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鼓浪嶼具有歷史變遷的路名
1.8 平方公里的鼓浪嶼,歷經唐宋元明清王朝、公共租界、日偽統治、國民政府、人民政府各個時代,至今的30條道路地名,起了滄桑變化,究其由來,問津有門。
鼓浪嶼——地形橢圓,周圍沙灘,「在河之洲」(水中可居者曰洲),因此,唐朝叫「圓沙洲」,俗稱「圓洲仔」,行政建制也就命名「沙洲都」。宋末元初,嵩嶼李氏漁民前來開墾這小島的西南隅,發現一個海蝕洞,風浪沖擊時發出擂鼓聲,俗稱「鼓浪石」;明朝,日光岩山麓也發現一塊山石,敲之類似鼓聲;萬曆元年,泉州同知丁一中在日光岩題有石刻「鼓浪洞天」,鼓浪嶼之名就定稱了。 「鼓浪洞天」成為廈門「大八景」之一。鼓浪嶼還有「海上花園」、「音樂島」、「琴島」、「萬國建築博覽會」之譽。
鼓聲路——橫介泉州路、康泰路。海濱有 「鼓浪石」,海潮擊石音若鼓聲而名。其路段有俗稱的「五個牌」,據說早時有一墓群,五個並列墓碑(方言「牌」);又據說清末,方、黃兩家為爭奪墓地而訴訟。因此,「道光十四年十二月欽加知州海防總捕駐鎮廈門分府任,為方氏祖墳山界事」,而判決立告示牌,先後立五個牌,故名。鼓聲路附近於 1988 年開通一岩洞,仍以路名為名「鼓聲洞」。
鼓新路——交叉於內厝澳路、三明路與福州路,原有英商和記洋行建棧房於此,取行名為地名,叫「和記路」,海濱有洋行專用碼頭叫 「和記路頭」,附近有斜坡,俗稱「和記崎」。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佔領鼓浪嶼的1943年8月,日偽政權成立地名改正委員會,廢除一切具有英美及其行業字樣的地名,也把和記路改為「維新路」,寓有「明治維新」之意。解放後更改今名。路的中段有「八卦樓」(今博物館)。還有一條斜坡通往英華書院(今二中)的路段,舊稱「書院路」。
內厝澳路——交叉於康泰路、公平路。元末明初,嵩嶼李氏漁民避風來此停泊漁船,逐漸開拓半漁半農的村落,故名「李厝澳」 (厝為方言的住宅,並有村的含義;澳為海船可停泊之處)。後來,雜姓共居,以李、里同音,里、內同義,轉化為「內厝澳」。建村時築一座供奉吳夲的小庵(後遷四 鬆起名「種德宮」,與晃岩路的「大宮」區別,俗稱「內厝澳大宮」),庵前一河也就叫「舊庵河」,並成為內厝澳舊路段的俗稱。另有以集美鎮為名的「集美路」,以99級石階直上筆架山宛如塔形的「九層塔」、以水井為名的「大井腳」、以18個水泥洗衣槽為名的「十八腳桶」,也都是舊路段的俗稱。
康泰路——交叉於興化路、鼓聲路。內厝澳漁民在海灣淺灘撈取「公逮」(一種海塗貝類)喂鴨,故俗稱「公逮灣」。後以方言近音雅化為「康泰垵」(垵是方言,有平緩坡地的意思。另有「康泰鞍」的俗稱,取義地形似馬鞍。其舊路段的「嵩嶼路」,是以開拓者祖籍地為名。
龍頭路——交叉於中華路、鼓輪渡。因首端位於龍頭山(日光岩舊稱)下得名。舊路段有:以鼓浪嶼首創電燈廠所在地為名的「電燈巷」;由黃奕住開辟,以黃氏在廈開設「日興行」為名的「日興街」;以麻將牌 (方言麻雀牌)作坊為名的「麻雀街」;由黃仲訓改造「通商碼頭」和福記米行專用的「福記碼頭」,以族氏為名的「黃家渡」。
晃岩路——交叉於福建路、港後路。明朝池顯方在日光岩下結廬叫「竹林」,號「晃園」,可見日光岩早有晃岩的稱呼,起自岩下的道路就叫晃岩路,其始端也就俗稱「岩仔腳」(今屬永春路)。舊路段有「洋墓口」(俗稱番仔墓口)因路旁原有洋人(方言番仔)墓園;番仔球埔(昔為洋人球場,今為人民體育場);大宮口(路旁原有「興賢宮」)。
港後路——縱橫於晃岩路、田尾路。因在港仔後海灘附近,故名。其路段舊稱「山谷路」,海墘路,都以地處山海附近而名。
鼓山路——橫介安海路、筆山路。以福州鼓山為名,也有「鼓浪嶼之山」的意思,並與鼓聲路、鼓新路,三足鼎立,都以鼓字冠頭,都屬內厝澳范疇。
鹿礁路——多頭多向交叉於龍頭路、福建路、漳州路、鼓輪渡。以附近海濱有鹿耳形的礁石為名。鹿礁路原分上下兩段:上段叫「頂鹿耳礁」,下段叫「下鹿耳礁」(後來劃歸福建路)。其路段舊稱有:「博愛路」 (昔日本博愛醫院所在地);「教堂路」(天主教堂所在地);「新加坡路」(取外國名)。
福建路——交叉於鹿礁路、晃岩路與復興路。由呂宋路、岷里拉路、雪霧路(均取自菲律賓地名),以及同安路合成,以福建省為名。
福州路——交叉於龍頭路、錦祥路、三明路。舊俗稱「垵海角」。解放後由「香港路」、「廣東路」、「汕頭路」、「南靖巷」合成,以福建省會為名。
漳州路——交叉於晃岩路、中華路、復興路。1907—1925 年潯源中學設此,學生多系漳州人,故名。「馬君路」(倫敦公會馬約翰牧師曾居此,以其人氏為名)、「大德記」(19世紀中葉英商德記洋行「大寫」住此,以其行號、職稱為名)、「李家莊」、「廖厝」(均以私人住宅為名),均為其路段舊稱或俗稱。
永春路——多頭多向交叉於內厝澳、晃岩路。以永春縣為名。早年種有芒果俗稱檨仔的「檨仔腳」,是其路段舊俗稱。
安海路——交叉於鼓新路、永春路。以晉江的安海為名。「龍坑井」(有一井水甘如「龍液」)「禾山路」(以廈門郊區為名)、「荔枝宅」、「時鍾樓」(均為私人住宅,或宅內種有荔枝或樓頂有時鍾造型,取以為名),均其路段舊俗稱。
三明路——縱橫交叉於鼓新路、福州路。以三明市為名。舊稱三和路(清代福建水師提督在此修建「三和宮」故名)。「三丘田」(早時有三丘田畝)為其路段俗稱。
海壇路——交叉於龍頭路、永春路。以福建海壇縣為名。由龍頭河填成,所以俗稱「河仔墘」。「竹林」(原有竹樹)為其路段舊稱。
興化路——縱橫於康泰路、燕尾山(形似燕子尾巴)。臨海有屠宰場,設有興化地區運來的毛豬專用的「豬壟」碼頭,故名興化路。
雞山路——交叉於康泰路、泉州路。因附近雞母山而得名。又因在雞母山口而俗稱「雞母咀口」。「公山路」(公共山地)為其路段舊稱。
田尾路——位於海灘岸上,據說早年馬巷洪氏家族在此墾田直至海邊盡尾,故名。又據說當時種田,水土流失,沖下海灘,積久成溝,形似五條龍狀,所以老一輩叫鼓浪嶼為「五龍嶼」。
公平路——橫介內厝澳、永春路。因德商寶順洋行高級職員曾住此而原名「寶順巷」。日偽時期改為公平路。其中有一段路因昔日種有樹蘭花而俗稱「樹蘭花腳」。
中華路——交叉於安海路、田尾路。因位於島中,早期稱為「中路」。後與「草埔仔」 (花草地)合並,因花通華,遂稱中華路。「褚家園」、「雷厝」(均為私人住宅),為其路段舊時俗稱。
烏埭路——交叉於中華路、永春路。原稱「烏埭角」(因取用原有的「土地公河」污泥填築成路,並因「壅水為堰曰埭」,故名。「金魚埕」( 舊有私人養金魚出售的池地)為其路段舊稱。
市場路——交叉於海壇路、晃岩路。1927年王某向「工部局」申請專利建築市場,故名。 「石碼巷」(以石碼鎮為名)、「蘆竹腳」(原種有蘆竹)、「講古腳」(原有說書場;說書方言講古)為其路段舊時俗稱。
復興路——橫介鹿礁路、漳州路。「梨仔園」 (原種有梨樹)、東山頂、同安路(以省內地名為名)等均其路段舊稱或俗稱。辛亥革命、中華復興,取其美詞為名。
錦祥路——交叉於龍頭路、福州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印尼舊僑郭春秧在此建店屋出租,以其在廈所開的茶行「錦祥」為路名。
旗山路——橫介復興路、升旗山麓(1877 年廈門海關把設在白鹿洞作為引港停輪、預報大風、升旗為號的「升旗台」遷來原叫「彌勒山」後稱「石窟山」,故名)。
旗尾路——交叉於鼓聲路、晃岩路、港後路。因附近有「旗尾山」 (今英雄山),故名。
虎巷——交叉於中華路、永春路、海壇路。1916年,一虎從南太武山泅水來鼓浪嶼,被槍殺於此,故名。俗稱「虎行路」。
筆山路——交叉於內厝澳路,鼓山路。路在形似筆架的「筆架山腳」(即俗稱),故名。
「後厝路」(以山後居民住宅為名)為其路段舊稱。其中界於內厝澳與龍頭兩大地區之間,穿透筆架山的一個平戰結合的防空隧道,於1975年改造建成地下通道,也就命名「筆山洞」。
環島路——1987年新辟,起自鼓輪渡,經皓月園、大德記浴場、觀海園、菽庄花園、延平公園、港仔後海灘、鼓聲洞、亞熱帶植物引種場、美華海灘、三丘田旅遊碼頭、航海俱樂部、鼓浪公園等名勝游覽點,回歸鼓輪渡,繞島一環,故名。
Ⅱ 關於鼓浪嶼的傳說有哪些
鼓浪嶼,
從名字的由來,
到時至今日的名揚天下,
從白日的喧囂熱鬧,
到夜晚的靜謐滲人。
流傳在鼓浪嶼的3大傳說,你知道嗎?
No.1夜晚禁忌!
白天的鼓浪嶼,人聲鼎沸,熙熙攘攘,熱鬧非凡。當華燈初上,夜幕降臨,告別了白日里的喧囂,鼓浪嶼逐漸歸於沉靜。每逢夜晚子時交替,昏暗的林蔭小道,幽幽燈光忽明忽暗,千萬不要在入夜後路過心驚膽戰的雞山路,進入靈異瘮人的八卦樓,偏僻荒廢的別墅,夜晚閃現詭異的教堂地下室。勇敢與智慧,科學與知識,在靈異面前,還有很多未解之謎。
No.2五龍傳說!
據說鼓浪嶼原名是五龍嶼,島上有5條龍,五龍戲珠的那顆珠,即為:日光岩。而五龍各化身為5座山分別為:筆架山,兆和山,駱駝山,旗尾山和升旗山。傳說,旗尾山是公龍,駱駝山是母龍,兩山中間雞蛋糕石是他們的龍蛋。後來,朝廷派官員來此,由於聽不太懂閩南話,把五龍嶼聽成了鼓浪嶼!
No.3分手傳說?
據說,男女朋友或情侶一同去鼓浪嶼,回來就會分手,如果你恨他,就讓他和女友去鼓浪嶼吧~如果你愛他,就和他去廈門哈!你相信這個傳說是真的嗎?
你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妨有趣點兒。
關注沐橙籽,帶你閱盡世間繁華。
Ⅲ 為什麼鼓浪嶼上的最高點叫日光岩日光岩名稱的由來
日光岩(英文:Sunlight Rock)俗稱"岩仔山",別名"晃岩",相傳1641年,鄭成功來到晃岩,看到這里的景色勝過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開,稱之為"日光岩"。日光岩游覽區由日光岩和琴園兩個部分組成。日光岩聳峙於鼓浪嶼中部偏南,是由兩塊巨石一豎一橫相倚而立,成為龍頭山的頂峰,海拔92.7米,為鼓浪嶼最高峰。
Ⅳ 廈門鼓浪嶼的由來是什麼
鼓浪嶼是廈門西南隅的一座小島,與市區隔著700米寬的海峽,面積1.78平方千米。宋元時稱園沙洲,明朝時改稱鼓浪嶼。因島西南角有一岩洞,漲潮時浪濤撞擊發出如鼓的聲音而得名。
鼓浪嶼素有海上花園的美稱。大自然用綠樹紅花碧草把全島串成一個艷麗的大花環,一座座18世紀的歐美式建築物鑲嵌其間,錯落有致,相映成趣。這里空氣清新,無車馬喧囂,卻時聞琴聲悠揚。島上居民的音樂素養較高,普遍喜歡鋼琴和小提琴,我國不少著名的音樂家,曾在這種靈毓秀之地熏陶成長。因此,鼓浪嶼又有音樂之島的美譽。
島的中央日光岩,是全島最高峰,海拔92米。陡峭的巨石上鐫刻著閩海雄風四個遒勁的大字,右上角有鄭延平水操台故址八個小字。日光岩,是當年鄭成功指揮操練水師的地方。據清人的《台灣使槎錄》記載:成功重操練,舳艫陳列,進退以法,將士在驚濤駭浪中,無異平地,跳躑上下,矯捷如飛……從中我們不難看出鄭成功訓練水師的規模和治軍的嚴整,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海上勁旅,才使他能夠戰勝船堅炮利的荷蘭殖民者。半個世紀以前,蔡廷楷將軍登日光岩,曾題詩一首心存只手補天工,八閩屯兵今古同。當年故壘依然在,日光岩下憶英雄。
Ⅳ 鼓浪嶼的由來
鼓浪嶼,孤懸廈門西海中,宋元時時稱「圓沙洲」,明代始稱鼓浪嶼。因為島的西南海邊,有一塊大岩石,長年累月被海潮拍擊,中間沖刷出一個大洞,每逢潮漲,海浪撲打岩洞,發出如擂鼓的聲響,人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得名。據考證,鼓浪石系一億零八百萬年前中粒花崗岩經歷漫長歲月受到海水沖蝕逐漸形成的。
Ⅵ 為什麼把小島稱為鼓浪嶼
在福建省廈門市西部的海峽上,有一個面積不到!平方公里的橢圓形小島叫鼓浪嶼。鼓浪嶼西南海邊有一塊岩石矗立。這塊岩石中間有洞,人可以從中通過。每當大海漲潮時,洞內海風撲面,波濤沖擊岩洞,發出轟轟的聲響,像擂鼓一樣。這塊岩石被叫作鼓浪石。這座小島也因此得名。
Ⅶ 鼓浪嶼為什麼叫鼓浪嶼啊
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
鼓浪嶼(英文:Kulangsu) 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南宋時期命「五龍嶼」,明朝改稱「鼓浪嶼」。
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鼓浪嶼因此而得名。鼓浪嶼街道短小,縱橫交錯,是廈門最大的一個嶼,與廈門島上的廈門世茂海峽大廈、廈門大學等隔海相望。
鼓浪嶼全島的綠地覆蓋率超過40%,植物種群豐富,各種喬木、灌木、藤木、地被植物共90餘科,1000餘種。代表景點有:日光岩、菽庄花園、皓月園、毓園、鼓浪石、鼓浪嶼鋼琴博物館、鄭成功紀念館、海底世界、天然海濱浴場、海天堂構等。
鼓浪嶼風景名勝區獲得國家5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最美五大城區等榮譽。2017年7月8日,「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
(7)鼓浪嶼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自鼓浪嶼被評為國家5A級風景名勝區後,鼓浪嶼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已經被提上議程。
相關部門將著手啟動鼓浪嶼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申遺主題確定為:社會變革中的歷史見證。2011年05月13日上午,鼓浪嶼—萬石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負責人介紹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相關情況表示,鼓浪嶼申遺,保護永遠是第一位的。
2016年2月1日,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秘書處函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正式推薦「福建鼓浪嶼」作為2017年文化遺產項目。
2017年7月2日至12日,第41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在波蘭歷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舉辦,包括中國鼓浪嶼在內的各國申遺項目,將在大會上審議。
2017年7月8日,「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項目
Ⅷ 廈門鼓浪嶼的故事有哪些(關於鼓浪嶼的由來,200字以上)
在海濱城市廈門的西南海面上佇立著一個小小的海島,面積僅1.84平方公里,平面近似橢圓形,它就是著名的海上花園——鼓浪嶼。它與廈門僅隔不足1公里寬的廈鼓海峽,輪渡往返,十分方便。
鼓浪嶼原名「圓沙州」,又名「圓州仔」,明朝時改稱「鼓浪嶼」。常住居民2.3萬多人。在小島的西南海邊,有兩塊相疊岩石,長年累月受海水侵蝕,中間形成一個豎洞,每逢漲潮時波濤撞擊著岩石,發出如擊鼓的浪聲,稱為「鼓浪石」,鼓浪嶼因此得名。
民族英雄鄭成功曾屯兵於此,訓練水師,鼓浪嶼才逐漸為世人知。歷史上鼓浪嶼被定為「公共租界」,英、美、法、曰、德、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等國都曾在島上設立領事館。
鼓浪嶼常年無落雪,四季有鮮花。島上樹木蔥郁,繁花似錦,亭台樓閣,掩映錯落。那一幢幢優雅別致的樓房,沿著蜿蜒曲折的柏油路迤邐上升,在房前屋後和陽台、屋頂乃至牆頭上,人們種上玫瑰花、蘭花、菊花、仙人球等各種艷麗芳香的鮮花,景色十分宜人。島上還隨處可見翠綠的芭蕉、挺拔的古榕樹、艷麗的鳳凰樹、清秀的綠竹,以及那成片簇擁的花圃花壇,令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還有一種說法
鼓浪嶼原本的名字叫「圓仔」,因為島上有一塊特別圓的岩石。
後來,這塊岩石經海浪不斷拍打後,石中央竟空了一個洞,每當海濤拍打在這塊岩石上時,都會發出如鼓般的聲響,因而改名為鼓浪嶼。
小島上共住著約1萬9000千人,早在1840年,就已經引進西方文化,是中國最早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地方。
早期只有富貴人家才有資格到島上蓋房子,而因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島上的建築物,都非常西化,深具特色。
後期的鼓浪嶼已經較為「平民化」,再也不是貴族的地盤,而且也發展成廈門一個重要的旅遊景點。鼓浪嶼除了被稱為「海上花園」之外,也素有「音樂之島」的美稱,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早期的鼓浪嶼,每40戶人家,就有一戶擁有鋼琴,比例相當驚人,小島也因此出了許多出色的鋼琴家。
島上也有一個鋼琴博物館,里頭就收藏了30台古鋼琴,展現了世界鋼琴發展史。
Ⅸ 關於鼓浪嶼的傳說
1、種德宮
種德宮在內厝澳373號,是一座佔地約600平方米的三門二進殿宇,宮後及宮右另築護厝,具有濃郁的閩南建築特點。整座宮宇掩映於古榕樹下,環境幽靜。種德宮中門兩側有一副對聯:「點水活生靈,廟祀桑邦弘種德;一絲神脈里,綸封大帝尚真人。」
現任住持陳國煌道長說,前半句是從醫術非凡來說俗世保生大帝的,而後半句則以保生大帝作為神仙的一面來示人。保生大帝作為主神供奉在最顯眼的位置,註生娘娘則在保生大帝的右手側,土地公在左側。保生大帝俗名吳夲,也被稱為大道公,出生在北宋年間的同安白礁一帶。生前是一位懂風水、善醫術的鄉村醫生,救人無數,後在采葯時不幸墜崖身亡,後被民間視為「醫靈真人」。
林鶴壽離去後,大別墅工地一片荒涼,成為「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的廢宅。又因在施工中摔死了一個工人,八卦樓一度有「鬧鬼」的傳聞。(傳說,人住在樓上,醒來就發現在一樓。如果在一樓,就會聽見樓上有動靜,上去什麼也沒有。)此後該樓又被日資台灣銀行攫取,直至廈門解放後,由政府收回,重新修繕成現在的鼓浪嶼風琴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