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百科 > 莫高窟名字的由來

莫高窟名字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1-03-30 04:09:33

A. 甘肅敦煌莫高窟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甘肅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甘肅省敦煌縣之東南,三危山與鳴沙山之間的峭壁處,南北長約1610米。相傳前秦建元二年(366),有位僧人叫樂樽,在此山上見金光閃閃,似有千佛在山上,於是他就在山崖壁上開鑿了洞龕,這是莫高窟的第一個石窟。後來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各朝代不斷開鑿,形成了一座規模雄偉、內容豐富、具有高超藝術價值的佛教石窟。

B. 敦煌莫高窟的起源

起源

它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僔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

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

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回鶻時期的莫高窟發展到了史上最大的的頂峰,目前所看到的有名或者清晰完整的畫像、佛教雕刻基本都是在這個時期修復和新建的。

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

元朝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廢棄,莫高窟也停止了興建並逐漸湮沒於世人的視野中。直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後,這里才重新為人注意。近代,人們通常稱其為「千佛洞」。

莫高窟現存北魏至元的洞窟735個,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是莫高窟的主體,為僧侶們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有487個洞窟,均有壁畫或塑像。北區有248個洞窟,其中只有5個存在壁畫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侶修行、居住和死亡後掩埋的場所,有土炕、灶炕、煙道、壁龕、台燈等生活設施。

兩區共計492個洞窟存在壁畫和塑像,有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唐宋木構崖檐5個,以及數千塊蓮花柱石、鋪地花磚等。

(2)莫高窟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位於中國甘肅省敦煌市西南25公里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臨宕泉河,面向東,南北長1680米,高50米。洞窟分布高低錯落、鱗次櫛比,上下最多有五層。

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現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近代以來,又發現了藏經洞,內有5萬余件古代文物,並衍生出了一門專門研究藏經洞典籍和敦煌藝術的學科——敦煌學。

規模宏大的莫高窟不僅包涵了古代中國以及西域的傳統文化藝術,更因其壁畫與彩塑藝術的宏富輝煌、內容的博大精深,得到了「世界藝術畫廊」、「牆壁上的博物館」、「世界藝術寶庫」的美譽。可是在近代以來,莫高窟受到許多人為的損傷,文物大量流失,其完整性已被嚴重破壞。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12月,莫高窟與山西大同雲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重慶大足石刻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和雲岡石窟、龍門石窟是中國三大石窟。

藝術特色

莫高窟是一座融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於一體,以壁畫為主、塑像為輔的大型石窟寺。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壇窟、四壁三龕窟、大像窟、涅槃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遠,最大的第16窟達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並有走廊、棧道等相連,現多已不存。

莫高窟壁畫繪於洞窟的四壁、窟頂和佛龕內,內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跡、經變、神怪、供養人、裝飾圖案等七類題材,此外還有很多表現當時狩獵、耕作、紡織、交通、戰爭、建設、舞蹈、婚喪嫁娶等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畫作。這些畫有的雄渾寬廣,有的瑰麗華艷,體現了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和特色。

如果把回鶻算作是中國領土的話(因為清朝以前,只有唐、元兩代屬於中國,而且唐朝的時候的節度使、元朝的行省、清朝的新疆都不是漢民族的統治范圍,這里也極少受到中國文化影響)。

這是中國五代以前的畫作已大都散失,莫高窟壁畫為中國美術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實物,也為研究中國古代風俗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形象和圖樣。

據計算,這些壁畫若按2米高排列,可排成長達25公里的畫廊。

莫高窟所處山崖的土質較松軟,並不適合製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塑像都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單身像和群像等多種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等,少則3身,多則達11身。

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像力豐富、造詣高深,而且與壁畫相融相襯,相得益彰。

第96窟是莫高窟最高的一座洞窟,其外附岩而建的「九層樓」是莫高窟的標志性建築,高33米。它是一個九層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處在崖窟的中段,與崖頂等高,巍峨壯觀。其木構為土紅色,檐牙高啄,外觀輪廓錯落有致,檐角系鈴,隨風作響。

其間有彌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是中國國內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容納大佛的空間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樓外開兩條通道,既可供就近觀賞大佛,又是大佛頭部和腰部的光線來源。

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當時為5層,北宋乾德四年(966年)和清代都進行了重建,並改為4層。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現在的9層造型。

C. 敦煌莫高窟為什麼叫"莫高"

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3)莫高窟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歷史悠久的莫高窟

1、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

2、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

3、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閉嘉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設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衛,並從甘肅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

4、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衛為敦煌縣,敦煌經濟開始恢復。莫高窟開始被人們注意。


D. 敦煌莫高窟的歷史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

元代以後敦煌停止開窟,逐漸冷落荒廢。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閉嘉峪關,使敦煌成為邊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設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衛,並從甘肅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發現了震驚世界的藏經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敗無能、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特定歷史背景下,藏經洞文物發現後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險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從王道士手中騙取大量藏經洞文物,致使藏經洞文物慘遭劫掠,絕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於英、法、俄、日等國的眾多公私收藏機構。

(4)莫高窟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敦煌莫高窟的主要價值:

1、歷史價值

敦煌石窟營造及其歷史過程,敦煌的悠久歷史,當地有影響的世族與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圍民族與西域的關系,在歷史中沒有或很少記載。敦煌石窟有成千上萬個供養人畫像,其中有一千多條還保存題名結銜。能夠了解許多歷史狀況和歷史線索。

2、藝術價值

敦煌石窟營建的一千年歷程,時值中國歷中上兩漢以後長期分裂割據,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統一,臻於大唐之鼎盛,又由顛峰而式微的重要發展時期。

3、科技價值

敦煌作為中西交通的樞紐,在壁畫上不僅留下了商旅交往的活動情景,還留下了寶貴的交通工具的形象資料。他們有牛、馬、駝、騾、驢、象、舟、船、車、轎、輿、輦等。常用的交通工具車輛類型各異,牛車有「通幰牛車」、「偏幰牛車」、敞棚牛車,馬車有駟車、駱車,還有駱駝車、童車、獨輪車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莫高窟

E. 莫高窟的來歷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歷代的興建,形成巨大的規模,有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地。

1961年,莫高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始建於十六國時期,據唐《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一書的記載,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樂尊路經此山,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於是便在岩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

此後法良禪師等又繼續在此建洞修禪,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後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另有一說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無量,莫者,不可能、沒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說沒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為了。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貴族們的支持,發展較快。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更是興盛,在武則天時有洞窟千餘個。安史之亂後,敦煌先後由吐蕃和歸義軍佔領,但造像活動未受太大影響。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漸趨衰落,僅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極少。




(5)莫高窟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莫高窟結構

莫高窟開鑿於敦煌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前臨宕泉,東向祁連山支脈三危山。南北全長1680米,現存歷代營建的洞窟共735個,分布於高15~30多米高的斷崖上,上下分布1~4層不等。

分為南、北兩區,其中南區是禮佛活動的場所,各個朝代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彩塑2400多身,壁畫4.5萬多平方米,唐宋時代木構窟檐五座,還有民國初重修的作為莫高窟標志的九層樓。蓮花柱石和舍利塔20餘座,鋪地花磚2萬多塊。

北區的243個洞窟(另有5個洞窟已編入北區492個號中),是僧侶修行、居住、瘞埋的場所,內有修行和生活設施土炕、灶坑、煙道、壁龕、燈台等,但多無彩塑和壁畫。

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築、彩塑、繪畫三位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

洞窟形制主要有禪窟、中心塔柱窟、佛龕窟、佛壇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塑繪結合的彩塑內容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彩塑形式有圓塑、浮塑、影塑、善業泥等。圓雕、浮雕除第96、130窟兩尊大佛,第148、158兩大卧佛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

佛像居中心,兩側侍立弟子、菩薩、天王、力士,少則3身,多則11身。以第96窟35.6米的彌勒坐像為最高,小則10餘厘米。

網路—莫高窟

F. 莫高窟的由來

莫高窟是古絲綢路上一顆璀璨的藝術明珠。在神秘的三危山下的峭壁上,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懷抱中,閃爍著絢麗的光彩。

莫高窟坐落在敦煌城東南25公里處的大泉河谷里,南北長約1600米。那鱗次櫛比、重重疊疊的洞窟猶如蜂巢嵌在刀削斧劈的斷岸上。窟前棧道蜿蜒曲折,樓閣巍峨兀立,鐵馬風鐸懸響,氣勢宏偉壯觀。

莫高窟創建於前秦元二年(公元366年),歷經十六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到元朝終止營造。在唐朝武則天時代建造的洞窟已達到一千餘龕。因之,俗稱千佛洞。

莫高窟雖然經過千百年自然和人為的破壞,至今仍保存洞窟492個,珍存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將其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敦煌藝術博大精深,氣魄宏偉。莫高窟是集建築、雕塑、壁畫三位一體的立體藝術寶窟,內容極為豐富。歷代民間藝術家在繼承中原漢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藝術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並融化了外來文化的表現手法,發展成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國民族風格的佛教藝術。這些規模宏大、為數驚人的宗教藝術品,為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交通、地理、宗教、社會生活、民族關系、中外友好往來提供了浩如煙海的珍貴資料,是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和精神財富。

莫高窟的建築藝術完整地保存了千百年來的建築形式。現在的492個洞窟中,有形式多樣的禪窟、殿堂窟、塔廟窟、影窟等形制。它是設置宗教雕塑和壁畫的神殿,是僧侶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從早期石窟所保留下來的中心塔柱式的外來形式的窟形,到隋唐時期開始消失。隋唐時期的石窟,典型的形制是平面方形,覆斗頂,後壁一龕。唐代後期以至宋元,壁畫佛龕又被洞窟中央的佛壇所代替,騰出一整塊石壁繪制大型壁畫。從建築形式的演變,反映了古代藝術家在接受外來藝術的同時,在不斷的藝術實踐中加以融化吸收,使它發展成為中華民族的形式。其中不少是我國絕無僅有的古建築傑作。

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在石窟中占據著主要位置。彩塑多為一佛二菩薩的三身組合還有阿難、迦葉、十大弟子及羅漢、天王、金剛、力士等。莫高窟現存彩塑2400餘身。其造型從北魏前期的粗壯而逐漸演變為後期的清瘦。隋唐以來,出現了七至九身彩塑的群像。藝術風格又趨向雍容華麗。特別是唐以後的許多優秀作品——那輕倩柔媚的菩薩和剛勁勇猛的金剛、力士,充分體現了藝術家的嫻熟技巧和注入的真情實感。這些塑像與西壁、頂部的壁畫。地面上的蓮花磚,構成了一個充滿宗教氛圍的佛國天堂。

莫高窟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數量最大、內容最多、色彩最鮮的壁畫藝術!現存壁畫45000多平方米,是一座巨大的美術陳列館。當你置身於窟中,那神態逼真、含笑自如的菩薩;那婀娜多姿、翩翩起舞的仙女;那姿態嫵媚、凌空翱翔的飛天;那五彩繽紛的鮮花紛紛揚揚;那不奏自鳴的樂器演奏著仙曲——彷彿把你帶進神仙天國,身心隨著飛天飄旋,好像整個洞窟都在晃動!壁畫內容豐富,可分為佛像畫、故事畫、經變畫、山水畫、動物畫、佛教史跡畫、神話題材畫、裝飾圖案畫等。從藝術上講,它顯示了各族藝術家非凡的創造才能和高度的藝術成就。從歷史上講,它反映了我國歷代各民族、各階層的勞動生活、社會活動、科學技術、音樂舞蹈、民族風情、衣冠服飾等等。內容之廣泛,形式之多樣,歷史之悠久,技藝之精湛,實乃舉世罕見。各個朝代不同的繪畫風格,構成了一部中國古代美術史。

敦煌地處西北的大漠戈壁,由於宋代以後海運開通,古絲綢之路漸趨冷落,莫高窟默默無聞地沉睡在三危山麓。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籙在清理洞窟流沙時偶然發現了一個秘密——16窟甬道的北壁,有一個不知何時封閉的小石室。裡面珍藏著數以萬計的經卷、手稿、文書、織綉。因沙漠乾燥,保存得非常完整。這是神話中的聚寶洞!它的神秘在於不知什麼時候,也不知什麼人將這批珍貴文物放在裡面,並將洞門封閉。從此,便無人知曉。這就是17窟藏經洞。

當王圓籙用一雙枯瘦的手打開寶庫的洞門之後,一批批外國探險家、考古家接踵而來,有英國的斯坦因、法國的伯希和、俄國的鄂登堡、日本的桔瑞超等。他們想方設法、挖空心思從王道士的手中拿走了大批文物,分別收藏在英國、法國、日本、俄羅斯等地的博物館。從此,莫高窟的珍貴文物流散到國外,其輝煌的藝術也隨之介紹到了國外,震動了國內外學術界,吸引了不少學者對莫高窟的遺書和造型藝術進行了專門研究。形成了一門國際顯學——敦煌學。

40年代,被譽為「敦煌藝術的保護神」的常書鴻先生從國外來到敦煌。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成立了「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對年久失修的莫高窟進行了清理、保護。建國後,成立了「敦煌文物研究所」。1963年,國務院撥款對殘破不堪的洞窟進行了全面的加固和維修,使這座古老的石窟的外貌煥然一新。1984年成立了「敦煌研究所」「,下設11個研究機構,對敦煌藝術進行了全面的保護和研究。今天,莫高窟以嶄新的姿態,歡迎中外遊客前來觀光,迎接中外學者進行國際學術文化交流。

莫高窟名稱的由來莫高窟,俗稱千佛洞。為什麼叫莫高窟呢?

莫高窟一名,早在隋代洞窟中已經出現。在藏經洞出土的遺書中也有確切記載。其名稱的由來,敦煌學學者做過專門的研究,目前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一、莫高窟修造在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周圍是大沙漠,其地形比敦煌綠洲高近百米,百姓們又稱之為千佛山。古漢語中沙漠的漠與莫高窟的莫是可以通用的,所以在沙漠高處開鑿的石窟便叫漠高窟,後來演變成為莫高窟。

二、在古代敦煌,鳴沙山又稱為漠高山。山下有漠高鄉。千佛洞在漠高山下,屬漠高鄉所管轄。因此,便由漠高山、漠高鄉演變而來。

三、在大泉河谷最早開窟的是樂僔和尚。後來的弟子相繼也開鑿了石窟。但道行都「莫高於此僧「,難超過他。樂僔在此地首開的石窟,以後就叫莫高窟,是為了紀念樂僔開創首窟之功。

G. 莫高窟的莫高是何意

莫高窟這個名稱最早出現在隋代洞窟第423號洞窟題記中,其名稱的由來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種說法:
其一,是說菲高窟開鑿於沙漠的高處而得名,在古漢語中「沙漠」的「漠」和「莫高窟」的「莫」是通假字;
其二是說從藏經洞出土的文書和許多唐代文獻都記載,唐代沙州敦煌縣境內有「漠高山」、「漠高里」之稱,據此考證,鳴沙山在隋唐也稱漠高山,因此將石窟以附近的鄉、里名稱命名;
其三是說在梵文里「莫高」之音是解脫的意思,「莫高」是梵文的音譯。

H. 莫高窟名字的由來

莫高窟的名字由來一說當初開辟的高僧道行高深,莫高就是沒有比之更高的意思,另外一說是莫通漠,以為建在荒漠中的意思。

I. 莫高窟資料

莫高窟名稱的由來
資料庫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為什麼叫莫高窟呢?
莫高窟一名,早在隋代洞窟中已經出現。在藏經洞出土的遺書中也有確切記載。其名稱的由來,敦煌學學者做過專門的研究,目前有三種不同的說法:
一、莫高窟修造在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周圍是大沙漠,其地形比敦煌綠洲高近百米,百姓們又稱之為千佛山。古漢語中沙漠的漠與莫高窟的莫是可以通用的,所以在沙漠高處開鑿的石窟便叫漠高窟,後來演變成為莫高窟。
二、在古代敦煌,鳴沙山又稱為漠高山。山下有漠高鄉。千佛洞在漠高山下,屬漠高鄉所管轄。因此便由漠高山、漠高鄉演變而來。
三、在大泉河谷最早開窟的是樂僔和尚。後來的弟子相繼也開鑿了石窟。但道行都「莫高於此僧「,難超過他。樂僔在此地首開的石窟,以後就叫莫高窟,是為了紀念樂僔開創首窟之功。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洞窟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後經歷代增修,今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是我國現存石窟藝術寶庫中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一座。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莫高窟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莫高窟還是一座名副其實的文物寶庫。在藏經洞中就曾出土了經卷、文書、織綉、畫像等5萬多件,藝術價值極高,可惜由於當時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無知,這些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現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甘肅敦煌莫高窟

在甘肅省敦煌市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長長的棧道將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連,洞窟的四壁盡是與佛教有關的壁畫和彩塑,肅穆端莊的佛影,飄舞靈動的飛天……庄嚴神秘,令人屏聲斂息。

這里,便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

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通向中亞、西亞的陸上交通「絲綢之路」。千百年來,碧天黃沙的絲路貫通著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而敦煌,地處絲路南北三路的分合點,當年曾是一座繁華的都會,貿易興盛,寺院遍布。以藝術形象宣傳思想的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遺產,其中以莫高窟為主體的敦煌石窟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

1987年12月,甘肅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甘肅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 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 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 飛天4000餘身, 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 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 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二十世紀初又發現了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 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

敦煌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是壁畫,最廣泛的題材是尊像畫,即人們供奉的各種佛、菩薩、天王及其說法相等;佛經故事畫,是以佛經中各種故事完成的連環畫;經變畫,是隋唐時期興起的大型經變,綜合表現一部經的整體內容,宣揚想像中的極樂世界;佛教史跡畫,表現佛教在印度、中亞、中國的傳說故事和歷史人物相結合的題材;供養人畫像,即開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這是一部肖像史。

在莫高窟各個時代的壁畫中,有反映當時的一些生產勞動場面、社會生活場景、衣冠服飾制度、古代建築造型以及音樂、舞蹈、雜技的畫面,也記錄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事實,為研究4世紀到14世紀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莫高窟的壁畫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盛唐時期的壁畫水平最高。供參觀的洞窟較有影響的是96窟、17窟、130窟、158窟、259窟、285窟、200窟、428窟等。

西文學者將敦煌壁畫稱作是「牆壁上的圖書館」。

莫高窟的開鑿始於公元366年。據記載,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樂囫柱杖西遊至此,見千佛閃耀,心有所悟,於是,鑿下第一個石窟。從十六國到元朝,石窟的開鑿一直沿續了十個朝代,1500年,至今,樂樽的那個石窟早已無法分辨得出,而莫高窟經過風沙侵蝕仍保存著十個朝代的750多個洞窟,窟內壁畫四萬五千平方米,彩塑三千餘身和唐宋窟檐木構建築五座。此外,還有藏經洞發現的四、五萬件手寫本文獻及各種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絹畫、版畫、刺綉和大量書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藝術作品一件件陣列起來,便是一座超過二十五公里長的世界大畫廊。

莫高窟的彩塑多屬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盤事跡的造像。因為莫高窟的岩質疏鬆,無法進行雕刻,工匠們用的是泥塑。唐朝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來,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為珍貴難得。

另外還有民族傳統神話題材及各種各樣的裝飾圖案。從壁畫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階層的各種社會活動,如帝王出行、農耕漁獵、冶鐵釀酒、婚喪嫁娶、商旅往來、使者交會、彈琴奏樂、歌舞百戲……世間萬象,林林總總。

莫高窟作為藝術的寶庫,不同時代的藝術風尚在這里匯集成斑斕景觀。敦煌唐代藝術代表了中國佛教藝術最璨爛的時代,外來的藝術與中國的民族藝術水乳交融,敦煌唐代藝術空前豐富多彩。那雄偉渾厚高達十幾米的巨大佛像;靈巧精緻僅有十餘厘米的小菩薩;場面宏大、人物繁密的巨幅經變;形象生動、性格鮮明的單幅人物畫無都使人印象深刻。

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的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古代印度騰雲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

在敦煌壁畫中所描繪的當時的一些社會生活場景,反映了我國古代狩獵、耕作、紡織、交通、作戰以及音樂舞蹈等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各個方面的內容。壁畫中各類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歷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飾資料。壁畫中所繪的大量的亭台、樓閣、寺塔、宮殿、城池、橋梁和現存的五座唐宋木結構檐,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形象圖樣和寶貴資料。我國的雕塑和繪畫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美術史上記載許多著名畫家的作品多已失傳,敦煌藝術的大量壁畫和彩塑為研究我國美術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廢,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以後,又受到人們的注意。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圓籙發現"藏經洞",洞內藏有寫經、文書和文物四萬多件。此後莫高窟更為引人注目。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遺書、文物一萬多件。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洞中揀選文書中的精品,掠走約5000件。1910年藏經洞中的劫餘寫經,大部分運至北京,交京師圖書館收藏。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處,弄走約600件經卷。1914年俄國人奧爾登堡又從敦煌拿走一批經卷寫本,並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特製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這些盜竊和破壞,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損失。

中國從四十年代起成立了莫高窟的學術研究和保護機構;六十年代對石窟進行了全面的加固;八十年代開始,莫高窟進入了現代科學保護時期。
http://www.cctv.com/geography/shijieyichan/sanji/mogaoku.html

http://www.white-collar.net/wx_author/y/yuqiuyu/010.htm

莫高窟為何修建在斷崖上?
http://www.hsm.com.cn/node2/node116/node1486/node2420/userobject6ai262037.html

作品相關 敦煌莫高窟資料

甘肅敦煌莫高窟
在甘肅省敦煌市鳴沙山東麓的崖壁上,長長的棧道將大大小小的石窟曲折相連,洞窟的四壁盡是與佛教有關的壁畫和彩塑,肅穆端莊的佛影,飄舞靈動的飛天……庄嚴神秘,令人屏聲斂息。

這里,便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莫高窟。

公元前二世紀,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開了通向中亞、西亞的陸上交通「絲綢之路」。千百年來,碧天黃沙的絲路貫通著中西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而敦煌,地處絲路南北三路的分合點,當年曾是一座繁華的都會,貿易興盛,寺院遍布。以藝術形象宣傳思想的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後,與中華傳統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遺產,其中以莫高窟為主體的敦煌石窟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好。

1987年12月,甘肅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甘肅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其中位於甘肅省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的莫高窟,俗稱千佛洞,是敦煌石窟的代表。

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 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 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 飛天4000餘身, 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 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 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二十世紀初又發現了藏經洞(莫高窟第17洞),洞內藏有從4—10世紀的寫經、文書和文物五、六萬件。 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的注意, 形成了著名的敦煌學。

敦煌石窟藝術中數量最大,內容最豐富的部分是壁畫,最廣泛的題材是尊像畫,即人們供奉的各種佛、菩薩、天王及其說法相等;佛經故事畫,是以佛經中各種故事完成的連環畫;經變畫,是隋唐時期興起的大型經變,綜合表現一部經的整體內容,宣揚想像中的極樂世界;佛教史跡畫,表現佛教在印度、中亞、中國的傳說故事和歷史人物相結合的題材;供養人畫像,即開窟造像功德主的肖像,這是一部肖像史。

在莫高窟各個時代的壁畫中,有反映當時的一些生產勞動場面、社會生活場景、衣冠服飾制度、古代建築造型以及音樂、舞蹈、雜技的畫面,也記錄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事實,為研究4世紀到14世紀的中國古代社會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莫高窟的壁畫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盛唐時期的壁畫水平最高。供參觀的洞窟較有影響的是96窟、17窟、130窟、158窟、259窟、285窟、200窟、428窟等。

西文學者將敦煌壁畫稱作是「牆壁上的圖書館」。

莫高窟的開鑿始於公元366年。據記載,一位德行高超的和尚樂囫柱杖西遊至此,見千佛閃耀,心有所悟,於是,鑿下第一個石窟。從十六國到元朝,石窟的開鑿一直沿續了十個朝代,1500年,至今,樂樽的那個石窟早已無法分辨得出,而莫高窟經過風沙侵蝕仍保存著十個朝代的750多個洞窟,窟內壁畫四萬五千平方米,彩塑三千餘身和唐宋窟檐木構建築五座。此外,還有藏經洞發現的四、五萬件手寫本文獻及各種文物,其中有上千件絹畫、版畫、刺綉和大量書法作品。如果把所有藝術作品一件件陣列起來,便是一座超過二十五公里長的世界大畫廊。

莫高窟的彩塑多屬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盤事跡的造像。因為莫高窟的岩質疏鬆,無法進行雕刻,工匠們用的是泥塑。唐朝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來,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為珍貴難得。

另外還有民族傳統神話題材及各種各樣的裝飾圖案。從壁畫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階層的各種社會活動,如帝王出行、農耕漁獵、冶鐵釀酒、婚喪嫁娶、商旅往來、使者交會、彈琴奏樂、歌舞百戲……世間萬象,林林總總。

莫高窟作為藝術的寶庫,不同時代的藝術風尚在這里匯集成斑斕景觀。敦煌唐代藝術代表了中國佛教藝術最璨爛的時代,外來的藝術與中國的民族藝術水乳交融,敦煌唐代藝術空前豐富多彩。那雄偉渾厚高達十幾米的巨大佛像;靈巧精緻僅有十餘厘米的小菩薩;場面宏大、人物繁密的巨幅經變;形象生動、性格鮮明的單幅人物畫無都使人印象深刻。

飛天,是佛教中稱為香音之神的能奏樂、善飛舞,滿身異香而美麗的菩薩。唐代飛天更為豐富多彩,氣韻生動,她既不像希臘插翅的天使,也不象古代印度騰雲駕霧的天女,中國藝術家用綿長的飄帶使她們優美輕捷的女性身軀漫天飛舞。飛天是民族藝術的一個絢麗形象。提起敦煌,人們就會想到神奇的飛天。

在敦煌壁畫中所描繪的當時的一些社會生活場景,反映了我國古代狩獵、耕作、紡織、交通、作戰以及音樂舞蹈等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各個方面的內容。壁畫中各類人物形象,保留了大量的歷代各族人民的衣冠服飾資料。壁畫中所繪的大量的亭台、樓閣、寺塔、宮殿、城池、橋梁和現存的五座唐宋木結構檐,是研究我國古代建築的形象圖樣和寶貴資料。我國的雕塑和繪畫已有數千年的歷史。美術史上記載許多著名畫家的作品多已失傳,敦煌藝術的大量壁畫和彩塑為研究我國美術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莫高窟在明代一度荒廢,至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以後,又受到人們的注意。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圓籙發現『藏經洞『,洞內藏有寫經、文書和文物四萬多件。此後莫高窟更為引人注目。1907、1914年英國的斯坦因兩次掠走遺書、文物一萬多件。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從藏經洞中揀選文書中的精品,掠走約5000件。1910年藏經洞中的劫餘寫經,大部分運至北京,交京師圖書館收藏。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從王道士處,弄走約600件經卷。1914年俄國人奧爾登堡又從敦煌拿走一批經卷寫本,並進行洞窟測繪,還盜走了第263窟的壁畫。1924年美國人華爾納用特製的化學膠液,粘揭盜走莫高窟壁畫26塊。這些盜竊和破壞,使敦煌文物受到很大損失。

中國從四十年代起成立了莫高窟的學術研究和保護機構;六十年代對石窟進行了全面的加固;八十年代開始,莫高窟進入了現代科學保護時期。

-------------------------------------

歷史:

十六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戰火四起,百姓流離失所,而河西成為相對穩定的地區。中原大批碩學宿儒和百姓紛紛背井離鄉,逃往河西避難,帶來了先進的文化和生產技術。尤其漢魏傳入的佛教在敦煌空前興盛。敦煌是佛教東傳的通道和門戶,也是河西地區的佛教中心。河西各地的佛門弟子多來此地研習。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樂尊和尚在三危山下的大泉河谷首開石窟供佛,莫高窟從此誕生了。之後,開窟造佛之舉延續了千百年,創造了聞名於世的敦煌藝術。

北魏滅了北涼,統一了北方,占據了河西。這個時期,敦煌比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佛教隨之盛行。北魏在莫高窟開鑿洞窟13個。

隋朝的建立,結束了西晉以來三百餘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隋文帝收復河西時,相繼平息了突厥、吐谷渾的侵擾,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與繁榮。隋文帝平定了南方割據政權後,將 一批南朝貴族連同其部族遠徙敦煌充邊,給敦煌帶來了南方的文化和習俗。這樣,南北漢文化在敦煌融為一體,使敦煌的地方文化更加富有明顯的特色。隋文帝崇信佛教,曾幾次下詔各州建造舍利塔。詔命遠至敦煌。在最高統治者的提倡下,隋代雖存在了短短的37年,但在莫高窟開窟竟有77個,且規模宏大,壁畫和彩塑技藝精湛,同時並存著南北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風格。

唐朝初期,在河西設肅、瓜、沙三州。河西全部歸唐所屬。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李世民一舉鏟除東西大道上以西突厥為主的障礙,確保了絲路之路的暢通。唐代的敦煌同全國一樣,經濟文化高度繁榮,佛教非常興盛。莫高窟開窟數量多達1000餘窟,保存到現在的有232窟。壁畫和塑像都達到異常高的藝術水平。

唐朝興起的時候,我國西南部的吐蕃王朝日益強盛。安史之亂以後,唐王朝由鼎盛開始走向衰落,從此一蹶不振。吐蕃乘虛進攻河西,攻陷了涼州、甘州、肅州、沙州等地,自此,吐蕃統治了全部河西長達70多年。吐蕃也信佛教,莫高窟中唐洞窟中保存了大量吐蕃時期的壁畫藝術,藏經洞內保存了大量的吐蕃文經卷。

11世紀初,西北地區的黨項族開始興起,逐步強大。公元1028年取勝甘肅回鶻,繼而攻陷瓜州、沙州,稱霸河西。於1038年建立了西夏王朝。在西夏統治敦煌的一百多年間,由於重視經濟發展,使敦煌保持著漢代以來民物富庶,與中原不殊的水平。西夏統治者崇信佛教,不排斥漢文化,在文化藝術方面也有大的發展。至今,莫高窟和榆林窟保存著大量豐富而獨特的西夏佛教藝術。舉世聞名的「敦煌遺書」即在西夏統治時期(公元1036年)封藏於莫高窟第17窟內。

1227年,蒙古大軍滅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區歸元朝所有。元朝遠征西方,必經敦煌。當時瓜、沙二州屯兵濟濟,營寨櫛比,屯墾農兵遍布黨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現出經濟文化繁榮的景象,和西域的貿易更加頻繁。元朝統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開造得以延續。現存元代洞窟約10個。自元朝以後,千里河西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後,修築了嘉峪關明長城,重修了肅州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閉鎖嘉峪關,將關西平民遷徙關內,廢棄了瓜、沙二州。此後二百年敦煌曠無建置,成為「風播樓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別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所以說閉關鎖國是註定必然失敗的。

------------------------------------

敦煌藏經洞被發現,是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有一位叫王圓籙的道士,雲游化緣投宿於143窟,便在那裡居住了下來。王道士無意中發現一道用土磚封住的門,他用力打開,是一個小洞,有一丈多寬,洞里有無數的白色包裹,排列得非常整齊。他打開一看,每一包里有經十卷,其他還有佛幀綉像,平鋪在白包下面。這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四月二十七日的事情。一個道士卻住在佛窟中,從而撕開了敦煌百年的傷痛史,這不知道是不是佛教所說的緣分呢。

王道士很機詐,他想拿這些經捲去換錢。於是,他私下裡就運幾箱經卷至酒泉,獻給安肅道道台廷棟。廷棟也不知道這些經卷的可貴,王道士很沮喪,他把一箱經卷扔在酒泉,只好帶著其餘經卷,化緣回去。

後來,有一個英國探險家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 1862—1943)原籍匈牙利、移民英國而為印度官員,由印度總督派到新疆來調查西北地理,他聽到這件事,就借調查地理為名,帶了一個翻譯悄悄地到敦煌去了。

斯坦因見到王道士,甜言蜜語,並說:「只要你答應下來,給你白銀三百兩。」王道士最初不敢答應,當他看到白銀,就一口答應了。斯坦因所看到的寶藏,大約有三種,第一種是用堅硬的紙張所寫的漢文佛經。第二種是藏文寫本。第三種,也是斯坦因最高興的,是一些古畫,絹上畫的全是美麗的佛像,顏色調和,鮮艷如新 。

他們怕外人知道,盜寶工作每天在晚上進行搬運,他們連續盜了七個晚上,完整的經卷二十四箱近萬卷,完好的絹畫和絲織品等五箱近五百卷,斯坦因雇了四十多頭駱駝才能運走。相隔7年後,斯坦因再次混入敦煌,又騙走了王道士私藏起來的570卷敦煌文物。這些經卷,斯坦因將它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留在印度,成立西域博物館,而精品則入藏倫敦的大英博物館。這件事情轟動國外,其他的外國盜竊者和中國官僚接踵而來

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法國人。於1908年7月到了莫高窟,將藏經洞中遺物全部翻檢,選取精華,廉價騙購大量藏經洞中文獻精品和佛畫、絲織品,總數約一萬余件,現分藏於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和集美博物館。伯希和曾為法國中國學權威沙畹的高足,當時雖只有27歲,卻懂得漢、俄、藏、突厥等13種文字,所盜的寶者數量中雖不及斯坦因多,卻是價值最高的,他精心挑選並盜走的遺書是最精華的部分,有許多孤本。

1911年10月,日本大谷「探險」隊的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非法用低價換取了469卷寫本和 精美唐代彩塑兩尊。

1911年俄國人鄂登堡率團至莫高窟,盜走經卷一批。

在眾多的向敦煌探取手取寶的人當中,有一個姍姍來遲者,他就是美國哈佛大學福格藝術博物館東方部主任 華爾納。他於1923年到達莫高窟,但這時的藏經洞已空了,再沒有什麼文書可取了,於是,他把目標轉移到了那些不能移動的塑像和壁畫上。用塗有粘著劑的膠布剝取了第320、321、328、329、331、335、372各窟壁畫26方,共計3.206萬平方公分。其中初唐畫有漢武帝遣博望侯張騫使西域迎金佛等,有關民族歷史與中國佛教史重要故事內容的壁畫多幅,及328窟通高120公分盛唐最優美的半跪式觀音彩塑。這批珍貴的藝術品現藏美國哈佛大學福格博物館。

不要以為被盜走的壁畫就能很好地保存於世上,撕下來的時候就有不少被破壞了,還有運輸 、戰爭、盜竊等的損毀,損失的比盜走的更嚴重,而且是毀滅性的。區區的一個愛神維娜斯雕像無法復原的斷臂都讓全世界惋惜不已,而這里是幾十幅精美的壁畫,我們卻永遠無法知道它們原來的面目了。

在藏經洞陳列館展出的只有19件文獻真品,其它43幅美術品全部是電腦噴繪的復製品,還有49件海外文獻藏品圖片,因為原件都流失於海外近100年了。

http://cache..com/c?word=%C4%AA%B8%DF%3B%BF%DF%3B%B5%C4%3B%D7%CA%C1%CF&url=http%3A//%2E%2Ecom/question/15628179%2Ehtml&b=20&a=1&user=

J. 莫高窟的歷史故事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大泉溝河床西岸,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是我國三大石窟藝術寶庫之一。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

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質不適雕刻。

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為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為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為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為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為一體。莫高窟是現存規模最龐大的「世界藝術寶庫」。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藝術的特點表現在建築、塑像和壁畫三者的有機結合上。窟形建制分為禪窟、殿堂窟、塔廟窟、穹隆頂窟、影窟等多種形制。

彩塑分圓塑、浮塑、影塑、善業塑等。壁畫類別分尊像畫、經變畫、故事畫、佛教史跡畫、建築畫、山水畫、供養畫、動物畫、裝飾畫等不同內容。

系統反映了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個朝代及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各個方面,成為人類稀有的文化寶藏。

自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中發現五萬多卷宗教和世俗文書後,敦煌藝術震撼了整個世界,「敦煌學」已成為世界性的顯學,可惜由於當時主持莫高窟的王道士愚昧無知。

這些寶藏幾乎被悉數盜往國外。現在莫高窟對面的三危山下,由日本捐資。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藝術陳列中心,仿製了部分原大洞窟,使遊客在莫高窟的觀賞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為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為天宮伎樂。

下部為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鴿、捨身飼虎、九色鹿捨己救人等。隋唐為莫高窟全盛時期。

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為中心佛壇,組像同前。唐出現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

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為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

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莫高窟的藝術是融建築、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我國、也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藝術寶庫。

(10)莫高窟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敦煌莫高窟傳說故事:

佛成道之前的修行事跡,稱為「本生故事」。在敦煌莫高窟二五四窟(北魏)北壁的壁畫中,用繪畫的形式描述了屍毗王「割肉救鴿」的事跡,只畫了割肉和過秤兩個情節。

屬莫高窟最早的連環故事畫之一。早在釋迦牟尼佛的前身,為屍毗王時,慈悲仁厚,廣行菩薩道,唯求作佛。帝釋和毗首羯磨為試探屍毗王的慈悲與道心,就相約化成老鷹和鴿子。

演出獵食逃命記。鴿子躲入國王臂彎,老鷹疾飛猛追前來;國王表明救護一切眾生的決心,老鷹抱怨道:「您渡一切眾生,難道我不在一切眾生之內嗎?為何唯獨不受您的悲憫而搶奪我的食物?」

國王說:「我曾發願,若有眾生前來投奔歸附,必當保護。你需要什麼食物?盡管說,我也一定滿你的願。」老鷹毫不客氣,直索「新殺熱肉」國王深思,「這就難了,不殺生,如何取得呢?

想我這身軀,老病死之後,轉瞬間即腐敗臭爛,既然老鷹要,就布施給它吧!」於是國王喚人拿刀,自己割下大腿肉給老鷹。不料老鷹竟然還要求:「我要你肉的重量與鴿子相當。

斤兩可別騙我呀」國王又命左右拿來天平,讓鴿子停在一端、另一端擺國王割下的身肉。奇怪的是,此時鴿子重量急遽增加,國王身肉相對變輕。全身肉幾乎割完了,還是小鴿子重。

國王菩薩決心舍盡全身,以求與鴿子等重,於是奮力掙扎要爬上天平。鮮血淋漓、顫抖搖晃的身軀,連老鷹看了也不忍。「大王,您這是何苦?鴿子還我就得了。」

國王堅持悲願,以手攀爬秤子,不料一使力,肉盡筋斷,失控摔跌在地,卻再度起身上秤。其心堅定無悔,感得大地震動、枯樹生華,天降香雨、天女歌贊此菩薩必當成佛。

國王便作誓願,「我割肉血流,不嗔不惱,一心不悶以求佛道者,我身當即平復如故。」霎時,身體恢復完好如初。人天見之,皆大悲喜。釋迦牟尼佛於是圓滿布施波羅密。

原來,白鴿是帝釋天變的,老鷹是毗首翔摩變的。他們用這種方法來考驗屍毗王對佛、對普度眾生的堅定至誠。

閱讀全文

與莫高窟名字的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岩名字寓意 瀏覽:278
製作名字的軟體叫什麼 瀏覽:460
好聽的游戲情侶名字大全 瀏覽:856
姓名帶薇的女孩名字 瀏覽:861
冬櫻開頭名字 瀏覽:168
晞彤這個名字寓意 瀏覽:446
貓咪名字大全phpwind 瀏覽:958
李性四個字的名字 瀏覽:956
lol好聽的名字 瀏覽:909
善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295
張翊澤名字打分 瀏覽:389
帶瑾的女孩高雅名字 瀏覽:886
2016女孩名字大全及寓意 瀏覽:170
三個字酒店名字 瀏覽:658
1999年12月18男孩名字 瀏覽:807
自己名字的含義作文 瀏覽:267
貸款公司小組名字大全 瀏覽:13
古代宮賦名字 瀏覽:934
四個人的微信群名字 瀏覽:300
怎麼看名字五行缺啥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