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河南名稱的來歷
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故稱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為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簡稱「豫」的由來。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從夏代到北宋,先後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此,長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濮陽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河南的歷史文化遺留
河南文物古跡眾多,地下文物和館藏文物均居全國首位,有記載著人類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黃帝故里和軒轅丘,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測景台,有歷史上最早的關隘函谷關、最早的禪宗寺院白馬寺。
河南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當今的300個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或部分源頭在河南,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近些年來,到河南尋根謁祖的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2. 濮陽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86年,境內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崗文化典型器物證明,七、八千年前這里已有人類活動。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發掘出三組蚌砌龍、虎圖墓葬。據測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殼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專家據此遺址推斷,6000年前濮陽地區已率先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並成為中華民族龍文化的發源聖地。濮陽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
上古時期 濮陽一帶地跨兗、冀二州,是黃帝為首的華夏集團與少昊為首的東夷集團活動的交接地帶。黃帝與蚩尤的大戰就發生在這里,據說蚩尤之首就埋在台前縣。黃帝長子玄囂青陽氏邑於頓丘(今清豐縣南),次子昌意在今南樂縣築昌意城;黃帝史官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被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縣梁村鄉吳村有造書遺址及倉頡陵、倉頡廟。中原地區繼黃帝之後由顓頊統一治理,都帝丘(今濮陽西南,史稱「顓頊之墟」)。顓頊時,其氏族集團實力強大,打敗了以共工為首的集團,活動范圍大為擴展,萬邦來朝。顓頊之後,帝嚳繼位,初都帝丘,後遷都伊洛平原。帝嚳賜顓頊玄孫陸終長子樊為己姓,封邑昆吾(今濮陽東南)。帝嚳之後,堯繼位成為祁姓集團首領,以冀州為活動中心,死後葬於城陽(范縣東)谷林。濮州(今屬范縣)有堯母慶都廟,范縣辛庄鄉北有堯子丹朱墓。舜生於姚墟(今范縣城西南),住南河。他在黃河之濱燒制陶器,到雷澤(古澤名,在今范縣東南)漁獵,去歷山耕作,還販於頓丘(今清豐)。舜在實踐中增長了才幹,後代堯而立,成為姚姓聯盟的首領。堯舜之時,太行山區雨水豐沛,水患頻仍。以秦(今范縣)為活動中心的東夷首領伯益協助舜的水官大禹治水,兩大集團在聯合抗洪斗爭中進一步增進了民族融合。
夏王朝時期 濮陽地區建有己姓聯邦集團的昆吾(它是夏後氏酋邦王國最親近的成員)、斟灌、顧等宗族邦國。夏啟時於昆吾鑄九鼎,並視為國寶。夏帝仲康的兒子相為羿所逐,奔依同姓邦國斟灌氏。後相即位,都帝丘,至帝杼時遷都於原。其間歷百年,濮陽一直是夏文化中心地帶,不僅農業發達,制陶和冶銅技術也處於領先地位。
殷商時期 以契為始祖的子姓集團至相土時遷至商丘,即帝丘(今濮陽),活動於今豫北、冀南和豫東一帶,勢力發展至東海之濱。湯時征服了昆吾、韋(在今滑縣東南)、顧等邦國,後滅夏建商,以帝丘為其陪都。
西周時期 以姬發為首的姬姓聯邦集團聯合其他邦國滅商後成為新的聯邦王國的宗主國,帝丘一帶稱東國,為管叔封地。周成王四年,周公旦東征,平定武庚及三監叛亂,封康叔於河、淇之間,建立衛國,帝丘一帶受其節制。西周時,帝丘一帶的經濟、文化都得到迅速發展,實力較強。厲王時,衛武公曾帶兵入朝平定叛亂,穩定政局。
春秋時期 濮陽一帶仍屬衛國,為當時較先進的地區之一。公元前660年,散居於齊、衛北部的狄人入侵衛國,佔領衛都朝歌。公元前629年,衛成公遷都帝丘(今濮陽),帝丘成為衛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凡400年。公元前602年,黃河大改道流經濮陽,給這里帶來水利之便。這一時期人們用桔槔提水灌田,農業生產水平大幅度提高。農業的發展帶動了紡織、皮革、竹木、冶鑄等手工業的進步,促進了商業興旺,涌現出一批城鎮。如臨黃河的戚邑,水陸交通便利,經濟十分繁榮。僅公元前626年至公元前479年140多年間,春秋經傳中關於戚的記載即28處,諸侯來衛國的14次會盟中,就有半數在戚舉行。其他如咸(位於今濮陽市東南25公里)、鐵丘(位於華龍區)、頓丘(今清豐縣西南)、五鹿(今清豐縣南)、澶淵(位於華龍區內),清丘(位於市中心東南30公里)等城邑商旅不絕,相當繁華。手工業和商業的發達,促進了思想的活躍,精神的解放,文化的發展,勞動人民於「桑間濮上」創造的詩歌「衛鄭新聲」,風靡華夏。先進的衛文化既培育了中國第一個傑出的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也激勵工奴於公元前478年掀起世界上最早的手工業奴隸的革命斗爭——百工起義。同時,帝丘位居黃河要津、中原腹地,向為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的城濮之戰、鐵丘之戰等都發生在濮陽一帶。
戰國時期 鐵農具和牛耕普遍推廣,農業生產有了較大發展,各諸侯國為壯大實力、爭奪霸權競相改革,大批優秀人才應運而生,僅濮陽人就有政治家和軍事家吳起、儒商子貢、改革家商鞅、政治家呂不韋、外交家張儀等,為推動社會進步做出了貢獻。呂不韋主持編寫的《呂氏春秋》記載了天文、地理、物理、醫學等方面的科學知識,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戰國後期,大國爭霸,帝丘一帶戰爭頻繁,原為西周第一大國的衛國,春秋時已降為中等諸侯國,到戰國時更加衰微,最後僅剩濮陽城(濮陽縣西南)一彈丸之地。前242年,秦置東郡,次年秦取濮陽等地,衛君角被遷到野王(今河南沁陽),衛此時名存實亡。公元前240年,東郡治濮陽。至前209年衛君角被廢為庶人,衛亡。
秦漢時期 秦統一中國後,為束黃河之水,曾修金堤(即原黃河大堤,頂寬20丈,兼作御道。謂其堅固無比,故名金堤)。秦末,濮陽人民助項羽大敗章邯,加速秦朝滅亡。漢時,濮陽仍為東郡治所。西漢武帝曾於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親率官吏、將士數萬人到濮陽堵塞瓠子河決;西漢成帝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秋,河決東郡,朝廷遣官發眾來堵,並增築金堤;東漢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在著名水利專家王景主持下,濮陽人民修渠築堤千餘里,固河道於濮陽城南,黃河安瀾700餘年。期間,濮陽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人口大增,西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濮陽人口已達37
3. 濮陽是什麼意思
濮陽,河南省地級市,位於河南省東北部,黃河下游平原,北與河北省邯鄲市交界,東與山東省泰安市、濟寧市、聊城市、菏澤市接壤,西與安陽湯陰縣、滑縣接壤,西南與新鄉長垣縣毗鄰,鶴濮高速將鶴壁與濮陽兩座城市緊密連接在一起。
4. 濮陽古代叫什麼名字啊
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86年,境內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崗文化典型器物證明,七、八千年前這里已有人類活動。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發掘出三組蚌砌龍、虎圖墓葬。據測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殼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專家據此遺址推斷,6000年前濮陽地區已率先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並成為中華民族龍文化的發源聖地。濮陽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
濮陽現在是文明城市額!!!
5. 河南名稱的由來是什麼
河南---河南位於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南,故名河南。大禹降伏洪水後,在天下置九鼎,設九州,九州中心之豫州,故簡稱為「豫」,且有「中州」、「中原」之稱。河南省簡稱「豫」據《說文解字》「豫,象之大者」,豫就是大象。《周易》64卦的第16卦剛好是「豫」卦。其卦辭雲:剛應而志行,順以動。《周易》曰:剛應而志行,順以動,豫,利建侯行師。
西漢設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唐朝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後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沿用,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銷,將黃河以北的新鄉、安陽2市及新鄉、安陽、濮陽3專區劃歸河南省。
6. 濮陽縣的起源
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86年,境內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崗文化典型器物證明,七、八千年前這里已有人類活動。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發掘出三組蚌砌龍、虎圖墓葬。據測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殼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專家據此遺址推斷,6000年前濮陽地區已率先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並成為中華民族龍文化的發源聖地。濮陽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
7. 河南省名稱的來歷
河南位於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位於黃河以南,故稱河南。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森林茂密,野象眾多,河百南又被形象地描述為人牽象之地,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度南簡稱「豫」的由來。
河南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從夏代到北宋,先後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於此,長期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7)濮陽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河南的歷史文化遺留
河南文物古跡眾多,地下知文物和館藏文物均居全國首位,有記載著人類祖先在中原大地繁衍生息的裴李崗文化遺址、仰韶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黃帝故里和軒轅丘,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測景台,有歷史上最早的道關隘函谷關、最早的禪宗寺院白馬寺。
河南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發源地,當今的300個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個,依人口數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個大姓中有78個姓氏的源頭或內部分源頭在河南,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之稱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於河南。近些年來,到河南尋根謁祖的海內外遊客絡繹不絕。
參考資料來源:河南省人民政府官網-河南旅遊概況
8. 濮陽在宋朝的名字
宋元時期 濮陽改稱開德府,一度成為北輔,即保衛京師和河朔安全的屏障,稱「北門鎖鑰」。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兵臨澶州,濮陽軍民奮起抵抗,在寇準力諫下,真宗御駕親征至澶。宋以少勝多,大敗遼兵。遼軍戰敗求和,雙方簽訂了有名的「澶淵之盟」。此後百餘年,兩國相安,宋時濮陽的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得到較大發展。到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澶州一帶已相當富饒,人口回升。崇寧元年(1102年),這里人口已發展到8?17萬。紡織業發展更快,成為宋代「衣被天下」的地方。這一時期,濮陽名人輩出,著述家晁迥、晁宗愨、晁永之,名將趙延進,清官王贊、張田,治黃專家高超等彪炳史冊。北宋後期,朝廷腐敗,濮陽不少人被逼上樑山,參加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1128年秋,金兵佔領澶州。金皇統四年(1144年)改澶州為開州,轄今濮陽、清豐。此時,今南樂縣屬大名府、范縣屬濮州、台前縣境屬東平府。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黃河第五次大改道而南遷,經延津、封丘、壽張(其轄區部分為今台前縣境)入梁山。1222年,成吉思汗派兵佔領開州。金元統治時期,雖注意生產,但因破壞太重,加之黃河屢決,經濟難以恢復。終元之世,濮陽雖一直為開州的中心城市,但經濟文化都未達到北宋鼎盛時期的水平。唯戲曲藝術有所創新,濮陽人宮天挺的元曲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寶庫,其本人成為元代雜劇大家之一。
9. 濮陽為什麼叫龍城
1987年在濮陽出土距今6400年的蚌塑龍形圖案在國內外考古界引起轟動,被稱為"中華第一龍" 據此,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濮陽為"中華龍鄉" 如今的龍鄉,如同晶瑩的少女睜開惺忪的睡眼茵氳著青春的芳香以歡快輕盈地腳步迎接生命的拔節. 龍城太原的由來(因與許多皇帝關系密切而得名)
10. 濮陽為什麼叫龍鄉
古代相當於現在的首都
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1986年,境內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三足陶等裴李崗文化典型器物證明,七、八千年前這里已有人類活動。1987年,在濮陽西水坡發掘出三組蚌砌龍、虎圖墓葬。據測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殼龍被考古界公認為「中華第一龍」。專家據此遺址推斷,6000年前濮陽地區已率先進入父系氏族社會,並成為中華民族龍文化的發源聖地。濮陽因此被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命名為「中華龍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