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百科 > 李戡名字由來

李戡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4-18 02:20:34

『壹』 被西方傳媒捧為"中國近代最傑出的批評家"的是誰

罵名人,你終將成為名人,李敖算是深諳其道,經他抨擊罵過的形形色色的人超過3000餘人,近有郭美美、韓寒,遠的更是多了去,在古今中外「罵史」上無人能望其項背,於是西方傳媒送他一個封號:「中國近代最傑出的批評家」,是褒是貶你自個琢磨去。

李敖的「罵名」可謂實至名歸,年輕時的李敖帶個黑框眼鏡,穿一件老式長衫,那時候他就已經鋒芒畢露了,岳南所著的《南渡北歸》中提到:「台北有一位名叫李敖者,謂李濟其人的性格中『悲觀』的成分過重,『嚴肅而不可親,氣量狹窄小氣與態度跋扈專橫」「把持職位、學術資料』『師心自用,不善用人,排斥異己,唯我獨尊』,外加老而不退,後繼乏人,性格狷介,難免走上『惡惡而不能去,愛才而不能用(或不敢用)」的十字街頭等等一連串「罪名』,也就不再是正常的學術批評與道德論述,甚至如同得了病的小瘋狗一樣狂吠亂咬了。」說李敖是小瘋狗,是因他在《李濟,他的悲劇與貢獻》中如此評價李濟,讓旁人忍不住站出來為身為考古學之父的李濟說兩句。

李濟和李敖的矛盾由來已久,據李敖說,李在台大歷史系讀書時,其父突患腦溢血死在家中,由於李氏在喪葬事宜上不按常規出牌,號稱特立獨行,搞得世人議論紛紛,並背上了「不孝」的惡名,據李自言,其中一個好笑的說法是「李敖把他老子氣死了!」對此,李敖認為散布這種說法的,李濟便是一人。說有一天,李濟向姚從吾說:「聽說李敖跟他父親意見不合,最後把他父親氣死了。」當時姚從吾還幫著李敖說話:「這我還是第一次聽說。我知道李敖的父親是我們北大畢業的,北大畢業的學生,思想上比較容忍、開通。李敖的父親若能被李敖氣死,他也不算是北大畢業的了!李敖對他父親的態度如何,我不清楚,但我知道李敖對母親很好,一個對母親很好的人,大概不致對父親不孝吧!」

這個姚從吾也真是,本來事情到此就該結束了,偏偏他又將此話告訴了李敖,這下還得了,以李敖的個性不以牙還牙已經不錯了,從此二李便勢同水火,之後李敖在言語上更是對李濟諸多攻擊。而始作俑者,就是這位農民出身「外似忠厚,實多猜忌」且愚而詐的台大歷史系教授姚從吾,這個人身上有很多趣事,其中一個說他在河南大學校長任上,共 產 黨打開封,他在亂軍之中能夠逃出,完全是靠吉人天相外加天生一副農夫相,吳組湘老師在《姚從吾今瘁史學》中回憶,說「姚老師當時化裝為一老農得以逃出,我看了,一直暗笑,姚者造型原裝即一老農,又何須化裝啊」, 李敖在《快意恩仇錄》倒是沒罵他,但著實調侃了一番:「姚從吾老師學名姚土鱉,有一次同我兩人照相,洗好後,我送他一張,背面題:土鱉老師惠存等字樣,後來一個偶然的機會,又看到這張照片,背後「土鱉「兩字已被他偷偷塗去,自改為從吾矣。」

說來也怪,古語說禍從口出,可李老先生罵了這么多年也沒見惹上什麼麻煩,我算總結出來了,要罵就罵有聲望的,人家屑於跟你計較,要麼罵不如你的,論實力名氣難以和你抗衡,可像李敖這樣「不斷為自己的牢獄之災大放悲聲,像一個神經病或街頭潑皮一樣,整日連哭加叫地大放厥詞,天上地下地痛罵蔣氏父子及其列位臣僚,並不時擺出一堆垃圾狀的事例來向圍觀的看客們證明對方如何卑鄙渺小頑劣,自己如何『高大全』」,這等行為確實為人所不齒,從《南渡北歸》中的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李敖在很多人心目中的形象,以至於岳南拿他(李敖)在60歲時尚生一小兒來戲謔。

『貳』 李敖的《北京法源寺》大概講了一個什麼故事

以大人物為主角,舉凡重要的主題:生死、鬼神、僧俗、出入、仕隱、朝野、家國、君臣、忠奸、夷夏、中外、強弱、人我、群已、公私、情理、常變、去留、因果、經世濟民等,都在論述之列。強烈地表達思想,內容豐富自是罕見。

全書只寫到一個女人(還是個壞女人)。小說始終充盈著男性的豪俠、忠義、決絕和悲壯。

李敖在獄中構思故事梗概,在1976年出獄後開始寫作,成書於1991年。 小說以北京宣武區的法源寺為故事背景,描述了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前後,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國志士為中國的振興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動。

『叄』 請問,李敖是不是有一本書講到康有為等等國學大師的呀

是的。名字叫《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歷史小說,是台灣歷史學家,作家李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作品。李敖在獄中構思故事梗概,在1976年出獄後開始寫作,成書於1991年。 小說以北京宣武區的法源寺為故事背景,描述了從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前後,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國志士為中國的振興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動。
有消息宣稱此作品被提名2000年諾貝爾文學獎。不過,由於提名諾獎的門檻很低,只要大學副教授就可以提名任何作家了,因此諾獎從不公布每年有哪些作家被提名,所以這種說法的真偽可能永遠也無法得到檢驗。
[編輯本段]北京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位於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東側,它不僅是北京城內歷史悠久的古剎,也是中國佛學院、中國佛教圖書文物館所在地,是培養青年僧伽和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場所,1983年,法源寺被國務院確定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2000年,台灣著名作家李敖所著《北京法源寺》出版後,在海內外廣泛流傳,使法源寺名聲大躁,引來無數佛教信眾以及尋幽探古的遊客。
法源寺佔地面積6700平方米,建築規模宏大,結構嚴謹,採用中軸對稱格局,由南王北依次有山門、鍾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台、凈業堂、無量殿、大悲壇、藏經閣,大遍覺堂、東西廊廡等,共七進六院,布局嚴謹,寬闊龐大,是北京城內保存下歷史悠久的古寺廟建築群。在法源寺內,不可不提的是那滿庭院的紫丁香,每到四月,院中的丁香遍紫霧般在暖春中開放,與寺中高可參天的占愧,牆角石盆中含蕊吐香的蘭草,丁香樹下悠閑跑動的放生動物,共同構築出一派世外桃源的清幽景象。
[編輯本段]法源寺的珍貴文物
法源寺天王殿內正中供奉著明代製作的彌勒菩薩化身布袋和尚銅像,高1.12米,袒胸露懷,歡天喜地。彌勒佛背後是勇猛威嚴的護法神韋馱坐像,明代銅鑄,高1.70米。兩側是明代銅鑄四大天王像,十分珍貴,皆高1.20米。大雄寶殿正中供奉「華嚴三聖」,既毗盧遮那佛。文殊和普賢菩薩像。為明代製作,木胎貼金罩漆。正中的毗盧遮那佛端坐在須彌座上,像高:米,腦後背光,通高3.97米。文殊、普賢分立兩旁,像高2.14米。這三尊塑像,妙相庄嚴,雕制精美,在明代塑像中可推上乘。大殿兩側為十八羅漢坐像,像高約1.35米,木胎貼金,為清朝製品。
此外,法源寺還留存有許多佛教文物,二十世紀初,寺里收藏有清龍藏經,趙子昂、吳道子所畫的菩薩像以及其他許多名人手寫金字經,墨寶等。因歷史上的年年的戰事、人禍,許多寶物如今已不知所蹤,但是寺里,仍可見到一些各個時期的佛像、法器,足夠盤亘大半日。從這些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佛教造像風格上,可以穿過歷史的塵埃,依稀想見當初的繁盛榮辱。
[編輯本段]法源寺的歷史變遷
法源寺自其初創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據《元一統詰》記載,法源寺始建於唐朝,初名「憫忠寺」。貞觀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為哀悼北征遼東的陣亡將士,詔令在此立寺紀念,但未能如願。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賜名。憫忠寺」;安史之亂時,一度改稱「順天寺」,平亂後恢復「憫忠寺。名稱;唐末景福年間(892—893年),幽州盧龍軍節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並贈建「憫忠閣」,閣甚雄偉,有「憫忠高閣,去天一握」之贊語;遼清寧三年 (1057年),幽州大地震時,憫忠寺被毀,遼咸雍六年(1070年)奉詔修復後又改稱「大憫忠寺」,從而形成今天的規模和格局;明朝正統二年 (1437年),寺僧相熔法師募資進行了修葺,易名為「崇福寺」。
清朝,朝廷崇戒律,在此設戒壇。雍正十二年(1734年),該寺被定為律宗寺廟,傳戒法事,並正式更改為今名「法源寺」。
律宗是佛教發展到唐代,國家統一,佛教內部也需要實行統一的戒律以加強自己組織的情況下,由道宣創立的一個宗派。道宣創立的律宗學說,主要是「心識戒體論」。所謂「戒體」,指弟子從師受戒時,授受的作法,在心理上構成一種防非止惡習的功能。律宗把戒分為止持、作持兩門:「止持」是「諸惡莫作」,規定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作持。是「眾善奉行」,包括受戒、說戒和衣食坐卧的種種規定。
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原來出身僧侶,鑒於農民利用宗教起義的歷史事實,對佛教進行整頓,扶正祛邪,保障了佛教在安定環境中的正常發展。清朝是繼承明代佛教政策的,它之所以在法源寺設戒壇,定其為律宗寺廟,意在宣揚「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律宗教義,對人民進行「治心」。
《御製法源寺碑文》稱:「人以為戒在是即法在是,未知其法之源也;即謂攝心明戒,亦只知心之說,而源仍未及知也。」「源不可不達矣,(必須)識心達本源」,並且聯系社會現實解說「達源」乃「巨而忠國孝親,制行立事;細而飲食起居,日用常行」,還說「本皇祖勸善至意,書『存誠』之顏,揭示萬古達源之要」,從而點明了崇尚律宗的要旨。因此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法源寺應詔再次整修,竣工後乾隆皇帝親自來到法源寺,御書「法海真源」匾額賜寺、此匾至今仍懸掛在大雄寶殿上。乾隆皇帝還在寺內寫下了「最古燕京寺,由來稱憫忠。的詩句。在這里,「法海真源」的意義表露的很明白,即:千條萬條戒律、刑律,都是「流」,內心存誠才是「源」。從宗教本身的意義來講,法是梵文Dharma的意譯,通指包括佛教教義在內的一切事物。弘揚佛教,追本溯源的話,就首先要抓住律學,從而突出了法源寺作為佛教律宗寺廟的重要地位。
法源寺在歷史上久負盛名,是北京城內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剎。宋欽宗趙桓被金兵俘虜北上,就曾囚居在這里。元二十六年(1289年),宋遺臣榭枋得抗元失敗,遁隱建寧(今福建省建甌縣)唐石山中,後被元軍所俘,押至大都(北京),拒不降元,也在此寺絕食身亡。
據李敖的《北京法源寺》考證,著名變法維新人物譚嗣同,在刑前,也曾到法源寺一游。那一段刀光劍影的歷史,如今也被歷史的時光隧道鎖閉。不變的,只是黃昏中飛起飛落的群鴉,以及盪滌心靈的暮鼓晨鍾。
千年的古寺,千年的見證,千年的寧靜。

『肆』 李敖所寫的「夢三槐」到底是什麼典故

可能指的是蘇軾的《三槐堂銘並敘》中的「三槐」
夢三槐:夢見了這篇文章,還是夢見了三槐堂抑或是夢見了蘇軾。

原文:
天可必乎?賢者不必貴,仁者不必壽。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後。二者將安取衷哉!吾聞之申包胥曰:「人眾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世之論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為茫茫,善者以怠,惡者以肆。盜跖之壽,孔顏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於山林,其始也困於蓬蒿,厄於牛羊,而其終也,貫四時閱千歲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惡之報,至於子孫,而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見所聞所傳聞考之,而其可必也審矣。

國之將興,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報,然後其子孫能與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晉國王公顯於漢周之際,歷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於時。蓋嘗手桿三槐於庭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國文正公相真宗皇帝於景德、祥符之間朝廷清明、天下無事之時,享其福祿榮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於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晉公修德於身,責報於天,取必於數十年之後,如持左券,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吾不及見魏公,而見其子懿敏公,以直諫事仁宗皇帝,出入侍從將帥三十餘年,位不滿其德。天將復興王氏也歟?何其子孫之多賢也。世有以晉公比李棲筠者,其雄才直氣,真不相上下,而棲筅盜竊案子吉甫,其孫德裕功名富貴,略與王氏等,而忠們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觀之,王氏之福蓋未艾也。懿敏公之子鞏與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是以錄之。銘曰:

嗚呼休哉!魏公之業,與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志。既相真守,四方砥平。歸視其家,槐蔭滿庭。吾儕小人,朝不及夕。相時射利,皇恤厥德。庶幾僥幸,不種而獲。不有君子,其何能國。王城之東,晉公所廬。鬱郁三槐,惟德之符。嗚呼休哉!

參考譯文:
上天一定會展現他的意願嗎?但為什麼賢德的人不一定富貴,仁愛的人不一定長壽?難道上天不一定會展現他的意願嗎?但行善仁愛之人一定有好的後代。這兩種說法哪一種是對的呢?我聽包申胥曾經說過:「人為的因素可以改變天命,天命勝於人為因素。」世上議論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願完全表現出來就去責求,因此認為天是茫茫無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惡的人因此而放肆。盜跖可以長壽,孔子、顏回卻遭受困厄,這都是上天還沒有表現出來他的真實意願的緣故。松柏生長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圍困,遭牛羊踐踏,但最終還是四季長青,經千年而不凋零,這就是上天賜予它的天性。關於對人的善惡報應,有的要一直到子孫後代才能表現出來,這也是上天確定已久的。我根據所見所聞來驗證,上天的意願一定會展現的,這是明白無疑的。

國家將要興盛時,必定有世代積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沒有得到福報,但此後他的子孫卻能夠與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祿。已故的兵部侍郎晉國公王佑,顯赫於後漢、後周之間,先後在太祖、太宗兩朝任職,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於正直不阿,不為當世所容。他曾親手在庭院里種植了三棵槐樹,說:「我的後世子孫將來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後來他的兒子魏國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間做了宰相,當時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祿榮耀十八年。

現在如果把東西寄存在別人處,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但晉國公自身修養德行,以求上天的福報,在幾十年之後,得到了必然的回報。如同手持契約,親手交接一樣。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願一定會展現的。

我沒來得及見到魏國公(王旦),卻見到了他的兒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時直言敢諫,出外帶兵、入內侍從三十多年,這種爵位還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稱。上天將再一次使王氏興盛嗎?為什麼他的子孫有這么多的賢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晉國公(王佑)與李棲筠(唐代賢相)相比,他們兩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氣節,確實不相上下。而李棲筠的兒子李吉甫,孫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貴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則不如魏公父子。由此可見,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兒子王鞏,跟我交遊,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詩文,以此繼承了他的家風,我因此把他記了下來。銘曰:

「啊,多麼美好啊!魏公的家業,跟槐樹一起萌興。辛勞的培植,一定要經過一代才能長成。他輔佐真宗、天下太平,回鄉探家,槐蔭籠庭。我輩小人,一天從早到晚,只知窺察時機求取名利,哪有空閑修養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僥幸,不種植就能收獲。如果沒有君子,國家又怎能成為一個國家?京城的東面,是晉國公的住所,鬱郁蔥蔥的三棵槐樹,象徵著王家的仁德。啊,多麼美好啊!」

三槐堂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是當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聞名天下,枝繁葉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三槐堂是王氏子孫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國家譜綜合目錄》的王氏家譜目錄中,冠以「三槐堂」堂號的家譜目錄,佔有堂號的王氏家譜總數的40%左右。

一 、三槐堂的由來

王祜(亦名王佑),祖籍莘縣(宋時屬大名府,今屬山東省),以文學見長。五代時先仕晉,後及漢、周,北宋建國後,宋太祖趙匡胤拜其為監察御史,頗得賞識,官職不斷升遷,以尚書兵部侍郎知制誥。乃舉家遷來京城,落戶開封。時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開寶二年(969年)之間。

王祜落戶開封的具體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遺跡志》說在仁和門外,清周城的《宋東京考》說在望春門外。這仁和門和望春門實際指的都是曹門,即今曹門關中街偏北一帶。

宋開寶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節度使符彥卿謀叛。魏州即大名(大名縣亦名魏縣),宋太祖乃派王祜權知大名府。那個時候,莘縣一帶歸屬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祜衣錦還鄉,許以「便宜」行事,並以趙普(一說王溥)相位相許的真實用心在於除符,王祜自是心知肚明。但王祜至大名接任後,明察暗訪,卻查無實據,數月無聞。宋太祖乃驛召面問,王祜直言稟報,符彥卿無謀叛事實,並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擔保。甚至直諫太祖吸取晉、漢(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濫殺無辜的教訓。太祖聽後很不以為然,乃把王祜改派知襄州。如此以來,王祜升遷宰相的許諾當然是落空了。王祜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內,手植槐樹3棵,曰:「吾子孫必有為三公者。」以我們今人的思想揣度王祜當時的心情,很可能對自己當不成宰相有點生氣,可能是「別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孫一定有能擔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氣話。當然,也可以認為王祜這句話是他的自信或遠見。但他以三槐比擬三公確是無疑的。

後來的事實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兒子王旦在宋真宗時做了宰相,使他的預言變成了現實。三槐堂不僅成了王祜一支的堂號,而且成為整個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個分支——三槐王氏。

褒公西入咸陽,傳四世至綝公,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為潞州刺史,曒公八傳至言公,為唐滑州黎陽令,言公生徹,為後唐進士,官至左拾遺,徹公生佑,是為三槐王氏始祖。

佑公少篤志詞學,性倜儻,有俊氣。後晉天福年中,以書見桑維翰,維翰稱其藻麗,由是名聞京師。鄴帥杜重威辟為觀察支使。至後周,仕為魏縣、南樂二縣縣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監察御史,後加集賢院修撰,轉戶部員外郎。至宋太宗時,知河中、開封二府,以病請告,拜為兵部侍郎。佑公生逢五代戰亂,歷事後晉、後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顯名。佑公宦居於汴梁城東時,築室於仁和門外,嘗手值三槐於庭院中,言稱其子孫必有為三公者。後來王佑裔孫因之而稱為「三槐王氏」。

三槐王氏自祜公以後,簪纓相繼,歷世為官,子孫分任各處,子孫散布於海內外。

三槐世系淵源爭議論述要錄

三槐世系在五代末和北宋時期的王言至王鞏的六代世系人物,無論從史書或譜牒資料上看均比較完整和詳盡,這與當時北宋政權社會穩定,三槐王氏處於鼎盛時期有關。因此三槐世系研究重在北宋前和宋南渡後。北宋之前的五代時期政權更換頻繁、門閥顯貴亂套、多數姓氏世系出現斷層。三槐王氏世繫上朔雖有延綿,但存在二個分岐要點。一部分是認為三槐世系要掛在王元之後的琅琊世系,另一部分認為應掛在王威之後的太原世系。至於北宋滅亡,宋室南渡至今的三槐王氏,由於許多後裔隨宋室南渡,也有不少北遷或留守中原,以後元、明、清各朝四處播遷,枝繁葉茂,史書難於記述,各方譜牒紛說不一,所以至今約900年歷史的三槐世系也難於理清。

資料來源:
http://ke..com/view/150273.htm

『伍』 我姓李,想給兒子取個兩個字的名字,要好聽

男孩起名用字應含陽鋼之氣;

越彬 (彬:形容文雅 )
風華 (風華正茂 )
靖琪 (靖:平安 琪:美玉 )
明輝 (輝:光明 )
偉誠 (偉:偉大 誠:誠實 )
明軒 (軒:氣度不凡 )
紹輝 (輝:輝煌 )
健柏((柏:松柏,是長壽的象徵。「健柏」就是健康長壽的意思)
英傑(英俊傑出)
修傑(修:形容身材修長高大)
志澤 (澤:廣域的水源 )
弘文 (弘揚,文:文學家)
峻熙 (峻:高大威猛;熙:前途一片光明)
嘉懿 (嘉:美好;懿:美好)

『陸』 李敖他兒子名字那個字怎麼念

李戡,和「堪」同音

漢字:戡
英語:suppress;
注音:kān
五筆:ADWA

『柒』 李敖名字的由來

1.父母給起的
2.一些解釋
中國文字的一個特色是一字多音,多意。李敖名敖;字敖之。先看「敖」字的含義發現字意與李敖的個人性格有著非常有趣的聯系。

(1)《商君書·墾令》:「民不敖,則業不敗。」意思是說(如)民眾不(沉溺於)游樂,那麼事業就不會衰敗。因此這里「敖」字有遊玩,遊逛的含義。看李敖競選所謂台灣地區領導人、立法委員的過程里充滿了玩世不恭,李敖對政治現象、人物、事件等也時常抱著嘻笑怒罵的態度。

(2)《荀子·強國》:「百姓讙敖。」意思是描述百姓們喧嘩嘈雜的情景。這里「敖」字通假「嗷」 聲音嘈雜之意。李敖說話語速快,反應機敏,思路多是跳躍式的,加上好作驚人語,所謂「語不驚人死不休」對某些人、事的描述往往帶有強烈的口語色彩和快速的語音特點,給常人一種嘈雜感。

(3)《荀子·富國》:「天下敖然,若燒若焦。」說的是當國家政局動盪時,人民生活在困苦之中,整個天下處處痛苦不堪,痛苦的感覺就像被火燒焦灼。這里「敖」字通假「熬」,含有煎熬的意思。看李敖生平,從少年時代顛沛流離,移居台灣,親人相隔;到青年時代刻骨初戀,苦思命途,窮困潦倒;到中年時代牢獄之災,筆戰不斷,感情風波;再到老年時代官非好訟,倚老賣老,大放厥詞。整個人生曲折波瀾,備受煎熬。真應了孟子名言:「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然後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也因這些經歷,形成李敖頑強、好鬥、好訟、好辨是非、玩世、憤世、罵世、堅忍、堅強、偏執等性格特點。

(4)《漢書·肖望之傳》:「敖慢不遜。」 這里「敖」通假「傲」,乃為人傲慢狂放,不夠謙遜恭順之意。這個特點在李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的「五十年五百年內,寫白話文前三名都是李敖」「如果要找我佩服的人,我就要照鏡子」「台灣出不了李敖這樣的人物」等,類似言論數不勝數,也因此招致眾多的攻擊者。

再看「敖之」 「之」字多用於指示代詞,聯系「敖」字和「之」字含義進行組合看看發現什麼有趣現象。

(1)「之」如指代「某類抽象事物」比如社會現狀,政治現象等,就有「游戲人間」「笑看百態」「笑傲江湖」等意味。

(2)「之」如表示「…..的」就是「嘈雜的;喧嘩的….」看看李敖在立法院的表現就可想見那種絕不冷場的畫面。

(3)「之」表示「特定的人」如「李敖」,就有考驗李敖,折磨李敖,磨練李敖等意思。

(4)「之」指代「第三人稱」如他、她、它(們)如:台灣政客們,世俗觀念等。就有傲視權威,鄙夷世俗等意思表示。

通過這樣的分析研究,實在非常有趣,也算是為大家了解李敖之所以是今天這個樣子的原因提供一點參考吧

『捌』 李敖的兒子叫什麼他的名字有拼音嗎

李戡
kan第一聲

『玖』 李敖女兒的名字讀音

樓上幾位有沒有搞錯
李敖的兒子叫:李戡kan
女兒叫:李諶chen,
其中還有一個私生女叫李文,美國國籍的,和現任的老婆年齡差不多

『拾』 周立波結婚六位伴郎都叫什麼名字

陳國慶、吳征、黃曉明、任賢齊、李戡、程雷 等六位伴郎

閱讀全文

與李戡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岩名字寓意 瀏覽:278
製作名字的軟體叫什麼 瀏覽:460
好聽的游戲情侶名字大全 瀏覽:856
姓名帶薇的女孩名字 瀏覽:861
冬櫻開頭名字 瀏覽:168
晞彤這個名字寓意 瀏覽:446
貓咪名字大全phpwind 瀏覽:958
李性四個字的名字 瀏覽:956
lol好聽的名字 瀏覽:909
善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295
張翊澤名字打分 瀏覽:389
帶瑾的女孩高雅名字 瀏覽:886
2016女孩名字大全及寓意 瀏覽:170
三個字酒店名字 瀏覽:658
1999年12月18男孩名字 瀏覽:807
自己名字的含義作文 瀏覽:267
貸款公司小組名字大全 瀏覽:13
古代宮賦名字 瀏覽:934
四個人的微信群名字 瀏覽:300
怎麼看名字五行缺啥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