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風箏的名稱還有很多,還有那些
風箏又稱鳶、風鳶、紙鳶、紙鷂;風箏為中國人發明,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有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其學生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
中國的風箏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傳統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不僅創造出優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還創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嚮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
它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我國民族傳統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為人們喜聞樂見。
風箏的形狀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致,動物,蝶,飛鳥等,琳琅種種。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造的,骨桿有竹篾,木材及膠棒來造。有人設計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於絹造的風坑之內,今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後乘風上。
㈡ 求有關風箏的網名
斷了線---風箏
放開手中的風箏,放開你
風箏帶走我的牽掛
㈢ 給風箏起個有意義的名字
LOVE
風箏和感情就是一樣的.該松時松,該緊時緊.
㈣ 風箏有哪些名字
古代的清明節有一個放風箏放晦氣的習俗。清明時節,人們晝夜放風箏,把串串彩色的小燈籠稱為「神燈」,象徵黑夜裡的光明;還有剪斷牽線,放飛風箏,視為除病消災,帶來好運;把煩惱寫在紙上拋棄煩惱等風俗。
在古代,人們沒有能力抵禦疾病以及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便祈求天賜好運。人們選擇了清明時節陽光明媚的日子,在風箏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後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斷牽線讓風箏飛走,認為這樣就可以放走「晦氣」交上好運,達到「消災法難」 的目的。由於放風箏是放晦氣,因而在放風箏時不管風箏如何玲瓏好看,最後都必須剪斷牽線,讓它飛走。同時還有,人家放掉的風箏不能拾來重放,否則會染上「晦氣」的說法。
「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入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高駢·唐《風箏》)五代時李鄴於宮中作紙鳶,引線采風為對,後於鳶首以竹為笛,風入笛管發出悅耳之聲,好似「箏」鳴,故稱「風箏」。古代風箏有七個名稱:紙鳶、風鳶、風鷂、鷂子、紙鷂、紙鴉、紙鴟,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據《韓非子·外儲說》記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墨子製造的這只「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曹雪芹在《紅樓夢》70回中就生動地描寫了大觀園中姐妹們放螃蟹、美人、大魚、編蝠、鳳凰、沙燕等各種風箏的情景。
從唐宋開始,中國風箏向世界流傳,先是朝鮮、日本、馬來亞等東南亞國家,然後傳到歐洲和美洲等地。中國的玩具風箏經過英國的凱利,澳大利亞的哈格瑞夫和德國的李林達爾等人,最後在美國由萊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載人成功飛行的飛機。因此,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里掛著一隻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㈤ 風箏的名字
沙燕,雙頭沙燕,南通板鷂,龍頭蜈蚣,宮燈風箏,盤鷹,八卦,三角風箏,
㈥ 給我的風箏起個名字
可以叫做夢想等。因為大家平常都是說放飛夢想的。
或者叫做「翔樂」也可以,體驗飛翔的快樂。
㈦ 風箏的名字有幾個,是哪幾個
風箏起源於戰國時期。據<<墨子.魯問>>篇記載,「公輸般竹木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又說「公輸般作木鳶,以窺宋城」。公輸般就是後人所說的七巧匠魯班或「魯班爺」。他製作的「鵲」或「鳶」,其原材料是極薄的木片或竹片。漢朝以後,由於紙的發明和應用,在製作風箏時,逐漸以紙代木。稱為「紙鳶」。五代時,又在紙鳶上系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 故以後稱「風箏。唐宋時期,現屬濰坊各地扎放風箏已很普遍。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今濰坊諸城人)的<<清明上河圖>>就有六名兒童在放風箏,足以佐證。明清時期,濰坊的風箏達到極 盛。每年清明節前後,風和日麗,家家戶戶扶老攜幼,踏青登場,竟相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送上藍天。清朝詩人鄭板橋在<<懷濰縣>> 詩中說:「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生動地描寫了清明佳節濰坊風箏的情景。這種春意盎然的民間活動,既是相互觀摩、評比的機會,又是呼吸早春空氣、享受大自然的恩賜、鍛煉身體的好時光。濰坊風箏扎工精美,畫工別致,造型新穎,構圖合理。它還吸收了木版年畫的某些特點,博採京津畫技之長,線條優美,色彩鮮明,善以誇張的手法,突出主題。風格獨特,栩栩如生。最有代表性的大型龍頭蜈蚣風箏 ,長達百餘尺。放飛時先將尾聞和身聞漸次放起,靠幾十節「腰子」所產生的提升力將首部往高空。腰子的連綴是按力學原理系結,系繩之間必須有嚴格的角度和距離。「龍頭蜈蚣」扶搖藍天,氣勢千里,蔚為壯觀。嬴得國內外的普遍贊譽。自1984年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以後。每年的四月中旬都被要舉辦一年一屆的國際風箏盛會,1988年,第五屆國際風箏會將濰坊定為「世界風箏都。每年都要吸引來自世界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也為濰坊的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㈧ 求一些風箏的別稱
風箏的名稱很多,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期、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稱謂。中國古代的春秋至唐代,風箏稱作鳶、風鳶;從唐代到清代,紙鳶、紙鷂始終是中國風箏的主要名稱。
清代至今,風箏一詞取代了所有的稱號。
英語中的風箏Kite這個詞,在古英語中Cyta,它來源於古日耳曼的Kuze(貓頭鷹)和古北歐語 Kyta(菱形物);法語則稱風箏為Ceyf-Volant,意為「飛翔的鹿」;德語的風箏 Drache 與中國「龍」的意思相同;西班牙風箏Cometa是彗星的意思。它們與中國「紙鳶」一詞同樣,都是形容其形象的。
許多國家也有本民族的習俗與風箏有關的傳說。日本的風箏是從中國傳入的,日本漢字「 」意即風箏,源於中國的布制風箏「鳳巾」。日本關東地區稱風箏為「 」的最多,近畿地區稱「烏賊幟」,其它各地還有「天旗」、「搖紙」、「鷹」、「龍」等名稱。日本平安時期的漢和詞典《和各類聚抄》中,則稱風箏為「紙老鴟 」、「紙鳶」。16世紀的歐洲科學家賈姆巴蒂斯 德拉 波塔在《自然魔力》一書中稱風箏為「風帆」。在美國最早的飛行員喜歡用Kite來稱呼飛機
風箏源於春秋時代,至今已2000餘年。相傳「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的。由於造紙業的發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的《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
據古書記載:「五代李鄭於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後於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出聲音的叫「風箏」。
最早的風箏並不是玩具,而是用於軍事、通訊上。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一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於是就有了 「風箏」的叫法。
㈨ 風箏節大賽給風箏起的名字。
賽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