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百科 > 通遼名字的由來

通遼名字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1-04-08 16:58:56

⑴ 通遼的歷史沿革

大約三千年前,這里的古代先民已進入了奴隸社會。據考古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遺跡和生活器具證實,通遼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東胡族和山戎族。
春秋時,燕國在河北省和遼寧省交界一帶,就是通遼的中南部地區,為防禦東胡人入侵,而修築的燕長城遺跡,在奈曼旗、庫倫旗境內仍清晰可辨。這證明最晚在春秋中葉,東胡人便已揭開了通遼古代文明的序幕。後來,東胡人為燕國所敗北撤。 西漢初,匈奴主宰了包括通遼境內的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繼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東胡族的後裔鮮卑和烏桓族。
漢武帝時,曾三次出兵匈奴後獲勝,使通遼同內地的聯系更為密切,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生產力的發展和繁榮。
東漢末年,鮮卑族首領檀石槐統一了鮮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軍事聯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域,科爾沁草原亦屬軍事聯盟的一部分。 南北朝時期,在鮮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科爾沁草原上,又興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4世紀中葉,就游牧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
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聯盟,受唐朝控制。
在隋、唐之際,當時的整個通遼都在以契丹人為地方長官的中原王朝的統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超過以前任何時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到了遼代,通遼畜牧業已經十分發達。
金王朝建立後,通遼行政上歸北京路臨潢府管轄。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通遼納入了蒙古帝國的版圖。到了元朝時期,通遼歸遼陽行中書省大寧路管轄。
明朝時期朱棣北伐之後,通遼又屬「三衛」所轄之地,大部分屬「扶余衛」管轄。明嘉靖三年(1524年),哈布圖哈薩爾第十五世孫奎蒙可 · 塔斯哈剌率二十萬部眾浩浩南遷,開辟嫩江流域的廣闊牧場。歷經二百年的生息繁衍,逐漸強盛,成為漠南蒙古諸部中的強悍部落。形成了「喜峰口外,至京師一千二百八十里,東西距八百七十里,南北距二千里的三十六萬公里」的廣闊領地。從此通遼大部分地區成為科爾沁部落的駐地。
到了清朝,改過去的部落制為盟、旗制,1636年(清朝崇德元年)建哲里木盟。哲里木盟是首統盟,當時包括4部、10旗。後來清政府又先後在蒙古王公貴族的封地設廳、府、州、縣的建制,哲里木盟基本上歸長春、昌圖、洮南三府管轄。在清代,哲里木盟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曾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哲里木盟10旗歸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轄,同時受東三省監督和節制。
1932年至1945年(偽滿洲國時期)哲里木盟先後改稱興安南分省、興安南省、興安南地區,分別隸屬於興安局、蒙政部、興安總省。
解放戰爭時期,哲里木盟先後改稱哲里木省、哲里木盟,分別隸屬於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興安省、遼西省、遼吉省、遼北省。
通遼上世紀40年代時是個鎮,名字叫白音泰賚鎮。後時任哲里木盟盟長蒙古王爺為白音泰賚鎮建市取名「通遼」。 1949年4月,哲里木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銷,所屬各旗縣市歸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管轄。
1954年4月,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撤銷,哲里木盟建制恢復,管轄范圍與撤銷前相同。
1969年7月,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
1979年7月,哲里木盟復歸內蒙古自治區。
1999年10月,撤銷地級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級通遼市,轄科爾沁區、霍林郭勒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

⑵ 通遼市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通遼為什麼叫做通遼?因為四通八達的遼闊,所以叫通遼 通遼市現在是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區的重鎮,但是通遼二字作為地名,其沿用的歷史卻並不久遠,至今才九十餘年。它的最早出現,可以追溯到民國初年的出放「巴林愛新荒」。現在依據主持這次放荒的巴林愛新荒務局所形成的四件檔案史料,簡單介紹一下通遼地名的產生過程。 民國以前,現在通遼市科爾沁區這片土地,是屬於科爾沁左翼中旗和碩卓里克圖親王的領地,它是一塊廣闊的牧場。由於清朝末年以來,統治階級推行蒙荒放墾政策,這里逐漸出現了漢民開墾種植的農業經濟,也漸漸有了人口相對集中的村落。在民國元年(1912),第十五代卓里克圖親王色旺端魯布因為揮霍無度,欠下了巨額的債務,打算將祖傳的領地正式出放招墾,以放荒收入來還債。此事經呈報奉天都督後,又轉報給民國大總統批准同意,確定出放。這就是出放巴林愛新荒。於是,在當年由奉天都督遴派官員,成立了名為巴林愛新荒務局的官方放荒機構,主持這次放荒事務。正是在這次放荒的過程中,產生了通遼這個地名。 出放蒙荒,必須先制定總體規劃。讓我們來看看依據的第一件檔案史料——形成於民國元年五月的《丈放科爾沁和碩卓里克圖親王所屬巴林他拉至愛新廟牧場荒地章程》中,對通遼地名產生的過程有什麼樣的記載吧。在這件檔案史料中記載著,這次放荒的地段「東至巴林他拉,西至愛新廟,南至小細河,北至遼河岸。長約五十里,寬三十里,約有荒地六萬七千餘垧」。由於此荒「東至巴林他拉,西至愛新廟」,所以這塊荒地稱為巴林愛新荒。巴林他拉,又稱為白音太來,此處寫法不一,是蒙語譯為漢語時音譯的不同,它位於今天通遼市科爾沁區街區的南部。愛新廟,又譯為安心廟,位於今天科爾沁區西六方鄉幸福村東,該廟現在已經不存在了。小細河,現稱為洪河,位於今天科爾沁區與科爾沁左翼後旗的交界處。遼河即指今天流經通遼市中部的西遼河。它們構成了巴林愛新荒的四界。現在的科爾沁區街區正處於當年放荒之地的東北部。在這一《章程》中的第四項還記載著,「四、鎮基屯基。查向來放荒不先勘留,聽憑各戶按照領地,段內蓋房鑿井,殊嫌散漫。此荒擬先勘鎮基、屯基。此段荒內於適中之地應留鎮基一處,佔地約五方」。在這段記載中明確提出了在這次放荒中,為了避免今後混亂,准備先勘留出一塊面積為五方之地,作為建鎮之地基。後來的事實證明,正是在這預先勘留的鎮基之上,形成了人口聚集的小鎮通遼。因此,這一記載可以認為是通遼這個地名產生的前源吧。 隨著巴林愛新荒的行繩丈放,出放鎮基土地的准備活動也在加緊進行,在這種准備的過程中出現了通遼這個地名。讓我們來看看依據的第二件檔案史料——形成於民國元年十一月的《巴林愛新荒務局總辦黃仕福為請領漢蒙大照並擬送照稿給奉天都督的呈文》之附件《謹似鎮基漢文、蒙文大照稿》中,是如何第一次出現了通遼這個地名的記載吧。這件檔案史料中包括了當時為出放鎮基土地而擬定的鎮基執照和存根樣式,其中都有「茲據領戶×××,遵章繳價報領通遼鎮地基一段,坐落×××,編作第×××號,……,計開:領戶×××,遵章報領通遼鎮第×××號地基……」的記載。在現存的巴林愛新荒務局檔案中,此件最早出現了通遼這個地名。這件檔案記載的撰擬成文日期是「民國元年十一月 日即壬子十月 日」,我們查一下民國元年十一月各日同時處在農歷壬子年十月的日期是1912年11月9日至30日。所以依據上述記載內容和成文時間可以推斷出,至遲在1912年11月底之前,就已經對尚未勘留的鎮基定名為通遼,否則不會在當時撰擬的鎮基執照樣式中應用此名。因此可以說,通遼這一地名至此已經產生,但是由於當時鎮基土地還未最後選定,已經確定之名尚不能在實際上發揮地名的作用。 通遼這個地名是如何與這塊土地結合在一起的呢?讓我們看看依據的第三件檔案史料——形成於民國二年(1913)1月25日的《黃仕福為開放鎮基掣簽招領請備案給奉天都督的呈文》中,是怎樣記載這一過程的吧。這件檔案史料中記載著,「……去年十二月,會同卓里克圖親王暨在事漢蒙各員履勘。查得巴林他拉西北地方平甸一區,南臨大道,西枕遼河,東倚平岡,北憑廣野,地勢高爽,永無水患,而水陸交通之便利,尤為他處所不及。擬即設立鎮基,定名通遼。卓王及蒙眾僉以為可,當即率領繩弓丈出四至,計東西長七百零六丈,南北寬四百零五丈,面積八方里三十七垧一畝三分五厘。中分井字正街四條,小街二條。每長六十丈,寬十丈為一號,共分三百九十六號。……」在這件檔案史料中,以淺顯而生動的語言,詳細而具體地記載了1912年12月時,實地勘丈和命名通遼鎮基土地的參加人員、時間、經過、鎮基位置與面積、鎮基街路劃分情況和鎮基號數量。通過這件檔案的記載,可以看出,這次勘丈鎮基,使通遼這一地名,與這塊土地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從此通遼成為了名符其實的地名。 讓我們看看依據的第四件檔案史料——形成於民國二年2月1日的《卓親王色旺端魯布為自留鎮基之事致黃仕福的信》吧,其中的記載也提到了這次勘丈鎮基、規定鎮名的過程。「……巴林愛新荒段照章應設鎮基一處,前經本親王會同貴總辦擇定地點,派員丈量完竣,命名曰通遼鎮,並呈報省署出示招領在案……」。這件檔案史料的記載可以作為此事的參考與補充。 以上是通遼地名從起源到定名,直至勘地命名正式產生的大致過程。從此以後,1914年在這里正式建立了通遼鎮,1918年又建立了通遼縣,解放以後又建立了縣級通遼市,到1999年哲里木盟撤消建立了地級通遼市,歷經九十載,通遼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此文讀到這里,人們不禁要問,通遼這個地名有什麼含義呢?對於這個問題,多年來眾說紛紜。有的人認為,命名通遼時,是因為當時商旅往來,設鎮之後,開辟道路通到東邊的遼源州,即今天吉林省的鄭家屯,於是人們稱這里為通往遼源的地方,由此就叫通遼。也有的人提出,命名通遼時,是因為選定的鎮基,象我們前面依據的第三件檔案史料所記載的那樣,屬於「平甸一區,南臨大道,西枕遼河,東倚平岡,北憑廣野」,是一片通暢、遼闊的土地,故取其意,就稱這片廣袤的地區為通遼。還有的人說道,命名通遼時,西遼河還不象今日這般乾涸,那時是激流澎湃,滋潤著兩岸的千里沃野,選定的鎮基通向西遼河岸,所以將這塊鎮基就取名為通遼。還有一些說法,不再一一列舉。那麼究竟那種是正確的呢?我們在現存的檔案史料中百般搜尋,查找根據,但至今還沒有查到確切的記載,所以不敢妄下斷語,只好在此存疑了。考證通遼這個地名的確切含義,還有待於新史料的發現和大家的繼續努力

滿意請採納

⑶ 誰知道內蒙古通遼市開魯縣的開魯這個名字的由來

開魯——其由來據說有兩個,一是為開發哲盟的「三魯」(阿魯科爾沁旗、扎魯特左、右二旗)之地的意思;二是開魯北面有一大坨崗,稱「海魯吐召」。海魯吐召系蒙古語,即有旱獺的地方。開魯,即蒙古語「海魯」的諧音。

⑷ 通遼市原來的名字是叫哲里木盟嗎


1999年10月,撤銷地級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級通遼市,轄科爾沁區、霍林郭勒市、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市政府所在地科爾沁區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⑸ 通遼市地名的來源

通遼市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松遼平原西端,科爾沁草原腹地,東臨吉林省,南接遼寧省,屬東北地區和華北地區交匯處。顧名思義,是接通內蒙古和遼寧的重要樞紐,故得此名

⑹ 通遼以前叫什麼

通遼是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發祥地。
春秋時期是燕國的一部分;
後來先後被秦國,匈奴,鮮卑控制。
金王朝時期,通遼行政上歸北京路臨潢府管轄。
元朝時期,通遼歸遼陽行中書省大寧路管轄。
明朝時期,通遼大部分屬「扶余衛」管轄。
清朝時,通遼屬哲里木盟。
解放戰爭時期,哲里木盟先後改稱哲里木省、哲里木盟。
九幾年的時候,改名為通遼。

⑺ 通遼在古代叫什麼名

通遼是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發祥地。
春秋時期是燕國的一部分;
後來先後被秦國,匈奴,鮮卑控制。
金王朝時期,通遼行政上歸北京路臨潢府管轄。
元朝時期,通遼歸遼陽行中書省大寧路管轄。
明朝時期,通遼大部分屬「扶余衛」管轄。
清朝時,通遼屬哲里木盟。
解放戰爭時期,哲里木盟先後改稱哲里木省、哲里木盟。
九幾年的時候,改名為通遼。

⑻ 關於內蒙古通遼古代是哪裡

通遼市地處祖國北疆,歷史悠久,是蒙古民族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璀璨的紅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發祥地。早在五千多年前,科爾沁草原就已經開始有人類生息。大約三千年前,這里的古代居民已進入了奴隸社會。據考古發現夏家店下層文化遺跡和生活器具證實,通遼土地上的第一代居民是東胡族和山戎族。春秋時,燕國在如今的河北省和遼寧省交界一帶,就是現在通遼的中南部地區,為防禦東胡人入侵,而修築的燕長城遺跡,如今在奈曼旗、庫倫旗境內仍清晰可辨。這證明最晚在春秋中葉,東胡人便已揭開了通遼古代文明的序幕。後來,東胡人為燕國所敗北撤,秦王朝統一中國後,通遼的中南部地區屬遼東郡與遼西郡管轄,便成了秦的一部分。 西漢初,匈奴主宰了包括通遼境內的大漠南北廣大地區,繼之而起的是被匈奴控制的東胡族的後裔鮮卑和烏桓族。 漢武帝時,曾三次出兵匈奴後獲勝,使通遼同內地的聯系更為密切,大大促進了這一地區生產力的發展和繁榮。 東漢末年,鮮卑族首領檀石槐統一了鮮卑各部落,建立了部落軍事聯盟,包括大漠南北的廣大地域,科爾沁草原亦屬軍事聯盟的一部分。 南北朝時期,在鮮卑人生活了近五百年的科爾沁草原上,又興起了新的民族契丹。契丹族自4世紀中葉,就游牧於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流域。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聯盟,受唐朝控制。在隋、唐之際,當時的整個通遼都在以契丹人為地方長官的中原王朝的統一控制之下。各民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的廣度和深度,都大大超過以前任何時期,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到了遼代,通遼畜牧業已經十分發達。金王朝建立後,通遼行政上歸北京路臨潢府管轄。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國,通遼納入了蒙古帝國的版圖。到了元朝時期,通遼歸遼陽行中書省大寧路管轄。 明朝統一蒙古高原後,通遼又屬「三衛」所轄之地,大部分屬「扶余衛」管轄。16世紀末,努爾哈赤稱帝,改國號為「大金」,通遼基本上受大金所控制。 到了清朝,改往日部落制為盟、旗制,清朝崇德元年(1636年)建哲里木盟。哲里木盟是首統盟,當時包括4部、10旗。後來清政府又先後在蒙古王公貴族的封地設廳、府、州、縣的建制,哲里木盟基本上歸長春、昌圖、洮南三府管轄。在清代,哲里木盟在政治、軍事、經濟上曾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這里孕育了清代國母 孝庄文皇後,清末名將 僧格林沁。民族英雄 嘎達梅林等。同時這里還有中國安代舞之鄉的美稱。旅遊資源豐富:有中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大清溝 有亞洲之最的沙漠水庫 莫利廟水庫。有中國五大露天煤礦之一的霍林河煤礦。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以後,哲里木盟10旗歸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轄,同時受東三省監督和節制。 偽滿洲國時期(1932年至1945年)哲里木盟先後改稱興安南分省、興安南省、興安南地區,分別隸屬於興安局、蒙政部、興安總省。 解放戰爭時期,哲里木盟先後改稱哲里木省、哲里木盟,分別隸屬於東蒙古人民自治政府、興安省、遼西省、遼吉省、遼北省。 1949年4月,哲里木盟劃歸內蒙古自治區。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銷,所屬各旗縣市歸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管轄。1954年4月,內蒙古東部區行政公署撤銷,哲里木盟建制恢復,管轄范圍與撤銷前相同。1969年7月,哲里木盟劃歸吉林省。1979年7月,哲里木盟復歸內蒙古自治區。 1999年10月,撤銷地級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級通遼市,轄科爾沁區、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後旗、開魯縣、庫倫旗、奈曼旗、扎魯特旗,原哲里木盟霍林郭勒市為內蒙古自治區直轄縣級市,由通遼市代管。通遼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科爾沁區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2000年,據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通遼市總人口3028419人。其中: 科爾沁區 793913人、科爾沁左翼中旗 511196人、科爾沁左翼後旗 387577人、開魯縣 382836人、庫倫旗 172419人、奈曼旗 421049人、扎魯特旗 292484人、霍林郭勒市 66945人。

⑼ 科爾沁名字的由來

科爾沁的名稱由來已久。早在東漢末年和西晉時期,中原內地的人們就稱居住在科爾沁草原中部的人為「火兒慎」人。「火兒慎」是鮮卑語,漢譯多音譯為好兒趁、豁爾臣、胡洛真、火兒赤、火爾慎等。其大意是「帶弓箭的人們」(也有人把它譯成「射鵰英雄」、「挎箭的衛隊」或「弓箭手」、「神射手」、「射鵰手」、「善射的人」、「箭筒士」)。當時中原人把世居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稱為「好兒趁人」,意思是他們是英雄的「射鵰人」。應該說,科爾沁一詞最初就是一個英雄稱號,但並不是部落的名稱,更不是地名。它的意思是「善射的人」、「弓箭手」、「射鵰手」。這些名稱都是鮮卑語的不同譯音。《蒙古秘史》把科爾沁譯為「弓箭手」。成吉思汗稱帝前,曾將其帳殿護衛(弓箭手)稱為「科兒沁」,由其弟哈布圖哈薩兒親自指揮。因此「科兒沁」在蒙元之初仍是蒙古護衛士兵的名稱。現今的科爾沁名稱也就起源於此,具有「弓箭手」、「神箭射手」之意。作為地名譯為「神箭手的故鄉」或「射鵰英雄的故鄉」更為准確。
蒙元時期,科爾沁演變為一種職務名稱。史載: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各部落的過程中,在身邊兒建立一支精銳的侍衛軍(怯薛軍),護衛著他的安全。侍衛軍的士兵們身挎弓箭,當時把這些衛士稱為「箭筒士」或稱「帶弓箭的豁爾臣」。「帶弓箭的豁爾臣」或「箭筒士」由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圖哈撒爾統領,跟隨成吉思汗征戰,屢建奇功。因此成吉思汗在建立蒙古汗國之後,就賜予他弟弟哈撒爾四千五百個封戶,並在部族的「龍興之地」--水草豐美的額爾古納河、海拉爾河、呼倫湖一帶游牧。蒙古滅金之後,這一分封地也隨之擴展到了大興安嶺以東地區,包括今天的呼倫貝爾大草原地區。整個元代,科爾沁部都在這一地區游牧。
哈布圖哈撒爾後裔十幾代人都在呼倫貝爾草原駐牧,繁衍出多個蒙古族部落。時光流轉,到明代初年,明王朝在東北設立朵顏、福余、泰寧三個衛所,通常稱為「兀良哈三衛」。明代洪熙年間,蒙古察哈爾部在達賚孫大汗的率領下越過大興安嶺,來到兀良哈三衛牧地駐牧。與此同時,內喀爾部也遷到這里駐牧。一直居住在呼倫貝爾草原上的科爾沁部為了同東遷的察哈爾部和內喀爾喀部爭奪領地,也進行南遷,占居了兀良哈三衛中的福余衛轄地,並統領福余衛。兀良哈三衛南遷後,剩餘的兀良哈三衛人口歸科爾沁部統領。到明代嘉靖年間,由於科爾沁首領哈布圖哈薩爾的第14代子孫奎蒙克塔斯哈喇由於同察哈爾、內喀爾喀等部的戰爭失敗,在1425年避走於嫩江流域。稱自己的部落為嫩科爾沁,以區別於他的同胞兄弟—昆都倫代青所在的阿魯科爾沁部。
明朝末期,嫩科爾沁部與後金的努爾哈赤及其繼承者們建寶了政治上的姻盟關系,地位顯赫,高於其他蒙古各部,成為至尊的部落,在稱呼上去掉了「嫩」字,直接稱所屬部落為科爾沁部。從此科爾沁部威名遠揚。

⑽ 內蒙古各地地名來歷

烏蘭浩特——蒙語,意為紅色的城,故有紅城之稱,得名於其第一任首府之地位。1945年,中國首個少數民族自治政權——內蒙古自治政府在王爺廟成立了,因其是紅色革命政權,故將王爺廟更名為烏蘭浩特,即紅城。
呼和浩特——蒙古語為青色城市。公元十六世紀,蒙古封建主阿拉坦汗率領默特部駐牧呼和浩特地區。1581年,阿拉坦汗與夫人三娘子,大興土木建城,並用青磚修起城牆,把房屋等圍起來,遠遠望去,一片青色,所以起此名.
包頭——蒙古語「包克圖」的縮音,意即「有鹿的地方。呼倫貝爾盟(現已設市)牙克石市的博克圖鎮也為此意。
呼倫貝爾——「呼倫貝爾」得名於呼倫湖和貝爾湖。呼倫湖又稱呼倫池或達賚湖。「呼倫」為突厥語「湖」之意,「達賚」則是蒙古語「海」的意思。另有呼倫和貝爾的傳說見最下。(現已更市)
興安盟——興安是滿語,意思為小山(丘陵),在蒙語里是「大石」的意思,因位於大興安嶺東南麓,由雅克山、岳爾濟山、雉雞場山、吉里格山等群山構成。

昭烏達盟——「昭」當「百」講,「烏達」這里是「柳樹」的意思。「昭烏達」就是「百柳草原」的意思。赤峰市撤盟設市之前其盟的名字。
哲里木盟——「哲里木」是蒙古語音譯,意思是「馬鞍肚帶」,成吉思汗時期這里專門生產和供應馬鞍肚帶,故得名。通遼市撤盟設市之前其盟的名字。
阿拉善盟——由「阿拉喜」諧音而來,蒙古語「阿拉喜」是屠宰的意思。
烏蘭察布盟——「烏蘭」為蒙古語「紅色」的意思;「察布」這里當「崖口」講,烏蘭察布就是「紅色崖口」的意思。(現已更市)
錫林郭勒盟——「錫林」蒙古語譯為「高原上的平野」,「郭勒」是河流的意思。錫林郭勒意思就是「高原上的河流」。
伊克昭盟——「伊克」蒙語,是「大」的意思;「昭」是「廟」的意思。合譯為大廟。因有成吉思汗陵而聞名。鄂爾多斯市撤盟設市之前其盟的名字。
巴彥淖爾盟——「巴彥」是蒙古語譯音,為富饒的意思,「淖爾」是湖泊的意思,合譯為富饒的湖泊。(現已更市)
赤峰——蒙古語為烏蘭哈達,是紅峰的意思。興安盟烏蘭浩特市的烏蘭哈達鎮也為此意。
烏海——不是蒙語,是漢語縮名,烏海由烏達、海渤灣和海南三區組成,取字頭縮拼即成。因烏海盛產煤,故又有「烏金之海」之美譽。
庫侖——意思是家園或佔地領域。庫侖旗位於通遼市。
扎賚特——蒙古語,是蒙古族部落名稱。扎賚特旗位於興安盟。
根河——蒙古語譯為「葛根高樂」,含意為清澈見底之河。根河市位於呼倫貝爾市。
科爾沁——蒙古語,帶弓箭之意。科爾沁有4旗分布在興安盟、通遼市兩地。
額爾古納——蒙古語,意思為彎彎曲曲的河流,又意額爾古納是蒙古語,意為「呈遞」、「奉獻」。額爾古納市位於呼倫貝爾市。
敖漢——蒙古語,為長子、老大之意。敖漢旗位於赤峰市。
阿巴嘎——蒙古語「叔叔」之意。阿巴嘎旗位於錫林郭勒盟。
莫力達瓦——達斡爾語,意思是只有騎馬才能翻越的山嶺。莫力達瓦達斡爾自治旗位於呼倫貝爾市。
巴林——蒙古語,軍寨之意。巴林2旗位於赤峰市。
烏珠穆沁——蒙古語,意為葡萄山之人。烏珠穆沁2旗位於錫林郭勒盟。
鄂溫克——鄂溫克語,住在大山裡的人們之意。鄂溫克自治旗位於呼倫貝爾市。
巴彥浩特——蒙古語,意思是美麗的城。巴彥浩特鎮為阿拉善盟公署駐地。
土默特——土默是蒙古語「萬」的意思,特是「萬」的復數詞,旗名源於蒙古族部落名。土默特2旗在呼包兩地。
鄂倫春——鄂倫春語,山嶺上的人們或使用馴鹿的人們之意。鄂倫春自治旗位於呼倫貝爾市。
烏梁素海——蒙古語為「楊樹之海」。位於巴彥淖爾市。
多倫——為蒙古語多倫諾爾的簡稱,意思為七個水包子,又稱七星潭、多倫泊。位於錫林郭勒盟
托克托——蒙古語脫脫轉化而來,脫脫為明時西土默特部阿勒坦汗的義子名。位於呼和浩特市
二連——蒙古語「額仁」的異譯,意為幻景、斑斕之意。後也被漢語解釋為連接中蒙兩地的口岸。位於錫林郭勒盟。
翁牛特——蒙古語,神聖之意。翁牛特旗位於赤峰市。
海拉爾——蒙語的大概意思是野韭菜。位於呼倫貝爾市。
鄂爾多斯——一說是蒙古語斡爾朵(宮帳的意思)的復數演變而來,即宮殿群;二說,鄂爾多斯高原位於黃河南邊,由烏日多斯演變而來。
滿洲里——地名出現於1901年。在此以前滿洲里一帶地方被稱為「布魯給雅寶拉格」,漢語意為「噴泉」。滿洲里考其詞義是滿族自稱的譯音,意思是從這里開始就是清王朝統治的領土了,即滿洲以里。位於呼倫貝爾市。
阿魯科爾沁——蒙古語阿魯是山北之意,科爾沁的意思為弓箭手。阿魯科爾沁旗位於赤峰市。
喀喇沁——蒙古語,為守衛者之意。喀喇沁旗位於赤峰市。
克什克騰——蒙古語,是成吉思汗時所創設的近衛軍的稱號,簡稱克旗。克什克騰旗位於赤峰市。
和林格爾——蒙語即二十家子。位於呼和浩特。
阿拉坦額莫勒——蒙古語「金鞍子」的意思。為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駐地。
西拉木倫河

閱讀全文

與通遼名字的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岩名字寓意 瀏覽:278
製作名字的軟體叫什麼 瀏覽:460
好聽的游戲情侶名字大全 瀏覽:856
姓名帶薇的女孩名字 瀏覽:861
冬櫻開頭名字 瀏覽:168
晞彤這個名字寓意 瀏覽:446
貓咪名字大全phpwind 瀏覽:958
李性四個字的名字 瀏覽:956
lol好聽的名字 瀏覽:909
善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295
張翊澤名字打分 瀏覽:389
帶瑾的女孩高雅名字 瀏覽:886
2016女孩名字大全及寓意 瀏覽:170
三個字酒店名字 瀏覽:658
1999年12月18男孩名字 瀏覽:807
自己名字的含義作文 瀏覽:267
貸款公司小組名字大全 瀏覽:13
古代宮賦名字 瀏覽:934
四個人的微信群名字 瀏覽:300
怎麼看名字五行缺啥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