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商朝的帝王是姓什麼
姓子。
子姓(殷本讀依燕穎聲)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為姓,是從偰開始的。
據《古今姓氏書辯證》和《通志氏族略》:「商始祖偰,為舜之司徒,受封於商,賜姓子。」
大禹治水成功,稷、契、陶等人有功,舜帝任契為司徒,把他封在商地,賜姓為子。契的第13代孫湯推翻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1)商王的名字大全擴展閱讀:
商朝君主:
1、商湯
商湯(約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湯,子姓,名履,河南商丘人,湯是契的第十四代孫,主癸之子。
商湯原是夏朝方國商國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輔助下陸續滅掉鄰近的葛國(今河南寧陵)以及夏朝的方國韋(今河南滑縣,即後來大彭)、顧(今河南范縣)、昆吾(今河南許昌)等。
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成為當時的強國,而後作《湯誓》,與桀大戰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最終滅夏。
經過三千諸侯大會,湯被推舉為天子,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西南),定國號為「商」,成為商朝的開國君主。
2、盤庚
盤庚,甲骨文作般庚,生卒年不詳,子姓,名旬,商王祖丁之子,陽甲之弟,商朝第十九位君主(不計太丁 )。
陽甲死後,盤庚繼位,是商朝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他為了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面,決心再一次遷都,搬遷到殷(今河南安陽),史稱「盤庚遷殷」。
盤庚遷殷後,整頓商朝的政治,發展經濟,使衰落的商朝出現復興的局面。盤庚病死後葬於殷。
3、武丁
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盤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 ,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夏商周斷代工程將武丁在位時間定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
武丁在位時期,勤於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說及甘盤、祖己等賢能之人輔政,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史稱「武丁盛世」。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廟號高宗,死後由其子祖庚繼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商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子姓
『貳』 歷代商王的名字都是什麼
商朝一共31王,依次為:天乙子履、外丙子勝、仲壬子庸、太甲子至、沃丁子絢、太庚子辯、小甲子高、雍己子密、太戊子伷、仲丁子庄、外壬子發、河亶甲子整、祖乙子滕、祖辛子旦;
沃甲子逾、祖丁子新、南庚子更、陽甲子和、盤庚子旬、小辛子頌、小乙子斂、武丁子昭、祖庚子躍、祖甲子載、廩辛子先、庚丁子囂、武乙子瞿、太丁子托、帝乙子羨、帝辛子受。
1、天乙
天乙(約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湯,子姓,名履,古書中說:「湯有七名」。
見於記載的有:湯、成湯、武湯、商湯、天乙、天乙湯殷墟甲骨文稱成、唐、大乙,宗周甲骨與西周金文稱成唐),河南商丘人,湯是契的第十四代孫,主癸之子,商朝開國君主。
商湯原是夏朝方國商國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輔助下陸續滅掉鄰近的葛國 (今河南寧陵)以及夏朝的方國韋(今河南滑縣,即後來大彭)、顧(今河南范縣)、昆吾(今河南許昌)等。
十一征而無敵於天下,成為當時的強國,而後作《湯誓》,與桀大戰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最終滅夏。
經過三千諸侯大會,湯被推舉為天子,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西南),定國號為「商」,成為商朝的開國君主。
商湯吸取夏朝滅亡的經驗教訓作《湯誥》,要求其臣屬「有功於民,勤力乃事」,否則就要「大罰殛汝」。對那些亡國的夏民,則仍保留「夏社」,並封其後人。
湯注意「以寬治民」,因此在他統治期間,階級矛盾較為緩和,政權較為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
商湯為商國君主17年,作《湯誓》後自號武王,建立商朝後又在位12年。百歲而崩,廟號太祖,因其長子太丁早逝,由次子外丙繼位。葬處據傳有六處,說法最多的是在今河南商丘北面。
2、太甲
太甲(生卒年不詳),子姓,名至。商湯嫡長孫,太丁之子,外丙和仲壬之侄,商朝第四位君主。
太甲繼位之初,由四朝元老伊尹輔政,伊尹連寫《肆命》、《祖後》等幾篇文章,教導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
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繼位後前兩年,其作為還過得去,但從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發號施令,一味享樂,暴虐百姓,朝政昏亂,又破壞湯制定的法規。
伊尹雖百般規勸,他都聽不進去,伊尹只好將他放逐到商湯墓地附近的桐宮(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湯陵社區),讓他自己反省,自己攝政當國,史稱「伊尹放太甲」。
太甲在桐宮三年,悔過自責,伊尹又將他迎回亳都(今亳州市譙城區),還政於他。重新當政的太甲能修德,諸侯都歸順商王,百姓得以安寧。太甲共在位23年,病死,傳說其死後葬於歷城。
3、太戊
太戊,甲骨文作大太戊、天戊,子姓,名伷,商王太甲之孫,太庚之子,小甲和雍己的弟弟,商朝第九任君主,在位七十五年 (公元前1535年─公元前1460年在位)。
太戊在位時期,勤政修德,治國撫民,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國政,各諸侯紛紛歸順,使商朝再度興盛。太戊與太甲、祖乙並稱三示(即三位有貢獻的君主)。太戊死後,廟號中宗,葬於太戊陵(在今河南省內黃縣亳城鄉劉次范村東側)。
4、仲丁
仲丁(生卒年不詳),亦作中丁,子姓,名庄,商王太戊之子,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在其父太戊死後繼位,在位13年去世。
仲丁即位初年,亳都(今河南商丘谷熟鎮西南)遭遇河決之害,遂將國都自亳西遷於囂(亦作隞;今鄭州滎陽一帶),商朝自此開始第一次遷都。
當時,東南方的夷族興起,其中的蘭夷進攻商朝,仲丁出兵擊退蘭夷。仲丁死後,諸弟爭奪王位,造成九世之亂。
5、武丁
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盤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 ,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夏商周斷代工程將武丁在位時間定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
武丁在位時期,勤於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說及甘盤、祖己等賢能之人輔政,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史稱「武丁盛世」。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廟號高宗,死後由其子祖庚繼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商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商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太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太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仲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丁
『叄』 商朝所有皇帝的名字及詳細資料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所有商朝皇帝如下:
商湯(?-約前1588年),子姓,名履,廟號太祖,為商太祖,河南商丘人。商朝的創建者,前1617-前1588年在位,在位30年,其中17年為夏朝商國諸侯,13年為商朝國王。今人多稱商湯,又稱高祖乙,商人部落首領。
太丁,商朝太子,是商高祖的兒子,未即位。他也是商朝的一名國君。承襲其父武乙,他殺掉了周朝領袖季歷,使商朝和周族反目成仇。
外丙,商代天子,生卒年不詳,湯第二子,因湯長子太丁病歿,其子年幼,才由外丙繼承。在位僅3年便得病而亡。
仲壬,是中國商朝的一位君王。在位時期商朝興盛。死後由之子太甲繼位,伊尹輔政。
太甲,生卒年不詳,為湯嫡長孫,太丁子,叔仲壬病死後繼位,共在位23年,病死,葬於歷。
沃丁亦稱羌丁,姓子名絢,是中國商朝的一位君王。在位期間,輔政功臣伊尹去世。沃丁死後,弟太庚繼位。
商宣王(太庚)子辯,在位25年,太庚,又作大庚,誤稱小庚。他死後由子小甲(一說為太庚之弟)繼位。謚號宣王。小甲,姓子名高,是中國商朝的第7位君王。小甲在位時,商代以毫為都,小甲死後,弟雍己繼立,商朝始衰。謚號敬王。
商元王(雍己)子密前1487年—前1476年己,商王小甲死後即位,荒廢政事,商朝開始衰落。
太戊,姓子名密。商第9位國王。湯五世孫,太甲孫,與祖乙、太甲並稱為三示(三個有貢獻的國君)。
仲丁,姓子名庄,商朝國王,在位15年,病死,葬於狄泉。
河亶甲,姓子名整,生卒年不詳,商王太戊子,河亶甲在位9年病死,後葬於相(今河南省內黃縣境內)。
商穆王(祖乙)子滕前1388年—前1370年在位19年,中國商朝第十四任國王。河亶甲病死後繼位,在位19年,病死。
商悼王(陽甲)子和,前1320年—前1314年,在位7年,陽甲在位時曾西征丹山戎。陽甲時期商朝再度衰落。自中丁時期起,王位繼承開始混亂,引致諸侯不來朝。
盤庚,甲骨文做般庚姓子,名旬,生卒年不詳。祖丁子,陽甲弟。陽甲死後繼位。商代第20位國王,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國王他為了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面,決心再一次遷都,搬遷到殷(今安陽)。在那裡整頓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復興的局面。病死,葬於殷(今安陽小屯村)。
『肆』 商紂王的名字到底怎麼叫
商紂王的本名是子受(一作子受德),帝辛是他的廟號,是商人祭祀他時用的名字,是死稱。紂王這個名字的本意有爭議,但現在是作為貶義使用。
帝辛(?-前1046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帝乙少子,世稱「紂」、「商紂王」。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其在位時間定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
帝辛有諸多異稱:辛,帝辛(商王帝辛),受,帝辛受,受德,受德辛,殷辛,後辛,紂(商王紂、殷王紂),殷紂,商紂,帝紂,等等。
「王」與「帝」,都是商代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但「帝」同時也指上帝(不是聖經中的上帝,指天帝)。殷人認為商王死後可以「升天配帝」,商王祭祀先祖時對其先王也稱為「帝」,他們宣稱自己是上帝的嫡系子孫,藉助「上帝」與人間「下帝」的配合,便利自己的統治。
關於辛字,鄭玄認為是紂王之名。後世學界對於此類出現在商王名號中末尾的天干(「日名」),存在生日、廟主、祭名、死日等多種說法。
關於「紂」,有「謚號」、「先號後謚」(生前作為稱號、死後作為謚號)、「生前稱號」等多種說法。據研究,商人沒有標准意義上的謚號制度,《左傳》中宋國大夫無謚號,被解釋為是繼承殷商制度的表現。
當代學術界討論的可能與謚號存在關聯的商王尊號,主要是卜辭中的「文」、「武」(例如「武丁」、「文武帝」)等以及日名,也並不涉及「紂」。
鄭玄、孔穎達持生前稱號的觀點,即帝乙將帝辛稱為「受德」,因聲音相近發生轉化的原因變成了「紂」;而「紂」本來也沒有不好的含義,只是後人因帝辛惡行而附會字意,使之帶有貶義。這是一種相對合理的說法。
商紂王帝辛罪行虛實
1、想像附會說
有觀點認為,帝辛的罪行中有很多想像、附會的因素,並且是逐漸累積而成的。
先秦時,子貢已懷疑帝辛的罪行中有一部分是由於他作為失敗者而被強加的。孟子則認為帝辛在位時尚有賢人輔佐和善治遺風,因此仍可以維持較長時間的統治。朱熹注《孟子》,也稱帝辛時仍有善政。
宋人羅泌在《路史》中比較了史書中桀紂二君的事跡,認為其中的重合部分存在附會的因素;又梳理各類文獻,認為存在增衍、誇大的情況。他最後說:「故凡言桀紂之事者,吾不敢盡信也。」
在近現代,古史辨派創始人顧頡剛撰有《紂惡七十事發生的次第》,文中列舉紂的罪行,其中出於《尚書》六項,戰國增加二十項,西漢增二十一項,東晉增十三項。流傳下來的紂惡事實上是層累積疊地發展的,時代愈近,紂罪愈多,也愈不可信。
2、文化差異論
有論者認為,對帝辛的某些罪行可以做不同於傳統的理解,例如:所謂帝辛愛酗酒,無非殷人本好酒,而帝辛酒量或許特別大些;所謂聽信婦言,亦是人們少見多怪,商朝女性本就活躍,不乏武丁時代婦好那樣的巾幗英傑。
商、周的文化存在差異。後世不僅沿用周政權的說法看待帝辛,而且還沿用周文化的視角來看待商文化下帝辛的舉動,這也成為對帝辛負面評價虛增的原因。
3、總體可信論
不過,也有學者主張傳統史學敘事的基本面並沒有錯。例如白壽彝主編的《中國通史》在分析《詩經·大雅》中的《盪》這首詩時評論道:「這種出於敵國詩人之口的詩歌,雖然不免有其誇大夫真之處,但結合商來歷史來看,似非全系誹謗之詞。」還有觀點認為,帝辛雖非一無是處,但確實稱得上「暴君」。
『伍』 商紂王姓什麼 歷史上的紂王全名叫什麼
姓子名受,全名為子受。
商紂王商朝末代君主,帝乙少子,子姓,名受(一作受德),世稱「紂」、「商紂王」,一般稱之為帝辛。
帝辛在位期間,在內營建朝歌、加重賦斂、嚴格周祭制度、改變用人政策、推行嚴刑峻法,對外屢次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
其種種舉措既在統治集團內部引發矛盾,也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牧野之戰,商軍被周武王所率諸侯聯軍擊敗,帝辛身死,商朝滅亡。
在傳統史學敘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窮兵黷武、重刑厚斂、拒諫飾非,是與夏桀並稱「桀紂」的典型暴君 ,終致眾叛親離、身死國滅,相關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雞司晨等。後世就此存在爭議。
(5)商王的名字大全擴展閱讀:
帝辛是帝乙之子,以母為正後,辛為嗣,有雄才,致力於用兵東南。帝辛天資聰穎,聞見甚敏,才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深得帝乙歡心。
帝辛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帝辛於公元前1075年即位,公元前1046去世,在位30年,後世評價褒貶不一。
帝辛繼位後,重視農桑,社會生產力發展,國力強盛,發起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擴張,把商朝勢力擴展到江淮一帶。
特別是討伐徐夷的勝利,把商朝的國土擴大到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對東南夷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
牧野之戰中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在距離朝歌(今河南淇縣)七十里外的牧野擊敗商軍,商帝辛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於火而死」,商朝滅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帝辛
『陸』 商紂王的名字叫什麼
商紂王的名字為「帝辛」。
帝辛(?-前1046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帝乙少子,世稱「紂」、「商紂王」。夏商周斷代工程將其在位時間定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
帝辛在位期間,在內營建朝歌、加重賦斂、嚴格周祭制度、改變用人政策、推行嚴刑峻法,對外屢次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其種種舉措既在統治集團內部引發矛盾,也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牧野之戰,商軍被周武王所率諸侯聯軍擊敗,帝辛身死,商朝滅亡。
在傳統史學敘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窮兵黷武、重刑厚斂、拒諫飾非,是與夏桀並稱「桀紂」的典型暴君,終致眾叛親離、身死國滅,相關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雞司晨等。
(6)商王的名字大全擴展閱讀
人物生平:
1、繼位為君。
辛是帝乙的小兒子,兄長為微子啟。微子啟因母親地位低賤,不能繼承王位,而辛作為嫡子被立為繼承人。帝乙二十六年(約前1076年),帝乙逝世,辛繼位,這就是帝辛,天下都稱之為「紂」。
2、巡遊征伐。
帝辛二年(即「帝辛二祀」,下同;約前1074年),帝辛命令邲其去夆地發布政令,在雍地田獵,並贈送夆地酋首一雙獸皮。
帝辛四年(約前1072年),商歷四月乙巳日,帝辛下令祭祀父親文武帝乙;適逢大乙(成湯)的翌祭(周祭的五種形式之一)之日,帝辛又在此後三日連續舉行祭禮。帝辛為祭奠者,邲其陪王行祭。
帝辛十年(約前1066年),帝辛征伐夷方,商軍進至淮水流域的攸國,與攸國攸侯喜合兵進攻,擊敗夷方軍。帝辛十一年(約前1065年),返回商都附近,前後費時達250天。
帝辛十五年(約前1061年),帝辛復征夷方,一說這次征伐在帝辛十四年(約前1062年)十月即已開始,延續至十五年(約前1061年)四月,歷時約九個月。
3、內政不修。
荒淫征斂:
帝辛天資聰穎,有口才,行動迅速,接受能力很強,而且氣力過人,能徒手與猛獸格鬥。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絕臣下的諫勸,他的話語足可以掩飾自己的過錯。他憑著才能在大臣面前誇耀,憑著聲威到處抬高自己,認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放盪作樂,寵愛女人。他特別寵愛妲己,一切都聽從妲己的。
他讓樂師涓為他製作了新的俗樂,北里舞曲,柔弱的歌。他加重賦稅,把鹿台錢庫的錢堆得滿滿的,把鉅橋糧倉的糧食裝得滿滿的。他多方搜集狗馬和新奇的玩物,填滿了宮室,又擴建沙丘的園林樓台,捕捉大量的野獸飛鳥,放置在裡面。他對鬼神傲慢不敬。他招來大批戲樂,聚集在沙丘,用酒當做池水,把肉懸掛起來當做樹林,讓男女赤身裸體,在其間追逐戲鬧,飲酒尋歡,通宵達旦。
囚禁西伯:
帝辛如此荒淫無度,百姓們怨恨他,諸侯有的也背叛了他。於是他就加重刑罰,設置了叫做炮烙的酷刑。帝辛又任用姬昌、九侯、鄂侯為三公。九侯有個美麗的女兒,獻給了帝辛,她不喜淫盪,帝辛大怒,殺了她,同時把九侯也施以醢刑(剁成肉醬)。鄂侯極力強諫,爭辯激烈,結果鄂侯也遭到脯刑(被製成肉乾)。
姬昌聞見此事,暗暗嘆息。崇侯虎得知,向帝辛去告發,帝辛就把囚禁在羑里。姬昌的僚臣閎夭等人,找來了美女奇物和好馬獻給帝辛,帝辛才釋放了他。西伯獲釋後,向帝辛獻出洛水以西的一片土地,請求廢除炮格之刑。帝辛答允了他,並賜給他弓箭大斧,使他能夠征伐其他諸侯,這樣他就成了西部地區的諸侯之長,即西伯昌。
帝辛任用費仲管理國家政事。費仲善於阿諛,貪圖財利,殷國人都不來親近。帝辛又任用惡來,惡來善於毀謗,喜進讒言,諸侯因此與商越發疏遠了。西伯回國,暗地裡修養德行,推行善政,不少諸侯背叛了帝辛而來歸服西伯。西伯的勢力更加強大,帝辛因此漸漸喪失了權勢。王子比干勸說帝辛,帝辛不聽。商容是一個有才德的人,百姓們敬愛他,帝辛卻黜免了他。
西伯戡黎:
後來,西伯攻打黎國(《史記》作「飢國」,此據《尚書》)並將它滅亡,帝辛的大臣祖伊聽說後既怨恨周國,又非常害怕,於是跑到帝辛那裡去報告說:
「天子!上天已經斷絕了我們殷國的壽運了。不管是能知天吉凶的人預測,還是用大龜占卜,都沒有一點好徵兆。我想並非是先王不幫助我們後人,而是大王您荒淫暴虐,以致自絕於天,所以上天才拋棄我們,使我們不得安食,而您既不揣度了解天意,又不遵循常法。如今我國的民眾沒有不希望殷國早早滅亡的,他們說:『上天為什麼還不顯示你的威靈?滅紂的命令為什麼還不到來?』大王您如今想怎麼辦呢?」
帝辛說:「我生下來做國君,不就是奉受天命嗎?」(也有觀點認為,應理解作:「我命不在天,何必擔心!」)祖伊反駁說:「唉!您的過失很多,又懶惰懈怠,高高在上,難道還能向上天祈求福命嗎?殷商行將滅亡,要指示您的政事,不可不為您的國家努力啊!」祖伊回去後說:「紂已經無法規勸了!」
離心離德:
西伯昌死後,周武王率軍東征,到達盟津時,諸侯背叛帝辛前來與武王會師的有八百國。諸侯們都說:「是討伐紂的時候了!」周武王說:「你們不了解天命。」於是又班師回國了。
帝辛更加淫亂,毫無止息。微子曾多次勸諫,帝辛都不聽,微子就和太師、少師商量,然後逃離了殷國。比干卻說:「給人家做臣子,不能不拚死爭諫。」就極力勸諫。帝辛大怒,說:「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個孔。」於是剖開比乾的胸膛,挖出心來觀看。箕子見此情形很害怕,就假裝瘋癲去給人家當了奴隸。紂知道後又把箕子囚禁起來。殷國的太師、少師拿著祭器、樂器,急急逃到周國。周武王得知帝辛統治集團分崩離析,王族重臣比干被殺,箕子被囚,微子出奔,見時機已到,即率諸侯聯軍伐商。(《中國史稿》稱,此時帝辛正以其主力對東夷採取軍事行動,而這也給武王伐商創造了機會;就此,學術界存有爭議。)
4、身死國滅。
約帝辛二十九年(約前1447年),周軍出師伐商。
約帝辛三十年(約前1446年),周軍行孟津之誓。帝辛派出軍隊在牧野進行抵抗。周歷二月二十二日甲子那一天(一說前1446年1月20日),帝辛的軍隊被打敗,其原因可能與帝辛一方前敵部隊倒戈有關。帝辛逃到鹿台,穿上他的寶玉衣,跑到火里自焚而死。周武王趕到,砍下他的頭,掛在白旗竿上示眾。後世有學者認為,自焚與斬首存在矛盾,帝辛應是被斬首而死。
帝辛死後,周武王又處死了妲己,釋放了箕子,修繕了比乾的墳墓,表彰了商容的里巷,讓帝辛之子武庚(祿父)繼位,並責令他施行盤庚的德政。此後,殷商成為周的屬國。周成王即位後,武庚因與管叔、蔡叔聯合叛亂而被殺,周改封微子於宋國,來延續殷的後代。
『柒』 關於商紂王的名字
商紂王,姓殷,氏子,名受,又名受德,帝號辛,周朝惡謚為紂。
中國古代秦漢之前,人們的姓和氏是不一樣的。姓源於上古時期的母系社會,代表血緣聯系;氏源於上古時期的父系社會,代表部落聯系,所以從母為姓、從父為氏。
商朝已是中國邁入父系社會之後了,自然以父為貴,所以名只能跟在氏之後。氏的來源是地名,即以地名為氏,所以古代只有得到封地的王公貴族才有氏。商朝盤庚遷殷後,自然就氏殷了,所以紂王在即位之前就稱為殷受。而姓只是表示了他的血緣關系,是必須和名字分開的,所以諸如子辛或者子受德是不正確的。
殷受名受,又名受德,在很多典籍中都有提到。但是一個人有兩個名就很奇怪了。我個人認為,在商朝時人是沒有表字的,很可能這個兩字的名字就是後世表字的前身。我大膽的推測,二十歲前他只是叫殷受,二十歲後得到了受德的名字。
有人說殷受名辛,這是不正確的,辛只是他的帝號,是商朝人民對他的稱呼。有人說典籍上就有「辛為嗣」說法。但是不要忘了,典籍是在他死後留下來的,自然也在他即位之後。用他即位之後的稱呼來說他即位之前的事,在中國歷史上是很多的。有人說商朝帝王是以天乾地支為名的。那我想問一問,誰在殷受一生下來就知道他要當帝王的?一開始他的父親帝乙是大算立大兒子啟的,那啟為什麼不叫個天乾的名呢?所以我說辛是他稱帝之後的帝號而不是名。商朝帝王是以天乾地支為號的,比如殷受之前的帝仲壬、帝盤庚、帝武丁等等,壬、庚、丁為天干,仲、盤、武是後人對他們的評價,類比周朝之後的謚號,就相當於「紂」。那麼如此一來殷受不就該稱為帝紂辛了嗎?不過商紂王的確是歷史上的一個比較特殊的人。他處在商末周初之際,這是一個歷史革新十分徹底的年代。商朝的禮儀制度大部分延續於夏朝,而周朝則完全建立了一套新的制度,其中自然包括對於君王的稱呼。一般人們認為,在嬴政之前,中國的帝王都是稱王的,這其實不對,因為只有周朝這一時期的統治者才稱王。在之前,包括夏商兩朝,都稱帝,所以才叫帝辛。但是殷受死後,周公惡謚其為紂,但是已經不能再稱其為帝了,這樣不就比自稱天子的周王地位還高嗎?所以就也稱王,是為商紂王。不過這只是周人對他的稱呼,商民仍然稱其為帝辛。
其實中國古代的稱謂是十分繁雜的,越是靠近上古時期越是復雜,比如黃帝軒轅,傳說他有30多種名號。其實在中國古代,名號越多意味著你的地位越顯赫(注意不是越高)。你收到的敬仰越多,賦予你的稱呼自然也就越多了。我們不應該僅憑一知半解就確定一個人的名字如何,而要去了解那個時代的特點,這樣才能還原更多的歷史原貌。
也許我的說法也不盡正確,LZ權當借鑒吧,呵呵。
『捌』 商紂王的名字
商紂王叫子辛。姓子名辛。登基後就叫帝辛。帝辛,是商朝第三十代君主,也是商朝的亡國之君。紂王除了天資聰穎、領悟力奇高之外,也是少見的大力士。
帝辛和商紂王,是同一個人,都是商王朝末代君主的稱號。一個人有兩種稱號,在中國歷史上唯此一例。這兩個稱號之間差別是巨大的,對不同的人群來說具有不同的含義。商帝國的人稱呼自己的國君——帝辛 。帝辛,是商族人,或者說是商帝國的人稱呼自己的國君的叫法。因為國王的名字就叫辛。按照現已發現的甲骨和史書的資料來看,商王朝的帝王的名字,一直是以天干命名的
『玖』 商朝所有皇帝名字。
商朝帝王譜 商湯在位30年 商湯,姓子名湯。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地,商湯時建都於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為相,逐漸強大起來,又有夏桀殘暴無道,民怨沸騰,遂起兵征討夏,大敗夏軍,建立商朝。建國後又修《湯刑》,《明居》等法,比較關心民命。商湯即位17年踐天子位,為天子13年崩。 外丙在位3年 外丙,商湯的兒子,在位3年卒。 仲壬在位4年 仲壬,商湯子,外丙的弟弟,商王世襲是先弟後子,仲壬在位4年卒。 太甲在位33年 太甲,商湯長孫,太丁的兒子。即位初,因「顛覆湯之典刑」,被伊尹放逐於桐宮,三年後改過復立,成為有成之君。這就是「桐宮悔過」的故事。 沃丁在位29年 沃丁,太甲的兒子。沃丁在位29年。 太庚在位25年 太庚,太甲子,沃丁弟。 小甲在位36年 小甲,太庚子。 雍己在位12年 雍己,小甲弟。商朝開始衰弱。 太戊在位75年 太戊,雍己弟。太戊勤政修德,治國撫民,頗有振作。 仲丁在位11年 仲丁,太戊子,即位後遷都於囂。 外壬在位15年 河亶甲在位9年 祖乙在位19年 祖辛在位16年 沃甲在位20年 祖丁在位32年 南庚在位29年 陽甲在位7年 盤庚在位28年 小辛在位21年 小乙在位21年 武丁在位59年 祖甲在位33年 廩辛在位6年 庚丁在位6年 武乙在位4年 太丁在位3年 帝乙在位37年 商紂在位33年
『拾』 商朝歷史上王的名稱
商朝:湯、外丙、仲壬、太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澶(沒有水字旁的)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乙(文丁)、帝乙、帝辛。帝辛即紂,商王朝最後一位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