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百科 > 攀枝花名字的由來

攀枝花名字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1-04-11 04:38:10

1. 攀枝花名字的由來`

攀枝花,學名木棉,在廣東地區稱為英雄花,而在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地區,因為這種花的果實需要在它成熟之前攀上枝頭去採摘,否則果實就爆裂開來了,攀上枝頭去採摘的花,當地人就稱之為攀枝花。
1965年3月4日,當時負責考察川滇交界地區鋼鐵基地建設的人回到了中央,當時毛澤東問考察隊的人:「那地方叫什麼名字?」回答是:「這地方沒名字,只有一個7戶人家的小村莊,村子裡有一棵樹,叫攀枝花。」毛澤東笑到:「那就叫它攀枝花吧!」因此,攀枝花這個地名由此而得來。
在鋼鐵基地建設之初,因為備戰需要地名暫為渡口,1987年國務院正式批准「渡口市」更名為「攀枝花市」。
經過了40多年的發展,攀枝花已經成為了川滇交界地帶的一座繁榮的城市。

2. 攀枝花名字的來歷

因為那裡有一顆樹叫攀枝花,因樹得名

3. 知道攀枝花的命名由來嗎

1954年6月,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許克勤帶著師生在金沙江畔進行暑期找礦實習,他們並沒有想到這次實習竟然成就了一座城市。許教授帶領的隊伍在川滇交界的金沙江畔蘭家火山一帶,偶然發現了儲量達數億噸的釩鈦磁鐵巨型礦藏。這一驚人發現震動了當時的地質部部長李四光。1956年初,他將此事匯報給毛澤東。毛澤東聽了匯報,問:「那裡叫什麼名字?」眾人都回答不上來,只知道那裡有7戶人家和一棵大樹,樹的名字叫攀枝花。毛澤東說:「那就把那裡命名為攀枝花吧!」
各種說法:
攀枝花最開始不叫攀枝花!是叫渡口市!後來才改名叫攀枝花的!
最開始就是叫攀枝花的~~後來建設攀鋼那個時期改成渡口~是因為那個年代考慮的國防的問題~說攀枝花把攀鋼的位置暴露的太明顯~所以改叫渡口~後來才又改回來的!!
攀枝花特區——渡口市——攀枝花市
這是轉變過程
渡口是為了戰略保密,1986年改回原名攀枝花。這就是為什麼攀枝花的火車站離市區那麼遠的原因。也是出於戰略考慮。
渡口市區內到處生長著高大挺拔的攀枝花樹(攀枝花又稱木棉花、英雄花),開花時嬌艷粗獷,無一片綠葉,氣質卓越,深受當地人民喜愛。
1987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攀枝花市,成為中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
原渡口市銀江公社(銀江鄉)所在地因當地攀枝花小學內的一棵百年攀枝花樹而得名"攀枝花"。課間常有眾多學生在樹上玩耍:打鞦韆、鑽樹洞等,1976年因學校的火災而被毀。渡口市改名攀枝花市後,「攀枝花」改名為「小攀枝花」。

4. 攀枝花城市名的來歷

攀枝花市是由最早的攀枝花村演變而來,1987年1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渡口市更名為「攀枝花市」。

攀枝花位於金沙江畔,原名上、下壩村,形成於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前後,因村口有一株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樹,遂稱「攀枝花村」。

「攀枝花」村名最早見諸地圖,是民國二十九(1940年)4月出版的《川康邊政資料輯要》中的《寧屬各縣(鹽邊縣)概況資料輯要》。

(4)攀枝花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攀枝花,地處中國西南川滇結合部,位於四川最南端,北距成都614公里,南至昆明273公里,西連麗江、大理。

地處攀西裂谷中南段,屬浸蝕、剝蝕中山丘陵、山原峽谷地貌;夏季長,四季不分明,而旱、雨季分明;全市總面積7440.398平方千米,下轄3個區、2個縣;2017年戶籍人口109.44萬人。

攀枝花市是全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享有「花是一座城,城是一朵花」的美譽;攀枝花是萬里長江上游第一城,金沙江、雅礱江在此交匯。

攀枝花是四川南向門戶,是四川通往南亞、東南亞的最近點;攀枝花是四川唯一的亞熱帶水果生產基地,盛產芒果、枇杷、蓮霧、石榴、草莓、櫻桃等特色水果,一年四季鮮果不斷。

考古發現證明,攀枝花是人類活動較早的地區之一;除鄰近地區已發現的「元謀人」、「蝴蝶人」遺跡外,在攀枝花市內發現了距今約1.8萬年-1.2萬年前的回龍洞古人類遺址。

攀枝花也是原始人類南北遷徙、東西交往的走廊。這里的人類活動,最早見於文字的有:《史記·黃帝本紀》關於黃帝次子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礱江下游及其與金沙江匯合後的一段河道),並生帝顓頊的神話;《尚書·周書·牧誓》關於居住在這一帶地方的髳、微、濮人參加武王伐紂的傳說。

按《禹貢》分區,市境古屬梁州。周代,地隨梁州並入雍州。

攀枝花市地處攀西裂谷中南段,屬浸蝕、剝蝕中山丘陵、山原峽谷地貌,具有山高谷深,盆地交錯分布的特點,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

山脈走向近於南北,是大雪山的南延部分。海拔最高點位於鹽邊縣境內的柏林山穿洞子(4195.5米),最低點位子仁和區平地鎮師庄(937米),相對高差3258.5米,一般相對高差1500米-2000米。

5. 「攀枝花」的來歷

▲「攀枝花」的來歷:
攀枝花市位於四川西南邊陲、雅礱江與金沙江匯合處,是四川一座新興的鋼鐵工業城市。1965年為開發攀枝花鐵礦資源,著手組建城市,初名為攀枝花特區,後正式建市時定名為渡口市,以後又改名攀枝花市。該市在同緯度地區中是一個獨具南亞熱帶風光的城市,市區內到處生長著高大挺拔的攀枝花樹(木棉花樹),攀枝花市因此得名。 攀枝花早在『元謀人」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境內發現的「回龍灣智人洞穴」和大量文物,就是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跡的佐證。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五月渡滬」和南絲綢之路均途經這里,無數先民在此留下過歷史的足跡,如掛榜的望月樓、拉鮓古渡、方山諸葛營已成為人們參觀懷古的景點。 攀枝花市氣候乾燥、炎熱,四季不分明,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分。每年6——10月為雨季,11——第二年5月為旱季,年平均氣溫20.3度,無霜期達350天,全年日照時間長達2300——2700小時,因此,攀枝花市又有「太陽城」的美稱。 攀枝花市是四川一座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寶庫,這里有著豐富的礦產、水力和農業資源。已探明的釩鈦磁鐵礦儲量達一百億噸,是全國四大鐵礦之一。礦石中共生的釩、鈦儲量,釩資源列全國第一,居世界第三位;鈦資源居全世界第一位。煤的儲量為十二億噸。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正在建設中的二灘電站,建成投產後將成為中國最大的水電站。攀枝花市的氣候條件和地形地貌適於發展立體農業,糧食作物一年三熟;出產芒、香蕉、木瓜等熱帶水果;半山地區有發展畜牧業的優良草場;高山地區森林資源豐富,林木可採伐量達一千七百萬立方米。 有攀西第一洞之稱的龍潭溶洞,坐落在米易城北的寧華鄉龍塘溝,地處龍肘山半山腰,傍依蜿蜒曲折的安寧河。距攀枝花100公里,距西昌135公里,距二灘70公里,距108國道6公里,距最近的青杠火車站7公里。
▲攀枝花詳細歷史:
攀枝花歷史悠久,攀枝花早在「元謀人」時代就有人類活動。境內發現的「回龍灣智人洞穴」和大量文物,就是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跡的佐證。三國時期諸葛亮南征「五月渡瀘」和南絲綢之路均途經這里,無數先民在此留下過歷史的足跡,如掛榜的望月樓、拉乍古渡、方山諸葛營已成為人們參觀懷古的景點。
攀枝花建市時間雖短,但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卻在2000年以上。由於轄境是先後從四川、雲南兩省5縣劃入,各地建置沿革不同,境土隸屬關系復雜,建市後境域變遷也較大。
攀西裂谷一帶地方是人類最早活動的一個區域,也是原始人群南北遷徙、東西交往的走廊。這里的人類活動,最早見於文字的有:《山海經·海內經》關於黃帝長子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礱江下游及其與金沙江匯合後的一段河道),並生帝顓頊的神話;《尚書·周書·牧誓》關於居住在這一帶地方的髳、微、濮人參加武王伐紂的傳說。按《禹貢》分區,市境古屬梁州。周代,地隨梁州並入雍州。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後,《史記正義》說:「蠶叢(蜀)國破,子孫居姚嶲間(包括市境一帶地方)。」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秦惠文王派蜀守張若取笮及其江南地,最早在這里設置過郡、縣,「至漢興而罷」。漢元光六年(前129年),武帝劉徹派司馬相如招撫嶲夷,「西至沫(大渡河)、若水,橋孫水(安寧河),以通邛、笮」。西夷歸附後,漢朝又曾在這里「置一都尉,十餘縣,屬蜀(郡)」(《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秦代和漢元光年間兩次於此設置的政區,轄有市境。
漢武帝為開拓西南邊區和改善從西南通往國外的商道,於元鼎六年(前111年),遣軍征討,殺邛君,誅笮侯,平定勞浸、靡莫,降服滇國,擊敗昆明部落,在今攀西至雲南楚雄境內,設置了越嶲郡及下屬的15縣。今米易安寧河西山地(以下簡稱河西地)屬邛都縣境域。安寧河谷以東地(以下簡稱河東地)為會無縣轄區。今鹽邊縣西境(即原大坪子,以下簡稱大坪地)是遂久縣領地。鹽邊其餘地方及原劃歸市屬的金沙江北地(以下簡稱江北中部地)為大笮縣境。原會理縣紅格地方(以下簡稱江北東部地)是三絳(後訛為縫)縣的部分區域。原華坪縣的巴關河一帶地方(以下簡稱江北西部地),為姑復縣轄境。今仁和區金沙江南各鄉地(以下簡稱江南地),屬於蜻蛉縣。
西漢確定的這種隸屬關系,歷經王莽新朝、公孫述成家王朝,直至東漢,均未改變。三國蜀漢,將大笮並入定笮,又割越嶲郡之姑復縣、蜻蛉縣入益州下新置的雲南郡建制。市境除江北中部地改屬定笮縣外,余仍舊制。遂由原一郡七縣之地,變為兩郡七縣之境。至西晉,三絳並入會無,姑復並入遂久。又以益州過大,分其原轄的南中四郡,另立寧州,雲南郡轉隸於寧州。之後,寧州廢而復置,並劃越嶲郡由其管轄。市境江北東部地改屬會無縣,江北西部地轉隸遂久縣,由益州兩郡六縣屬地改為寧州兩郡五縣轄境。到了東晉,桓溫滅成漢後,在復西晉之舊的基礎上,越嶲郡雖新置了縣區,並將郡治所從邛都遷至會無,但市境隸屬仍如西晉。東晉寧康元年(公元373年),前秦勢力向南擴張,佔領了東晉的益、寧等州,淝水之戰前秦失敗後,即於東晉太元十年(385年)撤回北方,東晉恢復了西南地區。元興元年(402年),譙縱乘桓玄叛晉時,據益州自立,稱成都王,義熙九年(413年)被東晉朱石齡攻滅。前秦統治今市境12年,譙縱割據9年。由於時間短暫,隸屬關系無更改。
公元420年,劉裕代晉,在南方建立劉宋王朝。其版圖包括益、寧兩州。益州越嶲郡治所由會無徙還邛都。撤銷了平樂郡及其屬縣,又分姑復縣為東姑復、西姑復兩縣。今市境除河西地重屬邛都,大坪及江北西部地隸於東姑復縣外,其餘未變;為益、寧兩州,越嶲、雲南、興寧3郡,邛都、會無、定笮、蜻蛉、東姑復5縣的轄地。劉宋末期,益州越嶲郡境內「蠻僚恃險,乍服乍叛」(《太平環宇記》引《十道志》),屬縣均廢;寧州各地,以爨氏為首的南中大姓,又「恃遠擅命」,「自王蠻方」(《南齊書·州郡志》、《爨世家》)。到南齊統治時(479年),僅設越嵩僚郡,下無屬縣。南梁建立不久,北魏王國於天監十三年(514年)一度派兵侵入益、寧兩州,但旋即北撤。梁派肖紀為益州刺史,「在蜀十七年,南開寧州、越嶲」(《資治通鑒·梁紀》),置嶲州,又於市境河西地及德昌境置西瀘縣,到梁簡文帝大寶(550—551年)後復為爨氏所據。
北魏分裂為東、西兩個政權後,西魏王國乘南梁內戰,肖紀東下爭帝之機,於承聖元年(552年)派兵侵入益、寧及嶲州部分地方,雖有「西南夷感懷允洽」(《彰德尉遲迥廟碑》)的說法,但並未能實際控制爨氏占據的今市境一帶區域。北周建朝後,經過保定四年(564年)、天和三年(568年)兩次軍事征討,才佔領了越嶲地方。在定笮境置定笮鎮,大坪及江北中部地歸其節制,河西地曾先後為其所設的嚴州平樂郡、宣化郡可泉縣轄境。除此,河東地、江北東部地、江北西部地,以及江南地,仍為爨氏所據。隋初,仍置嚴州,旋改稱西寧州、嶲州,復為越嶲郡。廢北周所設嚴州五郡,另置五縣為越嶲郡屬縣。市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仍歸定笮鎮節制,河西地屬可泉縣,河東地及江北東部地為新置的會川縣轄區。江北西部地及江南地,仍為爨氏控制。唐朝大力經略西南,改越嶲郡為嶲州,置都督府,再改州為郡,依舊都督府。越嶲郡共領九縣,市境河西地為西瀘縣境,河東地為會川縣轄區,江北東部地隸於和集縣,大坪、江北中、西部地在一度為牢州及松外、尋聲縣境域後,改屬於昌明縣。唐以越嶲為基地,政治招撫和軍事征伐並用,恢復寧州,改稱為郎州、戎州,又設姚州於弄棟川,並皆置都督府。市境江南地,初屬西濮州的蜻蛉縣轄地,後為西利(微)州十部縣境域,並轉隸於姚州。唐天寶九年(750年),南詔地方割據政權佔領姚州,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757—758年),又進據嶲州,今米易,當時名諾賧,隸於會川都督府清寧郡。鹽邊縣境內有松外城,是劍川節度香城郡的轄區。江北西部地是劍川節度善巨郡的境域。江南地則屬弄棟節度控制區。之後,繼南詔統治這里的大長和、大天興(興源)、大義寧地方割據政權,基本上沿襲這種建置。五代後晉天福二年(937年),段思平滅大義寧,建立大理國,市境河西地為巴翠部、落蘭部領地,隸於建昌府。河東及江北東部地為絳部活動區域,屬會川府境。大坪及江北中西部地,有如庫部,是善巨郡地。
蒙古汗國(元朝前身)滅大理段氏政權,在憲宗四年(南宋寶訁右二年,1254年)佔領今攀西地區。元代建朝後,在此置羅羅斯宣慰司和都元帥府,下領路、州(府)、縣,隸於雲南行中書省。市境河西地屬定昌路(後並為德昌路)普濟州、威龍州境。河東地屬會川路武安州轄區。江北東部地屬黎溪州。江北中部及大坪地,屬柏興府潤鹽縣轄區。江北西部地,隸於麗江路軍民宣慰司北勝府。江南地為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都元帥府所屬的大理路姚州大姚縣轄區。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罷羅羅斯宣慰司,將其地由雲南劃歸四川承宣布政使司管轄。在此另置四川行都指揮使司,下領五衛、八所、四長官司。市境河西地屬建昌衛軍民指揮使司的普濟、威龍兩州(後改長官司)轄區。河東地是會川衛守御迷易千戶所領地。江北東部地屬黎溪州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為鹽井衛打沖河守衛中左所(後分為五)和馬喇長官司的轄區。江北西部地,是雲南承宣布政使司北勝直隸州境域。江南地則是屬雲南姚安府姚州大姚縣轄地。市境至此分屬於川、滇兩大政區。
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亂」後,清政府才實際控制這一帶地方。雍正六年(1728年),在此置寧遠府,隸於四川行省,並設西昌、冕寧、鹽源、昭覺縣和會理州,為府的下屬政區。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守御迷易千戶所為巡檢司,並入會理州。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從鹽源縣分置阿所拉巡檢司。宣統元年(1909年),升為鹽邊廳,直隸寧遠府。故市境河西地為西昌縣屬之普濟、威龍兩長官司領地,河東地為會理州迷易巡檢司境,江北東部地為會理州轄區,原大坪及江北中部地,是鹽邊廳的境域。雲南行省方面,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並永北直隸廳所屬的舊衙坪、華榮庄兩經歷署為榮坪縣,後改為華坪縣。市境江北西部地為華坪縣轄區,江南地是大姚縣的北境。
進入民國,市境仍分屬川滇兩省。元年(1912年),改迷易為會理分州。二年(1913年),升鹽邊廳為縣,在大姚北境設苴卻行政委員,並改會理州為縣。九年(1920年),改迷易為會理分縣。十八年(1929年),在苴卻行政區設永仁縣。二十四年(1935年),改寧遠府為四川省第十八行政督察區。二十八年(1939年),市境金沙江以北、巴關河以東地,隨第十八行政督察區劃入新建立的西康省,為其第三行政督察區屬地。三十年(1941年),置德昌設治局,三十四年(1945年)升為縣。市境河西地由西昌縣屬轉為德昌縣轄,河東及江北東部地為會理縣境,大坪及江北中部地仍是鹽邊縣區域。以上屬於西康省轄區。江北西部地為華坪縣境,江南地由大姚縣境轉為永仁縣轄地,由雲南省管轄。
解放後,1951年在會理、德昌部分地區,建立迷易縣,次年更名為米易縣,隸於西康省西昌專區。1955年,西康省撤銷,會理、米易及鹽邊等縣,隨西昌專區重隸四川省。市境江北西部地,初屬雲南省麗江專區華坪縣,江南地屬楚雄專區永仁縣。1958年,合永勝、華坪兩縣為永華縣,永仁縣並入大姚縣,市境兩地亦隨之改屬。1961年,重新恢復華坪縣及永仁縣建制,市境江北西部地重隸華坪,江南地仍屬永仁。這種隸屬關系,一直繼續至攀枝花建市之前。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成立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的批復》。3月20日,攀枝花特區人民委員會正式成立。4月,國務院批復四川省人民委員會的請示,同意攀枝花特區對外改稱渡口市,地跨金沙江兩岸。1974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把雲南省永仁縣的平地、大龍潭公社劃歸渡口市。1978年7月,四川省決定將會理縣的紅格、新九、猛新三個公社和和愛公社的4個生產大隊劃歸渡口市轄。同年10月,四川省報經國務院批准,將西昌專區的米易縣和鹽邊縣劃為渡口市轄縣。
1987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更名為攀枝花市,成為中國唯一以花命名的城市。

6. 攀枝花市名字的由來

攀枝花市是由最早的攀枝花村演變而來,1987年1月23日,經國務院批准,渡口市更名為「攀枝花市」。

攀枝花位於金沙江畔,原名上、下壩村,形成於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前後,因村口有一株古老而高大的攀枝花樹,遂稱「攀枝花村」。

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成立攀枝花特區。4月22日,為了便於保密,國務院下發《關於攀枝花特區更名問題的批復》,同意將攀枝花特區改名為「渡口市」。

3月4日,毛澤東主席在冶金部部長呂東、攀枝花特區總指揮徐馳呈送的《加強攀枝花工業區建設的報告》上批示:「此件很好。」由此,攀枝花市將這一天定為「攀枝花開發建設紀念日」,亦即攀枝花建市紀念日。

(6)攀枝花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1965年設市時,將雲南省永仁縣原轄仁和區的18個公社、大田區的9個公社、麗江專區華坪縣大興區的7個公社、三陽區的3個公社和四川省西昌專區鹽邊縣同德區和務本區各2個公社,會理縣紅格區的新民、安寧2個公社劃入,經渡口市人民委員會決定,將以上劃入的43個公社,建置大河、大田、金江、玉泉4個區。

1973年2月,經省委批准決定撤銷大田、大河、玉泉、金江4個區建制,另行組建了東區、西區和郊區。東區所轄炳草崗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市委、市政府設在此處。

1974年10月,國務院批復,將雲南省永仁縣的平地公社(不含落水澗、大麻塘、小石橋3個生產隊)和大龍潭公社,劃歸渡口市郊區管轄。

1978年7月,省革委批復同意將會理縣紅格區所屬的紅格、新九、猛新3個公社,和愛公社的4個生產大隊,劃歸渡口市郊區管轄。同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原屬西昌專區的米易、鹽邊兩縣劃歸渡口市。

7. 攀枝花的名字有什麼來歷

攀枝花即木棉。木棉花是廣州市、高雄市、攀枝花市的市花。
【科名】木棉科
【別名】也稱為 紅棉、英雄樹
【拉丁學名】 Gossampianus malabarica (DC.) Merr.
【形態特徵】
落葉大喬木,高達25米;幼樹干或老樹枝條有短粗的圓錐狀刺;側枝平展。掌狀復葉有5~7個小葉;小葉具柄,長10~16厘米,寬4~5.5厘米,無毛;葉柄長12~18厘米。花簇生於枝端,先葉開放,直徑約10厘米,紅色或橙紅色;花萼杯狀,長3~4.5厘米,厚,常5淺裂;花瓣長8~10厘米;雄蕊多數,合生成短管,排成3輪,最外輪的集生為5束;子房5室。蒴果長10~15厘米,木質,裂為5瓣,內而有綿毛;種子倒卵形,光滑。
木棉樹主幹通直挺拔,枝條平展,樹冠傘形,自然樹形優美,春天先花後葉,花大,瓣紅蕊黃,極美麗,每朵花就象一團燒得正旺的火,遠遠望去整個樹冠就象用紅花鋪成,極為壯觀。花後長出翠綠的掌狀復葉也很美觀。可觀花,觀枝、觀干及綠葉,是一種造形特殊的園景樹,適合公園、庭院、四旁及行道樹種植,也可嫁接矮化作盆栽。

8. 攀枝花市名字的來歷

考古發現證明,攀枝花是人類活動較早的地區;除鄰近地區已發現的「元謀人」、「蝴蝶人」遺跡外,在攀枝花市內發現了距今約1.8萬年~1.2萬年前的回龍洞寺古人類遺址。

攀西裂谷一帶地方是人類最早活動的一個區域,也是原始人群南北遷徙、東西交往的走廊。這里的人類活動,最早見於文字的有:《山海經·海內經》關於黃帝長子昌意降居若水(今雅礱江下游及其與金沙江匯合後的一段河道),並生帝顓頊的神話;《尚書·周書·牧誓》關於居住在這一帶地方的髳、微、濮人參加武王伐紂的傳說。

按《禹貢》分區,市境古屬梁州。周代,地隨梁州並入雍州。

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滅蜀後,《史記正義》說:「蠶叢(蜀)國破,子孫居姚嶲間(包括市境一帶地方)。」周赧王三十年(前285年),秦惠文王派蜀守張若取笮及其江南地,最早在這里設置過郡、縣,「至漢興而罷」。

漢元光六年(前129年),武帝劉徹派司馬相如招撫嶲夷,「西至沫(大渡河)、若水,橋孫水(安寧河),以通邛、笮」。西夷歸附後,漢朝又曾在這里「置一都尉,十餘縣,屬蜀(郡)」(《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秦代和漢元光年間兩次於此設置的政區,轄有市境。

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在今攀西至雲南楚雄境內,設置了越嶲郡及下屬的15縣。

三國蜀漢,將大笮並入定笮,又割越嶲郡之姑復縣、蜻蛉縣入益州下新置的雲南郡建制。市境除江北中部地改屬定笮縣外,余仍舊制。遂由原一郡七縣之地,變為兩郡七縣之境。

至西晉,三絳並入會無,姑復並入遂久。又以益州過大,分其原轄的南中四郡,另立寧州,雲南郡轉隸於寧州。之後,寧州廢而復置,並劃越嶲郡由其管轄。市境江北東部地改屬會無縣,江北西部地轉隸遂久縣,由益州兩郡六縣屬地改為寧州兩郡五縣轄境。

公元420年,劉裕代晉,在南方建立劉宋王朝。其版圖包括益、寧兩州。益州越嶲郡治所由會無徙還邛都。撤銷了平樂郡及其屬縣,又分姑復縣為東姑復、西姑復兩縣。今市境除河西地重屬邛都,大坪及江北西部地隸於東姑復縣外,其餘未變;為益、寧兩州,越嶲、雲南、興寧3郡,邛都、會無、定笮、蜻蛉、東姑復5縣的轄地。

劉宋末期,益州越嶲郡境內「蠻僚恃險,乍服乍叛」(《太平環宇記》引《十道志》),屬縣均廢;寧州各地,以爨氏為首的南中大姓,又「恃遠擅命」,「自王蠻方」(《南齊書·州郡志》、《爨世家》)。到南齊統治時(479年),僅設越嵩僚郡,下無屬縣。南梁建立不久,北魏王國於天監十三年(514年)一度派兵侵入益、寧兩州,但旋即北撤。梁派肖紀為益州刺史,「在蜀十七年,南開寧州、越嶲」(《資治通鑒·梁紀》),置嶲州,又於市境河西地及德昌境置西瀘縣,到梁簡文帝大寶(550—551年)後復為爨氏所據。

北魏分裂為東、西兩個政權後,西魏王國乘南梁內戰,肖紀東下爭帝之機,於承聖元年(552年)派兵侵入益、寧及嶲州部分地方,雖有「西南夷感懷允洽」(《彰德尉遲迥廟碑》)的說法,但並未能實際控制爨氏占據的今市境一帶區域。北周建朝後,經過保定四年(564年)、天和三年(568年)兩次軍事征討,才佔領了越嶲地方。在定笮境置定笮鎮,大坪及江北中部地歸其節制,河西地曾先後為其所設的嚴州平樂郡、宣化郡可泉縣轄境。除此,河東地、江北東部地、江北西部地,以及江南地,仍為爨氏所據。

9. 攀枝花為什麼叫攀枝花

我是土生土長的攀枝花人,攀枝花市原來叫渡口市,它位於與雲南省華坪縣交界的地方,這里的攀枝花樹異常的多,所以叫攀枝花市,而且攀枝花市的市花就是攀枝花。攀枝花市有年年開花的蘇鐵、有西南最大的鋼鐵集團--攀鋼,還有芒果、石榴等特產。而且攀枝花市也是全國唯一一個以花命名的城市。

麻煩採納,謝謝!

閱讀全文

與攀枝花名字的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岩名字寓意 瀏覽:278
製作名字的軟體叫什麼 瀏覽:460
好聽的游戲情侶名字大全 瀏覽:856
姓名帶薇的女孩名字 瀏覽:861
冬櫻開頭名字 瀏覽:168
晞彤這個名字寓意 瀏覽:446
貓咪名字大全phpwind 瀏覽:958
李性四個字的名字 瀏覽:956
lol好聽的名字 瀏覽:909
善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295
張翊澤名字打分 瀏覽:389
帶瑾的女孩高雅名字 瀏覽:886
2016女孩名字大全及寓意 瀏覽:170
三個字酒店名字 瀏覽:658
1999年12月18男孩名字 瀏覽:807
自己名字的含義作文 瀏覽:267
貸款公司小組名字大全 瀏覽:13
古代宮賦名字 瀏覽:934
四個人的微信群名字 瀏覽:300
怎麼看名字五行缺啥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