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孫臏名字由來(50字內)
孫是他本家的姓氏,他的本名失傳,因為受過臏刑(削掉膝蓋骨)被人稱為孫臏。
2. 為何說孫臏之名來源於臏刑,而不是他的本名
因為孫臏的真實名字已經不知道了,他受過臏刑,後人就叫他孫臏。
孫臏(生卒年不詳),其本名孫伯靈(山東孫氏族譜可查),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漢族,山東鄄城人。出生於阿、鄄之間(今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北),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唐德宗時將孫臏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孫臏為武清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3. 寫《孫臏賓法》的孫臏為什麼名字叫「臏」
因為他受過臏刑
4. 孫臏的名字為什麼叫「臏」
臏是古代的一種酷刑,消去膝蓋骨,孫臏以此取名,以示不忘恥辱。
5. 孫臏 為什麼叫臏
孫臏是孫武後代。身長七尺約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與龐涓同學兵法 ,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孫臏到魏,用刖刑(即砍去雙腳),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後,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部分失傳。1972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出土殘簡,有一萬一千餘字。關於孫臏刖刑其實是錯誤的。
臏刑,古代削去膝蓋骨的酷刑。 古代肉刑之一,即剔去膝蓋骨的刑罰。司馬遷<<報任安書>>;孫子臏腳。(腳,脛也。——《說文》。脛,小腿 ) 臏罰之屬五百。——《漢書·刑罰志》 周改臏作刖。——《周禮·司刑》注 放臏者,脫去人之臏也。——《書·刑德》 又如:臏辟(古代斷足的酷刑);臏腳(砍去膝蓋骨及以下的酷刑);臏罰(剔去膝蓋骨的酷刑)
臏刑是一種酷刑,因為孫伯靈受過這種酷刑,所以大家叫他孫臏。真名反而沒幾個人知道了。
6. 孫臏的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龐涓出任魏將後,妒孫臏之才而將其騙至魏,施以臏刑.後人因不知道孫臏原名,由於他受過臏刑.稱他為孫臏
7. 孫臏為什麼改名
明代馮夢龍作《東周列國志》說:孫臏原名賓,與龐涓從學於鬼穀子。學成後孫賓下山之時,鬼穀子替孫賓改名為孫臏,以預言他將來會受到刖刑。這當然是一種小說家言,無非是想增加小說的趣味性與突出鬼谷先師的神機妙算。也許實際情況是孫賓受刖刑之後,才改其名為「臏」的,因此馮夢龍的話我們只能信一半,但不知馮夢龍最早是根據什麼說孫臏原名為賓的,我想,《東周列國志》一書考證周詳,裡面的很多故事都事出的據,也許是當年馮夢龍如此說,應該是有一定根據的。據稱馮夢龍作《東周列國志》耗費了大半生的精力,在我們尚拿不出更強有力其它證據的今天來說,還是相信馮氏的話比較可靠。
從字義上來說,「臏」字從肉,原指膝部的臏骨。《史記·秦本紀》「王與孟說舉鼎,絕臏。」即是說秦武王與秦國力士孟說比賽舉鼎,結果鼎滑落而壓斷了膝部的臏骨。另外,臏也作一種刑的名稱,如:《周禮·司刑》注曰「周改臏作刖」。
8. 孫臏「臏」字的由來
孫臏是孫武後代。身長七尺約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與龐涓同學兵法 ,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孫臏到魏,用刖刑(即砍去雙腳),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後,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部分失傳。1972年山東省臨沂銀雀山出土殘簡,有一萬一千餘字。關於孫臏刖刑其實是錯誤的。
臏刑,古代削去膝蓋骨的酷刑。 古代肉刑之一,即剔去膝蓋骨的刑罰。司馬遷<<報任安書>>;孫子臏腳。(腳,脛也。——《說文》。脛,小腿 ) 臏罰之屬五百。——《漢書·刑罰志》 周改臏作刖。——《周禮·司刑》注 放臏者,脫去人之臏也。——《書·刑德》 又如:臏辟(古代斷足的酷刑);臏腳(砍去膝蓋骨及以下的酷刑);臏罰(剔去膝蓋骨的酷刑)
臏刑是一種酷刑,因為孫伯靈受過這種酷刑,所以大家叫他孫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