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庐山的名字由来.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
名字由来:
有一种传说,早在商初,也有说在周威烈王时候,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的。从中国传统的名与字的联义看,其名为裕,是较为合理的,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但普遍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为了方便,这里依照人们熟悉的称呼。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这种传说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为氏,以氏为姓,倒还符合古代的惯例。至于他确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无从着手。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这自然是无稽之谈。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脱匡字的讳,而改称‘庐山’。
另一种传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成仙”的先生名辅,所以又称为“辅山”。但是老子与武王并不同时,这同样是神话故事。
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时间较晚,情节也有些不同。说是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经同都阳令吴芮一道,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东野王不幸中途牺牲。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封东野王的儿子匡俗于邬阳(邬,音xiao,邬阳为今都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有兄弟七人,爱好道术,都到都阳湖边大山里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兄弟们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㈡ 谁知道庐山西海名称的来历
庐山西海常规玩法:
1、网上去买一张门票105
(网上有优惠,永修身份证现场场买半票)
+
现场买一张船票65
就可以浏览庐山西海大部分的岛屿。
2、庐山西海边上有个庐山西海温泉度假村,可以去哪里泡温泉
3、庐山西海周边有个绿色沙洲生态农庄
可以去采摘新鲜果蔬(有部分大棚,常年都有新鲜蔬菜水果)、可以钓鱼、青蛙、小龙虾。那边葡萄有几百亩。
4、那边还有一个易家河。易家河的橘子比较有名,可以去采摘。(采摘季在年前那一段时间)
㈢ 庐山云雾茶名字的由来
庐山云雾茶的由来一:东汉时期,佛教徒云集于江西庐山,他们攀崖登峰,亲辟园圃种植茶树,明太祖朱无璋登基前曾在庐山屯兵,庐山之名广为人知,庐山云雾茶也是明朝开始生产的,由僧侣培植,质优而量少,很快便闻名于世了。
庐山云雾茶的由来二:传说当年孙悟空吃腻了鲜果佳肴,想起了王母娘娘的仙茶,便打算偷些茶籽回花果山种植,刚好有一群多情鸟飞过,便拜托多情鸟把茶籽带回花果山,经过庐山时,被庐山的美景吸引,不禁唱起歌来便把茶籽掉下了庐山群峰,从此庐山到处长出茶树。
㈣ 庐山枯岭镇名字来由
在清朝末年,庐山大部分的别墅都是洋人所居住的,庐山自古以来暑期都比较凉爽,而凉爽在英文里就是“Cooling”,而“Cooling”的读音和牯岭一样,这就是牯岭镇的名字由来。
牯岭镇,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下辖镇。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的山腰上,为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所在地,是庐山旅游接待的中心。东起庐山的三叠泉景区,南至汉阳峰景区,西到铁船峰、石门涧景区、北至小天池、大寨景区,面积104.15平方千米,海拔1116公尺,常住人口21367人(2017)。辖2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2个集体企业(铝制品厂、搬运站)、1个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招待所)。
㈤ 庐山香炉峰名字的由来
庐山绵延百里,资料记载庐山以“香炉”为名的山峰有四座:一座在庐山西北的东林寺南面,称为北香炉峰;一座在庐山山南秀峰寺(古名开先寺)后,称南香炉峰,此即李白诗所咏的“香炉”;一座在庐山北面吴障岭东,称作小香炉峰;一座在庐山凌霄峰西南,称香炉峰。
南香炉峰是庐山秀峰诸峰中的一座著名的山峰,秀峰位于庐山南麓,鄱阳湖之滨的江西星子县,由香炉、鹤鸣、双剑、姐妹、文殊、龟背诸峰组成。香炉峰如紫烟绦绕,鹤鸣峰形似鸣鹤飞翔,双剑峰势如芙蓉插天,姐妹峰态同娟娟秀女,文殊蜂似尖锥屹立,龟背峰脊如行龟遇云。这些山峰,千姿百态,玲珑秀丽,层峦流翠,风光旖旎,聚尽山南之美。
㈥ 关于庐山的传说
历史传说
有一种传说,早在周初(大约公元前十七十六世纪),也有说在周威烈王时候(即公元前四世纪),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的。从中国传统的名与字的联义看,其名为裕,是较为合理的,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但现在普遍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为了方便,这里依照人们熟悉的称呼。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这种传说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为氏,以氏为姓,倒还符合古代的惯例。至于他确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无从着手。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这自然是无稽之谈。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脱匡字的讳,而改称康山。
另一种传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成仙”的先生名辅,所以又称为辅山。但是老子与武王并不同时,这同样是神话故事。
第三种传说,仍然是匡俗先生的故事,但时间较晚,情节也有些不同。说是匡俗的父亲东野王,曾经同都阳令吴芮一道,辅佐刘邦平定天下,东野王不幸中途牺牲。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封东野王的儿子匡俗于邬阳(邬,xiao音肖,邬阳为今都阳县一部分),号越庐君。越庐君匡俗,有兄弟七人,爱好道术,都到都阳湖边大山里学道求仙。这座越庐君兄弟们学道求仙的山,被人们称为庐山。
㈦ 庐山由来
庐山!就位于江西省的北部,它的北面,有一条大河滚滚而下,就是中国的黄金水道----万里长江,而它的东面和南面,是中国的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在地形上,它形成了一江一湖夹一山的格局。全山面积有三百多个平方公里,山体是呈椭圆形的,呈东北西南走向,并且全山由99座山峰组成,其中五老峰是庐山的代表山峰,但是它只是算比较险峻和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有不同的造型,并不是最高,庐山的最高峰为汉阳峰。它海拔1474米,当然,较之于全国的其他一些名山来讲,庐山它算不上最高,但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话说的好叫“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次我们登临庐山将要去拜会一位仙人。从高空俯瞰庐山就象一片清凉的薄荷叶、静静地帖伏在江河水泽(长江、鄱阳湖)之间。为此庐山有了“凉岛”之美誉。远古时期,在《禹贡》、《山海经》等书中记载,庐山当时并不是叫庐山,而是称“敷浅源”“南鄣山”“天子都”名字众多,山顶常被烟岚雾气笼罩,虚幻飘渺,神奇异常。春秋战国之前为“庐子国”属地,后被楚国兼并。相传在殷周时期,当时有一位姓匡名俗,字君孝的人,与几位爱好仙术朋友结伴,一同前往敷浅源,登上此山结庐修炼。那时有个周定王,非常爱慕匡俗等人的才华。想利用这几位在文治武功方面的才能。请他们出山辅佐朝政。就派使者带厚礼入“敷浅源”,使者登上山顶四处寻找打探,发现山巅有很多遗弃的草庐,就向当地农民,樵夫打听,询问匡俗等人的下落,当地人告诉说,这些人已“羽化登仙”而去。唯“人去庐存”以后人们就把匡俗等人留下草庐的山,称之为“庐山”“匡山”。“匡庐”也因此而得名。宋代以后因要避赵匡胤,“匡”字讳,称“匡山”者渐稀少,遂直呼庐山。《诗经》中所说的“田中有庐,疆场有瓜”就是当时人们认为的美好生活,意思是自家有几块田地,围绕着自己的房子,山坡上种植了一些瓜果,又与世隔绝,能避开战乱,可过着安逸自给自足的生活,庐山就是当时那种比较理想的地方。陶渊明的诗文可以得到佐证。若要从外部看庐山,庐山险峻挺拔,四周多悬崖峭壁,而登上山顶后,山峰却显得平缓舒展,加之植被繁茂透出绵延秀丽的本色。因此有“磅礴五百里,奇秀甲东南。”之说。又因山体中间凹陷,象个竹筐,喻之筐山。这个竹筐的特点是“外险而内秀”。从地质学上讲,庐山形成于七千万年前中生代白垩纪时期,地质史称“燕山运动”当时由淮阳弧形山系和江南古陆相夹持、挤压。使庐山呈断块山隆起、并产生了褶皱和断裂,有的地方上升为高山,有的地方下降为湖泊。庐山恰好是断层上升之地,山岩叠起呈断块地垒状。亦称“地垒式断块山”。距今三百万年前的新生代第四纪,庐山顶部超出了雪线以上,又经数十万年间歇型冰川二至三次的洗礼,雪蚀冰削,形成了庐山典型的冰川地貌特征,铸就了庐山断岩沟壑纵横、流泉飞瀑密布的特征。自然风光奇秀。如果(你)乘船从长江和鄱阳湖上北望庐山,就有毛主席诗中说的“一山飞歭大江边”的气势。如果(你)乘火车从京九线上南观庐山,就有苏东坡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味道。如果(你)站在庐山顶部看四周,就有李白说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的意境。所以庐山千百年来,游庐山的名士足踵相接、肩肘相磨。皆道出了许多不同说法。早在三十年代,大文豪胡适先生就对庐山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他说庐山代表着我们中国的三大趋势“一是以庐山东林寺为代表的中国佛教化和佛教中国化,二是以白鹿洞书院为代表的陈朱理学文化,三是以庐山别墅村为代表的西洋文化对中国的渗透”,如此深厚的文化,使得庐山能永久地保持她的青春,1996年,经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专家考证,庐山一次性通过并获得国际级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名山之称。1858年《天津条约》签定后,九江、南京、上海等地相继成为通商口岸,外国人可以自由出入经商、定居、传教、租赁房产、买卖土地。这时庐山还未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开发,群山中只零星地散落着一些小的寺院,没有真正的居民。1885年(光绪十一年)一位俄国商人,了解庐山是个逃避盛夏酷热的好地方,窜到庐山九峰寺马尾水附近,(因飞瀑如同马尾)发现此地景色绝佳,气候凉爽,就向寺院中的汇东和尚租赁了正殿后面的半间禅院和一些菜地,并给了汇东50大洋。50大洋在当时蛮多,约定第二年再来住几个月。这件事很快传遍了附近的乡里。当时这么多钱也的确让人眼热,乡里的头面人物和乡绅找借口说:“黄头发,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住在这里,与伤化于风水。对风水不好。”纷纷到县衙去告状,汇东和尚害怕官府降罪于他,闻风而逃。就在这不久,英国传教士,也来到九峰寺要求买地。汇东潜逃在外,换了主持叫继慈,继慈怕沾上这件事不愿意在租地,英国人没办法,就百般纠缠,继慈与洋人语言不和,产生口角斗殴。英国传教士李德立就转向其他地方购地。祖宗基业不能随便向外国人出让,几处求购皆被乡里人告发终止。可李德立并不甘心,转向庐山山顶,发现山上长冲河一带地势平坦开阔,林木茂盛,环境幽雅,气候更佳,是个开辟避暑修养的宝地。为了购得这快地皮,李德立吸取了上几次的教训经验,改英国人姓名为中国人姓名,又通过第三者中国的一个传教士戴鹄臣和德化县举人万和赓撮合,用二百元银器贿赂九江县令盛富怀。购地和贿赂一起共用了五百多元的花消,购得庐山牯岭长冲河一带五百亩山地。九江县令盛富怀认为是个姓李名德立的中国人,草草签定了契约。但不久盛富怀得知李德立是个外国人时,就要收回契约。李德立坚决不同意,第二年就在租界地上着手建房。这时有人向朝廷告发,江西巡抚亲自过问此事,并拘押了几个促成此事的当事人,盛富怀脱不了干系,畏罪吞金自杀。案件随之被搁置,当时正是中法战争之际,1894年(光绪20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害怕再与英国人惹出事端,总理衙门敦促江西巡抚尽快结束此案,次年与英国驻九江领事签定了出卖庐山土地《牯牛岭案十二条》。协议,规定庐山长冲河一带永久租给英国人李德立,使购地合法化。李德立随后成立了牯岭开发公司,将土地划分为3.7亩为一号,在上海、南京、武汉等地登报出售,售价300元,几年之内全部售完,盈利丰厚,并在期间开通了登山小道,又将每一号地连成一片,牯岭租地事件对外影响很大,接着1897年俄国东正教牧师尼娑,买到芦林地域,1898年美国传教士海格思租到牯岭医生洼地段,1914年法国人樊体爱租到庐山狗头石地段,纷纷如法炮制,以后就有了葡萄牙、意大利、芬兰、瑞典、德国等二十五个不同国籍的商人、名流、政要来山建造别墅,构筑夏季避暑的安乐窝,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庐山已形成一座具有一定规模,拥有多种异国风情的田园山城。这也是使后来庐山有了万国别墅花园的美称。这个特点在庐山东谷等地清晰可见。到目前为止庐山还尚存八百栋左右的外国别墅。由于近二十年来旅游事业发展,地皮紧张,危房叠出,很多单位将原有体量小的别墅推倒重建或扩建,房屋的密度不断增加,那种原汁原味的欧洲乡村风情在一点点消失。近几年由于旅游开发,认识上有所提高,有一些名人别墅正在抢救保护之中。并打算开发一些名人别墅供游客参观。
------------------------------------------------------------------------------------------------------------------------------------------------------------------
一、从自然风光方面讲。庐山以飞瀑著称于世,它与黄山石笋,雁荡龙湫并为天下三奇。以傍大江大湖为特点。挤身于我国三大老牌避暑胜地之列。它与承德避暑山庄、北戴河齐名。且避暑效果最好。1920年随着长江上定期班轮的开通,庐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现代旅游,上海有专门组织客源来山旅游。当时胡适、丰子凯、林语堂、梁实秋等大批文人,就是通过此途径游庐山的,庐山也出现了多家专门接待游客的旅舍旅馆。而三十年代前后,庐山一度成为了民国政府夏季办公的“夏都”五六十年代又成为接待东欧国际友人和国内劳模的“凉城”。1978年成为首批开放城市。1982年成为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1985年成为国家最早的四大森林公园之一。1991年,列为我国风景名胜四十佳。1996年12月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被列为首批4a级风景区,2001年3月首批荣获“国家地质公园”称号。2003年1月17日,被列为“中华十大名山”。二、从庐山文化历史方面讲。自东汉初司马迁在《史记》中,记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司马迁到庐山追考大禹、秦皇汉武足迹以来,名人足迹接踵。在东晋庐山脚下就出了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同期还有谢灵运,江庵等均写下了大量以庐山为题材的田园诗。到了唐代有李白、杜甫、孟浩然、张九龄、王唯、等文坛重量级人物涉足庐山,宋代名人来访更多,有周敦颐、范仲淹、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米芾、朱熹、岳飞、陆游、文天祥等等,元代有赵孟頫,明代上至帝王、下到普通百姓,能诗善吟者无数,其中代表有高启、解晋、唐寅、徐霞客等,清代更是名人佳士灿若星河,其中代表有袁枚、姚鼐等、晚清时有李鸿章、陈三立、康有为等,民国有吴宗慈、徐志摩、林语堂、胡适、张大千等,解放后有毛泽东、朱德、郭沫若、陶铸等名人名咏。可以这么说,庐山文化渊源,就象一条流动的长河,自东晋后,游历庐山的帝王将相,名人佳士从未间断。因为古时候庐山地处西路南下北上的交叉点上,长江水路贯穿东西,一些上任、谪贬人士皆要在此转道、停留。迁客骚人途经“匡庐”免不了要纵情山水,怀古伤今。庐山很好地担当了这个可释放感情,怀悟人生的载体。历经二千余年名人足迹不衰,留下名人名诗4000余首。被清人黄宗羲喻为“南北东西诗章交汇口”光李白咏庐山的诗就有24首之多,其中名诗六七首,白居易600余首。三、从宗教方面讲早在公元前385年,慧远率十余名弟子,为逃避北方战乱,打算去广东的罗浮山弘法,途经庐山,拜见师兄慧永,却意外地受到江洲(今九江)刺史桓伊的优待和挽留。慧远“见庐山闲旷,是理想的息心之所”,于是打消了去罗浮山的计划,在庐山西林寺旁筑“龙泉精舍”(之后称东林寺),开辟创立了“弥陀净土法门”亦称“莲宗”,或“净土宗”。东林寺“净土宗”是我国佛教八大道场之一。与禅宗一起,被视为汉地佛教最有影响里力的一分支。由于它的传播与发展使庐山一度成为我国佛教文化的第二中心。慧远在东林寺素食布衣“影不入俗,迹不出山”达三十余年,致力于佛教中国化,将儒、释、道三家经典之说融于一炉,兼收并蓄,请印度高僧达摩多罗、佛陀耶舍、等传经讲学,并翻译了大量经卷,教化信徒,当时就有123人发愿,来世共往西方极乐世界,留下了众多佚事佳话,将原宗教的排它性,改造成兼收百家之长的宗教,并使之简便易修。到了唐代(748年)扬州龙兴寺名僧鉴真来庐山传经讲律时,邀请了东林寺智恩等和尚十余人同往日本,把东林净土教义传到了海外,因此在日本有个很流行的说法,叫“东向嵇首,献心庐岳”。每年都有日本高僧来东林寺朝圣“祖庭”。慧远之后,庐山的寺院有如雨后春笋,大林寺、云顶山寺、九峰寺相继建成,犹以南北朝时为鼎盛,先后建起了秀峰寺、海会寺、万杉寺、栖贤寺、归宗寺五大丛林,香火历经千年不断,庐山一时可谓僧海佛国。现如今庐山寺院经“太平天国”和“文革”的洗礼,已“无可奈何花落去”。庐山不仅是个佛教名山,它又是个道教名山,公元461年道教泰斗型人物陆修静来山创立了“简寂观”道场,在此修行,采药炼丹,执笔注经收集药方、图符,奠定了我国“道藏”的基础,到了唐代道教被朝廷推崇为国教。宫观建设发展奇快,建有白鹤观、广福观、太平宫等,且规模宏大,全山道徒一度达到三千多人,盛况空前。上至宰相李林莆女儿李腾空,蔡侍郎的女儿蔡寻真,双双来庐山修炼。李白也送妻子宗氏来庐山寻仙访道。到了近代庐山还出现了许多其他山没有的宗教。象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俄国东正教、藏传佛教等,因此有这样的说法“庐山七大教,名山找不到”。四、儒学在庐山的发展,使庐山有了教育名山的称号北宋:熙宁4年(1071年),理学创始人,周敦颐赴任广东,由于身体不适,请求改道南康任知军。在庐山莲花峰下建起“濂溪书院”从事讲学。到了南宋谆熙六年(公元1179年),理学家朱熹在南康任职,极力推崇“恢复建学”上书朝廷重建白鹿洞书院。在朱熹的苦心经营下,使庐山白鹿洞很快成为一所有纲领、有校规、有影响的、开放式讲学书院。一度繁荣鼎盛,使之成为我国古代学术讨论和教育研究中心,为封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并荣获“海内第一书院”“庐山国学”的美誉。朱熹的教育理念统治中国达700余年之久。五、庐山现代政治风云庐山与近代许多历史事件有牵连,有不少关系着中国的命运。这是在其他名山中绝无仅有的1.二、三十年代国民党几次对红军围剿失败,1933年夏,蒋介石叫啸“攘外必先安内”要把死了的革命精神恢复起来,在庐山搞了个《中国国民党赣粤闽湘鄂北路剿匪军军官训练团》,针对山地游击战训练,训练军官达25041人,这些人很多参加了井冈山会剿。最后导致红军北上。2.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蒋介石在庐山发表了著名的“庐山谈话”“如果站端一开,那就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7月17日又在党、政、军、文化、教育、社会知名人士二百多人参加的集会上,提出了解决卢沟桥事件的四项条件a任何解决不得侵害中国主权与领土完整,b冀察行政组织不容任何不合法改变c中央所派地方官吏不能任人要求撤换d第二十九军现在所驻地区不能受任何约束,。庐山谈话受到了世界的重视和全国人民的欢迎,毛泽东说:“这个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作出的第一次正确宣言”。之后,周恩来、林伯渠来山促成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协议的签定。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3.1946年美国特使马歇儿为国共两党调停,及后来八上庐山。寻求划江分制的闹剧就发生在这里。到解放前蒋介石“民国政府”在庐山召开了党、政、军包括“三青团”会议在内的重要会议达十一次之多。4.解放后1959年“八届八中全会”(庐山会议)导致国家进入一系列混乱状态。5.1970年的“九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在设立国家主席问题上与林彪产生了分歧。林彪的倒台,至使权利产生真空一批批庸人进入高层领导圈,象(陈永贵、吴贵贤、胡阿素、孙健)国家领导人成了工匠劳模的荟萃。“四人帮”想抢在这批大字不识之人前浮出水面,结果还是栽了。总之庐山自然风光旖旎,人文历史丰厚。内涵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洞天与福地
洞天福地是道教仙境的一部分,多以名山为主景,或兼有山水。认为此中有神仙主治,
乃众仙所居,道士居此修炼或登山请乞,则可得道成仙。分而言之,“洞天”意谓山中有洞
室通达上天,贯通诸山。东晋《道迹经》云:“五岳及名山皆有洞室。”所列十大山洞名与
十大洞天一一对应。《真诰·稽神枢》谓句曲山(茅山),“洞虚内观,内有灵府,……清
虚之东窗,林屋之隔沓,……真洞仙馆也”。陶弘景注云:
“清虚是王屋洞天名,言华阳与比,并相贯通也。”二书皆言句曲山又名为句金之坛,
“以洞天内有金坛百丈,因以致名”,即以“洞天”指谓山洞。“福地”则意谓得福之地,
即认为居此地可受福度世,修成地仙。《道迹经》云,句曲山(又为地肺山,七十二福地之
一)“居月弗地,必度世,见太平”。多为山洞泉源,与风水观念不无关系。道书所列福地
,多为地仙、真人所主宰,是次于洞天一级的仙境。
“洞天福地”的观念大约形成于东晋以前,编集上清派仙人本业的《道迹经》《真诰》
均已提到有“十大洞天”、“地中洞天三十六所”,《道迹经》还称引道书《福地志》和《
孔丘福地》。战国以来盛传“三神山”说和“昆仑山”说,但三神山是海中仙境,昆仑山则
远在西方。道教形成以后,随着道士入山隐居、合药、修炼和求乞成仙,群山壮丽的景色,
奇峭的峰峦,幽奥的洞壑,从洞中涌出的溪流,和山中变化的万千气象,都足以引起共鸣并
激发他们的幻想,加之原有的种种传说,从而逐渐形成大地名山之间有洞天福地的观念。早
期道经如《抱朴子内篇》《真诰》等都讲到,欲求神仙,须登山请乞、入山居住或合药。葛
洪按引仙经,其中提到华山、泰山、霍山、恒山、嵩山、少室山、长山、太白山、终南山、
女儿山、地肺山、王屋山、抱犊山、安丘山、潜山、青城山、峨眉山、緌山、云台山、罗浮
山、阳驾山、黄金山、鳖祖山、大小天台山、四望山、盖竹山、括苍山等二十余座,并谓:
“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地仙之人。上皆生芝草,可以避大兵大难,不但于中以合
药也,”而其中不少就被道教认为是洞天福地。
按照道教观点,天、地、水乃至于人皆一气所分;仙境也是“结气所成”,它们相互感
通,构成纵横交织的立体网络;
但因气质清浊之异,而上下有别。故《天地宫府图序》称:
“道本虚无,因恍惚而有物;气元冲始,乘运化而分形。精象玄著,列宫阙于清景;幽
质潜凝,开洞府于名山。……诚志攸勤,则神仙应而可接;修炼克著,则龙鹤升而有期。至
于天洞区畛,高卑乃异;真灵班级,上下不同。”《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亦云:“乾坤
既辟,清浊肇分,融为江河,结为山岳,或上配辰宿,或下藏洞天。皆大圣上真主宰其事,
则有灵宫閟府,玉宇金台。或结气所成,凝云虚构;或瑶池翠沼,注于四隅;或珠树琼林,
疏于其上。神凤飞虬之所产,天驎泽马之所栖。或日驭所经,或星缠所属;含藏风雨,蕴蓄
云雷,为天地之关枢,为阴阳之机轴。”按照这一理论,不仅天上有仙境,而且地上海中皆
有仙境;不仅地上海中有仙山,而且天上亦有仙山。天上仙山乃真气所化,又下应人身宫府
。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构成道教地
上仙境的主体部分。除此之外,道教徒还崇拜五镇海渎、三十六靖庐、二十四治等,中国五
岳则包括在洞天之内。
洞天福地多系实指。历代道士多往其间建宫立观,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观、历史
文物和神话传说。
-----------------------------------------------------------------------------------------------------------------
十大洞天
《天地宫府图》云:“十大洞天者,处大地名山之间,是上天遣群仙统治之所。”东晋
道经《道迹经》(编集东晋上清派“仙人本业”,实为《真诰》别本)胪列十大山洞及与此
相应的十大洞天,后为唐司马承祯《上清天地宫府图经》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
等道书所据。它们是:
第一,王屋山洞,号“小有清虚天”。在王屋县(今山西垣曲、阳城和河南济源等县之
间);
第二,委羽山洞,号“大有空明天”(“空”,一作“虚”)。在黄岩县(今属浙江)
;
第三,西城山洞,号“太玄总真天”。未详所在,陶弘景《登真隐诀》疑在终南太一山
,杜光庭云在蜀州;
第四,西玄山洞,号“三玄极真天”。亦莫知其所在。杜光庭云在金州;
第五,青城山洞,号“宝仙九室天”。在青城县(今四川都江堰市);
第六,赤城山洞,号“上玉清平山”(《天地宫府图》作“上清玉平之洞天)。在唐兴
县(今浙江天台);
第七,罗浮山洞天,号“朱明耀真天”(“耀”,一作“辉”)。在博罗县(今属广东
);
第八,句曲山洞,号“金坛华阳天”。在句容县(今属江苏);系上清道坛,茅山宗本
山;
第九,林屋山洞,号“左神幽虚天”(《天地宫府图》作“龙神幽虚之洞天”)。在洞
庭湖口,而杜光庭则称在苏州吴县(今属江苏);
第十,括苍山洞,号“成德隐玄天”。在乐安县(今浙江仙居。主峰在临海县境内)。
■三十六小洞天
三十六小洞天是相对于十大洞天而言。《天地宫府图》云:
“三十六小洞天在诸名山之中,亦上仙所统治之处也。”《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序》
引《龟山玉经》则谓,三十六洞天“别有日月星辰灵仙宫阙,主御罪福,典录死生,有高真
所据,仙王所理”。三十六洞天一词,始见于东晋上清派道书。《真诰·稽神枢》云:“大
天之内,有地中之洞天三十六所。”据道书所载,它们是:
第一,霍桐山洞,名“霍林洞天”。在福州长溪县(今福建霞浦县南);
第二,东岳太山洞,名“蓬玄洞天”。在兖州乾封县(今山东泰安),自汉以来认为系
考校死魂鬼神处;
第三,南岳衡山洞,名“朱陵洞天”。在衡州衡山县(今属湖南),《元始上真众仙记
》谓赤帝祝融氏治衡霍山。又云魏夫人(魏华存)治南岳山。按安徽霍山,古名衡山,一名
天柱山。《抱朴子内篇》所谓“衡霍正岳”指此。
第四,西岳华山洞,名“总仙洞天”,亦号“极真洞天”。在华州华阴县(今属陕西)
;
第五,北岳常山洞,名“总玄洞天”。在恒州曲阳县(今属河北),明清以后改祀于山
西浑源;
第六,中岳嵩山洞,名“司马洞天”。在登封县(今属河南);
第七,峨眉山洞,名“虚陵洞天”。在嘉州峨眉县(今四川峨眉山市);
第八,庐山洞,名“洞灵真天”。在江州德安县(今江西九江);
第九,四明山洞,名“丹山赤水天”。在越州上虞县(今属浙江。山实在宁波市西南)
;
第十,会稽山洞,名“极玄大元天”。在越州山阴县(今浙江绍兴)镜湖中,或云为蜀
郡阳平山;
第十一,太白山洞,名“玄德洞天”。在京兆府长安县(实在今陕西周至、眉县、太白
等县间);
第十二,西山洞,名“天柱宝极玄天”。在洪州南昌县(今江西南昌);
第十三,小沩山洞,名“好生玄上天”。在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按小沩山洞,一
作大围山;
第十四,潜山洞,名“天柱司玄天”。在舒州怀宁县(晋置,治今安徽潜山);
第十五,鬼谷山洞,名“贵玄司真天”。在信州贵溪县(今属江西),传为张陵炼丹处
;
第十六,武夷山洞,名“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阳县(今福建崇安,晋属建阳县,南
唐置崇安场);
第十七,玉笥山洞,名“太玄法乐天”。在吉州永新县(今属江西);
第十八,华盖山洞,名“容成大玉天”。周回四十里,在温州永嘉县(今温州市),按
此与江西华盖山同名异地;
第十九,盖竹山洞,名“长耀宝光天”。在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
第二十,都峤山洞,名“宝玄洞天”。在容州普宁县(今广西容县);
第二十一,白石山洞,名“秀乐长真天”。在郁林州(今广西郁林)南海之南,或云和
州含山县(今属安徽);
第二十二,句漏山洞,名“玉阙宝圭天”。在容州北流县(今属广西),传为葛洪炼丹
处;
第二十三,九疑山洞,名“朝真太虚天”。在道州延唐县(今湖南宁远);
第二十四,洞阳山洞,名“洞阳隐观天”。在潭州长沙县(今湖南浏阳县西北);
第二十五,幕阜山洞,名“玄真太元天”。在鄂州唐年县(今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边
境处);
第二十六,大酉山洞,名“大酉华妙天”。在辰州(今湖南沅陵)西北;
第二十七,金庭山洞,名“金庭崇妙天”。在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县);
第二十八,麻姑山洞,名“丹霞天”。在抚州南城县(今属江西);
第二十九,仙都山洞,名“仙都祈仙天”。在处州缙云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青田山洞,名“青田大鹤天”。在处州青田县(今属浙江);
第三十一,钟山洞,名“朱日太生天”。在润州上元县(今江苏南京);
第三十二,良常山洞,名“良常放命洞天”在润州句容县(今属江苏),近小茅山;
第三十三,紫盖山洞,名“紫玄洞照天”。在荆州当阳县(今属湖北);
第三十四,天目山洞,名“天盖涤玄天”。在杭州余杭县(今属浙江);
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代表古代高科技建筑的观音桥,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之一。
庐山又称匡山、匡庐。中国江西省北部名山,位于九江以南,星子县以西。耸峙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与鄱阳湖畔,自东北向西南延伸约25公里,宽约15公里。东西两侧为大断裂,山体多峭壁悬崖,相对高1,200~1,400公尺。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公尺。[1]
第三十五,桃源山洞,名“白马玄光天”。在玄洲武陵县(今湖南桃源);
第三十六,金华山洞,名“金华洞元天”。在婺州金华县(今属浙江)
㈧ 庐山这名称的来历是什么
江西庐山,天下名山也。它一山飞峙于江湖之间,饱含云雾之气,缭绕蒸腾,诡特奇妙,故以“不识庐山真面目”,名扬海内外。
“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白居易语。自古以来,庐山就被人们传为“神仙之庐”。庐山的得名也因为这些传说而确定下来了,而其他诸如匡山、康山、辅山
㈨ 庐江县的名字来历与庐山有关联吗
没有关系!以前是古代叫庐城,近代有一段时间叫潜川,现代改名叫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