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清遠為什麼叫鳳城
清遠又稱鳳城,是由於清遠的地圖像一隻鳳凰。鳳城之名還源自一傳說:在清遠市工人文化宮附近的一棵高大梧桐樹上棲息了一窩鳳凰,樹下住一青年,名張易,靠泛舟為生。有一年,北江洪水泛濫,俗語雲:「南雄落水灑濕石,去到韶關漲三尺,落到英德淹半壁,浸到清遠佬無地走。」可見洪水之洶猛,一下子清城水淹,張易撐著小艇到處救人,救到梧桐樹下,聽到鳳凰吱吱喳喳,才發現水位快浸到樹頂,大鳳凰都出去找吃的,小鳳凰翅膀還沒長齊,眼看水已淹沒梧桐樹,張易趕緊游去樹中心抱起窩里的小鳳凰,但張易的腳被樹的寄生藤纏住,無法脫身,只好將小鳳凰放置艇中,自己卻不幸被水淹沒,母鳳凰飛回來,見此感人一幕,覺得人為救鳳凰也肯捨命相救,自己也應當完成年青人救人心願,就伏在水面,讓落水的人踩著它的背逃生,最後因體力不支,也犧牲了,化成清遠兩條街,所以清遠看上去像一隻鳳凰,而鳳凰犧牲的地方,稱為起鳳里,清城因此得名叫鳳城。
另一種現代的說法,清遠因清遠雞而出名,雞亦稱作鳳,所以叫鳳城。
❷ 清遠鳳城的由來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天,清城上空突然烏雲密布,閃電雷鳴,暴雨傾瀉。這場暴雨整整下了兩日兩夜。暴雨的第一日,城裡淹浸了大部分房屋,一片汪洋。人們有的逃到高處,有的舉家爬上屋頂。暴雨的第二日,水越漲越深,許多房屋逐漸沒頂了,原先沒有離開或來不及逃脫而棲身在屋頂的人們,這時有的游向高坡,大樹;有的抱著從屋頂卸的杉梁浮在水裡掙扎,漂流、、、 、、、情景甚是凄慘危急。
住在現今起鳳里的一個青年,名叫張易,水性頗好,渾名叫潛水易。發大水時他原先也在屋頂樓,在洪水快要漲到自家屋頂,他正要游向高地時,忽見不遠處有一個老太婆掙扎呼號。在此危急關頭,他顧不得肚子空了一天的飢餓和疲乏,奮力游向老太婆,把她救到高地,當他把第九個災民救上了高地,自己正是疲乏難支時,忽然聽見一陣吱吱吱的呼叫聲。他抬頭一看,原來在離他不遠,在伸出水面的一棵樹的樹Y上,有一窩出生不久的小鳳凰,水快要淹沒樹Y,央及鳳巢,幾個還未長毛的小鳳凰,伸長著頸,張大了口,飛著向張易呼叫,張易動了惻忍之心,奮力支撐著游向樹Y,托起鳳巢,把小鳳凰救到了高地上、、、 、、、
不知什麼時候,清城上空飛來了一隻巨大的鳳凰,在空中低低盤旋,尋找著鳳巢、、、 、、、忽然,她發現張易奮不顧身在救人,救起了小鳳凰。此時,清城的人還在危難之中。有的被困在小高地,有的攀在伸出水面搖晃著的樹枝上,有的在水中掙扎、、、 、、、也許是出於對張易舍已救人行為的感動、對張易救出她的小鳳凰的感激以及她的善良、憐憫之心。只見那隻大鳳凰在天空再盤旋了一圈之後,便突然撲入水中。她的頭在現今的三碼頭的位置,她的兩翼伸向上廓、下廓,她的背鋪在現今縣府(即現在的鳳苑酒店)附近,尾部伸到現今的松樹崗(即現在的清遠市第一中學足球場)。大鳳凰撲入水中後,竭力隆起身軀,在水中掙扎和被洪水圍困的人們,爬向大鳳凰的兩翼和鳳背,然後走向鳳尾,到達了松樹崗一帶高地。大鳳凰在水中整整堅持了一夜,危難中的人們得救了,可是大鳳凰終因在水中的時間太久而死去、、、 、、、
洪水橫沖直撞了幾天之後,終於退去。逐漸地,清城又復甦了。幾個月之後,在起鳳里的一棵合歡樹上飛來了一群小鳳凰,久久不散,她們為了感激張易而來,為了悼念她們的母親而來、、、 、、、
後來,清城的人們便把張易住的那條巷改名為「起鳳里」。為了記念那隻大鳳凰,又在現今工人文化宮前的空地上築起了一高台,命名為「鳳凰台」。人們稱現今的三碼頭為鳳頭,縣府(即鳳苑酒店)一帶為鳳背,松樹崗(清中足球場)為鳳尾,把清城又別稱作鳳城。這便是清遠城又稱為鳳城的來由!!!
❸ 北宋清遠軍的由來與消亡
清遠軍是個地名。就是從宋朝時才開始有的。是宋朝節度州的軍額名。以前朝代不使用此種命名方法,自然就不叫此地為清遠軍了。
名稱由來:宋初沿唐制,其所系州名,得與州格相應。節度使系州名,較特殊,即不用節度州之州名,而掛節度州之軍額名。每個節度州,均有軍額名(少數無軍額名),若節度州蘇州,其軍額為平江軍;節度州潤州,其軍額為鎮江軍;節度州鄂州,其軍額為武昌軍等等。如「清遠軍節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岳飛」,「清遠軍」為節度州融州之軍額。
簡介:清遠軍「據積石嶺,在旱海中,去靈、環皆三四百里,素無水泉。文寶發民負水數百里外,留屯數千人」。②清遠軍處於旱海路中,是環州通向靈州的重要交通樞紐,
至於消亡,應是名稱的不再使用。
其屯田活動還是比較出名的。在此屯田的目的十分明顯,就是為了向靈州提供糧食補給。但是,旱海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使屯田活動歸於失敗,北宋政府雖付出很大努力,通過屯田以益軍儲的設想卻沒有實現。 清遠失守後,向靈州運糧的通道西移至鎮戎軍,鎮戎軍則很快成為屯田的中心區域,北宋在這里屯田的目的仍然是解決靈州的糧食危機。咸平四年(1001年),陝西轉運使劉綜認為鎮戎軍「其川原甚廣,土地甚良,厥利實博」,①因此請置鎮戎軍屯田務。鎮戎軍雖開田不少,但因靈州很快失陷,鎮戎軍的屯田也沒有為解救靈州發揮太大的作用。
❹ 廣東省為什麼叫做廣東 廣東、廣西省名字的由來
自古,兩廣山水相連,人文相通。兩廣之分始於宋朝。以古廣信劃分(廣信,是古代兩漢時期的交州首府,位於現今廣西梧州、賀州與廣東封開一帶,即西江與賀江交匯一帶。經近年專家、學者考證確認,自公元前106年起,廣信作為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前後歷經300多年,被譽為「嶺南古都」,是嶺南文化和粵語的最早發祥地。)。廣信以東謂之:廣南東路,即廣東。廣信以西,謂之:廣南西路,即廣西。兩廣(廣東、廣西)是在北宋時期正式定名的,而嶺南從此能夠以兩廣來加以代稱。
嶺南地區遠離中原地區,歷史上在中原史籍記載中著墨極少,一直被後人以「化外之地,瘴癘之鄉」一類詞彙描述;不少人認為嶺南文明的開始,是在被秦始皇五十萬大軍征服之後,當地土著「百越人」才從蒙昧的原始氏族部落階段一躍跨入封建社會。考古學界近年來的研究發現,這一觀點是「歷史的誤會」—— 廣東博羅出土的大量文物實證表明,嶺南地區於先秦時已存在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高度文明,嶺南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
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655年以後,5府皆隸於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756年(肅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廣東屬嶺南東道,廣西屬嶺南西道。
❺ 英德的名稱來歷
公元1195年(南宋慶元元年),升英州為英德府,屬廣南東路,轄真陽、浛洸2縣,自始得英德之名。
英德歷史悠久。從寶晶宮古河床膠結堆積層中發現的打制石器表明:英德有人類活動的歷史可追溯到10萬年以前。舊石器時代晚期,今英紅鎮雲嶺獅石山牛欄洞里活著一群原始先民。新石器時代早期,在今青塘鎮四周的石灰岩溶洞中居住著一群原始先民,過著採集和狩獵的生活。新石器時代晚期,這群先民從洞穴搬遷到靠近河岸的台地和山崗,開始刀耕農業和漁獵生活。
春秋時期,英德之地屬百越地;戰國時期,屬楚地。秦時屬南海郡。
兩漢、三國、兩晉時期
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間,漢高祖在英德之地設置湞陽(今英德市英中、英東地區及翁源縣和新豐、佛岡縣部分地區)、含洭(今英德市英西地區)2縣,屬南越國。東漢沿西漢舊制,湞陽、含洭2縣同屬荊州桂陽郡。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省陽山縣入含洭縣。
公元265年(三國吳甘露元年),析含洭縣桃鄉復置陽山縣;湞陽、含洭2縣屬荊州始興郡。
公元280年(西晉太康元年),湞陽、含洭2縣改屬廣州始興郡。公元307年(永嘉元年),湞陽、含洭2縣改屬湘州始興郡。公元328年(東晉咸和三年),湞陽、含洭2縣改屬荊州始興郡。
南北朝時期
公元452年(南朝劉宋元嘉二十九年),湞陽、含洭2縣改屬廣州始興郡;三十年,復歸湘州始興郡。公元467年(劉宋泰始三年),改湞陽縣為貞陽縣,貞陽、含洭2縣仍屬湘州始興郡;六年,在貞陽縣西60里置岡溪縣。公元472年(劉宋泰豫元年),貞陽、含洭2縣屬湘州廣興郡。公元479年(南齊建元元年),貞陽縣復名湞陽縣,與含洭縣同屬湘州始興郡。公元507年(梁天監六年),在含洭縣置衡州和陽山郡,治所均在含洭縣;湞陽縣屬衡州始興郡,含洭縣屬衡州陽山郡。公元553年(梁承聖二年),析湞陽縣地置翁源縣;湞陽縣屬東衡州始興郡。公元560—566年(天嘉年間),改衡州為西衡州,治仍在含洭縣,含洭縣屬西衡州陽山郡,湞陽縣仍屬東衡州始興郡。
隋、唐、五代十國時期
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湞陽縣屬韶州;十年,含洭縣屬洭州,改湞陽縣為貞陽縣,改屬循州;公元596年(十六年),貞陽縣一部並入曲江縣;公元599年(十九年),貞陽縣改屬廣州;二十年,含洭縣屬廣州。公元601年(仁壽元年),廣州改稱番州。公元607年(大業三年),含洭縣屬南海郡。
公元622年(唐武德五年),在含洭縣地復置洭州,貞陽、含洭2縣屬之。公元627年(貞觀元年),貞陽縣復名湞陽縣,含洭縣改為浛洭縣,2縣屬廣州。公元742年(天寶元年),湞陽、浛洭2縣屬南海郡。公元758年(乾元元年),湞陽、浛洭2縣屬廣州。公元917年(五代十國南漢乾亨元年),升廣州為興王府,湞陽、浛洭2縣屬興王府。公元920年(乾亨四年),在湞陽縣置英州,領湞陽縣。浛洭縣仍屬興王府。
公元971年(北宋開寶四年),浛洭縣改屬廣南東路連州;五年,因浛洭縣名之「洭」字與宋太祖趙匡胤的「匡」字同音,改浛洭縣為浛洸縣;六年,改屬英州。北宋乾興元年(1022年),因湞陽縣名之「湞」字與宋仁宗趙禎的「禎」字同音,改湞陽縣為真陽縣,與浛洸縣同屬英州。公元1120年(北宋宣和二年),英州被賜郡名真陽郡。公元1195年(南宋慶元元年),升英州為英德府,屬廣南東路,轄真陽、浛洸2縣,自始得英德之名。
公元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改英德府為英德路總管府,屬江西行省廣東道;公元1286年(二十三年)降為散州。公元1301年(大德五年),復升為路,領真陽、浛洸、翁源3縣。公元1308年(至大元年)復降為州,領真陽、浛洸、翁源3縣。公元1314年(延佑元年),廢真陽、浛洸2縣並英德州,屬江西行省廣東道。公元1369年(明初洪武二年),改英德州為英德縣,屬廣東行中書省韶州府。公元1569年(隆慶三年),劃英德縣象岡、甘棠2都(今英德市青塘、白沙2鎮和新豐縣交界的地方)以及河源、翁源2縣一部分地方設長寧縣(今新豐縣)。清沿明制,英德縣屬廣東省韶州府。公元1813年(嘉慶十八年),分英德縣大陂都高台、白石、獨石、逕頭4圖,岩下都虎山、觀音2圖及清遠縣一部分設立佛岡廳(今佛岡縣)。
民國時期,英德縣建置沒有大的變化。1949年4月,英德縣歸屬廣東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英德,下轄英德、清遠、佛岡、新豐、翁源5縣。
1949年10月9日,英德縣城解放。英德縣初隸屬北江臨時人民行動委員會,後先後隸屬北江人民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北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北江區專員公署、粵北行政公署、韶關專員公署、韶關專區革命委員會、韶關地區革命委員會、韶關地方行政公署、韶關市。1988年1月,清遠撤縣設市,英德縣從韶關市劃歸清遠市管轄。1994年1月,英德撤縣設市(縣級),仍屬清遠市。
❻ 清遠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清遠市位於廣東省中北部、北江中游、南嶺山脈南側與珠江三角洲的結合部;南連廣州、佛山,北接湖南、廣西,東及東北與韶關市相鄰,西及西南與肇慶市為界,總面積1.9萬平方公里,約佔全省總面積的1/10;清遠市是廣東省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2002年末有少數民族人口20.22萬人,以瑤、壯族居多。
清遠市是於1988年1月7日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地級市,轄清城區、佛岡縣、陽山縣、清新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代管英德市、連州市。市人民政府駐清城區。
清遠史前已有人類棲息繁衍,據史籍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江南眾多部族被統稱為百越(又稱"百粵"),清遠先民為古百越中的南越族。
秦統一中國平定嶺南,秦始皇為鞏固帝業,強制征發大批中原人移民嶺南。清遠為中原進入嶺南的必經之路,古曰"孔道",故其中部分中原人流入清遠。此後,歷代均有避戰亂的中原移民徙居清遠,經過長期的同化與融合,形成了清遠漢民族的主體。中原移民南遷定居清遠,帶來了發達的中原文化和生產技術,促進了當地的社會發展。
清遠的瑤族、壯族,他們的祖先原為古百越的一部分。地處粵西北的清遠同時也呈現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及獨特的民俗民風。
秦朝,清遠地屬南海郡,西漢武帝鼎元六年設置中宿縣,為清遠建治之始,南朝梁天監年間(約公元500年)置清遠郡,轄中宿、威正、廉平、恩洽、浮護五縣。清遠之名由此而始。
清城古邑,像一位歷史老人,目睹清遠在歷史長河中的滄桑。
元朝至正二十二年,清遠主簿白太平主持修築土城以拒賊匪劫掠,這是歷史最早的清遠縣城。至明朝洪武二十二年,清遠指揮使李英將清城加固,改為磚城,置東西南北四大城門。
元朝天順年間,官兵多次彈壓少數民族,激起更大的反抗,致瑤族人三次攻陷清城,此後清城歷代兵患不止。
千百年來,清城幾經興廢,直至共和國成立,清城才得以長治久安。現古城遺址有兩處,一在清城,殘存城基;另一在龍頭鎮的城國村。
❼ 廣東和廣西的名字由來
廣東:
古文獻中,「越」即「粵」,古代「粵」、「越」通用。先秦古籍對長江以南沿海一帶的部族,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或「諸越」(包括吳越、閩越、揚越、南越、西甌、駱越等等),廣東被稱為「南越」。
隋唐以後,「粵」字意義收窄,指嶺南地區,或稱「南粵」。直至近代,兩廣仍然稱「兩粵」。民國以後,以「粵」字作廣東省簡稱。
古國時期,廣東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大致是嶺南蒼梧古國統治地域,而廣東的東部和東北部則是閩越族系和吳越族系所建古國。廣東地區,從古國時期開始,就是多種文化匯合並存的地方。
廣西:
春秋戰國時期,嶺南稱百越之地,廣西屬百越的一部分。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征服百越,在嶺南設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今廣西大部分地區屬於桂林郡和象郡,所以廣西稱「桂」由此而來
。廣西的名稱則來源於兩個,一為咸通三年(862),嶺南道分東、西兩道,並以邕管經略使為嶺南西道節度使,成為一級獨立政區;另宋朝所建制的行政單位—「廣南西路」,後簡稱「廣西路」;二為得名於古地名「廣信」,兩廣以廣信為分界,廣信之東謂廣東,廣信之西謂廣西。
這是「廣西」名稱的由來。於1363年,設置廣西行中書省,為廣西建省之始。民國時期,廣西沿襲清制設省。1958年3月,廣西省改為「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10月,「廣西僮族自治區」改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
廣東:
廣東歷史久遠,是太古時代「南海盤古國」所在地。距今60萬年至80萬年前境內已有人類活動遺跡。距今約12.9萬年以前,嶺南出現了早期智人(馬壩人遺址)。距今1.4萬年前廣東先民就馴化了水稻,或成世界稻作文明源頭。
宋 羅泌《路史·前紀二·天皇紀》載:「粵有天皇,是曰天靈, 望獲 強尊」;以木德王天下。《三命通會》:「天皇氏繼盤古氏以治,始制干支之名,以定歲之所在」。考古研究發現,廣東地區是中國人起源地之一。
全基因組分型研究結論表明,遠古先民史前時期進行了從南往北遷徙進入黃河流域,創造出燦爛的中華文明。學術界已公認距今四五千年的廣東石峽文化已出現私有制、階級分化和王權政治。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與中原有經濟文化往來。
廣西:
廣西歷史悠久,早在80萬年前廣西就有原始人類生息了。在四、五萬年前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柳江人」和「麒麟山人」在此勞作生息。
距今2-1萬年前的「麒麟山人」已學會和使用鑽孔與磨尖的石器。桂林甑皮岩遺址則說明距今約1萬至6000年前,廣西古人類已開始從事原始的農業、畜牧業和制陶業。
甑皮岩遺址是距今12000至7000年新石器時代典型的洞穴遺址,於1965年被發現,它不僅是現代華南人乃至東南亞人古老祖先的居住地之一,也是古人類陶器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❽ 清遠為什麼叫鳳城
清城之所以又叫鳳城,來源於一則悲壯的人鳳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清遠地區暴雨傾盆,北江河水猛然上漲,淹沒了清城。
其時,城裡住著一個叫張易的青年,他有很好的水性,渾名叫「潛水易」。在與洪水搏鬥中,他一連救出了幾個災民。此時,他已筋疲力竭,正准備在高地休息時,忽聽到水面上傳來一陣吱吱吱的哀叫聲。
他睜開疲憊的眼睛一看,發現不遠處一棵露出水面的梧桐樹上有個鳳巢,一窩剛生出不久的小鳳凰在向人求救。心地善良的張易不忍心幼鳳遭淹,便托著疲乏的身子奮力游向樹丫,費盡最後的一點力氣,終於把那幾個小鳳雛救上了高地,而他自己卻永遠地閉上了疲憊的雙眼。
不久,清城上空飛來了一隻低回盤旋的大觀凰,她在尋找被洪水圍困的孩子,可是怎麼也找不到她的鳳巢,因為巢已被洪水淹沒了。正在焦灼不安之時,忽發現她的小鳳雛已被一青年救起,不禁感激地鳴叫起來。
但當她細看時,才發現救小鳳雛的青年已累死,而洪水還在上漲,還有許多無助的災民在洪水中掙扎。大鳳凰不忍心看到這種慘象,便毅然撲入洪水中,竭力做隆背、振翅、翹尾狀,讓災民通過其身體爬上高地。
災民們得大鳳凰之助,終於死裡逃生,化險為夷。而與洪水搏鬥了一天一夜的大鳳凰,卻因泡水太久而死去。後來,人們便把張易生前住過的巷子改名為「起鳳里」,又在今城區工人文化宮前的空地處築建了《鳳凰台》,以示紀念。
從那以後,人們便稱原縣城的三碼頭為鳳頭,原縣府一帶為鳳背,松樹崗為鳳尾,東門崗、西門崗為鳳翼,稱清城為鳳城。
(8)清遠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清遠地形地貌:清遠市地質大部分是華夏活化陸台的湘粵褶皺帶,只有市區南部和陽山南部地區處於華夏活化陸台的粵西地塊。主要由石灰岩、紅色砂礫岩、石英砂岩、花崗岩四大系列岩構成。市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
連州東部、陽山東北部的山嶺構成全省地勢最高峻的山地,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最高峰為陽山縣與乳源交界的石坑崆,海拔為1902米。東南部的英德、清新、清城境內的北江河谷地勢最低,大多在海拔20米以下。
❾ 清遠是一座歷史名城
一、政治概況:清遠市現轄清新縣、佛岡縣、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連南瑤族自治縣、陽山縣和清城區等5縣1區,並代管英德市(廣東面積最大的縣級市)、連州市兩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19152.89平方公里,佔全省總面積的1/10, 總人口403萬人,是廣東省21個地級市之中面積最大的和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
二、歷史概況:在距今十萬年前,清遠市就已有人類活動。我市人文歷史深厚,自古便有張九齡、蘇東坡、楊萬里、韓愈、海瑞等許多的歷史名人都在這里留下鴻蹤和傳世力作,與清遠的秀麗河山交相輝映,引起歷代清遠人民的共鳴和自豪感。
1.建制年份:春秋戰國時,清遠地區屬百粵。秦統一中國後,設置行政機構,開發嶺南,清遠地區屬南海郡、長沙郡。清城區的前身清遠縣,是歷史悠久的縣份,建制於秦朝(公元前221年),開縣至今已經2229年。
2.名字由來:南朝梁天監年間(502—519)置清遠郡,清遠之名由此而始。
3.成立時間:清遠於1988年1月7號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清遠縣,設立清遠市;1988年2月28日正式掛牌成立。
三、地理概況:
1.氣候特點:我市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是廣東省三大暴雨中心之一。
2.地形特點: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兼有平原、丘陵、山地和喀斯特地形的多樣性地貌。
3.地理位置:全境位於東經111 °55'--113°55'、北緯23°31'--25°12'之間,即是位於廣東省的西北部、北江中游、南嶺山脈南側與珠江三角洲的結合帶上。
4.區位優勢:清遠——珠三角的後花園,她南連廣州、佛山,北接湖南、廣西,東及東北和韶關市交界,西及西南與肇慶市為鄰,乃「三省通衢」之地;是廣東省重要的商品糧、用材林、反季節以及蔬菜生產基地,也是全國三大陶瓷原料產地之一。
❿ 誰知道廣東名字的由來
「廣」是古越語中「講」的意思,現在廣東話和壯語仍然這稱呼「講話」。「廣東」和「廣西」之地秦朝開疆擴土時稱嶺南,也稱廣南,廣東是廣南東路的簡寫,而廣西是廣南西路的簡寫.
http://..com/question/1789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