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和尚稱謂的由來是什麼
佛教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在於各種慾望。消除一切慾望,苦心修行,與世無爭,忍受人世間的一切痛苦,死後靈魂即可升人「天堂」。佛教的人生處世哲學是主張一切調和,反對戰爭。「和」(即忍耐、服從)是佛教徒所崇尚並遵守修行的根本方法。「如來以『和』為尚」,意思是說如來佛以和平忍讓順從為高尚的態度,後人因此稱他們為「和尚」,這很可能是一種附會。
比較准確的說法是,「和尚」是梵文Upadhyaya在古西域語中不確切的音譯(准確的譯音是「鄔波馱耶」),梵文中的原意是對博士、親教(親承教誨)師的通稱,最初在於闐疏勒等地。音譯為鶻社、和社,後音轉為和尚。尤其是佛教傳入中原漢地以後就成為對佛教僧侶固定的稱呼了。
② 和尚的由來
你信仰佛教,願意成為其職業的信徒,這就產生的和尚
民間稱職業佛教徒為「和尚」,此名如何得來?
原來,佛教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其根源歸咎於各種慾望。因此,為了擺脫痛苦,必須寡慾,必須進行修行,忍受人世間的一切痛苦。因而,佛教的人生處世哲學是主張一切調和。「和」即忍耐、服從。「和」是佛教徒所崇尚和必須遵守的。以「和」為「尚」即是稱佛教徒為「和尚」的緣由。
凡是職業佛教徒都可以被稱為 和尚
你應該不會問職業佛教徒的由來吧。^_^
③ 「和尚」一詞的由來
【和尚】
(術語)Upa%dhya%ya,又曰和上。律家用上字其餘多用尚字。本為印度之俗語,呼吾師雲烏社,至於闐國等則稱和社,和闍(Khosha)等,和尚者其轉訛也。羅什三藏翻為力生,以依師而弟子之道力得生故也。晉書佛圖澄傳曰:「法常與法佐對車夜談,言及和尚。比旦,佐入見澄,澄已知之。於是國人每相語曰:莫起惡心,和尚知汝。」按,此二字見正史之始也。魏書釋老志,浮圖澄為石勒所宗信,號為大和尚。大和尚又始見此。翻譯名義曰:「和尚外國名,漢言知有罪知無罪也。」寄歸傳三曰:「言和尚者,非也。西方泛喚博士皆名烏社,斯非典語。若依梵本經律之文,咸雲鄔波馱耶譯為親教師,北方諸國皆喚和社,致令傳譯習彼訛音。」百一羯磨一曰:「鄔波馱耶,譯為親教師。言和上者,乃是西方時俗語,非是典語。」玄應音義十四曰:「和尚菩薩內戒經作和闍,皆於闐國等訛也。應言郁波弟耶,此雲近誦。以弟子年少不離於師,常逐近受經而誦也。又言鄔波陀耶,此雲親教,舊譯雲知罪知無罪名為和尚也。」慧苑音義上曰:「和上,按五天雅言和上謂之塢波陀耶,然彼土流俗謂之殟社。於闐疏勒乃雲鶻社,今此方訛音謂之和上。雖諸方殊異,今依正釋。言塢波者,此雲近也,陀耶者讀也。言此尊師為弟子親近,習讀之者也。舊雲親教師者是也。」業疏三上曰:「中梵本音鄔波陀耶。在唐譯言,名之依學,依附此人學出道故。自古翻譯,多雜蕃胡。胡傳天語,不得聲實。故有訛僻,轉雲和上。如昔人解和中最上,此逐字而釋,不知音本。人又解雲:翻力生。弟子道力,假教生成。得其遠意,失其近語。真諦所譯明了疏,則雲優波陀訶。稍近梵音,猶乖聲論。余親參譯,委問本音,如上所述。彥琮譯雲郁波弟耶,聲相近也。」秘藏記本曰:「天竺呼俗博士曰烏邪,漢家訛誤以烏邪為和尚。加以烏邪是俗儒之稱,而名道人,大誤耳。正可雲拔底耶,天竺呼有智僧為人師者為拔底耶。拔底耶者,親教義也。」
----------------------------------------------------------------------
FROM:【佛學大辭典】
④ 嵊泗的和尚套的名字由來,為什麼叫和尚套有什麼說法嗎
傳說1200多年前,唐代高僧「鑒真」為弘揚佛法,率領眾僧漂洋過海,東渡日本傳經。「鑒真「一行從揚州出發,中途遇上大風,船泊大悲山腳下海面。當晚,值班的小和尚「玄能」在巡視中不慎掉入海中,危急中抓住一片大木板,隨潮漂泊,最後在嵊泗島最東側海灣抓住礁石才得以逃生。里逃生的「玄能」憑著現身佛門的堅強意志,在島上以種紫番薯為生,度過了30多個春秋冬夏,和島上的漁民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玄能」死後,鄉親們為了紀念他,特把他住過的地方命名為「和尚套」。這就是「和尚套」的由來。
⑤ 和尚,尼姑名詞的由來
對於和尚、尼姑、居士,這三種名稱的本意,能夠清楚的人,恐怕不會太多,雖然這已是非常通俗的名詞。
和尚一詞,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正像出家人的身分一樣:『上共君王並座,下與乞丐同行』。既是尊貴的,也是卑*的。大叢林的一寺之主,稱為方丈和尚,該是多麼的尊嚴;鄉愚唯恐生兒不育,也給取名叫做和尚,把和尚一詞,看作阿毛阿狗同例,該是何等的下*!
和尚是甚麼意思呢?一般人的解釋是『和中最上』,或者是『以和為尚』,因為佛教的出家人,要過『六和敬』的僧團生活,那就是: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這又稱為『六和合』。所以他們的解釋,似乎也有理由。
但是,當我們追根尋源,找出了『和尚』的出發點時,上面這一解釋,就要不攻自破了。
和尚一詞,純由於西域語言的音轉而來,在印度,通稱世俗間的博士為『烏邪』,到了於闐國則稱和社或和闍(Khosha),到了中國則譯成了和尚(見寄歸傳及秘藏記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雜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五等)。
可見和尚一詞,並非佛教的專有名詞,但在佛教,確有它的根據,佛教的律藏,稱剃度師及傳戒師為鄔波馱耶(Upadhyaya),『和闍踮』一詞,就是根據這個而來,『和尚』一詞,更是漢文的訛誤,最早見於漢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圖澄而號佛圖澄為『大和尚』。
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別於流俗的訛誤,因為,依照鄔波馱耶的原意,應當譯為親教師,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並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的二部大律之後,才有資格為人剃度、為人授戒、而被稱為鄔波馱耶。這既不同於印度俗稱博士的烏邪,更不同於中國誤傳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彌是小和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長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彌(意思是勤加策勵,息惡行慈),生年滿二十歲,受了比丘戒,稱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飲食。中國人誤傳為『德比孔丘,故稱比丘』,那也是笑話)。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內,不得做出家同道之師;五年之後,若已通曉戒律,始可以所學的特長作師,稱為軌范師,梵語叫做阿闍梨耶,受人依止,教人習誦;到了十年之後,可作親教師;到了二十年之後,稱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稱為耆宿長老。
可見,中國對和尚一詞的運用,實在是不倫不類不合佛制的。
『尼姑』一詞,也是中國人的俗稱,並不合乎佛制的要求,所謂尼姑,是指佛教的出家女性。
本來,印度以尼(ni)音,代表女性,有尊貴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專用。佛教的出家女性,小的叫沙彌尼,大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彌及女比丘。
到了中國,每以未嫁的處女稱為姑,故將佛教的沙彌尼及比丘尼稱為尼姑,並沒有侮辱的意思,所以在傳燈錄中,佛門大德嘗以師姑稱尼姑;但到明朝陶宗儀的輟耕錄中,以尼姑列為三姑六婆之一,那就有輕*的意思了。因此,晚近以來,尼眾姊妹們很不願意人家當面稱她們為尼姑。
根據梵文,尼即女音,加上姑字,即成女姑,以文訓義,根本不通,女別於男,既有女姑,難道尚有男姑不成?如果一定要稱為姑,那該有個比例:女道士稱為道姑,打卦女稱卦姑,女比丘當稱為佛姑;同時,耶教的女修士,中國人也該稱她們為耶姑,否則,就有厚此薄彼之嫌了。
『居士』一詞,也非佛教的專有,在中國的禮記中就已有了『居士錦帶』一語,那是指的為道為藝的處士,含有隱士的意義。
在印度,居士也不是出於佛教所創,梵語稱居士為『迦羅越』,不論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稱為居士。
佛教對在家信徒尊稱為居士的由來,大概是出源於維摩詰經,維摩詰共有四個尊稱;方便品稱為長者,文殊問疾品稱為上人及大士,菩薩品等則稱為居士。因據羅什、智者、玄奘等大師的解釋,維摩詰是東方阿ㄔㄨ\佛國的一生補處菩薩,示現在家相化度眾生,所以用居士一詞稱在家的佛教徒,也含有尊為大菩薩的意味在內了.
⑥ 少林寺名字由來
少林寺在河南登封縣城西北12公里。寺院坐落在叢林茂密的少室山陰,以此得名。
少林寺的歷史久遠,始建於北魏,後來,印度名僧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傳授禪宗。以後,寺院逐漸擴大,僧徒日益增多,少林寺聲名大振。達摩被稱為中國佛教禪宗的初祖,少林寺被稱為禪宗的祖庭。禪宗修行的禪法稱為「壁觀」,就是面對牆壁靜坐。由於長時間盤膝而坐,極易疲勞,僧人們就習武鍛煉,以解除身體的睏倦。因此,傳說少林拳是達摩創造的。
少林寺在唐朝初年就揚名海內。少林寺和尚13人,在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的征戰中助戰解圍,立下了汗馬功勞。唐太宗李世民後來封曇宗和尚為大將軍,並特別允許少林寺和尚練僧兵,開殺戒,吃酒肉。廟內有一塊《唐太宗賜少林寺主教碑》,記述了這一段歷史。由於朝廷的大力支持,少林寺發展成馳名中外的大佛寺,博得「天下第一名剎」的稱號。宋代,少林武術又有很大提高,寺僧多達2000餘人。明朝到達鼎盛時期。
在少林寺西約300米的山腳下,有一處塔林,這是唐以來少林寺歷代住持僧的葬地,共250餘座。這是中國最大的塔林。塔的大小不等,形狀各異,大都有雕刻和題記,反映了各個時代的建築風格,是研究中國古代磚石建築和雕刻藝術的寶庫。
少林寺內還保存了不少珍貴的文物。山門門額上懸掛的「少林寺」匾額,是清康熙皇帝親筆書寫的。山門後大甬道和東西小馬道旁立有碑碣數十通,稱為少林寺碑林。其中有兩通碑刻是留學中國的日本禪僧撰寫的。
⑦ 和尚怎麼由來的
和尚一詞,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正像出家人的身分一樣:「上共君王並座,下
與乞丐同行」。既是尊貴的,也是卑賤的。大叢林的一寺之主,稱為方丈和尚,該
是多麼的尊嚴;鄉愚唯恐生兒不育,也給取名叫做和尚,把和尚一詞,看作阿毛阿
狗同例,該是何等的下賤!
和尚是甚麼意思呢?一般人的解釋是「和中最上」,或者是「以和為尚」,因
為佛教的出家人,要過「六和敬」的僧團生活,那就是:戒和同修、見和同解、利
和同均、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這又稱為「六和合」。所以他們的解釋
,似乎也有理由。
但是,當我們追根尋源,找出了「和尚」的出發點時,上面這一解釋,就要不
攻自破了。
和尚一詞,純由於西域語言的音轉而來,在印度,通稱世俗間的博士為「烏邪
」,到了於闐國則稱和社或和□(Khosha),到了中國則譯成了和尚(見寄歸傳及
秘藏記本)。所以在印度的外道也有和尚及和尚尼的(雜阿含卷九.二五三及二五
五等)。
可見和尚一詞,並非佛教的專有名詞,但在佛教,確有它的根據,佛教的律藏
,稱剃度師及傳戒師為鄔波馱耶( Upadhyaya),「和□」一詞,就是根據這個而
來,「和尚」一詞,更是漢文的訛誤,最早見於漢文中的,可能是石勒崇信佛圖澄
而號佛圖澄為「大和尚」。
但在律中往往不用和尚,而用「和上」以別於流俗的訛誤,因為,依照鄔波馱
耶的原意,應當譯為親教師,也唯有受了比丘戒十年以上,並且熟知比丘及比丘尼
的二部大律之後,才有資格為人剃度、為人授戒、而被稱為鄔波馱耶。這既不同於
印度俗稱博士的烏邪,更不同於中國誤傳的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彌是小和
尚,乃至阿毛阿狗恐怕長不大,也可取名叫和尚。
在佛教的律制中,初出家的,叫做沙彌(意思是勤加策勵,息惡行慈),生年
滿二十歲,受了比丘戒,稱為比丘(意思是乞士──上乞佛法,下乞飲食。中國人
誤傳為「德比孔丘,故稱比丘」,那也是笑話)。受了比丘戒的五年之內,不得做
出家同道之師;五年之後,若已通曉戒律,始可以所學的特長作師,稱為軌范師,
梵語叫做阿□梨耶,受人依止,教人習誦;到了十年之後,可作親教師;到了二十
年之後,稱為上座;到了五十年以上,稱為耆宿長老。
可見,中國對和尚一詞的運用,實在是不倫不類不合佛制的。
⑧ 和尚名稱的由來
佛教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其根源歸咎於各種慾望。因此,為了擺脫痛苦,必須寡慾,必須進行修行,忍受人世間的一切疾苦。因而,佛教的人生處世哲學是主張一切調和。「和」即忍耐、服從。「和」是佛教徒所崇尚且必須遵守的。以「和」為「尚」即是稱佛教徒為「和尚」的緣由。
⑨ 少林寺為何叫少林寺,少林寺名稱的由來少林是什麼意思
少林寺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由於其坐落於嵩山腹地少室山的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少林也就是少室山的茂密叢林的意思。
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與都城洛陽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常住院佔地面積約57600平方米,現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門釋永信。
(9)和尚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少林寺歷史沿革
北魏
少林寺創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拓跋宏為安頓來朝傳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在與都城洛陽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
永平元年(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後到少林寺開辟譯場,在少林寺西台舍利塔設立翻經堂翻譯經書。之後,慧光在少林寺弘揚《四分律》等師說,經多代發展,後世最終形成四分律宗。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釋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他在跋陀開創的基礎上,廣集信徒,傳授禪宗,東魏孝靜帝天平三年傳法於慧可,從此禪學在少林寺落跡流傳。
在南北朝佛教發展高峰期,北周武帝採納還俗沙門衛元嵩刪寺減僧的建議,在建德三年(574年)下令禁止佛教傳流,史稱北周武帝滅佛,少林寺毀壞嚴重。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周靜帝恢復少林寺,將其改名為陟岵寺。
隋唐宋
隋文帝崇佛,復改陟岵寺為少林寺,並賜給少林寺土地一百頃,再加上其他賞賜,少林寺成為擁有百頃良田和龐大寺產的大寺院。
唐初,少林寺十三和尚因助唐有功,受到唐太宗的封賞,賜田千頃,水碾一具,並稱少林僧人為僧兵,從此,少林寺名揚天下,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
至唐宋年間,少林寺擁有土地14000多畝,寺基540畝,樓台殿閣5000餘間,僧徒達2000多人。達摩開創的禪宗教派在唐朝興盛,是唐代佛教最大宗派。
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慶歷新政失敗後,留心空宗者始於汴京(今開封)設立禪院。
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左右,報恩禪師在少林寺弘揚曹洞宗風,終使少林寺「革律為禪」。
元明清
元代初,世祖命福裕和尚住持少林,並統領嵩岳一帶所有寺院。福裕和尚住持少林期間,創建了鍾樓、鼓樓,增修廊廡庫廚,僧徒雲集至此演武禮佛。
嘉靖時期,日本倭寇襲擾中國沿海,少林僧侶抗倭有功,因此政府大規模修整寺院,少林寺還享有官府所賜予的免除糧差等特權。其後,少林僧人至少有六次被明朝政府征調,參與戰事,並屢建功勛,所以朝廷又多次為少林寺樹碑立坊修殿,而少林功夫在中國武術界的權威地位也得以確立。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康熙皇帝親書少林寺(原掛於天王殿,後移至山門)、寶樹芳蓮(原掛於大雄寶殿,後被火焚)二方匾額。
⑩ 沙和尚名字由來,急!!,
在流沙河,唐僧收被觀音點化的沙悟凈為三弟子,賜號沙和尚。
沙悟凈如同豬八戒一樣,沙悟凈原本也是天界的一名將軍。他本是卷簾大將,但因為不小心打破琉璃盞而讓他受到玉皇大帝的懲罰,被貶入凡間後、他成了吃人妖怪。
他住在流沙河中,襲擊渡河船隻。沙悟凈的武器是降妖寶杖,他在吃人之後會將它們的頭骨收集起來,無聊的時候把玩它們。後來觀音菩薩告訴他、將會有位從東土而來的唐僧路經此地,觀音要他拜唐僧為師。
當唐僧和他的弟子來到流沙河時,沙悟凈和孫悟空、豬八戒大打出手,當他得知他們是唐僧的弟子後,便拜唐僧為師共赴天竺。在旅途中,沙悟凈沉默寡言、安份守己,盡管他在戰鬥上的表現不如兩位師兄,但他是三名徒弟中對唐僧最忠誠有禮的。在取得佛經後,沙悟凈被封為金身羅漢。
(10)和尚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人物原型《西遊記》里的唐僧、豬八戒、沙和尚的原型是唐玄奘、迦葉摩騰、竺法蘭。
與孫悟空來源眾說紛紜不同,《西遊記》唐僧師徒中最不為人們注意的形象就是沙僧,所以沙僧的原型也有比較統一的說法:玄奘曾在途經敦煌西方長達800餘里的流沙地帶時,無意中打翻了水袋,差點喪命。昏迷中,玄奘夢見了一個數丈高的大神,手執兵刃,對他怒喝。玄奘隨即被驚醒,連夜趕路,終於找到了水源。
當玄奘取經被演繹成神話故事後,這800餘里的流沙地帶變成了「鵝毛飄不起」的流沙河,而大神,也變成《詩話》中的深沙神。不過,《詩話》中的深沙神已不再佑護玄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