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漢中的名字有什麼來歷求答案
漢中的來歷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是因漢水得名,即被水所繞之意。但後來研究漢中地方史的人,都無法解釋,便生出許多臆測。其實最早的漢中並不是現在的漢中,而是另有所指。漢中盆地最先稱為褒國,再就是南鄭縣了。
公元前451年秦國從蜀國手中奪取了漢中,秦國已實行縣制,在此設立南鄭縣。南鄭縣的名字取得,是因為當年西戎入侵,部分鄭國人南奔來漢中,聚居在此,因與秦人有鄉黨之誼,便以南鄭來命名。秦國為了鞏固和加強南鄭的軍事力量,派左庶長修築了南鄭鄉城,其址就在今漢中市,這個地方歷史上一直稱南鄭,後來才移到今天的周家坪。公元前441年蜀利用秦國在南鄭立足未穩的機會,重新奪回南鄭。蜀王封弟弟苴侯於漢中,稱蒯萌王。公元前387年秦從蜀人手中重新取得南鄭。
公元前316年秦以南鄭為基地,取道五丁關、金牛道滅了蜀。金牛道又稱石牛道,即今天川陝公路沔縣至劍門一段。途中以金牛峽、五丁關等處最險。金牛峽、五丁關一帶為石炭岩地質,崖峻谷深,谷狀多呈V形;五秦人不知入蜀道路,假意送給蜀王能糞金的石牛和珍寶美女,蜀王貪婪成生,就派手下五大力士——五丁,一路開山通路將石牛運回國內。秦人尾隨五丁之後,滅了蜀國。這條路便稱為金牛路。在寧強境內仍有金牛峽、五丁關、金堆鋪、烈金壩等與傳說有關的地名 。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民富國強,已有並吞天下之志。滅巴蜀後安頓好了後院,著手進一步蠶食楚國。公元前312年秦奪取楚丹江流域,又敗楚漢中,置漢中郡。
楚漢中郡在什麼地方呢?《戰國策》蘇代對燕王說:漢中之甲,乘舟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月至五渚。夏水是一條河流,源出湖北竹山地區,有三條,在江夏入漢。《史記正義》引《括志地》說:房陵即今房州房陵縣,古楚漢中郡地也。房陵縣即今湖北房縣 ,屬竹山地區。漢中即指今湖北竹山地區,其地理上正被漢江和滄浪水所圍,滄浪水又稱漢水,所以被稱為漢中。此地正是秦頭楚尾。漢中是一片連接巴蜀的山地,是江漢平原即楚國內腹的一道屏障,因處秦頭楚尾之地,成為楚秦、楚巴的爭奪焦點。
楚人在蠶食漢江諸國後,前後以漢水命名的並非漢中一處,還有漢東、漢北等處。
秦取得統一後,實行郡縣制,漢中郡擴大到漢北(今安康一帶)及漢水上游地區,郡治新城(今安康),正處在漢中郡中部。東漢時四川盆地及西南地方實力增強,漢中郡治才遷到南鄭,有加強防範的意思。
東漢末年,曹操從張魯手中奪取漢中郡,此時漢中郡的下游古漢中,中游新城,上游南鄭都成為吳蜀爭奪的軍事要地 。為了軍事上的需要,遂於公元219年(漢建安二十四年),在新城設立魏興郡,古漢中設上庸郡。南鄭仍設漢中郡。從此以後,二千年來一直被沿用下來,漢中就專指漢水上游的盆地了。這種地名上的張冠李戴現象,地理上稱「地名漂移」。
⑵ 漢中的名字有什麼來歷
漢中的來歷 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是因漢水得名,即被水所繞之意。但後來研究漢中地方史的人,都無法解釋,便生出許多臆測。其實最早的漢中並不是現在的漢中,而是另有所指。漢中盆地最先稱為褒國,再就是南鄭縣了。 公元前451年秦國從蜀國手中奪取了漢中,秦國已實行縣制,在此設立南鄭縣。南鄭縣的名字取得,是因為當年西戎入侵,部分鄭國人南奔來漢中,聚居在此,因與秦人有鄉黨之誼,便以南鄭來命名。秦國為了鞏固和加強南鄭的軍事力量,派左庶長修築了南鄭鄉城,其址就在今漢中市,這個地方歷史上一直稱南鄭,後來才移到今天的周家坪。公元前441年蜀利用秦國在南鄭立足未穩的機會,重新奪回南鄭。蜀王封弟弟苴侯於漢中,稱蒯萌王。公元前387年秦從蜀人手中重新取得南鄭。 公元前316年秦以南鄭為基地,取道五丁關、金牛道滅了蜀。金牛道又稱石牛道,即今天川陝公路沔縣至劍門一段。途中以金牛峽、五丁關等處最險。金牛峽、五丁關一帶為石炭岩地質,崖峻谷深,谷狀多呈V形;五秦人不知入蜀道路,假意送給蜀王能糞金的石牛和珍寶美女,蜀王貪婪成生,就派手下五大力士——五丁,一路開山通路將石牛運回國內。秦人尾隨五丁之後,滅了蜀國。這條路便稱為金牛路。在寧強境內仍有金牛峽、五丁關、金堆鋪、烈金壩等與傳說有關的地名 。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民富國強,已有並吞天下之志。滅巴蜀後安頓好了後院,著手進一步蠶食楚國。公元前312年秦奪取楚丹江流域,又敗楚漢中,置漢中郡。 楚漢中郡在什麼地方呢?《戰國策》蘇代對燕王說:漢中之甲,乘舟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月至五渚。夏水是一條河流,源出湖北竹山地區,有三條,在江夏入漢。《史記正義》引《括志地》說:房陵即今房州房陵縣,古楚漢中郡地也。房陵縣即今湖北房縣 ,屬竹山地區。漢中即指今湖北竹山地區,其地理上正被漢江和滄浪水所圍,滄浪水又稱漢水,所以被稱為漢中。此地正是秦頭楚尾。漢中是一片連接巴蜀的山地,是江漢平原即楚國內腹的一道屏障,因處秦頭楚尾之地,成為楚秦、楚巴的爭奪焦點。 楚人在蠶食漢江諸國後,前後以漢水命名的並非漢中一處,還有漢東、漢北等處。 秦取得統一後,實行郡縣制,漢中郡擴大到漢北(今安康一帶)及漢水上游地區,郡治新城(今安康),正處在漢中郡中部。東漢時四川盆地及西南地方實力增強,漢中郡治才遷到南鄭,有加強防範的意思。 東漢末年,曹操從張魯手中奪取漢中郡,此時漢中郡的下游古漢中,中游新城,上游南鄭都成為吳蜀爭奪的軍事要地 。為了軍事上的需要,遂於公元219年(漢建安二十四年),在新城設立魏興郡,古漢中設上庸郡。南鄭仍設漢中郡。從此以後,二千年來一直被沿用下來,漢中就專指漢水上游的盆地了。這種地名上的張冠李戴現象,地理上稱「地名漂移」。
⑶ 陝西漢中有什麼歷史故事嗎
陝西省漢中市就是三國時候的漢中
漢中歷史悠久,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漢高祖劉邦以漢中為基地,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完成統一大業,特以「漢」為號,建立漢王朝;三國時期諸葛亮屯兵說中,六齣祁山,成敗皆在漢中,歸葬在漢中的定軍山下,張良功成名退於紫柏山,韓信被拜將於漢江之濱,我國第一個走出國門的張騫故里和東漢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葬地均在這里。曹操、杜甫、陸游等許多歷史名人都曾留下了詩詞墨寶。
褒斜道漂流
褒斜棧道號稱「中國第一棧道」,褒斜道漂流位於褒河上游。褒河由紅岩、太白二河匯流而成。褒斜道以其險、奇、雄而著稱於世,兩岸青峰如削、植被葳蕤;沿途可觀田園風光、可沙灘嬉戲,三十里漂流水路百折千回,給您「披閱棧道風雲,駕馭長河波浪,親歷英雄壯舉,感受激情召喚」的奇特難忘的人生體驗。
寒溪夜漲碑
距留壩縣城南33公里馬道鎮北的鳳凰山下有寒溪河,現存石碑兩通,記載著公元前206年「蕭何月夜追韓信」的典故。相傳韓信棄楚投漢,三次不遇,未及重用,一氣之下,單騎北上,行至馬道,是夜明月當空但寒溪暴漲,信不能過,蕭何星夜追至,力勸韓信回到漢中。劉邦築壇拜將,封韓信為大將軍,滅楚興漢,終成帝業。古人曾以:「不是寒溪一夜漲,焉得漢室四百年」之句,贊美「寒溪夜漲「之奇功。
紫柏山下張良廟
前往褒斜古道的留壩縣西北,遠遠就看到秦嶺,西漢名臣張良廟宇就坐落在紫柏山下。三國時期張良第十三代孫張魯始建,廟宇依山傍水,幽雅祥靜。
凈明寺塔
凈明寺塔位於漢中東門外,相傳是三國著名將領龐德養病的地方。塔頂保存有略殘的鐵獅一對。此塔呈方形,單層密檐式磚塔,高約15米,雄偉高大,秀麗無比。
張嶷墓
張嶷墓在陝西南鄭縣柏鄉街。張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國人。張嶷曾經上諫諸葛瞻,建議其不要急於伐魏,而應該重點發展農業,再聯合吳國攻打魏國。張嶷治理南方少數民族頗有成效。延熙十七年戰死沙場。張
樂城
距漢中35公里的城固縣是樂城。當諸葛亮前兩次北伐失敗,在沔陽築漢城,在城固築樂城,東西相距一百多公里,既可以休整部隊又可以防禦敵軍南下。至今,在慶山頂上還殘留著報警的烽火台。
西鄉張飛廟、飛鳳山
西鄉距城固60多公里,三國時期,西鄉是張飛的封地,現存有「桓侯廟」遺址。飛鳳山在西鄉城南五子山側,是西鄉勝景之一。據傳,張飛打敗曹軍後,路經此地,見山勢如鳳凌空飛翔,遂用丈八蛇矛在山崖上刻下了「飛鳳山」三個大字。
⑷ 陝西漢中地名的由來
漢中的來歷,酈道元在《水經注》中說是因漢水得名,即被水所繞之意。但後來研究漢中地方史的人,都無法解釋,便生出許多臆測。其實最早的漢中並不是現在的漢中,而是另有所指。漢中盆地最先稱為褒國,再就是南鄭縣了。
公元前451年秦國從蜀國手中奪取了漢中,秦國已實行縣制,在此設立南鄭縣。南鄭縣的名字取得,是因為當年西戎入侵,部分鄭國人南奔來漢中,聚居在此,因與秦人有鄉黨之誼,便以南鄭來命名。秦國為了鞏固和加強南鄭的軍事力量,派左庶長修築了南鄭鄉城,其址就在今漢中市,這個地方歷史上一直稱南鄭,後來才移到今天的周家坪。公元前441年蜀利用秦國在南鄭立足未穩的機會,重新奪回南鄭。蜀王封弟弟苴侯於漢中,稱蒯萌王。公元前387年秦從蜀人手中重新取得南鄭。
公元前316年秦以南鄭為基地,取道五丁關、金牛道滅了蜀。金牛道又稱石牛道,即今天川陝公路沔縣至劍門一段。途中以金牛峽、五丁關等處最險。金牛峽、五丁關一帶為石炭岩地質,崖峻谷深,谷狀多呈V形;五秦人不知入蜀道路,假意送給蜀王能糞金的石牛和珍寶美女,蜀王貪婪成生,就派手下五大力士——五丁,一路開山通路將石牛運回國內。秦人尾隨五丁之後,滅了蜀國。這條路便稱為金牛路。在寧強境內仍有金牛峽、五丁關、金堆鋪、烈金壩等與傳說有關的地名 。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民富國強,已有並吞天下之志。滅巴蜀後安頓好了後院,著手進一步蠶食楚國。公元前312年秦奪取楚丹江流域,又敗楚漢中,置漢中郡。
楚漢中郡在什麼地方呢?《戰國策》蘇代對燕王說:漢中之甲,乘舟出於巴,乘夏水而下漢,四月至五渚。夏水是一條河流,源出湖北竹山地區,有三條,在江夏入漢。《史記正義》引《括志地》說:房陵即今房州房陵縣,古楚漢中郡地也。房陵縣即今湖北房縣 ,屬竹山地區。漢中即指今湖北竹山地區,其地理上正被漢江和滄浪水所圍,滄浪水又稱漢水,所以被稱為漢中。此地正是秦頭楚尾。漢中是一片連接巴蜀的山地,是江漢平原即楚國內腹的一道屏障,因處秦頭楚尾之地,成為楚秦、楚巴的爭奪焦點。
楚人在蠶食漢江諸國後,前後以漢水命名的並非漢中一處,還有漢東、漢北等處。
秦取得統一後,實行郡縣制,漢中郡擴大到漢北(今安康一帶)及漢水上游地區,郡治新城(今安康),正處在漢中郡中部。東漢時四川盆地及西南地方實力增強,漢中郡治才遷到南鄭,有加強防範的意思。
東漢末年,曹操從張魯手中奪取漢中郡,此時漢中郡的下游古漢中,中游新城,上游南鄭都成為吳蜀爭奪的軍事要地 。為了軍事上的需要,遂於公元219年(漢建安二十四年),在新城設立魏興郡,古漢中設上庸郡。南鄭仍設漢中郡。從此以後,二千年來一直被沿用下來,漢中就專指漢水上游的盆地了。這種地名上的張冠李戴現象,地理上稱「地名漂移」。
⑸ 以《魅力漢中》寫一篇作文從漢中的歷史悠久漢中名字的由來和漢中的名勝古跡
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底蘊厚重,與漢朝、漢族、漢語、漢字淵源深厚;在這塊史稱「天漢」的古老土地上,曾演繹過許多歷史話劇。劉邦、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在這里屯兵養武、安邦定國;李白、陸游、蘇東坡等文人墨客在這里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壯麗詩篇。漢中是劉邦成就漢室基業的發祥地,是諸葛亮六伐曹魏的戰略大後方,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是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以兩漢三國為特色的歷史文化遺存馳名中外,被譽為「中國最佳歷史文化魅力城市」、「世界特色魅力城市」。
漢中盆地地處南北過渡帶,氣候溫潤、生態良好、物種豐富,素有「西北小江南」、「秦巴聚寶盆」之美稱。漢中是地球同一緯度上生態最好的地方之一,四季花香,充滿「綠」意,空氣與水質量非常優良,神鳥朱䴉在此守望,國寶熊貓在此繁衍,許多珍稀動植物棲息於此,旅遊業發展潛力巨大。這里是油菜的優生區,每年種植面積都在100萬畝以上,特別是漢江兩岸、秦巴腹地連片種植,層次分明、氣勢壯觀,花開時節,變化萬千,花姿、花影、花霧、花流、花潮,使人陶醉,讓人留戀。每年三、四月份,登高遠眺,漫山遍野的油菜花如同大幅的黃色織錦,補綴在青山綠水間,秀峰、村舍、道路、河流,皆融匯入油菜花海,蔚為壯觀。環繞著粉牆紅瓦的油菜花,恬靜淡泊氣勢恢弘,彷彿為古老的村莊編織了一個美麗的花環。五彩斑斕的景緻,在秦巴山間、漢江兩岸潑灑成一幅美麗的山水長軸畫卷。佛坪數萬畝山茱萸花花團錦簇、鵝黃裊娜,洋縣數萬畝潔白的梨花香雪似海、汪洋恣肆,城固十萬畝橘子花嬌態誘人、幽香四溢,勉縣神奇旱蓮古樹飛雪、紅白相間,漢台天香牡丹千嬌百媚、爭奇斗艷……
⑹ 漢中最早是誰給起名字的
早在商朝時期,這里就有了人類生息勞作的身影,在以後的歷史中,漢中又一度成為兵家爭戰之地,如劉邦、諸葛亮等都以漢中作為軍事基地。漢中是漢家發祥地,其歷史悠久。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漢中開漢業。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這里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曾在這里建功立業,李白、杜甫、陸游、蘇軾等偉大詩人曾探訪、輾轉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並留下了瑰麗的墨跡詩章。
⑺ 漢中在歷史上曾經被稱什麼
天漢,梁州,褒城
漢中歷史悠久,是漢家的發祥地,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公元前206年,漢王劉邦以漢中為發祥地,築壇拜韓信為大將,明修棧道,暗渡陳倉,逐鹿中原,平定三秦,統一天下,成就了漢室天下四百多年,自此,漢朝、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稱謂就一脈相承至今。三國時期,漢中是魏蜀兩國兵戎相見的主戰場,古漢台望江樓
老將黃忠在漢中定軍山下刀劈夏侯淵,驍將趙雲漢水之濱大敗曹軍,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一代名相諸葛亮在漢中屯兵8年,度過了他一生最為嘔心瀝血的歲月,六齣祁山,北伐曹魏,鞠躬盡瘁,最終歸葬定軍山下,其安息地武侯祠,被稱為「天下第一武侯祠」。這里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里、四大發明造紙術發明家蔡倫的封地和葬地,三國大將魏延葬地。韓信、諸葛亮、曹操等帝王將相曾在這里建功立業,李白、杜甫、陸游、蘇軾等偉大詩人曾探訪、輾轉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並留下了瑰麗的墨跡詩章。
先秦
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說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由於年代久遠,均無法查證。《尚書·禹貢》中所謂「梁州」、《史記》中「褒國」皆被認為是漢中地區在史料和傳說中的體現。南鄭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經注》載:「南鄭之號,始於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稱。」但此說史家存疑。戰國中期,南鄭是秦蜀爭奪的要地。秦厲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長修築南鄭城。
秦漢
秦朝時設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漢台區。為秦36郡之一,秦朝末年,各股政治勢力角逐中國大地,鴻門宴之後,劉邦向項羽稱臣,項羽封其為漢王,《史記》中記載,劉邦頗為失落,謀士蕭何勸慰:「語曰『天漢』,其稱甚美」。劉邦在漢中時期韜光養晦,採用張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策略,拜韓信為大將,後突襲拿下三秦地區,和項羽一爭高低,史稱「楚漢之爭」。 劉邦最終取得軍事勝利,因其原封地在漢中,稱漢王,故遷都長安並建立中央統一封建王朝後,稱漢朝,劉邦亦稱作漢高祖」。今日中國「漢族」即得名於漢朝,漢中乃中華漢人稱號的古發源地,並留下大量漢朝時期文物古跡,如拜將壇(劉邦拜韓信處)、古漢台、棧道等。西漢武帝時期,城固人張騫出使西域,成為絲綢之路興起的標志事件。 東漢末年政局動盪,巴郡少數民族起事,攻入漢中、三蜀。中平元年,五斗米道張修起義,響應黃巾起義,攻巴郡、入漢中,兵敗歸附劉焉。熹平年間(172-178年)五斗米道在漢中傳播。後來張魯除掉張修,在此建立持續達近三十年的政教合一的政權,後投降曹操。由於其入蜀門戶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南北交通要道,在劉備入蜀後很快成為曹操和劉備激烈爭奪的地區。後來劉備取勝,稱漢中王,蜀國即占據此地,現今仍遺留有大量三國古跡,如武侯墓(諸葛亮墓地)、武侯祠、馬超廟、定軍山、虎頭橋(魏延斬首之處)等。 諸葛亮去世後,漢中復被魏奪得,設梁州。後魏滅,西晉政權建立。隨著政局變動,漢中的歸屬也開始在政權更替中反復變更。先後歸屬西晉、東晉、宋、齊、北魏、梁、西魏、北周政權。
東漢以後
東漢以後,漢中郡曾先後稱為漢寧郡、梁州、漢川郡、山南西道、興元府、漢中府、漢中道,而南鄭之稱,除在西魏廢帝三年至隋大業年間(554年-605年)一度改為光義縣外,南鄭之名一直為歷代朝廷沿用。 西晉政權動盪後,歸於成漢。桓溫平定蜀地後,復設漢中郡,屬梁州。下轄八縣:南鄭、蒲池、褒中、沔陽、城固、西鄉、黃金、興道。沒過多久,被前秦征服。南北朝時為漢中郡,領南鄭、漢陽、城固三縣。後周改漢中為漢川郡。 隋初,郡廢州存。大業初年,州廢,改為漢(中)川郡,統領八縣:南鄭、西、褒城、城固、興勢、西鄉、黃金和難江。隋大業八年,移縣理郡西城南,臨漢水,宋嘉定十二年重築。
唐宋元
唐初,改漢川郡曰梁州,開元中因梁、涼聲近,更名曰褒州。不久重新改回梁州。天寶初年,又改為漢中郡。唐德宗於興元六年(874年)三月避亂漢中,六月,叛亂平定後返長安,並以其年號改漢中為興元府,領五縣:南鄭、褒城、城固、西、三泉,餘地為金、洋、鳳、興四州。五代時期,先後成為前蜀、後唐、後蜀政權的領地。 北宋平後蜀,仍為興元府,領南鄭、城固、褒城、西四縣。北宋時漢中商稅收入僅次於開封、成都等地,居全國前列。南宋時成為邊陲重鎮,增設廉水一縣。餘地為沔、金、鳳三州。 元代為興元路。
明清
明洪武三年,改為漢中府,領兩州:金、寧羌,統轄十四縣:南鄭、城固、洋、西鄉、褒城、鳳、沔、略陽、石泉、漢陰、平利、洵陽、紫陽、白河,其中南鄭為附郭。知府費震在宋城基礎上對漢中城進行重修,基本奠定了今天漢中城的格局。洪武四年,府治西設漢中御守千戶所,十三年改為漢中衛,領左、右、中、前、後五所,隸屬陝西都司。 明神宗第五子朱常浩受封瑞王藩於此地,並在城內建明瑞王府。經過二十多年修建,瑞王府規模宏大,院落相連,樓台相望,亭閣錯列。東連蓮花池,南至西大街,西接北教場糧庫,北抵城牆基,並將北城牆向北移二十步。面積約占當時漢中城三分之一。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由湖北、河南進攻陝西,張獻忠也配合夾擊。起義軍佔領西安後,朱常浩南逃四川避難。留在漢中的豪華王府,被當地人拆除,一搶而空。清康熙年間,王士禎《瑞王故宮曲》這樣寫道:「往日朱門帝子家,柴車一去即天涯。平台賓客今何處,零落小山叢桂花。」昔日瑞王府,今日留下蓮花池及琉璃照壁 ,還有鑄「飛天」、天龍」等圖案古銅鍾,現存古漢台,花園旁太古石,存於漢中市圖書館。 1863年春,太平天國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瑞王藍成春、啟王梁成富等率部西進,與清軍交戰,同年8月攻克漢中,殺南鄭知縣周蕃壽,後被清軍鎮壓。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建立後,漢中成為入蜀交通樞紐進行重點建設,中日局勢緊張後,成為戰略物資的轉移站,在戰前物資人力以及文物轉移入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七七事變」後,前國立北平大學、國立北平師范大學、天津國立北洋工學院等校在西安合校重組為國立西安臨時大學,1938年2月,遷至漢中、城固等地,校本部設城固考院小學,更名為國立西北大學,8月原北平師范大學獨立設置,更名為國立西北師范學院,1945年後遷至蘭州,而國立西北大學則遷回西安復校。抗日戰爭期間,漢中屬於第五戰區轄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漢中尚屬國民黨當局控制中。1949年12月,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十八兵團中路部隊進入區內,至1950年,新政府全面控制區內管轄權。此後,交通建設、政權鞏固措施開始實行。 「三線建設」開始後,漢中成為重點建設地區。1965年2月20日,國防工辦主任羅瑞卿向毛澤東、中共中央常委匯報了三線建設布局,提出了《關於國防工業在二、三線地區新建項目的報告》,報告中指出:「漢中地區處於戰略縱深帶,山川交錯,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水力資源充足,是國防工業建設的良好基地」。布局方案中明確指出:漢中地區,以航空工業為主,輔之國防重要項目和國家工業骨幹項目。同年3月21日,報告獲得通過。此後,從1965年到1969年,對漢中進行了多次選廠布點和籌建工作,1964年10月28日,〇一二基地正式成立。同時機械工業部下屬核工業405廠在區內開始建設,後屬核工業部,今屬中核集團。1966年開始,機械工業部所屬漢江機床廠、漢川機床廠、漢江工具廠、漢江鑄鍛件廠開始在區內建設。1969年11月,中央決定將漢中作為運輸機生產基地,並列為「四五計劃」的重點項目。 文革時期大量古跡遭破壞,漢中古城牆遭到拆毀、漢中鍾樓在武鬥中被徹底摧毀,古漢台等遺跡都有不同程度的損毀和人為破壞。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漢中是受災較為嚴重的城市之一。
⑻ 古時候陝西漢中叫什麼
漢中市位於陝西省西南部,古稱:南鄭、梁州、天漢是漢王朝的發祥地,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的源頭,秦巴山片區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漢中北依秦嶺,南屏巴山,中部是漢中盆地,自古就被稱為「天府之國」和「魚米之鄉」,歷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因境內洋縣生存有全國一級保護鳥類、「世界珍禽」——朱䴉,故又被稱為「朱䴉之鄉」。現轄漢台區、南鄭縣、城固縣、洋縣、勉縣、西鄉、寧強、略陽、鎮巴、留壩、佛坪1區10縣。
漢中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地區、全國雙擁模範城、國家衛生城市 。主產水稻、小麥、油菜等,有大熊貓、金絲猴、羚牛、朱䴉等珍稀動物,自然環境與物產非常豐富。擁有長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佛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寧強青木川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略陽大鯢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略陽珍稀水生動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被公認為地球上同一緯度生態最好和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之一。漢中是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源頭。
⑼ 陝西漢中的由來
公元前312年,秦始置漢中郡(治在今安康市境內)隸之。東漢初,郡治遷於南鄭(今漢中)。東漢末,張魯割據漢中,改為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征降張魯,又改為漢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據漢中,仍設漢中郡。三國魏景元四年(263年)魏滅蜀,分梁、益二州,梁州領八郡,治於南鄭。晉太康十年(289年)改設漢國,不久即廢。南北朝時,漢中先後屬劉宋、蕭齊、北魏、蕭梁、西魏、北周,境內設梁州、興州(今略陽縣)、洋州(今西鄉縣),
並僑置秦州及70多僑縣。隋初,境內仍置梁、興、洋州,後改為漢川郡、順政郡、洋川郡。唐代設梁州總管府,後改為都督府,下設梁、興、洋、集4州;貞觀元
年(627年),廢府設道,漢中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為東、西兩道,漢中屬山南西道,道治設於南鄭(漢中);天寶元年(724
年)設漢中郡、洋川郡、順政郡;後又改為梁州、洋州(今洋縣)、興州;興元元年(784年)改梁州為興元府,道、府同治於南鄭,開中國歷史上用帝王年號命
府名之先河,興元府地位同於京都長安、東都洛陽、北都太原;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後唐、後蜀先後據有漢中,仍設興元府及洋、興2州。北宋至道三年(997
年)境內置興元府及洋、興2州,屬峽西路。熙寧五年(1072年)設利州路及所屬興元府,治所均設於漢中。利州路轄秦嶺以南、長江以北地區。南宋紹興十年
(1141年)分利州路為東、西兩路,東路治設於興元(漢中),西路治設於興州(略陽);後利州東、西路幾經分合。元代設興元路於漢中,為隸屬於陝西之
始。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路為府,設漢中府。清代設陝安道於漢中,轄漢中、興安府(今安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