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亞歷山大燈塔的名字來源
亞歷山大燈塔(Pharos)成了許多語言中「燈塔」一詞的語源,例如希臘語(φρο),保加利亞語(фар)和許多其他的羅曼語,例如法語(phare) 義大利語(faro),葡萄牙語(farol),西班牙語(faro),羅馬尼亞語,和加泰羅尼亞語(far)。
許多埃及的早期伊斯蘭教清真寺的尖塔都模仿了亞歷山大燈塔的三層式設計,這足以顯示燈塔在建築學上的廣泛影響。
Ⅱ 歷史上真有亞歷山大燈塔嗎
1、歷史上真的有亞歷山大燈塔。
2、簡介
亞歷山大燈塔是世界著名的第七大奇觀之一。遺址在埃及亞歷山大城邊的法羅斯島上。燈塔約在公元前280~278年建成,巍然屹立在亞歷山大港外1500年,但因在兩次地震中極度受損,最終於1480年完全沉入海底。2015年5月9日,埃及決定重建亞歷山大燈塔。
3、歷史由來
公元前280年秋 ,一艘埃及的皇家喜船,在駛入亞歷山大港時,觸礁沉沒了,船上的皇親國戚及從歐洲娶來的新娘,全部葬身魚腹。這一悲劇,震驚了埃及朝野上下。埃及國王托勒密二世下令在最大港口的入口處,修建導航燈塔。經過40年的努力,一座宏偉的燈塔豎立在法洛斯島的東端。它立於距島岸7米處的石礁上,人們將它稱為「亞歷山大法洛斯燈塔」。
當亞歷山大燈塔建成後,它以400英尺的高度當之無愧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它的設計者是希臘的建築師索斯查圖斯。1500年來,亞歷山大燈塔一直在暗夜中為水手們指引進港的路線。一位阿拉伯旅行家在他的筆記中這樣記載著:「燈塔是建築在三層台階之上,在它的頂端,白天用一面鏡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導船隻。」
Ⅲ 遼陽地名的由來
歷史上的遼陽
遼陽歷史悠久,據考古證明,遠在六七千年之前,遼陽地區就有人類在此活動、開發。公元前三世紀的戰國末期,開始出現國家行政區意義的行政建制,並一直到十七世紀,始終是東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軍事重鎮。
夏·商·周時代
春秋之前,遼陽地區為東胡族和殷商移民居住之地,據《尚書》載,夏、商時遼陽屬營州地域,這只是自然分區,不具有國家行政區意義;周代遼陽為箕氏朝鮮侯國的屬地;公元前248至279年(燕昭王二十八年至三十三年),燕國遺大將秦開進擊東胡和箕氏朝鮮,「取地二千里」,在遼河流域,設遼東郡,同時設襄平縣。郡、縣治地襄平城(今遼陽市老城區)。
秦·漢時代
公元222年(始皇二十五年),秦滅燕,統一地方行建置,廢封建,置郡縣,襄平縣仍隸屬遼東郡。漢承秦制,西漢遼東郡郡府仍設在襄平縣。郡轄18縣,其中:襄平、居就、遼隊三縣在現遼陽境內;東漢末,遼東太守公孫度自立為遼東侯,置平州,治襄平。其孫公孫淵執政後,自立為平州王,不久稱藩於東吳。
魏晉·南北朝
公元238年(魏景初二年),司馬懿滅公孫氏,遼東郡納入魏國版圖,設平州,下轄遼東五郡,在襄平設東夷校尉。其後,平州合並於幽州。公元274年(晉武帝秦始十年)復置平州,治襄平。轄遼東、玄菟、昌黎三郡。其中遼東郡轄八縣,襄平為首縣。不久司馬蕤為遼東王,遼東郡一度稱遼東國,仍治襄平。自此之後的前燕、前秦、後燕等幾個地方政權均屬遼東郡,治襄平。東晉末年,高句麗部族興起,公元404年(東晉元興三年),高句麗占據遼東,改襄平城為遼東城,襄平城一名由燕國始稱,至此廢除。
隋·唐
隋代遼東仍為高句麗所佔據,隋王朝不容忍割據勢力存在,曾三次出兵遼東,均遭失敗。公元645年(唐貞觀十九年),唐太宗李世民率軍征討高句麗,攻克遼東城,置遼州,第二年罷遼州,設安東都護府。公元676年(儀鳳元年),安東都護府移治遼東城。
遼·金
十世紀初,契丹族興起,建立遼國。公元918年(遼神冊三年),遼太祖攻佔遼東城,置遼陽府,第二年修葺舊城,改為東平郡;公元928年(天顯三年),改遼陽府為南京,並遷東丹國首都於遼陽。作為遼國的陪都,五京之一,東丹國在遼陽存在50餘年。公元1116年,新興女真族建立的金國,攻克遼東京遼陽府,金襲遼制,以遼陽為東京,仍為國之陪都,以後改東京道遼陽府為東京路遼陽府,路、府均治遼陽老城。遼陽府轄四縣一鎮:遼陽縣、鶴野縣、宜豐縣、石城縣、長宜鎮(隸屬鶴野)。
元·明·清
元朝建立後,公元1287年(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設遼陽等處行中書省。行省直轄七路一府,省、路治所均在遼陽城;遼陽路領遼陽、蓋州、懿州三縣。明代在遼東廢州縣,實行軍衛制。公元1384年(洪武十七年)置定遼中衛、治遼陽城。遼東都指揮使司治所亦在遼陽。遼東都司下轄二十五衛、二州,其轄區相當今遼寧省的大部。公元1621年(後金天命元年),遼陽為後金攻克。當年努爾哈赤便定都遼陽,在太子河東岸建了新城——東京城,三年後又遷都沈陽。公元年(清順治十年),遼陽設府,下轄遼陽、海城兩縣,府、縣均治遼陽老城,不久府治移至沈陽。1664年(清康熙三年)升遼陽縣為遼陽州,屬奉天府管轄。此建制延續至清末。
中華民國
民國三年(1914年),遼陽改為縣,屬遼沈道,1929年屬遼寧省。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遼陽屬偽奉天省。1937年八月設遼陽市。1945年建立遼寧省人民政府。遼陽市屬第一行政監察專員公署,公署駐遼陽市,遼陽縣為轄縣之一。國民黨時期,1946年10月,裁遼陽市並入遼陽縣,屬遼寧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
遼陽解放後,1948年7月,屬遼寧省一專署,專署駐遼陽市,遼陽縣為轄縣之一。1949年屬遼東省,遼陽縣變為省屬縣。1956年,置遼陽專區,公署駐遼陽市,遼陽縣屬遼陽專區。1959年,撤專區建制,遼陽縣並入遼陽市。1960年,復建遼陽縣,屬鞍山。1965年,遼陽縣改屬遼南專署,遼陽市改屬省轄市。1975年,遼陽市轄文聖、白塔兩個市區和沙嶺、燈塔、蘭家三個農村區。1980年,恢復遼陽縣制,駐首山鎮,設燈塔縣,駐燈塔鎮。1982年以來,又先後設立了宏偉區、弓長嶺區,並將遼陽市郊區更名為太子河區,1996年,燈塔撤縣設市。至此遼陽市轄兩縣(市)五區,即:遼陽縣、燈塔市、白塔區、文聖區、宏偉區、弓長嶺區、太子河區。
遼陽是一座有著2400年悠久歷史的古城,歷史上先後曾有6個地方割據政權在此建立國號,定都遼陽。唐太宗、清聖祖、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大批青史留名的帝王文士留下的吟詠遼陽的詩文達百餘篇。旅遊的地方有遼陽漢魏壁畫墓群,白塔公園,東京城、東京陵,遼陽博物館,燕州城,清風寺,曹雪芹紀念館,冷熱地公園,華表山、通明山、鏵子林場、龍峰山、龍頂山、石洞溝
Ⅳ 燈塔一詞的由來,作文用
燈塔的由來和建造歷程
公元前約270年,托勒密二世委派希臘建築師、尼多斯的索斯特拉圖斯在法羅斯島東端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燈塔,既可以為進入亞歷山大港的船隻指引方向,又可成為展示復興的埃及君主顯赫名聲的巨大標志。法羅斯燈塔因而成為了古代世界的七大奇觀之一。
古羅馬人建造了一系列燈塔,從而創建了最早的燈塔網路體系。這一體系中最早的燈塔始建於公元50年,羅馬皇帝克勞狄烏斯下令在羅馬的港口城市奧斯蒂亞建造的一座燈塔。該港原有一條長320英尺、寬65英尺的廢舊木船,船上壘以石塊和粘結物,形成一座人工小島,燈塔就建在小島上,共有4層。奧斯蒂亞燈塔一直留存到公元15世紀。
以後,阿拉伯人、印度人和中國人也都學會了這種用以保障海上行船安全的方法,在各自的周邊海岸建造了燈塔。唐代貞觀年間(627-649年)廣州建伊斯蘭教懷聖寺,寺內建光塔,可視作中國最早的燈塔。
18世紀末至19世紀相繼出現有反射鏡的發光器、透鏡燈塔、電力燈塔等。
1906年落成第一座氣體閃光燈塔。由於現代的導航設備已經非常先進,人為操作的燈塔數量大大減少,全世界只剩下1,500個依然操作的燈塔。
塔燈演變
燈塔的光源被稱為"燈"(無論是電動或油燃料),長期以來採用明火點燃的方式,其後由蠟燭代替。
1781年,歐洲開始採用圓筒芯燈泡和拋物面反射鏡。
在美國,鯨油被用作固體光源燈芯,1810年,溫斯洛·劉易斯引進了圓筒芯燈和拋物面反射鏡系統。
19世紀50年代初,美國人開始用菜籽油代替鯨油作為燃料。50年代中期,又以豬油替代。
19世紀70年代開始,煤油逐漸開始取代豬油,至80年代末完成了全部替換。
20世紀初,電力和電石乙炔氣開始取代煤油,並藉由達倫光得以進一步發展,使得黃昏時塔燈能自動點亮,黎明時自動熄滅。
Ⅳ 杭州西湖中三潭映月的燈塔是什麼來歷
傳說三潭印月是一隻大香爐的三隻腳,而這只大香爐則倒扣著一條黑魚精,香爐的三隻腳伸出水面就成了三潭印月。但這一傳說卻有兩個版本。三潭印月
魯小妹智斗黑魚精
西湖裡有三座石塔,象三個寶葫蘆一樣,長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每到中秋之夜,明月當空,人們喜歡在石塔的圓洞里點上燈燭,把洞口糊上薄紙,水裡就會映出好多小月亮,月照塔,塔映月,景色十分綺麗。那就是有名的「三潭印月」。 那麼,這三座石塔是哪裡來的呢? 有一年,山東的能工巧匠魯班帶著他的小妹,到杭州來。他們在錢塘門邊租了兩間鋪面,掛出「山東魯氏,鐵木石作」的招牌。招牌剛剛掛出,上門拜師的人就絡繹不絕。魯班挑挑揀揀,把一百八十個心靈手巧的年輕後生收下作為徒弟。 魯班兄妹的手藝好極了,真是鬼斧神工:鑿成的石狗會看門,雕出的木貓會捕鼠。一百八十個徒弟經他們一指點,個個都成了高手。一天,魯班兄妹正在細心給徒弟們教手藝,忽然刮來一陣大風,頓時天上烏雲翻滾,原來有一隻黑魚精到人間來作祟。黑魚精一頭鑽進西湖中央,鑽出一個三百六十丈的深潭。它在潭裡吹吹氣,杭州城裡就滿城的魚腥臭;它在潭裡噴噴水,北山南山下暴雨。就在這一天,湖邊的楊柳折斷了,花朵凋謝了,大水不斷往上漲。 魯班兄妹帶著一百八十個徒弟,一起爬上寶石山。他們朝山下望望,只見一片汪洋,全城的房屋都浸泡在臭水裡,男女老少四散奔逃。湖中央,有一個好大好大的漩渦,漩渦當中翹起一隻很闊很闊的魚嘴巴,魚嘴巴越翹越高,慢慢地露出整個魚頭,魚頭往上一挺,飛起一片烏雲,烏雲飄飄搖搖落到寶石山頂上,雲頭落下一個又黑又丑的後生。 黑後生轉動著圓鼓鼓的斗雞眼珠,朝魯妹瞟瞟:「哈哈,漂亮的大姑娘,你做的啥行當?」魯妹說:「姑娘我是能工巧匠。」黑後生把魯妹從頭看到腳:「對了,我看你亮亮的眼睛彎彎的眉,想必會綾羅綢緞巧裁剪。走,跟我去做新衣裳。」魯妹理也不理他。黑後生把魯妹從頭看到腳:「對了,我看你苗條身材纖巧的手,想必有描龍綉風的好針線。走,跟我去綉棉被。」魯妹厭惡地別轉頭。 黑後生猜來猜去猜不著,心裡想了想,眯起眼睛說:「漂亮的大姑娘,不會裁剪不要緊,不會刺綉沒關系,你嫁到我家去,山珍海味吃不完,樂得享清福。」說著,伸手拉魯妹。魯班一榔頭隔開他的手,喝道:「滾開!」黑後生仍舊咧著大嘴,嬉皮笑臉:「我的皮有三尺厚,不怕你的榔頭!大姑娘嫁給了我,什麼都好說,要是不嫁,再漲大水漫山岡。」 魯妹心裡想,倘若再漲水,全城百姓的性命都保不住。她眼珠兒一轉,有辦法了。對黑後生說:「嫁給你不能急,讓阿哥先給我辦樣嫁妝。」黑後生一聽,開心了:「好姑娘,我答應。你打算辦什麼嫁妝?」「高高山上高高岩,我要阿哥把它鑿成一隻大香爐。」黑後生高興地拍大腿:「好好好,天上黑魚王,下凡立廟堂。有個你陪嫁的石香爐,正好拿它來收供養。」 魯妹拉過阿哥商量了一陣。魯班對黑後生說:「東是水,西是水,怎麼辦?你先把水退下去。」黑後生張開闊嘴巴一吸,滿城的水都倒灌進他的肚皮里去了。魯班指著山上一塊懸崖問後生:「你看,把這半座山劈下來作石香爐怎麼樣?」「好哩,好哩,大舅子,你快鑿,鑿得越大越風光。」「香爐大,香爐高,重重的香爐你怎麼搬呢?」「喏喏喏,只要我抬抬腳,身後就會刮黑風。小小的石香爐算什麼,就是一座山我也吸得動。」 等到避在山上的人都回家去了。魯班他們就爬上那倒掛的懸崖。魯班輪起大榔頭,在懸崖上砸一錘,他的一百八十個徒弟,跟著砸一百八十錘。「轟隆」一聲,懸崖翻下來了。——從此,西湖邊的寶石山上就留下一道峭壁。 這塊懸崖真大。這邊望望白洋洋,那邊望望洋洋白,怎麼把它鑿成滾圓滾圓的石香爐呢?魯班朝湖心的深潭望望,估計好大小,就捏根長繩子,站在這塊懸崖當中,叫妹妹拉緊繩子的另一頭,「啪嗒啪嗒」跑兩步。魯妹的腳印就在懸崖上畫了一個圈。魯班先鑿了一個大樣,一百八十個徒弟按照樣子鑿。鑿了一天又一天,七七四十九天,這塊懸崖變成了一隻很大很大的石香爐。圓鼓鼓的香爐底下,有三隻倒豎葫蘆形的尖腳,尖腳上,都有三面透光的圓洞。 石香爐鑿成了,魯班朝黑後生說:「你看,我妹妹的嫁妝已經做好了,現在,就請你搬下湖。」黑後生急著要新娘子。魯班說:「別忙!你先把嫁妝搬下去擺起來,再打發花轎來抬。」黑後生高興死了,一個轉身就往山下跑,他捲起旋風,竟然把那麼大的石香爐骨碌碌吸得向後滾。黑後生跑呀跑呀,跑到湖中央,就變成黑魚,鑽進深潭,石香爐滾呀滾呀,滾到湖中央,在深潭邊的斜面一滑,「啪」一聲倒覆過來,把深潭罩得嚴嚴實實,不留一絲縫隙。 黑魚精被罩在石香爐下,悶得透不過氣來,往上頂頂,石香爐動也不動,想刮陣風,又轉不開身子,沒辦法,只好死命往下鑽,它越往下,石香爐就越往下陷……黑魚精終於悶死了,石香爐也陷在湖底的爛泥里,只在湖面上露出三隻葫蘆形的腳。 這便是「三潭印月」三個石塔的由來。
觀音平禍降魚精
很早以前,一條千年黑魚精逃出龍宮,闖到錢塘江里,興妖作怪。從此以後,錢塘江兩岸常常鬧水災,堤岸被沖倒,稻田被淹沒,害得老百姓叫苦連天。 一天,黑魚精變成一個黑大漢,到杭州城隍廟來玩耍。他走到望江橋邊,忽然聞到一股香氣,回頭一看,橋邊有個點心攤,一個老太婆身穿白衣白裙,在賣餛飩面,熱氣騰騰,香氣撲鼻。黑魚精趕路趕得吃力了,一口氣吃了五碗餛飩面。一霎時,黑魚精肚皮癰得大喊大叫,趴在地上打了十八個滾,「嘩」地一聲,吃下去的餛飩面都吐了出來。老太婆拿起拂塵朝地上一拂,餛飩面變成了一根鐵鎖鏈,把黑魚精鎖牢了。原來,這個老太婆是觀音娘娘的化身。 觀音娘娘把黑魚精帶到大井巷裡,將它鎮在大井底下。黑魚精向菩薩求情,觀音娘娘說:「你為非作歹,禍害百姓,若要出來,除非井頭現天光。」原來這大井與別的露天井不同,是圍在房子里的內井,終年見不到陽光。誰知有一年,杭州來了個新知府,夜裡巡視街坊,提燈在大井巷裡走,燈光照到了大井上。只聽井底下「轟隆」一聲聞響,黑魚精掙脫了鐵鎖鏈,逃出大井,頭也不回的就竄到了西湖裡。 黑魚精怕觀音娘娘再來收拾它,就在西湖中央鑽了個三百六十丈的深潭,平時躲在深潭裡睡懶覺,只要到了午時三刻,肚皮餓了,就從深潭裡翻身出來找東西吃。每到這時候,湖面掀起層層波浪,湖心旋渦滾滾,漁船、遊船、貨船躲避不及,有的被浪頭打翻,有的被旋渦卷沉,船里的人被黑魚精吞進肚裡,當了點心。從此,那些捕魚的漁民、劃船的船民,都嚇得不敢下湖了。 一天,觀音娘娘從蓬萊仙島回南海,路過西湖上空,見湖面上突然升起一片烏雲,湖水翻滾,波浪洶涌。按下雲頭一看,才知道是黑魚精逃出了大井,在西湖裡興風作浪。觀音娘娘便來到上天竺寺,向如來佛借來供桌前的一隻香爐。這時候,黑魚精正好竄出湖面,張開巨嘴,口噴白沫,尋找食物。觀音娘娘隨手地起香爐,對准黑魚精頭上壓去。黑魚精見頭頂上落下個東西來,抬頭一看,見是白衣白裙的觀音菩薩,嚇得連忙鑽入潭底。香爐在空中射出萬道金光,越變越大,只聽得一聲巨響,香爐口朝下罩住了潭口,把黑魚精鎮壓在西湖底下,永遠出不來了。只有三隻香爐腳露出在湖面上。 據說,三潭印月的三座石塔,就是香爐的三隻腳。又因為香爐里的一爐香灰倒翻在西湖裡,從此,西湖泥都成了香灰泥。
Ⅵ 金字塔、宙斯像、羅得斯島巨像、空中花園、阿提密斯殿、摩索拉斯墓、亞歷山燈塔、吳哥窟、長城、秦俑的簡
尼羅河畔的金字塔群(the great pyramids),是古代埃及王自己修建的陵墓。據說在埃及的大小金字塔共有將近100座,大多都建築於埃及第三到第六王朝。一些有4000多年歷史的金字塔主要分布在首都及尼羅河西岸。吉札金字塔,左邊屬於卡夫拉王,右邊屬於庫夫王,附近連著一座獅身人面像。主要建材是石灰岩,部分為花岡岩。 3座最大、保存最完好的金字塔是由第四王朝的3位皇帝胡夫(Khufu)、海夫拉(Khafra)和門卡烏拉(Menkaura)在公元前2600年—公元前2500年建造的。胡夫金字塔高146.6m,底邊長230.35m;海夫拉金字塔高143.5m,底邊長215.25m;門卡烏拉金字塔高66.4m,底邊長108.04m。 在這3座大金字塔中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它是一座幾乎實心的巨石體,用200多萬塊巨石砌成。成群結隊的人將這些大石塊沿著地面斜坡往上拖運,然後在金字塔周圍以一種腳手架的方式層層堆砌。金字塔的旁邊還有一些皇族和貴族的小小的金字塔和長方形台式陵墓。 最初鋪蓋金字塔的外層磨光的灰白色石灰石塊幾乎全部消失。如今見到的是下面淡黃色的石灰大石塊,顯露出其內部結構。金字塔中心有墓室,可以從甬道進去,墓室頂上分層架著幾塊幾十噸重的大石塊。 建成的金字塔被用陵墓。古埃及人相信死後永生,金字塔內的墓穴的起初堆滿了黃金和各種貴重物品。 建造時間:大約公元前2700-2500年 建造地點:埃及開羅附近的吉薩等地 相傳,古埃及第三王朝之前,無論王公大臣還是老百姓死後,都被葬入一種用泥磚建成的長方形的墳墓,古代埃及人叫它「馬斯塔巴」。後來,有個聰明的年輕人伊姆荷太普,在給埃及法老左塞王設計墳墓時,發明了一種新的建築方法。他用上採下的呈方形的石塊來代替泥磚,並不斷修改修建陵墓的設計方案,最終建成一個六級的梯形金字塔——這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金字塔的雛形。在古代埃及文中,因金字塔是梯形分層的,所以被稱作層級金字塔。這是一種高大的角錐體建築物,底座四方形,每個側面是三角形,樣子就像漢字的「金」字,所以中國人把它寫為「金字塔」(原文是 pyramid)。伊姆荷太普設計的塔式陵墓是埃及歷史上的第一座石質陵墓。 埃及現存金字塔八十座,其中最大的一座金字塔是在公元前2600年左右建成的吉札金字塔,全都是由人工建成。古代埃及人如何雕刻坎石及砌成陵墓?陵墓內部通道和陵室的布局宛如迷宮,古代埃及人是用什麼方法建成的呢?至今還是眾說紛紜,沒有研究清楚。
奧林匹亞宙斯神像
宙斯(Zeus)是希臘眾神之神,是奧林匹亞(Olympia)的主神,為表崇拜而興建的宙斯宙斯神像是當世最大的室內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則是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源地。拜占庭的菲羅撰寫記述七大奇觀說:『我們以其他六大奇觀為榮,而敬畏宙斯神像。』 宙斯神殿是古希臘的宗教中心。神殿位於希臘雅典衛城東南面依里索斯河畔一處廣闊平地的正中央,為古希臘眾神之神宙斯掌管的地區;目前這地方盡是一片黃澄澄的丘陵,但是在古希臘時期,四周環繞翠谷和清冽溪水,景境幽雅,不遠處更有一座密林,綠意濃郁,林中小徑兩旁更是花木扶疏,爭奇斗艷,美不勝收,更是當時的宗教中心。在古希臘時代,那片地區位於雅典城牆外,到了哈德連帝時代為了擴大雅典城規模,將城牆往外擴展,才把神殿納入城內。 神殿於公元前470年開始建造,前456年最後完工,為多利斯式 (Doric-style)建築,由建築師伊利斯人李班(Libon) 設計,宙斯神像由雕刻家菲迪亞斯(Pheidias) 雕刻。 宙斯(Zeus)神殿本身則是多利克式(Doricorder)建築,表面鋪上灰泥的石灰岩,殿頂使用大理石興建,由34個高達17米的科林斯式(Corinthian) 支柱撐起來,面積達41.1米乘107.75米,廟前廟後的石像都是用派洛斯(Paros)島的大理石雕成。廟內西邊人字形檐飾上的很多雕像,十足是雅典的風格。 至於神殿主角——宙斯,採用了所謂的「克里斯里凡亭」(chryselephantine)技術,是在木製支架外加象牙雕成的肌肉和金質的衣飾。寶座也是木底包金,嵌著烏木、寶石和玻璃,歷時八年之久才完成。 在旅行家沙尼亞斯巴(Pausanias)的<希臘游記>一書中,曾對宙斯神像作了詳細的描述,書中記載:『宙斯神主體為木製,身體裸露在外的部份貼上象牙,衣服則覆以黃金。頭頂戴著橄欖枝編織的皇冠,右手握著象牙及黃金製成的勝利女神像,左手則拿著一把鑲有各種耀眼金屬打造的權杖,杖頂停留著一隻鷲』。 至於他的寶座,神像頭上與頭後,雕著「典雅三女神」和「季節三女神」(春、夏、冬)雕像;腿和腳飾有舞動中的勝利女神、人頭獅身史芬克斯及希臘其他諸神裝飾,底部寬6.55公尺、高1公尺。不包括寶座,僅約高13公尺的神像就相當於四層樓高的現代建築,使坐在寶座上的宙斯頭部差不多頂著神殿頂。 神像身後掛著由耶路撒冷神廟劫掠得來的神聖布幔。菲迪亞斯更精密地規劃四周變化,包括由神廟大門射向雕像的光線,為了令神像的臉容更為美麗光亮,更於神像前建造一座極大且淺,裡面鑲了黑色大理石的橄欖油池,利用橄欖油將光線反射。矗立期間更有工人前來擦拭象牙,稱為「菲迪亞斯拋光工人」。一名訪客說:『我可以告訴你雕像的尺寸,但無法形容造成的印象。』 神像昂然地接受人們崇拜達九百多年,但最後基督結束了一切。公元393年,羅馬皇帝都路斯(Theodsius)一世,毅然頒發停止競技的赦令,古代奧林匹克競技大會也是在這一年終止。接著,公元426年,又頒發了異教神廟破壞令,於是宙斯神像就遭到破壞,菲迪亞斯的工作室亦被改為教堂,古希臘從此灰飛煙滅;神廟內傾頹的石柱更在公元522年及551年的地震中震垮,石材被拆卸,改建成抵禦蠻族侵略的堡壘。所幸的是,神像在這之前已被運往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現為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堡),被閹臣路易西收藏於宮殿內達60年之久,可惜最後亦毀於城市暴動中。
羅德島巨像
希臘羅德島巨像是七大奇觀中最神秘的一個,這座巨像建在羅德市(Rhodes)港口的入海處。它是希臘太陽神赫利俄斯(Helios)的青銅鑄像,高約33米。因為它只在短短56年間便毀於公元前226年的一次地震中,考古學家甚至連它的確切位置及外觀都未能確定。 建造時間:公元前282年完工 建造地點:愛琴海,希臘羅德港 羅得斯島巨像位於希臘羅得斯島(Island of Rhodes)通往地中海(Mediterranean Sea)的港口。公元前的羅德島是重要的商務中心,它位於愛琴海和地中海的交界處,羅德港於公元前408年建成。歷史上羅德島曾經被許多勢力范圍統治過,其中包括毛索洛斯(他的陵墓也是七大奇跡之一)和亞歷山大大帝。但在亞歷山大大帝歸天之後,全島又陷入了長時間的戰爭。馬其頓(Macedonia)侵略者德米特里帶領四萬軍隊(這已超過了整個島上的人口)包圍了港口。羅德島巨像經過艱苦的戰爭,羅德島人擊敗了侵略者。為了慶祝這次勝利,他們決定用敵人遺棄的青銅兵器修建一座雕像。雕像修築十二年,高約33米,與紐約的自由神像的高度差不多。雕像是中空的,裡面用復雜的石頭和鐵的支柱加固。但這個偉大的雕像建成僅僅50年多後就被強烈地震毀壞了。傳說中雕像兩腿分開站在港口上船隻是從腿中間過去,非常壯觀而有趣。這座巨像其實是希臘人的太陽神及他們的守護神赫利俄斯(Helios),由建築師 Chares 設計,經過十二年的興建,羅德島巨像於公元前282年完工,整座巨像共高33米,以大理石建成,再以青銅包裹,以後更被用作燈塔。但公元前226年的大地震卻把這幢偉大巨像推倒,脆弱的膝蓋成為了巨像的致命傷,巨像從此倒在Mandraki港附近的岸邊。公元654年,羅德島被阿拉伯人入侵,入侵者更把遺跡運往敘利亞,使這個奇觀的考察更加困難。
巴比倫空中花園
跟羅德島巨像一樣,考古學家至今都未能找到空中花園的遺跡。 建造時間:大約公元前6世紀 地點:巴比倫,幼發拉底河(Euphrates)河東,今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以南50里左右 巴比倫的空中花園當然不是懸掛於空中,這個名稱的由來,是因人們把原本希臘文"kremastos"及拉丁文"pensilis",(除"懸掛"之外還有"突出"之意)錯誤翻譯成「懸空」所致。 一般相信空中花園是由 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王(公元前604 -公元前562)為了安慰思鄉成疾的王妃安美依迪絲(Amyitis),仿照王妃在山上的故鄉而興建的。據說它要由奴隸們轉動機械裝置,從下面的幼發拉底河裡抽上大量的水,來灌溉空中花園里的花草。 巴比倫空中花園構圖巴比倫空中花園最令人稱奇的地方是那個供水系統。因為巴比倫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園的遺址亦遠離幼發拉底河,所以歷史研究者認為空中花園應有不少輸水設備。奴隸不停地推動連系著齒輪的把手,把地下水運到最高一層的儲水池,再經人工河流返回地面。另一個難題是在保養方面,因為一般的建築物,不可能長年抵受河水的侵蝕而不坍塌。由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Mesopotamian plain) 沒有太多的石塊,因此研究者們相信空中花園所用的磚塊非比尋常,它們被加入了蘆葦、瀝青及瓦礫,更有文獻指出:石塊被加入了一層鉛,以防止河水滲入地基。原本不應該是「空中花園」,由於翻譯錯誤,因此變成「空中花園」。
阿爾忒彌斯神殿
阿爾忒彌斯 希臘文Αρτεμιδ,拉丁文Artemis),是希臘神話中的月亮神、狩獵女神,是太陽神阿波羅的妹妹;而羅馬神話則稱她為黛安娜(Diana),埃及人稱她依西斯(Isis),阿拉伯人稱她 Lat。在古代的希臘阿爾忒彌斯女神深受敬仰,因此建成七大奇觀之一的阿爾忒彌斯神殿。 建造時間:約公元前550年 建造地點:希臘古城愛菲索斯(Ephesus)中,約在今土耳其的Izmir(Smyrna)南面50公里 神廟建築以大理石為基礎,上面覆蓋著木製屋頂。整個建築的設計師是 Chersiphron 父子,它最大的特色是內部有兩排、至少106 立柱,每根大約 12至18 米高。神廟的底座約為60乘120米. 阿爾忒彌斯神殿遺跡毀於公元前356年的大火,在原址後建起的廟於公元262年再罹火難。阿爾忒彌斯神殿曾經歷過七次重建,首座阿爾忒彌斯神殿於公元前550年由建築師 Samos、Chersihon 及他的兒子metagenes設計,用伊奧尼亞柱式(Ionian)大理石柱支撐,是首座全部由大理石建成的當時最大的建築物。整座建築物均由 heidias、Polycleitus、Kresilas Phradmon 等當時著名的藝術家以銅、銀、黃金及象牙浮雕裝飾,在中央的「U」形祭壇擺放著阿爾忒彌斯女神的雕像,供人膜拜。後來在公元前356年,神殿被大火及侵略所毀,其後的重建,大理石柱長度增至21.7米,並且多了十三級階梯圍繞在旁邊。最後,由於愛菲索斯人轉信基督教,神殿在公元401年被St.John Chrysostom 摧毀。
摩索拉斯基王墓廟
據說,哈利卡納蘇斯的毛索洛斯墓廟約45米高,底座上部呈階梯形的金字塔狀,卡里亞王國摩索拉斯國王的塑像可能矗立在頂端。陵墓毀於公元三世紀的一次地震中。 建造時間:大約公元前353年 建造地點:現在的土耳其西南地區 這座偉大的白色大理石陵墓是為摩索拉斯和他的妻子修建的。整座建築由兩名希臘設計師設計,外面裝飾以奇異的雕刻花紋。甫一建成就聲名遠播,公元15世紀初毀於大地震。現在倫敦大英博物館還收藏有一點剩餘的雕刻。 毛索洛斯墓廟位於哈利卡納素斯,底部建築為長方形,面積是40米乘30米,高45米,其中墩座牆高20米,柱高12米,金字塔高7米,最頂部的馬車雕像高3米。建築物被墩座牆圍住,旁邊以石像作裝飾,頂部的雕像是四匹馬拉著一架古代雙輛戰車。此墓廟著名之處除了它的建築外,還有那些雕塑。毛索洛斯墓廟的雕塑由四名著名的雕刻家Bryaxis, Leochares, Scopas,和 Timotheus製造,每人負責墓廟的其中一邊。 在15世紀初哈利卡納素斯被侵佔,新的統治者為了建一座巨大的城堡,因此在1494年將毛索洛斯墓廟的一些石頭用作建築材料.時至今日,有不少的雕塑仍然倖存,並存放在英國倫敦的博物館內.自從19世紀開始,摩索拉斯墓廟一直有進行考古學的挖掘,這一些挖掘提供不少有關毛索洛斯墓廟的資料,令我們對摩索拉斯墓廟的形狀和外觀有更多的認識。
亞歷山大燈塔
遵照亞歷山大大帝(馬其頓國王)的命令,亞歷山大城的法羅斯燈塔於公元前300年建在一座人工島上,它至少有122米高,用閃光的白色石灰石或大理石建成。 建造時間:大約公元前300年 建造地點:在埃及(Egypt)的亞歷山大港(Alexandria)附近的法洛斯島(island of Pharos)上。 在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 )死後不久,他的手下之一托勒密(Ptolemy Soter )便稱霸埃及,並建都於亞歷山卓,有鑒於亞歷山卓港附近的海道十分危險,Ptolemy Soter便下令由建築師Sostratus及亞歷山卓圖書館(Alexandria Library/Mouseion)合作興建亞歷山大燈塔,燈塔於公元前290年竣工。 當亞歷山大燈塔建成後,它的高度當之無愧地使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高的建築物。他的設計者是希臘的建築師索斯查圖斯。一位阿拉伯旅行家在他的筆記中這樣記載著:「燈塔是建築在三層台階之上,在它的頂端,白天用一面鏡子反射日光,晚上用火光引導船隻。」1500年來,亞歷山大燈塔一直在暗夜中為水手們指引進港的路線。它也是六大奇跡中最晚消失的一個。十四世紀的大地震徹底摧毀了它。 亞歷山大燈塔法洛斯燈塔與其餘六個奇觀絕對是不同,因為它並不帶有任何宗教色彩,純粹為人民實際生活而建,法洛斯燈塔的燈光在晚上照耀著整個亞歷山港,保護著海上的船隻,另外,它亦是當時世上最高的建築物。 亞歷山大燈塔外傳:亞歷山大港 公元前332年,馬其頓 (Macedonian) 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於埃及尼羅河口西面建立一個新城——亞歷山卓 (Alexandria),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埃及托勒密王朝開始興起,亞歷山卓便成為托勒密王朝的首都並因此而繁榮起來,再加上亞歷山卓位於亞洲,非洲及歐洲三個洲的接合位置,亦能通往尼羅河及地中海的港口,可以想像到亞歷山卓是如何繁榮,世界的通商是如何發達,而且亞歷山卓內的法洛斯島 (Pharos) 更擁有世界七大奇觀之一的亞歷山大燈塔 (The Pharos light house) 照耀著港口。 此地亦有一些神殿和埃及國王宮殿等大量建築物遺跡。雖然亞歷山卓擁有如此繁榮,但到了今天,亞歷山卓已面目全非,科學家認為由於在公元四世紀的一次大地震,這些建築絕大部分已倒下.科學家在亞歷山卓港進行過多次的挖掘工程,其中於 1996 年的一次挖掘中,法國的專家聲稱在亞歷山卓港的海底發現了大規模的古代遺跡,同時亦發現出古代的道路及鋪設道路的鋪石痕跡。調查人員發現於古代時沉入海中的雙耳長頸瓶,這是古希臘的一種壺, 壺上有兩個手把,用作運送葡萄酒等交易貨品。調查隊亦發現了法老雕像的頭部,工作人員以金屬器具先固定法老的頭部,再運用氣球將雕像送上水面,而這次調查是在法洛斯燈塔的可能所在位置進行,只要將雕像的頭部與旁邊的工作人員相比,就可以想像到此雕像的巨大。 隨著這一些的發現外,多次的調查已經發掘出數以千計的遺跡,而發掘出來的遺跡大多有幾噸至幾十噸重,從這些遺跡中,我們慢慢可以想像到神秘的法洛斯燈塔的外觀。由於亞歷山卓的繁榮,以及古代行船定向技術的落後,可以想像到照耀著整個港口的法洛斯燈塔對於保衛古代船員的生命佔了一個極重要的地位。後世的人類能否對法洛斯燈塔有更清楚的認識,全在於政府及專家會否重視對亞歷山卓港的發掘。如果亞歷山卓港的發掘能有進一步的發展,就可以把更多的建築物特色重現……
中國的萬里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好多年前,中國的長城便已被稱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跡之一。它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秦朝統一中國之後建成萬里長城。後經歷代王朝陸續修築,漢、明兩代修築的規模更大得驚人,現存的長城為明朝所修築由渤海之山海關伸展到甘肅省之嘉峪關,長城平均高度為7.8米,平均底部闊6.5米,而頂部為5.8米。它每隔100米便設一座長方形石台作為瞭望之用。 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修築長城的目的主要是為了互相防範以及防禦北方游牧民族。而從秦始皇開始,長城就始終是防備北方游牧民族的工事。數千年封建王朝歷史中,來自北方外族的威脅對中原帝國來說一直是懸在頭上的劍。統治者嘗試過以和親來穩定北部邊疆,不過更多的時候,他們還是選擇修築或者加固長城。相隔數米先立起兩道平行的城牆,中間用土填滿、夯實。每隔一段距離就設置一個烽火台,在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則修建更加復雜的城關或城樓。綿延萬里的長城既然是宏偉的防禦體系,我們登上長城便總是企盼得到某種英雄氣概上的滿足。但是登上長城的那一瞬間體會到的卻是一種失落:我們偉大的長城就只是這樣一段城牆嗎?單看長城的一段,覺得它實在過於單薄。僅憑這段城牆,如何能抵禦外族的侵略? 事實上長城也確實沒有抵擋住最具威脅的敵人的進攻。明朝花了大量人力物力,把秦始皇地萬里長城重新翻修了一遍,並且建立了完善的防守制度,將長城全線分為「九邊十一鎮」,鎮下又設「路」和「關」,各個敵台和烽火台層層相屬,一旦有敵情可以隨時通報。但是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公元1499年,瓦剌首領率兵突破了長城防守,不僅如此,他們還生擒了御駕親征的明英宗。長城也絲毫沒有妨礙來自北方的蒙古族人和滿族人入主中原,建立起他們的封建王朝。不管氣勢如何磅礴,長城畢竟只是一堵城牆,還不足以讓一個王朝安全地躲在它背後度日。有趣的是中國歷史上最興盛的唐朝,竟是少數沒有修建過長城的王朝之一。它以自己的繁盛和實力,輻射著周邊小國,以交流代替交戰,長城也便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如此看來,萬里長城的修築,一方面當然是中國人智慧與力量的展示,是各個朝代軍事防禦的歷史,另一方面,似乎也是一種失敗的證明。顧炎武論及明末發生在居庸關的戰事時感嘆到:「地非不險,城非不高,兵非不多,糧非不足也,國法不行而人心去也。」一旦王朝接近沒落,長城也並不能真正抵擋什麼。
吳哥窟
吳哥窟又稱吳哥寺,位在柬埔寨西北方。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中國古籍稱為「桑香佛舍」。它是吳哥古跡中保存得最完好的的廟宇,以建築宏偉與浮雕細致聞名於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
12世紀時的吳哥王朝國王蘇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寺廟,作為吳哥王朝的國都和國寺。因此舉全國之力,並花了大約35年建吳哥窟造。 吳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築藝術的高峰,它結合了高棉寺廟建築學的兩個基本的布局:祭壇和迴廊。祭壇由三層長方形有迴廊環繞須彌台組成,一層比一層高,象徵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在祭壇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寺廟外圍環繞一道護城河,象徵環繞須彌山的鹹海。
秦始皇兵馬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 一號坑最大,坑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餘陶人陶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坑東端有三列橫排武士俑,手執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在11個過洞里排列成38路縱隊。南北兩翼的後衛部隊。 在一號坑中已發掘出武士俑500餘件,戰車6乘,駕車馬24匹,還有青銅劍、吳鉤、矛、箭、弩機、銅戟等實戰用的青銅兵器和鐵器。俑坑東端有210個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態、服式、發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排成三列橫隊,每列70人,其中除3個領隊身著銷甲外,其餘均穿短褐,腿紮裹腿,線履系帶,免盔束發,挽弓挎箭,手執弩機,似待命出發的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個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個個手執3米左右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間隔在11條東西向的過洞里,排成38路縱隊。南北兩側和兩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為衛隊,以防側尾受襲。這支隊伍陣容齊整,裝備完備,威風凜凜,氣壯山河,是秦始皇當年浩盪大軍的藝術再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復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 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0多輛,並有大量金屬兵器。 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 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 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跡)。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 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 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約520平方米,它與一、二號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似為統師三軍的指揮部,出土68個陶俑和4 馬1 車。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 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 從2個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復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
Ⅶ 上海外灘上的燈塔是幾時由誰造的
氣象信號塔坐落在延安東路外灘。1993年10月,外灘綜合改造時,為保護這座曾為上海的氣象預報作出重要貢獻的優秀建築,施工單位採用整體位移的方法,將其向原址東北方向移出了20餘米。
1879年,上海遭強台風襲擊,在黃浦江上航行的船隻受到很大的損失,因此,外國在滬洋行和輪船公司都急需有氣象預報。1883年5月27日,法租界公董局會議決定,由海關出資,建立外灘氣象信號台,地址選在外灘「洋涇浜」和黃浦江交匯處,即今延安東路外灘。當時的信號台建得比較簡陋,是一個木結構的氣象信號台。主要建築為一個木桿,頂端安裝風向儀和風速儀。風速儀下面有一隻大球,用作報時。每天中午11點3刻球上升半桿,11點55分升至頂點,12點下降到原來位置。桿上有數根繩索,用以扯報風旗。
1907 年3月9日,在原信號台旁重建了一座「阿托奴博」式的圓柱形建築,成為永久性的氣象信號塔。這座信號塔總高約50米,其中塔身高36.8米,塔台上豎有裝著風向儀和供懸掛各種信號旗的桅桿。塔座下面為地下室,內部的古典式鐵制旋轉扶梯已有近百年的歷史。氣象信號塔是外灘標志性建築之一,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的建築物。該信號塔由西班牙建築師阿托奴博設計。由他設計的這類建築,現在存世的僅兩座,另一座在挪威。
Ⅷ 福建最著名的燈塔
中國塔羅星塔,為宋代柳七娘所建。相傳,七娘系嶺南人,因姿容佳麗被鄉間豪強看中,設下圈套,詆其夫罪,調入苦役。七娘隨夫入閩,不久,其夫被折磨而死。她變賣產 ,在此建造一座石塔,為亡夫祈求冥福。由於塔下山突立水中,回瀾砥柱,水勢旋渦,若「磨心」,所以也稱「磨心塔」。明萬曆年間,羅星塔被海風推倒。天啟年間,著名學者徐渤等人倡議復建。所以,「冶城東望誨天遙,誰遣中流二柱標」,出自明代葉向高詩句,感慨古塔的銷沉。重建的石塔7層8角,高31.5米,塔座直徑8.6米,每層均建拱門,可拾級而上;外有石砌欄桿和瀉水搪。檐角上鎮有八佛;角下懸鈴擇,海風吹來,叮當作響,「舵樓風細聽鈴雨,月近家園漸覺圓」。清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馬江海 戰就在塔下開火,石塔損傷多處。戰後,在塔頂安裝一顆鐵球,以代替被炮火所毀之塔剎。1964年重修,因欄板和塔檐剝落,只好改用鐵管欄桿。但建築的藝術風貌,仍存舊觀。俗稱「磨心塔」 宋柳七姑娘建
Ⅸ 葫蘆島的由來
因為其形狀尾大頭小,中部稍窄細,狀似葫蘆狀,所以稱它為葫蘆島。葫蘆島位於原錦西縣東南部遼東灣的西岸,自東北而西南伸入海中,長約六七里,全島皆山,丘陵地帶,綠樹成蔭,夏日氣候涼爽,海水極深,冬日海灣不凍。
葫蘆島東與錦州為鄰,西與山海關毗連,南臨渤海灣,北與朝陽市接壤,與大連、營口、秦皇島、青島等城市構成環渤海經濟圈,是中國東北地區進入關內的重要門戶。截至2019年末,葫蘆島市總面積1.04萬平方千米,轄3區、2縣、1市,總人口275.8萬人。
地形地貌
葫蘆島市依山傍海,地勢自西北向東南逐漸降低,由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區,經丘陵區到海拔20米以下的濱海平原,在渤海海岸形成狹長的濱海平原,素有「遼西走廊」之稱。
松嶺南麓和燕山系斜卧在西北部,形成葫蘆島西北的屏障,最高峰在建昌境內的大青山,海拔1223.8米,山嶺重疊、丘陵起伏、黃土覆蓋層較厚。從地形上看,全市分為西北山區、中部丘陵區和東南沿海平原區。
其中山區面積占總面積的41%,丘陵面積占總面積的26%,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33%。葫蘆島地區山區森林植被稀少,水土流失嚴重。
Ⅹ 燈塔市地名的由來
名稱來源於市府駐地燈塔鎮。原來有一個紅色的燈塔在河中,因而得名燈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