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桐城市鄉鎮名稱的由來
趙州泉址在桐城市城郊投子山觀音亭下,泉水依石而出,淙淙有韻,甘洌清醇。泉旁勒石篆書陰刻「古泉」二字,筆力蒼勁古樸。關於趙州泉的由來,還有一段傳說。
相傳,唐朝趙州和尚雲游四方,慕名來到投子山,卓錫投子寺弘揚佛法。當時正值大旱,寺中眾僧飲水困難,苦不堪言。一天,趙州和尚端坐蒲團之上,手捻佛珠,口念佛經。良久,他驀地高舉錫杖,用力向一堆鬆散的沙土刺去,錫杖如飛,直插土中。
過了一會兒,趙州和尚拔出錫杖,一股清泉竟汩汩而出,咕嚕有聲。當沙土被泉水沖刷過後,一個泉眼傍石露出。僧徒見狀大喜,紛紛合掌而誦「阿彌陀佛」,嘆服佛法無邊,救苦救難。趙州和尚走後,寺僧為感其恩德,將此泉取名「趙州泉」,又因他飛錫得泉,故又稱為「卓錫泉」。後來又立碑刻「古泉」以志之。現在,趙州泉舊址依稀可見,古碑尚存。
② 孫鎮鎮名字的來歷
孫鎮鎮名字的來歷,人的名字的來歷是沒法告訴大家的。
③ 玉都鎮的名稱由來
玉都因玉都境內的九天聖母娘娘廟得名,歷史悠久,農耕文化積淀深厚,境內有王寨牟楊仰韶古文化遺址,太陽墩東漢烏氏縣遺址,有端賢村唐槐,還有1948年解放戰爭甘腿梁戰役戰場遺址,古風猶存的玉都九天聖母娘娘廟和涇川回山王母宮遙相輝映。
這座九天聖母娘娘廟自明朝開始就已經存在,曾經是玉都鎮的經濟文化商業中心,名揚大江南北。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大躍進鏟除封建迷信思想,拆毀了廟宇從此便荒涼了一段時日,在2002年時,本地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人,便決定要修復廟宇傳揚道教文化,歷經13年風風雨雨,他四處籌款募捐,終於修建成了現在的玉都九天聖母娘娘廟,為玉都鎮的文化色彩染上了靚麗的光彩。
這老人當地人稱「狀元」,13載春秋,13載辛苦,他卻不求任何回報,只是為了讓本地的這份文化能夠繼續傳揚,這般精神無不令人敬佩,也正是當之無愧的余老狀元!
④ 誰知道伊寧縣各個鎮名字的由來
伊寧縣轄2個鎮、16個鄉(包括1個民族鄉):吉里於孜鎮、墩麻扎鎮、胡地亞於孜鄉、吐魯番於孜鄉、喀拉亞尕奇鄉、愉群翁回族鄉、阿熱吾斯塘鄉、英塔木鄉、巴依託海鄉、維吾爾玉其溫鄉、薩木於孜鄉、喀什鄉、麻扎鄉、溫亞爾鄉、阿烏利亞鄉、曲魯海鄉、武功鄉、薩地克於孜鄉。縣境內有:青年農場、多浪農場、兵團農四師七十團、農四師拜什墩農場。縣人民政府駐吉里於孜鎮。
吉里於孜鎮
代碼:654021100轄5個社區、6個村委會:東一區社區、東二區社區、西一區社區、西二區社區、城西社區、吉里於孜村、五道橋村、墩買里村、和田買里村、上肉孜買提於孜村、下肉孜買提於孜村。
墩麻扎鎮
代碼:654021101轄4個村委會:墩麻扎村、阿熱買里村、阿孜尕勒買里村、托海村。
吐魯番於孜鄉
代碼:654021201轄4個村委會:吐魯番於孜村、上吐魯番於孜村、下吐魯番於孜村、克伯克於孜村。
胡地亞於孜鄉
代碼:654021200轄9個村委會:胡地亞於孜村、下胡地亞於孜村、奧爾曼村、喀尕勒克買里村、闊坦塔木村、上他郡村、博斯坦村、下他郡村、蓋買村。
武功鄉
代碼:654021216轄4個村委會:武功村、上武功村、莫洛托乎提於孜村、巴熱提買里村。
薩地克於孜鄉
代碼:654021217轄2個村委會:薩地克於孜村、下薩地克於孜村。
曲魯海鄉
代碼:654021215轄6個村委會:曲魯海村、吾日勒克村、賽買里村、皮亞孜村、尤喀克塔木村、上皮亞孜村。
溫亞爾鄉
代碼:654021213轄7個村委會:上溫亞爾村、維吾爾布力開村、下溫亞爾村、賀加希村、上伊地力於孜村、多浪村、依地力於孜村。
麻扎鄉
代碼:654021212轄6個村委會:麻扎村、協合買里村、帕勒特外村、塔爾村、阿熱買里村、博爾博松村。
喀什鄉
代碼:654021211轄8個村委會:圖地於孜村、賽皮爾村、喀拉巴格村、石橋村、拜什墩村、其巴爾吐別克村、托提溫村、加爾蘇村。
薩木於孜鄉
代碼:654021210轄8個村委會:薩木於孜村、撒拉村、十三戶村、下十三戶村、下薩木於孜村、英阿瓦提村、艾希熱普村、克其克布拉克村。
維吾爾玉其溫鄉
代碼:654021209轄7個村委會:維吾爾玉其溫村、上阿山於孜村、阿山於孜村、阿同村、克什拉克塔木村、英阿亞提村、下阿同村 。
巴依託海鄉
代碼:654021208轄12個村委會:塔依爾於孜村、喀勒其塔木村、阿熱溫村、其格勒克麻扎村、也台溫村、下也台溫村、薩克於孜村、茶依其溫村、下薩克於孜村、下喀勒其塔木村、下阿熱溫村、熱瓦村。
英塔木鄉
代碼:654021207轄9個村委會:喀拉蘇村、英塔木村、阿克塔木村、包爾其村、包爾其玉其溫村、夏合勒克塔木村、木拉提村、托萬克塔木村、托萬克溫村。
阿熱吾斯塘鄉
代碼:654021206轄12個村委會:古庫熱提曼村、阿熱吾斯塘村、依孜別克塔木村、奧依曼巴依託海村、庫孜列克村、喀拉墩村、布拉克貝希村、庫台曼村、托萬克村、海勒潘買里村、吐格曼貝希村、阿勒台溫村。
喀拉亞尕奇鄉
代碼:654021202轄6個村委會:喀拉亞尕奇村、潘津布拉克村、喀贊其村、吉爾格朗村、胡吉爾特村、奧依曼布拉克村。
阿烏利亞鄉
代碼:654021214轄5個村委會:庫魯斯台村、阿烏利亞村、哈薩克布力開村、克孜勒布拉克村、托遜村。
愉群翁回族鄉
代碼:654021205轄15個村委會:愉群翁村、拜什溫村、下拜什溫村、伊克溫村、買買亞村、托乎其於孜村、斯拉木於孜村、阿勒推村、下皇工村、托庫孜塔拉村、皇工村、上阿不拉什村、阿不拉什村、下阿不拉什村、新戶村。
⑤ 瀏陽各鄉鎮的名稱來歷
以下信息來自網路,但是作為瀏陽人可以明白跟你說,這裡面涉及故事的方面,全部都是偽造的,是穿鑿附會的,是編造的,比如【荷花】。
【淮川】淮川前身即瀏陽城關鎮。沿用古名「淮川鎮」為淮川街道辦事處,因域內有淮川河而名。
【集里】因集里橋得名。集里橋原名七里橋,因離瀏陽城區七里路而得名,後諧音為集里橋。
【荷花】相傳,很久以前,南市街南郊住著一個草葯郎中,名叫楊孝,對母親十分孝順。一次出診,因搶救病人兩天兩夜,等治好病人,買一根他娘很害歡吃的蓮藕回到家,他的娘已死在床上,鄉鄰幫他將娘安埋歸山後,楊孝肩背三尺蓮藕,跳進南市街街口清水塘里。鄉親們撈了他很多天一直沒撈到,六月初六那天,塘中長出一朵鮮艷的荷花。鄉鄰為懷念他,將這塊地方取名為「荷花」,將這口塘取名為「藕塘」。這口塘里生長的藕,比一般藕中間多一隻眼,這隻眼人們稱為孝敬父母的「孝心眼」。
【關口】關口境內有一條泉塘河,流經水口山和高長尖之間,其地狹窄,有如險關隘口,因此取名關口。
【溪江】溪江因境內有一溪水,發源於棉花、道源山麓,名叫溪江,於炭棚流入大溪河。溪江因此得其名。
【古港】古港是因為原為瀏陽重要港口之一,因歷史悠久,故名古港。
【高坪】高坪集鎮原在江邊埠,距今龍泉井約1里。明末時因山洪暴發,全部沖毀。後來遷於現址。因此地高闊平坦,便取名高坪。高坪集鎮為楊潭、石灣、船倉、高坪四地的經濟中心。原來這四個地方各為鄉的行政單位。現在合並為高坪鎮。
【三口】三口又名三口塅,因地處大塅,四周環山,地勢北高南低,發源於北面高山的寶蓋河、嚴坑河、小湘河流入塅中,匯合於南面的石泉,然後流入大溪河。「三口塅」就是以三道河口而得名。三口是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老蘇區,二萬多人口中,先後有354位烈士為革命獻身。革命志士,一代名將饒子健、劉子奇、孔誠均誕生於此。
【沿溪】沿溪的地名來源於沿溪橋。沿溪橋始建於宋代,明清均有修葺,由原來的九拱改為七拱。原有橋碑,碑石上刻有「一輪明月,沿江千古照;九曲拱橋,溪水四時通。」橋名取對聯中的「沿」和「溪」命名。
【官渡】元朝初年,官渡曾為瀏陽縣治,名曰:「居仁鎮」,後名:「居陵鎮」。相傳元代有一騎馬官吏,到此呼渡過河,因船夫行動遲緩,官吏一氣之下,策馬過河,故改名「馬渡」。明代後改名「官渡」,並一直沿用至今。
【永和】相傳永和原名奔埠市,或者般步市。宋末元初時,經歷災荒、瘟疫、兵燹,已無人煙。後來歐、柳、唐、卜四姓由長沙遷此,插草為標,將地名改為永和市,取永遠和好之意,沿用至今。
【七寶山】七寶山鄉位於瀏陽市東部,因歷史上盛產鉛、鐵、硼砂、青礬、膽礬、土磺、鹼石等「七寶」而得名。
【達滸】達滸地名的來歷是這樣傳下來的。相傳在元朝以前,這里沿河兩岸住著不少人家,世代以農業為主,有的兼營商業。河中有一踏水橋,溝通兩岸。有時河水上漲,需踏水而過。後來,人們希望此地興旺發達,加之大家都瀕臨水邊(水邊,滸的意思)而居,因此命名為「達滸」,沿用至今。
【大圍山】大圍山屹立於湘贛邊界,周圍300里。山的主峰七星嶺為瀏陽最高峰。根據清嘉慶一統志記載:大圍山「崗巒圍繞,盤踞三縣,因名大圍」。大圍山鎮因山而命名。中國革命史、毛澤東軍事生涯,在大圍山寫下了濃墨重彩一筆。秋收起義到家市會師,經歷了白沙大捷、東門失利、上坪轉兵的三部曲都在大圍山。
【張坊】張坊古稱洞溪市。明洪武年初,一支張姓移民自江西修水遷徙至此,繁衍生息,成為望族。至明永戊子年(1408),族中有叔、侄二人同登鄉榜,特建青雲坊以示表彰,就有張家坊之稱。
【小河】因位於大圍山東,七星嶺下,是小溪河的中段,故稱「小河」。
【澄潭江】澄潭江因境內澄潭江集鎮居南川河畔有一深潭,河水澄澈,故名澄潭江。另外有一說法是:南川河,上從沿潭灣起,下至大瑤伍家洲潭,在澄潭江境內長35華里,共有28座潭,因潭多而得名冗潭江,河水長年澄清見底,清朝末年演變為澄潭江。1995年撤區並鄉後,由原澄潭江、大聖、山下三個鄉鎮合並而成。
【中和】中和的雲居山下,山谷內有一座雄偉的石拱橋,橋建好後,當時以儒家中庸之道「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意而取名中和橋,以象徵和衷共濟,萬物欣榮。中和地名因此沿用橋名而來。
【文家市】相傳明末清初,文姓聚居於此,開設店鋪,逐步形成圩場集市,文家市由此得名。1995年撤區並鄉,原文家市區的文家市鄉和岩前鄉,合並為現在的文家市鎮。
【大瑤】明清時期,大瑤地區制陶業發達,陶窯林立,以生產水缸類陶器聞名,因得名「大窯」,後因「窯」與「瑤」同音,「瑤」的意思有「美玉,喻美好,珍貴,光明潔白」,到清雍正年間正式雅化為「大瑤」。
【楊花】
【金剛】因境內有千年古剎――唐石霜寺,寺內塑金剛神像而得名。
【葛家】
【太平橋】相傳清朝時,當地有一名叫鄧朝海之人,自費重修石橋一座於門前小河上,因渴望太平,故將此橋取名為太平橋,太平橋因此而得名。
【棖沖】棖沖集鎮位於楊家、東灣兩山沖之口,原來盛產橙子,這里叫「橙沖」。因古 「棖」 字與「橙」字同音同義,所以又名為棖沖。
【鎮頭】相傳明末時候,現在的鎮頭市是鄭姓集居,叫鄭家灣。後來,鄭姓在此開設店鋪,改名為鄭家市。隨著地方人口增多,其他姓氏逐漸遷入,市場繁華。但鄭姓依仗土著,不許外姓在此經營。到了清代,一縣令來到鄭家灣察訪,群眾控告鄭氏的霸行。縣令裁決:不能一姓壟斷市場,責令地名改為鎮頭市。雖然諧音「鄭」,但意義不同了。二百多年來,逐漸形成了集市。鎮頭地名沿用下來。
【普跡】普跡鎮位於瀏陽市西部,境內原有萬壽宮,廟內祀「靈感普濟之神」許遜,故名普濟市,後因諧音演變為普跡市。普跡鎮於1993年批准建鎮,與原金江鄉合並為普跡鎮。
【官橋】官橋之名源於鎮內的一座叫「官橋」的橋名。官橋是清代張淑修初建,其子諦先重修,因望陞官而取名。地名隨橋名而定。
【柏加】自元人屠戮漢人以後,原來的柏加只有八家老土百姓,八姓故名八家莊,經發展繁衍,約有百家之眾,乃名百家莊。又街東有處名花園里,柏樹尤多,蔚然成林,遂俗稱為柏嘉山。
【洞陽】洞陽在撈刀河中游南岸。在九溪洞出口處有一集鎮,鎮上居民多姓歐陽,因此取名「洞陽市」。洞陽地名也由此而來。洞陽山與南嶽衡山一樣高。洞陽是一個「別有洞天」的地方。很多人稱這里是世外桃源,但這個比喻還稍稍有些低估了,這可是道家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十四洞天。相傳被隋煬帝敕封為道教法門聖地,洞陽山被封為全國第24洞天。唐朝一代道教宗師司馬承禎在其著作《天地宮府圖》中即提到三十六洞天,關於洞陽山的描述是:「第二十四洞陽山洞,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洞陽隱觀天。在潭州長沙縣,劉真人治之。」而在後世對洞陽山具體地理位置的描述中,一般會加上「今湖南瀏陽縣西北」。
【永安】永安市以前叫潦滸市。好多年以前,有個去長沙赴任的楊知府途經古潦滸市時,停下用餐。餐畢,他向當地人打聽這地方叫什麼地名。當地人回答:這里是潦滸市。楊知府一聽,心中一驚:當地人說的是:潦滸市,可他聽到的是:老虎市。前任知府姓朱,任期沒滿就下了,現在我姓楊。這老虎市就在長沙城門外,虎吃豬;現在我姓楊——虎同樣是要吃羊的,太不吉利。匆匆上路進長沙赴任,上任的第一件事,仍惦著那潦滸市的地名問題。為了吉利,他就以知府的名義下令:以後任何人不得叫該地為潦滸市,而改叫永安市:以取永遠平安之意。從此,永安市就一直沿用至今。
【北盛】北盛自古有「北盛倉」之美稱。據史料記載,清康熙初期,即十七世紀六十年代,瀏陽縣政府在瀏陽東南西北四鄉各建一個糧倉,分別命名為東豐、南盈、西滿、北盛,取五穀豐登、糧食滿倉的意思。自此,北盛倉作為地名沿用至今已經300多年了。
【沙市】沙市因駐地沙市街命名。歷史上的沙市街,周圍多砂石,古縣志上記載原名為「砂石街」。後來因當地土話「砂石」與「沙市」諧音,逐漸演變為沙市,沿用至今。歷為行政駐地。
【淳口】淳口原來叫龍口、神口。龍口、神口、淳口的演變都與域內的主幹河相關。河水從瓶頸似的鰲江口注入撈刀河。其地形貌似龍的口腔,叫龍口。周圍的平原叫龍口塅。東部為上龍口,西部為下龍口。河被命名為龍河。古時,龍河屢屢發生洪澇乾涸,偶然求得風調雨順,人們認為是龍河顯靈,是一條神龍。於是人們就將龍改為神,稱神口。解放後,大力興修水利,神河水澆灌著肥沃的田野,從此旱澇保收,水旱無憂。人們根據「淳」字有「澆灌」的意思,又有清秀的含義,希望清秀的神河長期澆灌田野。慢慢地在口頭上將地名「神口」改為「淳口」了。
【蕉溪】因蕉溪嶺得名。
【龍伏】龍伏原叫「靈官市」,即「龍伏市」,主要是北鄉土話「龍」為「靈」而形成的口語。在現在的龍伏鎮駐地的東南面有一山,好像是龍伏在地上,「龍骨」上集居著較多的人家,所以稱為「龍伏市」。
【社港】社港在清朝、民國時期叫「蓮溪」。沿用到1950年4月,後用21區代替;1954年7月,區名由數字名改為駐地名,第21區的駐地在社港市,遂改為「社港區」。「社港」這個名稱才沿用為現在的行政名稱。「社港市」這個名稱,包含三個意思。一是詞典考:社,古代是上神和祭祀土神的地方,古代社港一地上神和祭祀土神就在社港市這個地方;二是古代此地建有港口。三是這個時候社港商貿繁榮、居住人口密集,已經成為集鎮鬧市,因此全名為「社港市」。
⑥ 甘河鎮的名稱由來
「甘河」 河名、鎮名。在阿里河鎮西50多公里。甘河縱貫鎮區南部。甘河為鄂倫春語,大河之意。鎮以河得名。
相傳北魏期間,鮮卑時代,一位公主回到她祖先居住的大興安嶺進山打獵。在圍獵的過程中,公主高超的箭法射中了一頭公鹿。公鹿帶箭而逃,公主騎馬在後緊追不舍,越追越遠而脫離了隨從人員。最終公主射死了這頭公鹿,然而,公主在茫茫林海中迷失了方向。她呼喊著,在森林中越走越遠………公主在迷失方向的十幾天里,她用燒烤的鹿肉充飢,但卻很難找到水源。那時正趕上幾年大旱,幾乎所有的河流都乾涸了。渴得難忍時她只能吃野果、嚼樹葉。艱難中,公主感到死亡一步步向她走近。最後,公主在乾渴中筋疲力盡,幾乎絕望的時候,終於發現了救命的泉水。她喝著清冽甘甜的泉水,清澈的泉水汩汩而流,這是公主的生命之泉和希望之泉。公主得救後,泉水被當時北魏皇帝封為甘泉。泉水匯成河流就是今天的甘河。甘河鎮由此而得名。
⑦ 濛陽鎮的名稱由來
再說說濛陽河。濛陽河——古稱濛水,是經湔江堰分流的九大河流之一,流經丹景山、隆豐、天彭、軍樂、昇平、九尺等鎮,至濛陽場南二道橋,再下入廣漢界,經中興場南,在西城橋下合馬牧河,東匯白土河(蔣家河),東南至三水關(今三水鎮)注入清白江,全河長60.1公里。俗話說,生命之源源於水。濛陽河之水灌溉了上萬畝糧田,養育了數十萬濛陽兒女,成為濛陽河流域人民的母親河,濛陽人民永遠也不會忘記母親河。而今,有不少人只圖書寫簡便,將濛陽寫成「蒙陽」,實在是愧對母親河,愧對祖先啊!第三
按照國務院頒布的《地名管理條理》第九條規定:「各機關、團體、部隊、企業、事業單位使用地名時,都以地名機構或民政部門編輯出版的地名書籍為准。」民政部頒發的《地名管理實施細則》第二十二條規定:「機關、團體、部隊、企業、事業單位的公告、文件、證件、影視、商標、廣告、匾牌、地圖以及出版物等方面使用的地名,均以正式公布的標准地名(包括規范化譯名)為准,不得擅自更改。」所以,作為行政區劃名稱的濛陽鎮之「濛」是有法律保障的,勸君切忌圖方便,將濛陽鎮之「濛」寫成「蒙」。
⑧ 誰知道登封幾個鄉鎮名稱的來由
登封;武則天蹬嵩山封中嶽神,後漸稱登封。
告城鎮;意曰武則天登峰封神大功告成。
大金店;原指金朝金兀術修的南嶽廟(此南嶽乃是金兀術受到岳飛的阻擋,無法實現佔領五嶽的目的,於是就在這里見了假南嶽廟。)大金店原是大金殿。
東金店;在大金店東,原是金朝駐兵之地,將住大金店,又稱小金店。
穎陽;古代河之北稱陽,河之南稱陰,因在潁河北岸故得名。
石道;現
盧店;已
宣化;經
大冶;無
君召;法
送表;考
白坪;證
⑨ 張良鎮的鎮名由來
張良鎮這個名字源於西漢,因張良曾在此安營紮寨而得名。最初叫張良店,後改名留侯鎮,又易名張良鎮。起初人少蕭條,漢後逐漸發展,明代形成商埠,清代名揚豫、皖、晉、陝、冀、鄂,民國時被省府列為名鎮。新中國成立後市場更為繁榮。1992年,被河南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名鎮。
張良鎮周圍的村莊名稱也按當年留侯安營紮寨的布局來分布。張良鎮所在的張良東、西、南、北四村原合稱張良街,應為當年張良本人的大營;相傳當年漢軍駐扎此地,呂後與劉邦的其他嬪妃不合,讓劉邦不勝其煩,最後還是張良來說和,最後呂後帶著太子駐扎在張良大營的東邊,其他嬪妃就駐扎在張良大營的西面,是為東營村、西營村;
而劉邦的大寨就駐扎在東營以南,是為王營村;王營村以西、張良以南有一范庄村,據說是劉邦親信樊噲駐扎所在,後世訛傳「樊」為「范」故名,但此說已不可考;王營東北約6里為紀營,為劉邦大將紀信的大營;紀營再往東北數里為韓信街村,為韓信大營;而蕭何則駐扎在王營以北數里,與張良大寨和韓信大營連成西南-東北一線,現稱蕭何村。
張良鎮周圍其他還有許多以營、寨命名的村莊,如磙子營、張官營、虎營、薛寨、袁寨等等,相傳都是當年駐軍舊址,但具體是哪位將領已無從查證。而張良村與王營村之間有條普普通通的小河,名字卻很別致,叫「馬不跳河」,相傳是楚漢交戰,漢軍一敗塗地一路逃難至此,人困馬乏,軍馬連這一條小小的河道都無力跨越,劉邦無奈,只得下令在此安營紮寨。漢軍休整後,又得到附近豐富的給養,果然重新振作,回師出擊獲勝後,終於擺脫了潰逃的局面。後又進軍滎陽,與楚軍以鴻溝為界,相持了4年,最終得以一統天下。
這兒的人有句俗話:張良有個坑,坑中有口井。這個坑指的是二郎廟坑,井指的便是這口古井。村裡人說不上來它挖於何時,只是井壁上的青苔訴說著年代的久遠。
住在坑邊的村民馮平說:「這口井裡的水甜,大家都說是白糖水,村民家中打的都有井,可不是咸就是苦,吃不成,所以村裡人還到這里挑水吃。」村人將這口古井奉為神明,井邊還用磚砌了一個小廟。張良鎮營南村個體醫生劉永欽家保存了一塊石碑。碑文上的字體看起來還較清晰,有的似篆體,有的又似甲骨文。
劉國欽看不懂,後來找了當地幾位老教師幫忙翻譯成了現代漢字,大意為:「昔漢王巡營於張良寨,良以此地上酒貢之,王酒後神滿吟詩一首:美酒一杯神氣滿,立志要為天下雄,何懼霸王循楚地,揮動鐵臂天下平。漢王劉邦丙申年二月二日,寨民敬之,刻石記之,漢四年戊戌臘月二日。」這塊石碑是否系漢代文物,目前尚無定論,還有待於考古專家的鑒定。假如它的確源於漢代,張良在此安營紮寨、劉邦曾到此巡查就找到了有力的證據。
張良姜一直享有盛名。張良鎮種植姜的歷史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前。當地有一個流傳很廣的傳說:早在公元前206~205年,劉邦與項羽爭奪天下時,轉戰至魯山境內。當時劉邦瘟疫染身,久治不愈,當地人便獻上張良姜湯,劉邦喝下之後,一發汗竟然「湯」到病除。劉邦為此喜愛張良姜,坐上皇位之後便讓產地官吏年年朝貢。從此,張良姜名揚中原。
⑩ 安樂鎮的名字由來
安樂鎮的由來: 據說,當年劉禪被俘投降魏國後,被分到如今的安樂鎮做起來了他的被俘生活。當時的司馬集團,不是很放心他,因為姜維等的起義,讓魏國的統治岌岌可危,為了探清這位蜀國的後主的心思。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奉命前來這里探望他。
劉禪據說被俘後,縱情歌舞對於外事不理不問。一些蜀國遺臣卻一心想復國,面對這個環境。劉禪不得不裝聾作啞,就在司馬昭來了之後,與劉禪對酒賞樂。正在酒酣之際,司馬昭突然問劉禪,這里的美景與生活和以前的蜀國相比哪個好?劉禪一手持著酒杯,笑著說:「此樂間,不思蜀也!」
隨後,司馬昭回復魏國國主,劉禪的這句話。而後,劉禪就被封為「安樂王」。帶著一些蜀國的遺臣,在安樂長此定居。
後人隨改原地方名為安樂,以紀念這位蜀國最後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