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廣西南寧地方的來歷
南寧歷史悠久,古代屬於百越之地。 東晉大興元年(318年),從鬱林郡 分出晉興郡,郡治設在晉興縣城即今 南寧,這是南寧建制的開始,距今已 有1680多年的歷史。唐朝貞觀八年 (634年),唐太宗定名為邕州,南 寧簡稱「邕」由此而來。元朝泰定元年 (1314年),中央政府為取南疆安 寧而定名為「南寧」,南寧由此得名。 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南寧 為自治區首府。
,史稱「百越」,其中西頤和駱越兩個 支系,就是南寧壯族的先民。始皇帝 二十三年(前214)置桂林郡、象郡。 南寧屬桂林郡轄地。漢高祖元年(前 206年),趙佗建立南越國,南寧為 其轄地。 漢高祖元年(前206年), 趙佗建立南越國,南寧為其轄地。 西漢王朝建立後,推行州郡縣制 。西漢元鼎六年(前110),漢武帝 派伏波將軍路博德率軍平定趙信的南 越國後,在嶺南設置南海、蒼梧、郁 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信耳 、朱崖等9郡,南寧屬鬱林郡領方縣 轄地。 三國時,南寧屬吳國轄 地。吳把領方縣改名臨浦縣,並從原 屬交州改屬廣州。這樣,南寧便屬廣 州鬱林郡臨浦縣,
東晉時,晉元帝大興元年(318) ,從鬱林郡分出晉興郡,下轄晉興等 4個縣,南寧為廣州晉興郡晉興縣, 晉興郡治設在晉興縣城,
這是南寧第-次成為既是縣級又是郡 級治所,是南寧建制的開始(-說為隋 開皇十四年即公元594年,另-說為 西晉太康五、六年即284年、285年 ,下同)。 南朝時,宋、齊、梁 、陳四個王朝先後更替,南寧隸屬郡 縣均與東晉相同。隋統-南北朝後, 開皇十八年(598),將晉興縣改為宣 化縣,南寧為宣化縣治所,
統轄。 唐武德四年(620年), 在宣化縣置南晉州,領宣化-縣,州 縣並存。武德五年,宣化縣析出宣化 、晉興等5縣隸屬南晉州。貞觀六年( 632年),又將南晉州改為邕州,外 治在南寧,這是南寧簡稱「邕」的由來 。永徽(650~655年)後,以廣州 、桂州(治今桂林)、邕州(治今南 寧)、容州(治今容縣)及安南五州 隸嶺南五府經略使,名嶺南五管,以 廣州刺史充經略使,駐廣州。天寶元 年(742年),改邕州為朗寧郡。乾元 元年(758年),復改朗寧郡為邕州。 咸通三年(862年),分嶺南道為東、 西兩道。嶺南東道,治所設在廣州; 嶺南西道,治所設在邕州(今南寧), 統轄原屬邕管(統管邕、橫、貴、賓 四州)、容管(今容縣)、桂管(今桂林) 三管之地。這就是說,這就是說,南 寧在唐朝時已成為省級治所。 五代十國時,南寧為南漢國地,仍屬 邕州,歸楚。
邕州隸屬廣南西路,下轄宣化、武緣 等7縣,南寧仍為邕州和宣化縣治所 。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改 邕州為邕州路,今南寧為路總管府治 所,下轄宣化、武緣兩縣,並管左右 兩江溪桐。泰定元年(1324)為慶邊疆 之綏服,寓南疆安寧之意,改邕州路 為南寧路。南寧得名,
明朝洪武二年(1376),改南寧路 為南寧府,今南寧為府治所。隸屬廣 西布政使司。清朝時,改廣西布政使 司為廣西省,省會設在今桂林市。南 寧府此時隸屬於廣西省分巡左江道, 所轄州、縣基本沿襲明朝。南寧既為 南寧府治又為左江道治和宣化縣治。 清宣統三年九月(1911年),南寧 宣布獨立。民國元年(1912年)廢宣化 縣,以南寧府長理事,直屬廣西軍政 府,後改稱廣西省政府。三次遷省: 第一次遷省:1912年廣西省會由桂 林遷到南寧。第二次遷省:
廣西省會由南寧遷回桂林。第三次遷 省:1950年。1958年廣西省改為廣 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南寧。民國31 年4月(1943年),原第八、第九區 合並為第四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公 署設在南寧。建
B. 南寧的名字是誰起的含義是什麼
廣西南寧名稱的由來 據明朝宗濂等撰《元史》內的泰定帝《也孫鐵木耳》和《劉國傑傳》等材料記載:至元二十九年(1292),上思州(今上思縣)黃勝許反元。延祜六年(1319)六月,右江來安路(今田陽縣一帶)岑世興又起兵造反,殺歸德州(今平果縣境內)知州,奪州印。元朝廷雖多次派重兵前往鎮壓,但都未能平定。這兩支反元隊伍日益壯大,活動范圍不斷擴展。至治三年(1323)七月,英宗皇帝(碩德八剌)遣使者來邕州招安,以招諭逼使黃勝許、岑世興歸順。是年十二月和泰定元年(1324)六月,黃勝許、岑世興先後派代表上燕京(今北京)朝貢。泰定元年九月,為慶賀南疆綏服安寧,元朝泰定皇帝頒令改邕州路總管府兼左右兩江溪峒鎮撫為南寧路。從此,南寧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C. 南寧水街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據古籍記載:水街:「為上下水街,今名宣化街,屬同右,上下線行街,至醒漢街。」
「落雨大,水浸街,阿媽帶我買拖鞋。」這是源於水街的一首南寧舊日著名的歌謠,也是水街舊日的真實寫照。
「水街」之名有一個通俗的說法:水街由於靠近邕江,地勢又低,在沒有防洪大堤的年代,經常受到洪水侵擾,街道被洪水浸淹,經常濕漉漉的,故而得名。當然,那是以前的事情了,現在水街在防洪大堤的保護下,可不會那麼輕易再被浸了。
D. 古代南寧叫什麼
邕州,是唐朝貞觀八年,唐太宗定名為邕州,這也是南寧簡稱邕字的由來,到了元朝泰定元年,中央政府取「南疆安寧」,所以才有南寧名字的由來。
E. 南寧名稱從古代演變
東晉時,晉元帝大興元年(318年)。從鬱林郡分出晉興郡,下轄晉興等4個縣。南寧為廣州晉興郡晉興縣,晉興郡治設在晉興縣城,即今南寧。這是南寧第一次成為既是縣級又是郡級治所。是南寧建制的開始。
隋統一南北朝後,開皇十八年(598年),將晉興縣改為宣化縣,南寧為宣化縣治所,歸鬱林郡統轄。
唐武德四年(620年),在宣化縣置南晉州,領宣化一縣,州縣並存。武德五年,宣化縣析出宣化、晉興等5縣隸屬南晉州。貞觀六年(632年),又將南晉州改為邕州,州治在南寧,這是南寧簡稱「邕」的由來。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邕州為邕州路,今南寧為路總管府治所,下轄宣化、武緣兩縣,並管左右兩江溪峒。泰定元年(1324年)為慶邊疆之綏服,寓南疆安寧之意,改邕州路為南寧路。南寧得名,即始於此。
F. 南寧的名字是如何由來的有什麼意義
南寧這個名稱始於元朝,它的意思是希望南部的國土安寧。
如果按建制時間算,南寧可以成為一座古城,但是南寧這個名字的由來去比城市的歷史晚了一千年。南寧地區建制,從晉朝開始,那時候南寧叫做晉興縣。那時候正是公元三百多年。
後來,這個古城的名字先後變成:宣化縣、邕州,到了公元一千三百多年的元朝,它才被定名為南寧,然後沿用至今。
南寧,南方安寧,這個寓意很好,於是後世的各個朝代都沿用了這個名稱。事實上,也有其它帶有寧字的城市名,可能也與這樣的寓意有關,比如西寧,就是西疆安寧。
G. 南寧市名的由來
廣西南寧名稱的由來,據明朝宗濂等撰《元史》內的泰定帝《也孫鐵木耳》和《劉國傑傳》等材料記載:至元二十九年(1292),上思州(今上思縣)黃勝許反元。延祜六年(1319)六月,右江來安路(今田陽縣一帶)岑世興又起兵造反,殺歸德州(今平果縣境內)知州,奪州印。元朝廷雖多次派重兵前往鎮壓,但都未能平定。這兩支反元隊伍日益壯大,活動范圍不斷擴展。至治三年(1323)七月,英宗皇帝(碩德八剌)遣使者來邕州招安,以招諭逼使黃勝許、岑世興歸順。是年十二月和泰定元年(1324)六月,黃勝許、岑世興先後派代表上燕京(今北京)朝貢。泰定元年九月,為慶賀南疆綏服安寧,元朝泰定皇帝頒令改邕州路總管府兼左右兩江溪峒鎮撫為南寧路。從此,南寧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H. 南寧市的由來
南寧歷史悠久,古代屬於百越之地。東晉大興元年(公元318年),從鬱林郡分出晉興郡,郡治設在晉興縣城即今南寧,這是南寧建制的開始,距今已有1680多年的歷史。唐朝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唐太宗定名為邕州,南寧簡稱「邕」由此而來。元朝泰定元年(1314年),中央政府為取南疆安寧而定名為「南寧」,南寧由此得名。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南寧為自治區首府。
南寧城區居於廣西四大盆地之一的南寧盆地,平均海拔74-79米,最高處496米。南寧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1.7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達1300毫米,全年無霜期高達345-360天。一年四季花常開,樹常綠,綠在城中,城在綠中,綠化、美化、彩化與亞熱帶風光融為一體,有「半城綠樹半城樓」的美譽,也有「草經冬而不枯,花非春仍常放」之景象,人均公共綠地面積9.5平方米,綠地覆蓋率近40%,享有「中國綠城」的美稱。
I. 南寧名稱的由來以及桂林名的由來
廣西南寧名稱的由來,據明朝宗濂等撰《元史》內的泰定帝《也孫鐵木耳》和《劉國傑傳》等材料記載:至元二十九年(1292),上思州(今上思縣)黃勝許反元。延祜六年(1319)六月,右江來安路(今田陽縣一帶)岑世興又起兵造反,殺歸德州(今平果縣境內)知州,奪州印。元朝廷雖多次派重兵前往鎮壓,但都未能平定。這兩支反元隊伍日益壯大,活動范圍不斷擴展。至治三年(1323)七月,英宗皇帝(碩德八剌)遣使者來邕州招安,以招諭逼使黃勝許、岑世興歸順。是年十二月和泰定元年(1324)六月,黃勝許、岑世興先後派代表上燕京(今北京)朝貢。泰定元年九月,為慶賀南疆綏服安寧,元朝泰定皇帝頒令改邕州路總管府兼左右兩江溪峒鎮撫為南寧路。從此,南寧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桂林這個地名,最早見於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史記?秦本紀》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秦始皇「三十三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忍略取陸梁之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此後歷代史書中載「桂林」名者不絕於書。到明清以後,桂林之名就幾乎無處不見了。 雖說桂林市秦始皇用兵嶺南,略陸梁之地置桂林郡後遂有其名,但秦桂林並非今桂林。秦桂林郡郡治設在舊日的貴縣,其地域正如周去非《嶺外代答》中所說:「自秦始皇兼並天下,伐山通道,略定揚粵,為南海、桂林、象郡。今之西廣,秦桂林是也。」周去非是宋代人,宋代曾把嶺南劃分為東西兩路。當時所講的西廣,與現在的廣西差不多。可見,秦之桂林郡大體上相當於宋代的廣西路,而秦代桂林則是指現今的貴港市,因為當時的郡治治所就設在現今的貴港市。 那麼秦代桂林之名因何而來?《唐書?地理志》中曾有這樣一段記載:「江源多桂,不生薪木,故秦時立為桂林郡。」可見,秦代桂林郡是由於江源一帶桂樹特別多而得名的。 然而,桂樹既可以指桂花樹,又可指桂枝樹,亦即肉桂樹。「江源多桂」,究竟是指那種桂樹呢?據周去非《嶺外代答?花木門》記載:「南方號桂海,秦取百粵,號曰桂林。桂之所產,古以地名。今桂產於欽、賓二州……桂之用於葯,尚矣。枝能發散,肉能補益,二用不同,桂性酷烈,易以發生,古聖人其知之矣。桂枝意發達之氣也,質薄而味稍輕,故傷寒湯飲,必用桂枝發散,救裹最良。肉桂者溫厚之氣也,質厚而味沉芳,故補益圓散,多用肉桂。」由此可見,「江源多桂」實指桂枝。而南方號桂海,號桂林,皆因「桂之所產,古以名地」,並非因桂花樹成林遂成桂林。那麼,現今的桂林是何時形成?在此之前曾使用何名?其歷代的演變又如何?只要我們查閱一下史料,便一目瞭然了。清《臨桂縣志》記載說:「桂林府,元靜江路,洪武元年為府,五年六月改為桂林府。」說明現今之桂林市從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才正式名為桂林的。在此之前,由近到遠,桂林曾有靜江、桂州、建陵、始安等多種名稱,其中始安之沿襲最久,大約有七八百年的時間。桂林的歷代演變梗概如下:秦屬長沙郡地;西漢為零陵郡地;東漢為始安侯國地;三國鼎立之初隸屬蜀,後來入吳。東吳孫皓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在桂林設郡城,立為始安郡。此後,西晉、東晉、南北朝時期的宋,齊皆因之,梁始作桂州,一直沿及隋唐五代(其中有極短時間明建陵),南宋高宗升桂州為靜江府,元改為路,明更號桂林府。 說來也離奇,桂林之名是秦立桂林郡開始出現,而最先啟用此名得應是現今的貴港(舊日的貴縣)。但是,距秦桂林千里之遙的今桂林,從西漢到隋唐均稱為始安這,卻為何掠人之冠,廢始安而名桂林?地名變遷,耐人費思。下面我們在考究一番桂林名稱的由來。《梁書?武帝紀》記載:「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十二月置桂州於湘州,始安郡受湘州督省,與桂林等二十四郡悉改屬桂州。」表明桂州之名始於梁武帝大同六年。唐朝李吉甫《元和郡縣志》對桂州一名由來解釋說:「天監六年立桂州於蒼梧鬱林之境,因桂江以為名。」由此看來,現今桂林名稱是依桂江而設立桂州,而後又綴加尾音林字,從而變成桂林,這又有因江而名一說。(張子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