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秦皇島的來歷
公元前215年,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第4次東巡,駐蹕於此,並派燕人盧生、方士韓終入海求仙,刻「碣石門辭」,秦皇島厥有其名。
漢武帝、魏武帝等20多位帝王巡臨秦皇島。1898年,清光緒皇帝御批自行開埠建港,辟北戴河為旅遊避暑區。1948年11月,建臨榆市,1949年3月改為秦皇島市。1984年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
(1)秦皇島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秦皇島位於河北省東北部,南臨渤海,北依燕山,東接遼寧,西近京津,地處華北、東北兩大經濟區結合部,居環渤海經濟圈中心地帶。
介於北緯39°24′~40°37′,東經118°33′~119°51′之間,東北接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建昌縣和朝陽市的凌源市,西北臨河北省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西靠唐山市的灤縣、遷安、遷西、灤南四縣市,南臨渤海。
北距沈陽市387公里,東距大連市210公里,西距首都北京市265公里,距天津市218公里,距石家莊市479公里。
『貳』 五百字秦皇島名字的歷史由來
秦皇島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古城。
秦皇島公元215年,秦始皇東巡「碣石」,刻《碣石門辭》,並派燕人盧生入海求仙,曾駐蹕於此,因而得名秦皇島。
盧龍縣武山喀斯特溶洞出土的文物證明,五、六十萬年以前,這里便有人類居住;山海關區孟姜鎮的小毛山新石器遺址,山海關區高建庄的將軍台新石器遺址,又證明了新時器時代,這里的先人已掌握了較先進的生產工具,創造了較高的文化。
有文字記載,秦皇島境內最早出現的地名就是《禹貢》中記載的碣石,屬冀州。地處古碣石地區的秦皇島,在商代,屬文明昌盛的孤竹古國,國都便在今盧龍城附近;商被滅後,孤竹又歸屬周朝;至公元前664年,齊滅孤竹,孤竹古國歷經1100百多年。孤竹是東北古國。
從6000年前的紅山文化商族開始到明朝1381年前的4000多年,秦皇島地區一直屬於遼西,明山海關的修建把秦皇島與東北分割,但文化上仍然是東北遼西文化。
商周時期,為孤竹國中心區域,春秋時期晉滅肥,肥子逃奔燕國,燕讓肥子在此地建肥子國。戰國時期,此地屬燕國遼西郡。秦漢時期,這里是東巡朝拜和兵家必經之地。秦始皇第四次出巡到碣石,刻碣石門。並派燕人盧生、韓終、侯公、石生等方士入海求仙人和不死之葯,秦皇島由此得名。
春秋戰國時,這里屬燕地。肥子奔燕,並被封於今盧龍城西北建住侯國,成為燕國最富庶之地。
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天下三十六郡,此地屬遼西郡。
『叄』 秦皇島名字的來歷
十六世紀以前,秦皇島地名未見記載。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版《山海關志》最早記有這一地名:「秦皇島,城西南二十五里,又入海一里。或傳秦始皇求仙駐蹕於此。」稍後,蔣一葵《長安客話》也記述了秦始皇從這里派方士入海求不死葯和拜荊的傳說。清光緒四年重修的《臨榆縣志》載,島上有「李斯碑」。這些都說明「秦皇島」的「秦皇」指的是秦始皇。後來,秦皇島曾一度叫「秦王島」,據說與唐太宗東征高麗有關。其實,唐太宗征高麗在他即皇位以後的貞觀十九年,人們不會再稱他為秦王。由於「秦王島」一名不合理,就被人們摒棄了。至於秦皇島的「島」,指的是現在海港區的東山,二百多年以前,「四面皆水」,未與陸地相連。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岸泥沙堆積,演變成半島。
至清代中葉,這里有了小漁村。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自辟秦皇島為商埠。四年以後,英國在這里築碼頭運開平煤。
1948年11月27日,秦皇島解放,建市。
網路知道
>
地區
>
河北
>
秦皇島市
『肆』 秦皇島名字的由來
秦皇島,簡稱秦,位於中國河北省東北部,首批全國沿海開放城市。因公元前215年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東巡至此,並派人入海求仙而得名,是中國唯一一個因皇帝尊號而得名的城市。現為為河北省省轄市,中國北方著名港口城市。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協辦城市。
『伍』 秦皇島為什麼叫秦皇島
"秦皇島」的由來
相傳秦始皇吞並了六國、統一中國後,就加緊修馳道、通水路、巡視郡縣。
一日,秦始皇東巡至海,忽有齊國人攔駕求見。始皇問:"為何攔駕?"齊人答:"稟報大王,此地海里有三座仙山,一座叫"蓬萊"、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這仙山時隱時現,出現時,樓台亭榭依稀可見,鍾鼓笙簫悠揚悅耳。仙人們駕雲行路,飄飄灑灑;飲的是甘露水,吃的是長生不老的葯。大王,若想萬壽無疆,何不派人去尋些長生不老的仙葯呢!"
始皇聽罷,半信半疑,當即降旨,令齊人去仙山尋葯。
幾日後,齊人回來稟報始皇:"因為小人福淺命薄,仙山一直未現,是海上一陣颶風,把我們吹了回來。"始皇聽後不悅,可轉念一想,世上要講福大命大之人,看來只有朕了。待朕親臨海邊,眺望仙山罷!於是爭令兵士速在海邊岩石上築造行宮,如今在北戴河金山嘴留下遺址。始皇住進行宮,待仙山再現。
果真,一日晴空萬里,碧波如鏡,萬籟無聲。海面忽地升騰一片光輝,光環中聳起三座小山。只見,隱隱山頭見樓台,淡淡樹影倚雲栽,層巒疊翠,連綿數十里,忽如傘蓋、忽如旗幟、若似浮圖、若如城廊,殿閣獸脊,異態萬千,變幻無窮,近半個時辰,仙山方消。
始皇見狀,大悅。從此堅信齊人之方。便令將士四處張貼告示,廣招天下方士,共議求仙之事。
此時,燕國方士盧生見此告示後,毛遂自薦,到行宮拜見始皇。盧生說:「小人願帶弟子渡海為大王求取不老之葯。」「有何把握?」始皇問。盧生答:「從前此地有兩個方士,一個叫羨門,一個叫高誓,他們已得道成仙,住在仙山。他們若知道是為大王求葯,定能應允。」始皇聽後,萬分高興,忙說:「你若能求得仙葯,寡人必有重賞。不知你何時動身?」乩生說:「大王,請允許我三日,一要齋戒沐浴,二要朝拜仙山,還要置辦些珠寶法器,以做見面之禮。另外,懇請大王為我們選一方風水寶地,由此入海。」始皇一聽,「好!」遂傳令兵馬集中,分東西二路沿海灘選址。
兩天後,東路人馬回宮稟報:距碣石海岸不遠處的海里,有一小島,方圓數十里。小島四面環水,島上小山突兀,清泉飛瀑;蒼松翠柏,一片蔥綠;扁地野花,絢麗奪目。尤其那岸細沙,金光閃亮,走在上面,象踩著柔軟的絨毯。始皇一聽,決計親率兵馬渡船登小島查看。
始皇一登上小島,不由贊嘆道:「朕游扁天下名山大川,竟未見如此奇麗山水。且這里風輕浪靜,沙軟潮平,極易船兒航行,入海之處,非它莫屬!」於是,始皇就在小島上住了一宿,只待明日入海求仙。
第二天一早,盧生和弟子韓終、候公、石生等一身道裝,在海邊待命。始皇今天特別高興,先把酒朝拜仙山,後令兵士將珠寶以及在小島上採集的各種瓜果一並裝船,以稿勞方士。隨後,降旨入海。
小船徐徐揚帆,乘風破浪,秦始皇則站在小島山岩上,目視小船直至消失在海天盡頭。
話說盧生和弟子們在海上飄泊多日,水盡糧絕。既沒有找到仙山,更沒有尋到仙葯。他們知道這樣空手面回,定犯欺君之罪,要千刀萬剮。無奈之中,盧生想出一計,他用黃緞子做了個符咒,上面寫道:「亡秦者胡也」五個字,帶弟子返回行宮。見到始皇後,謊稱仙山上的仙人讓將此速交秦始皇,不可耽擱。
秦始皇見到「仙書」,心中忐忑不安,哪還顧得求仙之事?忙率兵馬日夜兼程回咸陽。而後征發大量民工,派大將蒙恬坐鎮修築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蜿蜒萬余里,威振匈奴」。
後來,人們在秦始皇站立的小島的山岩上,立碑為記,碑刻「秦皇求仙入海處」。而這美麗的小島,幾經滄桑,漸漸與陸地連在起,人們為它起名叫「秦皇島」。
『陸』 秦皇島的來歷是什麼
秦皇島相傳因秦始皇東巡至此而得名。
傳說秦始皇吞並六國,當上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以後,派一個名叫盧生的方士幫他到海里去求長生不老葯。盧生要求齋戒沐浴,帶上珠寶法器,三天後找一個沙軟潮平的地方乘船入海。
秦始皇一一答應,趕緊派出大隊人馬去找入海的地方。三天後,有一隊人馬回報說:「在碣石山東北80多里的海岸上,發現一個翡翠般的海島,那裡風小浪平,適於船隻航行。」
秦始皇登島一看,蒼松翠柏,一片碧綠。島上開滿了鮮花,大海風平浪靜,海邊細沙像鋪了層柔軟的絨毯,景色好極了。
不由贊嘆道:「我游遍天下,不料在此發現一個美麗的地方。如能在此久住,也可算作神仙了。」在這里,盧生帶著一應物品和20多名隨員,分乘三艘船扯風劃船入海了。
秦始皇親自為他們送行。盧生入海幾天,根本找不到什麼仙山,更求不到仙葯。秦始皇求長生不老葯雖然一無所獲。
卻意外地發現了這塊伸入渤海的小半島。後人在秦始皇站過的東山腳下刻碑為記:「秦始皇求仙入海處」。秦皇島也因此而得名。
(6)秦皇島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秦皇島市位於東北地區、冀東北部,有「東北南大門」之稱,北緯39°24′~40°37′,東經118°33′~ 119°51′,東北接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建昌縣和朝陽市的凌源市。
西北臨河北省承德市寬城滿族自治縣,西靠唐山市的灤縣、遷安、遷西、灤南四縣市,南臨渤海。北距沈陽市387公里,東距大連市210公里,西距首都北京265公里。
距天津218公里,距石家莊479公里。秦皇島又稱港城。秦皇島是環渤海地區重要港口城市,是華北、東北和西北地區重要的出海口。
京津冀協同發展與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兩大國家戰略的交匯點。秦皇島港是中國最早的自主通商口岸,目前是世界最大能源輸出港,有國民經濟「晴雨表」之稱。
秦皇島市的氣候類型屬於暖溫帶,地處半濕潤區,屬於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因受海洋影響較大,氣候比較溫和,春季少雨乾燥,夏季溫熱無酷暑,秋季涼爽多晴天,冬季漫長無嚴寒。
『柒』 秦皇島市名稱的由來
「秦皇島」的由來
相傳秦始皇吞並了六國、統一中國後,就加緊修馳道、通水路、巡視郡縣。
一日,秦始皇東巡至海,忽有齊國人攔駕求見。始皇問:"為何攔駕?"齊人答:"稟報大王,此地海里有三座仙山,一座叫"蓬萊"、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這仙山時隱時現,出現時,樓台亭榭依稀可見,鍾鼓笙簫悠揚悅耳。仙人們駕雲行路,飄飄灑灑;飲的是甘露水,吃的是長生不老的葯。大王,若想萬壽無疆,何不派人去尋些長生不老的仙葯呢!"
始皇聽罷,半信半疑,當即降旨,令齊人去仙山尋葯。
幾日後,齊人回來稟報始皇:"因為小人福淺命薄,仙山一直未現,是海上一陣颶風,把我們吹了回來。"始皇聽後不悅,可轉念一想,世上要講福大命大之人,看來只有朕了。待朕親臨海邊,眺望仙山罷!於是爭令兵士速在海邊岩石上築造行宮,如今在北戴河金山嘴留下遺址。始皇住進行宮,待仙山再現。
果真,一日晴空萬里,碧波如鏡,萬籟無聲。海面忽地升騰一片光輝,光環中聳起三座小山。只見,隱隱山頭見樓台,淡淡樹影倚雲栽,層巒疊翠,連綿數十里,忽如傘蓋、忽如旗幟、若似浮圖、若如城廊,殿閣獸脊,異態萬千,變幻無窮,近半個時辰,仙山方消。
始皇見狀,大悅。從此堅信齊人之方。便令將士四處張貼告示,廣招天下方士,共議求仙之事。
此時,燕國方士盧生見此告示後,毛遂自薦,到行宮拜見始皇。盧生說:「小人願帶弟子渡海為大王求取不老之葯。」「有何把握?」始皇問。盧生答:「從前此地有兩個方士,一個叫羨門,一個叫高誓,他們已得道成仙,住在仙山。他們若知道是為大王求葯,定能應允。」始皇聽後,萬分高興,忙說:「你若能求得仙葯,寡人必有重賞。不知你何時動身?」乩生說:「大王,請允許我三日,一要齋戒沐浴,二要朝拜仙山,還要置辦些珠寶法器,以做見面之禮。另外,懇請大王為我們選一方風水寶地,由此入海。」始皇一聽,「好!」遂傳令兵馬集中,分東西二路沿海灘選址。
兩天後,東路人馬回宮稟報:距碣石海岸不遠處的海里,有一小島,方圓數十里。小島四面環水,島上小山突兀,清泉飛瀑;蒼松翠柏,一片蔥綠;扁地野花,絢麗奪目。尤其那岸細沙,金光閃亮,走在上面,象踩著柔軟的絨毯。始皇一聽,決計親率兵馬渡船登小島查看。
始皇一登上小島,不由贊嘆道:「朕游扁天下名山大川,竟未見如此奇麗山水。且這里風輕浪靜,沙軟潮平,極易船兒航行,入海之處,非它莫屬!」於是,始皇就在小島上住了一宿,只待明日入海求仙。
第二天一早,盧生和弟子韓終、候公、石生等一身道裝,在海邊待命。始皇今天特別高興,先把酒朝拜仙山,後令兵士將珠寶以及在小島上採集的各種瓜果一並裝船,以稿勞方士。隨後,降旨入海。
小船徐徐揚帆,乘風破浪,秦始皇則站在小島山岩上,目視小船直至消失在海天盡頭。
話說盧生和弟子們在海上飄泊多日,水盡糧絕。既沒有找到仙山,更沒有尋到仙葯。他們知道這樣空手面回,定犯欺君之罪,要千刀萬剮。無奈之中,盧生想出一計,他用黃緞子做了個符咒,上面寫道:「亡秦者胡也」五個字,帶弟子返回行宮。見到始皇後,謊稱仙山上的仙人讓將此速交秦始皇,不可耽擱。
秦始皇見到「仙書」,心中忐忑不安,哪還顧得求仙之事?忙率兵馬日夜兼程回咸陽。而後征發大量民工,派大將蒙恬坐鎮修築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蜿蜒萬余里,威振匈奴」。
後來,人們在秦始皇站立的小島的山岩上,立碑為記,碑刻「秦皇求仙入海處」。而這美麗的小島,幾經滄桑,漸漸與陸地連在起,人們為它起名叫「秦皇島」。
參考資料:http://post..com/f?kz=1262843
十六世紀以前,秦皇島地名未見記載。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版《山海關志》最早記有這一地名:「秦皇島,城西南二十五里,又入海一里。或傳秦始皇求仙駐蹕於此。」稍後,蔣一葵《長安客話》也記述了秦始皇從這里派方士入海求不死葯和拜荊的傳說。清光緒四年重修的《臨榆縣志》載,島上有「李斯碑」。這些都說明「秦皇島」的「秦皇」指的是秦始皇。後來,秦皇島曾一度叫「秦王島」,據說與唐太宗東征高麗有關。其實,唐太宗征高麗在他即皇位以後的貞觀十九年,人們不會再稱他為秦王。由於「秦王島」一名不合理,就被人們摒棄了。至於秦皇島的「島」,指的是現在海港區的東山,二百多年以前,「四面皆水」,未與陸地相連。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岸泥沙堆積,演變成半島。
至清代中葉,這里有了小漁村。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自辟秦皇島為商埠。四年以後,英國在這里築碼頭運開平煤。
1948年11月27日,秦皇島解放,建市。
『捌』 秦皇島的來源
秦皇島名之由來
十六世紀以前,秦皇島地名未見記載。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版《山海關志》最早記有這一地名:「秦皇島,城西南二十五里,又入海一里。或傳秦始皇求仙駐蹕於此。」稍後,蔣一葵《長安客話》也記述了秦始皇從這里派方士入海求不死葯和拜荊的傳說。清光緒四年重修的《臨榆縣志》載,島上有「李斯碑」。這些都說明「秦皇島」的「秦皇」指的是秦始皇。後來,秦皇島曾一度叫「秦王島」,據說與唐太宗東征高麗有關。其實,唐太宗征高麗在他即皇位以後的貞觀十九年,人們不會再稱他為秦王。由於「秦王島」一名不合理,就被人們摒棄了。至於秦皇島的「島」,指的是現在海港區的東山,二百多年以前,「四面皆水」,未與陸地相連。隨著時間的推移,海岸泥沙堆積,演變成半島。
至清代中葉,這里有了小漁村。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清政府自辟秦皇島為商埠。四年以後,英國在這里築碼頭運開平煤。
1948年11月27日,秦皇島解放,建市。
『玖』 秦皇島的由來
秦皇島有著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這座依山傍海的城市,擁有和浪濤不息的渤海一樣豐富的地名文化,成為其人文文化的重要內容。秦皇島是因為秦始皇曾在此駐蹕而得名,秦始皇派人入海,據史書記載大規模的有兩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219年,也就是秦始皇第一次東巡到琅琊,方士徐福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秦始皇派徐福入海。徐福第一次出海歸來後,說他已經登上了蓬萊仙山,看到了仙葯,但山上的大仙嫌他帶的禮物太少,說要得到仙葯,必須選送優秀的童男女和能工巧匠來。秦始皇馬上選拔三千童男女和一批能工巧匠隨徐福去求仙。徐福在海上轉了一陣子回來向秦始皇回稟說,海上有蛟龍大魚作祟,阻止船隊向仙山靠攏,要去仙山,還得配備優秀射手和先進武器。恰巧這時秦始皇做了一個夢,夢見他與海神搏戰,據占夢博士解釋,這海神正是蛟龍大魚的象徵。於是秦始皇相信了徐福的說法,不僅選配了射手和武器,並親自下海前去。當船行到芝罘島附近時,船隊果然遇到一條大魚,秦始皇親自射殺了它,以為這下求仙該沒有障礙了。誰知,仙山、仙葯還是沒有找到。徐福不敢回來復命,便帶著三千童男女和一批工匠在日本的佐賀島登陸,成了日本民族的一部分。徐福東渡成功後,為異邦帶去了先進的中國文明。如今在日本,還建有徐福的宮、廟、碑、墓。第二次是在公元前215年,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三十二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高誓。使韓終、候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葯。」秦始皇東巡到碣石,在這里考入海方士,派韓終、石生、候公等由碣石
『拾』 秦皇島名字的來源!
「秦皇島」的由來 相傳秦始皇吞並了六國、統一中國後,就加緊修馳道、通水路、巡視郡縣。 一日,秦始皇東巡至海,忽有齊國人攔駕求見。始皇問:"為何攔駕?"齊人答:"稟報大王,此地海里有三座仙山,一座叫"蓬萊"、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這仙山時隱時現,出現時,樓台亭榭依稀可見,鍾鼓笙簫悠揚悅耳。仙人們駕雲行路,飄飄灑灑;飲的是甘露水,吃的是長生不老的葯。大王,若想萬壽無疆,何不派人去尋些長生不老的仙葯呢!" 始皇聽罷,半信半疑,當即降旨,令齊人去仙山尋葯。 幾日後,齊人回來稟報始皇:"因為小人福淺命薄,仙山一直未現,是海上一陣颶風,把我們吹了回來。"始皇聽後不悅,可轉念一想,世上要講福大命大之人,看來只有朕了。待朕親臨海邊,眺望仙山罷!於是爭令兵士速在海邊岩石上築造行宮,如今在北戴河金山嘴留下遺址。始皇住進行宮,待仙山再現。 果真,一日晴空萬里,碧波如鏡,萬籟無聲。海面忽地升騰一片光輝,光環中聳起三座小山。只見,隱隱山頭見樓台,淡淡樹影倚雲栽,層巒疊翠,連綿數十里,忽如傘蓋、忽如旗幟、若似浮圖、若如城廊,殿閣獸脊,異態萬千,變幻無窮,近半個時辰,仙山方消。 始皇見狀,大悅。從此堅信齊人之方。便令將士四處張貼告示,廣招天下方士,共議求仙之事。 此時,燕國方士盧生見此告示後,毛遂自薦,到行宮拜見始皇。盧生說:「小人願帶弟子渡海為大王求取不老之葯。」「有何把握?」始皇問。盧生答:「從前此地有兩個方士,一個叫羨門,一個叫高誓,他們已得道成仙,住在仙山。他們若知道是為大王求葯,定能應允。」始皇聽後,萬分高興,忙說:「你若能求得仙葯,寡人必有重賞。不知你何時動身?」乩生說:「大王,請允許我三日,一要齋戒沐浴,二要朝拜仙山,還要置辦些珠寶法器,以做見面之禮。另外,懇請大王為我們選一方風水寶地,由此入海。」始皇一聽,「好!」遂傳令兵馬集中,分東西二路沿海灘選址。 兩天後,東路人馬回宮稟報:距碣石海岸不遠處的海里,有一小島,方圓數十里。小島四面環水,島上小山突兀,清泉飛瀑;蒼松翠柏,一片蔥綠;扁地野花,絢麗奪目。尤其那岸細沙,金光閃亮,走在上面,象踩著柔軟的絨毯。始皇一聽,決計親率兵馬渡船登小島查看。 始皇一登上小島,不由贊嘆道:「朕游扁天下名山大川,竟未見如此奇麗山水。且這里風輕浪靜,沙軟潮平,極易船兒航行,入海之處,非它莫屬!」於是,始皇就在小島上住了一宿,只待明日入海求仙。 第二天一早,盧生和弟子韓終、候公、石生等一身道裝,在海邊待命。始皇今天特別高興,先把酒朝拜仙山,後令兵士將珠寶以及在小島上採集的各種瓜果一並裝船,以稿勞方士。隨後,降旨入海。 小船徐徐揚帆,乘風破浪,秦始皇則站在小島山岩上,目視小船直至消失在海天盡頭。 話說盧生和弟子們在海上飄泊多日,水盡糧絕。既沒有找到仙山,更沒有尋到仙葯。他們知道這樣空手面回,定犯欺君之罪,要千刀萬剮。無奈之中,盧生想出一計,他用黃緞子做了個符咒,上面寫道:「亡秦者胡也」五個字,帶弟子返回行宮。見到始皇後,謊稱仙山上的仙人讓將此速交秦始皇,不可耽擱。 秦始皇見到「仙書」,心中忐忑不安,哪還顧得求仙之事?忙率兵馬日夜兼程回咸陽。而後征發大量民工,派大將蒙恬坐鎮修築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蜿蜒萬余里,威振匈奴」。 後來,人們在秦始皇站立的小島的山岩上,立碑為記,碑刻「秦皇求仙入海處」。而這美麗的小島,幾經滄桑,漸漸與陸地連在起,人們為它起名叫「秦皇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