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浣熊的名稱怎麼來的
浣熊是一種行為奇怪的小動物,在吃食物之前,總是把食物放在水中洗一洗再吃?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人們才把這種可愛的小動物稱做"浣熊"?
Ⅱ 熊貓名字的由來在古時候叫什麼
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通常稱熊貓,是屬於熊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體色為黑白兩色。熊貓生長於中國中西部四川盆地周邊的山區。全世界現存大約1600隻左右,是一種瀕危動物。
大熊貓古今有許多別名:貔貅、大貓熊、竹熊、白熊、花熊、貘、華熊、花頭熊、銀狗、大浣熊、峨曲、杜洞尕、執夷、貊、猛豹、猛氏獸及食鐵獸等。大熊貓原分為熊屬。
名稱溯源
1869年,法國天主教傳教士阿爾芒·戴維德(Armand David)認識了熊貓後,給「熊貓」定名為「黑白熊」,歸屬於熊科。兩年後, 動物學家進一步考查,研究它屬於貓熊科,將它進一步定名為「貓熊」。1940年代,在重慶北碚博物館展舉辦了一次動物標本展覽。當時,定名為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由於中文使用者傳統上通常都習慣右到左的寫法,所以當時貓熊一詞是以右到左的方式書寫。在標准中文文法里,形容詞通常都被置放在名詞的前面。由於熊貓被一般人認為屬於熊科,因此貓是形容詞,熊是名詞。故,貓熊一詞在中文文法上是對的。到1940年代,很多中文使用者已經開始習慣左到右的中文讀法,所以當時重慶北碚博物館所展示的「貓熊」字樣就被大家誤讀成熊貓。從此以後,熊貓一詞變開始先在四川一帶流行起來,長此以往向傳訛誤,一至到今天,大部分的人也就習慣了使用熊貓一詞。
熊貓一詞在中國大陸、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是最普及的稱呼,而在台灣,貓熊和熊貓則都比較常用。1949年後,由於中華民國政府遷去台灣,中國大陸和台灣的文化交流也因此出現隔閡。故在台灣原有的名字貓熊仍較常用。
Ⅲ 動物名字的由來10個就夠 謝謝加分
創立「恐龍」這一名詞的是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德。歐文(1804-1892)。他是一位傑出的古生物學家,有關中生代爬行動物方面的知識達到了相當淵博的程度,在當時無人能與其匹敵。
1841年歐文對英國的古爬行動物化石做了總結性的研究,他獨具慧眼地發現其中的禽龍,巨齒龍和林龍相當特別。這些動物不僅體形巨大,而且肢體和腳爪有些像大象一樣的厚皮哺乳動物,也就是說腿呈呈柱狀,由軀干兩側直接向下方伸出。與其它爬行動物的情形不同。其它爬行動物的四肢是先向軀干兩側延伸一段距離後,再向下,運行時腹部貼著地面,一副匍匐前進的樣子。禽龍等動物的柱狀肢體因位於軀干之下,便支撐軀體離開了地面,能自如地在陸地上行走,奔跑,甚至跳躍。因此,歐文感到很有必要給這類新識別出的古生物類型取一個名字,以便與其它類似動物相區別。他把希臘字Dinos和Sauros組合起來,於是「恐怖的蜥蜴」一詞便隨之誕生了,我國科學家則把它簡捷地翻譯為「恐龍」。
守宮在現今的蜥蜴類寵物市場中佔有非常大的比重,同時也擁有眾多的愛好者。但是,很多菜鳥在剛剛接觸的時候還是會被「守宮」這個奇怪的名字搞得一頭霧水。那麼究竟守宮這個名稱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實際上蜥蜴寵物市場中所說的守宮就是我們說的壁虎或者蠍虎子,古人稱之為蠍虎,因為古人認為這種動物會吃蠍子。;《博物志》稱它為蜥蜴、蝘蜒,據《說文》的說法,壁上走的叫蝘蜒,草里的 才叫蜥蜴。壁虎的其他名字都帶有「蟲」旁,又或以「虎」形容它的狩獵時的兇猛。
而守宮這個名字的來源一般有兩種說法,晉朝張華在《博物志》中說若是將壁虎養在容器中,只喂給硃砂,壁虎就會全身通紅,一直到吃足了七斤硃砂以後,便 將壁虎磨碎,用來點在女人四肢上。那個紅點經歷一整年也不會消失,除非有過 房事,紅點就會消失。這種守宮磨成的東西就是我們所說的守宮砂或者臂砂。
而另外的一種說法則是說古人在宮殿中經常看到壁虎,認為他們是守護宮廷的神物,因此稱之為守宮。這兩種說法當然都是古人的迷信說法,並無科學依據,但是卻給這種可愛的寵物帶來了一絲文化意味。
而除了守宮名稱的由來傳說之外,中國古代還流傳下來很多關於守宮的傳說。聽過郭德綱的單口《蒸骨三驗》的朋友都知道古代的驗屍官也就是仵作有一本指導手冊之類的東西叫做《洗冤錄》,到了清朝,已經增加不少內容,其中就提到守宮毒。書中說,只要驚蟄(陽歷三月五或六日)之後,土地轉暖,一直到農歷九月之間,如果將茶水擺在桌上過夜,即使渴得要命也絕不能去喝!
原來,守宮一旦見到水就會想交合,而且會在水中交媾,水中就會有守宮遺精,萬一喝了,要馬上找地漿水喝下,讓自己又吐又瀉,說不定還可以救回一命。
《洗冤錄》言之鑿鑿,還舉了個例子說,江南某人有兩個兒子,從書塾放學回家後,他們的媽媽做了乾冬菜蒸肉脯給他們吃。當時天氣很熱,兩個兒子吃了飯就去泡浴,洗了很久卻沒出來,他們的媽媽前去查看時,只見木盆中只剩下血,骨和肉全都銷溶了。眾人驚駭之餘,檢查之下,才發現存放乾冬菜的壇中有兩只大壁虎交合,遺精已經溢入菜中!
這些傳說大多荒誕不經,但是在飼養守宮作為寵物的我們看來,卻也是我們所喜愛的動物與人類共同生活歷史的另一種反映吧。
就這么多了 找到再發
Ⅳ 浣熊名字是怎麼來的
美洲的浣熊屬雜食動物,幾乎沒有不吃的東西。通常,浣熊在進行之前,有洗手和洗食物的習性,所以才被稱為「浣」熊。其實,浣熊並不是每一次都清洗食物,在沒有水的地方,它便是抓起來就吃。
延伸知識
浣熊還有一種同類——蜜熊。一如其名,蜜熊非常愛吃蜂蜜,當它碰到蜂蜜的時候,先是用舌頭舐,舌頭夠不著時,就改用尾巴探。把整個尾巴粘滿了蜂蜜之後,蜜熊才滿意地爬上大樹,坐在樹椏上用前爪捧著尾巴高興地吃起來。在它的嘴下、喉嚨的後面及肚臍附近無毛的部分,會分泌液體往樹上擦,作為同類間的聯絡信號,或告之蜂巢所在地。蜜熊有一條能捲住東西的長尾巴,可以靠它在樹枝間跳躍或抱住幼熊,十分方便。
小博士園地
除了浣熊在洗東西的習性外,小猿偶爾也會用水清洗水果吃,其他的小猿看見了,便也會模仿著用水清洗水果。
浣熊的雙眼附近有塊黑帶,好像戴了一副眼罩。
浣熊能雙腳站立,但不常見。
浣熊善於爬樹和游泳。
浣熊會用腳爪在水中抓取獵物,動作迅速,快如閃電。
看!小浣熊像不像帶了副黑眼罩?
蜂蜜是蜜熊最喜歡的食物。
浣熊白天在窩里睡大覺,只有晚上才出來找食物!
答案是找來旳。網址。:http://kid.baby.sina.com.cn/2008-01-17/094923700.html
Ⅳ 小浣熊的「乾脆面君」別稱由來
小浣熊乾脆面曾伴隨很多人度過難忘的童年,包裝袋上的小浣熊憨態可掬,形象各異,令人喜愛。鑒於小浣熊乾脆面超強的「群眾基礎」,於是不少人又將小浣熊稱之為「乾脆面君」。
Ⅵ 浣熊名字的由來
因其常在河邊捕食魚類並在水中浣洗食物,故名浣熊。
浣熊是哺乳綱真獸亞綱食肉目浣熊科浣熊屬的一種動物,原產自北美洲,現為無危物種。浣熊特徵為眼睛周圍有一圈深色皮毛,俗稱「黑眼圈」,與周圍的白色的臉顏色形成鮮明對比。
耳朵略圓,上方為白色毛,通常顏色深淺的黃棕色,也有部分為棕色和黑色、淡黃色,及罕見的白化品種。越冬時,皮毛會增長到2~3cm。前後腳有五趾,腳趾常分,能抓住東西,口中原本是裂肉齒,進化成能咬碎東西的牙齒。體型較小,體長約40到70厘米。
(6)浣熊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浣熊原產於貝里斯,加拿大,哥斯大黎加,薩爾瓦多,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拿馬,美國等北美地區。
浣熊喜歡棲息在靠近河流、湖泊或池塘的樹林中,它們大多成對或結成家族一起活動。浣熊白天大多在樹上休息,晚上出來活動。 經常在樹上活動,巢也築在樹上。白天它們在空心樹和岩石或地面上的洞中睡覺,當受到黑熊追蹤時,它就會逃到樹梢躲起來。
Ⅶ 為什麼這次台風的名字叫「浣熊」
您好!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中國香港舉行的亞太經社和世界氣象組織台風委員會第30屆會議決定就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名字的建議展開研究。
台風委員會的成員大部分來自受台風影響的國家和地區。多年以來台風委員會有一個為台風命名的制度,即由區域專業氣象中心一東京台風中心負責對經度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出現的中心附近最大風力達到八級的熱帶氣旋進行編號。同時,本地區內一些成員的氣象部門和地方傳播媒介採用由位於關島的美國海軍聯合台風警報中心提供的名字。台風委員會第三十屆會議認為需在設定一個大家共同認可的命名制度。與會代表相信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更能使人們對逐漸接近的台風提高警惕,增加警告的效用。
台風委員會指派台風研究協調小組(TRcG)研究執行的細節。經過一年的努力,TRCG提出了關於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的建議。1998年12月l日至7日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台風委員會第31屆會議經過熱烈討論,同意TRcG提出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方案,決定新的熱帶氣旋命名方法從2000年1月l日開始執行。(見表)
台風委員會命名表共有l40個名字,分別由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日本、寮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和越南提供。
台風委員會命名表將用於通過國際媒體以及向國際航空和航海界發布的預報、警報和公報中,也供各成員用當地語言發布熱帶氣旋警報時使用。這將有助於人們對逐漸接近的熱帶氣旋提高警覺,增加警報的效用。台風委員會仍將繼續使用熱帶氣旋編號。
為避免一名多譯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亂,中國中央氣象台和香港天文台、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台經過協商,已確定了一套統一的中文譯名。從2000年l月1日起,中央氣象台發布熱帶氣旋警報時,除繼續使用熱帶氣旋編號外,還將使用熱帶氣旋名字。2000年的第1號熱帶氣旋名字為「達維」,由柬埔寨提供。
第1列 第2列 第3列 第4列 第5列 備注
英文名 中文名
Damrey 達維
Longwang 龍王
Kirogi 鴻雁
Kai-tak 啟德
Tembin 天秤
Bolaven 布拉萬
Chanchu 珍珠
Jelawat 傑拉華
Ewiniar 艾雲尼
Bilis 碧利斯
Kaemi 格美
Prapiroon 派比安
Maria 瑪莉亞
Saomai 桑美
Bopha 寶霞
Wukong 悟空
Sonamu 清松
Shanshan 珊珊
Yagi 摩羯
Xangsane 象神
Bebinca 貝碧嘉
Rumbia 溫比亞
Soulik 蘇力
Cimaron 西馬侖
Chebi 飛燕
Durian 榴槤
Utor 尤特
Trami 譚美
英文名 中文名
Kong-rey 康妮
Yutu 玉兔
Toraji 桃芝
Man-yi 萬宜
Usagi 天兔
Pabuk 帕布
Wutip 蝴蝶
Sepat 聖帕
Fitow 菲特
Danas 丹娜絲
Nari 百合
Vipa 韋帕
Francisco范斯高
Lekima 利奇馬
Krosa 羅莎
Haiyan 海燕
Pol 楊柳
Lingling 玲玲
Kajiki 劍魚
Faxai 法茜
Vamei 畫眉
Tapah 塔巴
Mitag 米娜
Hagibis 海貝思
Noguri 浣熊
Ramasoon 威馬遜
Chataan 查特安
Halong 夏浪
英文名 中文名
Nakri 娜基莉
Fengshen 風神
Kaimaegi 海鷗
Fung-wong 鳳凰
Kammuri 北冕
Phanfone 巴蓬
Vongfong 黃蜂
Rusa 鹿莎
Sinlaku 森拉克
Hagupit 黑格比
Changmi 薔薇
Megkhla 米克拉
Higos 海高斯
Bavi 巴威
Maysak 美莎克
Haishen 海神
Pongsona 鳳仙
Yanyan 欣欣
Kujira 鯨魚
Chan-hom 燦鴻
Linfa 蓮花
Nangka 浪卡
Soudelor 蘇迪羅
Imbudo 伊布都
Koni 天鵝
Hanuman 翰文
Etau 艾濤
Vamco 環高
英文名 中文名
Krovanh 科羅旺
Dujuan 杜鵑
Maemi 鳴蟬
Choi-wan 彩雲
Koppu 巨爵
Ketsana 凱薩娜
Parma 芭瑪
Melor 茉莉
Nepartak 尼伯特
Lupit 盧碧
Sudal 蘇特
Nida 妮姐
Omais 奧麥斯
Conson 康森
Chanthu 燦都
Dianmu 電母
Minle 蒲公英
Tingting 婷婷
Kompasu 圓規
Namtheun 南川
Malou 瑪瑙
Meranti 莫蘭蒂
Rananim 雲娜
Malakas 馬勒卡
Megi 鯰魚
Chaba
Kodo 庫都
Songda 桑達
英文名 中文名
Sarika 莎粒嘉
Haima 海馬
Meari 米雷
Ma-on 馬鞍
Tokage 蠍虎
Nock-tem 洛坦
Muifa 梅花
Merbok 苗柏
Nanmadol 南瑪都
Talas 塔拉斯
Noru 奧鹿
Kularb 玫瑰
Roke 洛克
Sonca 桑卡
Nesat 納沙
Haitang 海棠
Nalgae 尼格
Banyan 榕樹
Washi 天鷹
Matsa 麥莎
Sanvu 珊瑚
Mawar 瑪娃
Guchol 古超
Talim 泰利
Nabi 彩蝶
Khanun 卡努
Vicente 韋森特
Saola 蘇拉
名字來源
柬埔寨
中國
朝鮮
中國香港
日本
寮國
中國澳門
馬來西亞
密克羅尼西亞
菲律賓
韓國
泰國
美國
越南
柬埔寨
中國
朝鮮
中國香港
日本
寮國
中國澳門
馬來西亞
密克洛尼西亞
菲律賓
韓國
泰國
美國
越南
Ⅷ 「大熊貓」名字的由來
「大熊貓」名字的由來:
大熊貓的近代名稱,最初定名本叫貓熊或大貓熊,意思是它的臉型似貓那樣圓胖,但整個體型又像熊,有的甚至把它隸屬於熊科。
由於在20世紀50年代前,中文的書寫方式是直書,認讀是自右到左,而改為橫書後則從左到右,當1939年四川北碚博物館展出時說明標題用橫書,名貓熊。
而當時參觀者習慣了直書自右到左的認讀,誤認為熊貓。 自此,首先在主產它的故鄉(四川),長此以往向傳訛誤,久之也就習以為常的把貓熊更名為熊貓了。
(8)浣熊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大熊貓主食竹子,也嗜愛飲水,大多數大熊貓的家園都設在溪澗流水附近,就近便能暢飲清泉。大熊貓每天至少飲水一次,有的地方雖然食物很豐富,缺了水,也難以找到大熊貓的身影。
到了冬季,當高山流水被冰凍結以後,有的大熊貓也可能因為留戀自己家園的隱蔽條件和食物基地而不惜長途跋涉,沿溝而下,到谷中去飲水,然後返回家園。
大熊貓取水總是求近舍遠,日復一日地走出一條明顯的飲水路徑。它們到了溪邊,以舔吸的方式飲水,若溪水結薄冰或被砂礫填沒,則用前掌將冰擊碎或用爪挖一個大約25×20厘米的淺坑舔飲。
Ⅸ 浣熊名字的由來,有什麼意義嗎
除了美洲以外的所有語言里,如德語、芬蘭語、漢語、日語、保加利亞語,都把浣熊稱作「浣熊」,因為它們好像在吃東西之前,都要把食物洗一洗。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科學家們認為這是因為浣熊分泌的唾液少,不能吞咽乾燥的食物。事實並非如此。它們的唾液非常豐富,而且它們也不是真正地在清洗所要吃掉的食物。它們確實把食物浸在水裡(這是一種很奇怪的動作,叫做戲水),但是它們好像只是為了挑選出可食用的部分,並且不能因其太尖銳而難以下咽。如果周圍沒有水,它們也會做出類似於「戲水」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