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紅軍名字的由來(400字)
紅軍,是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全稱中國工農紅軍。1928年5月25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決定,全國各地工農革命軍正式定名為紅軍。
1928年4月下旬,朱德、陳毅等率領南昌起義的余部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同年5月25日,中共中央發出第51號通報,規定各地工農革命軍一律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簡稱紅軍)。
2. 《紅岩》這本書為什麼叫做紅岩
因為小說發生在紅岩,紅岩是個地名。
紅岩》描寫人民解放軍進軍大西南的形勢下,重慶的國民黨當局瘋狂鎮壓共產黨領導的地下革命斗爭。著重表現以齊曉軒、許雲峰、江雪琴等共產黨人在獄中所進行的英勇戰斗,雖然最後慘遭屠殺,但卻充分顯示了共產黨人視死如歸的大無畏英雄氣概。
《紅岩》結構錯綜復雜又富於變化,善於刻畫人物心理活動和烘托氣氛,語言朴實,筆調悲壯,作品一經面世,立即引起轟動。
(2)紅岩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反映的是全國解放前夕光明與黑暗之間展開的一場生死較量。1948年,中國革命已經進入關鍵的轉折期,勝利即將到來。然而,在國民黨統治下的重慶正處在黎明到來之前最黑暗的時刻,在這樣黑暗的時刻,山城重慶正在進行著殘酷的斗爭。
小說圍繞著三條線索來展開對斗爭的描寫:「人間地獄」——中美合作所里革命者與反動派之間的生死較量;地下黨所領導的城市運動;華鎣山革命根據地的武裝斗爭和農民運動。這三條線索交織成一個整體,最終匯集到獄中斗爭這條主線索上。
作者集中描寫了「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的敵我斗爭,生動地表現了革命者為迎接全國的解放,徹底挫敗敵人的垂死掙扎而進行的殊死斗爭。
真實再現了全國解放前夕光明與黑暗進行最後決戰的艱巨性,揭露了敵人垂死掙扎的極端兇殘和色厲內荏的本質,歌頌了革命志士為真理而斗爭的堅強意志和大無畏精神。
網路:
網路—紅岩
3. 紅岩是真實的歷史故事嗎
根據真實故事寫的。
小說《紅岩》中那個形象高大完美的共產黨人許雲峰,主要是根據許建業的原型塑造出來的。許建業的社會職業是志誠公司的會計,化名楊清,1921年生,四川鄰水人。
真實身份是中共重慶市委委員,負責工運工作。小說中和許建業碰頭的那個人叫李敬原,這個人物是虛構的。歷史上真正與許建業碰頭的是地下黨員高震明。
許建業雖是許雲峰的原型,但又不等於是許雲峰。許建業堅貞不屈的感人事跡的確是非常突出的,但考慮到許建業的過失,作者對這個人物作了較大的虛構,把其他烈士的一些光輝事跡也移植到他的身上,比如許曉軒。
(3)紅岩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紅岩》小說中的很多素材都是取自真人真事。作品一經面世,立即引起轟動,先後被改編成電影《烈火中永生》和豫劇《江姐》等,從1961年出版至今51次再版,發行800多萬冊,是發行量最大的小說;同時,被譯成多國文字發行。
1948年,在國民黨的統治下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為了配合工人運動,重慶地下黨工運書記許雲峰命甫志高建立沙坪書店,作為地下黨的備用聯絡站。甫志高為了表現自己,不顧聯絡站的保密性質,擅自擴大書店規模,銷售進步書刊。
紅岩,這一史詩般的稱號,是重慶的光榮象徵。小說把反動派在全局上不可逆轉的覆滅命運,與局部上的氣勢洶洶,瘋狂鎮壓;把革命事業全局上的輝煌勝利,與革命者個人的悲壯犧牲,辯證地統一起來。
《紅岩》是1961年12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國民黨集中營的倖存者羅廣斌、楊益言。
4. 紅岩 命名原因
中美技術合作所就是在紅岩,離那裡不遠的地方是抗日戰爭時八路軍駐重慶辦事處。要投奔延安的青年如果不熟悉紅岩的話,很容易被特務引到監獄裡面。後來辦事處撤走了,監獄還是用來關押政治犯人。
當然,作家用紅岩來形容還是有自己的寓意的——紅是革命的顏色,岩石又是非常堅硬的物質;而革命者在獄中也堅持斗爭,堅韌不拔。所以理解成紅色的岩石也無不可。
5. 紅岩里全部的英雄人物名字
紅岩人物名:
1、江雪琴(即江姐)——江志煒
2、孫明霞——曾紫霞(1949年8月被營救出獄)
3、李青竹——李青林
4、許雲峰——許建業
5、齊曉軒——許曉軒
6、余新江——余祖勝
7、成崗——陳然
8、彭松濤——彭詠梧
9、劉思揚——劉國鋕
10、龍光華——龍光章
11、黃以聲——黃顯聲
12、陳松林——陳柏林
13、藍鬍子——藍蒂裕
14、老大哥——唐虛谷
15、丁長發——丁地平
16、華子良——韓子棟(1947年8月18日成功越獄,是唯一越獄成功的革命志士)
17、老石同志——王璞
18、胡浩——宣灝
19、小蘿卜頭——宋振中(1949年9月6日與父親宋綺雲烈士、母親徐林俠烈士一起在重慶松林坡遇難)
20、雙槍老太婆——劉隆華、陳聯詩、鄧惠中(烈士,1949年11月27日和次子鄧誠烈士同時犧牲於渣滓洞監獄)
21、「監獄之花」的原型:第一個是王璞烈士(1948年9月在組織華蒙山武裝起義時犧牲)的妻子左紹英烈士,被捕後關押在重慶渣滓洞監獄,獄中生下「監獄之花」卓婭;
第二個是中共龍市婦女支部書記彭燦碧烈士,被捕後關押在渣滓洞監獄,獄中生下「監獄之花」。左紹英、彭燦碧及其她們的「監獄之花」在重慶「11.27」大屠殺中同時殉難於渣滓洞。
22、叛徒甫志高原型人物:劉國定、甫益智、劉文祥、塗孝文等
23、大特務徐鵬飛原型人物:徐遠舉
24、軍統局總務處少將處長嚴醉:沈醉
25、沈養齋:周養浩
26、渣滓洞看守長「猩猩」原型人物:李磊
27、渣滓洞看守長「貓頭鷹」原型人物:徐貴林
28、特務黎紀綱——曾紀綱
29、1949年11月27日,重慶解放前夕,國民黨特務在重慶秘密監獄渣滓洞、白公館製造了駭人聽聞的「11.27」大屠殺。
渣滓洞僅有15人脫險成功:肖鍾鼎、劉德彬、孫重、傅伯雍、周洪禮、張澤厚、楊純亮、陳化純、楊培基、劉翰欽、周仁極、楊同生、鍾林、李澤海、盛國玉(女)。
30、白公館僅有19人脫險成功(譚模被提出槍殺,身中三槍未死,他從屍坑中掙扎出來順利脫險,加上他一共是20人):
羅廣斌、周居正、毛曉初、鄭業瑞、任可風、段文明、賀奉初、杜文博、楊其昌、周紹軒、尹子勤、王國源、李蔭楓、郭德賢(女)、郭小波、郭小可、江載黎、李自立、秦世楷。
紅岩,這一史詩般的稱號,是重慶的光榮象徵。
《紅岩》這一神品般的小說,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品質最高度的概括。
紅岩精神,是革命先烈堅持真理、改造社會的人生偉大實踐;是革命先輩為國家、為人民無私奉獻的真實寫照;是我們改革開放發展建設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
6. 《紅岩》中「猩猩」名字的由來
《紅岩》中「猩猩」名字的由來:
在《紅岩》渣滓洞集中營的特務頭子。因為他長著人的面孔,穿戴著人的衣冠,但沒有人的心肝,而是一頭類似人的刁詐的動物,所以大家都叫他「猩猩」。
《紅岩》是國民黨集中營的倖存者羅廣斌、楊益言創作的中國軍事文學長篇小說。它主要敘述了1948年在國民黨的統治下,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的共產黨員在渣滓洞中,敵人為了得到口供,妄圖用炎熱、蚊蟲、飢餓和乾渴動搖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產黨員的堅強意志前,敵人卻是一籌莫展,一敗塗地。
7. 請問紅岩的來歷
紅岩的來歷有二:
1、因為小說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在紅岩。
2、作家用紅岩來形容是有寓意的。紅是革命的顏色,岩石又是非常堅硬的物質;而革命者在獄中也堅持斗爭,堅韌不拔。
《紅岩》反映的是全國解放前夕光明與黑暗之間展開的一場生死較量。生動地表現了革命者為迎接全國的解放,徹底挫敗敵人的垂死掙扎而進行的殊死斗爭。
真實再現了全國解放前夕光明與黑暗進行最後決戰的艱巨性,揭露了敵人垂死掙扎的極端兇殘和色厲內荏的本質,歌頌了革命志士為真理而斗爭的堅強意志和大無畏精神。
《紅岩》反映的是全國解放前夕光明與黑暗之間展開的一場生死較量。1948年,中國革命已經進入關鍵的轉折期,勝利即將到來。然而,在國民黨統治下的重慶正處在黎明到來之前最黑暗的時刻,在這樣黑暗的時刻,山城重慶正在進行著殘酷的斗爭。
小說圍繞著三條線索來展開對斗爭的描寫:「人間地獄」——中美合作所里革命者與反動派之間的生死較量;地下黨所領導的城市運動;華鎣山革命根據地的武裝斗爭和農民運動。
這三條線索交織成一個整體,最終匯集到獄中斗爭這條主線索上。作者集中描寫了「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的敵我斗爭。
《紅岩》背景廣闊,人物眾多,斗爭錯綜復雜,但全書章法井然,結構嚴謹而富於變化。小說共30章,前10章,側重寫重慶地下斗爭和川北的武裝斗爭。後20章,以寫獄中斗爭為主。前後互相關聯,而以獄中斗爭為中心。
作者巧妙地藉助人物活動這一線索,引出並連結起種種復雜的矛盾斗爭。如由余新江、成崗的活動,引出工人運動;由江姐工作調動,帶出華鎣山根據地的武裝斗爭;由陳松林、成瑤的活動,引出學生運動。
由甫志高的叛變,使許雲峰、成崗、劉思揚、余新江、江姐被捕,而引出獄中斗爭;又通過劉思揚的被「釋放」和再度被捕,把渣滓洞和白公館兩個集中營的斗爭聯系起來。
從而形成了以獄中斗爭為主線,把黨領導的城市地下斗爭、學生運動、工人運動以及農村的武裝斗爭,有機地交織成一體的宏偉而嚴謹、集中而富於變化的結構布局,再現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光明與黑暗最後搏鬥的艱巨性和復雜性,顯示了作者結構藝術的匠心。
8. <<紅岩>>的原名是什麼
1、《紅岩》的原名:《禁錮的世界》,中國青年出版社1961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紅岩》,原稿是羅廣斌、劉德彬、楊益言三人創作的《禁錮的世界》。《禁錮的世界》經過四易其稿,到第四稿付印前才改名《紅岩》。
2、《紅岩》是國民黨集中營的倖存者羅廣斌、楊益言創作的長篇小說。它主要敘述了1948年在國民黨的統治下,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的共產黨員在渣滓洞中,敵人為了得到口供,妄圖用炎熱、蚊蟲、飢餓和乾渴動搖革命者的意志,但在共產黨員的堅強意志前,敵人卻是一籌莫展,一敗塗地。1961年12月,正式出版,此書重印113次,冊數則超過了一千萬。為紅色經典作品,轟動一時。作者於1957年寫出了革命回憶錄《烈火中永生》,隨後在這個基礎上創作了此長篇小說《紅岩》,後改編為紅色電影《烈火中永生》。
9. 《紅岩》書名的寓意
《紅岩》書名的寓意:《紅岩》是作者用紅色堅硬的岩石比喻革命者。
小說故事發生的地點是在紅岩。作家用紅岩來形容還是有自己的寓意的。"紅色 "象徵著革命,岩石非常堅硬,象徵著革命者在獄中堅持斗爭,堅韌不拔的精神。
《紅岩》主要講述了1948年,在國民黨的統治下處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刻。敵人為了得到口供,妄圖用炎熱、蚊蟲、飢餓和乾渴動搖革命者的意志。
為了粉碎敵人的陰謀,龍光華、許雲峰、江姐、成崗、劉思揚等人英勇犧牲了。伴隨著解放軍隆隆的炮聲,去迎接黎明時分燦爛的曙光。
是以描寫重慶解放前夕殘酷的地下斗爭,特別是獄中斗爭為主要內容的長篇小說,歌頌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驗下的堅貞節操,塑造了許雲峰、江姐、陳然等眾多可歌可泣,令人難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輝。
《紅岩》反映的是全國解放前夕光明與黑暗之間展開的一場生死較量。1948年,中國革命已經進入關鍵的轉折期,勝利即將到來。然而,在國民黨統治下的重慶正處在黎明到來之前最黑暗的時刻,在這樣黑暗的時刻,山城重慶正在進行著殘酷的斗爭。
小說圍繞著三條線索來展開對斗爭的描寫:「人間地獄」——中美合作所里革命者與反動派之間的生死較量;地下黨所領導的城市運動;華鎣山革命根據地的武裝斗爭和農民運動。這三條線索交織成一個整體,最終匯集到獄中斗爭這條主線索上。
作者集中描寫了「重慶中美合作所集中營」的敵我斗爭,生動地表現了革命者為迎接全國的解放,徹底挫敗敵人的垂死掙扎而進行的殊死斗爭。
真實再現了全國解放前夕光明與黑暗進行最後決戰的艱巨性,揭露了敵人垂死掙扎的極極端兇殘和色厲內荏的本質,歌頌了革命志士為真理而斗爭的堅強意志和大無畏精神。
《紅岩》背景廣闊,人物眾多,斗爭錯綜復雜,但全書章法井然,結構嚴謹而富於變化。小說共30章,前10章,側重寫重慶地下斗爭和川北的武裝斗爭。後20章,以寫獄中斗爭為主。前後互相關聯,而以獄中斗爭為中心。
作者巧妙地藉助人物活動這一線索,引出並連結起種種復雜的矛盾斗爭。如由余新江、成崗的活動,引出工人運動;由江姐工作調動,帶出華鎣山根據地的武裝斗爭;由陳松林、成瑤的活動,引出學生運動;由甫志高的叛變,使許雲峰、成崗、劉思揚、余新江、江姐被捕,而引出獄中斗爭。
又通過劉思揚的被「釋放」和再度被捕,把渣滓洞和白公館兩個集中營的斗爭聯系起來。從而形成了以獄中斗爭為主線,把黨領導的城市地下斗爭、學生運動、工人運動以及農村的武裝斗爭。
有機地交織成一體的宏偉而嚴謹、集中而富於變化的結構布局,再現了特定歷史時期的光明與黑暗最後搏鬥的艱巨性和復雜性,顯示了作者結構藝術的匠心。
作者簡介:
1、羅廣斌,四川省成都市人。中學時代,因為與一個家境貧窮的女同學戀愛,遭到封建地主家庭的反對,憤然出走,去昆明求學。1945年,參加地下黨領導的革命外圍組織「民青社」。1946 年初,被派往滇南以教書為名,開展農村工作。旋又調回重慶。1948年3月在重慶西南學院由江竹筠介紹入黨。
2、楊益言,原籍四川省武勝縣,生於重慶市。曾在同濟大學讀書。因參加反對美蔣的學生運動被學校開除。1948年8月在重慶被特務機關逮捕,囚禁在渣滓洞集中營。
重慶解放後,曾在中共重慶市委、團市委工作。在「文化大革命」中,楊益言被誣陷為「叛徒」 「特務」 「反革命」 , 粉碎「四人幫」後,楊益言才徹底平反,後擔任重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專業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