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台風名的由來
國際上統一的命名方法是由台風周邊國家和地區共同事先制定的一個命名表,然後按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復使用。
當某個台風造成了重大損失,將從這個名單上除名,以用來單獨保留。
2009年的8號台風「莫拉克」造成台、閩、浙、贛如此重大損失,遇難人數600人以上,8000餘人被困,造成台灣數百億台幣損失,大陸損失近百億人民幣,被除名,暫未公布替補命名。
2009年的16號台風「凱薩娜」造成菲律賓、南海諸島、越南共計307人死亡,造成農業經濟損失重大,暫未公布替補命名。
2009年的17號超強台風「芭瑪」造成菲律賓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台灣降水量打破全年記錄,給海南、廣西等省造成一定洪澇災害,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慘重無法估計,暫未公布替補命名。
2006年的1號強台風「珍珠」(Chanchu),在菲律賓、中國東南部、台灣總共造成104人死亡以及12億美元的損失,替補命名為「三巴」(Sanba)。
2006年的4號強熱帶風暴「碧利斯」(Bilis),在菲律賓、中國東南部、台灣總共造成800多人死亡或失蹤以及44億美元的損失,替補命名為「馬力斯」(Maliksi)。
2006年的8號超強台風「桑美」(Saomai),在馬利安那群島、菲律賓、中國東南沿海以及台灣省總共造成458人死亡以及25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替補命名為「山神」(Son Tinh)。 2006年的16號超強台風「象神」(Xangsane),在菲律賓、海南、越南、柬埔寨、泰國總共造成279人死亡以及7.47億美元的經濟損失,替補命名為「麗琵」(Leepi)。
2006年的22號超強台風「榴槤」(Durian),在菲律賓、越南、泰國總共造成於819人死亡,經濟損失無法估計,替補命名為「山竹」(Mangkhut)。
2005年的9號強台風「麥莎」(Metsa),給我國華東地區造成重大損失。40萬人被撤離,上海地鐵停運。僅浙江直接經濟損失達65億元(其中寧波損失27億元)。江蘇發生狂風暴雨天氣,並且造成經濟損失達12億元。替補命名為「帕卡」(Pakhar)。
2005年的14號超強台風「彩蝶」(Nabi),在日本造成21人死亡,替補命名為「杜蘇芮」(Doksuri)。
2005年的19號超強台風「龍王」(Longwang),給我國台灣、福建、廣東、江西等地造成大風大雨,並造成一定人員傷亡,替補命名為「海葵」 (Haikui)。
2004年的1號台風「蘇特」(Sudal),給密克羅尼西亞聯邦、關島、北馬里亞納群島、帛琉、中國台灣、日本等地帶來一定自然災害和經濟損失,替補命名為「銀河」(Mirinae)。(韓國命名)
2004年的14號強台風「雲娜」(Rainne),「雲娜」台風登陸中國東南沿海。造成164人死亡,24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達181.28億元。替補命名為「凡亞比」(Fanapi)。
2003年的7號超強台風「伊布都」(Imouto),造成菲律賓、我國華南地區重大人員傷亡。僅在中國廣西就造成12人死亡,損失超過5億元。替補命名為「莫拉菲」(Molave)。
2003年的14號超強台風「鳴蟬」(Mamei),造成韓國150多人喪生。損失無法計算。替補命名為「彩虹」(Mujigea)。
2002年的6號強台風「查特安」(Chataan),登陸日本關東平原,造成多人喪生和嚴重的財產損失,替補命名為「麥德姆」(Matmo)。
2002年的15號台風「鹿莎」(Rusa),襲擊韓國西部,替補命名為「鸚鵡」(Nuri)。(馬來西亞命名)
2002年的26號台風「鳳仙」(Pongsona),造成關島大量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替補命名為「紅霞」(Noul)。
2001年的26號熱帶風暴「畫眉」(Vamei),雖然不是很強,但它是有史以來最靠近赤道的台風,所以被除名了,替補命名為「琵琶」(Peipah)。
2. 台風名字是怎樣由來的
2000年之後至今西北太平洋台風的命名工作由西北太平洋的區域專業氣象中心(英文縮寫:RSMC)——日本氣象廳東京台風中心(以下簡稱「日本氣象廳」)負責。
當日本氣象廳將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熱帶氣旋確定為熱帶風暴強度時,即根據列表給予名稱,並同時給予一個四位數字的國際編號。
根據規定,一個熱帶氣旋在其整個生命過程中無論加強或減弱,始終保持名字不變。如0704號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台風,其英文名均為「Man-Yi」,中文名為「萬宜」。
(2)中國台風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台風的命名,多用「溫柔」的名字,以期待台風帶來的傷害能小些,但是世界台風委員會有一個規定,一旦某個台風對於生命財產造成了特別大的損失或人員傷亡而聲名狼藉。
或者是以名稱本身因素而退役的,那麼它就會永久佔有這個名字,該名字就會從命名表中刪除,其他熱帶氣旋不再使用這一名稱,也就是將這個名稱永遠命名給這次熱帶氣旋,這就是除名。
3. 台風名稱由來
關於「台風」的來歷,有兩類說法。
第一類是「轉音說」,包括三種:一是由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二是由閩南話「風台」演變而來;三是荷蘭人佔領台灣期間根據希臘史詩《神權史》中的人物泰豐Typhoon命名。
第二類是「源地說」,由於台灣位於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台風北上的路徑要沖,很多台風都是穿過台灣海峽進入大陸的,所以稱為台風。「台風」是音譯詞,英文中typhoon是根據中文粵語發音toi fong音譯至英文,再進入普通話詞彙中的。
4. 台風名字的由來 台風是怎麼形成的
台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台風。
關於「台風」的來歷,有兩類說法。第一類是「轉音說」,包括三種:一是由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二是由閩南話「風台」演變而來;三是荷蘭人佔領台灣期間根據希臘史詩《神權史》中的人物泰豐Typhoon命名。第二類是「源地說」,由於台灣位於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台風北上的路徑要沖,很多台風都是穿過台灣海峽進入大陸的,所以稱為台風。「台風」是音譯詞,英文中typhoon是根據中文粵語發音toi fong音譯至英文,再進入普通話詞彙中的。
5. 」台風」名稱的由來
今年第八號熱帶風暴「莫拉克」英文名Morakot,來源於泰國,原意為綠寶石。
台風命名一覽表
熱帶氣旋的等級:
1、熱帶氣旋等級劃分的原則
熱帶氣旋等級的劃分以其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為標准。
2、熱帶氣旋等級劃分
熱帶氣旋分為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台風、強台風和超強台風六個等級。
熱帶氣旋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達到10.8m/s~17.1m/s(風力6~7級)為熱帶低壓,達到17.2
m/s
~24.4
m/s(風力8~9級)為熱帶風暴,達到24.5
m/s
~32.6
m/s(風力10~11級)為強熱帶風暴,達到32.7
m/s
~41.4
m/s(風力12~13級)為台風,達到41.5
m/s
~50.9
m/s(風力14~15級)為強台風,達到或大於51.0
m/s(風力16級或以上)為超強台風。詳見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