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鐵嶺在清朝時叫什麼名字
清朝時叫古銀州
鐵嶺是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古城。這個地方如果從置邑時候算起,應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以前這個地方不叫鐵嶺。以鐵嶺為名,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而真正的鐵嶺也不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今天所以叫做鐵嶺,這既有偶然的歷史機緣,也是明朝軍事體制留下的紀念。
明朝之前,這里曾先後有銀州、新興等名字。銀州是遼代所設,《遼史》中有"銀州本渤海富州,太祖以銀冶更名"的記載;說的是銀州之前曾名富州,但富州不在今遼寧而在黑龍江。銀州是遼代將原在黑龍江流域的富州更名南遷的名字,其詳可見本篇《富州與銀州》一章。遼滅亡後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中間經歷金、元二個朝代。金朝廢銀州改為新興縣(《金史·地理志》),金、元二朝這三百年間一直用新興這一名字,新興縣亦被稱為古銀州。明朝建立之後的第26年,這個被稱作"古銀州"的地方開始有了鐵嶺這個名字。
⑵ 現在的遼寧省鐵嶺市以前古代的時候都叫什麼
鐵嶺歷史悠久,遠在7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生息活動。有文字記載歷史約4000年。 夏、商、西周時期,鐵嶺地區境域屬青州。 春秋戰國時期境域南部屬遼東郡,北部為東胡轄地。 秦、兩漢時期,境域大都屬遼東郡。 東漢、三國、西晉時期境域南部屬玄菟郡,北部開原、昌圖屬扶余。 東晉時期境域屬玄菟郡。 南北朝時期,境域處於契丹領地。 隋朝時期,境域屬高句麗轄地。 唐朝時期境域南部屬安東都護府,西北部屬枯漠都督府,昌圖曾歸渤海鴨綠府、扶余府管轄,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唐渤海大氏取越喜地改富州,即今鐵嶺城。 917年,遼太祖在此地冶煉銀子,故將富州改為銀州,遼朝時期境域大部分屬東京道遼陽府。 金朝時期,境域南部屬東京路咸平府,西部屬北京路,東北部屬上京路會寧府。 元朝時期,境域西部屬中書省會昌路,其餘屬開原路咸平府。 明朝時期,在銀州設鐵嶺衛,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徙鐵嶺衛於沈陽、開原間古銀州之地,境域南部屬遼東都指揮使司鐵嶺衛,西部屬遼河套扶余衛,北部屬三萬衛。 清朝時期,清初順治元年(1644)清軍入關,先後在東北設奉天、吉林、黑龍江將軍,於奉天設奉天府。康熙三年(1664)廢衛設縣,鐵嶺、開原縣屬奉天府轄地,時鐵嶺境域東北部(西豐)被封禁為大圍場,西部、北部為內蒙古科爾沁部。清朝的後期境域內建置比較多,光緒三年(1877)改昌圖廳為昌圖府,光緒三十三年(1907)廢奉天將軍,設置奉天巡府,改為行省,鐵嶺境域屬東三省總督。清朝末年,境域內鐵嶺、開原、昌圖、康平、西豐五縣屬奉天省。 民國2年(1913)實行省縣制,境域南部屬奉天省遼沈道,西部、北部為洮昌道。民國17年(1928),張學良舉行東北易幟,1929年2月5日改奉天省為遼寧省,鐵嶺境域屬遼寧省。民國21年(1932),偽滿洲國成立後,改遼寧省為奉天省,鐵嶺隸屬奉天省。
⑶ 鐵嶺為什麼叫鐵嶺 以前還叫過什麼 有什麼重要的歷史
嶺這個地方為什麼叫鐵嶺?大概很多生活在鐵嶺或到過鐵嶺的人都這樣問過。有人推測此地或有鐵礦,因鐵而得名。
也有一些民間傳說,例如說在鐵嶺城內鍾鼓樓那的一條路堅硬如鐵,別的路到春天時大多都翻漿,而唯有那條路從不翻漿,所以就把這兒叫做鐵嶺雲雲。其大抵是望文生義,並不確切。其實,現今鐵嶺一名與鐵毫無關系。
鐵嶺這個名字,很普通很平常;但在這個平常的名字之中,蘊含著的是鐵嶺的歷史和文化。做為一個鐵嶺人,如果對鐵嶺這個名字無所了解,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鐵嶺是個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的古城。這個地方如果從置邑時候算起,應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以前這個地方不叫鐵嶺。以鐵嶺為名,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而真正的鐵嶺也不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今天所以叫做鐵嶺,這既有偶然的歷史機緣,也是明朝軍事體制留下的紀念。
明朝之前,這里曾先後有銀州、新興等名字。銀州是遼代所設,《遼史》中有"銀州本渤海富州,太祖以銀冶更名"的記載;說的是銀州之前曾名富州,但富州不在今遼寧而在黑龍江。銀州是遼代將原在黑龍江流域的富州更名南遷的名字,其詳可見本篇《富州與銀州》一章。遼滅亡後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中間經歷金、元二個朝代。金朝廢銀州改為新興縣(《金史·地理志》),金、元二朝這三百年間一直用新興這一名字,新興縣亦被稱為古銀州。明朝建立之後的第26年,這個被稱作"古銀州"的地方開始有了鐵嶺這個名字。
明朝為什麼把古銀州改成了鐵嶺?這須對明朝的軍事體制稍加說明,因為鐵嶺這個名稱主要緣於明朝的軍事建置。
鐵嶺原為"鐵嶺衛"的簡稱,如同天津原為天津衛、沈陽原為沈陽衛一樣,原來都是明朝軍事組織的名稱。明朝的軍事建制比較特殊, 它沒有採用前朝如《水滸傳》中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所在的那種"禁軍"制,也沒有採用更早時候的"左、右軍"或"三軍"那種軍制形式。朱元璋創立了一種將屯田與防衛相兼的新軍事體制,史稱"衛所"制。
"衛"和"所"都是軍事單位,其中"所"又分為千戶所和百戶所。從人數上看,"衛"大約相當於現今的師,千戶所大約相當於團,百戶所大約相當連。按明初的編額定員,大致5600人為一衛,1120人為一千戶所,112人為一百戶所。通常,每衛轄五個千戶所,每千戶所下轄十個百戶所,百戶所下轄二總旗、十小旗;每總旗50人,每小旗10人。衛所設衛指揮、千戶、百戶等官。(翦伯贊:《中國史綱要》下冊37頁)
衛所的軍士全都別立戶籍,且分有土地,稱做軍戶。軍戶都是專職且世襲;一經簽派為兵,就不能隨意脫籍。平時,衛所以大部分軍戶種地,屯田自養,以少部分軍戶訓練並擔當防務。軍餉大部由屯田所得自補。
衛所之上設都指揮使司,通稱都司;明初全國共設17個都司和3個行都司。中央設中、左、右、前、後五軍都府專門管理都司和衛所。在五軍都府之外有兵部,二者互為制衡。衛所中的指揮、千戶、百戶等官只負責平時操練和巡防,遇有戰事,須聽由兵部派出的總兵官指揮。這樣,兵部、都府、總兵官、衛指揮等都不能獨專軍權。據《明史·兵志》載,洪武二十六年,全國設內外衛329個,單獨的千戶所65個;明建國之初,大約有軍隊180多萬,這些軍隊全部都編制在衛所之中,鐵嶺衛就是其中之一。
明朝收復東北的時間比關內晚。明朝建立於公元1368年,當時東北地區還在元朝遼陽行中書省平章劉益手中,洪武四年二月,劉益派人攜遼東地圖和錢、糧、馬簿冊,向明請降。明朝遂在遼陽置遼東衛指揮使司,委劉益為指揮同知,仍駐遼陽。這是明朝接管遼寧與在遼東置衛的開始(《明太祖實錄》卷61)。
不久,元朝舊部平章洪保保殺了劉益,後投元將納哈出;朱元璋得知後,一面派人招降納哈出,一面派馬雲、葉旺二人領兵從山東渡渤海進入遼陽,將遼東都衛改為定遼都衛。洪武八年,明在全國變更體制,設都指揮使司,定遼都衛遂改為遼東都指揮使司,統領東北各地衛所。當時遼東都指揮使司轄境"東至鴨綠江,西至山海關,南至旅順口,北至開原"(《明史·地理志》)。遼東都指揮使司的基本職能是"總轄遼東諸衛兵馬,修治城池,以鎮邊疆"(《明太祖實錄》卷67)。置鐵嶺衛就在這一時期。
初置遼東都司時,遼東地區與朝鮮的邊界依習慣分於鴨綠江。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詔命遼東,依元朝時期疆界為大明與朝鮮的邊界,並任命指揮僉事劉顯到原元朝時期的邊界古鐵嶺建衛,名鐵嶺衛。古鐵嶺在今朝鮮江原道元山南,距平壤約150公里;元初時曾為中朝邊界,後為高麗奪回,將邊界推至鴨綠江,古鐵嶺成為朝鮮腹地。因而,朱元璋依元朝舊疆置界的決定遭到朝鮮的頑強抵制,後經朝鮮人長時期交涉,明朝作了讓步,並於5年以後即洪武26年將鐵嶺衛遷到古銀州城,從此這里便以鐵嶺這個名字名世
⑷ 遼寧省鐵嶺市昌圖縣的名字是什麼時候叫昌圖的
昌圖縣地在秦、漢、晉時期均屬遼東郡北境。曾被扶余和鮮卑族所控制。
五世紀初,被高句麗割據。
公元698年至925年屬渤海國扶余府(今吉林省四平市)。
907年至1135年遼國在昌圖老城、四面城和八面城分別設鳳州、安州和韓州。
金廢州存縣,屬咸平路咸平府。
元屬開元路。
明時期分別屬扶余衛、三萬衛、遼海衛,並在境內增設永寧、鎮夷、清陽三邊堡。
清屬蒙古科爾沁王旗游牧區域。嘉慶十一年(1806年)漢族移居較多,始設昌圖廳 (今昌老城鎮)。
光緒三年 (1877年)升廳為府,轄一州三縣。
1913年改為縣。
1946年4月析置昌北縣。
1954年昌北縣並入。 昌圖縣位於遼寧省北部,遼河東岸。昌圖之名源於蒙語「常突額爾克」前二字之音。常突額爾克原系蒙古族之游牧區域。清嘉慶十一年 (一八零六年)取「常突額爾克」前二字命名為「昌圖」。「常突」,漢語意為「綠色的草原」。昌圖縣地在秦、漢、晉時期均屬遼東郡北境。曾被扶余和鮮卑族所控制。五世紀初,被高句麗割據。公元六九八年至九二五年屬渤海國扶余府(今古林省四平市)。公元九零七年至一一三五年遼國在昌圖老城、四面城和八面城分別設鳳州、安州和韓州。金廢州存縣,屬咸平路咸平府。元屬開元路。明時期分別屬扶余衛、三萬衛、遼海衛,並在境內增設永寧、鎮夷、清陽三邊堡。清屬蒙古科爾沁王旗游牧區域。嘉慶十一年 (一八零六年)漢族移居較多,始設昌圖廳 (今昌老城鎮)。光緒三年 (-八七七年)升廳為府,轄一州三縣。民國二年 (一九一三年)屬奉天省洮昌道所轄。一九四五年 「九·三」勝利後,昌圖劃為昌圖和昌北兩縣,均屬遼北省。一九四六年曾一度被國民黨佔領。一九四七年十二月和一九四八年三月,昌圖、昌北兩縣先後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同屬遼北省。一九五四年十一月,兩縣合並為昌圖縣,屬遼寧省。現為鐵嶺地區轄縣。
⑸ 鐵嶺龍首山的來歷
鐵嶺龍首山的由來確實有一段傳說
作為鐵嶺象徵的龍首山,不僅有美麗的風景,而且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在上古時期,鐵嶺是沒有沒有山,只在城的東面有一條麒麟河,河西住著一戶姓郝的父女倆,靠打魚為生。一天傍晚,父女倆打魚歸來,遇到了一夥強盜。強盜打倒了老漢,搶走了郝女。正在危急時刻,一位叫柴義的武士挺身而出,殺死強盜救下郝女。不料,一個沒死的強盜飛出一支毒鏢,刺中武士的左臂,武士忍痛拔出毒鏢,殺死了垂死的強盜。郝氏父女倆把武士抬回家,精心護理。從此,三個人在一起過著快樂的生活。三年後的一天,麒麟河突然狂風大作,河水泛濫。一位道士說,河中有一條惡龍在作亂,坑害百姓。柴義聽後義憤填膺,決心與惡龍搏鬥,為民除害。柴義來到河邊,在郝氏父女和全村人的助威下,跳入河中與惡龍撕殺在一起。
大約過了半個時辰,河裡風平浪靜。惡龍被斬成兩段死在河中,但卻不見柴義的蹤影,河岸上只留下柴義的一頂帽子。郝氏父女和村民把惡龍就地埋了,並把柴義的帽子埋在了惡習龍的南側。後來,埋惡龍的地方漸漸長出一座山來,人們便取名叫龍山,龍山中間有一條通道,北段就叫龍首山,南段叫龍尾山。埋柴義帽子的地方也長出一座高山來,人們取名叫帽山。為紀念和感激柴義,人們把麒麟河改名為柴河。
⑹ 鐵嶺的雙堆子怎麼由來的
鐵嶺雙堆子是由兩對土而來,當時有兩座很大的土堆,因此把這個地方兒名名兒叫做雙堆子
⑺ 鐵嶺衛的歷史由來
明朝之前,今遼寧鐵嶺曾先後有富州、銀州、新興等稱謂。銀州是遼代所設,《遼史》中有銀州本渤海富州,太祖以銀冶更名的記載;說的是銀州之前曾名富州,但富州不在今遼寧而在黑龍江。銀州是遼代將原在黑龍江流域的富州更名南遷的名字,其詳可見本篇《富州與銀州》一章。 遼滅亡後到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中間經歷金、元二個朝代。金朝廢銀州改為新興縣(《金史·地理志》),金、元二朝這三百年間一直用新興這一名字。明朝建立之後的第26年,此地開始有了鐵嶺這個名字。
鐵嶺衛為公元1388年,明朝設置於朝鮮半島北部的一個衛所,後改置遼東奉集堡(今遼寧省沈陽市東南奉集堡),又改置於今鐵嶺。元朝雙城總管府的南界也叫鐵嶺衛(今咸鏡道與江原道交界處)。
明朝初年,明太祖欲在元朝雙城總管府轄地設置鐵嶺衛,「命戶部咨高麗王:鐵嶺北東西之地,舊屬開元,其土著軍民女直、韃靼、高麗人等,遼東統之。鐵嶺之南,舊屬高麗人民,悉聽本國管屬。疆境既正,各安其守,不得復有所侵越。」。此舉引起高麗強烈不滿,高麗表奏「鐵嶺迤北,歷文、高、和、定、咸等諸州以至公嶮鎮,自來悉是本國之地」。高麗禑王以進攻中國的遼東地區的行動來對抗,是年四月,辛褕派都統使李成桂北渡鴨綠江進攻中國遼東。李成桂渡過鴨綠江後發覺行軍困難、糧餉不濟、士氣低落,於是回師松京,廢黜辛褕,流放崔瑩。1392年,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鮮。明朝顧慮到東北地區殘留元朝勢力而有意拉攏李氏朝鮮,遂將鐵嶺衛改置於遼東奉集堡(今遼寧沈陽東南奉集堡),從此朝鮮半島東北部劃歸朝鮮至今。1393年,鐵嶺衛又從奉集堡移至銀州(今遼寧省鐵嶺市)。
⑻ 調兵山的來由,有哪些歷史,愛問知識人
民間傳說:
金天會四年秋,金完顏宗弼(兀術)(音Wùzhú)在此地調集軍隊,分三路兵馬南下,一舉滅亡了北宋,此地故稱「調兵山」。
從考古上看,調兵山地區確實發現過不少遼金時代的遺址遺物,但是不是與金兀術有關就無從考辯了。現在在調兵山市裡還新修了一座兀術城,以示對歷史的追憶。
調兵山市在 15 年前叫 " 鐵法 "。鐵法為鐵嶺市下轄的縣級市。鐵法當時設市是因為當地有大量的煤炭資源儲備,現在那裡的龍頭能源企業仍是以鐵法為名。可以說,鐵法也就是現如今的調兵山市是因煤而盛。
在鐵法市成立二十周年的時候,鐵法就改名為 " 調兵山 " 了。2000 年左右的時候,中國很多城市都流行改名,也就是為了提高城市形象和提升文化底蘊。鐵法這個名字畢竟太新,而且沒寓意,所以選擇了新的市名 " 調兵山 ",這名字一聽就是有歷史的了。
(8)鐵嶺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調兵山市,原稱鐵法市,遼寧省鐵嶺市下轄縣級市,調兵山是一座新興的煤炭工業城市,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轄區內的兀術城曾被遼寧省旅遊局評為「四大遼金古建築之一」。
兀術城位於鐵嶺城區西35公里的調兵山風景區,在長久的歷史發展中孕育了豐厚的特色文化,其中以金文化最具代表性。調兵山市以金文化為主線,在原址興建仿金古城池,總佔地176.7畝。古城建築古樸,雕梁畫棟,雲檐四起,重現了金王朝鼎盛時期的風貌。城中集餐飲、娛樂、休閑、購物於一體,服務人員服飾及各種旅遊項目設置均依照金國原貌,古老文明於現代氣息融為一體、交相輝映,讓人流連忘返。
參考資料
網路-調兵山
網路-兀術城
⑼ 鐵嶺為什麼叫「鐵嶺」,以前還叫過什麼,有什麼重要的歷史
鐵嶺——這個地名,說起來很復雜也很有意思。從置邑算起,這個地方應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是鐵嶺以前不叫「鐵嶺」,以「鐵嶺」為名,那是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的事情了。當年洪武大帝朱元璋建設的「鐵嶺」,也不是今天趙本山忽悠的「比較大的城市——鐵嶺」,而是另一個地方。
明朝之前,這里曾先後有銀州、新興等名字。銀州是遼代所設,《遼史》載:「銀州本渤海富州,太祖以銀冶更名」。說的是銀州曾名為「富州」,但「富州」根本不在遼寧而在黑龍江。銀州——其實就是遼代把原來在黑龍江流域的「富州」南遷後而改換的新名字。
金、元時期又廢「銀州」而改名「新興」,三百年間此地一直稱「新興」縣,民間亦稱「新興」為「古銀州」。(《金史·地理志》)直到明朝建立的第26個年頭即公元1393年,「古銀州」才開始有了「鐵嶺」這個名字。老名字「銀州」並未被人遺忘,如今鐵嶺市的主要城區就被稱為「銀州區」。
明朝把「古銀州」更名為「鐵嶺」其中也有幾分曲折。「鐵嶺」全稱應該叫「鐵嶺衛」,就和今日天津原為「天津衛」一樣,都是明朝軍事組織的名稱。朱元璋創立的軍制形式,是一種屯田與防衛相兼的新軍事體制,史稱「衛所」制。
明朝收復東北比較晚,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年二月,元朝遼陽中書省平章劉益,向明朝請降。明朝遂在遼陽設置「遼東衛」指揮使司,仍以劉益為指揮同知,駐扎遼陽。就此,明朝正式接管遼寧。(《明太祖實錄》)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明在全國變更體制,設都指揮司。設立「遼東都」指揮使司,轄境「東至鴨綠江,西至山海關,南至旅順口,北至開原」,統領「遼東諸衛兵馬,修治城池,以鎮邊疆」。(《明史·地理志》)
在初建「遼東都」指揮使司的時候,遼東地區與朝鮮分列於鴨綠江。但是到了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詔命遼東,依元朝疆域為明與朝鮮的邊界,並任命指揮僉事劉顯到元朝時期的邊界「古鐵嶺」建衛,名鐵嶺衛。並「命戶部咨高麗(王氏高麗)國王:鐵嶺北東西之地,舊屬於開元……遼東統之,鐵嶺之南,舊屬高麗……」(《明實錄》)
「古鐵嶺」在今朝鮮江原道元山南部,也不是一座城而是一座山,距朝鮮首都平壤僅150公里。元朝時曾為中朝邊界,後被高麗奪回,將邊界推至鴨綠江。故而「古鐵嶺」已經是朝鮮腹地。
而朱元璋卻要把邊境劃到人家城門口,——「從遼東至鐵嶺(山)七十站,站置百戶」。高麗國王「馬上泣曰,群臣不聽吾攻遼東之計,使至此!」(《高麗史》)因奈於國力,故不敢與明朝直接沖突。只好上表申明,鐵嶺山(古鐵嶺)以及鐵嶺山以北直至鴨綠江是高麗領土。
當年元滅金時,把鐵嶺山附近的和州誤會成沈陽附近的雙城,才在此任命了總管、千戶,後經交涉,已將此地歸還,藉此說明元朝並未以鐵嶺山為邊界。
朱元璋也自知理虧,但也要找找顏面,下諭說:「高麗以鴨綠江為界,今飾辭鐵嶺(山),詐偽詔然」(《明史》卷208《外國·朝鮮》)話里明明白白的承認鴨綠江為界,但也得責高麗得寸進尺。最後說,「高麗所言,未可輕信,必待詳察然後已」,說到這已經有可商量的意思了。雙方反復交涉,長達5年之久,最後明朝讓步!
朱元璋能作出讓步,和高麗的「據理力爭」不無關系,但並非主要原因有。鐵嶺山是朝鮮腹地,在此設立衛所是不可能的。並且,明朝軍隊其實一直都滯於鴨綠江一帶,根本無法進入高麗,也沒有軍事進入的事實。二是,明朝的大敵是北逃的元朝蒙古殘部,設立「遼東都指揮使司」的目的,實質是上北防蒙古。
最後,歷史上朝鮮與中國屢次爆發王朝戰爭,「漢伐四次,魏伐二次,晉伐一次,隋伐二次,唐伐四次,遼伐四次,金伐一次,元伐五次」,盡管都是中國取勝,但是往往得不償失。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把「鐵嶺衛」改建到「古銀州」,在此設衛任命劉顯為「鐵嶺衛指揮僉事」。「鐵嶺衛」鞏固「開原」防務,成為沈陽的門戶,發揮重要作用。而「古銀州」從此就稱「鐵嶺衛」,後來又經滄海桑田,「鐵嶺衛」就成了今天遼寧省北部城市——鐵嶺!所以現在鐵嶺人常說:「鐵嶺無鐵,銀州無銀」就沒什麼好奇怪的,畢竟鐵嶺也好,銀州也罷都是其他地方的名字,鐵也好,銀也罷都是別人家的。
順便再說一句,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鐵嶺誕生的前一年,王氏高麗王朝的大將李成桂篡權,成為李氏高麗開國之主——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賜書,恢復高麗古名——朝鮮,至此李氏朝鮮建立。也就是在這一年,朱元璋太子朱標去世,遠在北京的燕王朱棣的一顆野心開始躁動起來!7年之後(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揮軍攻陷南京,搶了親侄子的皇位 ,是為明成祖。「鐵嶺衛」,這個北防「女真」,西防「蒙古」的軍事重鎮,只能眼睜睜看著大明王朝內部的血腥撕殺,靜靜等著堡壘從內部攻破!
⑽ 鐵嶺是啥意思
鐵嶺——這個地名,說起來很復雜也很有意思。從置邑算起,這個地方應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但是鐵嶺以前不叫「鐵嶺」,以「鐵嶺」為名,那是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的事情了。當年洪武大帝朱元璋建設的「鐵嶺」,也不是今天趙本山忽悠的「比較大的城市——鐵嶺」,而是另一個地方。
明朝之前,這里曾先後有銀州、新興等名字。銀州是遼代所設,《遼史》載:「銀州本渤海富州,太祖以銀冶更名」。說的是銀州曾名為「富州」,但「富州」根本不在遼寧而在黑龍江。銀州——其實就是遼代把原來在黑龍江流域的「富州」南遷後而改換的新名字。金、元時期又廢「銀州」而改名「新興」,三百年間此地一直稱「新興」縣,民間亦稱「新興」為「古銀州」。(《金史·地理志》)直到明朝建立的第26個年頭即公元1393年,「古銀州」才開始有了「鐵嶺」這個名字。老名字「銀州」並未被人遺忘,如今鐵嶺市的主要城區就被稱為「銀州區」.
明朝把「古銀州」更名為「鐵嶺」其中也有幾分曲折。「鐵嶺」全稱應該叫「鐵嶺衛」,就和今日天津原為「天津衛」一樣,都是明朝軍事組織的名稱。朱元璋創立的軍制形式,是一種屯田與防衛相兼的新軍事體制,史稱「衛所」制。
明朝收復東北比較晚,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年二月,元朝遼陽中書省平章劉益,向明朝請降。明朝遂在遼陽設置「遼東衛」指揮使司,仍以劉益為指揮同知,駐扎遼陽。就此,明朝正式接管遼寧。(《明太祖實錄》)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明在全國變更體制,設都指揮司。設立「遼東都」指揮使司,轄境「東至鴨綠江,西至山海關,南至旅順口,北至開原」,統領「遼東諸衛兵馬,修治城池,以鎮邊疆」。(《明史·地理志》)
在初建「遼東都」指揮使司的時候,遼東地區與朝鮮分列於鴨綠江。但是到了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詔命遼東,依元朝疆域為明與朝鮮的邊界,並任命指揮僉事劉顯到元朝時期的邊界「古鐵嶺」建衛,名鐵嶺衛。並「命戶部咨高麗(王氏高麗)國王:鐵嶺北東西之地,舊屬於開元……遼東統之,鐵嶺之南,舊屬高麗……」(《明實錄》)
「古鐵嶺」在今朝鮮江原道元山南部,也不是一座城而是一座山,距朝鮮首都平壤僅150公里。元朝時曾為中朝邊界,後被高麗奪回,將邊界推至鴨綠江。故而「古鐵嶺」已經是朝鮮腹地。
而朱元璋卻要把邊境劃到人家城門口,——「從遼東至鐵嶺(山)七十站,站置百戶」。高麗國王「馬上泣曰,群臣不聽吾攻遼東之計,使至此!」(《高麗史》)因奈於國力,故不敢與明朝直接沖突。只好上表申明,鐵嶺山(古鐵嶺)以及鐵嶺山以北直至鴨綠江是高麗領土。當年元滅金時,把鐵嶺山附近的和州誤會成沈陽附近的雙城,才在此任命了總管、千戶,後經交涉,已將此地歸還,藉此說明元朝並未以鐵嶺山為邊界。
朱元璋也自知理虧,但也要找找顏面,下諭說:「高麗以鴨綠江為界,今飾辭鐵嶺(山),詐偽詔然」(《明史》卷208《外國·朝鮮》)話里明明白白的承認鴨綠江為界,但也得責高麗得寸進尺。最後說,「高麗所言,未可輕信,必待詳察然後已」,說到這已經有可商量的意思了。雙方反復交涉,長達5年之久,最後明朝讓步!
朱元璋能作出讓步,和高麗的「據理力爭」不無關系,但並非主要原因有。鐵嶺山是朝鮮腹地,在此設立衛所是不可能的。並且,明朝軍隊其實一直都滯於鴨綠江一帶,根本無法進入高麗,也沒有軍事進入的事實。二是,明朝的大敵是北逃的元朝蒙古殘部,設立「遼東都指揮使司」的目的,實質是上北防蒙古。最後,歷史上朝鮮與中國屢次爆發王朝戰爭,「漢伐四次,魏伐二次,晉伐一次,隋伐二次,唐伐四次,遼伐四次,金伐一次,元伐五次」,盡管都是中國取勝,但是往往得不償失。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把「鐵嶺衛」改建到「古銀州」,在此設衛任命劉顯為「鐵嶺衛指揮僉事」。「鐵嶺衛」鞏固「開原」防務,成為沈陽的門戶,發揮重要作用。而「古銀州」從此就稱「鐵嶺衛」,後來又經滄海桑田,「鐵嶺衛」就成了今天遼寧省北部城市——鐵嶺!所以現在鐵嶺人常說:「鐵嶺無鐵,銀州無銀」就沒什麼好奇怪的,畢竟鐵嶺也好,銀州也罷都是其他地方的名字,鐵也好,銀也罷都是別人家的。
順便再說一句,洪武二十五年,也就是鐵嶺誕生的前一年,王氏高麗王朝的大將李成桂篡權,成為李氏高麗開國之主——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賜書,恢復高麗古名——朝鮮,至此李氏朝鮮建立。也就是在這一年,朱元璋太子朱標去世,遠在北京的燕王朱棣的一顆野心開始躁動起來!7年之後(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揮軍攻陷南京,搶了親侄子的皇位 ,是為明成祖。「鐵嶺衛」,這個北防「女真」,西防「蒙古」的軍事重鎮,只能眼睜睜看著大明王朝內部的血腥撕殺,靜靜等著堡壘從內部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