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广西南宁地方的来历
南宁历史悠久,古代属于百越之地。 东晋大兴元年(318年),从郁林郡 分出晋兴郡,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 南宁,这是南宁建制的开始,距今已 有1680多年的历史。唐朝贞观八年 (634年),唐太宗定名为邕州,南 宁简称“邕”由此而来。元朝泰定元年 (1314年),中央政府为取南疆安 宁而定名为“南宁”,南宁由此得名。 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南宁 为自治区首府。
,史称“百越”,其中西颐和骆越两个 支系,就是南宁壮族的先民。始皇帝 二十三年(前214)置桂林郡、象郡。 南宁属桂林郡辖地。汉高祖元年(前 206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南宁为 其辖地。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 赵佗建立南越国,南宁为其辖地。 西汉王朝建立后,推行州郡县制 。西汉元鼎六年(前110),汉武帝 派伏波将军路博德率军平定赵信的南 越国后,在岭南设置南海、苍梧、郁 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信耳 、朱崖等9郡,南宁属郁林郡领方县 辖地。 三国时,南宁属吴国辖 地。吴把领方县改名临浦县,并从原 属交州改属广州。这样,南宁便属广 州郁林郡临浦县,
东晋时,晋元帝大兴元年(318) ,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下辖晋兴等 4个县,南宁为广州晋兴郡晋兴县, 晋兴郡治设在晋兴县城,
这是南宁第-次成为既是县级又是郡 级治所,是南宁建制的开始(-说为隋 开皇十四年即公元594年,另-说为 西晋太康五、六年即284年、285年 ,下同)。 南朝时,宋、齐、梁 、陈四个王朝先后更替,南宁隶属郡 县均与东晋相同。隋统-南北朝后, 开皇十八年(598),将晋兴县改为宣 化县,南宁为宣化县治所,
统辖。 唐武德四年(620年), 在宣化县置南晋州,领宣化-县,州 县并存。武德五年,宣化县析出宣化 、晋兴等5县隶属南晋州。贞观六年( 632年),又将南晋州改为邕州,外 治在南宁,这是南宁简称“邕”的由来 。永徽(650~655年)后,以广州 、桂州(治今桂林)、邕州(治今南 宁)、容州(治今容县)及安南五州 隶岭南五府经略使,名岭南五管,以 广州刺史充经略使,驻广州。天宝元 年(742年),改邕州为朗宁郡。乾元 元年(758年),复改朗宁郡为邕州。 咸通三年(862年),分岭南道为东、 西两道。岭南东道,治所设在广州; 岭南西道,治所设在邕州(今南宁), 统辖原属邕管(统管邕、横、贵、宾 四州)、容管(今容县)、桂管(今桂林) 三管之地。这就是说,这就是说,南 宁在唐朝时已成为省级治所。 五代十国时,南宁为南汉国地,仍属 邕州,归楚。
邕州隶属广南西路,下辖宣化、武缘 等7县,南宁仍为邕州和宣化县治所 。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改 邕州为邕州路,今南宁为路总管府治 所,下辖宣化、武缘两县,并管左右 两江溪桐。泰定元年(1324)为庆边疆 之绥服,寓南疆安宁之意,改邕州路 为南宁路。南宁得名,
明朝洪武二年(1376),改南宁路 为南宁府,今南宁为府治所。隶属广 西布政使司。清朝时,改广西布政使 司为广西省,省会设在今桂林市。南 宁府此时隶属于广西省分巡左江道, 所辖州、县基本沿袭明朝。南宁既为 南宁府治又为左江道治和宣化县治。 清宣统三年九月(1911年),南宁 宣布独立。民国元年(1912年)废宣化 县,以南宁府长理事,直属广西军政 府,后改称广西省政府。三次迁省: 第一次迁省:1912年广西省会由桂 林迁到南宁。第二次迁省:
广西省会由南宁迁回桂林。第三次迁 省:1950年。1958年广西省改为广 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民国31 年4月(1943年),原第八、第九区 合并为第四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 署设在南宁。建
B. 南宁的名字是谁起的含义是什么
广西南宁名称的由来 据明朝宗濂等撰《元史》内的泰定帝《也孙铁木耳》和《刘国杰传》等材料记载:至元二十九年(1292),上思州(今上思县)黄胜许反元。延祜六年(1319)六月,右江来安路(今田阳县一带)岑世兴又起兵造反,杀归德州(今平果县境内)知州,夺州印。元朝廷虽多次派重兵前往镇压,但都未能平定。这两支反元队伍日益壮大,活动范围不断扩展。至治三年(1323)七月,英宗皇帝(硕德八剌)遣使者来邕州招安,以招谕逼使黄胜许、岑世兴归顺。是年十二月和泰定元年(1324)六月,黄胜许、岑世兴先后派代表上燕京(今北京)朝贡。泰定元年九月,为庆贺南疆绥服安宁,元朝泰定皇帝颁令改邕州路总管府兼左右两江溪峒镇抚为南宁路。从此,南宁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C. 南宁水街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据古籍记载:水街:“为上下水街,今名宣化街,属同右,上下线行街,至醒汉街。”
“落雨大,水浸街,阿妈带我买拖鞋。”这是源于水街的一首南宁旧日著名的歌谣,也是水街旧日的真实写照。
“水街”之名有一个通俗的说法:水街由于靠近邕江,地势又低,在没有防洪大堤的年代,经常受到洪水侵扰,街道被洪水浸淹,经常湿漉漉的,故而得名。当然,那是以前的事情了,现在水街在防洪大堤的保护下,可不会那么轻易再被浸了。
D. 古代南宁叫什么
邕州,是唐朝贞观八年,唐太宗定名为邕州,这也是南宁简称邕字的由来,到了元朝泰定元年,中央政府取“南疆安宁”,所以才有南宁名字的由来。
E. 南宁名称从古代演变
东晋时,晋元帝大兴元年(318年)。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下辖晋兴等4个县。南宁为广州晋兴郡晋兴县,晋兴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这是南宁第一次成为既是县级又是郡级治所。是南宁建制的开始。
隋统一南北朝后,开皇十八年(598年),将晋兴县改为宣化县,南宁为宣化县治所,归郁林郡统辖。
唐武德四年(620年),在宣化县置南晋州,领宣化一县,州县并存。武德五年,宣化县析出宣化、晋兴等5县隶属南晋州。贞观六年(632年),又将南晋州改为邕州,州治在南宁,这是南宁简称“邕”的由来。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邕州为邕州路,今南宁为路总管府治所,下辖宣化、武缘两县,并管左右两江溪峒。泰定元年(1324年)为庆边疆之绥服,寓南疆安宁之意,改邕州路为南宁路。南宁得名,即始于此。
F. 南宁的名字是如何由来的有什么意义
南宁这个名称始于元朝,它的意思是希望南部的国土安宁。
如果按建制时间算,南宁可以成为一座古城,但是南宁这个名字的由来去比城市的历史晚了一千年。南宁地区建制,从晋朝开始,那时候南宁叫做晋兴县。那时候正是公元三百多年。
后来,这个古城的名字先后变成:宣化县、邕州,到了公元一千三百多年的元朝,它才被定名为南宁,然后沿用至今。
南宁,南方安宁,这个寓意很好,于是后世的各个朝代都沿用了这个名称。事实上,也有其它带有宁字的城市名,可能也与这样的寓意有关,比如西宁,就是西疆安宁。
G. 南宁市名的由来
广西南宁名称的由来,据明朝宗濂等撰《元史》内的泰定帝《也孙铁木耳》和《刘国杰传》等材料记载:至元二十九年(1292),上思州(今上思县)黄胜许反元。延祜六年(1319)六月,右江来安路(今田阳县一带)岑世兴又起兵造反,杀归德州(今平果县境内)知州,夺州印。元朝廷虽多次派重兵前往镇压,但都未能平定。这两支反元队伍日益壮大,活动范围不断扩展。至治三年(1323)七月,英宗皇帝(硕德八剌)遣使者来邕州招安,以招谕逼使黄胜许、岑世兴归顺。是年十二月和泰定元年(1324)六月,黄胜许、岑世兴先后派代表上燕京(今北京)朝贡。泰定元年九月,为庆贺南疆绥服安宁,元朝泰定皇帝颁令改邕州路总管府兼左右两江溪峒镇抚为南宁路。从此,南宁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H. 南宁市的由来
南宁历史悠久,古代属于百越之地。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从郁林郡分出晋兴郡,郡治设在晋兴县城即今南宁,这是南宁建制的开始,距今已有1680多年的历史。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定名为邕州,南宁简称“邕”由此而来。元朝泰定元年(1314年),中央政府为取南疆安宁而定名为“南宁”,南宁由此得名。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南宁为自治区首府。
南宁城区居于广西四大盆地之一的南宁盆地,平均海拔74-79米,最高处496米。南宁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1.7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达1300毫米,全年无霜期高达345-360天。一年四季花常开,树常绿,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绿化、美化、彩化与亚热带风光融为一体,有“半城绿树半城楼”的美誉,也有“草经冬而不枯,花非春仍常放”之景象,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5平方米,绿地覆盖率近40%,享有“中国绿城”的美称。
I. 南宁名称的由来以及桂林名的由来
广西南宁名称的由来,据明朝宗濂等撰《元史》内的泰定帝《也孙铁木耳》和《刘国杰传》等材料记载:至元二十九年(1292),上思州(今上思县)黄胜许反元。延祜六年(1319)六月,右江来安路(今田阳县一带)岑世兴又起兵造反,杀归德州(今平果县境内)知州,夺州印。元朝廷虽多次派重兵前往镇压,但都未能平定。这两支反元队伍日益壮大,活动范围不断扩展。至治三年(1323)七月,英宗皇帝(硕德八剌)遣使者来邕州招安,以招谕逼使黄胜许、岑世兴归顺。是年十二月和泰定元年(1324)六月,黄胜许、岑世兴先后派代表上燕京(今北京)朝贡。泰定元年九月,为庆贺南疆绥服安宁,元朝泰定皇帝颁令改邕州路总管府兼左右两江溪峒镇抚为南宁路。从此,南宁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桂林这个地名,最早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秦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忍略取陆梁之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此后历代史书中载“桂林”名者不绝于书。到明清以后,桂林之名就几乎无处不见了。 虽说桂林市秦始皇用兵岭南,略陆梁之地置桂林郡后遂有其名,但秦桂林并非今桂林。秦桂林郡郡治设在旧日的贵县,其地域正如周去非《岭外代答》中所说:“自秦始皇兼并天下,伐山通道,略定扬粤,为南海、桂林、象郡。今之西广,秦桂林是也。”周去非是宋代人,宋代曾把岭南划分为东西两路。当时所讲的西广,与现在的广西差不多。可见,秦之桂林郡大体上相当于宋代的广西路,而秦代桂林则是指现今的贵港市,因为当时的郡治治所就设在现今的贵港市。 那么秦代桂林之名因何而来?《唐书?地理志》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江源多桂,不生薪木,故秦时立为桂林郡。”可见,秦代桂林郡是由于江源一带桂树特别多而得名的。 然而,桂树既可以指桂花树,又可指桂枝树,亦即肉桂树。“江源多桂”,究竟是指那种桂树呢?据周去非《岭外代答?花木门》记载:“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桂之所产,古以地名。今桂产于钦、宾二州……桂之用于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桂枝意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裹最良。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由此可见,“江源多桂”实指桂枝。而南方号桂海,号桂林,皆因“桂之所产,古以名地”,并非因桂花树成林遂成桂林。那么,现今的桂林是何时形成?在此之前曾使用何名?其历代的演变又如何?只要我们查阅一下史料,便一目了然了。清《临桂县志》记载说:“桂林府,元静江路,洪武元年为府,五年六月改为桂林府。”说明现今之桂林市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才正式名为桂林的。在此之前,由近到远,桂林曾有静江、桂州、建陵、始安等多种名称,其中始安之沿袭最久,大约有七八百年的时间。桂林的历代演变梗概如下:秦属长沙郡地;西汉为零陵郡地;东汉为始安侯国地;三国鼎立之初隶属蜀,后来入吴。东吴孙皓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在桂林设郡城,立为始安郡。此后,西晋、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宋,齐皆因之,梁始作桂州,一直沿及隋唐五代(其中有极短时间明建陵),南宋高宗升桂州为静江府,元改为路,明更号桂林府。 说来也离奇,桂林之名是秦立桂林郡开始出现,而最先启用此名得应是现今的贵港(旧日的贵县)。但是,距秦桂林千里之遥的今桂林,从西汉到隋唐均称为始安这,却为何掠人之冠,废始安而名桂林?地名变迁,耐人费思。下面我们在考究一番桂林名称的由来。《梁书?武帝纪》记载:“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十二月置桂州于湘州,始安郡受湘州督省,与桂林等二十四郡悉改属桂州。”表明桂州之名始于梁武帝大同六年。唐朝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对桂州一名由来解释说:“天监六年立桂州于苍梧郁林之境,因桂江以为名。”由此看来,现今桂林名称是依桂江而设立桂州,而后又缀加尾音林字,从而变成桂林,这又有因江而名一说。(张子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