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明朝名字的由來
看過金庸的小說嗎?倚天屠龍記裡面提過的明教阿
朱元璋當時是一個小嘍羅的,最後利用卑鄙的手法奪取了權力,可以看看小說最後的那幾章
② 朱元璋有四個名字,其中他排行第四,為什麼卻叫朱重八
朱元璋有四個名字,其中他排行第四,卻叫朱重八原因在於雖然他雖然是在家裡排名第四,不過在家族兄弟中排名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不過後來朱元璋自己決定朱重八不符合自己的身份,才有了朱元璋這個流傳千載的霸氣的歷史名字,他的一生可以說像他的名字一樣,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朱元璋有這樣的一個名字,名字不管如何,他的歷史功績卻是永不磨滅。
③ 朱元璋的名字的由來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出生寒微.本來並沒取正式的名字.依照他們朱家的老傳統,就叫"朱重八".---奇怪的是怎麼不叫"朱八八"阿!
朱家一以慣之的堅持數字化命名的傳統,詳見我以前的博文<姓名的數字時代>.這里只是簡單再介紹以下:
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
朱重八曾祖名字:朱四九
朱重八祖父名字:朱初一
他的父親,叫朱五四
必須說明的是,取這樣的名字不是因為朱家是搞數學的,而是因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學和當官就沒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齡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登記戶口的人一定會眼花)
後來朱重八投身於偉大的革命事業.到濠州城投奔郭子興從事職業造反工作.很受郭的器重.郭子興就為他取了個大號,就叫做將朱元璋,
所謂璋,是一種尖銳的玉器,這個朱元璋實際上就是誅元璋,朱重八把他自己比成誅滅元朝的利器,而這一利器正是元朝的統治者自己鑄造出來的。在今後的二十年裡,他們都將畏懼這個名字。
④ 朱元璋有四個名字,其中他排行第四,為何卻叫朱重八
《明朝那些事兒·朱元璋卷》開篇列出「姓名:朱元璋 別名:朱重八、朱國瑞。」不過將朱重八列入「別名」一欄,不太對,應該把朱重八、朱興宗單獨列為「曾用名」一欄。但是,朱元璋生於元文宗天歷元年(1328年)農歷九月十八(陽歷10月21日),這一年他父親朱五四48歲,母親陳氏43歲,父母的年歲相加91歲。
再向上追溯,我們會發現用數字取名並非元朝人的專利,而是老早就有的風俗。可見,用數字取名不過是一種風俗而已,並非出於官方的強制,至少在宋朝就有,元朝人只是沿用了這個風俗。而朱元璋之後改名,就把朱重八改名為朱元璋。朱:誅,元:元朝,璋:古代指尖銳的武器。連起來就是誅殺元朝的尖銳武器。可見朱元璋對於誅殺元朝的決心。
⑤ 朱元璋為什麼又叫朱重八
按照元朝的統治格局,只有蒙古人生下來就可以有名字。色目人或北人或南人如果沒有上學或當官就只能以一下三種方式之一命名:
1、出生時父母年齡相加
2、出生時的體重
3、出生時農歷的月份和日子
朱重八的起名就屬於第一類,是根據父母年齡和起的。
朱元璋的祖籍在江蘇沛縣,後遷句容。到他祖父、父親時又幾經遷徒,最後才定居安徽鳳陽。朱元璋的世祖名仲八,生有三子,長子名六二、次子名十二、三子名百六,百六是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有兩個兒子,長子名四五、次子名四九,四九是朱元璋的曾祖。
朱四九生了四個兒子,依次名為初一、初二、初三、初十,初一是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有兩個兒子,叫五一、五四,五四(朱世珍)是朱元璋的父親。伯父和父親各生四子,依出生先後排名,朱五一的兒子叫重一、重二、重三、重五。
朱五四的兒子叫重四、重六、重七、重八,重八就是朱元璋(有一種說法是朱元璋剛生下來的時候,身上有蟲子爬(估計是蛔蟲),其父即給他起名「蟲扒」,後又改為重八)。朱世珍妻陳二娘。朱元璋後來參加起義軍,當了元帥,覺得「重八」這個名字太土,就自己給自己改名元璋。
(5)朱元璋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人物評價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於政事,建樹頗多,特別是創設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業,促成明朝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局面,還影響到清朝。自明到清,中央集權的政治統治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漸趨完備。
朱元璋最重要的功績是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平定天下,廢除了蒙古人制定的種族等級及壓迫政策,恢復了中華,帶領華夏復興。他從天災人禍和飢寒交迫的鍾離村,一直到南京登基,和他的文臣武將所走的這條道路,不僅僅是為私人和某個階級的利益,如同他的自述——我本淮右布衣,天下於我何加焉。
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
⑥ 大明的開創者朱元璋,他的名字由來有那些故事
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其父為朱世珍 ,母為陳氏。家裡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後改名為朱元璋,改名「朱元璋」意為誅(朱)滅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種玉器)。
朱元璋小字重八,後來取大名興宗,後改為德裕,再改為元璋,竝取表字國瑞。改名元璋的時候是暗通察罕帖木兒,為了向察罕獻媚,因為察罕的表字是廷瑞。
名字相配,元璋就是要當元廷之圭璋,國瑞就是國之瑞物。朱重八的兄弟叫朱興隆,朱興祖,朱興宗。
另一層含義:「元」者,拯救、恩惠、澤被之意也;「璋」,意指華夏土地,及其之上生活的人民。兩個字連起來的意思不言自明。
隨著長大這位朱家老八投奔義軍,娶了義軍首領郭子興的義女馬氏為妻,人們對他的稱呼也變了,不再叫他朱重八,而尊稱他為朱公子,也就是從那時起,他取名「元璋」,字「國瑞」。
據《明太祖實錄》解釋,「璋」是一種帶斜尖的玉石,「朱元璋」即是誅滅元朝的銳利玉器;而「朱國瑞」的意思是要建立一個以紅色為祥瑞的國家。
(6)朱元璋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明朝洪武年間,適逢全國災荒,百姓生活很艱苦,而一些達官貴人卻仍然花天酒地。朱元璋決定自上而下整治一番揮霍浪費的吃喝風,只是一時又難於找到合適的時機。
他冥思苦想,終於想出一個好辦法來了。皇後生日那天,滿朝文武官員都來祝賀,宮廷里擺了十多桌酒席。朱元璋吩咐宮女們上菜。
首先端上來的是一碗蘿卜,朱元璋說道:」蘿卜、蘿卜,勝過葯補。民間有句俗話說』蘿卜進了城,葯鋪關了門』。願眾愛卿吃了這碗菜後,百姓都說』官府進了城,壞事出了門』。
來、來、來,大家快吃。」朱元璋帶頭先吃,其他官員不得不吃。宮女們端上來的第二道菜是韭菜。朱元璋說:」小韭菜青又青,長治久安得民心。」
說完朱元璋又帶頭夾韭菜吃。其餘官員也跟著夾韭菜吃。接著,宮女們又端上兩碗別的青菜,朱元璋指著說:」兩碗青菜一樣香,兩袖清風好臣相。
吃朝廷的俸祿,要為百姓辦事。應該像這兩碗青菜一樣清清白白。」。吃法與上次一樣,皇帝先吃,眾官仿效,風卷殘雲。吃完後,宮女們又端上一碗蔥花豆腐湯。
朱元璋又說:」小蔥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明如日月,寅是寅來卯是卯,吾朝江山保得牢。」朱元璋動筷後,眾官也就搶著吃了。
吃完後,眾官員以為下面可能就是山珍海味了,殊不知等了好久,宮女們就是不端菜來了。朱元璋見大家情緒有點緊張,於是當眾宣布:」今後請客,最多隻能』四菜一湯』。
皇後的壽筵就是榜樣,誰若違反,定嚴懲不貸。」接著宣布散宴。傳說,自那次宴會後,文武眾官宴會無一敢違例,廉儉之風倒也盛行一時。
⑦ 朱元璋為什麼叫朱重八,朱重八名字來源
因為家裡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
朱元璋,漢族,原名朱重八,出生於元文宗天歷元年九月十八日(公元1328年10月28日),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其父為朱世珍 ,母為陳氏。
家裡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後改名為朱元璋,改名「朱元璋」意為誅(朱)滅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種玉器)。
(7)朱元璋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從朱重八這個名字就可以看的出來,朱元璋的家庭十分的貧寒卑微,並沒有為他的人生增添任何的助力,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在元朝末期卻參加了反抗元朝的軍隊。
並且很快就受到了將領的欣賞。也正是因為小時候家庭貧困的原因,所以他在創造明朝之後一直嚴厲打擊貪官。
而且懂得百姓想的是什麼,這樣一來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政治管理上,他都有著很大的優勢,這才造就了偉大的明朝。
朱元璋的故事:
1、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
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將「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裡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
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
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2、牛鑽石壁
朱元璋小時候,曾經給員外家放牛。員外是個尖酸刻薄的人,自己每天吃大魚大肉,給朱元璋吃的卻是野菜餿飯。每天看到員外吃大魚大肉,朱元璋心裡那個饞啊。
一天,朱元璋吃不消饞蟲的折磨了,就在放牛的時候,偷偷把一隻牛殺了,把肉吃了。牛肉一吃,朱元璋心想,糟了,交不了差了。員外要是發現少了一頭牛,不要了朱元璋的小命才怪。
朱元璋想呀想,終於相處了一個辦法。他把牛尾巴插進一塊大石壁的縫里,然後對大石壁說:「大石壁呀大石壁,等會有人來拉牛尾巴時,你可要夾夾緊,學學牛叫啊。」
朱元璋匆匆跑到員外家,對員外說:「不好了,牛鑽到大石壁里去了。」員外不信,就跟著朱元璋去查看。果然石壁上有一條牛尾巴露在外面。
朱元璋說:「老爺你看,整條牛都鑽進去了,只有一條尾巴還在外面呢。」員外將信將疑,抓住牛尾巴就往外拉,可是一寸也拉不出來。
裡面還發出了「哞,哞」的牛叫聲。聽到牛叫聲,員外於是相信牛是鑽到石壁里去了,也就不好責怪朱元璋,只好自認倒霉。
⑧ 朱元璋的原名(朱重八)怎麼念
朱重八:讀音是zhūchóngbā。
朱重八名字的由來
朱元璋是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他的父親和祖父等數輩人都是拖欠稅款的貧農。為了補貼家用,朱元璋從小就給村裡的地主階級放牛。
當時,元朝廷壓榨百姓,民族矛盾變得十分尖銳。在蒙古人的統治下,漢人根本沒有任何尊嚴可言。甚至,不允許漢人有自己的姓名。
平民百姓很多都沒有名字,有的乾脆用出生日期來稱呼,也有一些是按照家中排名輩分來稱呼的,而朱元璋就屬於後者這種情況。當時家族中到了他這一輩的孩子都屬於「重」字輩兒,而他們家總共有四個孩子,但是在家族中他的排行卻只能排到第八個,所以才會取名為朱重八,直到後來他才將名字改成了朱元璋。
(8)朱元璋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朱元璋,中國明朝開國皇帝,生於濠州鍾離之東鄉(今安徽省明光市趙府村躍龍岡)。俗稱洪武帝、朱洪武,謚高皇帝,廟號太祖,其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
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參與元末起義,並通過連年征戰,最終統一中國,建立中國歷史上的另一個大一統的明皇朝。
明太祖在位期間通過廷杖大臣、廢相、設錦衣衛、大殺功臣(也包含懲治貪贓枉法的元勛)等毒辣手段建立起一套維護皇權的體制,正是由於他的這些舉措,使得明朝276年時間內,沒有外戚專權或軍閥割據,黨爭現象亦未形成似唐末「牛李黨爭」的禍亂。
然而,他為鞏固君權,於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後廢除丞相,令權力高度集中於皇帝而臣下權力分散,進而導致明朝後來內臣宦官亂政的局面,不過宦官僅是皇帝牽制文官集團所扶植的力量,其並未對皇帝的權力基礎造成影響,沒有達到漢唐宦官動輒廢立皇帝的程度。
政治方面的為政舉措
1、政治改革
(1)中央改革和清理權臣
明初官僚機構沿襲自元朝,朱元璋進行了改革,在中央廢除中書省,明初中書省負責天下政務,其長官為左、右丞相,位高權重,丞相極易與皇帝發生矛盾,明朝時以胡惟庸任相後最甚。胡惟庸勢力逐大,威脅皇權,且日益驕橫,懈怠政事。於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名處死了胡惟庸和有關的官員,同時宣布廢除中書省,不再設丞相。
(2)地方改革
在地方廢除行省制,設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別擔負行中書省的職責,三者分立又互相牽制,防止了地方權力過重。在各府縣的重要地方,朱元璋還設置了巡檢司,負責把關盤查、緝捕盜賊、盤詰奸偽。
2、打擊貪官
朱元璋出身貧苦,受貪官污吏的敲詐勒索,所以,登基後在全國掀起了「反貪官」運動,矛頭直指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貪官污吏。
首先,對貪污六十兩銀子以上的官員格殺勿論。他發現御史宇文桂身藏十餘封拉關系私托求進的信件後,立即派人對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府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從上到下貪污腐敗現象極其嚴重,他龍顏大怒,立即詔令天下:犯官吏貪贓滿六十兩者,一律處死,決不寬貸,只要是貪污,不管涉及到誰,決不心慈手軟,一查到底。
其次,從自己身邊「高幹」開刀。明初的中書省下屬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中,由於大量留用元朝的舊官吏,以及一些造反起家的功臣。他們有恃無恐貪贓枉法。朱元璋對這些官員進行懲處。
第三,朱元璋利用殘酷刑法處置貪官,採取「剝皮揎草」、挑筋、斷指、斷手、削膝蓋等酷刑。「剝皮揎草」刑法,就是把那些貪官拉到每個府、州、縣都設有的「皮場廟」剝皮,然後在皮囊內填充稻草和石灰,將其放在處死貪官後任的公堂桌座旁邊,以警示繼任之官員不要重蹈覆轍,否則,這個「臭皮統」就是他的下場。這種舉措震懾了一批官員,使他們行為大為收斂。
第四,朱元璋對自己培養的幹部決不姑息遷就。為了培養和提拔新力量,朱元璋專門成立了培養人才的國子監,為沒有入仕的年輕讀書人提供升遷機會。他對這些新科進士和監生厚愛有加,還經常教育他們要盡忠至公,不為私利所動。然而洪武十九年,他派出大批進士和監生下基層查勘水災,結果有141人接受宴請,收受銀鈔和土特產品。對於那些受賄人員全部處理。
第五,朱元璋制定整肅貪污的綱領——《大誥》和《醒貪簡要錄》。《大誥》一書是他親自審訊和判決的一些貪污案例成果的記錄,書中還闡述他對貪官態度、辦案方法和處置手段等內容。朱元璋下令全國廣泛宣傳這本書;他還叫人節選抄錄貼在路邊顯眼處和涼亭內,讓官員讀後自律,讓百姓學後對付貪官。
第六,允許民間百姓上訪。明朝允許百姓扭送不法官吏。如果官吏在徵收稅糧以及攤派差役作弊曲法,百姓可以向上級官吏舉報,也可以直接扭送。對於封建時代而言,完全打破了一貫「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慣例。賦予百姓直接查送官吏的權力,是中國幾千年法治史中破天荒的政治創舉。
3、勤政廉政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他從來不憚給自己增加工作量。從登基到去世,他幾乎沒有休息過一天。朱元璋的節儉,在歷代皇帝中也堪稱登峰造極。稱帝後,在應天修建宮室,只求堅固耐用,不求奇巧華麗,還讓人在牆上畫了許多歷史故事,以提醒自己。
朱元璋每天早飯,只用蔬菜,外加一道豆腐,他所用的床,並無金龍在上,他命工人給他造車子造轎子時,按規定應該用金子的地方,都用銅代替。主管的官員報告說用不了很多黃金,朱元璋卻說,他不是吝惜這點黃金,而是提倡節儉,自己應作為典範。
朱元璋還在宮中命人開了一片荒來種菜吃。洪武三年(1370)正月的一天,朱元璋拿出一塊被單給大臣們傳示,大家一看,都是用小片絲綢拼接縫成的百納單。
⑨ 名字的來歷朱
朱姓的來源和演變
朱姓起源主要有五大支系:朱襄氏之裔、曹姓、狸姓、子姓和外族的改姓。 第一支出自朱襄氏。朱襄氏族是以蜘蛛為圖騰,亦有認為是以赤心木(一種樹心為紅色的樹)為圖騰,活動於河南淮陽一帶的部落,其後有朱姓,有5 000多年的歷史。朱姓的第一個名人是舜臣朱虎。朱虎氏族或為朱襄氏的後裔,朱虎的子孫表現不俗,西周的名隱士朱張,戰國時齊人朱毛,魏國大力士朱亥,西漢中邑侯朱進等名人均稱是朱虎的後代。在先秦時一直活躍在冀魯豫地區。
第二支出自曹姓。黃帝之裔高陽氏顓頊之後,祝融氏吳回之子陸終的第五子安,曹姓。曹部落以棗為圖騰,始居於陝西周至,後東遷河南靈寶東的曹陽,舜、夏至商初,曹人一直居於曹陽。商朝初再東遷河南滑縣東的漕邑,殷商初,曹人被迫東遷於山東定陶。曹部落中有一支朱氏族,居住在曹陽之西南的朱陽,朱人隨曹人而遷移,商朝時遷移到河南淮陽原朱襄氏居住過的地方,春秋時為陳國的株邑。西周初,周武王封女婿媯滿於陳,奪株邑並入陳國,並封曹姓朱人的後裔曹挾於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南陬村,建立邾國,為魯國附庸。公元前614年遷到繹,今山東鄒城東南紀王城,一部分邾人南遷朱方,今江蘇丹徒東南。戰國中葉,楚宜王滅邾國,並遷邾人於楚的邾地,今湖北黃岡西北。邾人遂以邾為氏,繼而去邑為朱姓。曹姓朱氏是朱姓中最主要的成分。在先秦時期,曹姓朱氏一直活動於豫魯蘇鄂地區,曹姓朱氏的歷史也有2 400年。漢朝時沛國(今江蘇徐州)成為朱姓最重要的繁衍中心和發祥地。
第三支系出自狸姓。帝堯之子丹朱之後,以名為氏。因丹朱封在丹水流域,在今河南淅水地區,古號丹朱。舜封丹朱為房邑侯,故稱房侯,別為狸姓。丹朱部落被舜打敗後,族人四散居於河南、河北、山東、湖北、湖南等地,其中一支以丹朱的名為氏。隋唐時期,其後代在沛國相縣發展為望族。狸姓朱氏的歷史也有4000年之久。
第四支源自子姓。周成王封商紂王之庶兄微子啟於宋,以奉商祀。戰國後期公元前286年,齊國滅宋。居於江蘇碭山的宋微子之裔公子朱的後代以先祖名為姓。秦漢之際徙於河南南陽,東漢時已發展成朱姓大族,直到唐宋時期,南陽朱姓仍是朱姓中的著名望族。子姓朱氏的歷史有2 300年。
第五支系外族和其他姓氏的改姓。從三國以來,重要的由其他姓氏改姓朱的有施、康、李、范、舒、邱、胡等姓,尤其明朝帝王的賜國姓朱,其人數之多、數目之大,是歷史上罕見的。魏晉隋唐時,北方戰亂和民眾大遷移,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外族的血液,朱姓中也流入外族人的基因。最主要的有:西漢的南越族的朱氏,北魏時鮮卑族慕容部的可朱渾氏族,宋朝金國的女真人兀顏氏族,清朝滿洲八旗的烏蘇氏、朱佳氏、珠錫哩氏等氏族的集體改姓朱。這些外族與漢族長期混居後最終同化為漢族。
朱姓是中國人口最多的二十大姓之一,尤其在江浙皖地區中極有影響。朱姓大約佔了當代人口的1.3,即每1 000個中國人中姓朱的人至少有13個,總人口大約在1 500餘萬。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朱姓歷代名人653名,占名人總數的1.44,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十一位;朱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92,排在第二十一位;朱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1.9,排在第十二位。
我國朱姓產生過許多世家大族,出現過無數名人。先秦以來,朱姓稱帝者25人,先後建立了高句麗、後梁、明等政權。傑出的人物有:西漢大臣朱買臣、高句麗國君朱蒙,東漢大將朱儁,三國時魏國名僧朱士行,東晉名將朱序,南朝梁國大將朱異,唐朝宰相朱敬則、名將朱環、割地稱秦的朱沘、割地稱冀王的朱滔,五代後梁太祖朱溫,宋朝醫學家朱肱、詞人朱敦儒、詩人朱弁,南宋理學家兼教育家朱熹、學者朱震,元朝醫學家朱丹溪、數學家朱世傑、地理學家朱思本、畫家朱德潤、戲曲作家朱凱,元明之際學士朱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劇作家朱權、朱有燉、歷史學家朱載堉,明清之際學者朱之瑜,清朝書畫家朱耷、文學家朱彝尊、文字訓詁學家朱駿聲,民國中央研究院院長朱家驊、民主革命家朱執信、地質學家兼古生物學家朱森,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朱德、物理學家朱經武、美學家朱光潛、語言學家朱德熙、民族樂器演奏家朱英、化學下程學家朱亞傑、電子學家朱物華、生理學家朱壬葆、實驗生物學家朱洗、魚類學家朱元鼎、病毒學家朱既明、理論物理學家朱洪元、土壤化學家朱祖祥。
歷史上朱姓的分布和遷移
秦漢時,朱姓已普遍分布於中原和華東地區,尤其在江蘇南部興起,形成江南朱姓大族。同時由中原向西北的陝西挺進,至東漢末,朱姓的足跡已西達四川、南抵福建。唐朝時朱姓已出現在廣東。明朝是朱姓的鼎盛時期,朱元璋大封同姓王,大賜國姓朱,這樣朱姓迅速地向全國發展,特別是明初向雲南的進軍和屯墾,使西南地區的朱姓得到很大的發展。明朝末朱姓進入了台灣地區。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朱姓大約有1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1.4,排在第十位。朱姓第一大省是江西,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15.8,占江西省總人口的2.2。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河南(14.3)、江蘇(10.4)、浙江(10.2),這四省朱姓大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50;其次分布於四川(9.3)、安徽(7.6)、湖北(7.4),這三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5。全國形成了贛蘇浙皖豫、川鄂兩大朱姓聚集地區。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朱姓大約有186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2,列為第十一位。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朱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600年中朱姓人口總增加率為69,凈增加了76萬。明朝時期,浙江為朱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19.4,占省總人口的2.4。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於浙江、江蘇(18.3)、江西(13.7)三省,大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51;其次分布於甘肅(9.5)、山東(6)、福建(6),這三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2。宋、元、明600餘年,朱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同時也向西北和西南運動。東南地區的朱姓有了長足的發展。全國重新形成了蘇浙贛魯、福建、甘肅三塊朱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朱姓的人口已達1 512萬,為全國第十四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26。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朱姓人口由186萬增到1 512萬,增長了大約8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朱姓人口的增加速度大大低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這可能與在明朝滅亡之後,皇族朱姓因遭追殺避國難而改姓,以及由其他姓氏所改的朱姓又紛紛改回原來姓的緣故有關。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江蘇(14.8)、廣東(10.5)、浙汀(9.8)、河南(8.9)四省,大約佔全國朱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四川(6.1)、安徽(5.8)、湖南(5.1)、山東(4.6),四省的朱姓又集中了21。江蘇為朱姓第一大省,占省總人口的3。全國形成了蘇浙皖的朱姓高密度聚居區。在近600年期間,朱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南、南方和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
當代朱姓的分布頻率
朱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江蘇南部、浙江北部、安徽東部,每平方公里的朱姓人口達到6.4人以上,有的地區最高達到11人以上。密度最高的(6.4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僅僅占國土面積的2.1,朱姓人口大約161萬;3.2-6.4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7.4,朱姓人口大約283萬;1.6-3.2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35.1,朱姓人口大約767萬;不足1.6人/平方公里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55.4,朱姓人口大約301萬。
朱姓分布很廣,但不均衡。朱姓在華東地區的長江三角洲是最常見的姓氏之一。在江蘇南部、浙江、安徽東南。廣東珠江三角洲、雲南昆明地區,朱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6以上,杭嘉湖地區高達3,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4.5;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江西大部、福建、廣東大部、雲南大部、黑龍江東部和西北,朱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1.2-1.6,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9.2;在青海湖以東的其他地區、新疆西北,朱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4一1.2,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52.8;其他地區,朱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4,覆蓋面積佔了總國土面積的33.5。
血型分布特徵
朱姓人群的血型分布總的是:O型497萬,佔32.9;A型437萬,佔28.9;B型440萬,佔29.1;AB型138萬,佔9.1。朱姓總人口1 512萬。
江蘇大部、浙江大部、安徽南部地區是朱姓人口最密的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3.3,朱姓220萬,約占朱姓總人口的14.6。其中O型76萬,A型66萬,B型59萬,AB型19萬。
蘇浙皖其他地區、冀魯豫、川鄂湘贛、閩粵、滇中北、黔北、甘南、青東南、寧夏、陝南、遼吉黑、內蒙古東部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41.3,朱姓991萬,約占朱姓總人口的65.5。其中O型325萬,A型287萬,B型289萬,AB型90萬。
其他地區,約占國土面積的31.1,朱姓301萬,約占朱姓總人口的19.9。其中O型96萬,A型84萬,B型92萬,AB型29萬。
朱亮——下相(現江蘇宿遷)人,天賦異能,降生之日平息20餘日暴雨。天空大亮,故名亮。能通過意志力改變事物最終結果。與宣氏奇才宣力井一見如故,一同隱居於項王故里共探大宇宙之奧秘。
一.朱姓是當今中國第十四大姓,人口占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在台灣排名第三十二。朱姓原作邾姓,出自曹姓。其祖先曹挾,是古帝顓項的後代,被周武王封在邾,建立了邾國。因為邾國比較弱小,就依附於強大的魯國。到戰國時期,邾國被楚國滅掉,邾國的王室成員逃到沛,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後來又把「邾」的右半邊去掉,就成了朱姓。 發展和演變:朱姓也有另外一個起源,是說帝舜時有一個大臣叫朱虎的,他的子孫也以朱為姓。雖然這一支的時間比較早,但朱虎的後代卻沒有資料可以查證。朱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沛縣,丹陽,吳郡,錢塘,譙郡,義陽,太康,洛陽,長沙,南康,吉安,建陽,廬陵等。朱姓名人,尚有朱子清、朱子謙等。
二,朱、庄、嚴三姓聯宗 1970年,生活於台灣、香港的朱、庄、嚴三姓發起並完成聯宗,編輯出版《朱庄嚴氏大族譜》。[15] 三姓得以聯宗的歷史因緣並不單一,而是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庄、嚴二姓原姓「庄」,後因避諱而改姓「嚴」。鄭樵《氏族略第六》避諱第八:「庄氏避漢明帝諱,改為嚴氏。」與此類似的例子,還有「籍氏避項羽諱,改為席氏」,「慶氏避漢安帝父諱,改為賀氏」,「師氏避晉景帝諱,改為帥氏」等等。《朱庄嚴氏大族譜》轉載《香港庄嚴宗親總會會刊》中的《庄嚴氏族考》一文,作者嚴既澄,所述庄、嚴二姓淵源頗詳,茲引如下: 庄、嚴二氏,均導源於春秋時代之楚國,原屬羋氏。至春秋末葉,楚莊王之後裔,始有改稱庄氏者,此亦我漢族古代以謚為氏之例。惟在楚莊王之前,宋國已先有庄氏之族,見於《左氏傳》;其地區亦在今河南省之東南部,與楚國領土相毗連。宋國之庄氏苗裔不多,遠不如楚國之一支。故今日回溯我族之起源,仍當以楚莊王之後裔為主,而以宋國之庄氏為旁支。當時楚國幅員甚廣,至戰國時代,且一躍而為七雄之一,與魯省之齊國,同為新興之秦之勁敵。由是庄氏之族人,亦隨政治勢力之擴張,而遍布於中原各地;惟仍以楚國本部所轄之豫、鄂、湘、桂,以及吳越兩國之領土為宗支最繁。至東漢明帝時,以明帝名庄,乃諱庄為嚴,所有西、東漢嚴姓之著名人物,殆均為庄氏所改稱。大抵兩漢時通都大邑之中,當不復有以庄為姓者;惟山陬海隅、政令不及之處,或不免有一仍舊貫者。至晉、唐以後,恢復本姓者漸多,從此庄、嚴二氏遂並行於中國各地。 庄、嚴二姓以東漢明帝以前之庄姓,為二姓聯宗的根據。因此,庄、嚴異姓聯宗的性質,大致接近於本文第一節討論的源於同一古姓的異姓聯宗類型。 第二,朱與庄、嚴聯宗的根據,源於贅婿關系。《朱庄嚴氏大族譜》載有《朱庄嚴三姓淵源》一文。此文原作者為庄氏龜洋十二世孫庄英玉,作於南明永曆十五年(1661),岩嶺十九世孫庄順安(序平)於1968年改寫。移錄如下: 夫始三郎庄公,號太平山老人,系唐黃門都監庄森公之第十三世孫也,父庄杉公,母蘇氏;先世乃廣東潮州府揭陽縣人氏。值宋末元初,世景擾攘,屢遭兵燹;父祖避亂,僑居大埔縣神前鄉獅子口住焉。不幸年幼失怙,依伯松公教養。迨元至治二年(1322),公年廿七,未娶也。素諳勘輿之道,因游於霞漳靖邑永豐里龜洋社。有朱開山公者,邑首富也,一子早哀。公游來朱家看地有素,朱翁以公性行端愨,篤信忠義,甚器之,許以故男婦何氏,招婿入嗣,依以為老。公事雙親,猶生身父母;翁視東床,猶如己出。翁婿相得,一家圓融,樂莫大矣。何氏生二子,朱翁無嗣,公承業垂統。厥後建祠祭祀,配以必文、必華二孫,蓋不忘所自也。而庄公特祠,不與朱翁同廟,禮也。自是朱嗣庄續,傳統四百星霜,裔孫何止巨萬,誠吾朱、庄不祧之祖也。 洎夫明清變革之際,皇明淪亡,國姓遭劫,族人唯恐罹禍,因而倚附於庄氏者眾。及至局勢大定,滿清雖停止殺戮,惟代遠族繁,子姓混淆不清,且鮮有再復朱氏本姓者,故而相議朱、庄不通婚姻,以示同氣連枝之意也。 復考庄、嚴二氏聯宗,其在漢以前原為一姓,以有嫌名之諱,遂成音義之分。氏雖各判,系本同源。昔者漆園作吏,莊周並稱道家之祖;富春垂釣,嚴光獨具高義之風。至若考亭世德,朱熹窮理道貫孔孟,皆我三姓先祖之光,抑亦後人之矩范也。 據此可知,朱、庄、嚴三氏得以聯宗,是因為在元中期庄氏通過「招婿入嗣」的方式與朱氏發生了世系聯系。[16] 根據元代制度,庄氏入贅屬養老女婿性質,俗稱「補代」,故所生子姓朱,在法律上屬於朱姓後裔,即「朱嗣庄續」。[17] 因此,在朱氏聚居的地區,庄、朱二姓祖先分廟祭祀,庄氏不具正式祖先的地位,只是一個「特祠」,其目的是將庄氏世系與朱氏世系作並列的對照,以示父系血統淵源,是所謂「不忘所自」。清初朱氏子孫為避牽連,一時間有改姓庄氏的趨向。這一行為在世系關繫上屬於向庄(嚴)氏的「歸宗」或「復姓」。由於年代久遠,「子姓混淆不清」,改、避已意義不大,只能相約不通婚姻,以免世系過於混亂;最後,在朱、庄、嚴三姓間,構成了異姓聯宗關系。這一解釋,大致上說明了三姓聯宗的歷史淵源。 庄、嚴二姓聯宗尚有一定的普遍意義,但朱、庄、嚴三姓聯宗顯然只是始三郎庄公後代所能接受的一個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