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炙甘草的功效和作用
現代研究,炙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多糖等多種化學成分,具有抗炎及抗變態反應作用,可調節機體免疫功能,抗腫瘤和止痛作用。因此炙甘草的主要功效是和中緩急,潤肺,解毒,調和諸葯。常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動悸,脈結代,可解附子毒。
炙甘草臨床應用多為炙甘草湯,是以炙甘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湯。因此炙甘草的功效與作用可以從炙甘草湯中來分析。綜合歷代醫家,認為炙甘草湯主要功效與作用有以下四點:
1、補陰為主的功效,清代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指出「生地為君、麥冬為臣、炙甘草為佐,大劑以峻補真陰,開來學之滋陰一路也。」清代田宗漢《醫寄優陰論》也認為本方是「滋陰之祖方」。
2、補血為主的功效,以清代唐容川為代表的一派醫家認為炙甘草湯是「補血之大劑」。
3、氣血雙補的功效和作用,以《註解傷寒論》為代表,認為炙甘草湯的功效當為氣血雙補,「益虛補血氣而復脈」。
4、陰陽並調,清代醫家尤在涇《傷寒貫珠集》指出炙甘草湯是「擴建中之制,為陰陽並調之法」。本方主治傷寒病後或重病恢復期陰血不足,血不榮心,虛羸少氣,心慌心悸,虛煩少眠,大便干澀,舌質略紅少苔,脈象結代不整。或肺痿久咳,吐涎沫稀痰,量多,咽燥而渴,或痰中帶血,心悸氣短,心中溫溫液液,失眠多汗,脈虛細而數,或偶見結代。
② 中葯灸甘草的功效
中葯灸甘草具有功效滋陰養血,益氣通陽,復脈定悸的功效。
中葯中的甘草和灸甘草都來源於豆科植物,甘草是這種植物的乾燥干凈,但他們在入葯時的加工方法卻不相同,甘草多數時候指的是生甘草,是指把原葯材去除雜質以後洗凈切成片狀直接入葯。而灸甘草則是把生甘草加入蜂蜜進行蜜灸以後得到的中葯材。
中葯中的甘草和灸甘草,雖然來源相同,但他們的加工方式不同,導致它們的葯性也有一定區別,甘草的葯性比較猛烈,灸甘草在經過蜂蜜加工以後,它的葯性則比較溫和,在生活中灸甘草的使用機率遠遠高於甘草。
(2)炙甘草中葯的名字大全和圖片擴展閱讀:
甘草多生長在乾旱、半乾旱的沙土、沙漠邊緣和黃土丘陵地帶,在引黃灌區的田野和河灘地里也易於繁殖。它適應性強,抗逆性強。
甘草喜光照充足、降雨量較少、夏季酷熱、冬季嚴寒、晝夜溫差大的生態環境,具有喜光、耐旱、耐熱、耐鹽鹼和耐寒的特性。適宜在土層深厚、土質疏鬆、排水良好的砂質土壤中生長。
③ 炙甘草和生甘草有什麼區別
區別在於灸甘草與生甘草的功效與應用不同。
甘草是我們指我們生甘草,這是和我們的炙甘草不一樣的,生甘草是用來入葯的,而炙甘草是生甘草經過加工而製成的中葯,而且兩者的功效和作用也是不一樣的。
炙甘草的功效
1.補陰為主,如清.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指出本方以「生地為君、麥冬為臣、炙甘草為佐,大劑以峻補真陰,開來學之滋陰一路也。」清.田宗漢《醫寄優陰論》也認為本方是「滋陰之祖方」。
2.補血為主,如以清.唐容川為代表的一派醫家認為炙甘草湯是 「補血之大劑」。
3.氣血雙補,如以金.成無己《註解傷寒論》為代表,認為炙甘草湯的功效當為氣血雙補。「益虛補血氣而復脈」。
生甘草的功效
1.用於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
2.用於癰疽瘡瘍、咽喉腫痛等。可單用,內服或外敷,或配伍應用。
3.用於氣喘咳嗽。可單用,亦可配伍其他葯物應用。
4.用於胃痛、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
5.用於調和某些葯物的烈性。另外,在許多處方中也常用本品調和諸葯。
(3)炙甘草中葯的名字大全和圖片擴展閱讀:
灸甘草主要價值
1.甘草有類似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對組胺引起的胃酸分泌過多有抑製作用;並有抗酸和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作用。
2.甘草黃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均有明顯的鎮咳作用;祛痰作用也較顯著,其作用強度為甘草酸>甘草黃酮>甘草浸膏。
3.甘草還有抗炎,抗過敏作用,能保護發炎的咽喉和氣管粘膜。甘草浸膏和甘草酸對某些毒物有類似葡萄糖醛酸的解毒作用。
4.甘草常用來治療隨更年期而來的症狀.因為甘草里含有甘草素,是一種類似激素的化合物,它有助於平衡女性體內的激素含量。
5.甘草所含的次酸能阻斷致癌物誘發腫瘤生長的作用。
炙甘草臨床應用多為炙甘草湯,是以炙甘草為主要原料製成的湯。源於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原文曰:「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由炙甘草、生薑、桂枝、人參、生地、阿膠、麥冬、麻仁、大棗、清酒組成。
生甘草主要價值
醫用價值:國家標准《GB/T19618-2004 甘草》出處:《神農本草經》別名:美草、密甘(蜜甘)、密草、國老、粉草、甜草、甜根子、棒草、皮草、靈通草類別:補益葯(亦稱補虛葯)中的補氣葯基原:本品為雙子葉植物豆科Leguminosae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Fisch.,脹果甘草G. inflataBat., 或光果甘草G. glabraL. 的根及根莖。
葯材性狀:表面紅棕色或灰棕色,具顯著的縱皺紋、溝紋、皮孔及稀疏的細根痕。質堅實,斷面略顯纖維性,黃白色,粉性,形成層環明顯,射線放射狀,有的有裂隙。根莖呈圓柱形,表面有芽痕,斷面中部有髓。
性味:甘,平。
歸經:歸心、肺、脾、胃經。
功能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葯。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葯物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1.5~9g。
配伍注意: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同用。
葯材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單方服用:生甘草3~5克,桔梗5~10克。
開水沖泡,含漱、飲服。
中葯制劑:甘草浸膏
④ 甘草和炙甘草是同一種中葯嗎
甘草,味甘、葯性平,歸心肺脾胃經。具補中益氣、瀉火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緩葯性的功效。適用於心氣虛之心悸怔忡、脈代,或脾胃氣虛、倦怠乏力,或咽喉腫痛,咳嗽痰,或胃及十二指腸潰瘍,院腹攣急疼痛等轟以及用作「調和諸葯」。 葯方中甘草一般是指生甘草,生甘草葯性平和,但是補力不足,多用以瀉火解毒、緩和葯性、祛痰上咳、緩急止痛; 炙甘草(多為蜂蜜炙),葯性偏溫,偏向於補中益氣、散寒和胃。
⑤ 急需中葯甘草的圖片。
【功能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葯。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葯物毒性、烈性。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9g(大劑量30~60g)。外用:適量,煎水洗漬;或研末敷。 【使用注意】:不宜與京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同用 甘草用途 甘草性平,味甘,歸十二經。有解毒、祛痰、止痛、解痙以至抗癌等葯理作用。在中醫上,甘草補脾益氣,滋咳潤肺,緩急解毒,調和百葯。臨床應用分「生用」與「蜜炙」之別。生用主治咽喉腫痛,痛疽瘡瘍,胃腸道潰瘍以及解葯毒、食物中毒等;蜜炙主治脾胃功能減退,大便溏薄,乏力發熱以及咳嗽、心悸等。 1.用於心氣虛,心悸怔忡,脈結代,以及脾胃氣虛,倦怠乏力等。前者,常與桂枝配伍,如桂枝甘草湯、炙甘草湯。後者,常與黨參、白術等同用,如四君子湯、理中丸等。 2.用於癰疽瘡瘍、咽喉腫痛等。可單用,內服或外敷,或配伍應用。癰疽瘡瘍,常與金銀花、連翹等同用,共奏清熱解毒之功,如仙方活命飲。咽喉腫痛,常與桔梗同用,如桔梗湯。若農葯、食物中毒,常配綠豆或與防風水煎服。 3.用於氣喘咳嗽。可單用,亦可配伍其他葯物應用。如治濕痰咳嗽的二陳湯;治寒痰咳喘的苓甘五味姜辛湯;治燥痰咳嗽的桑杏湯;治熱毒而致肺癰咳唾腥臭膿痰的桔梗湯;治咳唾涎沫的甘草乾薑湯等。另風熱咳嗽、風寒咳嗽、熱痰咳嗽亦常配伍應用。 4.用於胃痛、腹痛及腓腸肌攣急疼痛等,常與芍葯同用,能顯著增強治攣急疼痛的療效,如芍葯甘草湯。 5.用於調和某些葯物的烈性。如調味承氣湯用本品緩和大黃、芒硝的瀉下作用及其對胃腸道的刺激。另外,在許多處方中也常用本品調和諸葯。 此外,現代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常與烏賊骨、瓦楞子等同用。本品尚兼有利尿作用,故常以乾草梢作治療熱淋尿痛的的輔助葯。 與大豆合用有解毒的功效。 西醫葯理發現,甘草劑有抗炎和抗變態反映的功能,因此在西醫臨床上主要作為緩和劑。緩解咳嗽,祛痰,治療咽痛喉炎;甘草或甘草次酸有去氧皮質酮類作用,對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症有良好功效;甘草制劑能促進胃部粘液形成和分泌,延長上皮細胞壽命,有抗炎活性,常用於慢性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治療;甘草的黃酮具有消炎、解痙和抗酸作用;甘草也是人丹的主要原料之一。 甘草還廣泛應用於食品工業,精製糖果、蜜餞和口香糖。甘草浸膏是製造巧克力的乳化劑,還能增加啤酒的酒味及香味,提高黑啤酒的稠度和色澤,製作某些軟性飲料和甜酒;香煙矯味。在化工、印染工業中,甘草也廣有用途。 【國老——眾葯之王】 甘草入葯已有悠久歷史。早在二千多年前,《神農本草經》就將其列為葯之上乘。南朝醫學家陶弘景將甘草尊為「國老」,並言:「此草最為眾葯之王,經方少有不用者。」「國老」,即帝師之稱。把甘草推崇為葯之「帝師」,其原因正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所釋:「諸葯中甘草為君,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草木毒,調和眾葯有功,故有『國老』之號。」 據測定,甘草中甘草酸的含量多在百分之十左右,還有甘露醇、葡萄糖等多種成分。由於甘草酸的甜度高於蔗糖五十倍,甘草真是名副其實的「甜草」。 【甘草加工————兩草五節】 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須根,曬干。採挖後的甘草在加工時嚴守傳統工藝,做到皮凈身干,單條順直,兩頭見刀,口徑整新,根莖分攏,按類歸等。 甘草依據取材部位和質量優劣,莖分「兩草」,根分「五節」。 莖分兩草是一曰白粉草,即鮮草剝去外皮者;一曰大草,即適於葯用之莖。 根分五節是:大節、中節、小節、毛條、疙瘩頭。 【注意】不宜與大戟、芫花、甘遂同用。不可與鯉魚同食,同食會中毒。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來源】本品為豆科植物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脹果甘草 Glycyrrhiza inflata Bat. 或光果甘草 Glycyrrhiza glabra L. 的乾燥根及根莖。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須根,曬干。 【製法】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乾燥。 【鑒別】 (1) 本品橫切面:木栓層為數列棕色細胞。皮層較窄。韌皮部射線寬廣,多彎曲,常現裂隙;纖維多成束,非木化或微木化,周圍薄壁細胞常含草酸鈣方晶;篩管群常因壓縮而變形。束內形成層明顯。木質部射線寬3~5列細胞;導管較多,直徑約至160μm;木纖維成束,周圍薄壁細胞亦含草酸鈣方晶。根中心無髓;根莖中心有髓。粉末淡棕黃色。纖維成束,直徑8~14μm,壁厚,微木化,周圍薄壁細胞含草酸鈣方晶,形成晶纖維。草酸鈣方晶多見。具緣紋孔導管較大,稀有網紋導管。木栓細胞紅棕色,多角形,微木化。 (2) 取本品粉末1g,加乙醚40ml,加熱迴流1 小時,濾過,葯渣加甲醇30ml,加熱迴流1 小時,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水40ml使溶解,用正丁醇提取3 次,每次20ml,合並正丁醇液,用水洗滌 3次,蒸干,殘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甘草對照葯材1g,同法製成對照葯材溶液。再取甘草酸銨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 1ml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1~2μl,分別點於同一用1%氫氧化鈉溶液制備的硅膠G薄層板上,以醋酸乙酯-甲酸-冰醋酸-水(15:1:1: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 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置紫外光燈(365nm) 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葯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黃色熒光斑點。
⑥ 炙甘草湯有哪些葯組成
首先,炙甘草葯物組成是甘草4兩(炙),生薑3兩(切),人參2兩,生地黃1斤,桂枝3兩(去皮),阿膠2兩,麥門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棗30枚(擘)。
⑦ 中葯炙甘草的作用
您好!中葯炙甘草,這是一種相對來講比較常見的中草葯,這種中草葯一般生長在中國的偏南的一些地區,所以可能位置比較偏的地方人們可能不是太了解,那抹中葯炙甘草具有哪些功效及作用呢?總的來說,吃甘草的主要作用就是可以治療人的陽氣虛弱,心脈失調等等一類的疾病,這種可以治療心脈失調的中葯,可以說是比較少的,而且,就在這些葯物裡面,中葯炙甘草的效果來說相對是較好的,但是一般的使用還是需要經過專業醫生的意見。
⑧ 生甘草.炙甘草.粉甘草的區別最好有圖片謝謝
一句話.你記住:甘草都一樣.在實際方劑中生甘草偏於解毒.炒甘草偏於補氣.而炙甘草偏於潤燥.
⑨ 請問炙甘草湯有哪幾味中葯組成,份量各多少謝謝,
同名方約有2首,現選《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方。組成:甘草四兩(炙),生薑三兩(切),人參二兩,生地黃一斤,桂枝三兩(去皮),阿膠二兩,麥門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棗三十枚(擘)。上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納膠烊消盡,溫服一升,一日三次。 這是普方,一般醫生會根據你的病情調整計量,建議還是去看看……
⑩ 炙甘草的功效與作用禁忌分別是怎麼樣的
因為炙甘草的葯性作用,要是月經期不正常的用戶不要食用炙甘草。
炙甘草的功效是補脾和胃,益氣復脈,臨床上經常用炙甘草調和葯性,可以治療脾胃的症狀、心臟的症狀以及解附子的毒性。現代醫學認為炙甘草具有以下作用:
1、可以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內膜炎、貧血、交感神經興奮、高血壓、甲狀腺功能亢進等,都可以用炙甘草和其他葯物相配合進行治療。
2、炙甘草在某些患者是不適合應用的,因為炙甘草容易引起患者出現水腫,對於心力衰竭的、水腫嚴重的患者是不適合應用的,而且脾胃虛弱、總是腹瀉的人用炙甘草也應該謹慎一些。
(10)炙甘草中葯的名字大全和圖片擴展閱讀:
炙甘草使用注意事項:
需要注意炙甘草不宜與利血平、降壓靈、復方降壓片等降壓葯並用。因炙甘草能引起高血壓及發生低血鉀,與利血平等降壓葯相拮抗,這樣不僅導致葯效沒有辦法發揮出來,還會因此導致身體健康受到影響。
需要注意炙甘草是用來補氣用的,比如老年人身體氣虛平時可以配和黃芪泡水喝,達到補氣增強抵抗力的效果。
需要注意炙甘草不可與鯉魚同食,同食易中毒。反甘逐、大戟、海藻、芫花這幾味中葯,不可與這些中葯同服。對炙甘草片成份過敏者禁用,這樣就容易導致中毒過敏的情況出現,不利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