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百科 > 興化名字由來

興化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3-19 19:44:39

① 莆田名字的由來

莆田名字的由來:「蒲田」二字,後代幾乎都是寫作「莆田」。改寫原因很多種,比較流行的說法是莆田這個地方在古時是一片大海,後來隨著地殼運動逐漸形成平原,但其地蒲草從生,水患頻繁,農田難以耕作,所以將「蒲」字刪去三點水寫為「莆」。

另一種解釋是「莆」「蒲」二字古籍中本來就通用,寫作「莆」只是更簡易罷了。當然還有其他解釋,如認為黃石舊時稱為莆田裡,「莆田」只是置縣時最初治所在莆田裡的緣故。但不管怎樣,莆田的命名與海有關、與「蒲」有關,也與「田」有關。

(1)興化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福建省份為8個專區及福州、廈門兩市。莆田、仙游兩縣隸屬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1950年4月起,第五行政督察區更名為晉江專區。至1970年5月,莆、仙兩縣隸屬不變。

1970年6月,莆田、仙游兩縣由晉江專區劃歸閩侯專區,同時把閩侯專區機關從閩侯螺洲遷至莆田城廂。1971年4月,改閩侯專區為莆田專區。同年5月,改莆田專區為莆田地區。莆田地區轄莆田、仙游、閩清、福清、平潭、長樂、閩侯、永泰8縣。

1983年5月,撤銷莆田地區,原轄屬的福清、閩清、平潭、長樂、永泰5縣劃歸福州市管轄。

② 有誰知道江蘇省興化市戴窯鎮「元友村」的名字的由來么村裡還有個叫衛成忠的人才哦!~~~

自己去查
求採納

③ 興化在古代叫什麼

興化啊~~
以前是楚國大將昭陽的食邑
所以就叫昭陽 (昭陽這兩的字還蠻好聽的!!)

還有一種名稱叫「楚水」

這兩個隨你選啦

不過,還是祝你寶寶漂漂亮亮,平平安安,一生幸福健康啦!

④ 泰州有哪些地名選一個談談它得名的由來,古今的變遷

地級泰州市,下轄海陵區、靖江市、泰興市、姜堰市、興化市。1997年,海陵區、姜堰市、泰興市部分行政區劃進行調整,組建高港區。目前,泰州下轄四市兩區和泰州經濟開發區。
姜堰屬泰州。崇禎《泰州志》載:「《禹貢》(泰州)淮海為揚州,言北據淮,東距海為揚州之域。周武王封泰伯於吳,其地屬吳。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而不能正江淮之地,遂屬楚……」這方寶地究竟經歷了多少人間滄桑,誰也說不清。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鎮北天目山發現了宋代和漢代墓葬,出土北宋政和鐵錢、兩漢陶器、鐵劍、銅鏡、五銖錢等。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地方文物工作者在天目山遺址進行考古調查,獲得鬲、豆、罐、箭鏃、網墜、銅削等。二十一世紀初年,發現的遺物有陶、銅、石、骨、蚌、牙等質料的人工器物,鹿、獐、犬、魚、鱉、蚌、鳥等類動物遺骨。考古證實,姜堰這塊寶地,至少在6800年左右我們的祖先即在此生息了。 對於「姜堰」這個名字從何而來,眾說不一。稱「三水」者有之,稱「羅塘」者亦有之。它究竟何時取名,乳名什麼,學名何稱,至今仍是姜堰人津津樂道的話題。 據《中國歷史地圖集》載:姜堰這個名號,最早出現在北宋泰州軍的境內。宋史卷八十八載:「泰州,上,海陵郡。本團練,乾德五年(967年)降為軍事。」「軍」的范圍有多大?西至海陵(泰州),東至如皋,北至臨澤(高郵),南至孤山(靖江),約有五六個縣的地方。在這本地圖集上標出的地名只有十五六個,姜堰就是其中一個。 民國六年(1917年)《姜堰鄉土志》載:「姜堰市者姜堰鎮之改稱也,古名三水,以江、淮、湖皆積於此故名之,其水由西來至灣子口,一向東,一向北,相觸迴旋為羅紋而成塘,故又名羅塘。」崇禎《泰州志》載:「姜堰,州治東四十五里天目山前,瀦運行水北至西溪通運鹽河以達上河。嘉佑二年(1057年)守王純臣移堰近南宋庄側,宣和二年(1120年)大水,移於羅塘港,近運河口。」又傳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間,泰州富商姜仁惠,置田產若干,在州治東天目山附近。當時,東有海水、南有江水,北有淮水,常為患。姜仁惠、姜鍔父子兩次出錢出力,先後兩次率領民眾築堰抗洪,最後遷堰(壩)至羅塘港,近運河口。上壩、下壩、大概即這個時候形成的。 姜堰,又名「三水」、「羅塘」也不是沒有根據的。《宣統泰州志》載:「羅塘港——州治東四十五里,今姜堰河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姜堰鎮南街,曾發現一塊石碑,上刻「羅塘古鎮」四個大字。立碑年代為道光十六年(1836年)。「三水」也好,「羅塘」也罷,最古老的名字還是「姜堰」。 「姜堰」這個水利建設的成功,是我們的祖先艱苦卓絕、與天地奮斗的結果。當年一築壩,二遷壩址,這樣大的工程,姜氏父子出錢出力,百姓們自帶工具,自建工棚,但基本是以工代賑。他們出大力,流大汗,夏天不怕烈日當空,冬季不怕天寒地凍,就是這樣勒緊褲帶,一鍬一鍬地挖土,一車一車地推泥,終於壘起「姜堰」這塊豐碑。 百姓們為了紀念姜仁惠,姜鍔父子,不忘他們率領民眾築堰的功績,逐將大堤命名為「姜堰」。姜堰因此得名。 姜堰市春秋戰國時先後屬吳、越、楚,秦代屬東海郡,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海陵縣,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海陵為吳陵,南唐元元年(937)年升為泰州。 民國初年廢州設縣,縣治泰州。1940年10月,泰縣抗日民主政權於海安建立。 1949年5月,泰縣人民政府駐姜堰鎮西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泰縣與縣級泰州市兩度分合,1962年1月復稱泰縣,縣治姜堰鎮。 1994年撤縣設市,改稱姜堰市。1996年隸屬新設立的地級泰州市。

⑤ 興化烏巾盪的由來

湯誥是咸豐年間臨澤有名的大財主,鄉里人都稱他「湯百萬」。湯誥原是江南蘇州人,農家出身,家境貧寒。湯誥有個姐姐嫁在臨澤仲庄村。湯誥的外甥見家鄉的荒地很多,無人耕作,便寫信給舅舅湯誥,要他到臨澤來開荒種地。湯誥得到消息後,於是告別了父母,單身來到了仲庄村,與外甥一家人面朝黃土背朝天,開始了向荒地要糧食、向荒地要財富的辛勤勞動。
年僅二十來歲的湯誥,自小種地,十分勤勞,農家活是樣樣精通,開荒種地不在話下。仲庄的一大片荒蕪的土地,經過湯誥的辛勤耕耘,就像蠶食桑葉一樣一口一口地變成了良田。湯誥在仲庄漸漸地擁有了田產。臨澤的仲庄,便成了湯誥紮根的第二故鄉。
湯誥種田經驗豐富,深知肥是農家寶,種田不可少,越是貧瘠的荒地越需要用肥來改善土壤的道理。但是肥從何來?在過去唯一的辦法就是向河流盪灘要肥,靠罱河泥來解決肥源。於是湯誥為了開荒,一要翻地,二要罱泥,常常是早上頭頂星星出門,晚上身披星星回家。
臨澤的東鄉是盪灘沼澤地,種田的人家一般都要到十里之外的臨澤東鄉罱泥。而仲庄位於臨澤的西部,水路更遠。下盪罱一泥船來回要有二三十里路。湯誥是個弄船、罱泥的好把式,只要哪裡的河泥、盪渣肥效好,他就往哪裡去。湯誥聽說興化北邊有個盪,河泥很肥沃,就不顧又要多走十多里水路,立即去罱泥。興化北盪的泥渣很肥,罱上來的泥都是黑爍爍的,一船泥要抵其他河裡的好幾船。功夫不負有心人,結果湯誥開荒田長出的糧食比熟田的糧食還要好。湯誥靠開荒種田漸漸地富了起來,便在仲庄砌了新房,開了河道。據說仲庄過去有座石橋就是湯誥砌的。
湯誥在仲庄靠開荒種田富了,但十鄉八里的都在謠傳:湯誥在興化北盪發了個外快財,罱了一船銀元寶。這個謠傳後被湯誥知道了,但他沒有去辟謠,而是逢人一笑了之,仍然種他的田,仍然去興化北盪罱泥。這就更讓人懷疑湯誥一定是得了外快財,
一年春節,湯誥在家辦了幾桌春緒酒,請鄰居、朋友來喝酒。這時候湯誥就把他在興化盪里罱了「銀元寶」的事告訴了大家。
湯誥說,我在興化的北盪罱泥,從來沒有罱到金銀財寶,罱的都是一船船烏黑烏黑的盪泥,這烏黑烏黑的盪泥就是一船船的烏金,它比金元寶、銀元寶值錢。我這一片荒地就靠這個盪里的烏金發起來的。是靠這一船船烏金肥了這片土地,才長出了好莊稼。湯誥說,這興化北盪的泥草濕重,肥效高,一船能頂幾船用,而且特別能改善荒地板結的土壤。湯誥的一番話,讓鄉鄰們很佩服。於是後來也有很多農戶和湯誥一起駕船去興化的北盪罱泥。後來,興化北盪就被人叫做「烏巾盪」。

⑥ 興化府的由來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興化」名稱由來已有1000多年歷史。五十年代末期,連年戰亂,百姓備受兵匪騷擾。當時,割據莆田和仙游的興泰、游洋、庄邊、白沙等山區的林居裔勢力接連打敗官軍,一度兵臨泉州城下,州城幾為所破。宋朝廷屢次派兵鎮壓,但因地勢險阻,無法取勝,至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方被征服。宋太宗「閱游洋圖志,念游洋地險,欲以德化之」,遂決定在游洋另設縣治,取名「興化」,寓「興行化民」之意,並置興化軍,統轄興化、莆田、仙游三縣。自此以後,又有「興化路」、「興化府」。故「興化」即成莆田、仙游之統稱。

⑦ 有誰知道興化 上官河 的歷史和名字的由來

上官河是流經興化城東及城南市區的一條南北方向的主要河道。自東門泊向東的水路為車路河,向西經長安大橋,沿原水泥製品廠南側(今「金花園公寓」)拐彎往南由昭陽橋、五里大橋至陵亭閣(今臨城鎮老閣村)的水路則為南上官河,即南官河,古時稱之為「南津」。
千百年來,半村半郭的南津流域,水上舟楫穿梭,堤上綠樹如煙;秀美的田園與繁華的市井融為一體,星羅棋布的名勝景觀點綴其間,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風景畫,為歷代文人墨客所鍾愛和謳歌。
自北宋至明代400多年間,興化境內的丁溪、草堰、白駒、劉庄、小海等鹽場生產的原鹽由串場河經駁鹽河(今蚌蜓河)進入南津,再經陵亭閣(老閣)向西至高郵、揚州,向南至海陵(今泰州);而行往興化城區的船舶,則由串場河進入車路河經南津抵達。此外,由海陵(今泰州)、揚州及江南、安徽等地區前往興化、鹽阜的商船、客船和官船也經過該水域,故南津水道十分繁忙。
南宋建炎年間(1127年至1130年),因戰事需要,興化設立了驛政鋪遞機構,利用綿延30多華里的南津河東大堤建成「南塘」驛道,用快馬傳遞官府文書、軍事要件。這條古驛道濃蔭蔽日,逶迤南去,由興化、五里亭、八里鋪、賈庄鋪(今開發區魏家莊)、孟家窯鋪(今開發區胥家、宦家一帶)至河口鋪驛與高郵驛站交接。
在驛道所經過的八里鋪(今臨城鎮八里村)東側「蒯墩」上,蓊蓊鬱郁的樹叢掩映著一座十分高大的荒冢,這便是被譽為一代「兵仙」的「興漢三傑」之一韓信麾下的謀略家蒯通墓葬,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
蒯通名徹,范陽(今河北涿州)人,以多謀善辯著稱。陳勝、吳廣部將武臣用其策,降燕、趙三十餘城。韓信用其計,遂定齊地。後來,蒯通勸韓信背漢自立,未被採納。公元前196年,韓信在未央宮被蕭何、呂後處死時高呼:「吾悔不用蒯徹之計,乃為兒女子所詐,豈非天哉!」漢高祖劉邦得知後,欲烹殺蒯通。蒯通大呼冤枉。劉邦斥責道:「汝教韓信造反,罪過韓信,理應受烹,有何冤哉?」蒯通回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高材疾足,方能先得。臣聞跖犬吠堯,堯豈不仁?犬但知為主,非主即吠。臣當時只知韓信,不知陛下,我何罪之有?」劉邦認為言之有理,便赦免了他。蒯通獲赦後,怕劉邦出爾反爾,遂逃到「巫風極盛」的楚國濱海之地(今興化一帶)。死後,他被當地「土人」葬於八里鋪東側土墩上,故稱「蒯墩」,其旁碧水名「蒯墩河」,與南津匯成一體。蒯通生前著有謀略學著作《雋永》、《蒯子》和《戰國策》等。蒯通墓葬,在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由興化知縣胡順華根據「胡元舊志」載入《興化縣志》中。
元代末年,興化「四聖觀」(東岳廟西側)道長柴默庵在城南南津河畔建成一座園林式「道院」修道,潛心研究道學理論,並撰有《百心箴》一書。他在一首詩中贊道:「少干施主少抄堤,野鶴孤雲自在飛。有水有山還著我,莫教塵土污霞衣。」後來,人們將這座「道院」改建成「柴仙祠」,從而成為南津河畔一大景觀。
明洪熙元年(1425年),人稱「五朝元老」的高谷,一次路經南津一帶時,被眼前「煙柳飛輕絮」的迷人風光吸引,彷彿進入人間仙境,於是,賦詩贊嘆:「津高南望路遙通,煙樹蒼茫翳碧空。萬井人家春色里,數聲啼鳥夕陽中,繁枝影浸平橋水,落絮迎香小徑風。多少征帆從此去,長條無計挽匆匆。」同時,首次將此景區命名為「南津煙樹」,列入「昭陽十景」之中。
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為解決因鹵水倒灌污染南津河水而帶來的飲水困難,興化知縣劉廷瓚在南津河畔驛道上建造了幾座六角重檐「井亭」,每座亭上均懸有由興化書法家陸錫(明禮部主事、「遼城漢節」陸容之孫)題寫的「南津義井」匾額,亭內正中則築有廣口甜水井,供驛道人馬和津上航行人員飲用。「井亭」為南津流域古驛道上又一人文景觀。
明嘉靖十年(1531年)後,曾任四川馬湖(今四川宜賓)知府的宗周辭歸故里興化,在南津河流經郊區南城外的百花洲(今機具廠廠區)建屋隱居。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冬至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春,官至福建提學副使的「中原才子」、文學家宗臣由北京歸隱興化百花洲,在其父宗周書屋旁建成「芙蕖館」讀書養病。其時,他的好友《封神演義》作者陸西星、被譽為「東海賢人」的哲學家韓樂吾,以及歸鄉省親的「狀元宰相」李春芳和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等前往百花洲探望,並游覽、觀賞「南津煙樹」美景,留下了許多傳世詩文。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後,興化籍進士、曾任河南按察司副使的解宋,在南津附近的隔垛上(今昭陽鎮花園村)建成一座私家園林建築「解家花園」(又稱「南花園」)。後來,其孫刑部尚書解學龍對「解家花園」進行了大規模修建、擴建,使之成為南津河畔最大最美的人文景觀。
明萬曆九年(1581年),興化知縣凌登瀛又將「南津煙樹」景區列入「昭陽十二景」中,並作詩雲:「步出城南隅,遙睇津亭上。滄浪清且漣,新條亦欣長。曉拂玄都氣,暮挹瑤池沆。撫茲芳媚辰,令人起遐想。華胥如可游,鳴琴足偃仰。」

⑧ 興化昭陽湖來歷!!!!!!!!!!!

昭陽湖,有大、小兩湖東西相連。元代地理家於欽《齊乘·山川志》稱,昭陽湖「周八十里,北屬滕,南屬沛。諸山之泉俱匯於此。下流與薛水合,自金溝達於泗水。」薛水亦稱薛河,源自滕縣寶峰山,有東、西二支流,匯入昭陽湖,再南流入泗水,由金溝南匯微山、呂孟諸湖。其時,南北湖面時斷時續,並未通
© 2016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昭陽湖
連。
《明史·地理志》記載說:「昭陽湖在沛縣東八里。」清代著名學者郝質玗在《游昭陽湖記》中也稱:「昭陽湖去沛城十餘里,東西皆被黃水淤,而沛之昭陽獨存焉,故溢而為湖。」
上述史料說明,至遲在元代至元年間(1264—1294)昭陽湖已經初步形成,且由兩個東西相連的小湖組成。明代湖水南北浸潤,漸成一體,距沛城僅數里之遙,其水域南端恰在沛境之內。其後,盡管生態環境不斷變化,但這種自然形成的湖區基本格局,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之後。
昭陽湖是著名的旅遊勝地,這是由它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的。昭陽湖北接滕、嶧二縣,登舟北眺,嶧山、鳧山青翠蒼莽,逶迤相連;湖西大堤高、寬二丈,南北一百餘里,堤岸曲折有致,將一碧湖水緊緊地挽在身邊。堤外,湖陵故城,龍飛千古的沛城,濃縮了幾千年的歷史風雲。向南,微山島、黃山、留城相屬,直達古城徐州。這里山水相宜,文化古跡一個連著一個,像一條無限延伸的文化長廊。明代大學者黃道周《博物典匯》的描繪,把人帶進詩意般的境界:「東眺滕嶧,而崇嶺峻岩,危磴干雲,喬林拂日者,則千山頭也。北顧鄒魚,而素縈碧聯,磊磊砢砢巋然在望者,則嶧山也。」實在是一幅層次分明的潑墨山水畫了。
黃道周還有一段游昭陽湖的精彩描寫:「日暮返棹而歸。放舟芙蕖叢中,一望無極。亭亭者如夷光出浣,麗華曉妝,嫣然有態;偃偃者如新婦得配,倦而忘起;而風吹英落,又如姮娥脫遺,上接太虛之舍,下臨元冥之宮……」比喻奇妙,令人遐想不已。「香風徐來,陣陣撲面,顧而樂之,安得關漢卿、羅貫中、李笠翁輩?再則如佛印其人者,與之烹酪把酒艙中,作詩論古,講鳩摩什說,無為人生一大快也。」邀同道,論古今,真有歐陽修的「醉翁之意」了。讀妙語如入妙境,如悟人生,遊人置身山水之間,窮天地物理,自然超然物外,樂不思歸了。
黃道周崇禎時曾任禮部尚書,狷介亢直,不憚生死,當廷譏刺皇帝。他因「三君子案」下獄西曹,後被貶謫充軍。此文寫於他遭貶返閩過沛之時,其華麗意象之中的隱隱不平之鳴,正透露了他當時的真實心境。

⑨ 泰州興化陳姓的由來

一、來源有五
1、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灑灑
2、出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陳哀公之子留,避居陳留。二、陳泯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三、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後陳孟璉,居於固始,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3、出自白永貴之後。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後裔也多改陳姓,是為萬年之陳氏。
4、劉矯的後裔也有改陳姓的。
5、南北朝時,鮮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復姓為漢字單姓,稱陳氏。

二、遷徙分布
自陳國內亂後,陳氏有幾次外遷,分別為陳留、陽武戶牘鄉和固始。唐朝初期和中期,中原陳氏有兩次南遷福建。
一是唐高宗總章二年,朝廷派陳政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蠻獠嘯亂",陳政卒後,其子陳元光代父領兵,平定局勢後,設置了漳州郡。因之被後人稱為"開漳聖王",其子孫稱為"開漳聖王派"。
二是穎川陳實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福建同安,其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陳氏入台,始於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台灣,為陳氏入台始祖。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煚,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傳8世13王,歷時175年。
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朱元璋派去的水手,此後有的在琉球群島落戶。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謀生。例如,陳臣留率親族百餘人遷居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另有一些人遷至菲律賓、泰國、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澳大利亞等國家。
三、郡望堂號
【堂號】 "三恪堂":恪是尊敬的意思,又是客人的意思。周武王滅紂後,把黃帝之後封於薊,帝堯之後封於祝,帝舜之後封於陳。稱為三恪。表示他們是周朝的客人,不是臣子,格外地尊敬他們。
【郡望】
穎川郡:秦時置郡。此支陳氏,其開基始祖為齊王建三子陳軫。
廣陵郡:西漢置國。此支陳氏,出自漢武帝之子劉胥之後所改陳姓後裔。
河南郡:漢高帝置郡。此支陳氏,出自匈奴族陳氏。
武當郡:北魏置郡。這一支出自陳寔之後。
馮翊郡:漢武帝置郡。此支陳氏,出自陳宣帝之子沅陵王陳叔興之後。
京兆郡:漢時置郡。此支陳氏,出自唐代遷居京兆的陳寔後裔陳忠之後。
渤海郡:此支陳氏,宋太尉高瓊之後。明洪武初,高諒入贅海寧城東陳明誼家為婿,其子榮遂承外家之姓為陳氏,而以父之高氏郡望為郡望,故稱渤海陳氏,以別於外家原宗之穎川陳氏。

⑩ 江蘇省興化市的歷史文化

興化是一個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邑,地處蘇北里下河腹地。境內河湖港汊縱橫交錯,密如蛛網。地勢低窪,形如「鍋底」,故有「水鄉」之稱。因四面環水,交通不便,地處偏僻,向有「自古昭陽好避兵」的說法。《興化縣志》(張志)載詩雲:「我邑獨少宛馬來,大澤茫茫不通陸;外人羨著桃花園,萬錢爭租一間屋」。
相傳, 春秋時興化屬吳, 戰國時屬楚, 為楚將昭陽的食邑。他是楚王族昭、屈、景三姓的後裔, 曾與魏戰於襄陽, 以下八城有功,受封於海濱之地(即興化一帶),死後葬於城西陽山。故興化又名「楚水」、「昭陽」。 秦漢隋唐時,興化先後隸屬於臨淮、廣陵、江都,皆古揚州地,其范圍在海陵(今泰州)之北, 鹽瀆(今鹽城)之南。

據《方輿紀要》載,原興化縣境本為海陵縣的一部分。五代十國時期吳楊溥武義二年(公元920年),自海陵縣劃出部分為招遠場,後改為興化縣,這是興化縣治的開始。五代《南畿志》亦有類似記述,並載當時的興化縣隸屬於江都府。《文獻通考》記述,吳改江都府,置興化縣。南唐時屬海零(後下通稱泰州)。

宋代的興化,始隸揚州,後改泰州。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升高郵軍為承州,割縣(興化)治之;高宗紹興五年(公元1135年)復興化縣治,隸泰州。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又建高郵為軍,仍以興化隸屬,後友隸泰州。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復隸高郵。

元代(公元1271-1368年),興化屬高郵府,隸揚州路。明代(公元1368-1644年)興化屬高郵州,隸揚州府。清(公元1644-1911年)初沿襲明的舊制,為揚州府高郵州興化縣,後直隸揚州府。

辛亥革命以後,興化縣直屬江蘇省。1933年省下設專區,興化縣又隸屬於鹽城專區。

抗日戰爭時期的1940年,國民黨江蘇省主席韓德勤一度率軍、政機構撤至興化。1939年國民黨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率部進犯黃橋時,其軍部即駐興化城內。1941年,日軍侵佔興化城,炮製了漢奸政權偽政府。

早在1938年至1939年,我黨就在興化境內建立了秘密組織,進行革命活動,發展革命力量。1940年初,在興化農村建立了中共興化縣委,不久又建立了縣抗日民主政府,領導人民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當時的興化縣屬蘇中二分區。1945年8月,日寇投降。不久我軍首次解放興化城。1946年冬,我軍暫撤,縣城被國民黨軍佔領,但農村的大部分仍在我控制之中。1948年底,興化第二次解放。成立興化縣人民政府,隸屬於揚州地區。

進入九十年代,興化工農業飛速發展,經國務院批准,興化撤縣建市,改為興化市。近又改隸新成立的泰州地級市。

興化這個人傑地靈的地方,自古出了不少文化名人。明代接連有三個宰相:高谷、李春芳和吳【生生】;著名的文學家《水滸》作者施耐庵、中原才子宗臣(《古文觀止·報劉一丈書》作者);清代又有「揚州八怪」兩怪鄭板橋、李【魚單】以及劉熙載、任大椿、李詳等文化名人。

閱讀全文

與興化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岩名字寓意 瀏覽:278
製作名字的軟體叫什麼 瀏覽:460
好聽的游戲情侶名字大全 瀏覽:856
姓名帶薇的女孩名字 瀏覽:861
冬櫻開頭名字 瀏覽:168
晞彤這個名字寓意 瀏覽:446
貓咪名字大全phpwind 瀏覽:958
李性四個字的名字 瀏覽:956
lol好聽的名字 瀏覽:909
善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295
張翊澤名字打分 瀏覽:389
帶瑾的女孩高雅名字 瀏覽:886
2016女孩名字大全及寓意 瀏覽:170
三個字酒店名字 瀏覽:658
1999年12月18男孩名字 瀏覽:807
自己名字的含義作文 瀏覽:267
貸款公司小組名字大全 瀏覽:13
古代宮賦名字 瀏覽:934
四個人的微信群名字 瀏覽:300
怎麼看名字五行缺啥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