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百科 > 氣龍名字由來

氣龍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4-06 07:30:32

A. 龍年的由來

據說,遠古時代的龍是沒有角的,那時的龍在地上生活。它憑著自己身強體壯,能飛,善游 ,想當屬相,也想當獸王,取代虎的地位。於是,人間產生了龍虎鬥,結果是難分難解。最後,玉帝覺得它們斗得太不像話,下旨叫它們來天宮評理,臨行時,龍想到自己雖然高大,卻不及老虎威風,怕玉帝小看自己,當不上獸王也排不上屬相。這時,龍的小弟蜈蚣出主意:「公雞有一對漂亮的角,不防借來戴上,這一定會給龍大哥添幾分威風。」龍聽大喜,便同蜈蚣來找公雞借角。
公雞聽說龍要借它的角,死活不肯,龍一見急了,對天發誓道:「如果我不還你的角,回陸地就死。」蜈蚣也在公雞擔任保道。「如果龍大哥不還你的角你一口把我吃掉。」公雞見蜈蚣作保便把角借給了龍。
龍和虎到了天宮,玉帝見龍和虎都十分威風,便下令龍虎都作獸王,虎為陸地百獸之王,龍作水中水族之王。虎既然可以當屬相,龍也可以成為屬相,只不過得在後面一些。於是,龍和虎皆大歡喜,告辭玉帝回到凡間,回來後,龍心裡想,如果把角還給公雞,水族們見我這么丑能服我管呢?於是決定不還公雞的角,一頭扎進水中,再也不上陸地了。
公雞見龍不還角,氣得滿臉通紅,也遷怒於蜈蚣,蜈蚣嚇得從此鑽進石縫中。今天我們還可以見到,公雞的臉總是紅的、蜈蚣也難得爬出地面,公雞見到蜈蚣總是一口一個吃掉,並且總是在喊 :「龍哥哥,還我的角?!」而龍呢,再也沒有到陸地上來了。
雖然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虛構的動物,但中國人對它卻是又敬又怕、有一種特殊的感情,龍的地位之高任何動物也無法與之比較,中國人心中,它是一種能呼風喚雨,騰雲駕霧的神物。帝王自稱自己是真龍天子、百姓自己是龍的傳人。人們發揮出無限的想像力,將龍說得神奇而偉大,把各種動物的形象聚於龍一身、有獸的野性、人的悟性、神的靈性,並創造了許多龍的傳說,這些傳說經過民間的加工和文人的潤色後,更加令人神往了。人們敬龍、愛龍、的心理更升華為一種崇拜。也許,這也是龍成為生肖的文化因素。
凌晨7--9時(「辰時」)。傳說這是群龍行雨的時候,龍是神話中的動物,於是辰時屬龍。
龍年剪紙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象往年都忙著收拾東西准備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趕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但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准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燃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裡時,發現村裡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就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當年如果是龍的本命年就叫「龍年」

B. 龍的地名村名及其由來拜託各位了 3Q

以北京為例說明這個提問 龍的地名 北京帶龍的地名很多,粗略的統計一下,就有二百多個。無論城區,還是郊區、縣,不分山地還是平原,幾乎哪個區縣都有龍地名。 在北京龍地名中,有的是街巷胡同,如龍頭井街、二龍路、上龍巷、龍家胡同等。有的是村鎮聚落名,如青龍橋鎮、龍灣屯、龍門庄、龍背村等。有的是山名,如龍山、九龍山、蟠龍山、龍骨山等。有的是水名,如大龍河、龍潭湖、白龍潭、龍眼泉等。有的是風景名勝名,如龍慶峽、龍門澗、白龍潭、黑龍潭等。還有的原是寺廟宮觀而演變成地名,如龍王廟、龍泉寺、回龍觀等。這些帶龍字的地名,真是形形色色多種多樣。類似這些龍地名,還只是正被使用的今地名。另有一些龍地名已被廢棄或更改變成歷史地名,例如龍慶州便是一個。當時今延慶縣在遼金時名縉山縣。因元仁宗誕生於縣內香水園,所以元仁宗即位後,便將縉山縣升格為州,因為過去的皇帝被視為「真龍天子」,皇帝的出生和登基當然都是喜慶之事,所以將縉山縣名改為龍慶州了。明朝初年,龍慶州被廢除,到永樂年間重新在這片土地上設州置縣時,便將州名改為隆慶州了。即把「真龍天子」的「龍」改為「興隆」的隆,因為在明朝統治者的眼裡,元代帝王決不能是龍,雖然只改了一個字,讀音也一樣,但意義卻完全不同了。到明朝隆慶年間,為避明穆宗年號之諱才將隆慶州改為延慶。元朝的龍慶州這個龍地名雖已變成歷史地名,但是它的美名,今又復活,又成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的佳名,這就是龍慶峽。 如果大家稍加留心,就會發現北京的一些龍地名可以組成一條地名龍。在已消失的龍地名中就有一處地名叫「一條龍」,那是現在崇文區的山澗口街。雖然一條龍不復存在,但許多的龍地名中還可組成今天的一條龍。北京現有龍地名中哪些可以組成一條龍呢? 首先是龍頭。大興縣禮賢鄉有個村莊,相傳是明朝建立的,名字就叫「龍頭」,這個村名是怎麼來的呢?原來這個庄的北面有一道沙崗,是歷史上永定河泛濫淤積而成的。這道沙崗高四、五米,佔地十餘畝,橫卧如龍,人稱「龍身」。後來在沙崗前建了一座廟,廟前有兩個泉,如同龍眼。由這個廟演變成村莊,就取了「龍頭」這個名字。另外,西城區有一條西北東南向的斜街,名字就叫龍頭井街。據說這條街原來有一眼水井,叫「人頭井」,井的附近有座古廟,香火不太旺盛。清朝時有一年大旱,滴水如金,但人頭井的水卻一直很旺。有一天有人來井上提水,見井裡有一個龍頭在晃動著,好像正在吐水,消息傳開,人們爭相觀看,於是人頭井便改名為龍頭井。原來的古廟也改為祭祀龍王的廟,香火大盛。其實,井中哪有什麼龍頭,而是廟殿上的鴟吻倒映在井水裡,形成龍頭而已。有的同志根據出土墓誌進行研究,認為龍頭井這個地名是由龍道鄉演變來的。龍道鄉是唐代幽州城北郊的一個地名。唐幽州城大致位於今廣安門一帶。龍道、龍頭,讀音相近,所以說龍頭井是由龍道鄉演變來的,還是較為可信的。這樣說來,龍頭井這個地名的歷史就悠久了。 龍頭上有龍嘴、龍眼、龍角、龍須。在北京的龍地名中,除了不見龍角以外,還真有龍眼、龍嘴、龍須的地名呢!昌平縣高崖口鄉小碾村有一常年吐著甜水的泉就叫龍眼泉。門頭溝區大峪南不遠有一個水庫,名字叫龍口水庫,口即嘴也。崇文區有名的龍須溝,從天壇以北、以東,向東南流出北京城外。這條龍須溝很可能是古代高梁河下游故道。大概因為北京城是明清兩代的都城,是自命為「真龍天子」的皇帝生活居住的地方,因此這條河道也就有了龍須溝的美名。解放前,這是一條污物漂流、蚊蠅孳生的臭水溝。解放以後,立即進行徹底整治,變成一條清水溝,人民藝術家老舍以此溝的變化為題材,寫下了著名的《龍須溝》劇本,後拍成電影。雖然現在的龍須溝改造成地下暗河,但位於其上和兩側新建的街道和居住區卻仍沿用它的名字命名,如龍須溝路、龍須溝北里等等。 龍頭長在龍身上,北京的龍地名中,與龍身有關的就是龍背村、龍骨山。龍背村位於海淀區的西北部,西依金山,因山勢頗似龍背,村名由此而得。龍骨山是中外馳名的一座山,在房山區周口店西。因山上盛產中葯龍骨而得名。這些龍骨是怎麼來的呢?大家都知道,大約在五、六十萬年前,在這座小山上的天然洞穴里,居住著一種原始人類,這就是「北京人」、在距今大約十萬年前,這里又有新洞人生活。在距今約18000年前,山頂洞人也生活在這座山頂部的洞穴里。北京人、新洞人、山頂洞人都是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類。他們死了以後屍骨存留在洞穴中變為化石。同時,他們捕殺的大量的動物骨骼也在洞穴中堆積起來,變成化石。由於古人缺乏必要的科學知識,將這些化石誤認為龍骨遺骸。它是一種名貴的葯材。因為從北京人到山頂洞人,在山上的洞穴中生活居住的時間很長,有幾十萬年之久,因此這座山上出產的龍骨就很多,人們就稱這座山為龍骨山。從本世紀二十年代首次發現北京人的頭蓋骨化石之後,龍骨山便中外馳名。因為它是北京人、新洞人、山頂洞人的故鄉,是研究古人類和古脊椎動物的科學基地。 大家都知道龍有四隻龍爪。但北京的龍地名中,只有兩個與龍爪有關,一個是宣武區的龍爪槐胡同,在陶然亭公園西邊,一個是朝陽區的龍爪樹,在小紅門北,這兩個龍地名的由來,顯然與樹形有關,也就是說,龍爪槐胡同曾生長著形似龍爪的槐樹,而龍爪樹村生長的是什麼樹,單從地名上看不出來,想必也應該是槐樹。因為倒垂槐的樹形的確像龍爪。 既然北京的龍地名中有龍頭、龍口、龍眼、龍須、龍骨、龍背、龍爪,這不正是一條地名龍嗎? 說到這里,大家或許很自然地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北京的龍地名這么多呢?這還得從「龍」字的含義中去找答案。 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奇動物,生活在大海、江河或深淵巨潭中,能興雲作雨,造福人類,所以人們都崇拜它,迷信它。哪裡有深潭碧水,人們就稱之為「龍潭」。哪裡有旺盛的泉水人們就視為「龍泉」。哪裡有深澗峽谷之出口處,人們就命名為「龍門」。哪裡經常發生河水泛濫,人們就在附近修建龍王廟,祈求龍王爺攘災保佑。這是北京龍地名多的一個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正是因為龍神氣,也就成為封建皇帝的象徵。過去皇帝自稱為「真龍天子」,皇帝的後代稱作「龍子龍孫」。因此,與封建皇帝有關的一些地物也往往以「龍」字來命名。例如頤和園是清代的皇家園林,園內昆明湖中的小島就叫龍王廟。昆明湖東邊的水閘稱為二龍閘。昆明湖西北的拱形橋就叫做青龍橋。又如明十三陵大宮門外兩側有兩座小山,如同哼哈二將守衛著陵區東南大門,這東西兩座小山就被命名為鳳山、龍山。南苑是明清兩代的皇家苑囿,是專供皇帝打獵游樂的地方,所以發源於苑內或附近的南北兩條河,就分別命名為龍河和鳳河。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因為北京自遼代建為陪都以後,金元明清四朝都建都於此,所以北京的龍地名就比其它地方更多、更集中。 上面談到的這些龍的地名,可以組成一條「地名龍」。這條龍雖然長得畸形,有兩個龍頭,兩條龍須,一隻龍眼,一條龍背,一架龍骨,兩只龍爪,但它卻本領非凡,神通廣大,它的本領和神通也都是由龍地名顯現出來的。首先它能變幻許多顏色,是一條變色龍。有時為白色,卧居密雲縣白龍潭內。有時為黑色,潛藏於密雲黑龍潭中。有時為黃色,在石景山區的黃龍潭中,興風作浪。有時青色,在石景山區青龍潭內聚雲化雨。有時又變為紅色,在延慶縣有紅龍潭。有時還變為金色,故平谷縣有金龍殿。盡管北京的地名龍顏色多變,但還是以黑白兩色為主。因此,北京的白龍潭、黑龍潭也頗有名氣。白龍潭已選定為北京的新十六景之一。在這里就不多費口舌了,著重向大家介紹一下黑龍潭吧!黑龍潭位於密雲縣石城子鄉西北,這里是一條長四公里的峽谷,原名叫古樓峪,據傳說,古時候白龍和黑龍是一對兄弟,都住在白龍潭內。長大分家時,性格憨厚的哥哥黑龍主動把白龍潭這個好地方讓給弟弟白龍,隻身來到古樓峪。那時古樓峪沒有滴水寸草,荒山禿嶺,黑龍便沒白沒黑地挑水栽草。大西山上的雲蒙老祖見這小夥子又憨厚又勤勞,就送他一條銀帶,十八顆寶珠,這銀帶就是古樓峪河,雖然只有二十里長,但落差八百多米,一路上迭水成十多個深潭,就像是一串寶珠。黑龍潭是其中的一顆。這里有著名一景叫「龍劈石」,是兩塊各有一間房大的巨石,中間是齊刷刷的一條長4米、寬70厘米的天然渠道。這兩塊巨石本是一整塊石頭,只因有一年發大水,黑龍乘水下山,被這塊巨石擋住了去路,憤怒的黑龍藉助閃電的威力,揚爪一劈,地動山搖,將其一分為二,形成一大奇景。 北京的地名龍不僅是一條變幻顏色的龍,還是一條變形龍。有時它倦遊歸來,靜卧不動,而成卧龍,門頭溝區永定鄉有卧龍崗村。當地傳說:村西南的山岡是一條石龍的頭,龍尾在戒台寺,龍頭緊傍永定河,活象石龍伸頭到永定河中喝水,人們便稱這山岡為卧龍崗,村則以山岡得名。有時它又十分活躍,騰飛升空,故東城區南池子大街路西有飛龍橋胡同,該胡同以橋得名,原來附近有一座明代修建的石橋叫飛虹橋,清代改名為飛龍橋。橋是用漢白玉築成,造形優美,獨具匠心,橋欄上雕有獅、龍、蛙、魚、蝦、海獸等,並刻有水波紋飾圖案。橋南北兩頭有飛虹牌坊,東西兩側有天光亭、雲影亭;橋北有假山,山下有秀洞,山上建有乾運殿,殿兩旁有凌虛亭、御風亭等等,真像一幅山水畫佳作。可惜這優美的景觀,今天無法看到了,只有這飛龍橋胡同給人以無限遐想。有時它又蟠蜷一團,化作石景山區的蟠龍山。如今山上層林密布,鬱郁蔥蔥,山下蘊藏著豐富的磨石、頁岩等資源,著名的法海寺就隱處在蟠龍山東南山腰。寺中明代壁畫是罕見的藝術珍品,已列入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的地名龍具有分身的法術,少則一分為二,多則一分為九。一分為二時變成二龍閘、二龍路、二龍崗等地名。二龍閘在頤和園東牆下,是昆明湖的兩個出水閘口,因雕有兩個龍頭,故名二龍閘,附近的村莊也就叫二龍閘村。二龍路在西城區中部,據傳明末清初時,今太平橋以東,辟才胡同以南,大木倉以北都是水坑窪地,清朝中期陸續修建房屋,其中有鄭王府和王爺佛堂。因而水坑逐漸縮小,俗稱二龍坑。民國時填坑修路,遂名二龍路。一分為九化為九龍山。九龍山在門頭溝,它屬太行山山脈,山嶺兩側各有四條山脊蜿蜒而去,猶如八條巨龍相背而卧。而另一條「龍」則順山嶺而下,直伸到永定河邊。九龍山下儲藏著豐富的煤層。1962年,國家在這里建立了九龍山林場,現已發展到近萬畝林區。另外在朝陽區左安門外化工路西口,另有一座九龍山,據《宸垣識略》記載:「九龍山在南頂永勝橋北岸,乾隆間疏浚涼水河之土堆成。自西至東約長三里,高二、三丈不等。委蜿起伏宛如游龍。環植桃柳萬株。」這座九龍山則是人工堆積而成的。現已不存在了。 北京的地名龍還有鑿石劈山之神功,為人們創造了優美的風景區,龍慶峽、龍門澗就是兩個例子。先說龍慶峽吧,到過延慶縣龍慶峽的同志可以領略到被人們譽為北京的「小灕江」的風光。龍慶峽水庫高聳的大壩相連著兩座山,其寬有四五十米,大壩猶如一把白色的巨鎖把龍鎖住了。登上大壩俯瞰北面,墨綠色的水面倒影著山巒和白雲。東西的兩座山,峭壁直立,象刀切似的,足有幾十丈高,「龍慶峽」可能由此峽而得名。當你劃船而渡,大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水似飄羅帶,曲曲彎彎,山不轉水轉,彷彿永無盡頭,每轉一山就是一景。那千姿百態的山和石,有的像出鞘的劍,有的像舉起的大錘,有的像昂首的虎,有的像扭著頭的象……因此人們根據它們的形狀取名為「震山如來」、「雞冠子山」、「金缸山」等等。龍門澗位於門頭溝區清水鄉燕家台西北側。有長江三峽之峻拔,桂林山水之秀美,又有匡廬之飛瀑,黃山之疊泉。因此人們以「燕京小三峽」、「京西小桂林」、「大自然中的山水盆景」等贊語贊美龍門澗。百聽不如一見,還是待你游龍門澗時,再觀看那裡的風光吧。 為什麼北京的地名龍有這么大的神通呢!因為它有一件法寶,藏在房山區的一個山溝里,這條山溝就是龍寶峪。 北京的「地名龍」還是一個戀愛能手呢!它曾與老虎相戀,昌平縣龍虎台就是他們談情說愛的地方。大概因為老虎太兇猛,龍終於拋棄了它,又選擇了鳳。龍鳳這對情侶幾乎形影不離,他們時而在明十三陵約會,故十三陵東山口外有龍山、鳳山。時而又在大興縣的田野里賓士,故大興縣有龍河、鳳河。經過熱戀之後,它們又結成夫妻,在宣武區法源寺附近的「龍鳳里」安了家,過上美滿幸福的生活。

採納哦

C. 龍的地名的來歷

「龍」地名源於雲南而輻射全國。

據國家測繪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全國鄉鎮地名錄》統計,1985年雲南稱「龍」的鄉鎮地名203個,佔全國鄉鎮龍字地名總數2367個的19.56%。

「龍」字地名傳播路徑:沿雲貴高原西側北上,即古羌(先羌)北遷古道;沿珠江流域、長江流域向兩廣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傳播;龍字地名傳遍全國與漢族形成後,由北向南擴展關系甚大,即漢族形成後由北向南擴展。

其中,廣東、廣西和川、渝、貴地區作用尤為突出,佔全國鄉鎮龍字地名總數的23.57%。這說明兩廣和川、渝、貴地區,對龍字地名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氣龍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在重慶1000多個鎮街鄉地名中,僅帶「龍」字的鎮街鄉有82個之多,佔到全市鎮街鄉總數的接近十分之一;帶「龍」字的行政村更是達到了驚人的711個,佔全市的6.5%,「龍」字的出現頻率是最高的。

以「龍」字命名最多的鄉鎮是「雙龍」,共有5個,其中長壽、豐都、雲陽、巫山各有一個「雙龍鎮」,彭水還有一個「雙龍鄉」。「龍不離水」,豐都雙龍鎮、彭水雙龍鄉,都是取名場鎮附近的兩條溪流而得名;「山講龍脈」,長壽區的雙龍鎮原名雙龍場。

此外,雲陽和巫山的還有兩個雙龍鎮。

D. 關於龍的地名的由來

龍的地名
北京帶龍的地名很多,粗略的統計一下,就有二百多個。無論城區,還是郊區、縣,不分山地還是平原,幾乎哪個區縣都有龍地名。
在北京龍地名中,有的是街巷胡同,如龍頭井街、二龍路、上龍巷、龍家胡同等。有的是村鎮聚落名,如青龍橋鎮、龍灣屯、龍門庄、龍背村等。有的是山名,如龍山、九龍山、蟠龍山、龍骨山等。有的是水名,如大龍河、龍潭湖、白龍潭、龍眼泉等。有的是風景名勝名,如龍慶峽、龍門澗、白龍潭、黑龍潭等。還有的原是寺廟宮觀而演變成地名,如龍王廟、龍泉寺、回龍觀等。這些帶龍字的地名,真是形形色色多種多樣。類似這些龍地名,還只是正被使用的今地名。另有一些龍地名已被廢棄或更改變成歷史地名,例如龍慶州便是一個。當時今延慶縣在遼金時名縉山縣。因元仁宗誕生於縣內香水園,所以元仁宗即位後,便將縉山縣升格為州,因為過去的皇帝被視為「真龍天子」,皇帝的出生和登基當然都是喜慶之事,所以將縉山縣名改為龍慶州了。明朝初年,龍慶州被廢除,到永樂年間重新在這片土地上設州置縣時,便將州名改為隆慶州了。即把「真龍天子」的「龍」改為「興隆」的隆,因為在明朝統治者的眼裡,元代帝王決不能是龍,雖然只改了一個字,讀音也一樣,但意義卻完全不同了。到明朝隆慶年間,為避明穆宗年號之諱才將隆慶州改為延慶。元朝的龍慶州這個龍地名雖已變成歷史地名,但是它的美名,今又復活,又成為北京新十六景之一的佳名,這就是龍慶峽。
如果大家稍加留心,就會發現北京的一些龍地名可以組成一條地名龍。在已消失的龍地名中就有一處地名叫「一條龍」,那是現在崇文區的山澗口街。雖然一條龍不復存在,但許多的龍地名中還可組成今天的一條龍。北京現有龍地名中哪些可以組成一條龍呢?
首先是龍頭。大興縣禮賢鄉有個村莊,相傳是明朝建立的,名字就叫「龍頭」,這個村名是怎麼來的呢?原來這個庄的北面有一道沙崗,是歷史上永定河泛濫淤積而成的。這道沙崗高四、五米,佔地十餘畝,橫卧如龍,人稱「龍身」。後來在沙崗前建了一座廟,廟前有兩個泉,如同龍眼。由這個廟演變成村莊,就取了「龍頭」這個名字。另外,西城區有一條西北東南向的斜街,名字就叫龍頭井街。據說這條街原來有一眼水井,叫「人頭井」,井的附近有座古廟,香火不太旺盛。清朝時有一年大旱,滴水如金,但人頭井的水卻一直很旺。有一天有人來井上提水,見井裡有一個龍頭在晃動著,好像正在吐水,消息傳開,人們爭相觀看,於是人頭井便改名為龍頭井。原來的古廟也改為祭祀龍王的廟,香火大盛。其實,井中哪有什麼龍頭,而是廟殿上的鴟吻倒映在井水裡,形成龍頭而已。有的同志根據出土墓誌進行研究,認為龍頭井這個地名是由龍道鄉演變來的。龍道鄉是唐代幽州城北郊的一個地名。唐幽州城大致位於今廣安門一帶。龍道、龍頭,讀音相近,所以說龍頭井是由龍道鄉演變來的,還是較為可信的。這樣說來,龍頭井這個地名的歷史就悠久了。
龍頭上有龍嘴、龍眼、龍角、龍須。在北京的龍地名中,除了不見龍角以外,還真有龍眼、龍嘴、龍須的地名呢!昌平縣高崖口鄉小碾村有一常年吐著甜水的泉就叫龍眼泉。門頭溝區大峪南不遠有一個水庫,名字叫龍口水庫,口即嘴也。崇文區有名的龍須溝,從天壇以北、以東,向東南流出北京城外。這條龍須溝很可能是古代高梁河下游故道。大概因為北京城是明清兩代的都城,是自命為「真龍天子」的皇帝生活居住的地方,因此這條河道也就有了龍須溝的美名。解放前,這是一條污物漂流、蚊蠅孳生的臭水溝。解放以後,立即進行徹底整治,變成一條清水溝,人民藝術家老舍以此溝的變化為題材,寫下了著名的《龍須溝》劇本,後拍成電影。雖然現在的龍須溝改造成地下暗河,但位於其上和兩側新建的街道和居住區卻仍沿用它的名字命名,如龍須溝路、龍須溝北里等等。
龍頭長在龍身上,北京的龍地名中,與龍身有關的就是龍背村、龍骨山。龍背村位於海淀區的西北部,西依金山,因山勢頗似龍背,村名由此而得。龍骨山是中外馳名的一座山,在房山區周口店西。因山上盛產中葯龍骨而得名。這些龍骨是怎麼來的呢?大家都知道,大約在五、六十萬年前,在這座小山上的天然洞穴里,居住著一種原始人類,這就是「北京人」、在距今大約十萬年前,這里又有新洞人生活。在距今約18000年前,山頂洞人也生活在這座山頂部的洞穴里。北京人、新洞人、山頂洞人都是舊石器時代的原始人類。他們死了以後屍骨存留在洞穴中變為化石。同時,他們捕殺的大量的動物骨骼也在洞穴中堆積起來,變成化石。由於古人缺乏必要的科學知識,將這些化石誤認為龍骨遺骸。它是一種名貴的葯材。因為從北京人到山頂洞人,在山上的洞穴中生活居住的時間很長,有幾十萬年之久,因此這座山上出產的龍骨就很多,人們就稱這座山為龍骨山。從本世紀二十年代首次發現北京人的頭蓋骨化石之後,龍骨山便中外馳名。因為它是北京人、新洞人、山頂洞人的故鄉,是研究古人類和古脊椎動物的科學基地。
大家都知道龍有四隻龍爪。但北京的龍地名中,只有兩個與龍爪有關,一個是宣武區的龍爪槐胡同,在陶然亭公園西邊,一個是朝陽區的龍爪樹,在小紅門北,這兩個龍地名的由來,顯然與樹形有關,也就是說,龍爪槐胡同曾生長著形似龍爪的槐樹,而龍爪樹村生長的是什麼樹,單從地名上看不出來,想必也應該是槐樹。因為倒垂槐的樹形的確像龍爪。
既然北京的龍地名中有龍頭、龍口、龍眼、龍須、龍骨、龍背、龍爪,這不正是一條地名龍嗎?
說到這里,大家或許很自然地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北京的龍地名這么多呢?這還得從「龍」字的含義中去找答案。
龍,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奇動物,生活在大海、江河或深淵巨潭中,能興雲作雨,造福人類,所以人們都崇拜它,迷信它。哪裡有深潭碧水,人們就稱之為「龍潭」。哪裡有旺盛的泉水人們就視為「龍泉」。哪裡有深澗峽谷之出口處,人們就命名為「龍門」。哪裡經常發生河水泛濫,人們就在附近修建龍王廟,祈求龍王爺攘災保佑。這是北京龍地名多的一個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正是因為龍神氣,也就成為封建皇帝的象徵。過去皇帝自稱為「真龍天子」,皇帝的後代稱作「龍子龍孫」。因此,與封建皇帝有關的一些地物也往往以「龍」字來命名。例如頤和園是清代的皇家園林,園內昆明湖中的小島就叫龍王廟。昆明湖東邊的水閘稱為二龍閘。昆明湖西北的拱形橋就叫做青龍橋。又如明十三陵大宮門外兩側有兩座小山,如同哼哈二將守衛著陵區東南大門,這東西兩座小山就被命名為鳳山、龍山。南苑是明清兩代的皇家苑囿,是專供皇帝打獵游樂的地方,所以發源於苑內或附近的南北兩條河,就分別命名為龍河和鳳河。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因為北京自遼代建為陪都以後,金元明清四朝都建都於此,所以北京的龍地名就比其它地方更多、更集中。
上面談到的這些龍的地名,可以組成一條「地名龍」。這條龍雖然長得畸形,有兩個龍頭,兩條龍須,一隻龍眼,一條龍背,一架龍骨,兩只龍爪,但它卻本領非凡,神通廣大,它的本領和神通也都是由龍地名顯現出來的。首先它能變幻許多顏色,是一條變色龍。有時為白色,卧居密雲縣白龍潭內。有時為黑色,潛藏於密雲黑龍潭中。有時為黃色,在石景山區的黃龍潭中,興風作浪。有時青色,在石景山區青龍潭內聚雲化雨。有時又變為紅色,在延慶縣有紅龍潭。有時還變為金色,故平谷縣有金龍殿。盡管北京的地名龍顏色多變,但還是以黑白兩色為主。因此,北京的白龍潭、黑龍潭也頗有名氣。白龍潭已選定為北京的新十六景之一。在這里就不多費口舌了,著重向大家介紹一下黑龍潭吧!黑龍潭位於密雲縣石城子鄉西北,這里是一條長四公里的峽谷,原名叫古樓峪,據傳說,古時候白龍和黑龍是一對兄弟,都住在白龍潭內。長大分家時,性格憨厚的哥哥黑龍主動把白龍潭這個好地方讓給弟弟白龍,隻身來到古樓峪。那時古樓峪沒有滴水寸草,荒山禿嶺,黑龍便沒白沒黑地挑水栽草。大西山上的雲蒙老祖見這小夥子又憨厚又勤勞,就送他一條銀帶,十八顆寶珠,這銀帶就是古樓峪河,雖然只有二十里長,但落差八百多米,一路上迭水成十多個深潭,就像是一串寶珠。黑龍潭是其中的一顆。這里有著名一景叫「龍劈石」,是兩塊各有一間房大的巨石,中間是齊刷刷的一條長4米、寬70厘米的天然渠道。這兩塊巨石本是一整塊石頭,只因有一年發大水,黑龍乘水下山,被這塊巨石擋住了去路,憤怒的黑龍藉助閃電的威力,揚爪一劈,地動山搖,將其一分為二,形成一大奇景。
北京的地名龍不僅是一條變幻顏色的龍,還是一條變形龍。有時它倦遊歸來,靜卧不動,而成卧龍,門頭溝區永定鄉有卧龍崗村。當地傳說:村西南的山岡是一條石龍的頭,龍尾在戒台寺,龍頭緊傍永定河,活象石龍伸頭到永定河中喝水,人們便稱這山岡為卧龍崗,村則以山岡得名。有時它又十分活躍,騰飛升空,故東城區南池子大街路西有飛龍橋胡同,該胡同以橋得名,原來附近有一座明代修建的石橋叫飛虹橋,清代改名為飛龍橋。橋是用漢白玉築成,造形優美,獨具匠心,橋欄上雕有獅、龍、蛙、魚、蝦、海獸等,並刻有水波紋飾圖案。橋南北兩頭有飛虹牌坊,東西兩側有天光亭、雲影亭;橋北有假山,山下有秀洞,山上建有乾運殿,殿兩旁有凌虛亭、御風亭等等,真像一幅山水畫佳作。可惜這優美的景觀,今天無法看到了,只有這飛龍橋胡同給人以無限遐想。有時它又蟠蜷一團,化作石景山區的蟠龍山。如今山上層林密布,鬱郁蔥蔥,山下蘊藏著豐富的磨石、頁岩等資源,著名的法海寺就隱處在蟠龍山東南山腰。寺中明代壁畫是罕見的藝術珍品,已列入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的地名龍具有分身的法術,少則一分為二,多則一分為九。一分為二時變成二龍閘、二龍路、二龍崗等地名。二龍閘在頤和園東牆下,是昆明湖的兩個出水閘口,因雕有兩個龍頭,故名二龍閘,附近的村莊也就叫二龍閘村。二龍路在西城區中部,據傳明末清初時,今太平橋以東,辟才胡同以南,大木倉以北都是水坑窪地,清朝中期陸續修建房屋,其中有鄭王府和王爺佛堂。因而水坑逐漸縮小,俗稱二龍坑。民國時填坑修路,遂名二龍路。一分為九化為九龍山。九龍山在門頭溝,它屬太行山山脈,山嶺兩側各有四條山脊蜿蜒而去,猶如八條巨龍相背而卧。而另一條「龍」則順山嶺而下,直伸到永定河邊。九龍山下儲藏著豐富的煤層。1962年,國家在這里建立了九龍山林場,現已發展到近萬畝林區。另外在朝陽區左安門外化工路西口,另有一座九龍山,據《宸垣識略》記載:「九龍山在南頂永勝橋北岸,乾隆間疏浚涼水河之土堆成。自西至東約長三里,高二、三丈不等。委蜿起伏宛如游龍。環植桃柳萬株。」這座九龍山則是人工堆積而成的。現已不存在了。
北京的地名龍還有鑿石劈山之神功,為人們創造了優美的風景區,龍慶峽、龍門澗就是兩個例子。先說龍慶峽吧,到過延慶縣龍慶峽的同志可以領略到被人們譽為北京的「小灕江」的風光。龍慶峽水庫高聳的大壩相連著兩座山,其寬有四五十米,大壩猶如一把白色的巨鎖把龍鎖住了。登上大壩俯瞰北面,墨綠色的水面倒影著山巒和白雲。東西的兩座山,峭壁直立,象刀切似的,足有幾十丈高,「龍慶峽」可能由此峽而得名。當你劃船而渡,大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水似飄羅帶,曲曲彎彎,山不轉水轉,彷彿永無盡頭,每轉一山就是一景。那千姿百態的山和石,有的像出鞘的劍,有的像舉起的大錘,有的像昂首的虎,有的像扭著頭的象……因此人們根據它們的形狀取名為「震山如來」、「雞冠子山」、「金缸山」等等。龍門澗位於門頭溝區清水鄉燕家台西北側。有長江三峽之峻拔,桂林山水之秀美,又有匡廬之飛瀑,黃山之疊泉。因此人們以「燕京小三峽」、「京西小桂林」、「大自然中的山水盆景」等贊語贊美龍門澗。百聽不如一見,還是待你游龍門澗時,再觀看那裡的風光吧。
為什麼北京的地名龍有這么大的神通呢!因為它有一件法寶,藏在房山區的一個山溝里,這條山溝就是龍寶峪。
北京的「地名龍」還是一個戀愛能手呢!它曾與老虎相戀,昌平縣龍虎台就是他們談情說愛的地方。大概因為老虎太兇猛,龍終於拋棄了它,又選擇了鳳。龍鳳這對情侶幾乎形影不離,他們時而在明十三陵約會,故十三陵東山口外有龍山、鳳山。時而又在大興縣的田野里賓士,故大興縣有龍河、鳳河。經過熱戀之後,它們又結成夫妻,在宣武區法源寺附近的「龍鳳里」安了家,過上美滿幸福的生活。

E. 龍字從何而來何意代表什麼為什麼先人的統治者以九五至尊稱自己!那朕又是什麼何意

九五之尊」出於《易經·乾卦第一》「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飛龍在天,上治也……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
於是便以龍附會君德,以天附會君位,從而將「九五之尊」作為帝王之稱,九五也就「御用」了。
古人認為,九在陽數(奇數)中最大,有最尊貴之意,而五在陽數中處於居中的位置,有調和之意。這兩個數字組合在一起,既尊貴又調和,無比吉祥,實在是帝王最恰當的象徵。
宮廷中常見「九五」的實用例證,最多表現在建築的開間數上,天安門、午門、太和殿(後世改作11間)、乾清宮等主要門闕、殿堂都是面闊九開間,進深五開間,以符卦象。
發音 jiǔ wǔ zhī zūn
釋義 九五:指帝位。舊指帝王的尊位。
出處:《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示例: 接成湯之胤,位~,承帝王之統。(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六十三回)
[編輯本段]「九五」的含義
⒈一種簡單的說法為
中國古代把數字分為陽數和陰數,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陽數中九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以「九」和「五」象徵帝王的權威,稱之為「九五之尊」。
⒉另一種說法認為「九五」一詞來源於《易經》。
現在流傳下來的《易經》版本據說為周文王所演,因此也稱為《周易》。《周易》六十四卦的首卦為乾卦,乾者象徵天,因此也就成了代表帝王的卦象。乾卦由六條陽爻組成,是極陽、極盛之相。從下向上數,第五爻稱為九五,九代表此爻為陽爻,五為第五爻的意思。九五是乾卦中最好的爻,乾卦是六十四卦的第一卦,因此九五也就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第一爻了,成為了帝王之相。這里的「九」本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判別數字陰陽屬性的符號。後來人們把「九」和「五」作為具體的數字來運用,竊以為一來是為了契合代表帝王的「九五」之爻;再者,「九」和「五」兩個數字在建築上的使用也是非常符合美學原則的。《周易》的釋義詞句有「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太和殿名字的由來據說就源於此。
《周易》是中國最古老的經典之一,歷來被尊為六經之首,對中華民族的各個領域都有深遠影響,因此「九五」一詞來源於《周易》之說應比較可信。
⒊「九五」與建築
北京故宮作為中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的宮廷建築,處處體現著帝王的至高無上。民間大都知道「九五之尊」的說法,故宮的建築的確與「九」和「五」兩個數字有關聯,如天下聞名的天安門城樓其城台設五個門洞,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故宮中許多建築物的開間多為九間或五間,惟獨太和殿的面寬是十一開間,在整個故宮是獨一無二的。這是為什麼呢?在分析太和殿面寬為何為十一開間之前,有必要對中國古代有關數字的概念尤其是「九」、「五」兩個數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九」、「五」兩個數字與封建宮廷生活的各個方麵包括建築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有著至高無上的象徵意義,只有封建帝王才能享有。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既然「九」和「五」是封建帝王的象徵,為何太和殿面寬為十一間呢?有關資料顯示,太和殿在明朝時叫做奉天殿,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李自成進京後被毀,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重建時改為十一間。為何改為十一間,據說是當時找不到上好的夠長度的金絲楠木,建成九間的話木材的跨度不夠,只好改成了十一間,以縮短跨度。
不管這種說法是否屬實,太和殿作為紫禁城的第一建築,採用十一開間這種獨一無二的形式達到了在建築群落中脫穎而出、鶴立雞群的效果,突顯出至高無上的尊貴地位。九開間的形式在故宮中被多次運用,在九之上增加一個數字單位只能是十一。因為要保持建築物正中開門的特徵,其開間數必須是奇數。在美學效果上,十一開間還是可以被接受的,十三開間以上除非是長廊,對屋宇建築來說是太多了點。
紫禁城建築中的數字現象還有很多,往往又有著不盡相同的解讀。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不管我們現在是否真正理解它們的原本涵義,其創造者———我們的先人,決不是心血來潮,率性而為的。而所有的一切都有著一個統一的目的———禮制、秩序和美的完美結合。
後天之相,基於五行。人教大興後,施教化,定禮法,衍化「九五」之數:
五靈——天、地、人、神、鬼。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方——東、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黃、白、黑。
五時——春、夏、四季、秋、冬。
五穀——稻、黍、稷、麥、菽。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氣——風、熱、濕、燥、寒。
五音——角、徵、宮、商、羽。
所謂「九五」,囊括大千世界,盡展滾滾紅塵,但凡未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者,皆要受九五約束。
「九五之尊」者,享人皇氣運。周文王演後天六十四卦,為《周易》,首卦為乾,為天。乾卦六爻皆為陽,乃極陽、極盛之相,第五爻稱為九五,九即為陽。此爻,正應「九五」之數,為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第一爻,應帝王之相。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天地人神鬼——人皇者,為人教一方之主,只尊天地,神鬼皆要避讓。
「九五之尊」久成習語,惟何所取義今人多已茫然。
由於拙著《寓言的密碼》要出一個加註釋的新版,「九五之尊」也在須注之列。我想這是漢文化的傳統知識,不便由我自作解釋,最好找權威的解釋,於是翻了家裡所有的工
具書,結果除了《辭海》和《中國成語大辭典》,居然大部分工具書都不收此條。
《中國成語大辭典》有「九五之尊」條,釋文如下:「九五:《易》中卦爻位名,術數家以為是人君的象徵,因指帝王的尊位。」(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版第656頁)
《辭海》有「九五」條,釋文如下:「《易經》中卦爻位名。九,陽爻;五,第五爻。《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孔穎達疏:『言九五陽氣盛至於天,故飛龍在天……猶若聖人有龍德,飛騰而居天位。』後因以『九五』指帝位。」(省略號原有。上海辭書出版社《辭海》1999年版縮印本第871頁)
[編輯本段]紋樣
古代稱帝王之位,謂九五之尊。九、五兩數,通常象徵著高貴,在皇室建築、生活器具等方面都有所反映。清朝皇帝的龍袍,據文獻記載,也綉九條金龍。然從圖像及實物看,前後相加只有金龍八條,與文字對照尚缺一條。有人認為還有一條就是皇帝本身。其實這條龍紋被綉織在衣襟裡面,一般不易看到。這樣,每件龍袍的實際綉龍數仍為九條,而從正面或背面單獨看時,所見都是五條(兩肩之龍前後都能看到),與九五之數正好吻合。

F. 黑龍江名字的由來

黑龍江,因河水含腐殖質多,水色發黑得名。古稱「黑水」、「弱水」、「完水」,唐稱「望建河」,《遼史》稱「黑龍江」(遼金稱松花江入黑龍江後至海為「混同江」)。

清初,稱「薩哈連烏拉」。滿語,「薩哈連」意為「黑」,「烏拉」意為「江」。清代又稱「烏江」、「烏龍江」。俄稱「阿穆爾河」。

黑龍江的名稱來源,有學者考證,遼初,太祖多以「黑龍」二字命名,如祖州有太祖廟曰「黑龍」,太祖陵有門曰「黑龍」。至此,「黑龍江」之名方顯於世。又有地方誌記載:「黑龍江水黑,蜿如蛟龍,故名為黑龍江」。

(6)氣龍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黑龍江河流主要靠夏秋降落的季風雨補給。雨水很快流入河中,形成5~10月的洪澇期。其平均流量約為10900立方米/秒(385000立方尺/秒)。

冬季,在哈巴羅夫斯克附近,流量降低為148~199立方米/秒(5300~7100立方尺/秒);1897年所記錄到的最高流量超過39,200立方米/秒(1400000立方尺/秒),2013年黑龍江省同江段洪峰流量達43000立方米/秒(1518533立方尺/秒)。

10月下半月黑龍江開始結冰。上游在11月初封凍,下游在11月下半月封凍。河流下游在4月底解凍,上游在5月初解凍。冰塞常在河流急灣處發生,暫時抬高水位多達15米(50呎)。河流1年約帶來2000萬噸沉澱物。

G. 龍的來歷

龍的原型究竟是什麼動物一直眾說紛紜,要揭開這個謎團,須從華夏民族的悠久歷史中去追根溯源。

當原始人類從採集野果和漁獵轉向以種植為生的時候,穀物成了主要食物,而收獲數量就決定了人們的生存質量。還處在幼年時期智慧尚不發達的古代人,面對自然界變化無常頻繁發生的各種災害,既無法理解也無力控制,又不甘心聽任自然擺布,於是就寄希望出現一些可以左右自然力以幫助抵禦災害的神靈,企圖通過祈禱和供奉這些神靈偶象以求得護佑。

在華夏民族的發祥地黃河流域,受溫帶季風氣候影響,洪澇災害對人威脅極大,所以渴求有一種能主宰雨水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神靈便是古代先民的最大願望。處在不同地域和環境中的古代人類,由於受到身邊不同自然物的益處和害處,因此,人們心目中代表自然物精華和靈氣的對象各不相同,某種生活在身邊的動物就是最常用的造神素材,於是揚子鱷這種曾與恐龍共同生活了一億多年延續至今仍奇跡般保持了原始形態的「活化石」是如何被塑造成龍呢?夏商朝以前,黃河流域的環境像《水經注》記載的「雜樹交蔭,雲垂煙接」,曾是山清水秀植被豐富的地方,古氣象學表明氣候還相當溫暖潮濕,因此生活著大量的揚子鱷。由於揚子鱷猙獰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陸地兩棲生活的奇特習性以及經常半潛水中似隱似現的詭秘行蹤,引發古人對它產生了既恐懼又敬畏的心理,所以在眾人眼中具有威嚴和神秘感的動物——揚子鱷便成了主水神靈形象的必然選擇對象。

盡管龍的形象在古人以言傳口授的形式相傳中融合、兼並其他動物的內容,人為扭曲變形,導致走失了原來的模樣,但仍然具有揚子鱷的全部基本形態特徵:1、披滿鱗甲的身軀;2、長顎大口和位於頭頂的翹鼻;3、鋒芒畢現的錐型尖牙;4大而圓的突起眼睛;5粗壯的長尾;6、強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橫條紋的腹部。

為了彌補揚子鱷禿頭尖尾有損神靈形象的缺陷,古人發揮了充分的想像力,給它添加了角、須、尾鰭以及把背部縱向排列的突起角質棘刺也變換成鋸齒狀背鰭,並拉長軀體以渲染氣勢,充實裝飾效果,於是揚子鱷就被塑造成了傳說中描繪的張牙舞爪、能騰雲駕霧的龍形象了。雖然經過藝術誇張後,幻化的龍與現實中的揚子鱷有了許多不同之處,但對比之下,仍可看到揚子鱷——長顎、尖牙、披鱗、利爪等主要特徵。

後來黃河流域由於人為破壞生態,刀耕火種,亂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氣候變冷,適宜於暖濕環境的揚子鱷難以生存便逐漸絕跡了(現僅存於我國安徽省南部)。因為揚子鱷在現實生活中不復存在,人們記憶中的印象淡化消失,只留下祖先們創造的龍形象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結果龍與揚子鱷成了兩種不同的概念,龍的來歷開始變得撲朔迷離。

早期的龍是無角的,1987年河南濮陽發掘出土的一個距今6000年前古墓葬中就曾發現用蚌殼擺的揚子鱷(龍)圖形。在仰韶文化彩陶上描繪的龍也是大頭長尾的爬行動物。四川大足南山的雲龍石刻雕塑則更是一個無角無須、蹩眉瞪目、活靈活現的揚子鱷形象。有角的龍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和青銅器上,山西省出土的一個商代青銅器龍紋觥的造型即出現雙角,器身紋飾則與揚子鱷的體紋完全相同。

漢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龍字展現出來的便是大口、曲體的爬行動物外貌。龍字的讀音則是鱷的叫聲的模擬音,鱷發出的吼叫是低沉的「隆隆」聲,因此,「隆」(龍)聲就成了古代時對鱷的稱謂,時至今日,揚子鱷在我國南方民間的俗稱仍是「土龍」、「豬婆龍」。

神靈的出現並非是盲目的有意編造,它是人類認識和經歷的真實記錄,古往今來,許多有關龍的記載、傳說、民俗都與揚子鱷的生活習性相關。

揚子鱷生活在河湖沼澤地帶,《左傳》中「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就是指龍(即揚子鱷)與蛇是同樣生活於類似環境之中,習性相近的兩種動物。

揚子鱷在水邊打造迷宮似的地下洞穴,洞深距地面2—3米,平時也多棲息水中,故人們想像出「龍王居住在水底龍宮」的神奇景象。而在看到每當發洪水時揚子鱷因洞穴被沖毀四處逃避,便認為「龍王在興風作浪」,豈不知揚子鱷也是洪水的受害者。

揚子鱷以魚、蛙、蚌等為食,蚌殼內多有珍珠,鱷生性兇殘,長期飢餓時還會自相殘殺。當有人看到揚子鱷爭食蚌類時,嘴裡吐出珍珠,便有了「二龍戲珠」之說。

揚子鱷是六月交配,七月產蛋,雄鱷是通過叫聲尋找雌鱷的(鱷是唯一會叫的爬行動物),而每年六月正是黃河流域多雨夏季的開始,於是人們把揚子鱷響亮的叫聲與風雨的來臨聯系在一起,每當風雨欲來時的電閃雷鳴也啟發了古人,以為風雨雷電與龍有密切的關系,於是古人視龍為雷雨之神,《山海經》中就有「雷澤有神,龍身而人頭。」的記載,認定「龍可以呼風喚雨」。

《說文解字》中描述「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世界上僅有揚子鱷與密西西比鱷兩種生活在溫帶需要冬眠的鱷。因氣候原因每到初冬時它們便進入冬眠期,當春天(農歷二月)大地解凍時,蟄伏了一冬天的它們開始外出活動,同時也到了黃河流域開始下雨的季節,先民們把二者也聯系在一起,於是就有了祭祀「二月二,龍抬頭」的風俗。

諸如此類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至於龍與其它實有動物一起出現在十二生肖中也很自然,因為在夏商以前,古人所指的龍就是現實中的揚子鱷,而鱷是全球范圍人們普遍關注崇拜的動物之一,在埃及以及希臘的十二生肖中也都有鱷。

龍是祭神文化的特定產物,古籍中說:「水以龍。」可見龍是作為主水神靈被創造出來的(傳說中的龍王)。關於龍與古代原始社會的氏族標志——圖騰有關的說法,沒有充分的依據。有文字記載以來,遠古華夏民族的各氏族都是以漢字姓氏作標志的,沒有用動物圖形作標志的記載。遠古人類的抽象思維能力很低,還不能用邏輯的方法思考問題,只能用類比、表象的方法認識事物,要創造一種綜合各種動物特徵的虛擬動物形象,是古代先民難以做到的,人的想像力總會受某種制約,無論多麼奇怪的神靈,只能以真實性為背景創造出來,多麼離奇的神話,最終都能在現實中找到構成它的原始素材,因此,龍不是虛擬的動物。《爾雅·翼》中談到龍有「九似」(角似鹿、頸似蛇、爪似鷹……)是指龍的局部形態與一些動物相似而已,並沒有具體指龍是綜合九種動物特點創造的。即使是古代外國民族的崇拜標志也都是實有動物(鷹、虎等)或人獸結合(獅身人面)的形象。

從漢代以後,歷代封建統治者利用人民對龍的敬仰崇拜心理,標榜自己是龍的神聖化身,龍才逐漸演變為封建帝王的象徵,龍的圖形成了帝王的專利,只能裝飾在帝王使用的建築和物品上。當歷史進入21世紀的今天,龍已不再是傳統風俗中的神靈偶象和封建帝王的代名詞,人們賦予它新的含義,已成為抒發人民振興中華、騰飛世界的豪情壯志和代表華夏民族自強奮斗精神的象徵。

H. 龍的由來————

龍的由來 當原始人類從採集野果和漁獵轉向以種植為生的時候,穀物成了主要食物,而收獲數量就決定了人們的生存質量。還處在幼年時期智慧尚不發達的古代人,面對自然界變化無常頻繁發生的各種災害,既無法理解也無力控制,又不甘心聽任自然擺布,於是就寄希望出現一些可以左右自然力以幫助抵禦災害的神靈,企圖通過祈禱和供奉這些神靈偶象以求得護佑。 在華夏民族的發祥地黃河流域,受溫帶季風氣候影響,洪澇災害對人威脅極大,所以渴求有一種能主宰雨水保佑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神靈便是古代先民的最大願望。處在不同地域和環境中的古代人類,由於受到身邊不同自然物的益處和害處,因此,人們心目中代表自然物精華和靈氣的對象各不相同,某種生活在身邊的動物就是最常用的造神素材,於是我們的祖先便創造出一種以我國特有的鼉屬鱷科爬行動物揚子鱷為原型的寓意性主水神靈形象——龍。 揚子鱷這種曾與恐龍共同生活了一億多年延續至今仍奇跡般保持了原始形態的「活化石」是如何被塑造成龍呢?夏商朝以前,黃河流域的環境像《水經注》記載的「雜樹交蔭,雲垂煙接」,曾是山清水秀植被豐富的地方,古氣象學表明氣候還相當溫暖潮濕,因此生活著許多揚子鱷。由於揚子鱷猙獰的相貌,能在水中和陸地兩棲生活的奇特習性以及經常半潛水中似隱似現的詭秘行蹤,引發古人對它產生了既恐懼又敬畏的心理,所以在眾人眼中具有威嚴和神秘感的動物——揚子鱷便成了主水神靈形象的必然選擇對象。 龍的幻化形象具有揚子鱷的全部基本特徵:1、披滿鱗甲的身軀;2、長顎大口和位於頭頂的翹鼻;3、鋒芒畢現的錐型尖牙;4大而圓的突起眼睛;5粗壯的長尾;6、強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橫條紋的腹部。 為了彌補揚子鱷禿頭尖尾有損神靈形象的缺陷,古人發揮了充分的想像力,給它添加了角、須、尾鰭以及把背部縱向排列的突起角質棘刺也變換成鋸齒狀背鰭,並拉長軀體以渲染氣勢,充實裝飾效果,於是揚子鱷就被塑造成了傳說中描繪的張牙舞爪、能騰雲駕霧的龍形象了。雖然經過藝術誇張後,想像中的龍與現實中的揚子鱷有了許多不同之處,但對比之下,仍可看到揚子鱷——長顎、尖牙、披鱗、利爪等主要特徵。 後來黃河流域由於人為破壞生態,刀耕火種,亂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環境惡化,氣候變冷,適宜於暖濕環境的揚子鱷難以生存便逐漸絕跡了(現僅存於我國安徽省南部)。因為揚子鱷在現實生活中不復存在,人們記憶中的印象淡化消失,只留下祖先們創造的龍形象一代一代流傳下來,結果龍與揚子鱷成了兩種不同的概念,龍形象的來歷開始變得撲朔迷離。 早期的龍是無角的,1987年河南濮陽發掘出土的一個6000年前古墓葬中就曾發現用蚌殼擺的龍(揚子鱷)圖形。在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龍形象也是大頭長尾的爬行動物。有角龍的形象見於商代甲骨文和青銅器上,山西省出土的一個商代青銅器龍紋觥的造型翹鼻、張口、利齒畢現,器身兩側紋飾與揚子鱷的體紋完全相同。四川大足南山的雲龍石刻雕塑則更是一個無角無須、蹩眉瞪目、活靈活現的揚子鱷形象。 漢字是象形文字,甲骨文中的龍字便是大口、曲體的動物形象。龍字的讀音則是雷聲的模擬音。古人視龍為雷雨之神,《山海經》中就有「雷澤有神,龍身而人頭。」的記載,每當風雨欲來時的電閃雷鳴啟發了古人,認定雷電與龍有密切的關系,因此,「隆隆」的雷聲成了龍字的讀音。時至今日,揚子鱷在我國南方民間的俗稱仍是「土龍」、「豬婆龍」。 人的認識都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古往今來,許多有關龍的記載、傳說、民俗都與揚子鱷的生活習性相關。 揚子鱷生活在河湖沼澤地帶,《左傳》中「深山大澤,實生龍蛇。」就是指龍(即揚子鱷)與蛇是同樣生活於類似環境之中,習性相近的兩種動物。 揚子鱷在水邊打造迷宮似的地下洞穴,洞深距地面2—3米,平時也多棲息水中,故人們想像出「龍王居住在水底龍宮」的神奇景象。而在看到每當發洪水時揚子鱷因洞穴被沖毀四處逃避,便認為「龍王在興風作浪」,豈不知揚子鱷也是洪水的受害者。 揚子鱷以魚、蛙、蚌等為食,蚌殼內多有珍珠,鱷生性兇殘,長期飢餓時還會自相殘殺。當有人看到揚子鱷爭食蚌類時,嘴裡吐出珍珠,便有了「二龍戲珠」之說。 揚子鱷是六月交配,七月產蛋,雄鱷是通過叫聲尋找雌鱷的(鱷是唯一會叫的爬行動物),而每年六月正是黃河流域多雨夏季的開始,於是人們把揚子鱷響亮的叫聲與風雨的來臨聯系在一起,認為「龍可以呼風喚雨」。 《說文解字》中描述「龍……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世界上僅有揚子鱷與密西西比鱷兩種生活在溫帶需要冬眠的鱷。因氣候原因每到初冬時它們便進入冬眠期,當春天(農歷二月)大地解凍時,蟄伏了一冬天的它們開始外出活動,同時也到了黃河流域開始下雨的季節,先民們把二者也聯系在一起,於是就有了祭祀「二月二,龍抬頭」的風俗。 諸如此類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龍是祭神文化的特定產物,古籍中說:「水以龍。」可見龍是作為主水神靈被創造出來的(傳說中的龍王),關於龍與古代氏族社會的圖騰崇拜有關的說法,沒有充分的依據。有文字記載以來,遠古華夏民族的各氏族都是以漢字姓氏作標志的,沒有用動物圖形作標志的記載。遠古人類的抽象思維能力很低,還不能用邏輯的方法思考問題,只能用類比、表象的方法認識事物,要創造一種綜合各種動物特徵的虛擬動物形象,是古代先民難以做到的,因此,龍不是虛擬的動物。《爾雅·翼》中談到龍有「九似」(角似鹿、頸似蛇、爪似鷹……)是指龍的局部形態與一些動物相似而已,並沒有具體指龍是綜合九種動物特點創造的。即使是古代外國民族的崇拜標志也都是實有動物(鷹、虎等)或人獸結合(獅身人面)的形象。 至於龍與其它實有動物一起出現在十二生肖中也很自然,因為在夏商以前,古人所指的龍就是現實中的揚子鱷,而鱷是全球范圍人們普遍關注崇拜的動物之一,在埃及以及希臘的十二生肖中也都有鱷。

閱讀全文

與氣龍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岩名字寓意 瀏覽:278
製作名字的軟體叫什麼 瀏覽:460
好聽的游戲情侶名字大全 瀏覽:856
姓名帶薇的女孩名字 瀏覽:861
冬櫻開頭名字 瀏覽:168
晞彤這個名字寓意 瀏覽:446
貓咪名字大全phpwind 瀏覽:958
李性四個字的名字 瀏覽:956
lol好聽的名字 瀏覽:909
善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295
張翊澤名字打分 瀏覽:389
帶瑾的女孩高雅名字 瀏覽:886
2016女孩名字大全及寓意 瀏覽:170
三個字酒店名字 瀏覽:658
1999年12月18男孩名字 瀏覽:807
自己名字的含義作文 瀏覽:267
貸款公司小組名字大全 瀏覽:13
古代宮賦名字 瀏覽:934
四個人的微信群名字 瀏覽:300
怎麼看名字五行缺啥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