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安徽省天長市的由來
據《舊唐書.玄宗紀》和史志記載,唐玄宗李隆基誕生於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八月初五,公元712年登基。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玄宗生日那天,宴百官於花萼樓,「百官表請以每年八月五日為千秋節」。於是,玄宗每年的生日那天均要慶祝「千秋節」。玄宗身為天子,寶貴已極,卻還想長生不老,奸相李林甫乘機藉以靈符呈瑞,表上尊號。玄宗深信不疑,下詔改開元三十年為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天寶路的由來),受尊號為開元天寶聖神文武皇帝。建玄元皇帝新廟,親自祭食,並「改天下縣名不穩及重名者一百一十處」。李林甫等人為討好玄宗,建議「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置千秋縣」,和「千秋節」呼應。大詩人杜甫曾有《千秋節有感》一詩,詩雲:自罷千秋節,頻傷八月來,先朝常宴會,壯觀已塵埃。天寶七年(公元748年)群臣又為玄宗大慶「千秋節」,席間,李林甫又奏道:吾皇萬歲,皇上與貴妃娘娘的壽命應與天一樣長,「千秋」只為一千年,太短,萬歲也是有限度,皇上與娘娘不與天地同生,應與天地齊壽,天長地久,恩恩愛愛,青春永在。依老臣之見,「千秋節」應改為「天長節」,秋縣也應改為天長縣。」唐玄宗和楊貴妃聽了大喜,即降旨准奏。從此,「千秋節」改為「天長節」,「千秋縣」遂改為「天長縣」。
『貳』 天字的由來
天字由骨刻文演變而來: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天」,是一個腦袋被著重畫出的小人,本義為「頭」,後引申為「天」(因為兩者都是至高無上的)。「頭」的意思很早就消失了,但仍能從一個詞中找到它的影子,那便是「刑天」,它的意思就是被砍掉頭。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天,讀音tiān,漢語名詞,會意字,「人」字上面頂著一個「口」字。造字本義是人的頭頂上方的無邊蒼穹。最初指空間,與地相對,後引申為天空、太空。
(2)天長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天字的釋義:
1、日月星辰分布的廣大空間,跟「 地 」 相對:天空|天邊|蒼天|頂天立地。
2、位置在頂部的;架在空中的:天窗|天橋|天線|天梯。
3、一晝夜二十四小時的時間;白天;也指一天里的某一段時間:白天|每天|今天|幾天|天不早了。
4、自然存在的;自然生成的:天然|天性|天分|天資。
5、季節;時節:冬天|春天|三九寒天。
6、天氣;氣候:晴天|陰天|雨天|天冷了。
7、古代或某些宗教指世界的主宰者;也指神、佛、仙人居住的地方:天意|天堂|西天|天數。
8、姓。
『叄』 安徽省天長市為什麼稱為孝子之鄉
在天長市秦欄鎮向東一公里處,有一棵千年古柏,據傳是宋代全國二十四孝之首——秦欄鎮大孝子朱壽昌在其母親的墳旁親手所植,人稱孝子樹。
朱壽昌,字康叔,宋天長秦欄鎮人,官至司農少卿。其母劉氏,在朱壽昌七歲時被其父遺棄,從此,母子分離50年。宋熙寧初年,他棄官千里尋母,終於在同州(今陝西大荔縣)得與母親重逢。回來後,對其母精心供養直至送終。朱壽昌母親在世時怕雷聲,逝世後,每逢雷雨天,朱壽昌總要撐把傘到墳頭守護。盡孝三年後,宋神宗趙瑣嘉其孝義,詔令官復原職。朱壽昌離開秦欄前,到母親的墳前,栽下了一棵松柏,以代表他永遠陪伴著母親。
由於年代久遠,千年古柏出現傾斜現象,秦欄鎮黨委、政府會同有關部門花了4萬多元,對千年古松進行了保護,並將在這著名風景點建設集孝文化、佛教文化、現代文化和教育基地為一體的壽昌公園。
『肆』 農歷正月25老天長的來歷
正月二十五是填倉節,俗稱"大填倉"。在此之前的正月初十是"小填倉",也叫"食食兒"。填倉節是一個由農村發展到城市的節日。
相傳在遠古時候,天崩地裂,火山爆發,洪水浩浩,猛獸撲食難民,巨鷹抓走小孩,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被稱為於人類始祖的女蝸氏焦慮不安,她采來五色石,日夜冶煉,熬過了七七四十九個日夜,於正月二十五這天,終於把破裂的天空修補成功。她又斬斷巨龜的四條腿,用來支撐天的四方,並且殺死猛獸,治退洪水,使百姓安居樂業。為了紀念女蝸,百姓在填倉節這天就吃烙餅,並且把半熟的一張扔到房上,表示對她神力和勞動的祝賀。
『伍』 安徽天長市的歷史背景
安徽天長市的歷史背景:
秦漢魏晉:
春秋戰國時期,本地先屬吳國,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越滅吳,屬越。越退回江南,復屬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本地為廣陵、東陽二縣地,屬九江郡。
兩漢時期,本地為廣陵、高郵二縣之地,部分境域屬江都縣。
晉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高郵縣復立,本地仍為廣陵、高郵二縣地,隸廣陵郡。
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境內出現僑置郡縣。
隋唐五代:
隋文帝開皇初,石樑郡廢。隋煬帝大業年間,將石樑縣改為永福縣。永福縣廢後,其地歸六合。唐五德七年(公元624)析地置石樑縣,屬方州。貞觀元年(公元627),石樑縣廢,其地入六合。天長正式置縣是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唐天復二年(公元902),楊行密建立吳國,天長屬吳國范圍。
宋明時期:
北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將雄州改為天長軍,兼領天長縣,屬淮南路揚州。
元設天長縣。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屬招信路,次年屬臨淮府,至元二十年屬淮安路臨淮府,至元二十七年臨淮府廢,改屬淮安路泗州。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天長屬臨濠府泗州。
明設天長縣。洪武二年(公元1369)屬中書省直隸泗州,洪武四年屬臨濠府泗州,洪武六年屬中立府泗州,洪武七年屬鳳陽府泗州。
清設天長縣。雍正二年(公元1724)前屬鳳陽府泗州,雍正三年泗州生為直隸州。泗州在順治二年(公元1645)後屬江南省,康熙六年(公元1667)後屬安徽省。
民國至今:
中華民國設天長縣。民國元年(公元1912)4月廢泗州,民國3年6月劃天長縣屬安徽省淮泗道,民國17年8月廢道,天長縣直隸安徽省。民國21年劃屬安徽省第五行政督察區。民國30年劃屬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33年由第五行政督察區代管。
天長市是安徽省滁州市代管的縣級市之一,位於安徽省東部,除一面與本省來安縣接壤外,三面被江蘇五縣市區(高郵、儀征、金湖、盱眙、六合)環抱,地處江蘇腹部,屬南京一小時都市圈城市,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一軸雙核兩翼」產業格局中的兩翼之一,是安徽省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前沿地帶,素有「安徽東大門」之稱。
參考鏈接:http://ke..com/view/62520.htm。
『陸』 天長市在古代叫什麼名字
天長是唐玄宗李隆基為紀念自己的生日而特設的縣,正式建縣已有1257年歷史。1946年,為紀念新四軍名將羅炳輝曾一度改稱炳輝縣,1959年復稱天長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天長稱千秋縣。
天寶七年(公元748年)「千秋縣」改為「天長縣」。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吳亡,天長地方屬南唐,設為建武軍。南唐保大十五年(公元957),割六合、天長置雄州。
北宋開寶八年(公元975),將雄州改為天長軍,兼領天長縣。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紀念新四軍副軍長羅炳輝將軍建立淮南抗日根據地的功績,蘇皖邊區政府於民國35年6月29日將天長縣改為炳輝縣。同年7月,國民黨軍隊佔領縣城,仍稱天長縣。
1993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縣設市
『柒』 你若天長,我敢地久中,沈時久名字的由來是
從沈大少有記憶以來一直帶在身上的一個銀質的打火機上的一句話——「待到天長地久時」,那是他父親的,可以說是他對無緣老爸的唯一記憶。
『捌』 天字的來歷
歷史由來: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天」,是一個腦袋被著重畫出的小人,本義為「頭」,後引申為「天」(因為兩者都是至高無上的)。「頭」的意思很早就消失了,但我們仍能從一個詞中找到它的影子,那便是「刑天」,它的意思就是被砍掉頭。
天,讀音tiān,漢語名詞,會意字,「人」字上面頂著一個「口」字。造字本義是人的頭頂上方的無邊蒼穹。最初指空間,與地相對,後引申為天空、太空。詳見《道德經》「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此處,天即空間;「天長」即「空間極其遼闊」。
(8)天長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關於天字的中華文化:
天,中華文化信仰體系的一個核心,狹義僅指與地相對的天;廣泛意義上的天,即道、太一、大自然、天然宇宙。
天有神格化、人格化的概念,指最高之神,稱為皇天、昊天、天皇大帝、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等,即道教和民間信仰中的玉皇上帝(玉皇大帝)。
又稱蒼天、上天、上蒼、老天、老天爺等,如「天意」、「蒼天在上」、「老天有眼」、「奉天承運」、「天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的天啊!」、「天啦!」中的「天」。
《毛詩傳》:「元氣昊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則稱蒼天。此則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昊天上帝和天相比,具有一定的人格化的意味。
鄭玄曰:「上帝者,天之別名也」;另一方面,有時又作了區分,如《漢書》記載:「四年春,郊祀高祖以配天,宗祀孝文皇帝以配上帝」,其中又將天和上帝區分開來,上帝地位低於天。
『玖』 電影《地久天長》的名字有什麼特殊的含義
電影《地久天長》,講述兩個原本非常友好的家庭,因一家孩子的過失,而讓另一家的孩子意外喪命。失去孩子的一家從北方遠走南方,從此兩家疏遠了。而相隔30年後,兩家人再度聚首的故事。
而養子周勇福叛逆,離家多年,也終於回來了。電影的英文名字:So Long, My Son。其中也有對養子的牽掛與和解。
電影的英文名字:So Long, My Son,是電影的點睛之筆,暗示兩家的友誼在和解中延續,但是失子之痛卻綿綿無盡。
『拾』 滁州名稱的由來
滁州有悠久的歷史和文化。
早在遠古時期,先民們就在這片土地上生息勞作。考古發現了多處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夏、商、周時期,這里分布著一些部落方國,有鍾離國、椒國等,沿淮「淮夷」部族經過長期開發和征戰,逐步融入華夏文明。
春秋戰國諸候爭霸,攻戰頻繁,這里曾為吳國、楚國分據,所謂「吳頭楚尾」。秦統一中國又亡於暴政,接著楚漢相爭,江淮一帶至今仍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和「霸王別姬」一路悲歌的故事。
三國鼎立時期,滁州成為魏吳交兵的戰場。西晉「八王之亂」時,琅琊王司馬睿曾在滁州西南摩陀嶺避難,琅琊山因此而得名。
經歷了兩晉南北朝三百年的爭戰,到隋唐時期,滁州的建置和城池基本成形。隋開皇9年(公元589年)始稱滁州。唐代名宦李幼卿、韋應物、李紳、李德裕等先後任過滁州刺史,留下了一系列文物、古跡,詩詞和史話。
北宋歐陽修貶任滁州,寫下了流芳千古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記》和《豐樂亭記》,描述滁州山水之美和民風之淳,蘇軾又將「兩記」寫成了碑貼,由此,滁州和琅琊山名揚四海,聲播古今。南宋時期,江淮一帶成為宋金對峙的前沿,抗金名將、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出守滁州,安定民生,簡賦舒征,收容流亡,修整街市,發展生產,整軍抵禦金兵,滁州面貌為之一新。宋代文化和經濟的發展對滁州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
元朝後期,鳳陽縣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的朱元璋起兵反元,經過十幾年南征北戰,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了明王朝。鳳陽府曾一度營造明代開國皇帝的都城,滁州曾直隸於京師。如今鳳陽皇城遺址和皇陵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清代滁州產生了許多學有功名的人物,如天長狀元戴蘭芬,卓有成就的女學者王貞儀,全椒「一門三鼎甲、四代六尚書」的吳氏宗族等,在滁州歷史上閃耀著人文精神的光芒。全椒人吳敬梓於貧病交加中寫出了舉世聞名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300多年來,這本名著以各種文本傳播世界。
晚清,太平天國運動後期,江北皖東一線成為太平軍與清王朝軍隊反復爭奪的重要戰場,1858年爆發了有名的烏衣之戰。
在近代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滁州經歷了辛亥革命的震撼,五四運動的啟蒙,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皖東抗日根據地寫下了不朽的史篇,劉少奇、陳毅、張雲逸、羅炳輝等老一輩革命家曾轉戰於此。1949年1月,皖東全境解放,成立滁縣行政專員公署,下轄9縣。
建國後的滁州經歷了幾十年曲折發展的歷程,1979年鳳陽小崗村農民以石破天驚的大包干創舉,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1992年12月,國務院批准滁州設立省轄地級市。今日滁州,正在加快工業化、城鎮化的步伐,一座新興的工貿旅遊城市,屹立在長江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