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山西應縣木塔的歷史、周圍環境、特色、故事
歷史:
它建於公元1056年,並且在2016年的時候獲得了世界吉尼斯記錄——世界現存最高的木塔。應縣木塔應縣木塔全名為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縣城內西北角的佛宮寺院內,是佛宮寺的主體建築。
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世界木結構建築的典範。
釋迦塔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紅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噸,純木結構、無釘無鉚。塔內供奉著兩顆釋迦牟尼佛牙舍利。
周圍環境:
木塔位於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於「前塔後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各層間夾設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檐並有迴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
各層均用內、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有人計算,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整體比例適當,建築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重庄嚴。
山西應縣木塔的特色:
木塔自建成後,歷代名人掛匾題聯,寓意深刻,筆力遒勁,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於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率軍北伐,駐宿應州,登城玩賞時親題"峻極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軍在陽和(山西陽高縣)、應州一帶擊敗入塞的韃靼小王子。
登木塔宴請有功將官時,題"天下奇觀"。塔內現存明、清及民國匾、聯 54 塊。對聯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雲山拱一柱,乘風步月萬家煙火接雲霄";"點檢透雲霞西望雁門丹岫小,玲瓏侵碧漢南瞻龍首翠峰低"。
此外,與木塔齊名的是塔內發現了一批極為珍貴的遼代文物,尤其是遼刻彩印,填補了我國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經卷為數較多,有手抄本,有遼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經卷長達30多米,實屬國內罕見,為研究我國遼代政治、經濟和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山西應縣木塔的故事:
著名建築學大師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徽因的故事。「滄州獅子應州塔,正定菩薩趙州橋」,就因為這一句諺語,梁思成就跑遍了整個北平的圖書館。但是沒有找到一張圖片。
他也不認識這兒的朋友,所以他做了個決定,寫了一封地址不明確信投石問路。他把這封信寄到了「應縣最高等的照相館」,他想要有人幫他拍下木塔,並把照片寄給他。梁思成收到了照片以後十分的激動,便一個人跑來了應縣去研究這個木塔了,從此應縣木塔就走上了被保護的道路。
(1)應縣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山西應縣木塔的傳說:
折疊水火不侵
應縣民間流傳中,玉皇大帝為了保護魯班的勞動成果,使木塔與歲月並存,便派火神爺和龍王爺分別送來了避火珠和避水珠。自此,木塔便可自行防火、防水。
洪水到了塔前便會繞過木塔向四面八方流去。有了避火珠,木塔從沒遭過雷擊,即使在戰爭年代,炮彈打在塔身上燃起大火也會在瞬間熄滅。
折疊靈芝草
木塔第六層的蓮花頂周圍長著一圈靈芝草,而且一年四季蔥郁旺盛。傳說慧能大師應夢把靈芝草採回寶宮禪寺,栽在木塔第六層頂的蓮花座上。從此,這靈芝草年年旺盛,四季常青。
應州大地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為了紀念慧能大師的這一功德,由名畫家給他繪了一張圖。 這圖叫"采葯圖",原來藏在第四層佛像腹內。現在保存在應縣文物管理所。
❷ 有關應縣習俗的作文
應縣全年的風俗習慣很多。而且有著中外聞名的應縣木塔。這里的水土養育著這里的人們。。。但是許多應縣風俗一輩輩下來,得到了繼續的傳承和延續。
應縣耍孩兒:「耍孩兒」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農民演給農民看,傳統的「耍孩兒」沒有專業演員,演員就是農民,農忙時回家種地,農閑時出來搭班唱戲,演出區域也是在農村,「耍孩兒」和農民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正是這樣,「耍孩兒」在農村受到了極大的歡迎。趕車的、放羊的都會唱「耍孩兒」。
應縣婚禮:萬世之始,娶於異姓,所以附遠厚別也。議婚、納采、問名、納征、請期、親迎,謂之六禮。懷邑婚姻論財者少,初換貼,次納定,次納聘,次通信,次完婚,防古議婚、納采、問名、請期之禮,唯不親迎。二月後會親拜門,肆筵設席。而亦有乘喪嫁娶者,非禮也,宜戒之!
喪記:自疾病至含殮,殯葬,慎終之道至詳且盡。《易》:小過象喪過乎哀,匍匐救之。小學父母之喪,斬衰、寢苫枕塊、不脫經帶,不與人坐焉。程伊川先生家治喪不用浮屠,司馬溫公辟天堂地獄之謬。是居喪以哀戚為本,而尚繁文作佛事,舉非所宜也。懷仁喪禮,衣衾、棺槨、祭葬、塋墓、悉依古。然多不禁佛事。市商農民直延僧道於家,誦經超度,有力者或盛置幡樓,自以為孝,於親究何益哉?
正月元旦:夙興燒旺火,放爆竹,祀天地眾神及先祖畢,家眾以次拜跪稱壽,而後出拜族黨、親友,飲食相招,彌月乃止。立春前一日,名為迎春。先期塑芒神、土牛,長官率僚屬,農夫執耕具,鼓吹張樂,迎春東郊;次早,眾官集公衙,鞭牛行禮。五日,扮紙女形,黎明送出門外,謂之送窮。天官誕辰,架鰲山,燒旺火,張燈放花,群相宴飲,名鬧元宵。十六日,郊遊,雲走百病。二十二、二十五日,炭灰布地,作窖埋五穀,名為添食。
破五:即正月初五又名「五窮日」。據《封神榜》所說,姜子牙封神,把背叛他的妻子封為「窮神」,有令她「逢破即歸」。神話傳說中,姜子牙的妻子是很讓人討厭的背夫之婦,封了窮神以後,更讓人討厭了,所以人們在初五這一天「破」她,讓她「即歸」,馬上滾回去吧。在這天全家人黎明即起掃炕底、倒垃圾送之門外,名曰「送窮」,在這一天里婦女忌針線、窗戶破了、必須初好,宜補不宜破、最忌打破東西。過了初五,初六人們就可以出門,走新探友辦事,開市。民間廣泛流行的送窮習俗,反映我國人民普遍希望辭舊迎新,送走舊日貧窮困苦,迎接新的一年的美好生活的傳統心理。
請祖宗:在大年三十下午,各家各戶開始忙著做供菜。供菜一般是四個小碗,只做素菜,在家選擇一個合適的位置,放一個供桌,牆上掛著祖宗證,類似家譜,頂部是祖宗的名字,一直往下排列到自家的近親父母。像金字塔一樣。祖宗證下方,供有父母的遺像,兩側有副小對聯「敬祖宗年年寶貴,孝父母日日平安」,橫批「三代宗親」。桌上供一盅酒,一支蠟,供上香的香爐,放三雙到四雙竹筷,一切安排妥當後,五點左右,由家庭男成員,拿著籮子,舊時提著燈籠,現在人們拿著手電筒,拿上炮竹、香、冥國紙錢也稱「鬼錢」到村外十字路口,在地上畫一個圓,圓里再畫一個十字,把香點燃栽好,鳴放炮竹,接著在地上畫好的圓里把鬼錢點燃、燃盡之後,還要道:「爹娘祖宗三代回家過年」。回家之後,在供桌前把香、蠟點著,再點一支香煙,倒一盅酒,把供菜放上,爬在地上磕三個頭,以示長輩的尊敬,請祖宗儀式結束。據傳說,請回祖宗後,不能打炭,怕打斷祖宗的腿,這就是為什麼壘旺火要在二十九晚之前完成的原因。
祭灶神:也稱過小年。民間傳說灶神原來是很善良的人,因貧困而死,玉帝哀憐他,派他到人間做督善神,每年臘月二十三晚上天匯報,除夕日返回人間。民謠曰:「臘月二十三,麻糖嘴上粘」。所以,這一天大人小孩要吃麻糖。一是糖是甜的,灶王吃了上天匯報時可以甜言蜜語;另一意思是糖粘嘴,灶王吃了把嘴粘住,在玉帝面前開不了口,說不成壞話。為的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神儀式也稱「送灶」或「辭灶」,時間多選在黃昏入夜時舉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擺上桌子,向設在灶壁神龕中的灶王爺敬香,並供上兩碟糖,一碗水等,還要替灶王爺置備轎馬,其方法是穿扎一雙竹筷作杠代轎子,也有的做一紙馬紙轎,將稻草或蘆柴剪成一寸長的幾段,並擺一撮豆子作為喂馬的飼料,一齊擺上供桌,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祀》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灶五爺)醉酒」的記載。有的還要在灶王爺嘴上塗上糖,邊塗邊說:「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後,便將神像揭下和紙與煙一起升天,二十三之後各路神仙上天,除夕日民間發「旺火」再把各路神仙請回,稱接神。從臘月二十四起,民間便可以開始打掃房子,用煥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新年,民間歌謠:「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掃塵土,二十五割豬肉,二十六殺年雞,二十七把面發,二十八春聯帖,二十九壘旺火,大年三十熬一宿」。
二月二日,相傳龍抬頭。城鄉開廟門,祭龍神,名為引錢龍。
三月三日,一名蟠桃節,設醮演戲,家各釀醋;一名寒食節,清明拜掃,祭墓,架鞦韆。
四月初七日起,初九日止,城鄉男女於東關南閣外北嶽娘娘等廟進香,入聖母廟仿古禮,仲春二月祀高祺祈佑子孫。
五月五日, 一名天中,一名端陽,一名朱明。門懸艾虎,飲菖蒲雄黃酒采百草系五色彩絲,捉蟆避毒。十三日、關聖廟演戲祭賽。
六月六日,曬書曝衣,作面合醬。
七月七日,牛郎織女之會;童女乞巧。十五日,中元地官校籍之辰,致祭先塋,薦麻谷焚楮墓前,亦有焚於當路者,作面美人,高尺許,相傀遺。
七月十五,上墳,帶祭品,紙錢等物品祭拜先人。
八月十五日,中秋。夜設瓜果、月餅售香、紙拜月,親友相愧,己而聚飲。
九月九日,採菊蒸糕,攜酒登高,飲茱萸酒。
十月朔日,墓祭略同清明,唯栽楮為衣,名曰[送寒衣]。
十一月冬至,家祀祖先,族黨親友拜賀略同年節,或舉或否。
十二月八日,臘節(俗稱臘八)。和五豆及米煮粥,名臘八粥,作臘醋、腌肉、藏冰。
十二月 二十三日晚(年三十,除夕),送糖飴祀灶神除夕,易門神,三十日,桃符,貼春聯,修歲事,親友拜門辭歲,老幼團飲,名為守歲,多嫁娶。
應縣的老鄉們,這些你們都熟悉的,是否有一些習慣,你已經淡化甚至忘卻了。。
❸ 應縣周易起名地址在哪裡
分高就好么,不是的,你看看下面這篇文章 與子千金不如賜子一名,很多人知道名字的重要性。
於是在起名網站,名字打分網站拿著想好的名字,或者別人取的名字一去打分,一看得分比較高就滿意,一看到得分低。於是就覺得這個名字不好。
❹ 應縣有幾個女人叫徐永廉
應縣叫徐永廉的女人應該挺多的。具體多少需要去戶籍科去查證。
❺ 應縣木塔所在的地方 這個縣叫什麼名字
應縣木塔應縣木塔全名為佛宮寺釋迦塔,位於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縣城內西北角的佛宮寺院內,是佛宮寺的主體建築。建於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它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純木結構樓閣式建築,是我國古建築中的瑰寶,世界木結構建築的典範。
中文名: 應縣木塔
地理位置: 山西省朔州市應縣縣城內西北角
別名: 應州塔,釋迦木塔,應縣釋迦塔
所屬地區: 山西 朔州
❻ 臨潼名字的由來
因城東有臨河,西有潼河,故名臨潼。
臨潼區歷史淵源深厚,歷經周、秦、漢、唐,一直為京畿之地,因城東有臨河,西有潼河,故名臨潼。
《臨潼縣志》說:「祥符改名,以臨、潼二水環縣左右故名臨潼」。臨潼區自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因避玉清昭應宮名,將唐時的昭應縣改稱臨潼。臨潼之稱是因其城東、西有臨、潼二河圍繞而得名。
(6)應縣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臨潼的地形地貌
臨潼區地貌,按形態來分,山、川、台、塬俱全,屬於構造地貌。就地貌基底構造而言,是渭河中斷陷的一部分,又由於秦嶺東西構造帶和新華夏系(NNE)構造體系在區境內的主導控製作用。
所以地貌構造運動不但具有南北階梯狀斷裂的特點,而且還具有東西斷塊隆升和沉降拗陷的特點,因此,除渭河中斷陷盆地外,盆地內又產生了一系列次一級的斷塊與凹陷,形成大小不等、高低差異的隆起和拗陷,從而奠定了現代地貌輪廓基礎。
隆起區域發育成黃土丘陵和台塬,凹陷區域成為河谷平原及山前洪積扇裙,由於渭河自西向東經區境中部蜿蜒穿過,驪山橫嶺又屹立於南,故區境內山川台塬俱全。
❼ 應縣最出名的啥護駕崗是哪個城市有啥來歷呢
給我個滿意得了!!!!我就不答你了 追問: 活了? 回答: en sdf ssestyydrytgyriur
❽ 應縣康辛庄剪子鋪村的來歷
相傳,高氏約於清朝乾隆50年(公元1785年),由南三里河遷入,當時屬逃荒至此搭屋而居,由於是鹽鹼地,雜草叢生,為了生計,在有草叢的地方開荒種地,把有鹽鹼的土收攏在一起淋成鹽食用,之後,因地制宜,用草坯砌牆,草笘坯屋面,由於蓋起新房,形成新的自然村落,故此取名新莊;後來,可能為了紀念生活的「艱辛」,便易名「辛庄」。
❾ 應縣木塔傳說
一、傳說木塔是由中國傳說中的木匠鼻祖魯班建造的,魯班的妹妹與哥哥比賽手藝,妹妹說在一夜能做十二雙綉花鞋,哥哥魯班要是能在一夜之間蓋起一座十二層的木塔就算哥哥贏。結果,魯班真的蓋成了十二層的木塔。
修完的木塔一直往地下陷,魯班便舉手一拍,將塔分成兩截,上半部被他一掌拍到了今天的內蒙古一帶,留下的五層慢慢地鑽出地面,就成了如今的應縣木塔。
二、傳說玉皇大帝為了保護魯班的勞動成果,使木塔與歲月並存,便派火神爺和龍王爺分別送來了避火珠和避水珠。自此,木塔便可自行防火、防水,洪水到了塔前便會繞過木塔向四面八方流去。
三、傳說慧能大師應夢把靈芝草採回寶宮禪寺,栽在木塔第六層頂的蓮花座上。從此,這靈芝草年年旺盛,四季常青。應州大地年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四、傳說應縣木塔有神仙在保佑,因此從建塔到現在沒有發生過一次人員傷亡事故。
(9)應縣名字由來擴展閱讀:
釋迦塔的奇特之處有兩點,一是建材之奇,釋迦塔建造過程中沒有用一個鐵釘子,整個塔身都是用木材建造而成;二是經歷之奇,當初建造完成的時候是公元1195年,到今年已經過了800多年。
據考證,這800多年間,釋迦塔遭受的地震光是震級5級以上的就有十幾次之多,還屢陷戰火,但它卻彷彿有靈性一般,800多年了,還屹立在中國大地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釋迦塔❿ 請告訴我應縣木塔上每一個牌匾的寓意和來源,謝謝謝!!!
一、從歷史年代上來分:
金代1面《釋迦塔》
明代6面:《竣極神工》、《望嵩》、《玩海》、《拱辰》、《天下奇觀》、《天柱地軸》。
清代38面:其中《萬古觀瞻》、《慈光遠照》、《萬象逢春》、《天華雲錦》等20面是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所建。
民國1面:《靈山未散》
另有2件年代不詳:《金城》、《雁塔》
二、從內容上來分:
1、記事4面:《釋迦塔》、《金城》、《雁塔》、《古跡重新》。
2、弘揚佛法、擴大佛教影響19面:《鷲嶺無異》、《靈山未散》、《慈光遠照》、《香風花雨》、《法海慧蓮》、《永鎮金城》《香雲普注》、《大法力》、《百尺蓮開》、《庄嚴法相》、《毗盧真境》、《洗滌塵心》、《重新真會》、《花宮仙梵》、《皈依佛》、《盪胸雲外》、《天華雲錦》、《奎光普照》、《慈雲普濟》。
3、統治者借佛力和奇景,贊頌木塔,宣揚帝力3面:《竣極神工》、《天下奇觀》、《木德參天》。
4、贊頌木塔雄姿和精湛的建築藝術17面:《天宮高聳》、《萬古觀瞻》、《壯觀》、《高出雲表》、《上接雲天》、《近日低雲》、《在半天》、《留白雲》、《第一浮圖》、《霄漢憑臨》、《仰之彌高》、《望嵩》、《玩海》、《拱辰》、《永鎮金城》、《天柱地軸》、《突兀碧空》。
5、借塔抒發個人情懷4面:《正直》、《中立不倚》、《文筆參天》、《奎耀增輝》。
6、直接寫景1面:《萬象逢春》。
這里需要補充說明三點:
(一)明弘治三年(1490年),時任應州知州的薛敬之觀塔觸景生情,欣然命筆,寫下玩海、望嵩、掛月、拱辰八個字,遂製成4匾,分別懸掛在木塔第五層明檐東、西、南、北四個方位,現存3塊,《掛月》匾早已下落不明。
(二)原一層南面東次間有宣統元年(1909年)權州篆程世榮謹書「足壯觀瞻」匾和二層內槽東南面有咸豐元年(1851年)居士何其祥等敬立「同登極樂」匾在「文革」中失落。
(三)1946年國共和談期間,大同也成立了三人和談小組,國民黨方面代表叫溫天和。他為了給土匪、地頭蛇出身的應縣國民黨守軍司令喬日成打氣撐腰,特贈書「頂天立地」四字,並制匾掛於木塔二層。應縣的老百姓,對喬日成禍國殃民的罪惡行徑,早就深惡痛絕,應縣剛一解放,就把這塊掛了不到二年的牌子摘下砸碎燒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