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百科 > 中國名字的由來

中國名字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1-03-29 00:30:08

⑴ 中國名字的由來]

"中國」的由來 -----------

我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獻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著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

自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稱為「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嚴格地說,古代「中國」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當然,歷史上的「中國」不等於今天「中國」的范圍。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全國解放以後,也把「中國」作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⑵ 中國名稱的來歷

中國一詞最早見於西周初年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的「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同時又以「華夏」、「中華」、「中夏」、「中原」、「諸夏」、「諸華」、「神州」、「九州」、「海內」等的代稱出現。「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書經》曰:「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華」,是指華麗、興旺;也有說上古華、夏同音,本一字。《左傳》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華是指漢服,夏指行周禮的大國。

故中國有禮儀之邦、衣冠上國之美譽。而漢語中的「中國」一詞,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區,後演變為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區,中國以外則稱為四夷,所謂「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國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國,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漢代始建蠻夷邱,並使漢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館,明代四夷館,內分八館,曰:韃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緬甸。自近代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作為東亞文化宗主的局勢逐步被打破了。

(2)中國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由來:

抗戰時期,毛澤東曾經多次闡述將來所要建立的「中華民主共和國」的含義。1948年12月30日,毛澤東為新華社寫的1949年新年獻詞《將革命進行到底》明確宣布:「一九四九年將要召集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以完成人民革命任務為目標的政治協商會議,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並組成共和國的中央政府。」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協籌備會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的《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組織條例》第三條第五款為「提出建立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政府之方案」。 同年6月19日,新政協籌備會第四小組討論時。

清華大學教授張奚若對「中華人民民主共和國」國號提出質疑。他表示國名太長,建議去掉「民主」兩字。最後採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同年9月27日,政協一屆全會通過決議正式定國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並且去掉國號後面「中華民國」的簡稱。

自此之後,政協會議通過的大會文件,就完全去掉了「中華民國」這四個字。新中國成立後,「中華民國」在人們習慣性稱呼中漸漸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了。

⑶ 中國名字的由來....

在古代,人們所說的「中國」,並不是現在的「中國」。
古代的「中國」,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國」的代名詞。在我國的文獻中,「中國」一詞有六種含義:
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因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一般都處在各諸侯國的中間,所以叫「中國」。後來又發展為凡是皇帝直接統治的地區都叫「中國」。
3、指中原地區。
4、指國內、內地。清朝就把內地叫「中國」。
5、指諸夏族居住的地方。諸夏地區不僅居住著漢人,也住著許多少數民族,人們把這個地區叫「中國」。
6、指諸夏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從漢代起,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
歷史上「中國」的范圍,除了王朝之外,還應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權和部落。19世紀以來,「中國」則指我國的全部領土,與古代的不同。
「中國」一詞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個王朝——商朝。由於商朝的國都位於它的東、南、西、北各方諸侯之中,所以人們稱這塊土地為「中國」,即居住於中間的王國,它同時又是政治、經濟中心。
在古代,「中國」沒有作為正式的國名出現,因為那時的王朝或政權,只有國號,而沒有國名。他們所說的「中國」,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中華民國開始的。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⑷ 「中國」這個名字的由來是什麼為什麼叫「中國」

我國古代,「國」字的含義是「城」或「邦」。「中國」就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周代文獻中,「中國」一詞有五種不同含義:一指京師,即首都;二指天子直接統治著的王國;三指中原地區;四指國內、內地;五指漢族居住的地區和建立的國家。 自漢代開始,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兄弟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稱為「中國」。南北朝時期,南朝自稱為「中國」,把北朝稱為「魏虜」;北朝也自稱為「中國」,把南朝叫做「島夷」。遼與北宋,金與南宋,都自稱「中國」,都不承認對方為中國。 嚴格地說,古代「中國」是一個形容詞,而不是一個專有名詞。當然,歷史上的「中國」不等於今天「中國」的范圍。我國古代各個王朝都沒有把「中國」作為正式國名。直到辛亥革命以後,才把「中國」作為「中華民國」的簡稱。全國解放以後,也把「中國」作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稱。 大家都知道自己是中國人,祖國是中國。但在古代,人們所說的"中國",並不是現在的"中國"。 古代的"中國",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國"的代名詞。在我國的文獻中,"中國"一詞有六種含義: 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因天子直接統治的王國,一般都處在各諸侯國的中間,所以叫"中國"。後來又發展為凡是皇帝直接統治的地區都叫"中國"。 3.指中原地區。 4.指國內、內地。清朝就把內地叫"中國"。 5.指諸夏族居住的地方。諸夏地區不僅居住著漢人,也住著許多少數民族,人們把這個地區叫"中國"。 6.指諸夏族或漢族建立的國家。從漢代起,人們常把漢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稱為"中國"。 歷史上"中國"的范圍,除了王朝之外,還應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權和部落。19世紀以來,"中國"則指我國的全部領土,與古代的不同。 "中國"一詞的由來,可以追溯到很早很早以前一個王朝——商朝。由於商朝的國都位於它的東、南、西、北各方諸侯之中,所以人們稱這塊土地為"中國",即居住於中間的王國,它同時又是政治、經濟中心。 在古代,"中國"沒有作為正式的國名出現,因為那時的王朝或政權,只有國號,而沒有國名。他們所說的"中國",是指地域、文化上的概念。 真正以"中國"做為正式國名簡稱,是從一場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後,建立的中華民國開始的。從這時起,"中國"才成為具有國家意義的正式名稱。今天,"中國"已是中華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組成的國家了,全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族」這一家喻戶曉的稱謂,細算起來也只有103年的歷史,其創始人就是梁啟超。 在梁啟超創立中華民族一詞之前, 中國人基本上沒有現代的民族觀念,甚至連「民族」一詞也沒有使用過。習慣上所說的「華夏」、「漢人」、「唐人」、「炎黃子孫」,乃至外國人將中國稱之為「大秦」、「震旦」、等,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的稱謂。所謂「華夷之辨」、「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種相對狹隘的樸素的種族意識。 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尤其是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救亡圖存的熱潮迫使先進的思想家去重新思考許多問題。在「保國、保種」的呼聲中,嚴復的《天演論》傳遞出一種世界民族之間相互競爭的族群理念,從而使國人意識到「合群」的重要性。遺憾的是,嚴復沒有進一步介紹西方的民族主義理論。梁啟超則沿著嚴復「保種」、「合群」的思路,漸漸以現代民族主義理論來思考問題。1898年秋他流亡日本之後,比較系統地研究了歐洲的民族主義論著,並結合中國的實際,在民族問題上提出了許多新見解。1899年,梁啟超在《東籍月旦》一文中,通過對歐洲世界史著作的評介,破天荒地使用了「民族」一詞。隨後,他又從民族進化和競爭的理念出發,大膽提出了民族主義是近代史學的靈魂。他在《新史學》一文中明確指出:「歷史者,敘述人群進化之現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這里所謂的人群進化,實質上也就是民族進化。梁啟超的民族觀念已經開始上升到理論層面。 1901年,梁啟超發表《中國史敘論》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國民族」的概念,並將中國民族的演變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 「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一統,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達、自競爭、自團結之時代也」;「第二,中世史,自秦統一後至清代乾隆之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繁賾、競爭最激烈之時代也」;「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於今日,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也」。 梁啟超在這里反復用了三個「中國民族」,而且從宏觀上勾勒出三個時期的不同特點,顯然是經過了較長時間的思考之後得出的結論。在「中國民族」的基礎上,1902年梁啟超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先對「中華」一詞的內涵做了說明。其雲:「立於五洲中之最大洲而為其洲中之最大國者,誰乎?我中華也;人口之居全地球三分之一者,誰乎?我中華也;四千餘年之歷史未嘗一中斷者,誰乎?我中華也。」 接著,梁啟超在論述戰國時期齊國的學術思想地位時,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一詞。其雲:「齊,海國也。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權思想者,厥惟齊。故於其間產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 由「保種」、「民族」到「中國民族」,再到「中華」和「中華民族」,梁啟超基本完成了「中華民族」一詞的創造。這是目前所見到的關於「中華民族」的最早詞彙,一直沿用到了今天。不過,梁啟超在具體使用「中華民族」一詞時卻比較混亂,有時指漢族,有時又指中國的所有民族,直到1903年其發表的《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一文中,才清晰地賦予了較為科學的內涵。其稱:「吾中國言民族者,當於小民族主義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義。小民族主義者何?漢族對於國內他族是也。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於國外之族是也。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 1905年,梁啟超又寫了《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從歷史演變的角度重點分析了中國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並斷然下結論說:「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啟超真正完成了「中華民族」一詞從形式到內容的革命性創造。這就是,中華民族指中國境內的所有民族,漢滿蒙回藏等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 由於梁啟超崇高的地位和影響,「中華民族」一詞一經提出,就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在留日中國學生所辦的報刊當中,無論是《浙江潮》、《江蘇》、《二十世紀之***》,還是《民報》、《國民報》、《童子世界》,都對民族主義以及中華民族的含義展開了討論。楊度這些很有水平的思想理論家也加入到討論的行列當中,發表自己的真知灼見。楊度在1907年發表了《金鐵主義說》一文,對中華民族的含義進行了詳盡的解說。楊度的高明之處在於超越民族的血統意識,提出中華民族與其說是一個種族融合體,不如看作是一個文化共同體。文化的一體性、凝聚性和不可分割性造就了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 孫中山、章太炎這些革命黨人從「革命排滿」的立場出發,本來不大關心民族融合問題,但在梁啟超、楊度這些大學問家的影響下,也不得不思考民族團結和民族平等的問題。隨著中華民國的創立,孫中山提出了「五族共和」的理論,進一步將現代民族主義落到了實處。中華民族多民族共同體的理念漸漸深入人心,成為國人的共識。

閱讀全文

與中國名字的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岩名字寓意 瀏覽:278
製作名字的軟體叫什麼 瀏覽:460
好聽的游戲情侶名字大全 瀏覽:856
姓名帶薇的女孩名字 瀏覽:861
冬櫻開頭名字 瀏覽:168
晞彤這個名字寓意 瀏覽:446
貓咪名字大全phpwind 瀏覽:958
李性四個字的名字 瀏覽:956
lol好聽的名字 瀏覽:909
善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295
張翊澤名字打分 瀏覽:389
帶瑾的女孩高雅名字 瀏覽:886
2016女孩名字大全及寓意 瀏覽:170
三個字酒店名字 瀏覽:658
1999年12月18男孩名字 瀏覽:807
自己名字的含義作文 瀏覽:267
貸款公司小組名字大全 瀏覽:13
古代宮賦名字 瀏覽:934
四個人的微信群名字 瀏覽:300
怎麼看名字五行缺啥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