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名字百科 > 江添名字由來

江添名字由來

發布時間:2021-03-26 23:48:46

A. 揚子江的由來

眾所周知,「揚子」乃長江之別稱。然而其由來,如今已鮮為人知了。
隋唐年間,揚州城南20里許,有一個名叫揚子的小鎮。因地臨長江北岸,故又名揚子津。史書記載:「隋開皇十年,楊素率舟師自揚子津入擊朱莫問於京口。」這大概是揚子之名見於史冊的較早資料。其後煬帝繼位,為了游幸,利用吳王夫差開的邗溝故道,開運河自山陽(今淮安)達揚子,並在揚子建臨江宮(一名揚子宮),從此揚子津日漸繁華。
當時瓜洲尚在江心,自揚子津行船抵南岸京口(今鎮江),煙波浩淼,南來北往的商旅,皆雲集於揚子津候渡或覓轉車船。因而揚子的知名度不斷提高。久而久之,人們把丹徒與江都之間的大江稱為揚子江,意即與揚子津毗鄰的那段大江。時至今日,已演變為通稱整條長江為揚子江。一般認為,此演變與西人來華有關。因「長江」二字西方人發音不便,故習慣以「揚子」稱呼長江。
揚子津在唐代中期以前十分出名,在唐詩中多有反映。如孟浩然《夜宿揚子津》詩:「日夕望京口,煙波愁我心。」李白《橫江詞》說的是馬當附近大江風濤險惡,卻也拉揚子津作為陪襯:「……漢水東連揚子津。白浪如山哪可渡……」唐開元天寶以後,由於淤沙擴展,瓜洲漸與北岸相接。自揚子津行船南渡,須繞過瓜洲尾部,水程增加28里。後來自揚子抵瓜洲的運河竣工。揚子津渡終於退出歷史舞台,其地位也被瓜洲渡所取代。
以後揚子津遠離江岸,更名為「揚子橋」。由於該地「舟運西自儀征,南自瓜洲,至此匯合而北,實總匯之所也,故仍屬交通樞紐,其名仍可見於史籍。
此外,揚子之名還與江蘇省儀征市有一段關系。原來在唐永淳元年,曾於揚子津附近設「揚子縣」,宋代移至儀征境內,以後又幾經變遷,曾兩度升級為「揚子軍」(駐軍重鎮)。明清廢揚子縣,轄區劃歸儀征。清末宣統皇帝溥儀登基,因儀征的「儀」字犯帝諱,故又恢復原名「揚子縣」。其時有文人撰上聯征對,出句為:
揚子雲渡揚子江到揚子縣。
有人應征對以上:
端午橋於端午日登端午門。
揚子雲即漢代大文學家揚雄,端午橋即清末兩江總督端方,以人名對人名。尤其巧的是以「子」對「午」,同屬於地支。該聯雖於平仄有失當之處,但總體格律尚無大礙,故堪稱佳對。此聯一出,又為揚子之名平添了一段佳話。

B. 瑞安名稱的由來

瑞安市位於浙江東南部,濱臨東海,為浙閩交通要道,面積1360平方公里。舊城區位於飛雲江江口東北沿岸。面積3.6平方公里。自三國建縣始,一直為瑞安市政治、文化中心,浙南古重鎮,素有「東南小鄒魯」之稱。現瑞安建城區面積7.5平方公里。包括兩個新區,形成一市兩區的新格局,人口15萬人。已成為一座古老而新興的城市。

瑞安歷史久遠。新石器時期,在飛雲江流域的人們就斷發紋身,過著漁獵和原始農業的生活。在夏、商、周時,瑞安屬《禹貢》揚州之域。秦屬閩中郡。漢初勾踐後裔騶搖,因佐漢滅秦敗羽有功,封東海王,瑞安屬東甌王國。三國鼎立,瑞安屬孫吳。孫吳赤烏二年設置羅陽縣,為瑞安建縣之始。當時行政管轄地域包括今平陽、蒼南、泰順與文成東南部。相傳縣治設在北湖魯嶴,寶鼎三年(公元268年)改名安陽,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又改名安固。太康四年分縣,境南西為橫嶼船屯,設置始陽縣(即今平陽)。東晉太寧元年(公元323年),遷縣治於今址。南朝基本沿襲不變,隋唐時期,瑞安前後改屬處州、括州、東嘉州、溫州。到唐昭宗天復三年(公元903年),相傳有白烏棲縣北郊集雲山之祥瑞,遂改縣名安固叫瑞安,沿襲至今。唐末五代為吳越國土。宋代瑞安屬溫州永加軍。元代,瑞安因戶多升為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復降為縣。入清,屬溫州處道。1949年5月瑞安解放,1958年10月撤文成縣並入瑞安,1961年8月復又分縣,1978年恢復瑞安縣人民政府,屬溫州地區,1987年4月,撤縣設市,稱瑞安市。

瑞安古城自古有水鄉之稱,城內水網密布,分兩縱兩橫。河道縱橫相連,寬窄不一,寬者可通船,窄者只通水,蓄泄得宜。縣志載「舟揖藉以往來,居人資以汲飲,民咸賴之」。百姓傍河而居,城內居民分四隅一廂管理,道路分街、巷。大街基本東西走向,巷為南北走向,形成一種規則、整齊的塊狀布局,承襲坊里制。前河後街,街與街以橋連接,古城內原有三十四座橋。小橋、流水、人家形成了瑞安古城水鄉風貌。古城內,傳統街區眾多。古城三面接陸,一面臨江,地勢平坦。

瑞安山川秀麗、景點繁多。位於郊區的仙岩風景區,早在東晉之際已遐邇聞名。瑞安民間文化品類繁多,風格迥異。有鼓詞、蓮花、道情、唱龍船、打花鼓、排街、藤牌舞等數十種之多。

歷史上瑞安是一座具有革命意義的城市。自宋宣和間,瑞安人民就參加了方臘起義。明嘉靖間,瑞安人民在戚繼光及其部將領導下英勇抗擊倭寇。1861年趙起領導浙南金錢會起義,參加太平天國革命軍。1900年義和團革命時期,瑞安人民組織神拳會,開展轟轟烈烈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瑞安人民都積極參與。「五四」運動後,1926年11月中共瑞安黨小組成立,掀開了瑞安紅色的一頁。1928年陳卓如領導的馱山赤衛隊舉起了浙南第一面農民武裝斗爭的旗幟。紅十三軍在軍長胡公冕率領下,南渡瑞安,縱橫百里,把瑞安革命推到高潮。閩浙邊臨時省委書記劉英率部來瑞,使瑞安成為浙南革命斗爭的搖籃。

數千年的文明史在瑞安遺留下眾多的文物古跡。它們分散在瑞安的每一塊土地上。從山前山遺址出土的石器、陶器等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期,我們祖先就在飛雲江流域繁衍生息,過著漁獵和原始農業生活。篁嶼等地石棚墓的發現,反映了商、周時期瑞安社會、經濟的發達,此護墓葬形式在中國很少發現,實屬珍貴……據文物普查發現,全市境內新石器時代遺址數十處,各類文物點320處,已公布列為市級重點文保單位51處,浙江省重點文保單位9處,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1處。其中市區有12處,玉海樓、利濟醫學堂、觀音寺石塔、隆山塔、東安硐橋、東塔、隆山宮、話桑樓、章安四賢祠等等。

瑞安是名人薈萃之地,文化之邦。自古民間傳說「瑞安出才子」。據統計,自隋朝以來,歷代進士307位,其中狀元三位。歷代名人有漢朝的蔡敬則。特別是自宋以來,學人蔚起,人才輩出。號稱「元豐太學永嘉九先生」的許景衡和周行己,他們傳播程朱理學,開學術研究之風。而後陳傅良進一步發展永嘉學派學說,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有著較高的地位和較大的影響。還有在北宋熙寧、元豐年間名動京師的著名學者林石,「嘉熙四諫」之一的著名詩人曹豳等。元末明初,瑞安出了一位偉大的戲劇家高則誠,撰寫了《琵琶記》,奠定了南戲的基礎,因而贏得了「南戲鼻祖」之美譽。明代有著名書法家姜立綱,被瑞安人譽為四賢之一的卓敬、書畫家任道遜、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的林增志。清代孫詒讓、孫衣言父子治學名震遐邇。還有一大批文人學者孫希旦、黃體芳等。近代,革命家有蔡華、蔡雄、林去病等英雄人物;教育家有金嶸軒;實業家李毓蒙開溫州機器製造之先河;吳百亨,創擒雕牌煉乳。現代著名學者有著名的歷史學家周予同、水生生物學家伍獻文、書法家鄒夢禪等等。他們都為祖國的歷史文化有過卓越的貢獻,在瑞安大地上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

自南朝至今,歷代許多文人騷客來瑞。風流太守謝靈運數次游覽仙岩,寫下了「誰知蒼莽千峰外,尚有仙山一點青」名句。南朝齊梁間號稱「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曾隱居瑞安陶山,有楹聯為證:「六朝霸業成逝水,千古名山猶姓陶」,理學大師朱嘉曾遊仙岩,會陳傅良,並手書「開天氣象」匾仍懸掛在聖壽禪寺的山門上。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經過瑞安寫下著名詩篇《過瑞安江》。還有方干、王十朋、陳昌時、俞樾、余紹宋等等文人學者都留下了不朽佳作。近代的朱自清因梅雨潭的綠而陶醉,洋洋灑灑寫下了名篇《綠》,也令世人陶醉。郭沫若慕名專程來到玉海樓,所以才有了他對孫氏精闢的闡述,玉海樓里才能尋覓到他許多墨寶。這些歷代名人來瑞,使古城瑞安添色不少。

C. 瑞安飛雲江的名稱由來及歷史 越詳細越好

三國吳始置羅陽縣以後,歷代以縣名江。三國吳時名羅陽江,晉時名安固江,隨後又名安陽江,唐時名瑞安江,又名飛雲渡。宋末詩人林景熙有《飛雲渡》詩,始有飛雲江之名。

飛雲渡位於飛雲江下游,北岸碼頭在瑞安城關南門,南岸碼頭在飛雲鎮碼道村,渡程1000來米, 自古為浙閩交通要津。這個千年古渡經歷了風風雨雨,也曾荒涼也曾繁榮,而今,退去鉛華,默默地作為瑞安交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瑞安人的出行提供便利。

宋元:小立蘆風起,乘槎動客心

南宋時溫州一帶商業貿易日趨興盛,飛雲江流域和沿海客貨運輸隨之發展,飛運渡口擺渡業開始興起。元代後,飛運江南岸日益繁榮,飛雲渡也繁忙起來。但因飛運江江寬流急,民間木船抗風能力差,事故頻頻發生。生於宋元之交的林景熙在《飛雲渡》詩中寫到:「人煙荒縣少,澹澹隔秋陰。帆影分南北,潮聲變古今。斷峰僧塔遠,初日海門深。小立蘆風起,乘槎動客心。」民間也有諺語:「飛雲江十個關,個個都是鬼門關」。元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暴風覆舟,溺死多人。郡守趙鳳儀祭江後,督辦修建渡船10艘,兩岸對開,飛雲渡的安全狀況有所改觀。當時,渡費為每人每渡銅板2~3枚。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始建飛雲江南北碼頭,飛雲渡也由原來的民渡改為官渡。官渡僱傭渡夫,渡費收入用以支付渡夫工錢及渡船修造,不足部分由官府補貼。後因倭寇騷擾等原因,官府補貼難以兌現,致使渡船年久失修。人多船少,加之管理不善,渡口擁擠不堪,常有渡夫為謀私利,停擱官船,以行私渡,每至中流,勒索船錢,名為「吊馬懸蹄」,使得交通阻滯,安全堪憂。

明:湯湯不用愁天限,南北於今總一家

嘉靖二十九年,劉畿為瑞安縣令,為了恢復正常的交通秩序,復造渡船10隻,編上號數,並在各只船上掛著寫有渡夫姓名的木牌,便於監管。同時聘請12名正直負責的六十歲以上鄉民,分置南北兩岸,每人每月值班5天,專事稽查。置小牌100面,每船10面,牌上有船號,規定每日每隻船各來回10次,天明則行,黃昏則止。如發現渡夫勒索旅客,值班鄉民陪同旅客層報縣衙,由縣官對其枷號懲治;如鄉民知情不報,連坐以罪。

由於措施得當,管理有序,渡口的混亂局面得以好轉。有林亭有《飛雲渡》詩為證:「漲泥新甃路何賒,十里長堤涌白沙。病涉無詩歌苦葉,候律有客倚仙槎。拍岸怒潮春雨後,隔江疏樹夕陽斜。湯湯不用愁天限,南北於今總一家。」

清: 飛雲渡口水茫茫,風景依稀似錢塘

明後期,連年戰爭,政局混亂,財政匱乏,民不聊生。飛雲渡因經費短缺,官渡在無奈下中止。清康熙十六年(1677),該官渡改為義渡,陳克受倡捐款,副將劉順復捐俸,置渡船38艘。後因經費難以為續,康熙十九年復民渡,渡費每人銅板3~5枚,如江面遇風,渡費增至銀角子1枚(值銅板10枚)。二十四年知縣范永盛擴建渡口,增置渡船。

雍正九年(1731),天王寺僧宗義捐寺田100畝,又募田30畝,除交稅外,租田收入買渡船27隻,加上對原有渡船拆朽修損,共成渡船40隻,分泊南北兩岸。並議定每船定額載30人,載貨1擔算1人,每人每渡收渡費一文(即銅板1枚),作為渡夫工夫食錢。

乾隆四年(1739),經浙閩總督郝玉麟批准,官府撥塗田330畝,歸義渡公用,其田租收入作為渡船的修造。至此,飛雲渡的日常費用得到了保障,義渡運轉正常。乾隆十年,恢復民渡,渡費同康熙十九年。同年,僧人雲岩募款修建南岸碼道,改塊石為條石,飛雲渡面貌煥然一新。

法久生弊,到乾隆四十五年(1780),由於飛雲渡管理放鬆,渡船年久失修,渡夫為謀私常常超載,渡客為爭先時常擁擠,終於釀成大禍。這年六月,「江豚夜吼滄波底,長江駭浪如山起,傷哉數十同舟人,一時都作波中鬼!」(余國鼎《雲江覆舟自嘆》)

痛定思痛,嘉慶十二年(1780)秋至十三年夏,知縣譚正坤、張德秋相繼捐俸,紳耆李錦瀾等集資擴建飛雲渡北岸碼道(今同利埠碼道),闊8尺5寸,長30丈。其時,著名經學大師俞樾在《自福州還杭過瑞安》中感嘆飛雲渡風景如畫:「飛雲渡口水茫茫,歷歷風帆海外檣。江面亂流行十里,風景依稀似錢塘。」
光緒十五年(1889),知縣楊文斌重建飛雲渡碼道,並勒石禁止他人侵佔該渡仙岩頭船塢。此時駭發生渡夫勒索旅客,渡費高至銀角子1~2枚。光緒三十一年八月,瑞安吳之翰倡創義渡改良會,整頓章程,加強管理,免收渡費,將南岸碼道由8尺闊寬為2丈余,並新建北岸待渡亭,內有亭聯:「少住為佳,看南浦飛雲,西山雨巷;請君快渡,趁一帆風正,兩岸潮平。」

從容飛渡濤不驚,同橋共濟渡亦存

民國四年(1915),項湘藻等人創辦的瑞安通濟輪船公司將永瑞河引用於飛雲渡,稱之為輪渡,從而結束了飛雲渡千年木船擺渡的歷史,開創了動力擺渡的新紀元。十八年八月,政府撥款改建北岸大碼道,修築南岸碼道及飛雲亭。二十九年六月至三十二年,飛雲渡南北岸碼道、飛雲亭及其周邊遭受日本侵略軍飛機的狂轟濫炸,滿目瘡痍,渡運也時斷時續。抗戰勝利後,由縣公產整理委員會撥款修復。當時飛雲渡渡運價格,民國四年為每客銅板3枚,民國十二年4枚,民國二十四年6枚,民國三十四年(1945)至解放前夕,幣值暴貶,改收實物,每人每渡收雞蛋1~2個,從而出現了飛雲渡歷史上鮮有的採用實物收費的奇特景象。

解放後,縣人民政府開始整頓飛雲民渡的通濟輪船公司。1950年10月1日,招商局輪船公司溫州公司河瑞安通濟輪船公司共同經營飛雲渡,日平均收入87元,贏利27元。1958年10月,瑞安輪船公司成立。此後經過多次改、擴建南北岸碼道、引橋、候船室,添置渡輪。1978年冬,第一艘400客位150馬力鋼質渡輪投入渡運。1979年起增開夜渡客輪,1982年至1985年增設鋼質渡輪兩艘。1985年又添兩艘46噸位、180馬力的板車輪渡,日渡板車400餘輛,3艘客輪對開,每五分鍾一渡,日渡客3~4萬人,比50年代劇增3倍。真可謂「從容飛渡濤不驚」。至1986年,飛雲渡擁有鋼質渡輪6艘,碼頭佔地面積480平方米,為瑞安港區最大的客運碼頭。

1989年飛雲大橋通車後,飛雲渡渡客銳減,但直到現在,兩岸的一些百姓還是喜歡選擇乘渡輪過岸。「飛雲江大橋太擁擠了,還是輪渡方便又便宜。」一個挑著貨擔的老農說。據渡口管理人陳麗萍介紹,由於輪渡有著渡費低(飛雲渡渡費為1.5元)、過渡便捷的優勢,加之飛雲江大橋車流量劇增,近年來飛雲渡的客流量有所回升,日渡客大概在6000人左右。

「橋隨渡而生,渡因橋而衰」,這似乎是橋渡興衰的一個必然規則,但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展和人們生活需求的不斷提高,對橋渡的選擇需求也漸顯多樣性,橋渡並存已成為必然。飛運渡在歷史的今天,如同風韻尤存的少婦,以淡然的姿態,為瑞安人的出行提供方便。

D. 江西名字起源

出自由黃姓所改。明代蘇州知府黃鍾,官至禮部儀制司郎中,他請示天子要求恢復祖姓況氏。帝感其敬祖,不僅允許他改姓,還特意獎勵了他。黃鍾就成了況鍾,他的後人世代相傳的姓氏就是況氏了。況氏的人原多在四川,原漢蜀之地,但在明清之時,多出現在江西,江蘇一帶。
得姓始祖:況長寧、黃鍾(況鍾)。從歷史資料上考證,況是「況」的俗字,我國有姓況的人,也有姓況的人。況氏和況氏,雖然寫法上有一點之別,但論起源流,確相通脈,原來是一家人。我國的況氏家族,主要有二支源流組成。一支是「以王父字為氏」,這支況氏發祥於距今1700多年前的四川,是三國時期蜀漢名人況長寧的後裔,故況長寧就是蜀地況姓的始祖。始於四川的況氏,到元、明之際,卻大量出現於江西省境內,並且以江西為中心。還有一支則是「改姓而來」。據《姓氏考略》記載,到了明朝永樂年間,被稱為千古良吏的典範的蘇州知府況鍾,本來不姓況,是由黃姓改成的,這樣看來他就是另一支況姓子孫的祖宗。
二、遷徙分布
(缺)況姓在大陸和台灣都沒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據《新編況氏族譜》(續民國《續江西譜》)記載,況姓始於周朝始祖受封於況,以封為姓。封地在今山東省境內,其後代以封地名為氏姓,稱況氏。另一支況姓起源於三國時候,有個名人叫況長寧,他就是況姓的始祖。況長寧是四川人,所以見於古書記載的況姓,起先都見於四川,而到了元朝,明朝時候,況姓有許多見於江西了,說明有一支況姓由四川遷居到了江西。那時江西也是個文人墨客集萃之地,況逵、況文、況真、等人,就是江西的才學出眾之人。現況姓主要分布在江西上高縣、高安市,靖安縣。 況姓另外一支來源是;是我國古代三大清官之一,況鍾,況鍾是江西靖安縣人。況鍾本姓為黃,是後來才該為姓況的。從況逵、況文、況真、況暹、況叔祺等名士的事跡,便可以一目瞭然。這個以江西為中心的名姓,到了明朝永樂年間,又增添了新的血液,這就是黃氏的易姓。從歷史資料上考證,況是「況」的俗字,我國有姓況的人,也有姓況的人。況氏和況氏,雖然寫法上有一點之別,但論起源流,確相通脈,原來是一家人。況姓望出九江(今江西省九江市)。
三、歷史名人
況 鍾:即黃鍾(1383-1443),字伯律,靖安人。明成祖時出任蘇州知府,官至禮部儀制司郎中。為政務鋤豪強,植良弱,舉利除害,不遺餘力,甚稱良吏,與海瑞齊名。後來他秩滿當遷,郡民二萬餘人主動向朝遷上表乞留,因此,皇帝特詔留任。他請示天子要求恢復祖姓況氏,皇帝感其敬祖,不僅允許他改姓,還特意獎勵了他。黃鍾就成了況鍾,他的後人世代相傳的姓氏就是況氏了。
況叔其:明朝浙江人,嘉靖年間對古代的文字、器物、制度等等都有研究,他做官不忘學問,讀遍這方面的古書,又拜訪了不少收藏家,見到不少古代器物,再結合書本,寫成了一本名著叫《考古辭宗》。
況周頤:字夔笙,號蕙風,原名周儀,廣西省臨桂人。光緒舉人,官內閣中書。著有《蕙風詞話》等。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九江郡:九江秦屬九江郡(今江西省九江市),漢為柴桑、潯陽兩縣地。晉置江州,隋改九江郡。唐復江州,宋因之。明、清均為九江府治。自南唐以後至明、清,縣治德化,1913年改為九江縣。1917年設市。
2、堂號(缺)
============================================================
【況姓宗祠通用對聯】
〖況姓宗祠四言通用聯〗
言稱君子;
民號青天。
——佚名撰況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時蜀漢人況長寧,曾說:「臨事小心謹慎,靠好計謀成功。蜀是小國,所規劃、所圖謀的,在於固守和打仗。」人稱君子之言。下聯典指明代江西靖安人況鍾,字伯律,小吏出身,永樂年間歷任禮部主事、郎中。宣宗、英宗時出任蘇州知府十三年,嚴懲貪;吏,與巡撫周忱奏請減免江南賦稅。創立「綱運簿」,設置「濟農倉」。興利除害,不遺餘力,百姓稱他為「青天」,任職期滿時,蘇州兩萬多人請求他留任。完善答案 ……煙火** 回答採納率:26.8% 2009-01-14 16:06 評價答案 是否解決問題(參與評價0次) 能 解 決: 0次 評價成功原創加2!部分解決: 0次 評價成功原創加2!不能解決: 0次 評價成功原創加2!是否原創答案(參與評價0次) 原 創: 0次 評價成功原創加2!非原創: 0次 評價成功原創加2!滿意答案況姓起源有三:

一、源自周代,舜的後代有封於況者,以況為姓,後改為況。

二、起源三國時蜀國,時有名人況長寧,為蜀中況氏之祖。見《三國志.蜀志》。

三、出自黃姓。起源於明代初年。明代有名人況鍾,為蘇州知府。酒杯靖安人。本為黃姓,改為況姓。永樂年間任過禮部郎中。其後姓況無改。完善答案 __渃凢' 回答採納率:19.0% 2009-01-14 16:07 評價答案 是否解決問題(參與評價0次) 能 解 決: 0次 評價成功原創加2!部分解決: 0次 評價成功原創加2!不能解決: 0次 評價成功原創加2!是否原創答案(參與評價0次) 原 創: 0次 評價成功原創加2!非原創: 0次 評價成功原創加2!相關內容

E. 楠溪江為什麼叫楠溪江

以下是楠溪江這個名字的歷史及由來
===============================
楠溪江原名南溪,曾名甌水。南溪因溪水發源於括蒼山脈永(嘉)、仙(居)、黃(岩)、縉(雲)交界處,向南流注甌江(今名)得名。周文玉先生率部博覽古籍經史,深入考證碑帖詩文等,發現明代以前關於「南溪」兩字的記述頗多,舉其要者有幾:
一、北宋太平興國二年《太平寰宇記》「石室條」:南溪入一百二十里,有石室,可坐千人。
二、《二十五史·元史·石天祿傳》:至元十五年,戍守溫州管軍總管石興祖出兵圍剿林大年「斬首千餘級,招輯南溪山寨歸農者三萬余戶。」
三、明《萬曆府志》記永嘉縣版圖四至:北至南溪箬嶺300里,為台州府仙居縣界。
四、明《萬曆府志·建置篇》:南溪稅課司,在三十四都。(案:三十四都在今羅浮、黃田一帶。)
五、碑誌:《金宗儒墓誌》、《汪芮墓誌銘》等。
六、詩文:宋林一龍《大箬岩記》、宋潘希白《入南溪詩》、宋戴養伯《南溪暮春》、宋李轅《題葉叔亨南溪耕隱詩》、明薊過庭《游小箬岩序》等。
七、青田高崗《王氏家譜》載:(王十朋曾孫)宏佑自樂清遷南溪。(宏佑三世孫)子元,明洪武元年自南溪遷青田高崗,為高崗第一世。
從字面上理解,不知情的人往往把楠溪江錯誤地理解為:盛產楠木的永嘉有條江,它既叫溪又叫江,闊的地方叫江,窄的地方叫溪。下面闡釋楠溪江名稱由來及演變過程,以期更清楚地認識楠溪江。
1、在晉朝以前,楠溪江曾名甌水。鄭緝之《永嘉郡》載:「甌水,水出永寧山,行三十餘里,去郡城五里入江。」清朴學大學孫詒讓注釋:「甌水蓋即今楠溪,入江即謂入永寧江。」
甌字從瓦,甌即中間低邊緣高的陶器。永嘉縣古稱東甌,早先為甌越先民所居住,他們擅長製造陶器,在陶瓷史上享有盛譽。晉朝以前,永嘉羅東蘆灣的小墳山、箬隆後背山、蘆田的殿嶺山、夏甓山、赤頭山、啟灶及黃田、江北羅浮等地就遍布甌窯窯址,且楠溪的上游岩頭、港頭、鯉溪一帶也是窯址密集區。而古時郡城一帶水域面積遠遠大於現在的水域面積,相傳人們把青田溫溪以下水域都看成海。相傳容成子在華蓋山上修煉,也有四周皆海之說。這一點可以從光緒縣志羅浮雙塔圖版畫,雙塔位於水中,得到佐證。楠溪這條河流是郡城附近水域看到的一條較大的河流,水以地名,取名甌水也就順理成章了。
2、從甌水改稱南溪與文化斷代現象有關。楠溪的現在漢族居民的祖先自南朝、唐朝、宋朝遷入,絕大部分從中原或中原經福建轉遷而來的。歷史上曾有過漢人對甌越先民剿滅及同化,以及東甌王國舉國內遷等,文史方面的斷代現象難免出現對山川地名的重新命名。
3、據周文玉先生考證,把南溪寫成枏溪者,首推南宋葉適(1150-1223)。葉適在《中塘梅林》詩中說:「上下三塘間,縈帶十餘里。」梅可入葯、和羹、點茶,梅花可供觀賞,一時得以廣種。當時梅林之盛,豈止十餘里,三百里南溪處處是梅林,直至現在,梅坦的梅樹坑尚有古梅樁十餘株。也許當時也算一股風現象,如果古時候的人也像現代人一樣開竅的話,或許還會搞綜合開發,搞沿江帶或低山、矮山帶的什麼基地,做呈子要求官府立項撥銀子。葉適寫了《中塘梅林》後意猶未盡,又作了《余傾為中塘梅林詩他日來游復作》詩。在詩中他毫不掩飾地說:「惜哉見之晚,重尋畏凋年。一省三嘆息,十步九折旋。」他因對梅情有獨鍾,認為南溪應該有個能體現梅為特點的好名字。如果直呼為「梅溪」,則有違老百姓的習慣,不易被人接受。筆者從另一方面看,狀元王十朋(1112—1171)的故里左原(現在的樂清梅溪村)與之一山之隔。王十朋以村居之溪為名自號梅溪野人,辟梅溪書館,建梅溪橋,著《梅溪文集》,一時傳為梅溪盛事,梅溪之名可謂大矣。此時若把「南溪」改成「梅溪」,豈非拾人牙慧,冒犯先尊?思之再三,葉適決定以「枏」代「南」, 改「南溪」為「枏溪」。 枏者,梅也(《說文解字》)。葉適寫的李仲舉墓誌銘上最早出現關於「枏溪」提法的記載:李伯鈞,字仲舉,枏溪人……葉適這一改改得巧妙,以後仿效者日眾。在明以後,盡管有些官方文獻上仍稱「南溪」,但各種府志、縣志(如《浙江水陸道里記》)也陸續改稱南溪為枏溪。
據楠溪江文化研究會學術部張宗欽先生考證,「柟」及其異體字「枏」與「梅」字義同音不同,而與楠木的「楠」則音同義不同。《康熙字典》雲:柟或作枏,俗作楠非也。到了1955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布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把「柟」、「枏」作為「楠」的異體字處理統歸「楠」字。張先生在這方面有獨到見解,在《梅溪瑣話》里講得很詳細,但他下定義「楠溪者,梅溪也」,這似乎僅是今人的推測,值得後學者商榷。
把柟溪寫成楠溪的,較早的要算明英宗時的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國史總裁黃淮了。他有「楠溪山水之會曰嶺頭,著姓潘叔軒氏世居焉」之句。
關於南溪演變到枏溪,不排除以訛傳訛或有人認為南溪樹木茂密,南字從木的可能。
4、在楠溪民間,凡是舴艋船開得上的溪流就習慣被稱為港,而停泊船隻、裝卸貨物、渡人的地方稱埠。在本世紀50年代,楠溪的舴艋船有900多艘,運輸能力達2000多噸,自然這段時間稱港、埠的地方多。如大港——楠溪主河道,也稱楠溪港,大源港、小源港——楠溪大小兩源,岩坦港——岩坦附近這段溪,鶴盛港——鶴盛溪,東港——珍溪,等等。而較小的、舴艋船無法駛進去的如橫坑溪、檔溪就不見得有人稱港了。船埠頭有清水埠、兆潭埠、小港埠、沙埠、石埠頭,沿流到處是埠。有什麼根據說楠溪稱溪是港而不是江呢?這一點可從楠溪人的讀音中辨別。楠溪話中「江」、「港」諧音,但「江」念平聲,「港」念上聲(這種聲調在普通話中歸派第二、第三聲,而楠溪話絲毫沒變,像語言化石一樣保留下來。楠溪人謙稱自己的話是「土話」,誰能肯定這土話就不是唐宋或更古老時期的一種官話?)下面是楠溪人的對話:
——人客哪條港脈的,聽口音你是鶴盛港的吧?
——毋瞞你講表兄,佤屋裡港潭生碎,是青潭背的哇。
如果把這對話中的「港」念成「江」,一定會被楠溪人懷疑聲帶有毛病。
把「楠溪港」的口頭叫法形成文字的時候,也許就與「楠溪江」混淆起來了,類似的如「港頭」寫成「江頭」等。
從光緒縣志的地圖上可以看到楠溪江口的位置標有「枏溪港」、「枏溪港口」字樣。1973年的永嘉地圖已有楠溪江名稱出現。官方把楠溪寫成楠溪江且具有法定意義的是本世紀80年代的事。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楠溪的檔次,以有利於開發楠溪風景區,發展旅遊業。官方最早關於楠溪江的記載是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浙政(1985)69號文件:「將大若岩——楠溪江風景名勝區列入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本世紀80年代在編纂《永嘉地名志》時也出現過爭議。據潘明星先生、金成康先生主要編纂者說,當時就曾有入江為溪,入海為江說,以及長度標准之爭;還有過溪字後面加江是否畫蛇添足的質疑。但不管怎麼說溪指山間流水,小河溝,江指大河流,為順應旅遊開發之潮流,楠溪就被冠以楠溪江的堂皇之名。
此後,文人學士們也提出過許多質疑、假設,並且後來由「楠溪」字面上又產生一種誤解:既然不是出產楠木的溪,那該是出產楠竹(毛竹)的溪吧?楠溪現在不見楠木,而楠竹僅是毛竹的學名,楠溪人口頭說的是毛竹或茅竹。以楠木或楠竹命名只是字面上的前理解,是楠字的先入之見,似乎從未有人找到其它佐證資料。其實,古人取名大都講究質朴、易懂,今人不必想得那麼深奧。河流以地域或流向名命的很普遍,永嘉境內另一條較大河流也就叫西溪。
========================================
綜上,從現有文字記載考證,楠溪江名稱(指形成文字的)的演變過程是:甌水—→南溪—→柟(枏)溪—→楠溪—→楠溪港—→楠溪江。

F. 斷橋名字的由來

第一種說法:孤山之路到此而斷,所以名為斷橋。

第二種說法:段家橋簡稱段橋,諧音為斷橋;一說古石橋上建有亭,冬日雪霽,橋陽面冰雪消融,橋陰面仍然玉砌銀鋪,從葛嶺遠眺,橋與堤斷之感,得名「斷橋殘雪」。傳說白娘子與許仙斷橋相會,確為斷橋景物增添了浪漫色彩。也有人說,南宋王朝偏安一隅,多情的畫家取殘山剩水之意,於是擬出了橋名和景名,後一種說法似更為可取。

(6)江添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斷橋殘雪為西湖十景之一。斷橋位於白堤東端,南宋時又名寶祐橋,也稱為段家橋。今橋為1941年重建。橋畔有「雲水光中」水榭和斷橋殘雪碑亭。

橋堍有御碑亭等亭軒建築,面臨里西湖,與寶石山、保叔塔隔湖相對,山、塔、湖、亭、橋與湖邊桃、柳組成一幅如畫景色,十分迷人。斷橋是通往孤山的必經之路,每當雪後人們紛紛去欣賞西湖雪景,斷橋上遊人如織,孤山與里西湖銀裝素裹,格外動人,因稱「斷橋殘雪」。

G. 松花江名稱的由來

因為古時候松花江兩岸植被茂密,松樹眾多,松樹的雄株開有松花(又稱:松黃),大雨過後往往沖流入江。江上漂浮著許多松花,故名松花江。也有種說是,是冬季江邊的霧凇奇景形成的串串凇花(松花)而得名。

名稱變遷:東晉至南北朝時期,上游稱速末水,下游稱難水。隋唐時期,上游稱粟末水,下游稱那河。遼朝時期,稱混同江,今扶余段稱鴨子河。金朝時期,上游稱宋瓦江,下游稱混同江。元朝時期,上下游統稱宋瓦江。明朝宣德年間始名松花江(諧音宋瓦江)。

(7)江添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松花江流經吉林、黑龍江兩省;流域面積55.72萬平方公里,涵蓋東北四省區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年徑流量762億立方米。

共有南北兩源,北源即發源於大興安嶺支脈伊勒呼里山的嫩江,南源即發源於長白山天池的西流松花江。水文上以正源為南源,北源嫩江一般作為支流。從正源(南源)算起,松花江長度為1927公里。從北源算起,松花江長度為2309公里。

H. 中國姓氏由來

中華古姓的最初來源,是基於「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圖騰崇拜與祖先崇拜。原始圖騰崇拜是中華古姓的根源。大量古代文獻佐證了這一觀點。

姓產生後,世代相傳,一般不會更改,比較穩定,而氏則隨著封邑、官職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會有一個人的後代有幾個氏或父子兩代不同氏。姓氏與人名一起構成了一個人的姓名。「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姓是一種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秦漢以來,姓氏合為一體。

(8)江添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姓與氏的共同點

第一:皆是血緣親屬組織。

第二:以外婚制為正常屬性。

第三:均是一種單系的繼嗣群,即父系的繼嗣群。

閱讀全文

與江添名字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岩名字寓意 瀏覽:278
製作名字的軟體叫什麼 瀏覽:460
好聽的游戲情侶名字大全 瀏覽:856
姓名帶薇的女孩名字 瀏覽:861
冬櫻開頭名字 瀏覽:168
晞彤這個名字寓意 瀏覽:446
貓咪名字大全phpwind 瀏覽:958
李性四個字的名字 瀏覽:956
lol好聽的名字 瀏覽:909
善字開頭的名字 瀏覽:295
張翊澤名字打分 瀏覽:389
帶瑾的女孩高雅名字 瀏覽:886
2016女孩名字大全及寓意 瀏覽:170
三個字酒店名字 瀏覽:658
1999年12月18男孩名字 瀏覽:807
自己名字的含義作文 瀏覽:267
貸款公司小組名字大全 瀏覽:13
古代宮賦名字 瀏覽:934
四個人的微信群名字 瀏覽:300
怎麼看名字五行缺啥 瀏覽: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