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城市名稱來歷,你的家鄉名稱是怎麼來的
中國城市名稱來歷,你的家鄉名稱是怎麼來的?
1、華北和東北
天津——意為「天子的津渡」,明代永樂帝朱棣在這里率領大軍渡過海河南下推翻建文帝。
邯鄲——邯鄲意為「邯山之端」,鄲同單,「單」意思是山脈盡頭,邯鄲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秦皇島——秦始皇求仙入海之島,秦皇島是唯一用古代帝王稱號來命名的中國城市。
太原——取「廣大的平原」之意。
大同——取自「天下大同之地」,這里傳統上是農耕區的北端,毗鄰牧區。「大同」寓意族群和諧,也是最高的政治理想。
長治——長治古稱上黨,明代在此地設置長治縣,取「長治久安」之意。
赤峰——得名於城東北的褐色孤峰。
包頭——源於蒙古語「包克圖」,意思是「有鹿的地方」,包頭別稱為鹿城。
烏海——烏達與海勃灣的合稱。
大連——大連舊稱青泥窪,青泥窪居民大部分由山東遷入。大連是由山東褡褳演變而來,另一說大連來自俄語「達里尼」。
阜新——取「物阜民豐,煥然一新」之意。
盤錦——盤山和錦州各取一字而成,也取「盤根錯節,錦上添花」之意。
本溪——本溪得名於境內的本溪湖,本溪湖古稱杯犀湖,杯犀湖因「湖底上闊下窄,狀如犀牛之角」而得名,清代雍正年間因杯犀湖名稱過雅又難寫難辨,故取其諧音改稱為本溪湖。
長春——意為「長年春色的城市」。
吉林——吉林全稱吉林烏拉,滿語意思是「沿江的城市」,吉林市是中國唯一省市同名的城市。
佳木斯——佳木斯清代又稱「嘉木寺」,在滿語是「驛丞」的意思,因為佳木斯在古代地處松花江通往黑龍江江口的驛道。
2、華東
煙台——意為「狼煙升起的炮台」。
青島——因島上「山岩聳秀,林木蓊鬱」而得名,且與「琴島」諧音。
威海——明代在此地設威海衛,取「威震東海」之意。
日照——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
淄博——淄川與博山的合稱。
萊蕪——萊是植物名,俗稱灰菜,蕪指田野荒蕪,古時這里是一片荒涼的地方,故名萊蕪菏澤——菏澤也是中國沿用最古老的地名之一。
合肥——因東淝河與南淝河在此匯合而得名。
蚌埠——意為「盛產蚌珠的港埠」,蚌埠由此別稱為珠城。
宿遷——春秋時為鍾吾子國,後宿國遷都於此,宿遷由此得名。
連雲港——意為「在連島與雲台山之間的港灣」,雲台山是江蘇省的最高峰。
鎮江——唐代為鎮海軍節度使的駐地,到了宋代因地理環境的變化,此地距大海較遠,故而更名為鎮江,取「鎮守長江」之意。
無錫——先秦錫山產錫,至漢朝錫盡,故名無錫。
上海——得名於松江(即蘇州河)的一條支流上海浦,上海意為「通向大海的地方」。
金華——意為「金星與婺女爭華之地」。
寧波——寧波古稱明州,寧波得名於「海定則波寧」。
莆田——取「莆口成桑田」之意,莆田是極具閩越特色的地名,莆是由蒲字演化而來。
廈門——明代築廈門城,原作「下門」,意為'位於下方的海峽'。
龍岩——因城南的翠屏山麓有一龍岩洞而得名,龍岩是中國唯一用洞穴名稱來命名的地級市。
鷹潭——因信江南岸龍頭山下有一深潭,「急流漩其中、雄鷹舞其上」,故名鷹潭。
上饒——上饒之名得於「山郁珍奇,上乘富饒」,在古代這里是物產豐饒之地。
九江——九江名稱來源於「劉歆以為湖漢九水入彭蠡澤也」,九是古代中國人認為的最大數字,因而九江也有「眾水匯集的地方」之意。
宜春——宜春之名源於城西美泉,以其「夏冷冬暖,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
3、中南
商丘——商丘是商王朝的發祥地,傳說遠古時期這里有一座叫「閼伯台」的土丘,後來帝嚳把閼伯的封地號為商,商丘由此而得名。
開封——開封古稱汴梁,開封二字取「開土封疆」之意。
鶴壁——因相傳「仙鶴棲於南山峭壁」而得名。
焦作——焦作的名稱來自焦作村,作指的是作坊,其村民以姓焦的為主。
武漢——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相連而得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
襄樊——襄陽與樊城的合稱,襄陽以地處襄水之陽而得名,樊城因周宣王封樊穆仲於此而得名。(註:襄樊市現已改名襄陽市。)
孝感——因「東漢孝子董永賣身葬父,行孝感天動地」而得名。
黃石——黃石港與石灰窯的合稱,黃石港得名於長江岸邊的黃石磯,磯是指長江岸邊突出的岩石,因「石色皆黃」故名黃石磯。
十堰——古代此地農民為了飲水灌溉,就在這里的百二河和張灣河上修建了十個小水庫,分別取名為一堰至十堰,久而久之十堰就成了這里的地名。
長沙——因長沙星而得名,長沙由此別稱為星城,另一說長沙得名於湘江中的橘子洲,取「綿長的沙洲」之意,《路史》記載曰「少昊氏始於雲陽,胙土長沙」。
株洲——洲字取自古人以湘水兩岸為洲,株洲即出產櫧木的岸洲,株是由櫧字演變而來。
婁底——因相傳是天上28個星宿中的「婁星」和「氐星」交相輝映之處而得名。
汕頭——汕頭得名於海濱泥沙積聚而成的沙脊,由於韓江泥沙在海濱地帶的不斷沖積並在潮汐風浪的作用下,在今天汕頭老市區一帶形成一條自然的沙堤,這種沙堤就叫做汕,開端處稱為汕頭。
深圳——客家話意為「深邃的水溝」。
東莞——因境內盛產一種叫莞草的水草而得名。
清遠——意為「香清溢遠之地」。
珠海——意為「出產珍珠的海灣」,另一說珠海得名於「珠江入海」。
茂名——名稱來源於西晉道士潘茂名,後人為了紀念潘茂名用丹葯撲滅了此地的瘟疫,茂名是中國唯一以古代道士名字來命名的城市。
湛江——古代曾在湛江境內的東海島設立椹川巡檢司,湛江即由椹川演變而來,也取「湛藍的江水」之意。
香港——意為「盛產香料的海港」,另一說古時此地有一條小溪被稱為香江,香江入海沖積成的港灣即為香港。
澳門——澳在古代是泊口的意思,門是中國內河通往海洋的海峽總稱,澳門是因本地內港的媽閣廟隔海同灣仔的銀坑相望,形成的海峽像門。
桂林——取「桂樹成林」之意
百色——由壯語中原始村落「博澀寨」的名稱演變而來,意思是「洗衣服的好地方」。
河池——古時這里是一片平原,缺少大海和水,壯族的祖先莫一神就在此地修築一座山壩,並日夜灌水,終因操勞過度而逝,此地最終還是沒有形成大海,只形成了幾條河與池塘,後人為了紀念莫一神就把此地命名為河池。
玉林——玉林是由鬱林演變而來,鬱林取「鬱江兩岸森林繁茂」之意。
來賓——取「來者上賓」之意,一看地名就知道這里是個熱情好客的地方。
4、西南和西北
重慶——意為「雙重喜慶」,宋光宗先封恭王後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因而升恭州為重慶府,重慶由此得名
成都——得名於「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安龍——南明最後的都城,龍象徵皇帝,取安定皇帝,北伐成功之意。
宜賓——意為「適宜四方賓客之地」。
自貢——自流井與貢井的合稱,自貢自古以來盛產井鹽。
攀枝花——在金沙江渡口發現一株上百年的攀枝花大樹而得名。
六盤水——六枝、盤縣、水城各取一字而成。
昆明——昆明之名取自「雲南洪水退除,昆侖山南方有黎明景象」,另一說昆代表萬物生長的春天,昆明即「春光明媚」之意,昆明由此別稱為春城。
曲靖——曲靖是唐代曲州和靖州的合稱,也取蠻夷「屈服平定」之意。
玉溪——得名於珠江源頭之一的玉溪河,玉溪河因「河水澄碧透亮,如玉帶潺潺流淌在萬畝田疇之中」而得名。
昭通——昭通舊稱烏蒙,清代雲貴總督鄂爾泰望文生義曲解烏蒙為「烏暗蒙敝」,因而在請示雍正皇帝改烏蒙府為昭通府的奏章中寫到「舉前之烏暗者,易而昭明,前之蒙敝者,易而宣通」,昭通由此得名。
麗江——因元代金沙江稱作麗江而得名,麗江古城全城為世界文化遺產。
寶雞——寶雞古稱陳倉,因唐代城東南的雞峰山有「石雞啼鳴」之祥兆而改稱寶雞。
商洛——因境內有商山和洛水而得名。
榆林——因古代此地「榆樹成林」而得名。
平涼——意為「平定涼國」,前秦皇帝苻堅曾率軍經此地攻滅前涼國。
白銀——早在漢代這里的采礦業就非常興盛,明代在今天白銀境內的鳳凰山和火焰山專設礦業機構「白銀廠」,白銀由此得名,白銀市也是中國唯一以金屬名稱來命名的地級市。
武威——漢武帝征服河西走廊後設置武威郡,以彰顯大漢帝國的武力軍威。
張掖——取「張國臂掖,以通西域」之意。
酒泉——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
吳忠——得名於古代鎮守邊關的將士吳忠之姓名,寧夏有很多以邊關將士來命名的村鎮,但一個堂堂地級市的名稱也是出自一位歷史小人物的姓名,這在中國僅吳忠一例。
B. 榆林古城的古城由來
榆林地處河套之南黃土高原與草原的接壤區,是農耕民族防禦蒙古鞋粗游牧部族南侵而構築工事的最佳選擇。榆林城建位置在長樂堡與保寧堡之中,左山右水,巍然雄鎮。其城東依駝峰山,西臨榆溪河,南帶榆陽水,北鎮紅石峽,故明代列為九邊重鎮之一—延綏鎮駐地。據《延綏鎮志》、《榆林府志》記載:明洪武二年(1369年)建榆林寨。明正統二年(1437年)明王朝命駐守綏德延綏鎮都督王禎在偷林庄(今普惠泉處)始築榆林城堡,「城座不過百矩」。成化八年(1432年)延綏鎮巡撫餘子俊在城北(今官井灘)增築城垣,成化九年(1473年)將延綏鎮治所由延綏移駐榆林城堡,延綏鎮因此也稱榆林鎮。
C. 名字的由來
凡人必有姓與名,姓與名既是人的一種符號的代表,同時又是人的信息傳遞的主要載體。
我國的姓與名,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才發展到了今天人們所慣用的「姓名」。但在我國古代,並不是一開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與氏,後有名、字、別號,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義不同。
《白虎通·三綱六紀》所雲:「古元時,未有三剛六紀,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姓」是一個集合名詞,是家族的標識,或表示與某個大家族的某一血緣關系更為親近的部分。
氏只是在漢朝以前才獨立存在,它是「姓」的分支,「姓」是氏族的族號,氏族的成員都是以這個族號作為自己的姓。
「名」是指個人的符號,帶有個人的烙印。在我國傳統習俗中,「名」是在嬰兒出生百日之後由父親取定的,據《禮記·內則》記載,到了這一天,由母親和保姆抱著嬰兒來到廳堂見他的父親,父親鄭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給他取名。名取定以後,母親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內室,然後把孩子的名字通告親戚,父親則立即把這個消息告訴朋友,並報告地方長官,入籍登記。因此命名儀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這種習俗現在雖然沒有了,但給孩子過「百歲」的風俗依然長盛不衰。
D. 「榆林巷」的名稱來源是什麼
榆林巷與立新巷平行,全長95米,寬1.5米,石板路面,過去是新安江上游屯溪南港率水的上溪口與北港橫江的漁船停靠碼頭,是漁民出入集市的必經之路,故稱漁民巷,俗稱魚鱗巷,由於在屯溪方言中榆林和魚鱗諧音,所以也被稱為榆林巷。
E. 陝西名字的由來
由來:陝西這個名稱始於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陝原以東曰「陝東」,由周公管轄;陝原以西曰「陝西」,由召公管轄。陝西因此得名。
唐安史之亂後設陝西節度使,陝西始轉化為政區名稱。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鄜延、邠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式設陝西行省,並將今陝西南部地區並入管轄;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5)榆林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源自陝縣以西,陝縣位於今河南省。起於西周,西周成王時,周公與召公分陝而治。陝,指古之陝塬,今河南陝縣。當時規定,周公治陝之東,召公治陝之西。陝西始見於史。陝西的簡稱是「秦」,最早指今甘肅天水一帶。
西周時,秦人先祖非子因養馬有功,受封於「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護駕周平王東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國。從此,陝西始有「秦」的概念。
陝西在口語中還被稱為「三秦」:最早為楚漢戰爭之際項羽在關中設置的三秦王。楚漢戰爭初期,項羽封劉邦為漢中正王,為防止他北上,將三員秦國降將分封在以咸陽為中心的關中地區。
他們分別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現在的「三秦」,是指陝北黃土高原、關中平原和陝南秦巴山區。
F. 名字的由來
凡人必有姓與名,姓與名既是人的一種符號的代表,同時又是人的信息傳遞的主要載體。因此,從古至今,人們對自己姓與名十分珍重,我國的姓與名,經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才發展到了今天人們所慣用的「姓名」。但在我國古代,並不是一開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與氏,後有名、字、別號,古人的一生有很多名字,各有用途,意義不同。
「姓」字,為左右結構,左從「女」右為「生」,從「女」而生,在母系社會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為後代惟一能確定的尊親,正如《白虎通·三綱六紀》所雲:「古元時,未有三剛六紀,人民但知有母,不知有父」。「姓」是一個集合名詞,是家族的標識,或表示與某個大家族的某一血緣關系更為親近的部分。
氏只是在漢朝以前才獨立存在,它是「姓」的分支,「姓」是氏族的族號,氏族的成員都是以這個族號作為自己的姓。
「名」是指個人的符號,帶有個人的烙印。在我國傳統習俗中,「名」是在嬰兒出生百日之後由父親取定的,據《禮記·內則》記載,到了這一天,由母親和保姆抱著嬰兒來到廳堂見他的父親,父親鄭重地握住孩子的手,給他取名。名取定以後,母親和保姆把孩子抱回內室,然後把孩子的名字通告親戚,父親則立即把這個消息告訴朋友,並報告地方長官,入籍登記。因此命名儀式非常隆重,是孩子一生中的第一件大事,這種習俗現在雖然沒有了,但給孩子過「百歲」的風俗依然長盛不衰。
從歷史的習俗沿革來看,名有乳名、本名、學名、曾用名、筆名、藝名等之分。乳名,也叫奶名、小名、小字,是一個人在孩童時期的名字。如小二、小三、寶貝、寶寶……,長大以後一般不用,除非長輩對晚輩偶爾呼之。
筆名,常常是文人墨客依據自己的喜好在其作品上署的別名。
藝名,即藝人演出時用的別名,如白玉霜,原名李慧敏,雙名李桂珍,是評劇表演藝術家,其藝術風格,被稱為「白派」。從以上「名」的各色特異的表現形式來看,既體現了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稱謂,又象徵著一個人的職業、地位和身份……
「字」的產生,是出於避諱,也就是尊崇長輩的倫理需要。古代人在祭祀神靈和先祖的時候,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稱呼先祖的名,這樣就產生了字。因此,「字」實際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古人取名字,名與字之間是有一定意義上的聯系的,互相映襯,互相補充。
例如:屈原,字平,原為名,平為字,平與原二字相連。
孔融,字文舉,融為名,意為融會貫通,文舉為字,文章一舉成名,文星高照。
白居易,字樂天,樂天與居易,相輔相成。
號,有很多古人除了有姓有名有字外,還有號,號是我國姓名文化中一個很有趣味的現象,廣義的號有多種,有別號、綽號、謚號之分,號是自取的,也有別人贈予的。狹義的「號」是一個人的別字,又為別號。別號在文人中比較流行,名與字一般有一定的聯系,而號與名無任何限制,別號始於唐,盛於宋,而亡於清。
字與號在清末以後,隨著中國文化的變遷,很少再有人沿用,而逐漸被筆名、藝名、綽號等取代。
G. 介紹一個關於地名的來歷
1、安徽六安
六安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已發掘的古文化遺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就在這里進行過廣泛的活動,而「六安」作為地名,則始於2000多年前的漢代。
楚漢戰爭時,項羽封六縣人英布為九江王,設都於六(遺址在今六安市北6公里西古城),後來英布叛楚歸漢,幫助劉邦擊敗項羽,被劉邦改封為淮南王,仍都六。公元前196年,英布舉兵反漢,戰敗被殺後,劉邦將其子劉長封為淮南王,遷都壽春。
公元前174年,漢文帝認為劉長企圖謀反,將其流放,又於公元前164年將淮南故地一分為三,封劉長三子劉安、劉勃、劉賜分別為淮南王、衡山王、廬江王。
公元前121年,淮南王劉安、衡山王劉賜謀反案發,二王自殺,漢武帝取衡山內六縣、安風、安豐等縣首字,區別衡山國為六安國,封劉慶為六安王,取「六地平安,永不反叛」之意。「六安」之名,由此得名,歷代沿用。
2、蘇州山塘街
山塘街因山塘河而命名。唐寶歷元年(825年),詩人白居易任蘇州刺史,對蘇州城外西北河道進行疏浚,利用自然河浜開挖成直河(由閶門外護城河直達虎丘山麓),稱山塘河,便於行舟。
又把挖出泥土填堆成長堤,長堤寬闊成路,也直通虎丘,當時虎丘稱武丘,山上有武丘寺,故詩人筆下直稱為武丘寺路,後人稱「白公堤」,堤長七華里,又稱七里山塘。因介於閶門鬧市與名勝虎丘之間,逐漸成為繁華的旅遊商業街。
3、江蘇太監弄
太監弄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最繁華的步行街觀前街中段南側。蘇州地區蠶桑和絲織業十分發達,出產的絲織品最為聞名。自元代開始,朝廷為了索取蘇州的絲織品,專門在蘇州設立織造局,並將一批機匠隸屬在局內服役,日夜織造絲織品,供宮廷內務府應用。為此,朝廷特地派人來蘇州監管織造局,一是將絲織品如數上交朝廷;二是收取稅銀。
據《蘇州織造局志》載:明朝的歷代皇帝,均派內官、內使、太監來蘇州監管織造局,少則一二人,多則十來人。如成化年間(公元1465-1487),派太監羅政、陸英、麥秀來蘇州監管;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派太監龔洪、楊軏、芮景賢、晁進、孫銳、張玉、浦智、廖宣、梁玉、李彬等來蘇州監管。
這些太監就居住在織造局附近,由於太監長期居住於此,故而得名「太監弄」。
4、南京摸乳巷
「摸乳巷」位於彰化縣鹿港古鎮北街,是一條200年歷史的窄巷道,只能容許一人通過,如碰巧兩人相遇,只好躋身而過,因此有「摸乳巷」的戲稱,卻也讓這本來默默無名的小巷子,聲名大噪。
根據當地老一輩人的說法,這條巷子之所以那麼窄小,主要是當地的住戶為了阻擋強勁海風之吹襲而盡量把房屋的間距縮小,可是沒想到卻衍生出這樣饒富俗俚的趣稱。
5、江西贛州
贛,源於境內有兩條江,一條章江,一條貢江,章、貢兩江在贛州老城區北端匯合成為贛江。贛江作為江西的母親河,從江西南部的贛州出發,縱貫江西全省,江西省的簡稱「贛」字由此而來。作為「千里贛江第一城」的贛州也因這兩江匯合而得名。贛州是全球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H. 陝西省的名字由來
由來:陝西這個名稱始於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陝原以東曰「陝東」,由周公管轄;陝原以西曰「陝西」,由召公管轄。陝西因此得名。
唐安史之亂後設陝西節度使,陝西始轉化為政區名稱。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鄜延、邠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正式設陝西行省,並將今陝西南部地區並入管轄;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8)榆林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源自陝縣以西,陝縣位於今河南省。起於西周,西周成王時,周公與召公分陝而治。陝,指古之陝塬,今河南陝縣。當時規定,周公治陝之東,召公治陝之西。陝西始見於史。陝西的簡稱是「秦」,最早指今甘肅天水一帶。
西周時,秦人先祖非子因養馬有功,受封於「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護駕周平王東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國。從此,陝西始有「秦」的概念。
陝西在口語中還被稱為「三秦」:最早為楚漢戰爭之際項羽在關中設置的三秦王。楚漢戰爭初期,項羽封劉邦為漢中正王,為防止他北上,將三員秦國降將分封在以咸陽為中心的關中地區。
他們分別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現在的「三秦」,是指陝北黃土高原、關中平原和陝南秦巴山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