴光芒四射的冠冕,身着罗马式宽松长袍,右手高擎象征自由的几米长的火炬,左手紧握一铜板,上面用罗马数字刻着《美国独立宣言》发表的日期--公元1776年7月4日,脚上散落着已断裂的锁链,右脚跟抬起作行进状,整体为挣脱枷锁、挺身前行的反抗者形象,女神气宇轩昂、神态刚毅,给人以凛然不可侵犯之感。而其端庄丰盈的体态又似一位古希腊美女,使人感到亲切而自然。当夜暮降临时,神像基座的灯光向上照射,将女神映照得宛若一座淡青色的玉雕。而从女神冠冕的窗孔中射出的灯光,又好像在女神头上缀了一串闪着金黄色的亮光,给热闹而喧嚣的大都会平添了一处颇为壮观的夜景。创造这一艺术杰作的是法国雕塑家巴特尔迪,女神的形象源于他在17岁时亲眼目睹的激动人心的一幕:1851年,路易·波拿巴发动了推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政变。一天,一群共和国党人在街头筑起防御公事,与政变者展开巷战。暮色时分,一位忠于共和政权的年轻姑娘,手持燃烧的火炬,跃过障碍物,高呼"前进"的口号向敌人冲去,不幸中弹牺牲。从此,这位高擎火炬的勇敢姑娘就成了雕塑家心中追求自由的象征,另外,女神像的形体以巴特尔迪后来的妻子为原型创作,面容则取自他的母亲。
1869年,巴特尔完成了自由女神像的草图设计。1874年造像工程开工,到1884年完全造竣,前后历时十年,雕像仅食指就有2.5米长,1米宽,指甲则有75厘米厚。
1884年7月6日,自由女神像正式赠送给美国。8月5日,神像底座奠基工程开始,基座高约27米,由花岗石混凝土制成。基座下面是打入弗特伍德古堡中心部位6米深处的混凝土巨柱。该古堡是一座军用炮台,呈八角星状,于1808-1811年为加强纽约港的防卫而建,1840年翻新。1885年6月,整个塑像被分成200多块装箱,用拖轮从法国里昂运到了纽约。1886年10月中旬,75名工人在脚手架上将30只铆钉和约100块零件,组合一处。28日,美国总统克利夫兰亲自主持了万人参加的自由女神像的揭幕典礼。1916年,威尔逊总统为女神像安装了昼夜不灭的照明系统并主持了竣工仪式。1942年美国政府做出决定,将自由女神像列为美国国家级文物。
一个多世纪以来,耸立在自由岛上的自由女神铜像已成为美利坚民族和美法人民友谊的象征,永远表达着美国人民争取民主、向往自由的崇高理想。
自由女神像内部中空,可搭电梯直达神像头部。且有一道通向神像手臂的楼梯。双向螺旋楼梯共171级。此外,还有新设的移民博物馆Immigration Museum。]
皇冠上有望台,皇冠上的7个角标是自由越过7大海向7个大陆放射
自由女神像基石上铭刻的犹太女诗人爱玛·拉扎露丝的十四行诗《新巨人》中的诗句:
欢迎你、
那些疲乏了的和贫困的,
挤在一起渴望自由呼吸的大众,
那熙熙攘攘的被遗弃了的,
可怜的人们。
把这些无家可归的
饱受颠沛的人们
一起交给我。
我高举起自由的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