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名字百科 > 江添名字由来

江添名字由来

发布时间:2021-03-26 23:48:46

A. 扬子江的由来

众所周知,“扬子”乃长江之别称。然而其由来,如今已鲜为人知了。
隋唐年间,扬州城南20里许,有一个名叫扬子的小镇。因地临长江北岸,故又名扬子津。史书记载:“隋开皇十年,杨素率舟师自扬子津入击朱莫问于京口。”这大概是扬子之名见于史册的较早资料。其后炀帝继位,为了游幸,利用吴王夫差开的邗沟故道,开运河自山阳(今淮安)达扬子,并在扬子建临江宫(一名扬子宫),从此扬子津日渐繁华。
当时瓜洲尚在江心,自扬子津行船抵南岸京口(今镇江),烟波浩淼,南来北往的商旅,皆云集于扬子津候渡或觅转车船。因而扬子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久而久之,人们把丹徒与江都之间的大江称为扬子江,意即与扬子津毗邻的那段大江。时至今日,已演变为通称整条长江为扬子江。一般认为,此演变与西人来华有关。因“长江”二字西方人发音不便,故习惯以“扬子”称呼长江。
扬子津在唐代中期以前十分出名,在唐诗中多有反映。如孟浩然《夜宿扬子津》诗:“日夕望京口,烟波愁我心。”李白《横江词》说的是马当附近大江风涛险恶,却也拉扬子津作为陪衬:“……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哪可渡……”唐开元天宝以后,由于淤沙扩展,瓜洲渐与北岸相接。自扬子津行船南渡,须绕过瓜洲尾部,水程增加28里。后来自扬子抵瓜洲的运河竣工。扬子津渡终于退出历史舞台,其地位也被瓜洲渡所取代。
以后扬子津远离江岸,更名为“扬子桥”。由于该地“舟运西自仪征,南自瓜洲,至此汇合而北,实总汇之所也,故仍属交通枢纽,其名仍可见于史籍。
此外,扬子之名还与江苏省仪征市有一段关系。原来在唐永淳元年,曾于扬子津附近设“扬子县”,宋代移至仪征境内,以后又几经变迁,曾两度升级为“扬子军”(驻军重镇)。明清废扬子县,辖区划归仪征。清末宣统皇帝溥仪登基,因仪征的“仪”字犯帝讳,故又恢复原名“扬子县”。其时有文人撰上联征对,出句为:
扬子云渡扬子江到扬子县。
有人应征对以上:
端午桥于端午日登端午门。
扬子云即汉代大文学家扬雄,端午桥即清末两江总督端方,以人名对人名。尤其巧的是以“子”对“午”,同属于地支。该联虽于平仄有失当之处,但总体格律尚无大碍,故堪称佳对。此联一出,又为扬子之名平添了一段佳话。

B. 瑞安名称的由来

瑞安市位于浙江东南部,滨临东海,为浙闽交通要道,面积1360平方公里。旧城区位于飞云江江口东北沿岸。面积3.6平方公里。自三国建县始,一直为瑞安市政治、文化中心,浙南古重镇,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称。现瑞安建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包括两个新区,形成一市两区的新格局,人口15万人。已成为一座古老而新兴的城市。

瑞安历史久远。新石器时期,在飞云江流域的人们就断发纹身,过着渔猎和原始农业的生活。在夏、商、周时,瑞安属《禹贡》扬州之域。秦属闽中郡。汉初勾践后裔驺摇,因佐汉灭秦败羽有功,封东海王,瑞安属东瓯王国。三国鼎立,瑞安属孙吴。孙吴赤乌二年设置罗阳县,为瑞安建县之始。当时行政管辖地域包括今平阳、苍南、泰顺与文成东南部。相传县治设在北湖鲁岙,宝鼎三年(公元268年)改名安阳,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又改名安固。太康四年分县,境南西为横屿船屯,设置始阳县(即今平阳)。东晋太宁元年(公元323年),迁县治于今址。南朝基本沿袭不变,隋唐时期,瑞安前后改属处州、括州、东嘉州、温州。到唐昭宗天复三年(公元903年),相传有白乌栖县北郊集云山之祥瑞,遂改县名安固叫瑞安,沿袭至今。唐末五代为吴越国土。宋代瑞安属温州永加军。元代,瑞安因户多升为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复降为县。入清,属温州处道。1949年5月瑞安解放,1958年10月撤文成县并入瑞安,1961年8月复又分县,1978年恢复瑞安县人民政府,属温州地区,1987年4月,撤县设市,称瑞安市。

瑞安古城自古有水乡之称,城内水网密布,分两纵两横。河道纵横相连,宽窄不一,宽者可通船,窄者只通水,蓄泄得宜。县志载“舟揖藉以往来,居人资以汲饮,民咸赖之”。百姓傍河而居,城内居民分四隅一厢管理,道路分街、巷。大街基本东西走向,巷为南北走向,形成一种规则、整齐的块状布局,承袭坊里制。前河后街,街与街以桥连接,古城内原有三十四座桥。小桥、流水、人家形成了瑞安古城水乡风貌。古城内,传统街区众多。古城三面接陆,一面临江,地势平坦。

瑞安山川秀丽、景点繁多。位于郊区的仙岩风景区,早在东晋之际已遐迩闻名。瑞安民间文化品类繁多,风格迥异。有鼓词、莲花、道情、唱龙船、打花鼓、排街、藤牌舞等数十种之多。

历史上瑞安是一座具有革命意义的城市。自宋宣和间,瑞安人民就参加了方腊起义。明嘉靖间,瑞安人民在戚继光及其部将领导下英勇抗击倭寇。1861年赵起领导浙南金钱会起义,参加太平天国革命军。1900年义和团革命时期,瑞安人民组织神拳会,开展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瑞安人民都积极参与。“五四”运动后,1926年11月中共瑞安党小组成立,掀开了瑞安红色的一页。1928年陈卓如领导的驮山赤卫队举起了浙南第一面农民武装斗争的旗帜。红十三军在军长胡公冕率领下,南渡瑞安,纵横百里,把瑞安革命推到高潮。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刘英率部来瑞,使瑞安成为浙南革命斗争的摇篮。

数千年的文明史在瑞安遗留下众多的文物古迹。它们分散在瑞安的每一块土地上。从山前山遗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祖先就在飞云江流域繁衍生息,过着渔猎和原始农业生活。篁屿等地石棚墓的发现,反映了商、周时期瑞安社会、经济的发达,此护墓葬形式在中国很少发现,实属珍贵……据文物普查发现,全市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址数十处,各类文物点320处,已公布列为市级重点文保单位51处,浙江省重点文保单位9处,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1处。其中市区有12处,玉海楼、利济医学堂、观音寺石塔、隆山塔、东安硐桥、东塔、隆山宫、话桑楼、章安四贤祠等等。

瑞安是名人荟萃之地,文化之邦。自古民间传说“瑞安出才子”。据统计,自隋朝以来,历代进士307位,其中状元三位。历代名人有汉朝的蔡敬则。特别是自宋以来,学人蔚起,人才辈出。号称“元丰太学永嘉九先生”的许景衡和周行己,他们传播程朱理学,开学术研究之风。而后陈傅良进一步发展永嘉学派学说,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和较大的影响。还有在北宋熙宁、元丰年间名动京师的著名学者林石,“嘉熙四谏”之一的著名诗人曹豳等。元末明初,瑞安出了一位伟大的戏剧家高则诚,撰写了《琵琶记》,奠定了南戏的基础,因而赢得了“南戏鼻祖”之美誉。明代有著名书法家姜立纲,被瑞安人誉为四贤之一的卓敬、书画家任道逊、文渊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的林增志。清代孙诒让、孙衣言父子治学名震遐迩。还有一大批文人学者孙希旦、黄体芳等。近代,革命家有蔡华、蔡雄、林去病等英雄人物;教育家有金嵘轩;实业家李毓蒙开温州机器制造之先河;吴百亨,创擒雕牌炼乳。现代著名学者有著名的历史学家周予同、水生生物学家伍献文、书法家邹梦禅等等。他们都为祖国的历史文化有过卓越的贡献,在瑞安大地上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自南朝至今,历代许多文人骚客来瑞。风流太守谢灵运数次游览仙岩,写下了“谁知苍莽千峰外,尚有仙山一点青”名句。南朝齐梁间号称“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曾隐居瑞安陶山,有楹联为证:“六朝霸业成逝水,千古名山犹姓陶”,理学大师朱嘉曾游仙岩,会陈傅良,并手书“开天气象”匾仍悬挂在圣寿禅寺的山门上。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经过瑞安写下著名诗篇《过瑞安江》。还有方干、王十朋、陈昌时、俞樾、余绍宋等等文人学者都留下了不朽佳作。近代的朱自清因梅雨潭的绿而陶醉,洋洋洒洒写下了名篇《绿》,也令世人陶醉。郭沫若慕名专程来到玉海楼,所以才有了他对孙氏精辟的阐述,玉海楼里才能寻觅到他许多墨宝。这些历代名人来瑞,使古城瑞安添色不少。

C. 瑞安飞云江的名称由来及历史 越详细越好

三国吴始置罗阳县以后,历代以县名江。三国吴时名罗阳江,晋时名安固江,随后又名安阳江,唐时名瑞安江,又名飞云渡。宋末诗人林景熙有《飞云渡》诗,始有飞云江之名。

飞云渡位于飞云江下游,北岸码头在瑞安城关南门,南岸码头在飞云镇码道村,渡程1000来米, 自古为浙闽交通要津。这个千年古渡经历了风风雨雨,也曾荒凉也曾繁荣,而今,退去铅华,默默地作为瑞安交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瑞安人的出行提供便利。

宋元:小立芦风起,乘槎动客心

南宋时温州一带商业贸易日趋兴盛,飞云江流域和沿海客货运输随之发展,飞运渡口摆渡业开始兴起。元代后,飞运江南岸日益繁荣,飞云渡也繁忙起来。但因飞运江江宽流急,民间木船抗风能力差,事故频频发生。生于宋元之交的林景熙在《飞云渡》诗中写到:“人烟荒县少,澹澹隔秋阴。帆影分南北,潮声变古今。断峰僧塔远,初日海门深。小立芦风起,乘槎动客心。”民间也有谚语:“飞云江十个关,个个都是鬼门关”。元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暴风覆舟,溺死多人。郡守赵凤仪祭江后,督办修建渡船10艘,两岸对开,飞云渡的安全状况有所改观。当时,渡费为每人每渡铜板2~3枚。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始建飞云江南北码头,飞云渡也由原来的民渡改为官渡。官渡雇佣渡夫,渡费收入用以支付渡夫工钱及渡船修造,不足部分由官府补贴。后因倭寇骚扰等原因,官府补贴难以兑现,致使渡船年久失修。人多船少,加之管理不善,渡口拥挤不堪,常有渡夫为谋私利,停搁官船,以行私渡,每至中流,勒索船钱,名为“吊马悬蹄”,使得交通阻滞,安全堪忧。

明:汤汤不用愁天限,南北于今总一家

嘉靖二十九年,刘畿为瑞安县令,为了恢复正常的交通秩序,复造渡船10只,编上号数,并在各只船上挂着写有渡夫姓名的木牌,便于监管。同时聘请12名正直负责的六十岁以上乡民,分置南北两岸,每人每月值班5天,专事稽查。置小牌100面,每船10面,牌上有船号,规定每日每只船各来回10次,天明则行,黄昏则止。如发现渡夫勒索旅客,值班乡民陪同旅客层报县衙,由县官对其枷号惩治;如乡民知情不报,连坐以罪。

由于措施得当,管理有序,渡口的混乱局面得以好转。有林亭有《飞云渡》诗为证:“涨泥新甃路何赊,十里长堤涌白沙。病涉无诗歌苦叶,候律有客倚仙槎。拍岸怒潮春雨后,隔江疏树夕阳斜。汤汤不用愁天限,南北于今总一家。”

清: 飞云渡口水茫茫,风景依稀似钱塘

明后期,连年战争,政局混乱,财政匮乏,民不聊生。飞云渡因经费短缺,官渡在无奈下中止。清康熙十六年(1677),该官渡改为义渡,陈克受倡捐款,副将刘顺复捐俸,置渡船38艘。后因经费难以为续,康熙十九年复民渡,渡费每人铜板3~5枚,如江面遇风,渡费增至银角子1枚(值铜板10枚)。二十四年知县范永盛扩建渡口,增置渡船。

雍正九年(1731),天王寺僧宗义捐寺田100亩,又募田30亩,除交税外,租田收入买渡船27只,加上对原有渡船拆朽修损,共成渡船40只,分泊南北两岸。并议定每船定额载30人,载货1担算1人,每人每渡收渡费一文(即铜板1枚),作为渡夫工夫食钱。

乾隆四年(1739),经浙闽总督郝玉麟批准,官府拨涂田330亩,归义渡公用,其田租收入作为渡船的修造。至此,飞云渡的日常费用得到了保障,义渡运转正常。乾隆十年,恢复民渡,渡费同康熙十九年。同年,僧人云岩募款修建南岸码道,改块石为条石,飞云渡面貌焕然一新。

法久生弊,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由于飞云渡管理放松,渡船年久失修,渡夫为谋私常常超载,渡客为争先时常拥挤,终于酿成大祸。这年六月,“江豚夜吼沧波底,长江骇浪如山起,伤哉数十同舟人,一时都作波中鬼!”(余国鼎《云江覆舟自叹》)

痛定思痛,嘉庆十二年(1780)秋至十三年夏,知县谭正坤、张德秋相继捐俸,绅耆李锦澜等集资扩建飞云渡北岸码道(今同利埠码道),阔8尺5寸,长30丈。其时,著名经学大师俞樾在《自福州还杭过瑞安》中感叹飞云渡风景如画:“飞云渡口水茫茫,历历风帆海外樯。江面乱流行十里,风景依稀似钱塘。”
光绪十五年(1889),知县杨文斌重建飞云渡码道,并勒石禁止他人侵占该渡仙岩头船坞。此时骇发生渡夫勒索旅客,渡费高至银角子1~2枚。光绪三十一年八月,瑞安吴之翰倡创义渡改良会,整顿章程,加强管理,免收渡费,将南岸码道由8尺阔宽为2丈余,并新建北岸待渡亭,内有亭联:“少住为佳,看南浦飞云,西山雨巷;请君快渡,趁一帆风正,两岸潮平。”

从容飞渡涛不惊,同桥共济渡亦存

民国四年(1915),项湘藻等人创办的瑞安通济轮船公司将永瑞河引用于飞云渡,称之为轮渡,从而结束了飞云渡千年木船摆渡的历史,开创了动力摆渡的新纪元。十八年八月,政府拨款改建北岸大码道,修筑南岸码道及飞云亭。二十九年六月至三十二年,飞云渡南北岸码道、飞云亭及其周边遭受日本侵略军飞机的狂轰滥炸,满目疮痍,渡运也时断时续。抗战胜利后,由县公产整理委员会拨款修复。当时飞云渡渡运价格,民国四年为每客铜板3枚,民国十二年4枚,民国二十四年6枚,民国三十四年(1945)至解放前夕,币值暴贬,改收实物,每人每渡收鸡蛋1~2个,从而出现了飞云渡历史上鲜有的采用实物收费的奇特景象。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开始整顿飞云民渡的通济轮船公司。1950年10月1日,招商局轮船公司温州公司河瑞安通济轮船公司共同经营飞云渡,日平均收入87元,赢利27元。1958年10月,瑞安轮船公司成立。此后经过多次改、扩建南北岸码道、引桥、候船室,添置渡轮。1978年冬,第一艘400客位150马力钢质渡轮投入渡运。1979年起增开夜渡客轮,1982年至1985年增设钢质渡轮两艘。1985年又添两艘46吨位、180马力的板车轮渡,日渡板车400余辆,3艘客轮对开,每五分钟一渡,日渡客3~4万人,比50年代剧增3倍。真可谓“从容飞渡涛不惊”。至1986年,飞云渡拥有钢质渡轮6艘,码头占地面积480平方米,为瑞安港区最大的客运码头。

1989年飞云大桥通车后,飞云渡渡客锐减,但直到现在,两岸的一些百姓还是喜欢选择乘渡轮过岸。“飞云江大桥太拥挤了,还是轮渡方便又便宜。”一个挑着货担的老农说。据渡口管理人陈丽萍介绍,由于轮渡有着渡费低(飞云渡渡费为1.5元)、过渡便捷的优势,加之飞云江大桥车流量剧增,近年来飞云渡的客流量有所回升,日渡客大概在6000人左右。

“桥随渡而生,渡因桥而衰”,这似乎是桥渡兴衰的一个必然规则,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对桥渡的选择需求也渐显多样性,桥渡并存已成为必然。飞运渡在历史的今天,如同风韵尤存的少妇,以淡然的姿态,为瑞安人的出行提供方便。

D. 江西名字起源

出自由黄姓所改。明代苏州知府黄钟,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他请示天子要求恢复祖姓况氏。帝感其敬祖,不仅允许他改姓,还特意奖励了他。黄钟就成了况钟,他的后人世代相传的姓氏就是况氏了。况氏的人原多在四川,原汉蜀之地,但在明清之时,多出现在江西,江苏一带。
得姓始祖:况长宁、黄钟(况钟)。从历史资料上考证,况是“况”的俗字,我国有姓况的人,也有姓况的人。况氏和况氏,虽然写法上有一点之别,但论起源流,确相通脉,原来是一家人。我国的况氏家族,主要有二支源流组成。一支是“以王父字为氏”,这支况氏发祥于距今1700多年前的四川,是三国时期蜀汉名人况长宁的后裔,故况长宁就是蜀地况姓的始祖。始于四川的况氏,到元、明之际,却大量出现于江西省境内,并且以江西为中心。还有一支则是“改姓而来”。据《姓氏考略》记载,到了明朝永乐年间,被称为千古良吏的典范的苏州知府况钟,本来不姓况,是由黄姓改成的,这样看来他就是另一支况姓子孙的祖宗。
二、迁徙分布
(缺)况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新编况氏族谱》(续民国《续江西谱》)记载,况姓始于周朝始祖受封于况,以封为姓。封地在今山东省境内,其后代以封地名为氏姓,称况氏。另一支况姓起源于三国时候,有个名人叫况长宁,他就是况姓的始祖。况长宁是四川人,所以见于古书记载的况姓,起先都见于四川,而到了元朝,明朝时候,况姓有许多见于江西了,说明有一支况姓由四川迁居到了江西。那时江西也是个文人墨客集萃之地,况逵、况文、况真、等人,就是江西的才学出众之人。现况姓主要分布在江西上高县、高安市,靖安县。 况姓另外一支来源是;是我国古代三大清官之一,况钟,况钟是江西靖安县人。况钟本姓为黄,是后来才该为姓况的。从况逵、况文、况真、况暹、况叔祺等名士的事迹,便可以一目了然。这个以江西为中心的名姓,到了明朝永乐年间,又增添了新的血液,这就是黄氏的易姓。从历史资料上考证,况是“况”的俗字,我国有姓况的人,也有姓况的人。况氏和况氏,虽然写法上有一点之别,但论起源流,确相通脉,原来是一家人。况姓望出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
三、历史名人
况 钟:即黄钟(1383-1443),字伯律,靖安人。明成祖时出任苏州知府,官至礼部仪制司郎中。为政务锄豪强,植良弱,举利除害,不遗余力,甚称良吏,与海瑞齐名。后来他秩满当迁,郡民二万余人主动向朝迁上表乞留,因此,皇帝特诏留任。他请示天子要求恢复祖姓况氏,皇帝感其敬祖,不仅允许他改姓,还特意奖励了他。黄钟就成了况钟,他的后人世代相传的姓氏就是况氏了。
况叔其:明朝浙江人,嘉靖年间对古代的文字、器物、制度等等都有研究,他做官不忘学问,读遍这方面的古书,又拜访了不少收藏家,见到不少古代器物,再结合书本,写成了一本名著叫《考古辞宗》。
况周颐:字夔笙,号蕙风,原名周仪,广西省临桂人。光绪举人,官内阁中书。著有《蕙风词话》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九江郡:九江秦属九江郡(今江西省九江市),汉为柴桑、浔阳两县地。晋置江州,隋改九江郡。唐复江州,宋因之。明、清均为九江府治。自南唐以后至明、清,县治德化,1913年改为九江县。1917年设市。
2、堂号(缺)
============================================================
【况姓宗祠通用对联】
〖况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言称君子;
民号青天。
——佚名撰况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汉人况长宁,曾说:“临事小心谨慎,靠好计谋成功。蜀是小国,所规划、所图谋的,在于固守和打仗。”人称君子之言。下联典指明代江西靖安人况钟,字伯律,小吏出身,永乐年间历任礼部主事、郎中。宣宗、英宗时出任苏州知府十三年,严惩贪;吏,与巡抚周忱奏请减免江南赋税。创立“纲运簿”,设置“济农仓”。兴利除害,不遗余力,百姓称他为“青天”,任职期满时,苏州两万多人请求他留任。完善答案 ……烟火** 回答采纳率:26.8% 2009-01-14 16:06 评价答案 是否解决问题(参与评价0次) 能 解 决: 0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部分解决: 0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不能解决: 0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是否原创答案(参与评价0次) 原 创: 0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非原创: 0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满意答案况姓起源有三:

一、源自周代,舜的后代有封于况者,以况为姓,后改为况。

二、起源三国时蜀国,时有名人况长宁,为蜀中况氏之祖。见《三国志.蜀志》。

三、出自黄姓。起源于明代初年。明代有名人况钟,为苏州知府。酒杯靖安人。本为黄姓,改为况姓。永乐年间任过礼部郎中。其后姓况无改。完善答案 __渃凢' 回答采纳率:19.0% 2009-01-14 16:07 评价答案 是否解决问题(参与评价0次) 能 解 决: 0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部分解决: 0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不能解决: 0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是否原创答案(参与评价0次) 原 创: 0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非原创: 0次 评价成功原创加2!相关内容

E. 楠溪江为什么叫楠溪江

以下是楠溪江这个名字的历史及由来
===============================
楠溪江原名南溪,曾名瓯水。南溪因溪水发源于括苍山脉永(嘉)、仙(居)、黄(岩)、缙(云)交界处,向南流注瓯江(今名)得名。周文玉先生率部博览古籍经史,深入考证碑帖诗文等,发现明代以前关于“南溪”两字的记述颇多,举其要者有几:
一、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太平寰宇记》“石室条”:南溪入一百二十里,有石室,可坐千人。
二、《二十五史·元史·石天禄传》:至元十五年,戍守温州管军总管石兴祖出兵围剿林大年“斩首千余级,招辑南溪山寨归农者三万余户。”
三、明《万历府志》记永嘉县版图四至:北至南溪箬岭300里,为台州府仙居县界。
四、明《万历府志·建置篇》:南溪税课司,在三十四都。(案:三十四都在今罗浮、黄田一带。)
五、碑志:《金宗儒墓志》、《汪芮墓志铭》等。
六、诗文:宋林一龙《大箬岩记》、宋潘希白《入南溪诗》、宋戴养伯《南溪暮春》、宋李辕《题叶叔亨南溪耕隐诗》、明蓟过庭《游小箬岩序》等。
七、青田高岗《王氏家谱》载:(王十朋曾孙)宏佑自乐清迁南溪。(宏佑三世孙)子元,明洪武元年自南溪迁青田高岗,为高岗第一世。
从字面上理解,不知情的人往往把楠溪江错误地理解为:盛产楠木的永嘉有条江,它既叫溪又叫江,阔的地方叫江,窄的地方叫溪。下面阐释楠溪江名称由来及演变过程,以期更清楚地认识楠溪江。
1、在晋朝以前,楠溪江曾名瓯水。郑缉之《永嘉郡》载:“瓯水,水出永宁山,行三十余里,去郡城五里入江。”清朴学大学孙诒让注释:“瓯水盖即今楠溪,入江即谓入永宁江。”
瓯字从瓦,瓯即中间低边缘高的陶器。永嘉县古称东瓯,早先为瓯越先民所居住,他们擅长制造陶器,在陶瓷史上享有盛誉。晋朝以前,永嘉罗东芦湾的小坟山、箬隆后背山、芦田的殿岭山、夏甓山、赤头山、启灶及黄田、江北罗浮等地就遍布瓯窑窑址,且楠溪的上游岩头、港头、鲤溪一带也是窑址密集区。而古时郡城一带水域面积远远大于现在的水域面积,相传人们把青田温溪以下水域都看成海。相传容成子在华盖山上修炼,也有四周皆海之说。这一点可以从光绪县志罗浮双塔图版画,双塔位于水中,得到佐证。楠溪这条河流是郡城附近水域看到的一条较大的河流,水以地名,取名瓯水也就顺理成章了。
2、从瓯水改称南溪与文化断代现象有关。楠溪的现在汉族居民的祖先自南朝、唐朝、宋朝迁入,绝大部分从中原或中原经福建转迁而来的。历史上曾有过汉人对瓯越先民剿灭及同化,以及东瓯王国举国内迁等,文史方面的断代现象难免出现对山川地名的重新命名。
3、据周文玉先生考证,把南溪写成枏溪者,首推南宋叶适(1150-1223)。叶适在《中塘梅林》诗中说:“上下三塘间,萦带十余里。”梅可入药、和羹、点茶,梅花可供观赏,一时得以广种。当时梅林之盛,岂止十余里,三百里南溪处处是梅林,直至现在,梅坦的梅树坑尚有古梅桩十余株。也许当时也算一股风现象,如果古时候的人也像现代人一样开窍的话,或许还会搞综合开发,搞沿江带或低山、矮山带的什么基地,做呈子要求官府立项拨银子。叶适写了《中塘梅林》后意犹未尽,又作了《余倾为中塘梅林诗他日来游复作》诗。在诗中他毫不掩饰地说:“惜哉见之晚,重寻畏凋年。一省三叹息,十步九折旋。”他因对梅情有独钟,认为南溪应该有个能体现梅为特点的好名字。如果直呼为“梅溪”,则有违老百姓的习惯,不易被人接受。笔者从另一方面看,状元王十朋(1112—1171)的故里左原(现在的乐清梅溪村)与之一山之隔。王十朋以村居之溪为名自号梅溪野人,辟梅溪书馆,建梅溪桥,著《梅溪文集》,一时传为梅溪盛事,梅溪之名可谓大矣。此时若把“南溪”改成“梅溪”,岂非拾人牙慧,冒犯先尊?思之再三,叶适决定以“枏”代“南”, 改“南溪”为“枏溪”。 枏者,梅也(《说文解字》)。叶适写的李仲举墓志铭上最早出现关于“枏溪”提法的记载:李伯钧,字仲举,枏溪人……叶适这一改改得巧妙,以后仿效者日众。在明以后,尽管有些官方文献上仍称“南溪”,但各种府志、县志(如《浙江水陆道里记》)也陆续改称南溪为枏溪。
据楠溪江文化研究会学术部张宗钦先生考证,“柟”及其异体字“枏”与“梅”字义同音不同,而与楠木的“楠”则音同义不同。《康熙字典》云:柟或作枏,俗作楠非也。到了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了《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把“柟”、“枏”作为“楠”的异体字处理统归“楠”字。张先生在这方面有独到见解,在《梅溪琐话》里讲得很详细,但他下定义“楠溪者,梅溪也”,这似乎仅是今人的推测,值得后学者商榷。
把柟溪写成楠溪的,较早的要算明英宗时的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国史总裁黄淮了。他有“楠溪山水之会曰岭头,著姓潘叔轩氏世居焉”之句。
关于南溪演变到枏溪,不排除以讹传讹或有人认为南溪树木茂密,南字从木的可能。
4、在楠溪民间,凡是舴艋船开得上的溪流就习惯被称为港,而停泊船只、装卸货物、渡人的地方称埠。在本世纪50年代,楠溪的舴艋船有900多艘,运输能力达2000多吨,自然这段时间称港、埠的地方多。如大港——楠溪主河道,也称楠溪港,大源港、小源港——楠溪大小两源,岩坦港——岩坦附近这段溪,鹤盛港——鹤盛溪,东港——珍溪,等等。而较小的、舴艋船无法驶进去的如横坑溪、档溪就不见得有人称港了。船埠头有清水埠、兆潭埠、小港埠、沙埠、石埠头,沿流到处是埠。有什么根据说楠溪称溪是港而不是江呢?这一点可从楠溪人的读音中辨别。楠溪话中“江”、“港”谐音,但“江”念平声,“港”念上声(这种声调在普通话中归派第二、第三声,而楠溪话丝毫没变,像语言化石一样保留下来。楠溪人谦称自己的话是“土话”,谁能肯定这土话就不是唐宋或更古老时期的一种官话?)下面是楠溪人的对话:
——人客哪条港脉的,听口音你是鹤盛港的吧?
——毋瞒你讲表兄,佤屋里港潭生碎,是青潭背的哇。
如果把这对话中的“港”念成“江”,一定会被楠溪人怀疑声带有毛病。
把“楠溪港”的口头叫法形成文字的时候,也许就与“楠溪江”混淆起来了,类似的如“港头”写成“江头”等。
从光绪县志的地图上可以看到楠溪江口的位置标有“枏溪港”、“枏溪港口”字样。1973年的永嘉地图已有楠溪江名称出现。官方把楠溪写成楠溪江且具有法定意义的是本世纪80年代的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楠溪的档次,以有利于开发楠溪风景区,发展旅游业。官方最早关于楠溪江的记载是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浙政(1985)69号文件:“将大若岩——楠溪江风景名胜区列入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本世纪80年代在编纂《永嘉地名志》时也出现过争议。据潘明星先生、金成康先生主要编纂者说,当时就曾有入江为溪,入海为江说,以及长度标准之争;还有过溪字后面加江是否画蛇添足的质疑。但不管怎么说溪指山间流水,小河沟,江指大河流,为顺应旅游开发之潮流,楠溪就被冠以楠溪江的堂皇之名。
此后,文人学士们也提出过许多质疑、假设,并且后来由“楠溪”字面上又产生一种误解:既然不是出产楠木的溪,那该是出产楠竹(毛竹)的溪吧?楠溪现在不见楠木,而楠竹仅是毛竹的学名,楠溪人口头说的是毛竹或茅竹。以楠木或楠竹命名只是字面上的前理解,是楠字的先入之见,似乎从未有人找到其它佐证资料。其实,古人取名大都讲究质朴、易懂,今人不必想得那么深奥。河流以地域或流向名命的很普遍,永嘉境内另一条较大河流也就叫西溪。
========================================
综上,从现有文字记载考证,楠溪江名称(指形成文字的)的演变过程是:瓯水—→南溪—→柟(枏)溪—→楠溪—→楠溪港—→楠溪江。

F. 断桥名字的由来

第一种说法: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所以名为断桥。

第二种说法:段家桥简称段桥,谐音为断桥;一说古石桥上建有亭,冬日雪霁,桥阳面冰雪消融,桥阴面仍然玉砌银铺,从葛岭远眺,桥与堤断之感,得名“断桥残雪”。传说白娘子与许仙断桥相会,确为断桥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也有人说,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多情的画家取残山剩水之意,于是拟出了桥名和景名,后一种说法似更为可取。

(6)江添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断桥位于白堤东端,南宋时又名宝祐桥,也称为段家桥。今桥为1941年重建。桥畔有“云水光中”水榭和断桥残雪碑亭。

桥堍有御碑亭等亭轩建筑,面临里西湖,与宝石山、保叔塔隔湖相对,山、塔、湖、亭、桥与湖边桃、柳组成一幅如画景色,十分迷人。断桥是通往孤山的必经之路,每当雪后人们纷纷去欣赏西湖雪景,断桥上游人如织,孤山与里西湖银装素裹,格外动人,因称“断桥残雪”。

G. 松花江名称的由来

因为古时候松花江两岸植被茂密,松树众多,松树的雄株开有松花(又称:松黄),大雨过后往往冲流入江。江上漂浮着许多松花,故名松花江。也有种说是,是冬季江边的雾凇奇景形成的串串凇花(松花)而得名。

名称变迁:东晋至南北朝时期,上游称速末水,下游称难水。隋唐时期,上游称粟末水,下游称那河。辽朝时期,称混同江,今扶余段称鸭子河。金朝时期,上游称宋瓦江,下游称混同江。元朝时期,上下游统称宋瓦江。明朝宣德年间始名松花江(谐音宋瓦江)。

(7)江添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松花江流经吉林、黑龙江两省;流域面积55.72万平方公里,涵盖东北四省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年径流量762亿立方米。

共有南北两源,北源即发源于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的嫩江,南源即发源于长白山天池的西流松花江。水文上以正源为南源,北源嫩江一般作为支流。从正源(南源)算起,松花江长度为1927公里。从北源算起,松花江长度为2309公里。

H. 中国姓氏由来

中华古姓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原始图腾崇拜是中华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献佐证了这一观点。

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8)江添名字由来扩展阅读

姓与氏的共同点

第一:皆是血缘亲属组织。

第二:以外婚制为正常属性。

第三:均是一种单系的继嗣群,即父系的继嗣群。

阅读全文

与江添名字由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岩名字寓意 浏览:278
制作名字的软件叫什么 浏览:460
好听的游戏情侣名字大全 浏览:856
姓名带薇的女孩名字 浏览:861
冬樱开头名字 浏览:168
晞彤这个名字寓意 浏览:446
猫咪名字大全phpwind 浏览:958
李性四个字的名字 浏览:956
lol好听的名字 浏览:909
善字开头的名字 浏览:295
张翊泽名字打分 浏览:389
带瑾的女孩高雅名字 浏览:886
2016女孩名字大全及寓意 浏览:170
三个字酒店名字 浏览:658
1999年12月18男孩名字 浏览:807
自己名字的含义作文 浏览:267
贷款公司小组名字大全 浏览:13
古代宫赋名字 浏览:934
四个人的微信群名字 浏览:300
怎么看名字五行缺啥 浏览: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