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百科 > 各省名字由來

各省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3-18 09:08:55

A. 中國各省名稱和簡稱的來歷

中國各省簡稱的由來
省級行政區名稱和簡稱的命名比較復雜,現根據有關材料匯總如下。省
級行政區名稱後面( )里的字是它的簡稱。

一、四個直轄市

1、北京(京)

北京有據可查的第一個名稱為「薊」,是春秋戰國時燕國的都城。遼金
是將北京作為陪都,稱為燕京。金滅遼後,遷都於此,稱中都。元代改
稱大都。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於此,改稱「北京」。名稱一直沿用至
今。1949年設為直轄市。

取全稱中的「京」字作為簡稱。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稱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稱「直沽寨」。元代設津海
鎮,這是天津建城的開始。明永樂2年(1404年)築城設衛,始稱天津
衛,取「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1949年設為直轄市。

取全稱中的「津」字作為簡稱。

3、上海(滬)

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
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
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
市。

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
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
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4、重慶(渝)

重慶古稱「巴」。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重慶之名始於
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後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
取「雙重喜慶」之意。1997年,重慶設為直轄市。

隋時,嘉陵江稱渝水,重慶因位於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
「渝」。

二、五個自治區

1、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

蒙古原為部落名,始見於唐代記載。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
建立蒙古國。元滅後,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內、外蒙古之稱。晚
清以後,泛指大漠以南、長城以北、東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魯特所
以盟旗為內蒙古。

取全稱中「內蒙古」三字作為簡稱。

2、維吾爾自治區(新)

轄區古稱西域。西漢設西域都護府。東漢魏晉改都護為長史。唐代設
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17世紀中葉以後,清朝平定
了准噶爾部叛亂,在天山南北設伊犁將軍。清光緒10年(1884年),改
為新疆省,意為「故土新歸」。1955年,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取全稱中的「新」字作為簡稱。

3、西藏自治區(藏)

元時稱西藏地區為「烏思藏」。「烏思」是藏語「中央」的意思,
「藏」是「聖潔」的意思。明代設立兩個都指揮使司。清代稱西藏東部
為「康」(喀木),中部為「衛」,西部日喀則一帶為「藏」(包括阿
里),因其在中國西部,故稱西藏。1965年設立西藏自治區。

取全稱中的「藏」字作為簡稱。另一說認為簡稱源於故稱「烏思藏」。

4、寧夏回族自治區(寧)

公元5世紀處,匈奴貴族赫連勃勃自以為是夏後氏後裔,故將建立的割
據政權定國號為「夏」。宋代,黨項族拓拔氏首領李元昊稱帝,定都興
慶府(今銀川),立國號「夏」,創立文字,建西夏王朝。13世紀,元
滅西夏,取「平定西夏永遠安寧」之意,在這里設寧夏行省,始有寧夏
之名。1958年設寧夏回族自治區。

取全稱中的「寧」字作為簡稱。

5、廣西壯族自治區(桂)

宋設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廣西」一名產生。元設廣西兩江道。明
設廣西省。1958年設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改為廣西壯族自治區。

因自宋至清,廣西的行政中心在桂州(或桂林府),故廣西簡稱
「桂」。另一說認為廣西秦時曾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而歷史上廣
西2/3地域屬桂林郡,故廣西簡稱「桂」。

三、兩個特別行政區

1、香港特別行政區(港)

宋代以前,這里是海上漁民捕魚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後,島上有個小
村,叫「香港村「,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
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

取全稱中的「港」字作為簡稱。

2、澳門特別行政區(澳)

名字最早記錄於明朝史書,叫做「蚝鏡」(濠鏡),意為海灣如明鏡,
盛產「蚝」。後又稱做「澳」,即船隻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稱「蚝鏡
澳」,因隸屬廣東香山,亦稱「香山澳」。「門」字的來歷有多種說
法,一說是本地內港的媽祖廟,隔海同灣仔的銀坑相望,形成的海峽象
門;另一說是本地南面的氹仔、小橫琴、路環、大橫琴四島離立對峙,
海水貫流其中呈十字門狀;再一說是本地南台山(媽閣廟山)和北台山
(蓮峰山)相封成門。總之,既是澳,又是門,故曰澳門。1999年成立
澳門特別行政區。

取全稱中的「澳」字作為簡稱。

四、23個省

1、黑龍江省(黑)

1671年為抵禦沙俄東侵,清政府在黑龍江沿岸修築黑龍江城(黑河舊
城),設置黑龍江將軍,管轄黑龍江流域。1907年改為黑龍江省。

取全稱中的「黑」字作為簡稱。一說簡稱源於河流黑龍江。

2、吉林省(吉)

吉林一名源於「吉林烏拉」,滿語意為「沿松花江的城市」。1673年建
城。1676年置吉林將軍。1907年將其轄區改稱吉林省。

取全稱中的「吉」字作為簡稱。

3、遼寧省(遼)

秦漢魏晉時代,在遼河以東設遼東郡,以西設遼西郡。北宋時,在今河
北、遼寧一帶,契丹族建立遼國。遼金時代設置遼陽府。元設遼陽行
省。明設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因遼河流域為清朝發源地,取
「奉天承運」之意,改為奉天省。1929年,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
意,改稱遼寧省。

取全稱中的「遼」字作為簡稱。一說因境內有遼河,故簡稱「遼」。

4、河北省(冀)

戰國時,黃河以北的齊國土地稱為河北。漢設河北縣。唐設河北道。轄
區與今有出入。1928年設河北省。

轄區相當於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貢》中的冀州,故簡稱「冀」。

5、山西省(晉)

戰國至秦漢時,崤山、函谷關以西的地區稱為山西。元時,稱太行山以
西為山西,設河東山西道宣慰司,這是山西作為政區名稱的開始。明處
設山西省。

轄區為春秋時晉國地,故簡稱「晉」。

6、青海省(青)

因境內有青海湖,故得名青海省。據《水經注》記載,早在公元前5世
紀時,這里就稱青海了,也有寫作西海的。唐以後多以青海為正名。
1928年設青海省。

取全稱中的「青」字作為簡稱。一說認為因境內有青海湖故簡稱
「青」。

7、山東省(魯)

戰國至秦漢時,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地區稱為山東。金時,在開封以東
地區設山東東路、山東西路,這是山東作為政區名稱的開始。清初設山
東省。

轄區為春秋時魯國地,故簡稱「魯」。

8、河南省(豫)古稱

古稱黃河以南地區為河南。漢設豫州部。唐置河南道。宋置河南路。元
置河南江北行省。明初設河南省。

轄區相當於《禹貢》中的豫州,故簡稱「豫」。

9、江蘇省(蘇)

清康熙6年(1667年)設江蘇省,取兩江總督駐所江寧(今南京市)和
巡撫駐所蘇州(今蘇州市)兩府首字組成江蘇省。

取全稱中的「蘇」字作為簡稱。

10、安徽省(皖)

1667年,取當時的政治中心安慶(今安慶市)和經濟都會徽州(今歙
縣)二府首字組成安徽省。

安慶府是春秋時皖國故地,別稱為皖,故安徽簡稱「皖」。一說認為因
境內最早的名山天桂山古稱皖公山,故簡稱「皖」。

11、浙江省(浙)

浙江即江流盤回曲折之意。戰國時浙江指今天的富春江、錢塘江和新安
江。東漢將浙江分為浙東、浙西兩個地區。唐以後這兩個地區轉化為政
區名稱。明初設浙江省。

取全稱中的「浙」字作為簡稱。一說認為因富春江、錢塘江和新安江古
稱浙江,故簡稱「浙」。

12、福建省(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此設閩中郡。漢時稱福建為閩越國。唐開元年間
設福建節度使,管轄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是前兩州的名字組
成的。元設福建行省。明設福建省至今。轄區古為閩越族聚居地,故簡
稱「閩」。一說因境內有閩江,故簡稱「閩」。

13、江西省(贛)

唐代設江南西道,簡稱江西道,江西由此得名。宋設江南西路。元設江
西行省。後皆設江西省。

因贛江縱貫全省,故簡稱「贛」。

14、湖南省(湘)

唐代在洞庭湖以南,包括湘姿二水流域設湖南節度使,始出現湖南一
名。宋置荊湖南路,簡稱湖南路。元明兩代設湖南道。清代設置湖南
省。

因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

15、湖北省(鄂)

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荊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設荊湖北路,簡稱湖北
路,湖北一名產生。元明兩代設湖北道。清代設置湖北省。

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為隋以後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簡稱「鄂」。

16、廣東省(粵)

宋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由此出現廣東一名。元設廣東道。明設廣
東省。

轄區漢初為南粵之地,故簡稱「粵」。

17、台灣省(台)

台灣一名源於西拉雅族的台窩灣支族。台灣在秦漢時稱「東鯷」。三國
時稱「東夷」。元時稱「瑠求」。明萬曆年間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灣一
名。清光緒11年(1885年)設台灣省。

取全稱中的「台」字作為簡稱。

18、海南省(瓊)

因其位於南中國海域,境內最大島嶼又稱海南島,故名海南省。1988年
建省。

因秦以後稱這一帶為瓊台、瓊州或瓊崖,故簡稱「瓊」。

19、甘肅省(甘或隴)

甘肅一名始於11世紀西夏王朝設置的十二監軍之一,治所在甘州(今張
掖縣),轄甘州、肅州(今酒泉)二州,取二州首字組成甘肅。元設甘
肅行省,明代並入陝西省,清代恢復省治。

取全稱中的「甘」字作為簡稱。一說認為西夏時行政中心在甘州,故簡
稱「甘」。

由於甘、陝兩省間有隴山,甘肅古時別稱隴西,故又簡稱「隴」。

20、陝西省(陝或秦)

陝西一名,源於周代周、召二公「分陝而治」,今陝縣張汴塬一帶古稱
陝塬,當時的陝西就是陝塬以西的涇渭平原。唐安史之亂後設陝西節度
使,陝西始轉化為政區名稱。宋設陝西路。元設陝西行省。清設陝西
省。

取全稱中的「陝」字作為簡稱。

又因轄區春秋時為秦國地,故又簡稱「秦」。

21、四川省(川或蜀)

轄區秦時設蜀郡。漢設益州部。唐設劍南道,又分劍南東川、劍南西川
兩節度使。宋設西川路和峽路,後將西川、峽二路分為益州、梓州、利
州、夔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產
生。元時合並四路,設為四川行省。自此,四川省治沿用至今。

取全稱中的「川」字作為簡稱。

又因轄區西部古為蜀國地,故又簡稱「蜀」。

22、貴州省(貴或黔)

宋代以前設矩州,因當地語音「貴」「矩」難分,故也寫做貴州,元初
正式命名為貴州。明設貴州布政使司。清設貴州省。

取全稱中的「貴」字作為簡稱。一說認為因境內有貴山,故簡稱
「貴」。

轄區東北部秦時屬黔中郡,唐屬黔中道,故又簡稱「黔」。一說認為境
內有黔靈山、黔靈河,故簡稱「黔」。

23、雲南省(雲或滇)

因在雲嶺以南,故名雲南。西漢時設雲南縣。三國蜀漢時設雲南郡。元
設雲南行省。明設雲南布政使司。清設雲南省。

取全稱中的「雲」字作為簡稱。

又因行政中心昆明一帶,屬戰國時滇國地,故又簡稱「滇」。一說因境
內有滇池,故簡稱「滇」。

綜上所述,省級行政區名稱的命名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類:

一、地理位置命名:如河北、河南、山東、山西、湖北、湖南、西藏、
海南、陝西、雲南、江西、廣東、廣西等。

二、古代官府名稱或轄區名稱命名:如安徽、甘肅、江蘇、福建、四川
等。

三、賦予一定紀念意義的命名:如重慶、天津、新疆、寧夏、遼寧等。

四、以境內中心城鎮命名:如吉林、上海、北京等。

五、以境內河湖名稱命名:如浙江、青海、黑龍江等。

六、與民族名稱相關的命名:如內蒙古、台灣等。

七、其他:如貴州、香港、澳門等。

簡稱的命名,大致可歸納為:

一、以歷史名稱命名:如滬、渝、桂、冀、晉、魯、豫、鄂、粵、瓊、
秦、蜀等。

二、以境內河湖山脈名稱命名:如贛、湘、貴、浙、隴等。

三、以全稱中的一或多個字代替。

四、綜合上述幾類情況命名:如閩、皖、黔、滇、黑、遼、青、藏、甘
等。

B. 中國各省省名的由來:看看哪個省份最厲害

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後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後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後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後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為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國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後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後合並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並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並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雲南:以在雲嶺之南得名。漢即設雲南縣,為雲南得名的開始。唐為六詔,後為南詔;宋為大理國;元置雲南行省及雲南諸路道;明置雲南省,後改雲南布政使司;清改雲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
合並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後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陝西:以陝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鄜延、邠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干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後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後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陝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並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後置寧夏省;建國後撤消並入甘肅省,後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民國仍之,後設海南特別行政區,仍屬省;建國後設海南行政區,仍屬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台灣:以台灣府得名。唐宋均為化外地;元在澎湖設巡檢司,兼管台灣漁民;明為荷蘭所佔,明末鄭成功收復,設東寧省及承天府;清鄭氏,設台灣府及台廈道,是為台灣得名的開始,並正式稱台灣島,後改台廈道為台灣道;清末設台灣省,後為日佔,仍稱台灣;民國收復,恢復台灣省,省名至今未變。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建國後仍之,後改西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後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並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後均改省;建國前中共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新疆: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唐宋為西域;元明為察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地;清統一其地,其北部稱回部、南部稱准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將軍,又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其時貴州新辟疆土亦稱新疆);清未設新疆省,是為新疆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後改新疆維吾兒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C. 中國各省名字的由來嗎

1.京:戰國時期稱薊,是「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京城。遼國稱燕京。金國改稱京都。元朝稱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稱北平,永樂帝朱棣改北平為北京。簡稱京。

2.天津:明朝,燕王為爭奪皇帝位,在這里發兵渡河南下,打敗他的侄子明惠帝而篡了位。為紀念在這里渡河起兵,所以稱「天津」,意即天子經過的渡口,簡稱津。

3.上海:北宋初期,這里已形成居民點,從這里上海洋,所以稱上海。上海原來是捕魚的地方,當時漁民創造了一種捕魚工具,叫「邕」(它是由竹子編成,插在水中),後來邕改為滬,所以上海簡稱滬。

4.黑龍江省:由黑龍江而得名。因為江水呈黑綠色,蜿蜒地流著象條游龍。簡稱黑。

5.吉林省:清朝在松花江沿岸建立吉林烏拉城(今吉林市),滿語吉林是『沿』的意思,烏拉是「大川」的意思。就是沿著松花江的城市,後來建省時,就用它命名叫吉林省。簡稱吉。

6.遼寧省:由於它在遼河流域,取遼河永久安寧之意,簡稱遼。

7.河北省:相對於黃河為北。唐朝時黃河以北,太行山以東地區為河北道,1928年稱河北省。因代屬冀州地區,所以簡稱冀。

8.河南省:相對於黃河為南,主要部分在黃河以南,因為古代屬豫州地區,所以簡稱豫。

9.山西省:相對於太行山為西。明朝設置山西省,春秋時是晉國領土,所以簡稱晉。

10.山東省:相對於太行山為東。明朝設置山東省,春秋時是魯國領土,所以簡稱魯。

11.湖南省:相對於洞庭湖為南。由於湘江縱貫全省,所以簡稱湘。

12.湖北省:相對於洞庭湖為北。清朝時省會武昌屬鄂州管轄,所以簡稱鄂。

13.浙江省:境內的浙江盤回曲折,浙江就是富春江。簡稱浙。

14.江西省:唐朝為江南西道,簡稱江西道。清朝時改為江西省。因贛江縱貫全省,所以簡稱贛。

15陝西省:是指現在的河南省陝縣西南陝陌以西的地區稱陝西。簡稱陝。古代時是秦國領土,又簡稱秦。

16.安徽省:以清朝時的安慶府(今安慶)和徽州府(今歙縣)的頭一字組成。因境內有皖山(天柱山),因而簡稱皖。

17.江蘇省:是以清朝時的江寧府(今南京市)和蘇州府(今蘇州市)的頭一個字組成。簡稱蘇。

18.甘肅省:是以古代甘州(今長掖),肅州(今酒泉)的頭一個字組成,簡稱甘。境內的六盤山又叫隴山,故又簡稱隴。

19.貴州省:明朝設置貴州省。簡稱貴。因古代屬黔中郡,所以簡稱黔。

20.四川省:唐朝初年現在的四川省劍閣以南設東川,西川。這里的川,是平川廣野的意思。宋代分設益州,榨州、利州、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元朝設四川省,簡稱川。三國時是蜀國領土,所以簡稱蜀。

21.雲南省:因為在雲嶺以南而得名。相傳漢武帝時有人在白崖看見彩雲,派人追彩雲到這里,因為設立的縣在彩雲的邊,所以叫雲南,簡稱雲。因為昆明附近是古代滇國,故又簡稱滇。

22.廣東省:五代時叫廣東。明朝設廣東省,因為古代是百越(粵)地區,所以簡稱粵。

23.福建省:古代設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個州,取前兩個州的頭一個字就是福建。明朝設福建省,因是閩族人居住地區,所以簡稱閩。

24.台灣省:古代台灣稱「夷州」或「流求」,又稱「東番」、「北港」、「大員」、「大灣」,後來又改為「台灣」,清光緒年間建立台灣省,簡稱台。

25.青海省:因青海湖而得名。1928年建青海省,簡稱青。

26.寧夏回族自治區:這里原為古代西夏地區。取夏地安寧的意思,因此叫寧夏。1928年設寧夏省。1958年設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

27.廣西壯族自治區:明朝初年建廣西省,1958年建廣西壯族自治區,因古代是桂林郡,故簡稱桂。

28.西藏自治區:元朝、明朝稱西藏地區為烏斯藏,「烏斯」是藏語「中央」的意思,藏是「聖潔」的意思。因為它在中國西部,稱西藏。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簡稱藏。

29.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古代稱西域,公元前一世紀起,成為漢王朝的一部分,因為是新開辟的疆土,習慣上稱新疆。清光緒年間設置新疆省,解放後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

30.內蒙古自治區:是蒙古族聚居地區,清朝時,為區別外蒙古,習慣上稱為內蒙古。1947年成立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是所有簡稱中最長的一個。

D. 中國各省名稱的由來

1、北京市

簡稱:京。由來:取全稱中的「京」字作為簡稱。以省、市、區名稱的第二個字為簡稱的北京有據可查的第一個名稱為「薊」,是春秋戰國時燕國的都城。遼金是將北京作為陪都,稱為燕京。金滅遼後,遷都於此,稱中都。元代改稱大都。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於此,改稱「北京」。

2、天津市

簡稱:津。由來:取全稱中的「津」字作為簡稱。以省、市、區名稱的第二個字為簡稱的唐宋以前,天津稱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稱「直沽寨」。元代設津海鎮,這是天津建城的開始。明永樂2年(1404年)築城設衛,始稱天津衛,取「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

3、上海市

簡稱:滬,其他簡稱:申。由來:以境內大河名稱為簡稱的有上海之稱始於宋代,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4、江蘇省

簡稱:蘇,由來:以省、市、區名稱的第二個字為簡稱的有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

5、浙江省

簡稱:浙,由來:以境內大河名稱為簡稱的有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6、安徽省

簡稱:皖,由來:以境內山名是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並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7、福建省

簡稱:閩,由來:以境內大河名稱為簡稱的有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境內有江叫閩江,以閩江為母親河,故簡稱「閩」。

8、江西省

簡稱:贛,由來:以境內大河名稱為簡稱的有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因境內有貫穿省內南北的河流叫贛江,以贛江為母親河,故簡稱「贛」。

9、湖南省

簡稱:湘,由來:以境內大河名稱為簡稱的有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 因境內有貫穿省內南北的河流叫湘江,以湘江為母親河,故簡稱「湘」。

10、山東省

簡稱:魯,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明朝設置山東省,春秋時是魯國領土,所以簡稱魯。

11、河南省

簡稱:豫,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相對於黃河為南,主要部分在黃河以南,因為古代屬豫州地區,所以簡稱豫。

12、內蒙古自治區

簡稱:內蒙古,由來:以區名的前三字為簡稱的有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是蒙古族聚居地區,清朝時,為區別外蒙古,習慣上稱為內蒙古。1947年成立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是所有簡稱中最長的一個。

13、湖北省

簡稱:鄂,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清朝時省會武昌屬鄂州管轄,所以簡稱鄂。

14、寧夏回族自治區

簡稱:寧,由來:以西夏安寧得名。這里原為古代西夏地區。取夏地安寧的意思,因此叫寧夏。1928年設寧夏省。1958年設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

1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簡稱:新,由來:新疆,意為「故土新歸」。古代稱西域,公元前一世紀起,成為漢王朝的一部分,因為是新開辟的疆土,習慣上稱新疆。清光緒年間設置新疆省,解放後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

16、廣東省

簡稱:粵,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五代時叫廣東。明朝設廣東省,因為古是百越(粵)地區,所以簡稱粵。

17、西藏自治區

簡稱:藏,由來:以省、市、區名稱的第二個字為簡稱的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元朝、明朝稱西藏地區為烏斯藏,「烏斯」是藏語「中央」的意思,藏是「聖潔」的意思。因為它在中國西部,稱西藏。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簡稱藏。

18、海南省

簡稱:瓊,由來: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民國仍之,後設海南特別行政區,仍屬省;建國後設海南行政區,仍屬省,1988設立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19、廣西壯族自治區

簡稱:桂,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復設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20、四川省

簡稱:川或蜀,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以省、市、區名稱的第二個字為簡稱的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

21、河北省

簡稱:冀,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後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後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22、貴州省

簡稱:貴或黔,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23、重慶市

簡稱:渝,其他別稱:巴,由來:重慶古稱「巴」,商周時期為巴國首都。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重慶之名始於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後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隋時,嘉陵江稱渝水,重慶因位於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渝」。

24、山西省

簡稱:晉,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25、雲南省

簡稱:雲或滇,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雲南,以在雲嶺之南得名因在雲嶺以南而得名。相傳漢武帝時有人在白崖看見彩雲,派人追彩雲到這里,因為設立的縣在彩雲的邊,所以叫雲南,簡稱雲。因為昆明附近是古代滇國,故又簡稱滇。

26、遼寧省

簡稱:遼,由來: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

27、陝西省

簡稱:陝或秦,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陝西,以陝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鄜延、邠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28、吉林省

簡稱:吉,由來: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干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29、甘肅省

簡稱:甘或隴,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30、黑龍江省

簡稱:黑,由來: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31、青海省

簡稱:青,由來: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後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32、台灣省

簡稱:台,由來: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台灣,以台灣府得名。古代台灣稱「夷州」或「流求」,又稱「東番」、「北港」、「大員」、「大灣」,後來又改為「台灣」,清光緒年間建立台灣省,簡稱台。

33、香港特別行政區

簡稱:港,由來:宋代以前,香港是海上漁民捕魚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後,島上有個小村,叫「香港村「,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

34、澳門特別行政區

簡稱:澳,由來:澳門名字最早記錄於明朝史書,叫做「蚝鏡」(濠鏡),意為海灣如明鏡,盛產「蚝」。後又稱做「澳」,即船隻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稱「蚝鏡澳」,因隸屬廣東香山,亦稱「香山澳」。

(4)各省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1、四大經濟區,以省級行政區劃分的結果如下:

(1)東北地區(3個):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

(2)東部地區(11個):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福建省、山東省、廣東省、海南省、台灣省

(3)中部地區(6個):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

(4)西部地區(12個):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雲南省、西藏自治區、陝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2、政區地名詩

兩湖兩廣兩河山,四江二寧福吉安。

雲貴川藏青甘陝,新蒙瓊瑜北上天。

港澳特別行政區,一國兩制譜新篇。

大陸台灣本一家,企盼早日大團圓。

3、行政區劃審批

(1)全國人大審議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的設立、撤銷、更名;

(2)國務院審批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的行政區劃界線的變更,地區、盟、自治州、地級市、縣、自治縣、旗、自治旗、縣級市、市轄區、林區、特區的設立、撤銷、更名或者改變隸屬關系;

(3)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特別行政區政府審批縣級部分行政區域界線的變更;鄉、民族鄉、鎮、街道、蘇木、民族蘇木的設立、撤銷、更名或變更行政區域界線;

E. 中國各省名字的由來

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後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後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後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後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後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後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後改為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後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國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後仍改遼寧省;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後合並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並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後合並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雲南:以在雲嶺之南得名。漢即設雲南縣,為雲南得名的開始。唐為六詔,後為南詔;宋為大理國;元置雲南行省及雲南諸路道;明置雲南省,後改雲南布政使司;清改雲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後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後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後合並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後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陝西:以陝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延、?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干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後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後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陝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並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後置寧夏省;建國後撤消並入甘肅省,後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民國仍之,後設海南特別行政區,仍屬省;建國後設海南行政區,仍屬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台灣:以台灣府得名。唐宋均為化外地;元在澎湖設巡檢司,兼管台灣漁民;明為荷蘭所佔,明末鄭成功收復,設東寧省及承天府;清鄭氏,設台灣府及台廈道,是為台灣得名的開始,並正式稱台灣島,後改台廈道為台灣道;清末設台灣省,後為日佔,仍稱台灣;民國收復,恢復台灣省,省名至今未變。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建國後仍之,後改西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後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省;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並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後均改省;建國前中共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新疆: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唐宋為西域;元明為察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地;清統一其地,其北部稱回部、南部稱准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將軍,又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其時貴州新辟疆土亦稱新疆);清未設新疆省,是為新疆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後改新疆維吾兒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閱讀全文

與各省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岩名字寓意 瀏覽:278
製作名字的軟體叫什麼 瀏覽:460
好聽的游戲情侶名字大全 瀏覽:856
姓名帶薇的女孩名字 瀏覽:861
冬櫻開頭名字 瀏覽:168
晞彤這個名字寓意 瀏覽:446
貓咪名字大全phpwind 瀏覽:958
李性四個字的名字 瀏覽:956
lol好聽的名字 瀏覽:909
善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295
張翊澤名字打分 瀏覽:389
帶瑾的女孩高雅名字 瀏覽:886
2016女孩名字大全及寓意 瀏覽:170
三個字酒店名字 瀏覽:658
1999年12月18男孩名字 瀏覽:807
自己名字的含義作文 瀏覽:267
貸款公司小組名字大全 瀏覽:13
古代宮賦名字 瀏覽:934
四個人的微信群名字 瀏覽:300
怎麼看名字五行缺啥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