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葯三七"的的名字是如何來的
三七,又叫田七,因枝分三叉,葉為七片,因而得名。
⑵ 這個俗稱三七,學名叫什麼
三七
三七又稱田七屬於同種多年生草本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傘形目
科:五加科
分布區域:雲南,廣西,貴州,四川等省
學名:Panax notoginseng (Burk.)
優質產地:雲南文山州和廣西靖西縣、那坡縣
來源:三七的根
金不換是中葯三七的別名,形容三七的重要性。是明代著名的葯學家李時珍稱其為「金不換」。三七是中葯材中的一顆明珠,清朝葯學著作《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為中葯中之最珍貴者。」揚名中外的中成葯「雲南白葯」和「片仔黃」,即以三七為主要原料製成。三七屬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種後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長三個葉柄, 每個葉柄生七個葉片,故名三七。其莖、葉、花均可入葯。
⑶ 三七也叫什麼
三七 別名:參三七,田七,旱三七(通稱),盤龍七(四川),金不換(江西)。
⑷ 三七粉的歷史來源是什麼
在三七的使用之初,它的本名必然和「漆」相關,產於文山的被叫作「山漆、三七」;產於田東、田陽的被稱作「田七」。 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載的巴人向周朝上貢的「丹、漆、茶、蜜」里,「漆」無疑便是「三七」。由此推算,三七的使用之初從周朝便開始了。產於文山的珍貴葯材——三七,在那時已被巴地(今川南、黔西、滇東北一帶)視為特別稀罕之物,不然也不會將它列入由使者帶貢入朝的清單上。
⑸ 三七,的名字怎麼來的
三七屬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種後三至七年挖采而且每株長三個葉柄,每個葉柄生七個葉片,故名三七。其莖、葉、花均可入葯。
⑹ 不是三七屬葯材的藤三七,為何叫藤三七
民間有很多人把藤三七和三七這種草葯混為一談,其實這種草葯是不同的。事實上,三七並不是藤三七的葯材。它叫銀蓮花、土川三七等。它是在中國的特薯的方種植的
1.作用與功效:
對補腎活血有很好的作用。藤三七是向日葵馬鈴薯的一種,是向日葵科向日葵薯的一種多年生纏繞藤。又稱銀蓮花、藤三七等,我國錦葵科植物僅有2屬3種。錦葵科植物是70年代引進我國的一種歸化植物,三七藤含有多糖、黃酮、皂苷、氨基酸、維生素等成分。它的珠芽葯用部位是球莖,具有滋補和強身腰膝的作用。外用可消腫化瘀。
它起源於巴西,發現於18世紀。20世紀20年代傳入英國,70年代傳入東南亞,1976年傳入台灣。作為一種觀賞性葯用植物,它被引種到世界各地。三七藤珠芽分布在南美熱帶和亞熱帶,在我國珠芽分布在南方。1979年,北方有萵苣室內栽培記錄。1988年,一些學者成功地在林區進行了開墾。
⑺ 三七又叫什麼名字
三七又叫二十一
⑻ 三七草為什麼取名三七
凌翔 澤明 文盛 世元 茂輝 澤朋 彬月 俊誠 澤佑 博棋 俊琦 楷敬 澤依 樹俊 澤琪 彬霖 翰盛 濤華 昌秀 德康 文祖 苑濤 展軒 志盛 軒瀚 博仁 翰嘉 濤源 鼎佑 旭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