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雒姓全国排行为多少
雒字为姓,早于汉代。可考之人,首推雒陶。《古今人表》上说雒陶是舜时人(也有人认为系雄陶之误)。汉代有雒功、雒林,《印薮》中收有他们的名章。南北朝何承天著《姓苑》,雒、骆、络并列其中。北宋大中祥符元年陈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韵》(又名《广韵》),其铎部提到:雒姓,骆络雒并出《姓苑》。明朝杨慎著《稀姓录》其中《十乐》篇中写到:雒,秦中有此姓。查《清明进士录》,有雒姓六人:雒遵(嘉靖进士,尚宝卿)、雒昂(右副都御史)父子,三原人,雒于仁(泾阳或三原人)雒宗昂,(咸丰时靖远人),另山东河南各一。巫声惠编著的《中华姓氏大典》援引明凌迪知撰《万姓统谱》与《氏族典.五三五》,还提到几位明朝人:雒佥,洪武佥都御史;雒守一,三原人,进士学正;雒铭,三原人,弘治进士;雒应吉,泾阳人,大理评事;雒有信,祁县人;雒任重,垫江人,万历进士。湖北陈士元撰《姓觿》(1566年)其中《十乐》篇中写到:雒,国名纪,雒国,任姓,或作络、洛。可见,雒、络、洛可能同源于古雒国。 宋仁宗景佑二年(1168年)邓名世父子撰《古今姓书辨证》的《十九铎》篇引《马援传》:“糎泠县有雒将,乃徵贰徵侧之父”,王应麟撰《姓氏急就章》也提到 “交趾人雒将女徵侧”,不过这两处的“雒”指的都不是姓,而是越南人的祖先雒民。北魏鹂道元《水经注,叶榆河》引《交趾外城记》曰:“交趾昔未有郡县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候。立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授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三年得┅┅ 后朱载(此字左下鸟,非车)雒将子名诗,索糎泠雒将女名徵侧为妻,侧为人胆勇,将诗起贼,攻破州郡,服诸雒将,徵侧自立为王。””后马援拜伏波将军前去征讨,斩徵贰徵侧而归。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糎泠县,汉光武置交趾刺史,诸雒将主民如故。据徐中舒考证:《交趾外城记》为三国时吴人作品,距马援二百年,比较可信。此外明安南氏(越南)无名氏撰《越史略,国初沿革》(卷一)“交趾远在百越之表┅┅其部落十有五焉,曰交趾,曰越棠┅┅至周庄王时,嘉宁部有异人焉,能以幻术服诸部落,自称雒王,都于文郎,号广郎国(即中国史籍中的夜郎国),┅┅传十八世,皆称雊(雒)王,┅┅周末,为蜀王子泮所逐而伐之,泮筑城于越棠,号安阳王。”也就是说从战国后期至西汉初期,越南北部的红河下游,一直是雒民居住之地。在这里有一个叫文郎的国家,国中有雒王,雒候,雒将统治雒民。东周末年,秦灭巴蜀,蜀之开明王泮南迁越南,灭了夜郎国,又建立了一个在越南史籍中称之为瓯雒国的国家,其王为安阳王。(安阳王、开明王,古汉语发音一致。)雒民与蜀民组成的瓯雒国国民就是现在越北壮语系少数民族的祖先。 “瓯雒”在《史记》、《汉书》中叫“瓯骆”。《后汉书》中提到“徵侧徵贰”时说“雒将之女”。但是“雒”字并非从越南传来, 雒姓的祖先也好象不是内迁的瓯雒国国民。倒是汉高祖在蜀民原居地置雒县(隶广汉郡)值得叫人怀疑,是不是和瓯雒国的雒民有联系。不过我想洛阳人移居于蜀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最迟在秦汉时中国就有以雒命名的地名和物名。秦朝设置雒阳县,西汉因之,属三川郡。西汉又在四川置雒县,属广汉郡,东汉因之,王莽改叫吾雒,隋605年复置,今广汉市所在地叫雒城镇,算是尊重了一下历史。《金文大词典》中的雒函之印、雒左尉印应该指的就是雒县。雒功、雒林之私印中的“雒” 指的才是姓。至于商朝时已出现雒邑,公元前1037----1035年周灭商而营建称为“中国”(即“国之中心”)的雒邑,周平王东迁雒邑,战国时雒改为雒阳,因史籍上又写作“洛邑”或“洛阳”而孰是孰非难下结论。不过,雒字还见于以下书籍:《左传》 “洛”皆作“雒”;《周礼》夏官方氏“(豫州)其川荧雒”,天官序言“辩方正位”郑玄(汉)注“太保朝至于雒”;《诗.鲁颂.駧》“駧駧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駧者,有騨有骆(白马黑鬃),有駠有雒(马黑身白鬃),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庄子》之《马蹄》“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山海经.海外历经》“肃慎之国在白民北,有树曰雒棠(桦树),若中国有圣帝代立,则其木生皮可衣”;《楚辞.天问》“胡羿射天,河伯妻彼雒嫔(洛神宓妃)”。另外,《金文大词典》转载《印薮》提到了一个篆字“雒”(见于周雒盨)。由此可见,尽管“雒”字还未在甲骨文和其他铭文中发现,而 “洛”字在金文中出现过许多次,但是东汉光武帝改洛阳为雒阳,决不是去水加隹造新字,因为在他之前就有 “雒”字了。 “雒”的本意,按《说文解字》鸟(隹)部“雒,鵋鶀也。怪鸱。今称鸺鶹,也叫横纹小鴞”的说法,它应该是一种小猫头鹰的名字。东汉光武帝改洛阳为雒阳,史家解释为“汉兴火德,乃去水加隹成雒”。假定此说属实,难道他没有想到雒——鴞——猫头鹰——恶鸟?别忘了,刘秀可是个谶纬“专家”。因此上,只能解释为至少到东汉,猫头鹰的名声还没有被搞坏。也就是说,把猫头鹰说成是一种恶鸟,应该是汉代以后的事。否则也无法解释我们的祖先要取这么个姓。从古代商朝人的鸟崇拜来看,我认为“雒” 可能在商代是一支以雒鸟为图腾的部落。他们崇拜雒鸟,活动于洛河流域,指鸟指人指地曰雒(前面已经提到,商朝时已出现雒邑),以后指水指地逐渐曰洛。 “雒”字也可能是在武王伐纣后出现的,其含义是商人在洛河之滨的居住地(雒邑)。周公旦遵照武王遗志,在商代洛邑的基础上营建被其称为“中国”(即“国之中心”)的王城,把商朝遗民集中于此加以统治。雒邑即以鸟为图腾的商朝遗民居住的地方,有别于宗周,呼之为成周。后周平王东迁雒邑,周王朝日趋衰落,至秦灭二周而建三川郡,公元前249年,雒(阳)已经从国都沦为郡县,成为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封地。秦始皇认为秦朝兴于水德,改雒阳为洛阳也不是没有可能,及至东汉光武帝改洛阳为雒阳实质上是恢复旧地名而已。但是叫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鸿篇巨著《史记》没有一个“雒”字,凡“雒”字皆作“洛”字,不知为何?“雒”、“洛”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回事,我弄不明白,其实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文字学家至今也搞不清楚,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千古之谜。
㈡ 谁去掉言字旁加上名字旁。是什么字
雒 luò 【名】 鸟名〖owlet〗。忌欺,即“鵋鶀” 雒,鵋鶀也。怪鸱。——《说文》。今称鸺鹠,也叫横纹小鸮 又如:雒诵(反复诵读) 白鬃的黑马〖blackhorsewithwhitemane〗 一通“洛”:洛河,发源于陕西,流入河南。古时作“雒”。 浮于雒,达于河。——《史记·夏本纪》 净古都邑名〖Luocity〗。今址河南省洛阳。汉光武建都改名雒阳 古地名。西汉时置为雒县。自古为争蜀的战略要地。三国时刘备即因破雒城而得成都〖Luocounty〗。今址四川省广汉市境中心印烙。后作“烙”〖brand〗 通“络”。用网状物兜住头〖holdsth.inplacewithanet〗 烧之、剔之、刻之、雒之。——《庄子·马蹄》 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史记》 姓的一种,较罕见,但分布较广。明代有雒守一。雒姓来源:(1)相传古帝舜的好友名雒陶(一作雄陶),为此姓之始;(2)古有洛水(今河南洛河),以水名为姓(火行忌水,故去水加雒右半边)。——《中国姓氏大全》
㈢ 雒高浩鑫这个男孩名字怎么样,雒高是姓
雒高浩鑫 83分 名字一般 雒高浩鑫的姓名测试结果 向上进取容易成功而富贵,基础犹如立于磐石,泰然安康,心身健康,得享长寿。 1、总论:坚强的毅力,能克服人生难关,有创业的天才,可积极向外发展成功,必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有意外失败及灾厄发生之灵意。 2、性格:好胜心较强,待人谦虚客气,但自律较严,不肯与人妥协,交际不太圆满,对自己满怀信心,容易陷入一意孤行。 3、意志:意志不坚,表面有毅力,外实内虚,耐性亦不足,处事冲动,欠考虑。 4、事业:事业成功有望,但创业过程较劳苦,中年后可一展抱负。慎防突然的崩溃。 5、家庭:生活大致圆满,夫妻有争吵之象,子女勤劳孝顺。 6、婚姻:男取勤俭贤淑之妻,婚后感情不甚和睦;女嫁有才干之夫,婚后生活圆满。 7、子女:子女少但有责任感,且都能孝顺父母。长大后成功率很高。 8、社交:有照顾他人的美德,但得不到亲友之助,交际平凡。慎防亲友拖累。 9、精神:内心有点苦闷,但都能得到安慰,喜忧参半。 10、才运:辛劳中有收获,才利可得。没有意外之财或祖产。 1 1、健康:易患神经衰弱,肝胃病。 1 2、老运:一生辛劳,晚景尚难安,精神不安定。 对基础运的影响:(吉) 安稳,不易变动,立如坚石,身体健康。 对成功运的影响:(吉) 上进顺利,成功迅速,容易达到目的。 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平) 外表平静,内心不屈,富于理性,但难免猜疑心。易患近视、神经衰弱等疾病。 对性格的影响: 性情多好静,富于理智。温厚中带有华丽气质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表面看来似非大活动家,其内部蕴含着相当实力,必取得相当的成功。其人生虽属渐进型,但终能为人首领。还可获得家庭的幸福,但其人含有嫉妒心,大都好财利。
㈣ 求雒姓马年两个字的男宝名字
孔阳:十分鲜明耀眼。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诗经•豳风•七月》“载玄载黄,我朱孔阳。” 说句实话,取名确实需要考虑很多因素。须根据姓氏配合将要用的字,去其忌讳用字,根据时代特征,取其字的理、意、、象、音等,看是否是命主所需,配合命主姓氏将其合理搭配,使之大气、顺耳能寄寓某种深意,姓与名浑然一体,名如其人,这才是真正到家的好名字。汉字就是汉字,每个字均因它的根、意、声、形不一而有其五行属性。
㈤ 雒姓的由来
1、来历有五个
源于姬姓,出自古代黄帝之子任,属于以国名为氏。
源于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源于蚕丛氏,出自古代安南瓯雒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源于回族,出自元、明之际蒙古族月乃和,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雒水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雒水,就是洛水,后称洛河。
2、分布
雒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八百九十一位,多以广饶为郡望。
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户县、周至县、宝鸡市岐山县、凤翔县、扶风县,咸阳市泾阳县、三原县、礼泉县、淳化县,铜川市黄堡镇、榆林市清涧县、绥德县,山东的宁津县、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辽宁省的大石桥市沟沿镇,甘肃省的张掖市、兰州市、白银市靖远县平堡乡、金塔县、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河北省的辛集市,山东省的德州市、即墨市、胶州市、东营市、青州市、青岛市,河南省的鹤壁市浚县善堂镇、平顶山市、焦作市武陟县北郭乡、郑州市巩义县,山西省的太原市尖草坪区、运城市芮城县、吕梁市离石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奇台县,北京市的顺义区,广东省的深圳市,重庆市等地,均有雒氏族人分布。
3、郡望堂号
(1)郡望:广饶县
(2)堂号:广饶堂:以望立堂,亦称东海堂。
㈥ 雒姓起源于什么
甘肃省秦安县五营乡雒原村基本都姓雒
㈦ 关于雒的历史
1、雒字为姓,早于汉代。可溯之人,首推雒陶。
“雒陶”最早见于先秦名相商鞅之师著作《尸子》:“舜事亲养老,为天下法。其游也,得六人,曰 雒 陶、方回、续身、伯阳、东不识、秦不空,皆一国之贤者也,“班固《前汉书》亦有记载。明顾从德撰书,收有汉代雒功、雒林的名章。
南北朝何承天著《姓苑》,雒、骆、络并列其中。明朝杨慎著《稀姓录》中记载:雒,秦中有此姓。湖北陈士元撰写关于姓氏的书,其中也提到雒姓。
2.另有一种考证称,雒姓源于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也有称,雒姓源于蚕丛氏,出自古代安南瓯雒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了解,山东省即墨市段泊岚镇岚埠村、胶南市王台镇雒家村,村中雒姓人占绝大多数。
拓展资料:
雒字为姓,见于汉代。明顾从德撰《印薮》中收有汉代雒功、雒林的名章。南北朝何承天著《姓苑》,雒、骆、络并列其中。今天陕西礼泉县雒家村的人拜祭的祖先为唐朝进士雒腾云,据说从扬州迁徙而来(惜史志无载)。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陈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韵》(又名《广韵》),其铎部重申:“雒姓,骆络雒并出《姓苑》”。明朝杨慎著《稀姓录·十乐》中有“雒,秦中有此姓”的说法。由此可见,尽管从汉朝到明朝一千五百年雒姓没有出过一个名人,但是雒姓依然传承了下来。
㈧ 雒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几位
雒姓并未进入百家姓,在百家姓没有排名。
雒姓源于回族,出自元、明之际蒙古族月乃和,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改姓为氏。元末明初,有蒙古族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国末期为凤翔兵马判官,遂改姓马氏,取名祖常。马祖常之后大多汉化为马氏。金、元以后,该支马氏族人入伊斯兰教,成为回族大姓之一。
明朝时期,该支马氏族人有迁居于涛雒东滩一带(今山东日照),因名马家灶,后改名马家村。另有其支庶子孙因地为姓氏,称雒氏。
雒江生
(8)雒姓男孩名字扩展阅读:
迁徙分布
雒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八百九十一位,多以广饶为郡望。
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户县、周至县、宝鸡市岐山县、凤翔县、扶风县,咸阳市泾阳县、三原县、礼泉县、淳化县,铜川市黄堡镇、榆林市清涧县、绥德县,山东的宁津县、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均有分布。
辽宁省的大石桥市沟沿镇,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甘肃省的张掖市、兰州市、白银市靖远县平堡乡、金塔县、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河北省的辛集市,山东省的德州市、即墨市、胶州市、东营市、青州市、青岛市也有分布。
河南省的鹤壁市浚县善堂镇、平顶山市、焦作市武陟县北郭乡、郑州市巩义县,山西省的太原市尖草坪区、运城市芮城县、吕梁市离石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昌吉州奇台县,北京市的顺义区,广东省的深圳市,重庆市等地,均有雒氏族人分布。
㈨ 求雒姓家谱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古代黄帝之子任,属于以国名为氏。
相传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黄帝分封给他们十四个姓氏,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这十二个姓氏后来演化出了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姓氏。
湖北人陈士元撰在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所撰《姓觿·十乐》篇中写到:“雒,国名纪,雒国,任姓,或作络、洛。”可见,雒、络、洛诸姓氏皆同源于古雒国。古雒国,即黄帝之子任所建之国,位在古雒水,即洛河,发源于古漳山(今陕西雒南华山东麓)。
雒之为姓氏,溯源可至五帝时代的雒陶,显于两汉时期的大臣雒功、雒林,以及元末明初的大孝子雒尚裔、雒佥,辉煌于明朝时期的右副都御史雒昂、尚宝卿雒遵家族,现代最出名的是当代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的雒树刚。
“洛”在古代本写作“雒”,在古籍中所称的雒神,就是洛水女神洛嫔,传说在雒水之滨(雒浦),是雒神经常出没之地。商朝时期,该地区称雒邑,古代居于雒水两岸的住民,以地名为姓氏,称雒氏,后省笔简化为洛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据史籍《汉书·古今人表》的记载:“舜友有雒陶,为雒姓之始。”在史籍《姓氏辩证》中也明确记载:“以水为氏。”洛阳,古时即为雒阳,洛水即为雒水。雒水女神为炎帝的女儿,叫雒嫔,也叫洛嫔。
以“雒”为姓,应当早于汉朝,可溯之人首推雒陶。曾有学者认为雒陶是雄陶之误,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其实雄陶才是雒陶之误,因为古瓯雒国(今越南)的先祖雒王也曾经被误传为雄王、雊王。
“雒陶”最早见于先秦名相商鞅之师所著的《尸子》一书:“舜事亲养老,为天下法。其游也,得六人,曰雒陶、方回、续身、伯阳、东不识、秦不空,皆一国之贤者也。”汉朝史学家班固在《前汉书·古今人表》中亦有记载。
按照清朝学者孙诒让《墨子闲诂·所染第三》中所描述的“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之句后的大段论述,疑雒陶即被孔子列为上古“四圣”之一、与尧舜同时代的东方鸟夷部落少昊氏的首领皋陶。传说,皋陶面色青绿,嘴唇像鸟喙。他制定了刑法、推行教育,帮助尧舜禹推行“五刑”、“五教”,被后世尊为中国司法的鼻祖。大禹继位后,曾举荐皋陶为其继承人,但皋陶先于禹而亡故,未继位。大禹又举荐皋陶子伯益为继承人,却被大禹之子启给杀害了,禅让制至此结束。
雒陶也可能是东方鸟夷部落的一支,因为“雒”和“陶”都是鸟的名字。“陶”或作“繇”、“鹞”,而“雒”一般认为就是“燕子”或一种“猫头鹰”,但是也有学者认为“雒”实质上就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玄鸟”。如今这种说法可以在古代南方百越人的语言中得到佐证:“雒”即“鸟”,故有“雒田”即“鸟田”的说法。
最迟在秦汉时期,中国就有以雒命名的地名和物名。秦朝设置雒阳县,西汉因之,属三川郡。西汉又在四川置雒县,属广汉郡,东汉因之,王莽改叫吾雒,隋复置,今广汉市所在地叫雒城镇,算是尊重了一下历史。《金文大词典》中的雒函之印、雒左尉印应该指的就是雒县。雒功、雒林之私印中的“雒”指的才是姓。至于周灭商而营建称为“中国”的雒邑,周平王东迁雒邑,战国时雒改为雒阳,因史籍上又写作“洛邑”或“洛阳”而孰是孰非难下结论。
不过,雒字还见于以下书籍:《左传》“洛”皆作“雒”;《周礼》夏官方氏“(豫州)其川荧雒”,天官序言“辩方正位”郑玄注“太保朝至于雒”;《诗·鲁颂·駧》“駧駧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駧者,有騨有骆(白马黑鬃),有駠有雒(黑马白鬃),以车绎绎,思无斁,思马斯作”;《庄子·马蹄》“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山海经·海外历经》“肃慎之国在白民北,有树曰雒棠(桦树),若中国有圣帝代立,则其木生皮可衣”;《楚辞·天问》“胡羿射天,河伯妻彼雒嫔(洛神宓妃)”。
另外,在《金文大词典》中转载《印薮》提到了一个篆字“雒”,这个“雒”字被刻在一个周朝的盨上。盨是一种古代食器,出现于西周中期,到春秋后期便消失了。其上所刻的这个“雒”字,应该是人们目前见到的最早的“雒”字。由此可见,尽管“雒”字还未在甲骨文和其他铭文中发现,但是东汉光武帝改洛阳为雒阳,决不是去“水”加“隹”造新字,因为在他之前就有“雒”字了。
有学者认为,“雒”字始于周公所营“雒邑”,按五行说,秦为水德,故改“雒阳”为“洛阳”,至东汉时期,汉光武帝刘秀认为汉为火德,因此又改“洛阳”为“雒阳”。
“雒”的本意,按《说文解字》鸟(隹)部中的解释:“雒,鵋鶀也。怪鸱。今称鸺鶹,也叫横纹小鴞。”因此,雒应该是一种小猫头鹰的名字。东汉光武帝改洛阳为雒阳,史家解释为“汉兴火德,乃去水加隹成雒”。
商朝时期,人们有着浓厚的鸟崇拜传统观念,如在史籍《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女戎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可见,在商朝人的心目中,玄鸟就是他们的祖先。
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鸮尊、圆雕玉鸮、安阳大司空村第539号墓出土的一件铜鸮卣等器物来看,在商人的崇鸟习俗中,鸮也是其主要的崇拜对象之一。观察这些器物,发觉总有一些地方被加工处理得格外醒目。例如:锐利的钩喙,狞厉的面部,粗壮的腿足,繁缛的纹饰等,这些有意识的夸张显然是要强调鸮的威慑力。依此推断,“鸮”在商朝同样也是被视为具有庇护力量的神鸟而被加以尊敬和崇拜,并被塑造成各种用途的器物,以图驱妖辟邪,祈求吉祥。
姬周灭商殷之后,他们认为商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是酗酒,所谓的酗酒丧邦,是周人的鉴戒!商族人极重鬼神,他们频繁祭祀通神的媒介是酒,于是亡国之凶就和酒器上的猫头鹰联系起来了。从《诗经·豳风·鸱鸮》中对鸱鸟的憎恶,到西周王朝初期贵族墓里极少殉葬以酒器,便可以找到猫头鹰变为凶鸟的源头了。
因此,从古代商朝人的鸟崇拜来看,“雒”可能在商朝是一支以“雒鸟”为图腾的部落。他们崇拜雒鸟,活动于洛河流域,指鸟指人指地曰“雒”,以后指水指地逐渐曰“洛”。“雒”字也可能是在周武王伐纣之后出现的,其含义是商人在洛河之滨的居住地(雒邑)。
周公旦遵照周武王的遗志,在商朝洛邑的基础上营建被其称为“中国”的王城,把商朝遗民集中于此加以统治。雒邑即以鸟为图腾的商朝遗民居住的地方,有别于宗周,呼之为成周。后周平王东迁雒邑,周王朝日趋衰落,至秦灭二周而建三川郡,到公元前249年,雒阳已经从国都沦为郡县,成为秦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封地。
秦始皇认为,秦朝兴于水德,改雒阳为洛阳,后来至东汉光武帝改洛阳为雒阳,实质上是恢复旧地名而已。
雒氏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朝。明朝学者顾从德所撰的《印薮》中收有汉朝雒功、雒林的名章。南北朝时期学者何承天所著的《姓苑》中,将雒、骆、络三氏并列其中。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兵部侍郎、参知政事陈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韵》(《广韵》),其铎部提到:“雒姓,骆、络、雒并出<姓苑>。”
明朝学者杨慎在所著的《稀姓录·十乐》篇中写到:“雒,秦中有此姓。”秦中,即今华山地区。
汉朝时期,在今河南省洛阳古城一带有洛伯之裔的雒国,其封国的后人便以国名为氏。需要说明的是,雒氏并非因封得氏,雒氏是因上古时期该地有洛氏族任活动在洛河一带,后来洛水两岸居民即以雒为氏,盖因东汉时期称“洛”为“雒”。
第二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北雒河,即北洛河,发源于今陕西省定边县,东南向流经志丹县、洛川市、蒲城县等地。其两岸住民有以地名为姓氏者,称雒氏,亦有省笔为洛氏者。
第三个渊源:源于蚕丛氏,出自古代安南瓯雒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古瓯雒国、雒阳之民,有不遗忘旧居者,遂称雒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源于回族,出自元、明之际蒙古族月乃和,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改姓为氏。
元末清初,有蒙古族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国末期为凤翔兵马判官,遂改姓马氏,取名祖常。马祖常之后大多汉化为马氏。
金、元以后,该支马氏族人入伊斯兰教,成为回族大姓之一。
明朝时期,该支马氏族人有迁居于涛雒东滩一带(今山东日照),因名马家灶,后改名马家村。另有其支庶子孙因地为姓氏,称雒氏。
㈩ “名加隹”念什么
雒 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