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保定名稱的由來
保定市位於河北省中部,地處京、津、石三角地帶的中心,京廣鐵路穿過市區。西依太行山脈,東為冀中平原,北控三關,南通九省,被稱為「天下通道」,「京畿重地」、「北京南大門」。保定市是河北省轄市,現轄3區(新市、北市、南市)4市(涿州、定州、安國、高碑店)18縣(滿城、清苑、淶水、定興、容城、安新、蠡縣、博野、阜平、唐縣、淶源、易縣、雄縣、徐水、高陽、望都、曲陽、順平)。
保定的由來,與戰事有關。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約燕、齊滅中山。燕趙重新劃定疆域,現保定市區的地域范圍劃歸燕國,以南為趙國地。據明弘治版《保定郡志》記載,燕昭王曾於今保定城東五里建廣養城,俗稱空城,為放牧戰馬之城。保定始有燕南趙北之稱。由上可見,保定最初出現城鎮,就是為保衛燕國安全所設的戰備城市。
960年,因宋太祖趙匡胤祖陵在河北西路清苑縣境,清苑又為宋朝的北部邊塞重地,所以宋朝於清苑縣置保塞軍,取保衛邊塞之意。做為政區名稱兼地名的「保」字,首次出現。又因燕昭王所築黃金台位於保定地區境內,亦稱金台頓。保塞軍和清苑縣治在今保定市。981年,保塞軍升為保州,以寓永保安定之意。清苑縣改名保塞縣,並將滿城南境劃入保塞縣,以加強保州勢力。保州治所在保塞縣。}
1127年,北宋滅亡,金兵陷保州,仍沿宋制,稱保州,又名金台驛。1129年於保州設順天軍,保州為順天軍節度使駐地。保州曾轄清苑、滿城、遂城三縣。
1213年,元兵攻陷保州,焚屠三天,使其變為一片廢墟。1217年,金將張柔投降蒙古軍,駐滿城。1227年,蒙古軍兵馬都元帥張柔率軍由滿城移駐保州,畫市井,定居民,置官廨,重建城池。遂使保州成為「燕南一大都會」。此為現保定築城之始,當時已有一定規模。1239年,元朝改順天軍為順天路,寓「順應天命」之意,保州為路治。因為保州為元代大都的南大門,1275年順天路改為保定路,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保定之名自此始有。保定路轄清苑、滿城、唐縣、慶都(今望都)、行唐、曲陽、新安、博野、易州(含易縣、淶水、定興)、祁州(含蒲陰、深澤、束鹿)、雄州(含歸信、容城、新城)、安州(含葛城、高陽)、遂州(今遂城)、安肅州(今徐水)、完州(今順平縣)等州縣。
1386年,明朝改保定路為保定府,又稱金台郡,因保定城位於保定府河之陽,故又有保陽郡之稱。此為保定設府之始,轄3州17縣。1669年,直隸巡撫由正定移駐保定始為直隸省省會。直隸省轄順天(今北京)、永平(治盧龍)、保定、正定、河間、順德(治邢台)、廣平(永年)、大名八府。1724年,改直隸巡撫為直隸總督署,轄區增口北道宣化府、熱河廳承德州、張家口廳。1748年,直隸總督署下屬轄區達11府(123縣)六州(含17縣)三廳(張家口、獨石口、多倫諾爾)。清代,保定市為省、府、縣三級官府所駐地。
1912年,直隸省會由保定遷往天津,今保定城仍為保定府和清苑縣二級官府駐地。1935年,河北省始以保定城為省會。1937年9月24日,保定被日軍佔領,河北省政府遂成為流亡政府。1946年6月14日,國民黨河北省政府由北平遷至保定。由於當時保定四周各縣基本解放,因而國民黨河北省政府於1947年10月10日開始由保定遷回北平
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12月6日成立保定市人民政府。這是保定建市之始。保定市轄一、二、三、四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市宣告成立,決定保定市為河北省省會及保定專署駐地。1958年4月18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由保定市遷往天津市。1967年河北省省會又遷回保定市,次年2月3日河北省會遷往石家莊市。1968年8月18日,建立保定地、市革命委員會。1982年7月19日,保定市革命委員會改為保定市人民政府。1983年11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保定市又升格為河北省轄市。
保定是一座軍事重鎮,歷為兵家必爭。春秋戰國時期,保定為燕、晉、中山、齊、趙等國角逐的戰場。戰國後期,中山國滅亡後,燕趙重新劃分疆界,今保定市區重新歸屬燕國,成為燕國南部的邊防重地。今保定市南大街的「列國石」,俗稱「保定府的大裂瓜」,即為燕南趙北的分界石。|
保定第一次做為軍事重鎮,是宋遼之際。石敬塘割讓燕雲16州,泰州、清苑成為後晉北部的邊沿城市。宋朝建立後,太祖、太宗一直把收復幽燕作為一大戰略目標,對河北軍事防禦十分重視。960年清苑縣置保塞軍,981年保塞軍升為保州。隨之,清苑縣改為保塞縣,並將滿城南境劃入保塞縣,以加強保州勢力。保州與雄州(今雄縣)、霸州(今霸州市)等地同為北邊重地,形成一道由西南向東北的軍事防線。宋朝常在此屯兵駐將,把保州做為北部邊防要塞。宋朝著名將領呼延贊、楊嗣等曾駐保州。1000年,抗遼名將楊延昭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1003年升為保州防禦使,鑿河渠為障,防敵騎入侵。遼帝隆緒同其母蕭氏傾巢南犯,宋守將魏能、石普敗其先鋒。敵再趨保州,楊延昭固守並設伏出奇兵,敵軍敗潰,延昭獲其將,函首以獻。
1125年,金兵攻陷保州北部城鎮之後,直趨保州,未陷。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因保州防守嚴密,易守難攻,金兵為避免在保州消耗過多實力,繞過保州直趨宋都東京(今開封)。1127年,金兵破開封,俘徽宗、欽宗二帝北上,並乘勢攻破保州。
1213年,蒙古軍陷涿、易等州後,乘勢襲保州。由於保州防禦堅固,連攻數日不破。於是蒙古軍改變戰術,填城壕,造雲梯,竭力強攻。由於蒙古軍攻陷保州付出很大代價,於是焚屠三日,保州變為一片廢墟。
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對抗建文帝。第二年四月,保定知府雒僉降燕王。此後,保定成了朱棣南下奪取政權的主要軍事基地。1403年,朱棣稱帝,定都北京。北平行都司復名大寧都司,移駐保定,轄前、後、中、左、右五衛和紫荊關、茂山衛,其常駐保定的軍馬約數萬,成為保衛北京的專門駐兵之地。
清代,保定仍為京畿重地。清廷對保定的軍事地位非常重視,乾隆皇帝六次巡視江南,都在保定駐蹕。1853年,太平天國北伐,林鳳祥、李開芳北上,出臨洺關,由趙州、晉州、藁城等地東趨深州。京師震動,清政府急命僧格林沁統禁兵進駐保定,以守門戶。L4>j.
1912年,直隸省會由保定遷往天津,今保定城仍為保定府和清苑縣二級官府駐地。1935年,河北省始以保定城為省會。1937年9月24日,保定被日軍佔領,河北省政府遂成為流亡政府。1946年6月14日,國民黨河北省政府由北平遷至保定。由於當時保定四周各縣基本解放,因而國民黨河北省政府於1947年10月10日開始由保定遷回北平。rq
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12月6日成立保定市人民政府。這是保定建市之始。保定市轄一、二、三、四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市宣告成立,決定保定市為河北省省會及保定專署駐地。1958年4月18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由保定市遷往天津市。1967年河北省省會又遷回保定市,次年2月3日河北省會遷往石家莊市。1968年8月18日,建立保定地、市革命委員會。1982年7月19日,保定市革命委員會改為保定市人民政府。1983年11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保定市又升格為河北省轄市。
保定是一座軍事重鎮,歷為兵家必爭。春秋戰國時期,保定為燕、晉、中山、齊、趙等國角逐的戰場。戰國後期,中山國滅亡後,燕趙重新劃分疆界,今保定市區重新歸屬燕國,成為燕國南部的邊防重地。今保定市南大街的「列國石」,俗稱「保定府的大裂瓜」,即為燕南趙北的分界石。|%x1C
保定第一次做為軍事重鎮,是宋遼之際。石敬塘割讓燕雲16州,泰州、清苑成為後晉北部的邊沿城市。宋朝建立後,太祖、太宗一直把收復幽燕作為一大戰略目標,對河北軍事防禦十分重視。960年清苑縣置保塞軍,981年保塞軍升為保州。隨之,清苑縣改為保塞縣,並將滿城南境劃入保塞縣,以加強保州勢力。保州與雄州(今雄縣)、霸州(今霸州市)等地同為北邊重地,形成一道由西南向東北的軍事防線。宋朝常在此屯兵駐將,把保州做為北部邊防要塞。宋朝著名將領呼延贊、楊嗣等曾駐保州。1000年,抗遼名將楊延昭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1003年升為保州防禦使,鑿河渠為障,防敵騎入侵。遼帝隆緒同其母蕭氏傾巢南犯,宋守將魏能、石普敗其先鋒。敵再趨保州,楊延昭固守並設伏出奇兵,敵軍敗潰,延昭獲其將,函首以獻。>
1125年,金兵攻陷保州北部城鎮之後,直趨保州,未陷。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因保州防守嚴密,易守難攻,金兵為避免在保州消耗過多實力,繞過保州直趨宋都東京(今開封)。1127年,金兵破開封,俘徽宗、欽宗二帝北上,並乘勢攻破保州。Vm
1213年,蒙古軍陷涿、易等州後,乘勢襲保州。由於保州防禦堅固,連攻數日不破。於是蒙古軍改變戰術,填城壕,造雲梯,竭力強攻。由於蒙古軍攻陷保州付出很大代價,於是焚屠三日,保州變為一片廢墟。#
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對抗建文帝。第二年四月,保定知府雒僉降燕王。此後,保定成了朱棣南下奪取政權的主要軍事基地。1403年,朱棣稱帝,定都北京。北平行都司復名大寧都司,移駐保定,轄前、後、中、左、右五衛和紫荊關、茂山衛,其常駐保定的軍馬約數萬,成為保衛北京的專門駐兵之地。u4
清代,保定仍為京畿重地。清廷對保定的軍事地位非常重視,乾隆皇帝六次巡視江南,都在保定駐蹕。1853年,太平天國北伐,林鳳祥、李開芳北上,出臨洺關,由趙州、晉州、藁城等地東趨深州。京師震動,清政府急命僧格林沁統禁兵進駐保定,以守門戶。
在歷史上,保定曾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城市,素有「文化古城」和「學生城」之稱。宋代,保定就建有最早的官學,即「州學」。明清兩代,保定的儒學教育一直比較發達,三所官學(府學、衛學、縣學)同時並立於一城之內,達幾百年之久。另有社學26所、義學30所。還有金台書院、上谷書院和蓮池書院等教育機構。清政府對蓮池書院十分重視,乾隆皇帝曾六次來此視察,並親筆題詩,勉勵學生。光緒年間,書院大盛。我國歷史上最末一名狀元劉春霖就是蓮池書院的學生。
清末,「停辦科舉以廣學校」。保定推廣新學,首先是從軍事學校開始的。1902年,袁世凱在保定訓練新軍,先後建立將弁學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前身)、陸軍速成學堂、參謀學堂、測繪學堂等等。保定有高等學校十餘所。同時,保定府立中學堂、直隸女子學堂、直隸第二師范學堂、清苑中學、育德中學等等中等學校也大量出現。故保定當時有「學生城」之稱。1917年,育德中學開設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李維漢、李富春等為第一班學員。1918年,劉少奇等入校為第二班學員。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許多高級軍事指揮官,是從保定軍事學校培養的,如我黨著名軍事將領葉挺,辛亥革命骨幹李濟深,寧都起義領袖趙博生、董振堂。國民黨的許多高級軍政首腦,如蔣介石、張群、白崇禧、陳誠等,還有北洋軍閥吳佩孚等,也都是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或保定軍校的學生。
② 保定名字的來由
保定歷史悠久,是堯帝的故鄉,春秋、戰國時期,燕、中山就在境內建都,具有三千多年歷史,保定之名,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大都即北京。
保定自古為京畿重地,元朝設郡,明朝建府,清朝為直隸總督署,此後一直是河北的政治 經濟 文化 軍事中心。
北宋時候,保定就是大城市了。只可惜它處在宋遼邊界,常年戰事不斷,千瘡百孔,有氣無力,過一天是一天。而到了金代末年,保定嘩啦一下就沒了,好端端的一個大城市唏哩嘩啦成了一片廢墟。 為什麼?因為歷史上,每次戰亂,打北京先打保定;保護北京,先清剿保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建立,保定為省會和省轄市。1958年5月,省會遷天津。1966年5月,省會由天津遷回保定。1968年2月省會遷石家莊。1994年12月,保定地區與保定市合並,為省轄市。
保定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但是保定的『名城桂冠 ' 來之不易 , 當年在評審第二批名城時, 河北報來了邯鄲、宣化、山海關 , 保定是後來補送的, 結果經過多次評審, 河北的四個市中得到眾多專家一致通過的只一個市就是保定。當然其它三個市也各有優勢。但保定能更早地評為國家級名城是因為『歷史悠久、文化昌盛、名勝眾多 ' 。
③ 保定市各個縣名字的由來
徐水縣
位於中國河北省中部。1990年人口53.32萬。漢族為主,有回、滿、壯、錫伯、瑤、苗、朝鮮、蒙古、藏等21個少數民族。面積735.8平方千米。西漢置北新成縣。北魏稱新城縣,後又改稱新昌縣。隋開皇十八年(598) 改名遂城縣。宋初置廣信、安肅二軍,宣和七年(1125)改安肅縣。金天會七年(1129)廣信軍立為遂州,安肅縣立為徐州。元至元二年(1265)遂州並入安肅州,後又復置遂州。明洪武元年(1368)遂州降為遂城縣,二年安肅州改為安肅縣,八年遂城縣並入安肅縣。1914年改名徐水縣。1958年容城、安新兩縣及定興縣部分地區並入。1960年12月恢復安新縣。1961、1962年定興、容城恢復原建制。礦產有板岩、高嶺土、石灰石、白雲石、八厘石、硅石等。土特產主要有「劉伶醉」酒、大白菜等。
易縣
位於中國河北省中偏西北部。1990年人口15.17萬,其中非農業人口2.72萬。漢族為主,有滿、回、蒙古、壯、朝鮮、水、布依、苗等少數民族,共2.77萬人。面積2534平方千米,耕地4.28萬公頃。
隋開皇元年(581)置易州,因境內易水得名,十六年設易縣。唐開元二十三年(735)析設五迥縣。北宋太平興國六年(981)淶水縣並入。遼復析置。金大定六年(1166)析置定興縣 。元初省縣入州,至元三年(1266)復置。明洪武初入州。清雍正十一年(1733)升直隸州。1913年2月易州降為易縣。1940年7月析置龍華縣。1942年2月與定興、淶水組成定易淶聯合縣。1946年4月12日恢復原建制龍華,定易淶縣撤銷。1958年10月興縣和淶水縣鎮場、白澗、大河南三鎮並入 。1961年5月恢復定興縣。1962年1月恢復淶水縣。
金屬礦有金、鐵等,非金屬礦有磷、膨潤土、石灰石、煤、花崗石、石棉、蛭石等。葯用動物有蟬蛻、全蠍、五靈脂等。葯用植物有苦參、沙參、黃芩、知母、丹參、棗仁、柴胡等。土特產主要有京西大煙葉、易縣水硯、易縣豆腐乾、易縣大柿子。
名勝古跡主要有易州景區、紫荊關景區、清西陵景區、狼牙山景區、洪崖山景區。
滿城縣
位於中國河北省中部。屬保定市。1990年人口40.32萬。
漢族為主,有回、蒙古、滿、藏、壯、彝、苗、侗、瑤等19個少數民族。面積718平方千米。西漢置北平縣 。東魏興和二年 (540)析北平縣西北境置永樂縣。北齊北平縣並入永樂縣。唐天寶元年 ( 742 )永樂縣更名滿城縣。宋省入保塞縣。金大定二十八年 (1188)復置滿城縣。礦產有石灰石、粘土、大理石、石板礦等。野生動物有獾、鼬、兔、鷹、鷂、貓頭鷹、蛇、蠍等。野生植物有酸棗、荊條等。土特產主要有雪桃、磨盤柿子、草莓。名勝古跡主要有陵山漢墓、元蔡國公墓、曹仙洞、龍門湖、抱陽山。
④ 保定的由來
貞祐五年,(公元 1217 年 ), 金將張柔投降蒙古軍 , 駐軍 滿城;元太祖二十二年〈公元 1227 年 ), 張柔由滿城移駐保 州 , 令副帥賈鋪、大名人毛正卿和布里 ( 保定范七里店〉人 苑德負責在廢墟上重建城池 , 畫市井、建街署、定居民 , 修復並新建廟宇、道觀、神祠 39 處; 疏浚一畝、雞距二泉故河道 , 以通舟楫 , 為燕南一大都會。元太宗十一年 ( 公元 1239 年〉 , 改順天軍為順天路 , 寓「順應天命」之意 , 保州為路治。因保州為元代大都的南大門 , 至元十二年 ( 公元 1275 年 ), 改順天路為保定路 , 治清苑 , 寓對大都保衛安定之意 。 「保定」之名自此始有。
⑤ 保定市的市名是什麼意思
保定市位於河北省中部,地處京、津、石三角地帶的中心,京廣鐵路穿過市區。西依太行山脈,東為冀中平原,北控三關,南通九省,被稱為「天下通道」,「京畿重地」、「北京南大門」。保定市是河北省轄市,現轄3區(新市、北市、南市)4市(涿州、定州、安國、高碑店)18縣(滿城、清苑、淶水、定興、容城、安新、蠡縣、博野、阜平、唐縣、淶源、易縣、雄縣、徐水、高陽、望都、曲陽、順平)。 保定的由來,與戰事有關。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約燕、齊滅中山。燕趙重新劃定疆域,現保定市區的地域范圍劃歸燕國,以南為趙國地。據明弘治版《保定郡志》記載,燕昭王曾於今保定城東五里建廣養城,俗稱空城,為放牧戰馬之城。保定始有燕南趙北之稱。由上可見,保定最初出現城鎮,就是為保衛燕國安全所設的戰備城市。 960年,因宋太祖趙匡胤祖陵在河北西路清苑縣境,清苑又為宋朝的北部邊塞重地,所以宋朝於清苑縣置保塞軍,取保衛邊塞之意。做為政區名稱兼地名的「保」字,首次出現。又因燕昭王所築黃金台位於保定地區境內,亦稱金台頓。保塞軍和清苑縣治在今保定市。981年,保塞軍升為保州,以寓永保安定之意。清苑縣改名保塞縣,並將滿城南境劃入保塞縣,以加強保州勢力。保州治所在保塞縣。 1127年,北宋滅亡,金兵陷保州,仍沿宋制,稱保州,又名金台驛。1129年於保州設順天軍,保州為順天軍節度使駐地。保州曾轄清苑、滿城、遂城三縣。 1213年,元兵攻陷保州,焚屠三天,使其變為一片廢墟。1217年,金將張柔投降蒙古軍,駐滿城。1227年,蒙古軍兵馬都元帥張柔率軍由滿城移駐保州,畫市井,定居民,置官廨,重建城池。遂使保州成為「燕南一大都會」。此為現保定築城之始,當時已有一定規模。1239年,元朝改順天軍為順天路,寓「順應天命」之意,保州為路治。因為保州為元代大都的南大門,1275年順天路改為保定路,寓「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保定之名自此始有。保定路轄清苑、滿城、唐縣、慶都(今望都)、行唐、曲陽、新安、博野、易州(含易縣、淶水、定興)、祁州(含蒲陰、深澤、束鹿)、雄州(含歸信、容城、新城)、安州(含葛城、高陽)、遂州(今遂城)、安肅州(今徐水)、完州(今順平縣)等州縣。 1386年,明朝改保定路為保定府,又稱金台郡,因保定城位於保定府河之陽,故又有保陽郡之稱。此為保定設府之始,轄3州17縣。1669年,直隸巡撫由正定移駐保定始為直隸省省會。直隸省轄順天(今北京)、永平(治盧龍)、保定、正定、河間、順德(治邢台)、廣平(永年)、大名八府。1724年,改直隸巡撫為直隸總督署,轄區增口北道宣化府、熱河廳承德州、張家口廳。1748年,直隸總督署下屬轄區達11府(123縣)六州(含17縣)三廳(張家口、獨石口、多倫諾爾)。清代,保定市為省、府、縣三級官府所駐地。 1912年,直隸省會由保定遷往天津,今保定城仍為保定府和清苑縣二級官府駐地。1935年,河北省始以保定城為省會。1937年9月24日,保定被日軍佔領,河北省政府遂成為流亡政府。1946年6月14日,國民黨河北省政府由北平遷至保定。由於當時保定四周各縣基本解放,因而國民黨河北省政府於1947年10月10日開始由保定遷回北平。 1948年11月22日保定解放,12月6日成立保定市人民政府。這是保定建市之始。保定市轄一、二、三、四區。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在保定市宣告成立,決定保定市為河北省省會及保定專署駐地。1958年4月18日,河北省人民政府由保定市遷往天津市。1967年河北省省會又遷回保定市,次年2月3日河北省會遷往石家莊市。1968年8月18日,建立保定地、市革命委員會。1982年7月19日,保定市革命委員會改為保定市人民政府。1983年11月15日,經國務院批准,保定市又升格為河北省轄市。 保定是一座軍事重鎮,歷為兵家必爭。春秋戰國時期,保定為燕、晉、中山、齊、趙等國角逐的戰場。戰國後期,中山國滅亡後,燕趙重新劃分疆界,今保定市區重新歸屬燕國,成為燕國南部的邊防重地。今保定市南大街的「列國石」,俗稱「保定府的大裂瓜」,即為燕南趙北的分界石。 保定第一次做為軍事重鎮,是宋遼之際。石敬塘割讓燕雲16州,泰州、清苑成為後晉北部的邊沿城市。宋朝建立後,太祖、太宗一直把收復幽燕作為一大戰略目標,對河北軍事防禦十分重視。960年清苑縣置保塞軍,981年保塞軍升為保州。隨之,清苑縣改為保塞縣,並將滿城南境劃入保塞縣,以加強保州勢力。保州與雄州(今雄縣)、霸州(今霸州市)等地同為北邊重地,形成一道由西南向東北的軍事防線。宋朝常在此屯兵駐將,把保州做為北部邊防要塞。宋朝著名將領呼延贊、楊嗣等曾駐保州。1000年,抗遼名將楊延昭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1003年升為保州防禦使,鑿河渠為障,防敵騎入侵。遼帝隆緒同其母蕭氏傾巢南犯,宋守將魏能、石普敗其先鋒。敵再趨保州,楊延昭固守並設伏出奇兵,敵軍敗潰,延昭獲其將,函首以獻。 1125年,金兵攻陷保州北部城鎮之後,直趨保州,未陷。1126年,金兵再次南下,因保州防守嚴密,易守難攻,金兵為避免在保州消耗過多實力,繞過保州直趨宋都東京(今開封)。1127年,金兵破開封,俘徽宗、欽宗二帝北上,並乘勢攻破保州。 1213年,蒙古軍陷涿、易等州後,乘勢襲保州。由於保州防禦堅固,連攻數日不破。於是蒙古軍改變戰術,填城壕,造雲梯,竭力強攻。由於蒙古軍攻陷保州付出很大代價,於是焚屠三日,保州變為一片廢墟。 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對抗建文帝。第二年四月,保定知府雒僉降燕王。此後,保定成了朱棣南下奪取政權的主要軍事基地。1403年,朱棣稱帝,定都北京。北平行都司復名大寧都司,移駐保定,轄前、後、中、左、右五衛和紫荊關、茂山衛,其常駐保定的軍馬約數萬,成為保衛北京的專門駐兵之地。 清代,保定仍為京畿重地。清廷對保定的軍事地位非常重視,乾隆皇帝六次巡視江南,都在保定駐蹕。1853年,太平天國北伐,林鳳祥、李開芳北上,出臨洺關,由趙州、晉州、藁城等地東趨深州。京師震動,清政府急命僧格林沁統禁兵進駐保定,以守門戶。 在歷史上,保定曾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城市,素有「文化古城」和「學生城」之稱。宋代,保定就建有最早的官學,即「州學」。明清兩代,保定的儒學教育一直比較發達,三所官學(府學、衛學、縣學)同時並立於一城之內,達幾百年之久。另有社學26所、義學30所。還有金台書院、上谷書院和蓮池書院等教育機構。清政府對蓮池書院十分重視,乾隆皇帝曾六次來此視察,並親筆題詩,勉勵學生。光緒年間,書院大盛。我國歷史上最末一名狀元劉春霖就是蓮池書院的學生。 清末,「停辦科舉以廣學校」。保定推廣新學,首先是從軍事學校開始的。1902年,袁世凱在保定訓練新軍,先後建立將弁學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前身)、陸軍速成學堂、參謀學堂、測繪學堂等等。保定有高等學校十餘所。同時,保定府立中學堂、直隸女子學堂、直隸第二師范學堂、清苑中學、育德中學等等中等學校也大量出現。故保定當時有「學生城」之稱。1917年,育德中學開設留法勤工儉學預備班,李維漢、李富春等為第一班學員。1918年,劉少奇等入校為第二班學員。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許多高級軍事指揮官,是從保定軍事學校培養的,如我黨著名軍事將領葉挺,辛亥革命骨幹李濟深,寧都起義領袖趙博生、董振堂。國民黨的許多高級軍政首腦,如蔣介石、張群、白崇禧、陳誠等,還有北洋軍閥吳佩孚等,也都是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或保定軍校的學生。 參考文獻: 河北檔案信息網http://61.55.138.243/
⑥ 保定古時候叫什麼
保定,古稱上谷、保州、靴城、保府,位於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是京津冀地區中心城市之一 ,素有「北控三關,南達九省,畿輔重地,都南屏翰」之稱。今保定之名意為「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保定向來是「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門」。
1、上谷郡始建於戰國燕昭王姬平二十九年,今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小南辛堡鎮大古城村,因建在大山谷上邊而得名。
2、保州是如今的保定市。北宋建隆元年(960),因宋太祖祖籍所在之地,故在清苑縣置保塞軍,寓「保衛邊塞」之意。
3、保定地理位置緊鄰京城,為軍事要地,是京城立都的重要保障,軍防所需,早在明代根據地形條件,將城池就由「土城」改為「磚城」,形成似「靴狀」的平面輪廓,歷來傳誦「天子腳下立靴城」之說。而今古城保定仍保留著「靴城」遺址。
4、保府始建於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李繼宣知保州,築城關、浚外濠、葺營舍、疏一畝泉河、造船運糧,保州始成都市。元明時成為拱衛京師的重鎮,清保定府為直隸總督駐地。
(6)保定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保定歷史文化
1、方言俚語
保定話是保定市地方方言,屬漢藏語系冀魯官話保唐片,為四聲調、無入聲、部分兒化(很多er不與前面的字連讀,而是獨立成wer)、不分尖團,輕聲少於普通話,一聲較普通話更低平,少有二聲。
2、民間文藝
1)保定老調
老調又名老調梆子、老生調,從元代時尚小令「河西調」變化而來。保定老調是河北省古老地方劇種之一,也是保定特有的地方戲曲聲腔劇種。早期老調行當以生、凈為主,而生、凈兩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調,故稱老調,為區別於河北梆子,故名老調梆子,即老調劇種。
2)涿州皮影
涿州皮影是流傳於保北涿州、定興等地的「皮影戲」。演出時使用的文場伴奏樂器有京胡、二胡、四胡、揚琴、小三弦等,隨之就有了伴奏音樂和過門。武樂還有大鑔、大鐃等。
音樂結構屬於板腔、曲牌綜合體,主要板式有頭板、二板、琴腔、垛板、還魂調、悲調,曲牌有「三趕七」等。行當分生、旦、凈、丑,各行當都有自己獨特的唱腔。
3)滿城寸蹺
寸蹺發源於滿城縣東於河村,據說由宮庭舞演變而來,已有200餘年的歷史。20世紀九十年代初,滿城縣文化館組織人員深入鄉村對該瀕臨滅絕的古文化遺產進行發掘整理,並將其搬上舞台映屏。
4)高洛古樂
淶水縣義安鎮高洛村古名「高樂」。「高樂」是一種古老的、原生態的民間音樂,其中的祭祀音樂相傳是華夏音樂始祖伶倫4800年前所創的「黃帝家廟」祭祀音樂的變存。「高洛音樂會」是高洛村民自願參加、義務排練、義務演出的民間器樂演奏花會。
2006年,冀中笙管樂(高洛音樂會)被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5)雄縣趙崗古樂
保定趙崗音樂會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傳承的樂曲內涵和譜式可追溯到唐朝晚期。由佛教曲、道教曲、民俗曲組成,表現形式有唱誦和器樂演奏,使用的樂器和傳承演奏的方式仍以傳統方式進行,吹奏樂有管子、笙、笛子、雲鑼,打擊樂有鼓、鐃、鈸、鐺子。
6)飲食文化
保定是中國第九大菜系「冀菜」發源地,從保定歷代文物中的穀物工具、熟食陶器,還有商代的爵,中山國當時的羊羹等,都印證了保定飲食的歷史。保定傳統小吃和菜餚有驢肉火燒、大慈閣香油、高碑店豆腐絲、白運章包子、鹵煮雞等等。
⑦ 古代 河北保定都叫過什麼
古代河北保定都叫過:保府、保州、靴城、上谷等名字。
河北保定介紹:
一、保定的地理位置:
保定,位於河北省中部、太行山東麓,是京津冀地區中心城市之一,素有「北控三關,南達九省,畿輔重地,都南屏翰」之稱。今保定之名意為「保衛大都,安定天下」, 保定向來是「京畿重地」「首都南大門」。
保定市總面積22190平方千米,截至2017年末,下轄5個市轄區、15個縣,4個縣級市(定州為省直管市),設有1個國家級高新區 ,全市常住總人口1046.92萬人(不含定州)。保定市擁有華北電力大學、河北大學、河北農業大學等17所高校。2017年完成生產總值3449.7億元。
二、保定的歷史意義:
清代,保定為直隸省省會,是直隸總督駐地 ,自1669年至1968年的近三百年間,長期為河北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以及中國的區域性政治中心 ,新中國成立後也兩度為河北省省會 。保定也是傳說中堯帝的故鄉,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 ,是歷史上燕國、中山國、後燕立都之地 。
三、保定的文化底蘊:
保定市境內文物古跡眾多,如古蓮花池、大慈閣、直隸總督署、清西陵等 。保定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也是中國首個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市 ,WWF低碳試點城市 ,全國雙擁模範城、戲曲之鄉、游泳之鄉,也被人們稱為「長壽之城」「冠軍之城」。
誕生了荊軻、劉備、趙匡胤、祖沖之、酈道元等一批歷史名人。2017年12月26日,保定市入選「2017年度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50強」。
(7)保定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保定的民間文藝:
1、高洛古樂
淶水縣義安鎮高洛村古名「高樂」。「高樂」是一種古老的、原生態的民間音樂,其中的祭祀音樂相傳是華夏音樂始祖伶倫4800年前所創的「黃帝家廟」祭祀音樂的變存。「高洛音樂會」是高洛村民自願參加、義務排練、義務演出的民間器樂演奏花會。
2006年,冀中笙管樂(高洛音樂會)被批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雄縣趙崗古樂
保定趙崗音樂會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傳承的樂曲內涵和譜式可追溯到唐朝晚期。由佛教曲、道教曲、民俗曲組成,表現形式有唱誦和器樂演奏,使用的樂器和傳承演奏的方式仍以傳統方式進行,吹奏樂有管子、笙、笛子、雲鑼,打擊樂有鼓、鐃、鈸、鐺子。
3、滿城寸蹺
寸蹺發源於滿城縣東於河村,據說由宮庭舞演變而來,已有200餘年的歷史。20世紀九十年代初,滿城縣文化館組織人員深入鄉村對該瀕臨滅絕的古文化遺產進行發掘整理,並將其搬上舞台映屏。在1991年正月初一,由該縣編排的寸蹺舞《小羊倌》在中央電視台多次播放。
4、保定老調
老調又名老調梆子、老生調,從元代時尚小令「河西調」變化而來。保定老調是河北省古老地方劇種之一,也是保定特有的地方戲曲聲腔劇種。早期老調行當以生、凈為主,而生、凈兩行又是分行不分腔,同唱老生調,故稱老調,為區別於河北梆子,故名老調梆子,即老調劇種。
5、涿州皮影
涿州皮影是流傳於保北涿州、定興等地的「皮影戲」。演出時使用的文場伴奏樂器有京胡、二胡、四胡、揚琴、小三弦等,隨之就有了伴奏音樂和過門。武樂還有大鑔、大鐃等。音樂結構屬於板腔、曲牌綜合體,主要板式有頭板、二板、琴腔、垛板、還魂調、悲調,曲牌有「三趕七」等。
行當分生、旦、凈、丑,各行當都有自己獨特的唱腔。
⑧ 河北保定地名的由來誰知道
三豐路。
⑨ 有誰知道保定的由來歷史啊。
保定的由來,與戰事有關。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約燕、齊滅中山。燕趙重新劃定疆域,現保定市區的地域范圍劃歸燕國,以南為趙國地。據明弘治版《保定郡志》記載,燕昭王曾於今保定城東五里建廣養城,俗稱空城,為放牧戰馬之城。保定始有燕南趙北之稱。由此可見,保定最初出現城鎮,就是為保衛燕國安全所設的戰備城市。
保定原來以清苑為中心,北魏太和元年(477年)設清苑縣,五代時被契丹侵兵焚毀,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趙匡胤在其祖陵附近的清苑廢城設「保塞軍」(「軍」是宋遼金時期在要塞所設的行政區劃,駐有重兵),984年升為「保州」,小說戲曲中的呼延贊、楊延昭等均在此做過地方官,鎮守這座與遼國對峙的軍事重鎮。1213年蒙古軍隊攻陷金國保州,屠城。1227年蒙將張柔重建城池,1275年元帝取「保衛大都,安定天下」之意設「保定路」,從此有了保定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