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百科 > 沂南名字由來

沂南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3-21 02:04:29

1. 特色地名人名及來歷

古往今來,中國有著無數的地名。地名的來歷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方方面面,今擇要介紹如下:

1、依山、水命名。主要分以下幾種情況:(1)直接以山脈、河流、湖泊等名稱命名,如五台縣、牡丹江市、沂水縣、微山縣。(2)以山、水配上吉祥語命名,如泰安市因泰山而得名,「泰山安則四海皆安」,寓國泰民安之意。(3)以幾座山、幾條河的首字組成地名。新泰市,西晉以前曾稱「東平陽縣」。晉泰始年間,南城侯羊祜奏本取新甫山、泰山之首字,改縣名為「新泰」。瀟湘,古鎮名,五代時置,在今湖南省永州市西北,因地處瀟、湘二水合流處得名。(4)以位於山、水的方位命名。如山西省因地處太行山以西得名,雲南省因位於雲嶺以南得名,湖北省因位於洞庭湖以北得名,汝南縣因縣城位於汝河之南岸得名。位於山水南北兩邊的,多用「山水的專名+陰(或陽)」
命名:山南、水北為陽,反之為陰。如衡陽市因在衡山之南得名,洛陽市因在洛河之北得名,海陽市因位於黃海之北得名。這一類地名還有蒙陰縣、江陰市等。此類地名中,陽字地名極多,陰字地名較少。(5)因地處河流的源頭而取名,如濟源市、沂源縣、資源縣。(6)因位於河流的尾閭而命名,如漢口、海門市、河口瑤族自治縣。(7)因靠近水或山而得名,如臨沂市、臨汾市、臨海市、江浦縣、漵浦縣、淮濱縣、濱海縣、臨朐縣、臨邛縣、臨高縣。此外,合川市古稱合州,因地處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匯合之處,1913年改稱合川縣。三水市因位於西江、北江匯流處,城臨西江、北江、珠江三條河流而得名。(8)因山脈走向或河流流向的曲折得名。這一類地名多在山水專名後面或在姓氏後面綴以灣、曲、套、圈、隅、里等字,如河曲、河套、易家灣、苗家曲、王家圈、高里、朱家裡庄,有的則直接用兩個此類字組成,如圈裡。

2、按地形地貌或所處地理位置命名。如平原縣因地勢平坦而得名。大窪縣因位於遼河、渾河下游,地勢低窪而得名。雲南大理的洱海,以湖形如耳得名。台灣島東北部的鼻頭角,是伸入海中的小半島,因形如鼻子尖,故名。太湖之濱的黿頭渚,是伸入湖中的半島,因形如黿頭而得名。福州東郊的鼓山,因峰頂有形狀如鼓的巨石而得名。湖北省麻城市的龜峰山,因形如巨龜得名。位於山東省平邑縣的蒙山主峰龜蒙頂,亦因形如巨龜得名。曲阜市、三門峽市、崇明縣、揚中市均屬此類。

3、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地名合並構成新地名。福建省,唐代取福州之「福」和建州之「建」置福建經略史,始有福建之名。清康熙六年(1667年),將江南省分置江蘇、安徽兩省,江蘇省由江寧、蘇州二府之首字得名,安徽省由安慶、徽州二府之首字得名。清置甘肅省,以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兩地首字而得名。1939年,以富順縣自流井及榮縣貢井合並設置市(1942年批准),取名「自貢」。1949年,將原武、陽武兩縣合並,縣名「原陽」。1951年,將西隆和西林兩縣合並為隆林縣,縣名由原來兩個縣名的末字組合而成。1952年,達爾罕旗與茂明安旗合並為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贛江上游東源貢水和西源章水在贛州匯合後稱贛江,「贛」字是由「章」和「貢」二字組合成的合體字。唐河、白河匯合後稱唐白河。新海連、旅大等舊地名,武漢、襄樊、濰坊、淄博、烏海、六盤水、高青、蘭考等現行地名均屬此類。

4、沿用舊地名。有以下兩種情況:(1)沿用古國名作縣、市名。孔子的故鄉曲阜,是魯國的國都,所以曲阜古時候曾稱魯縣。孟子的故鄉鄒國(本作邾國,周朝改稱鄒國),秦時置縣曰鄒縣(今鄒城市)。諸葛亮的故鄉琅琊郡陽都縣(在今山東省沂南縣南部),曾是春秋時期一個小國——陽國的國都。莒縣、滕州市、郯城縣都是以古國名命名的。(2)以本地不同歷史時期的幾個地名的首字組成新地名。德平為山東省舊縣名,此地漢朝為平昌縣,魏屬安德郡,五代後唐時從郡、縣名中各取一字,名曰「德平」。

5、以村莊名作鄉、鎮名,以村鎮名作市、縣名。在我國,絕大多數鄉鎮都直接用鄉鎮政府駐地村莊名稱命名,因此,這里就不再舉例了。以村鎮名作市、縣名的,在全國也為數不少,諸如石家莊、棗庄、鶴壁、駐馬店、東營、景德鎮、姜堰、辛集、張家界。

6、析置縣以位於母體縣的方位命名。萊西縣由萊陽縣西部析置(如今二者均撤縣設市)。如東縣由如皋縣(今市)東部析置。沂南縣,1939年由沂水、蒙陰兩縣南部析置時,稱南沂蒙縣。後來,因為中國縣名的專名大多為兩個字,為了趨同,考慮到縣境大部為原沂水縣南部,所以改稱沂南縣。以後,雖然將轄區中蒙陰部分劃出,臨沂、莒縣、費縣三縣的部分區域劃入,但「沂南」一名相沿未改。

7、因曾是歷史上府、州、縣等的治所而得名。如山東省東平縣的州城鎮、舊縣鄉,蒙陰縣的故縣村,貴州省安順市的舊州鎮,湖北省蘄春縣的蘄州鎮,湖北、雲南等省的數個「巡檢司」,以及遍布全國的以「城子」命名的村莊。

8、因鄰近邊界而得名。四川省鹽邊縣因鄰接雲南省而得名。張家界原是一個村莊,因位於大庸、桑植、慈利三縣交界處而得名。莒南縣有三界首村,鄆城縣有五界首鄉。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靖邊、界首、界上、鐵山界、界化壟、黃洋界、界河、界牌等地名均屬此類。

9、以工礦業生產場所命名。大冶市因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得名。煙台市芝罘區世回堯村原名石灰窯,相傳唐代有人在此建窯燒石灰,故名。左雲縣政府駐地是梁家油坊村。萊蕪市境內以「冶」字命名的村極多,新中國建立後,地質勘探人員以這些帶有「冶」字的村名為線索,運用現代化的勘探技術,找出了眾多的鐵、銅、金、鉛礦,該市鐵礦已探明儲量6.5億噸,列華東地區之首。

10、以商貿業經營場所命名。「集市」是農村或城市中定期買賣貨物的市場。不少地名就是以「集」或「市」命名的:北方,尤其是蘇魯豫皖交界地區,以「集」字命名的居民點極多,如符離集、青?集;南方,尤其是湘鄂地區,以 「市」字命名的居民點極多,如津市、沙市、文家市。「務」是宋代官設貿易機關和場所,宋元俗語對酒店也通稱酒務。部分「務」字地名至今仍在使用,如楊稅務、河西務、商酒務。

11、以農業活動場所命名。墾利縣因過去曾被稱作墾區和利津窪而得名。莒縣的劉家菜園,沂南縣的柳行、栗林、柿子嶺、栗子溝、菜園、桃峪、杏峪子等村名均屬此類。

12、以氣象情況命名。此類地名以該地的風、雨、雪、雹、雷電等氣象情況的多發性而命名。沂南縣風鳴口村地處山峪出口,這一帶荒山較多,植被較少,夏季易發生龍卷風,其危害面積雖小,但風力大,一般在10~12級之間,且伴有暴雨,破壞性十分嚴重,因此,人們將村名定為「風鳴口」。

13、以交通、驛站、遞鋪、旅店等命名。如雙堠、驛道(萊州市轄鎮)、驛頭、龍泉驛、官塘驛、呂亭驛、遞鋪(安吉縣人民政府駐地)、五里鋪、十里鋪、二十里鋪、三十里鋪、四十里鋪、駐馬店、張店。

14、因關塞、港口而得名。如張家口、玉門、山海關、營口、龍口、廈門、海口、風陵渡、天津、孟津、碼頭(郯城縣一鎮名)。
15、以軍事活動場所和駐兵的地點命名。此類地名後面多帶有衛、所、屯、營、寨、哨等字,如威海衛、石臼寨備御千戶所(簡稱石臼所)、黃家屯、王家營(淮安市淮陰區人民政府駐地)。

2. 沂南縣湖頭鎮湖頭村名字的由來

湖頭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景觀獨特,境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以及50多處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可供開發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其中,有「湖頭十景」 之譽的秀美的自然風光,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賢良詞和李光地故居為代表保存較為完好的明清古民居建築群,安歷史悠久的佛家勝地泰山岩等眾多的文物古跡等等。李光地故居--新衙,又名昌佑堂,位於「泉州魅力鄉村」-湖二村,始建於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為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李光地的府第,建築面積3120平方米,五進庭院,雙護厝,東西巷道,四周繞圍牆,門庭廣闊。有聯贊「贊元重萬國,高志局八區」、「相門知理學,府第傳乾坤」。賢良祠,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含新衙、李氏家廟)。始建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其地原榕樹成蔭,又名「榕樹書屋」。鐫刻康熙御書《太極圖說》、《巡子牙河建壩詩》等詩文。祠右有石構碑亭,立碑一方,鐫刻雍正《諭祭文》,贊揚李光地「學問優長」、「一代之完人」。祠前後有小橋流水,南面為臨水軒、荷池,夏日荷塘月色,柳樹干條,意境幽美。碑刻十分豐富,是研究康熙書法和清初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泰山岩位於湖頭鎮西南隅的南隱山腰,時與清水岩、太湖岩並稱安溪三大歷史名岩之一,是縣級森林公園。泰山岩依傍「翠屏」「寶峰」兩山,山清水秀,幽谷流泉,綠樹成蔭,古膝盤纏,鳥語花香,蜂蝶迷忙。始建於南宋宣和年間,後至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明巡宰李森、李光地(相國)重興,是安溪古代宗教建築中比較能反映明清時期佛教、道教岩寺配套的典型。據載曾與遼寧省義縣的「奉國寺」山西省文城縣的「玄中寺」齊名、一九九九年被列為第四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岩中景點眾多,寺中供奉「顯應祖師」,、七佛和觀音菩薩等。香火鼎盛時,香火煙雲凝聚隨風飄柔、象浮雲繞殿,被譽為「七佛春雲」,是湖頭「十大景觀」之一。近年來,僑胞、台胞及地方有識之士,慷慨解囊重建泰山岩,泰山岩森林公園規劃核心區2200畝,控制區15000畝,計劃投入近千萬元資金,建成為旅遊、休閑、朝聖、對台宗教文化交流、科普實驗等多功能的大自然頂級森林公園。 ?

3. 沂水地名的來歷

歷史沿革根據史書記載,沂水縣的境域,在夏朝公元前21—16世紀,其北境、東境入青州,其南境入徐州。商朝,沂水地屬人方。
西周,沂水地屬魯國。
春秋,沂水地為鄆。莒魯之爭後入齊。戰國,沂水地為蓋。
秦朝,沂水地屬琅琊郡莒縣。
西漢,沂水地,東境屬徐州刺史部琅琊郡東莞縣;西境為兗州刺史部泰山郡蓋邑;南境為城陽國陽都、東安。
東漢,廢城陽國,沂水地屬徐州刺史部琅琊國。東漢末年,東莞、蓋兩縣升為郡。
三國,沂水地北境屬魏國徐州刺史部東莞郡東莞、東安兩縣;南境屬琅琊國陽都。
晉朝前期,沿用魏國舊制。公元297年(元康七年)又分東莞置東安郡。自永嘉以後(東晉),十六國紛爭割據,沂地歸屬多變。自公元327年(咸和二年)至公元409年(義熙五年),沂水地先後為北方少數民族的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等五國所屬。南燕慕容德改東莞縣為團城。
南北朝時,沂地南北互爭,歸屬時南時北,先後隸屬於東徐州、南青州、東安郡、莒州。
隋朝,開皇初,廢東安郡,置東安縣(治團城)。公元596年(開皇十六年)改名沂水縣,別置東安縣於古蓋縣。隋末,廢東安縣並於沂水縣,縣屬琅琊郡。沂水縣名沿用至今。
唐朝,公元622年(武德五年),沂地屬莒州,公元634年(貞觀八年),廢莒州,縣屬河南道沂州琅琊郡(今臨沂)。五代十國時期,沂水地先後隸屬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均屬沂州。
宋朝(北宋),沂水縣屬京東東路沂州琅琊郡。
金朝,公元1126年(金太宗天會四年)滅北宋。淮河以北被金佔領,縣屬山東東路莒州。元朝,1234年元滅金,沂地此時歸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全中國,沂水縣屬中書省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莒州。
明朝,明初因之。1376年(洪武九年),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
清朝,清初因之。1730年(雍正八年)改屬莒州,1734年(雍正十二年),改屬沂州府。
民國時期,1913年廢府設道,沂水縣屬岱南道。
1915年改屬濟寧道。
1925年改屬琅琊道。1928年裁道,屬山東省。
1936年2月,設山東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沂水縣屬之。
1939年6月,日本侵略軍第二次侵犯沂境,占據沂水城,沂水淪陷。
1940年3月,沂水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中共山東分局直接領導。
1941年2月,屬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魯中區沂蒙專署。
1940年以後,隨著抗戰形勢的變化,原沂水縣境除中部改為沂中縣外,西南部劃為沂南縣,南部劃為沂臨邊聯縣,東南部劃為沂東縣,東北部劃為莒沂邊縣,北部劃為沂北縣,西北部劃為沂源縣,而後又幾經分合,歸屬不一,現將沂中、沂北、沂東、莒沂邊縣的沿革分述如下:1943年8月,沂中、沂東縣屬山東省行政委員會(省戰工會改稱)魯中區行政聯合辦事處沂蒙專署。
1944年1月,沂北、莒沂邊縣屬沂山專署。1945年7月,沂中縣屬魯中行政公署沂蒙專署;同年8月13日,屬山東省政府(省行政委員會改稱)魯中行政公署第二專署。
1948年7月17日,屬山東省政府魯中南行政區公署第二專署。
1949年7月,屬山東省人民政府魯中南行政公署沂蒙專署。同年8月恢復沂水縣名稱。同時,沂北與莒沂(1946年莒沂邊改稱莒沂)二縣合並為莒沂縣,屬沂蒙專署。
1994年9月7日,撤銷黃山鋪鄉、許家湖鄉,設立黃山鋪鎮、許家湖鎮。
1995年12月29日,撤銷高庄鄉,設立高庄鎮。
1997年12月26日,撤銷武家窪鄉,設立武家窪鎮(魯政函民字[1997]48號)。
1998年12月23日,撤銷王莊鄉,設立王莊鎮(魯政函民字[1998]41號)。
2000年,沂水縣轄15個鎮、16個鄉。總人口1057758人,各鄉鎮人口: 沂水鎮 131868 馬站鎮 62607 高橋鎮 55823 許家湖鎮 53456 黃山鋪鎮 46640 姚店子鎮 41548 諸葛鎮 35095 崔家峪鎮 30981 四十里堡鎮 30989 楊庄鎮 27098 夏蔚鎮 25434 沙溝鎮 24258 高庄鎮 30617 王莊鎮 25518 武家窪鎮 30679 道托鄉 36531 圈裡鄉 34578 龍家圈鄉 38421 善疃鄉 31452 泉庄鄉 31828 富官莊鄉 29911 三十里堡鄉 30557 院東頭鄉 27093 泮池鄉 22288 袁家莊鄉 22122 新民官莊鄉 19369 柴山鄉 18409 王家莊子鄉 17188 東於溝鄉 17092 下古村鄉 15447 何家莊子鄉 12861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0年12月29日,撤銷武家窪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沂水鎮;撤銷善疃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楊庄鎮;撤銷何家莊子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富官莊鄉;撤銷三十里堡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四十里堡鎮;撤銷新民官莊鄉、下古村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諸葛鎮;撤銷東於溝鄉、泮池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沙溝鎮;撤銷柴山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龍家圈鄉;撤銷王莊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夏蔚鎮;撤銷王家莊子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高庄鎮;撤銷袁家莊鄉,將其行政區域並入許家湖鎮(魯政函民字[2000]90號)。即沂水縣由15個鎮、16個鄉調整為13個鎮、6個鄉:沂水鎮(武家窪鎮)、四十里堡鎮(三十里鋪鄉)、高橋鎮、楊庄鎮(善疃鄉)、崔家峪鎮、姚店子鎮、許家湖鎮(袁家莊鄉)、黃山鋪鎮、高庄鎮(王家莊子鄉)、道托鄉、富官莊鄉(何家莊子鄉)、馬站鎮、沙溝鎮(泮池鄉、東於溝鄉)、泉庄鄉、院東頭鄉、龍家圈鄉(柴山鄉)、諸葛鎮(新民官莊鄉、下古村鄉)、夏蔚鎮(王莊鎮)、圈裡鄉。(括弧內的為被撤並的鄉鎮)
截至2007年12月31日,沂水縣轄13個鎮、6個鄉。

4. 山東的所有縣的名字

截至2019年4月23日,山東的縣城有蘭陵縣,海豐縣,山東省平陰縣,山東省成武縣,平原縣。

1、蘭陵縣隸屬於山東省臨沂市,地處山東省南部,處於沿海地區大開放、黃淮海平原大開發的交叉地帶。2018年10月,獲得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截止2012年,蘭陵縣有15個鎮:蘭陵鎮、大仲村鎮、尚岩鎮、磨山鎮、礦坑鎮、新興鎮、南橋鎮、金嶺鎮、蘆柞鎮、庄塢鎮、魯城鎮、向城鎮、神山鎮、長城鎮、車輞鎮。

2、海豐縣是今山東省無棣縣的古名,由隋代建立,在明、清、民國541年的時間里稱為海豐縣。1914年因廣東也有海豐縣,為避重名,恢復無棣縣古名。

3、平陰縣位於山東省濟南市西南部的濟南、泰安、聊城三地市的平陰縣及周邊縣市區結合部,其東北連長清區,東邊是肥城市,南邊和西南角與東平縣臨接,西北隔黃河與東阿縣相望。2003年,平陰縣設有平陰鎮、欒灣鄉、安城鄉、 玫瑰鎮、刁山坡鎮、東阿鎮、 洪範池鎮、李溝鄉、孔村鎮、孝直鎮、店子鄉共11個鄉鎮。

4、成武縣隸屬於山東管轄,成武縣位於山東省西南部,隸屬著名的牡丹之鄉山東省菏澤市。它是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縣、全國優質棉繁育基地縣、全國淡水養殖基地縣、全國高標準平原綠化縣、全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先進縣、全國科技先進縣和全國城市環境優秀縣,山東省改革開放試點縣、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縣、山東省精神文明先進縣。

5、平原縣地處山東省西北部,隸屬德州市,東和東南與臨邑縣、禹城市交界,西和西南與武城、夏津毗連,南與高唐為鄰,北與德城區、陵城區接壤。平原縣地處黃河下游的魯西北平原,地勢平坦,地形自西南向東北緩慢傾斜,氣候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

5. 沂南縣名字叫任蘭的女孩有幾個

這個得去派出所查

6. 沂南縣城裡有幾個名字叫王新民的

縣城裡有幾個名字叫王新民的。這個應該到。戶籍管理處去查詢,那一定能查到。

7. 蒙山的山名由來

蒙山,又名東山、東蒙。蒙山在古代曾是一座宗教文化名山,有「岱宗之亞」的稱號,近代又因是沂蒙山區革命根據地而聞名遐邇。
大凡山川的得名,多由來於本身的主要特徵,如東岳泰山,古時作「大山」,「大」字讀「太」音,即大山的意思;西嶽華山,因其形似蓮花,華與花通;東北的長白山,因石色多白;新疆的火焰山,因石為紅色;黃河因其水濁色黃;長江因其源遠流長等等。也有因歷史人物或物產得名的。或象形,或狀體,或表色,或傳史,莫不名實相符。那麼蒙山的「蒙」字,其確切的涵義是什麼呢?這在我國古典名著稱為群經之首的《易經》中可以找到答案。《易經》六十四卦中第四卦是「蒙卦」,其卦體符號是艮上坎下,艮代表山,坎代表水,艮上坎下的卦象,即象徵山下有水;另外,坎又象徵凶險,艮又代錶停止,因此,解釋蒙卦卦象和卦義的彖辭說:「山下有險,險而止,蒙。」「山下出泉,蒙。」對此,三國魏王弼註解說:「退則困險,進則閡(阻隔之意)山,不知所適,蒙之義也。」又說:「山下出泉,未知所適,蒙之象也。」再看蒙山的形勢,它綿亘於魯中南大地,跨平邑、蒙陰、費縣、沂南等縣,層巒疊嶂,雲霧彌漫,給人以深邃莫測、晦冥難辨之感;千峰聳峙,萬壑爭流,常陷人於山重水復、進退無路之境地。蒙山的形勢,不正是蒙卦卦象的標本嗎?反過來,蒙卦卦義也正是蒙山形勢的寫照。再者,上古時期的蒙山,被洪水包圍著(《尚書·夏書》:「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當比以後的蒙山險惡得多。由此,我們可以得出蒙山的「蒙」字有山水相連,形峻勢險,深邃莫測,使人迷茫之義,簡言之,蒙山即險峻莫測之山。
八卦符號「是先人對天地萬物的一種抽象,是先人們關於自然界中各種認識對象其中包括事物發生發展規律的概括抽象」。(周山《易經新論》1992年遼寧出版社)八卦符號的抽象過程,戰國時期的學者有此描述:「古者包犧(伏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八卦後來重疊推演成六十四卦,其表現內容更為豐富多彩。六十四卦卦名的產生也是先人望形生義,寓意於形,取諸自然的結果。由此推知,蒙卦或因蒙山而得名,蒙山則因蒙卦而名義得彰。
蒙山與蒙卦的關系,前人已經有所論及。光緒《費縣志》載,金承安五年(公元1200年),在蒙山著名的道教活動中心玉虛觀(今萬壽宮)石碑碑文《蒙山祈雨記》中,引道書《靈寶經》、《岳瀆洞天圖》描述蒙山形勢說:「東蒙,靖廬福地,東浮雲氣口接於蓬萊,西根連於三宮空洞之天,南隸衡岳為佐命,北重艮坎為蒙卦,中有靖廬仙宮,神仙僚佐萬眾,主校罪福生死之籍……」。這里談到「北重艮坎為蒙卦」,按文王後天八卦圖。坎代表北方,艮代表東北方,如果登上龜蒙頂,放眼向北及東北方望去,陵谷千重,一望無際,正是蒙卦卦象的實際反映。
其後,清乾隆皇帝在詩中也談到蒙山與蒙卦的關系。乾隆多次下江南巡視途中,有六次駐蹕於蒙山腳下,寫了多首詠蒙山的詩,其中乾隆十六年(1751)寫的《望蒙山雪色》:「崇巒積雪昔年同,聖祖巡蹤景仰中。奄有海邦為魯鎮,果然山下出泉蒙。逢年民鮮飢寒色,敦俗戶多淳樸風。百歲熙和九州晏,自維奚以繼鴻功。」其中第四句,用「果然」二字肯定了蒙山真是像蒙卦彖辭說的那樣「山下出泉蒙」。
蒙山見於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書經》和《詩經》,《書·禹貢》載「淮沂其乂,蒙羽其藝」,意思是說淮沂二水經過大禹的治理,蒙山和羽山地區已能種植作物了。但據考據家考證,《書經》內容多系後人偽托,《禹貢》一篇也是後人追述之作,成書時間不能肯定。《詩經·魯頌·閟宮》有「奄有龜蒙,遂荒大東」的詩句。據袁梅《詩經譯注引言》,《詩》的創作年代基本在西周初葉至春秋中葉,《閟宮》一詩是歌頌魯僖公(公元前659年~前627年)政績的,其創作時間當在公元前七世紀或者更晚一些。由此知道,蒙山之名見於《詩經》迄今至少已有2600多年了。
東蒙一名,見於《論語·季氏》孔子和學生冉有的一段對話:「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論語·邢疏》:「蒙山在東,故曰東蒙」。蒙山在東的「東」字,當指魯國國境的東部,魯國境內只有一個蒙山,且顓臾城就在蒙山腳下,毫無疑義,孔子說的東蒙,就是《詩經》上說的「蒙」,在「蒙」字上加一「東」字,意在指明其方位,因此說「東蒙」不過是當時的俗稱而已。
至於「東山」的稱呼。見諸《孟子·盡心》「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記載。孟子說的這個東山指的是哪個山呢?據《孟子·孫奭疏》載:「孟子言孔子登魯國之東山而覽者大,故小其魯國,以魯國莫大於東山也。」這里孫奭雖未明指「東山」即蒙山,但已圈定是魯國之東山,非他國之東山,進而推之,魯國東境有龜山和蒙山,但龜山高度面積與蒙山相比,猶如小巫見大巫,聯系孔子說的「東蒙」可以斷定孟子說的「東山」,即今臨沂市境內之蒙山,「東山」只是蒙山當時的俗稱而已。這猶如過去的城門,都有一個雅名。可是人們在交談中,往往不呼其名,而以「東門」、「西門」稱之,聽者不會誤解。蒙山西麓的人們,還經常以「東山」代稱蒙山,此種情況恐怕是古今相通的。楊伯峻《孟子譯注》(1960年中華書局版)注釋:「東出――當即蒙山,在今山東平邑縣北。」這是很有見地的。平邑縣境內有傳為孔子登東山途中住過宿的「子宿村」,紀念孔子與老萊子門徒相迂的「迂聖橋」,以及龜蒙頂上「孔子小魯處」、「聖憩石」等遺跡,可謂事出有據,不為無因。
蒙山舊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洞之勝景。有名的山頭就有1076座,他們的名號有的俗,有的雅;有的載入地方誌書,有的僅流傳於群眾口碑。就其大者,俗分在東者稱東蒙,中間者稱雲蒙,在西者稱龜蒙。清《一統志》:「蒙山高峰數處,雲蒙,龜蒙,東蒙,其實一山,未嘗中斷。」由此得知,俗分的「龜蒙」、「東蒙」等,只是蒙山山脈某一山峰的稱呼。

8. 沂南縣清朝時叫啥

沂水縣。

清初,今境分屬山東省青州府莒州和兗州府沂州。

雍正二年(1724年),沂州升為直隸州。

雍正十二年(1734年),沂州升為府,並設附郭蘭山縣,莒州及所領沂水、日照、蒙陰3縣歸沂州府。

雍正十三年(1735年),降削莒州所領3縣。至此,今境大半地域屬沂水縣,今湖頭、蒲汪兩鎮及蘇村鎮的楊家官莊、姚家官莊,辛集鎮的蔡家窪、高家屯、李家屯,葛溝鎮的黃家屯屬莒州,青駝鎮大部及葛溝、磚埠、雙堠3鎮的部分村莊屬蘭山縣,青駝鎮西部屬費縣。

閱讀全文

與沂南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岩名字寓意 瀏覽:278
製作名字的軟體叫什麼 瀏覽:460
好聽的游戲情侶名字大全 瀏覽:856
姓名帶薇的女孩名字 瀏覽:861
冬櫻開頭名字 瀏覽:168
晞彤這個名字寓意 瀏覽:446
貓咪名字大全phpwind 瀏覽:958
李性四個字的名字 瀏覽:956
lol好聽的名字 瀏覽:909
善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295
張翊澤名字打分 瀏覽:389
帶瑾的女孩高雅名字 瀏覽:886
2016女孩名字大全及寓意 瀏覽:170
三個字酒店名字 瀏覽:658
1999年12月18男孩名字 瀏覽:807
自己名字的含義作文 瀏覽:267
貸款公司小組名字大全 瀏覽:13
古代宮賦名字 瀏覽:934
四個人的微信群名字 瀏覽:300
怎麼看名字五行缺啥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