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百科 > 膠州名字的由來

膠州名字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1-04-15 21:52:30

1. 為什麼膠州叫金膠州

膠州市

黃海明珠——金膠州,全國經濟綜合勢力百強(縣)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科技工作先進市、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在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的近郊,有一座朝氣蓬勃的衛星城市-膠州。

膠州總面積1210平方公里,城區面積40平方公里。總人口78萬,轄13個鎮、5個街道辦事處,氣候溫和,資源豐富,是山東省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之一。

膠州歷史悠久,文化燦爛。4000多年前,就有先人在這里刀耕火種,創造了舉世聞名的三里河文化。有300多年歷史的「膠州大秧歌」馳名中外。自古以來,膠州商業貿易相當發達。唐宋時期曾是全國五大商埠之一,是長江以北唯一通商口岸,素有「金膠州」之美譽。

膠州依託海港、空港、鐵路、高速公路,形成了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立體式交通網路,膠濟、膠新、膠黃3條鐵路和同三、濟青、環膠州灣3條高速公路縱穿境內,距青島國際機場不足30分鍾車程,是山東半島連接內陸各省及進出省內各地的重要交通樞紐。

膠州市積極實施經濟國際化戰略,GDP連年保持高速增長,出口創匯額連續十餘年居山東省各縣市首位,利用外資額名列全省前茅,已吸引美國愛默生、法國拉法基等10家世界500強企業前來落戶,成為山東半島地區吸納外資最多的(縣)市。擁有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多處產業功能齊備、專業特色明顯的高水準項目承接平台,形成了機械、汽車及配件、化工、食品、輕紡服裝、木器傢具、家電電子等七大主導產業。大力實施對外開放、民營經濟和城市化三大帶動戰略,加快建成膠州灣重要的加工製造業基地和倉儲物流基地。2004年在全國百強市排名中躍升至33位,提升了25個位次。

2005年,膠州市生產總值達到287.43億元,人均生產總值突破4000美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96.86億元,實現稅收總額15.7億元,轄內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9.7億元,全市外商直接投資 4.9億美元,投資1000萬元以上項目實際利用內資22.85億元。

當前,膠州搶抓青島協辦奧運、挺進西海岸帶來的發展機遇,制定了「十一五」規劃的發展新目標:力爭在2010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突破30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萬元,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經濟發展速度繼續保持半島地區領先地位。

宋金海戰

【宋金海戰】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率兵4路進攻南宋,其中一路為水軍,由工部尚書蘇保衡任水軍都統制,益都尹完顏鄭家奴為副都統制,率戰船600餘艘、軍士7萬餘人,由膠西(今青島膠州市)海港出發。駛出膠州灣後,主帥駐泊在靈山衛附近的唐島,船隊則綿延海上數里。南宋朝廷命李保為浙西路副總管,率僅有的100餘艘戰船,於紹興三十一年八月從江陰出發,北上迎戰。十月,李保水師到達今日照市石臼所海上,與金兵相隔僅30里。李保力排眾議,率舟出擊,在今青島膠南市鴨島附近與金兵鏖戰,金兵戰船頓成火海而全軍覆沒。因鴨島當時名為陳家島,故又稱"陳家島海戰"。

2. 山東各市名稱的由來,具體點

一、山東省省名由來 山東,作為一個地理概念,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秦據關中,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為山東,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金代設置山東東、西兩路,"山東"第一次成為政區名稱。明初置山東行省,後改稱山東承宣布政使司,簡稱山東布政司。清初設置山東省,自此,"山東"正式成為本省的專名

二、濟南市市名由來 濟南因地處古四瀆之一的"濟水"(古道今為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公元前16年設立濟南國。1929年7月析歷城縣城和城外商埠及四郊設濟南市。

市中區 轄區原為古歷城屬地,1955年9月起稱濟南市市中區。因地處濟南市市區中南部而得名。

天橋區 1955年9月8日定名為天橋區,因轄區內建有橫跨膠濟、津浦鐵路的天橋而得名。

歷下區 春秋戰國屬齊國,因在歷山之下而得名。1955年9月改稱歷下區。

槐蔭區 因其轄區內以槐樹命名的街巷較多,1955年改稱為槐蔭區。

歷城區 西漢景帝四年(前153年)設歷城縣,因處歷山(千佛山)下而得名,1987年撤縣建歷城區。

長清區 秦置盧縣,東晉改為太原縣,隋始名長清縣,因境內有齊長城和清水而得名。2001年6月26日撤縣設長清區。

章丘市 公元556年,高唐縣遷至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596年,改稱為章丘縣。1992年,撤縣設章丘市。

平陰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榆山縣,大業二年(606年)改稱平陰縣。因境內地處古東原地平,又位於濟水之陰而得名。

濟陽縣 金太宗天會七年(1129年)置縣,因其地處濟水之北,故名為濟陽縣。

商河縣 因有河水流經,故名河縣,1086年改為商河縣

三、青島市市名由來 以古代漁村青島得名。青島地區昔稱膠澳。1929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接管膠澳商埠,同年7月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

市南區 1949年6月2日青島市市南區人民政府成立,12月改為市南區公所,1951年改為市南區人民政府。因位於青島市市區的南端,故名市南區。

市北區 清屬即墨縣仁化鄉,為青島市轄區之一。境域變化多次,因地處青島市老城區北部而得名。

四方區 四方區建於1951年,沿用原四方村之名。

李滄區 1994年,青島市實施行政區劃調整後設立。由原滄口區的8個街道辦事處、1個鄉和原嶗山區的李村鎮(嶗山區政府所在地)合並後設置。

黃島區 197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將黃島劃歸青島市,為黃島區。因地處黃島而得名。

嶗山區 1988年改設嶗山區,因境內嶗山而得名。

城陽區 1994年5月設城陽區,因處在古代不其城南,即城之陽而得名。

膠州市 1987年撤縣設立膠州市,因境內有膠水而得名。

即墨市 秦代,即墨始定為縣。因古城坐落在墨水河之濱(今平度市朱毛村)而得名。公元596年移至今址。1989年9月設立即墨市、

平度市 據《重修平度縣志?敘》載,"平度"漢舊縣名也。《通志》引《說苑》閭邱先生對齊宣王,顧選良吏,"平"法"度"臣得壽矣之言,謂義蓋取此。明始稱平度州,1914年改平度縣,1989年10月撤縣設市。

膠南市 膠南歷史上多分屬膠州、諸城,1946年成立膠南縣,因地處膠縣南部而得名。

萊西市 1941年,萊陽縣先後析出萊東、萊西和萊西南縣。1950年,萊西南與萊西縣合並為萊西縣。1958年,萊西、萊陽兩縣合並為萊陽縣。1962年兩縣分立。1991年撤萊西縣設萊西市。

四、淄博市市名由來 因原境內轄淄川、博山兩縣而得名。1945年建立淄博特區專員公署,1955年3月9日設立淄博市。

張店區 張店城區,古稱黃桑店。因地處交通要沖,過往商旅多在此棲身。宋代,黃桑店中有一張氏店門庭大,客房多,生意興隆,遐邇聞名。後來黃桑店之名漸被張家店取代。至元代,稱之為張店。1955年4月,正式成立張店區。

臨淄區 臨淄原名營丘,公元前859年,齊獻公更名為臨淄。1970年改稱臨淄區。

淄川區 因淄河流經境內而得名。1956年稱淄川區。

博山區 其一,博山全境盡山,幾無平坦之地,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其二,因境東南有"博山",故以山名為縣名。1955年3月改為博山區。

周村區 戰國前,因此地位於丘陵、平原的交接處,故名為晝,曾因人少聚居而名為晝,後因字音轉變和臨水居稱晝屯,北宋年間演變為周村。1955年4月設周村區。

桓台縣 南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置新城縣。1914年易名耏水縣,旋改桓台縣。因境內有齊桓公戲馬台而名。

高青縣 1948年,由原高苑縣和青城縣合並而成,取兩縣首字而得名。

沂源縣 1944年5月建沂源縣,因境內沂河發源地而得名。

六、東營市市名由來 原為村名,1964年華北石油勘探會戰總指揮部設在該村。翌年,惠民地區東營辦事處在此成立,1982年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市,即以"東營"為名。

東營區 1984年,市轄東營區、牛庄區建立。1987年兩區合並為東營區。因系東營市政府駐地,故名。

河口區 1982年11月設立河口區。因黃河自1855年起先後7次改道在境內入渤海,建區時境域仍有黃河入海口而得名。

墾利縣 此地原有墾區和利津窪兩個名稱,取其首字而得名。1941年9月,墾區抗日民主政權建立為建置之始。1943年4月,墾區正式稱墾利縣。

利津縣 在周秦時代屬齊國。隋代建永利鎮,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升永利鎮為利津縣。因邑內有東津碼頭,取永利、東津之字得名利津。

廣饒縣 西漢初置廣饒縣,隋移置千乘縣,金改樂安縣。1914年,全國改定重復縣名,樂安縣復稱廣饒縣。廣饒縣名之由來,概取"海濱廣斥,饒於魚鹽"之吉祥義。

七、煙台市市名由來 煙台之名源於"兵事"。1398年,為防禦倭寇,加強海防,在沿海設置了烽火台,遇警晝則生煙,夜則舉火,接遞通報,以資戒備,後將這種火台稱為煙台。煙台市因市區內煙台山而得名。1983年11月,由煙台地區改建為地級煙台市。

煙台經濟技術開發區 煙台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84年10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興建的14個國家級開發區之一,1985年3月20日動工興建。1992年5月4日升格為副地級。

芝罘區 因境內有芝罘島而得名。秦始皇三次東巡此島,始有"之罘"之稱,後改為"芝罘"。1983年11月改為芝罘區。

福山區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偽齊帝劉豫登此山,稱兩水鎮一帶為"福地",因名此山為福山,金天會九年(1131年)置縣,故名。

萊山區 相傳800多年前,在今萊山大地上,一夜間來了一座小山(今煙台萊山機場內馬鞍山),當時取名"來山",後因山上草木叢生,遂演變為萊山,由此得名建鎮建區。

牟平區 牟平因處牟山之陽平川地而得名。唐麟德二年(665年)置牟平縣,1994年12月撤縣設區。

龍口市 1986年撤銷黃縣,設立龍口市。因原黃縣有龍口鎮而得名。

萊陽市 因地處萊山(今旌旗山)之陽,故稱萊陽。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改昌陽為萊陽。1987年4月改名萊陽市。

八、濰坊市市名由來 1948年4月27日,濰縣解放,以濰城、坊子為基礎建濰坊特別市,取濰城、坊子首字命名。1949年6月改稱濰坊市。

濰城區 濰城區以舊濰縣城得名。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濰州,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77年)改濰州為濰縣,1949年6月為濰坊市,1984年,濰坊市組建為地級省轄市後,設立濰城區。

坊子區 因濰坊市1984年在坊子設立縣級區而得名。

寒亭區 夏代,寒浞在此建國,史稱古寒國。漢王莽後改古國為亭,始稱寒亭,寒亭因此而得名。1983年建寒亭區。

奎文區 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原濰城區以境內白浪河為界劃分為兩個區,白浪河以東因建有"奎文閣",故名奎文區。

青州市 青州之名起源較早,是古九州之一。據《周禮》記載:"正東曰青州"。按古代五行學說,東方屬木,其色為青,青州在中華大地的東方故名。

諸城市 原名東武,西漢初年置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諸城,取漢故諸縣城為名。1987年7月撤縣建市。

壽光市 壽光因閭邱長老向齊宣王乞壽的故事而得名。西漢(前148年)置縣,1993年設立壽光市。

安丘市 因安丘侯國而得名。安丘春秋時因其地山丘起伏,河谷縱橫,在山水環抱之中,故稱渠丘。西漢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七月癸酉,封將軍張說為"安丘懿侯",食邑古渠丘地三千戶,國名"安丘"。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置安丘縣。1994年撤縣設市。

高密市 因境內有密水,"其源言之謂高",故有高密之名。1994年5月18日,撤銷高密縣,設高密市。

昌邑市 古稱邑、都昌。春秋時設城邑,為齊七十二城之一,宋建隆三年,建新城,稱昌邑,為縣治所。1994年6月撤縣設市。

昌樂縣 昌樂縣古稱營丘。為姜太公初封地。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始置昌樂縣,以"都昌"、"長樂"兩地名之尾字取名昌樂縣,寓昌盛安樂之意。

臨朐縣 西漢始設臨朐縣,因縣城東臨朐山而得名。

九、濟寧市市名由來 秦置任城縣;因地瀕濟水,五代時又設濟州,初治巨野;但金時巨野一帶常被水淹,而任城地勢高亢,遂遷之。元時則取安寧意,更名為濟寧府,後升為濟寧路。明代,濟寧路降為州。清初,改為直隸州。民國初年,改為濟寧縣。1946年設濟寧市。1953年設濟寧專區,1976年專區改稱地區。1983年10月撤銷濟寧地區設省轄地級市。

市中區 秦置任城縣,1913年改濟寧縣,1946年劃濟寧縣城關設立濟寧市,1983年改市中區。

任城區 1993年12月設任城區,因境內自秦至明代先後設置任城縣、任城國而得名。

曲阜市 曲阜之名在《禮記》一書中就已出現,因"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周為魯國都。公元前249年楚滅魯,始設魯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更名為曲阜。1986年設立縣級曲阜市。

兗州市 充州之名由來已久,《禹貢》記載:"河惟兗州"。言此州東南據濟水,西北據河。禹時分天下為九州,兗州即為九州之一,相傳以發源於河南省濟源縣王屋山的"水"而得名。""與"兗"字同音、通用,故名。1992年建市。

鄒城市 公元前221年設騶縣,唐初改騶縣為鄒縣,1992年10月改名鄒城市。

汶上縣 1208年始稱汶上縣,取汶水在上之意而得名。

泗水縣 秦置卞縣,南朝宋初,卞縣廢,466年復置。591年更名為泗水縣,因泗河發源於境內而得名。

微山縣 1953年8月,建立微山縣,因境內微山湖而得名。

魚台縣 秦置方與縣,唐寶應元年(762年)改為魚台縣,因境內有魯隱公觀魚台而得名。

金鄉縣 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置金鄉縣,因境內金山而得名。

嘉祥縣 1147年析巨野、任城二縣地置縣。因春秋魯哀公時西狩獲麟的故事發生在境內,取其祥瑞之意而得名。

梁山縣 梁山縣始建於1949年8月,因境內梁山而得名。

十、泰安市市名由來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金天會十四年(1136年)以泰山郡腹地置泰安軍,"泰安"之名始此,取"泰山安四海"之意。1985年3月,設地級泰安市。

泰山區 1985年5月設泰山區,因境內泰山而得名。

岱嶽區 岱嶽區因境內泰山而得名。泰山古時亦稱岱嶽。(哈哈,俺家鄉)

新泰市 西晉泰始年間,大臣羊祜表奏晉武帝,取新甫山(境內山名)、泰山首字為縣名。1983年成立新泰市。

肥城市 肥城因周封肥子國而得名。1992年9月撤縣建市,稱肥城市。

寧陽縣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於寧山之南置縣,故名寧陽。

東平縣 東平,古稱東原。《尚書?禹貢》載:大野既瀦,東原底平。東原底平是為東平得名之始

十一、威海市市名的由來 為加強海防,抵禦外來侵擾,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朝政府"析文登縣辛汪都三里立威海衛",取"威震東海"之義。1987年,地級威海市成立。

環翠區 1987年成立地級威海市時,以境內名勝環翠樓將原縣級威海市命名為環翠區。

榮成市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衛設縣。雍正帝欽賜嘉名,"以始皇嘗射大魚於榮成山,山在邑境內,故命名因之"。1988年撤縣設市。

文登市 文登之名源於文登山。因秦始皇東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論功頌德而名。北齊天統四年(568年)置文登縣。1988年撤縣設市。

乳山市 乳山之名源於大乳山。山在今市境南部海濱,山勢渾圓豐滿,頂峰挺拔突出,狀如乳房,故名。1941年2月建縣,1993年8月改為乳山市

十二、日照市市名的由來 日照以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宋元祜二年(1087年)置日照鎮。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設日照縣。1989年升格為地級市。1994年設區帶縣。

東港區 1992年12月7日,原日照市行政區域設立縣級東港區。以李鵬總理題詞"黃河灘頭千年睡,日照東岸巨港出"之意得名。

五蓮縣 1947年建五蓮縣,因境內五蓮山而得名。

莒縣 莒地多產芋,時人稱"芋"為莒,並食之,故以莒為部落名。商屬姑幕,周稱莒國,秦置莒縣,隋設莒州,1913年改州為縣

十三、萊蕪市市名由來 齊靈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子國,部分萊民流落於今淄川西南一帶,因此地荒蕪故名。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萊蕪升為地級市。

萊城區 萊城區是1992年11月因縣級萊蕪市升為地級市而設立的縣級區。

鋼城區 1992年11月,萊蕪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設立鋼城區。因為境內有省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萊鋼,故名

十五、德州市市名由來 德州之名源於安德縣,安德縣之名源於德水,秦更黃河名為德水,因德水流經縣內,故以為名。明洪武九年(1376年)設德州衛。1950年6月建立德州專區,1964年更名為德州地區,1994年12月改設地級德州市。

德城區 明洪武七年移德州治於今城區,始名德州。民國元年改稱德縣。1946年6月德縣解放後,置德州市。1994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原縣級德州市更名為德州市德城區。

樂陵市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樂陵縣。大阜曰陵,樂則取四民用足,國乃安樂之義也。1988年9月1日,撤縣設市。

禹城市 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為紀念大禹治水之功,改祝阿縣為禹城縣。1933年10月18日,撤銷禹城縣設立禹城市。

陵縣 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在今陵縣城置安德縣。公元九年王莽改制,設定安公國,治所安德(今陵縣縣城),元憲宗二年(1252年),升將陵縣為州,稱陵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復為陵縣。洪武七年(1374年),將陵縣、安德縣合並稱德州,州治所在陵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安德縣,稱陵縣,今陵縣之名稱始於此。

寧津縣 公元1128年,因臨鬲津河而得名的臨津城毀於大水,遷至現址,取"安寧"之意,改名寧津縣。

慶雲縣 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慶雲縣。城東有一卧龍崗。岡上樹繁草盛,其上空常被雲霧籠罩。史記天官書曰:"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郁紛紛,蕭索輪,是謂卿雲。"卿雲,古以為祥瑞之氣,取其意,且卿通慶,故取名慶雲。

臨邑縣 秦時置漯陰縣。南朝宋孝建二年(455年)改稱臨邑縣。

齊河縣 金天會八年(1130年)撤齊河鎮設縣,始稱齊河縣。另,齊河縣,因城臨濟水,濟水又名齊水故名。

平原縣 平原縣因周圍地形平坦而得名為平原邑。秦代(公元221年)以平原邑置平原縣。

夏津縣 夏津縣原稱縣(漢置),隋大業間改縣置夏津縣。以華夏民族及地處古黃河大渡口而得名。

武城縣 戰國時屬趙地,因地處趙國東部邊塞,四無山阜,為防禦強齊入侵,歲飭武備,修築城防以屯兵,是謂武備之城。西漢初年,設東武城縣。西晉太康年間,改稱武城縣

十六、聊城市市名由來 聊城市因史稱聊攝國故名。明代稱東昌府,1912年山東省廢府設道,境域為濟西道,1914年改為東臨道,1949年8月改設聊城專區,1967年改稱聊城地區,1997年8月撤地設市。

東昌府區 1998年3月設東昌府區,因明代稱東昌府,境內有東昌湖故名。

臨清市 衛河古稱清河,臨清因傍清河而得名。西漢初始置清淵縣,330年改清淵縣置臨清縣。1958年建縣級市,1963年撤市復縣,1983年撤縣復市。

高唐縣 高唐因地處沼澤之丘而得名。漢朝置縣,元、明、清升縣為州,1912年復改縣。

茌平縣 秦置茌平縣,因縣境在茌山之平陸而得名。

東阿縣 因濟、二水沿今東平湖兩岸入境,河曲形成大陵稱"阿"。東阿置邑,始見《春秋》,名柯。戰國改稱阿,秦始稱東阿,屬東郡。漢置縣相沿至今。

陽谷縣 隋朝設縣時取東阿、陽谷縣界"陽谷亭"為名。

莘縣 春秋為衛國莘邑,秦置陽平縣,606年稱莘縣。

冠縣 因春秋時曾在此設冠氏邑而得名。隋(586年)置冠氏縣,1269年升州改稱冠州,1370年降州為縣,定名冠縣。

十七、濱州市市名由來 1992年3月,因惠民地區行署駐地濱州市,惠民地區改為濱州地區。2000年6月,濱州地區撤地設市,改為地級濱州市。

濱城區 2000年6月10日,設立濱州市濱城區,因轄區為濱州市城區所以命名濱城區。

沾化縣 1042年置招安縣。1195年更名為沾化縣,縣名取義於漢代龔遂治渤海"海濱之民"復沾聖化。

博興縣 後唐庄宗李存勖為避獻祖李國昌諱,改博昌縣為博興縣。

鄒平縣 西漢以前,夏封舜後姚姓為鄒侯,在鄒平之域,立鄒侯國。公元前201年置鄒平縣。

惠民縣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 定州升為武定府,置惠民縣為附郭,因有明代開鑿的排水渠惠民溝而得名。

陽信縣 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陽信縣,因治所為韓信自燕伐齊屯兵駐地,又居古篤馬河之陽,縣名由此而得。

無棣縣 春秋設無棣邑,因北界"無棣水"而得名。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置縣,襲稱無棣縣。

十八、菏澤市市名由來 "菏澤"原系天然古澤。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曹州升為府,設附郭縣,賜名菏澤,始以菏澤作為地方名稱。1949年設菏澤專區,1967年改稱菏澤地區,2000年設地級菏澤市。

牡丹區 2000年,設立菏澤市牡丹區,以原縣級菏澤市的行政區域為牡丹區的行政區域,因境內牡丹園而名。

鄄城縣 春秋時期為衛國鄄邑,秦時改鄄邑為鄄城,西漢初置鄄城縣,因境內鄄邑、鄄城而得名。

鄆城縣 春秋魯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魯在此駐軍並築城名鄆,鄆城自此而得名。

巨野縣 西漢始建巨野縣,因古有大野澤而得名。

成武縣 秦置成武縣,明洪武四年(1371年)曾將縣名"成"作"城"。1958年經國務院批准,將"城"改"成",復為成武縣。

單縣 古稱單父,春秋為魯國單父邑,秦置單父縣,漢代三次為縣侯國,一次為縣王國。唐末置輝州,宋置單州,明初改稱單縣。

定陶縣 定陶之名緣於陶丘。《說文》"陶丘再成丘也,在濟陰",這里有丘雙層,像陶灶,故名。春秋末期,范蠡助越滅吳後,出海至齊,輾轉至陶,並"以陶為天下之中,遂定居焉,故曰定陶"

曹縣 明洪武二年,曹州治因水患近盤石鎮(今縣城),至四年降州為縣,始有曹縣之名

3. 青島地名的來歷

明代萬曆七年(1579年),即墨縣令許鋌曾遍察即墨四方海域及鄉土,主持過《即墨縣志》的編纂。可以說,許鋌是第一個全面了解青島的人。盡管青島在當時,還僅有一個小小的浮山所,但坐落於青島灣畔的一座小島「青島」,亦被許鋌所提及。

「青島」這個名稱,原來指小青島(也叫琴島),以島上「山岩聳秀,林木蓊鬱」而得名。「青島」之名的出現,就現在已發現的典籍文獻來看,最早有明確記載的是在明代中葉,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3)膠州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按中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地分類系統,青島土壤主要有棕壤、砂姜黑土、潮土、褐土、鹽土等5個土類。

青島海區港灣眾多,岸線曲折,灘塗廣闊,水質肥沃,是多種水生物繁衍生息的場所;膠州灣、嶗山灣及丁字灣口水域營養鹽含量高,補充源充足,異樣菌量比大陸架區或大洋區高出數倍乃至數千倍,水中有機物含量較高。

尤其是膠州灣一帶泥沙底質岸段,是發展貝類、藻類養殖的優良海區。該海區的浮游生物、底棲生物、經濟無脊椎動物、潮間帶藻類等資源也很豐富。

4. 大家幫幫我告訴我膠州有哪些老街,位置,名字的由來和以及相關的小故事,本人將不勝感激

錢市街 驢市街
這是以市場命名的街

我年齡不大 等我回家 一定幫你問問老人
.............

5. 膠州以前叫什麼名字是不是叫紅島

這是兩個地方。。。

6. 求膠州市各個村莊名稱的來歷

唉。。。難。。大河流。因為有一條大河流嗎
可現在河流呢。。。。。

7. 膠州的的民間故事有哪些

轉自互聯網,僅供學習

淺談膠州灣民間故事的特色
劉好軍
膠州灣是青島的母親灣,沿岸有著獨特的人文和地理環境,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千百年來,勤勞、勇敢、智慧的人民世代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勞作,這里的山山水水,蘊藏著豐富的民間故事。這些故事是我國民間文學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它植根於人民的沃土,在民間世代飄香,爭奇斗艷。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始,經青島市民間文學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先後出版了《嶗山民間故事集》、《城陽民間故事集》、《紅島民間文學集》和《黃島民間故事集》(資料本)等。這些民間故事集所收錄的部分膠州灣民間故事,僅僅是膠州灣民間故事的一個縮影。縱觀這些故事集(包括資料本),在藝術上具有以下幾個特色。
一、具有濃郁的膠州灣地域特色
我們知道,民間文學(或者乾脆說是民間故事)的傳承形式有五種形式;一是家庭傳承,二是地域傳承,三是職業傳承,四是江湖傳承,五是書面傳承。其中的地域傳承,主要是指同一地緣或轄區甚至是鄉鎮、村居范圍內的民間故事傳承。中華民族是一個鄉土觀念極強的民族,鄰舍百家,鄉里社會是人們除了家庭以外相處接觸最多的社交范圍,農村尤為明顯,城鎮則具有更大接觸的社交范圍。許多民間故事講述者所講述的故事來源於此。嶗山、城陽、黃島等民間故事講述者所講述的故事同樣帶有地域傳承的形式。這些故事的講述者由於絕大多數是膠州灣沿岸土生土長的農民、漁民、鹽民和其它勞動人民,因此,他們是本地域民間故事的傳承者。其一,他們所講述民間故事的主要聽眾是本地域的人們;其二,關於本地域內的民間故事,特別是風物故事、人物故事、生活故事等主要靠他們來傳承。上述故事集中收入的民間故事,有許多帶有明顯的膠州灣地域特色。如風物故事中《青島的傳說》、《青島和黃島的傳說》、《黃島的來歷》、《膠州的傳說》、《膠州灣的傳說》、《白沙河的傳說》、《馬濠的傳說》《摩天嶺的傳說》、《海西灣的由來》等,這些民間故事通過神奇、大膽而又合理的想像,生動形象的向人們解釋了這些風物的來歷。而另一類風物故事,如《流亭的傳說》、《城陽村的由來》、《院後庄的由來》、《管家樓的來歷》、《李仙庄的來歷》等則在反映過去勞動人民生活艱辛的同時,也反映了膠州灣沿岸人民不畏強暴、征服自然,戰勝邪惡的堅強毅力。此外,膠州灣的民間故事,也不無例外地涉及到人物故事,《孫同告官》、《鐵腿苟明郎》、《薛祿的傳說》、《高風翰嫁女陪畫》、《孔子為什麼沒到黃島來》等故事,通過歷史名人或地方名人的傳說,使地域傳承得到了充分地體現,顯示出濃厚的膠州灣地域特色。
二、具有鮮明的海洋文化特色
膠州灣自團島北上滄口、女姑、棘洪灘,經上馬、紅島、河套南入營海、紅石崖,終於薛家島,面積約43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560平方公里,是山東最大的半封閉型內灣。古往今來,富饒的膠州不僅養育了沿岸兒女,也孕育出獨特的海洋文化。而膠州灣民間故事,作為膠州灣海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具有濃厚的膠州灣海洋文化色彩。在近年編輯出版的民間故事集中,《紅島民間文學集》中海洋文化色彩最為明顯。該有100餘篇民間故事,有近三分之一與膠州灣有關。在反映海洋文化的民間故事中,最典型的莫過於海洋風物的傳說。這些故事很多,它是千姿百態,呈奇顯秀的自然景物和虛擬想像巧妙結合的產物,顯示出膠州灣濃厚鮮明的海洋文化特色。《城陽民間故事集》中《青龍溝的故事》、《紅島民間文學集》中《大洋十二景觀的傳說》、《姊妹石、石船、點燈崖和姊妹屋》、《魚骨廟、龍母和龍王廟的傳說》等,用神奇獨特的故事解釋了這些景觀的來歷。膠州灣是我國重要的海鹽產地,早在遠古時期,先民們便傍海煮鹽,以鹽入貢。《皂戶村的來歷》是多年來民間故事采風中唯一的一篇反映膠州灣鹽民煮鹽的故事,篇幅不長,但卻反映了膠州灣煎鹽的過程和鹽民的困苦,對膠州灣鹽業的興起作了生動的注釋。另一類能反映膠州灣海洋文化的民間故事,則是海洋生物故事,主要是魚蝦的傳說。《嶗山民間故事》中《蟹子和蝦為什麼一進鍋就變紅》、《黑魚和鰻魚》、《鱔魚》,《紅島民間文學集》中的《鯨魚巡航隊》、《海蜇》、《光魚》等,通過妙趣橫生的故事,反映了這些海洋生物的來歷和特性,這些故事,為構築膠州灣海洋文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三、具有膠州灣沿岸勞動人民鮮明的美學特色
在民間故事中,什麼是勞動人民的傳統美學?我認為應做如下的解釋:這就是;大公無私,舍已為人,主持公道,同情弱者,善良朴實,勇於犧牲,反對邪惡,堅持正義,憎惡罪惡。勤勞與懶惰,善與惡,美與丑緊密的聯系在一起,善的一定美,惡的一定丑,這就是勞動人民的美學,膠州灣的民間故事,同樣具有鮮明的膠州灣沿岸勞動人民的美學特徵。
馬克思說過:「沒有愛情,就沒有人類。」作為表現勞動人民生活的民間文學,從來沒有脫離這一題材。膠州灣民間故事裡,表現這一題材的主題思想十分鮮明,反對封建禮教,反對包辦婚姻,歌頌堅貞不屈的純潔愛情,深刻地表達了封建社會青年男女追求婚姻自由的願望和理想,既具有現實主義精神,又閃耀著浪漫主義色彩,充滿著勞動人民的美學哲理。故事中的男女青年,無論是人、是神,大都忠厚老實,勤勞善良,樂於助人,心慧貌善,純潔無瑕,忠貞不渝。如《青島和黃島的傳說》、《哭長城》、《紅蛇姑娘》、《畫中人》等故事裡的主人公,都在追求美好的生活和樸素的愛情。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夫妻情深》中李洪喜和劉小姐歷盡磨難,幾經坎坷終成百世良緣。劉小姐的形象,經過講述者的藝術提練,具有了勞動婦女對美好婚姻追求與嚮往的個性。
揚善懲惡,褒貶分明,是勞動人民美學的重要內容。在膠州灣的民間故事中,農民、漁人、長工、穿山甲、狐仙等都是勤勞善良、正直勇敢的美的化身,而龍王、皇帝、縣官、官兵、和尚、地主、閻王、鬼怪等,又無一不是貪婪狠毒、恃勢凌弱的丑惡象徵。這些故事反映了勞動人民的心境,是真實生動的。
由於受時代的限制,勞動人民要在民間文學作品中表現自己的美學意識,表現人民的力量、智慧、正義和同情,常常要突破時空和歷史條件的限制,去大膽而合理的杜撰想像。於是,民間故事中的幻想誕生了。
幻想的產生,不僅豐富了民間故事的內容,而且也是勞動人民的美學觀念更加瑰麗多彩。民間故事中的想像是民間藝術中浪漫主義的表現。由於民間故事產生於現實生活的土壤,所以內容更加反映了現實斗爭。有些悲劇故事的結尾里,表現的異常明顯。《膠州的傳說》中,最後是這樣收的尾:兩條蛟龍與四個魚頭人身的怪物打鬥,怪物敗陣而逃,蛟龍正要追趕,卻見陸地下沉,兩只蛟龍扎進水裡,用身子扛起了正在下沉的陸地。後來人們在陸地上建起了一座新城,起名叫「膠州」。其實,那兩只蛟龍與四隻怪物同歸於盡了,但講述者沒有滿足現實,而是將兩只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的蛟龍,化作人們為之崇敬和愛戴的形象,喚起人們對其中永久的懷念和崇高的愛,這種浪漫主義的神奇結尾,正是勞動人民樂觀主義精神的深刻表現。
在膠州灣民間故事中,還常常運用擬人化、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等一些特別手法,豐富幻想。動物可以說話,狐仙是人類的忠實朋友,並參與人的社會生活及斗爭,幫助弱者克服困難,這在膠州灣的民間故事中常見。《公治長》中主人公通曉的鳥語甚是有趣;《白花蛇治麻風病的傳說》讓人們感受到了祖國醫學的博大精深;《穿山甲》可以幫人懲治惡狼;《狐妻》、《狐治賭》等雖然說的是狐仙助人和懲治壞人的故事,但都分明是描寫勞動人民同自然和邪惡的斗爭。這些幻想不僅合理,且很富有詩意,極大地完善和升化了勞動人民的美學內容。
三、地道的膠州灣沿岸民間文學語言特徵
民間故事是口頭語言藝術。語言技巧,對於故事講述者來說至關重要。我所接觸到的膠州灣民間故事講述者,大都文化程度不高,甚至有的不通文墨。但他們都有著較好地口頭語言表達能力,由於他們大都是祖居膠州灣畔的勞動者,因而故事語言並非文雅凝煉、詞藻華麗,使人生澀難懂,而是既熟悉民間的俗言俚語,又精通五行八作的習慣用語和套話,使所講的故事,朴實無華的保持質朴的本色,通過庄戶話、百姓腔、方言土語靈巧得當的運用,使故事內容保持了原貌,適應了群眾的欣賞習慣,從而使民間故事充滿了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穿山甲》中的開篇介紹穿山甲的葯用價值時,這樣說道:「有個祖傳治奶的秘方共五味葯,那就是:王不留、穿山甲、當歸、通草、天花粉,各用三錢,水煎後給缺奶的小媳婦喝了,那奶立時就來了,能把小孩灌得咕嘎咕嘎的喘不過氣兒來。」還有《智斗小鬼閻王》,開頭這樣說:「這人姓劉,叫劉聰明。說他聰明,其實遠遠抵不過他老婆。平常過日子打譜,動個心眼什麼的全都指著老婆」。《酒鬼成仙》中的開頭更有趣:「古時候有個酒鬼,離了酒就沒法活,喝得家裡連鍋也揭不開了,就要去做賊挖窟窿」。這些故事語言非常朴實凝煉,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濃郁,寥寥數語,便引人入勝,使人想知道故事的發展和結局如何。
四、幾點值得商榷的意見
膠州灣民間故事是青島市民間文學三集成工作的一個豐碩成果,是民間文學界一件可喜可賀之事,對於研究膠州灣的歷史學、社會學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但仍然存有一些不足之處,現將我的幾點意見談出來,供與會的同志及有關部門參考。
我們知道,膠州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1世紀的上古時代,勞動人民就在這塊沃土上生息繁衍,至今沿岸還保留著中國古老的長城遺址齊長城、秦朝不其城、明代的馬濠運河等遺址,陽武侯墓以及秦代方士徐福的煉丹洞,但由於在組織采風中,人員少、采風時間短,對有關齊長城、不其城、馬濠運河以及陽武候薛祿和鹽業的故事只採集到故事的個別小段,片言只語,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此外,在膠州灣民間故事的眾多講述者中,缺少象宋宗科那樣的民間故事講述大家。宋宗科由於身世獨特,閱歷豐富,所講故事不僅在數百個之多,而且故事范圍廣泛,內容豐富,博古通今,形成多采多姿,要文有文,要武有文,靈活自然,妙趣橫生,可謂龐然駁雜,繽紛有致。而膠州灣的民間故事講述者不僅缺乏宋宗科那樣的身世閱歷,而且所講故事的數量和質量也遠遠不如宋宗科。膠州灣沿岸究竟有無民間故事家,目前難以斷定,如通過發掘有這樣的民間故事講述家,集中力量組織采錄,豈不是為膠州灣民間文學寶庫再添瑰寶?
另外,就整個膠州灣民間故事而言,各篇故事搜集整理者眾多,水平不一,形成藝術風格,特別是語言特色的不統一,是允許的,不可強求的,正因為如此,反顯出故事格調的完美統一,渾然一體,但對個別庸俗化的民間故事,整理者在落筆時,是否應有取捨,我想應對某些內容做去偽存真的工作,取其精華,除其糟粕,凈化藝術語言,使其更加科學化、藝術化,增加美感,那麼,我們膠州灣民間故事的搜集整理工作定將再結碩果。

作 者:劉好軍
作者單位:青島市城陽區棘洪灘街道辦事處
電話:0532—87805406 郵編:266111

8. 膠州名字由來

盛產各種膠嗎?。。。其實很多地方的名字是古書上的某個字來的

9. 膠東名字的由來

膠東——膠東半島的簡稱。
因為山東省南面有一個最出名的城市叫「青島」,(在地圖上標出)青島旁邊還有個城市叫「膠州」,在膠州這兒海岸彎進去一塊叫「膠州灣」。所以這片土地叫做膠東半島

10. 青島市名的由來

青島市市名由來以古代漁村青島得名。青島地區昔稱膠澳。1929年4月南京國民政
府接管膠澳商埠,同年7月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
市南區 1949年6月2日青島市市南區人民政府成立,12月改為市南區公所,1951年改為市
南區人民政府。因位於青島市市區的南端,故名市南區。
市北區清屬即墨縣仁化鄉,為青島市轄區之一。境域變化多次,因地處青島市老城區北
部而得名。
四方區 四方區建於1951年,沿用原四方村之名。
李滄區 1994年,青島市實施行政區劃調整後設立。由原滄口區的8個街道辦事處、1個鄉
和原嶗山區的李村鎮(嶗山區政府所在地)合並後設置。
黃島區 197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將黃島劃歸青島市,為黃島區。因地處黃島而得名。
嶗山區 1988年改設嶗山區,因境內嶗山而得名。
城陽區 1994年5月設城陽區,因處在古代不其城南,即城之陽而得名。
膠州市 1987年撤縣設立膠州市,因境內有膠水而得名。
即墨市秦代,即墨始定為縣。因古城坐落在墨水河之濱(今平度市朱毛村)而得名。公
元596年移至今址。1989年9月設立即墨市、
平度市據《重修平度縣志·敘》載,"平度"漢舊縣名也。《通志》引《說苑》閭邱先生
對齊宣王,顧選良吏,"平"法"度"臣得壽矣之言,謂義蓋取此。明始稱平度州,1914年
改平度縣,1989年10月撤縣設市。
膠南市膠南歷史上多分屬膠州、諸城,1946年成立膠南縣,因地處膠縣南部而得名。
萊西市 1941年,萊陽縣先後析出萊東、萊西和萊西南縣。1950年,萊西南與萊西縣合並
為萊西縣。1958年,萊西、萊陽兩縣合並為萊陽縣。1962年兩縣分立。1991年撤萊西縣
設萊西市。

青島」本是指膠洲灣海口北側的海中小島(就是今天的小青島),面積僅零點零一二平方公里,海拔十七公尺有餘,北側距陸地一華里多(約720公尺)。[即墨縣志]卷一「島嶼」條目中記載,「青島,縣西南百里」。是說「青島」位於即墨縣城西南百里的海中。在「山川脈絡圖」和「七鄉村莊圖」中都標注有這個海中島嶼。[膠澳志]還明確地說:「青島,在青島灣內不足一海里」,以「山岩聳秀,林木蓊清」,故名「青島」。

從明朝開始,「青島」這個地名開始從海中間逐漸移向陸地。「青島」北面的海灣稱為青島灣;灣邊的村莊稱為青島村;村南的小河稱為青島河;村東南的山稱為青島山。[膠澳志]中說:「青島村,初為漁舟聚集之所,舊有居民三,四戶,大都以漁為業。」青島村地處「青島」的對岸,為什麼叫青島村,未見記述,但從我國地名命名的特點來分析,是不是可以說青島村是以*近「青島」得名的,青島村附近的海口,小河,小山也都以青島命名了。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六月,清廷決定在膠澳設防,膠澳就是現在青島市區當時的名字,調派登洲鎮總兵章高元移駐膠澳。建總兵衙門於青島村旁。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三月,即德國侵佔的前半年多,膠澳鎮的商貿店鋪已達60餘家,成為一個繁華的小鎮。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德國派兵侵佔了膠澳。1898年3月6日,德國脅迫清政府簽訂了[膠澳租借條約]。據[膠洲灣]一書記載,1898年10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借用「青島」這個名稱命名膠澳租借地的新市區為青島,范圍也只有現市南區和市北區的一部分,青島也只是整個膠澳租界地中的一個區。

1922年,中國從日本人手中收回了膠澳租借地,定名為「膠澳商埠」(直屬中央政府),同年十一月先後頒布[膠澳商埠章程及青島市施行自治制令],這是稱為「青島市」的最早記載。這個青島市也只是膠澳商埠的一部分,並受膠澳商埠的監督。直到1929年,膠澳商埠局撤消,原膠澳商埠的轄區被命名為青島特別市,從這時起,青島這個地名才代表了全市區。此後,盡管所轄范圍時有變遷,但青島市這個名稱一直沿用至今。現在,青島市轄范圍一萬余平方公里,計有市南,市北,四方,李滄,嶗山,城陽,黃島七區,即墨,平度,膠洲,膠南,萊西五市。

可見「青島」這個名稱是由島名到村名,由村名到區名,最終到市名的。其中,也反映出青島的發展歷程。

閱讀全文

與膠州名字的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岩名字寓意 瀏覽:278
製作名字的軟體叫什麼 瀏覽:460
好聽的游戲情侶名字大全 瀏覽:856
姓名帶薇的女孩名字 瀏覽:861
冬櫻開頭名字 瀏覽:168
晞彤這個名字寓意 瀏覽:446
貓咪名字大全phpwind 瀏覽:958
李性四個字的名字 瀏覽:956
lol好聽的名字 瀏覽:909
善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295
張翊澤名字打分 瀏覽:389
帶瑾的女孩高雅名字 瀏覽:886
2016女孩名字大全及寓意 瀏覽:170
三個字酒店名字 瀏覽:658
1999年12月18男孩名字 瀏覽:807
自己名字的含義作文 瀏覽:267
貸款公司小組名字大全 瀏覽:13
古代宮賦名字 瀏覽:934
四個人的微信群名字 瀏覽:300
怎麼看名字五行缺啥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