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雒姓全國排行為多少
雒字為姓,早於漢代。可考之人,首推雒陶。《古今人表》上說雒陶是舜時人(也有人認為系雄陶之誤)。漢代有雒功、雒林,《印藪》中收有他們的名章。南北朝何承天著《姓苑》,雒、駱、絡並列其中。北宋大中祥符元年陳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韻》(又名《廣韻》),其鐸部提到:雒姓,駱絡雒並出《姓苑》。明朝楊慎著《稀姓錄》其中《十樂》篇中寫到:雒,秦中有此姓。查《清明進士錄》,有雒姓六人:雒遵(嘉靖進士,尚寶卿)、雒昂(右副都御史)父子,三原人,雒於仁(涇陽或三原人)雒宗昂,(咸豐時靖遠人),另山東河南各一。巫聲惠編著的《中華姓氏大典》援引明凌迪知撰《萬姓統譜》與《氏族典.五三五》,還提到幾位明朝人:雒僉,洪武僉都御史;雒守一,三原人,進士學正;雒銘,三原人,弘治進士;雒應吉,涇陽人,大理評事;雒有信,祁縣人;雒任重,墊江人,萬曆進士。湖北陳士元撰《姓觿》(1566年)其中《十樂》篇中寫到:雒,國名紀,雒國,任姓,或作絡、洛。可見,雒、絡、洛可能同源於古雒國。 宋仁宗景佑二年(1168年)鄧名世父子撰《古今姓書辨證》的《十九鐸》篇引《馬援傳》:「糎泠縣有雒將,乃徵貳徵側之父」,王應麟撰《姓氏急就章》也提到 「交趾人雒將女徵側」,不過這兩處的「雒」指的都不是姓,而是越南人的祖先雒民。北魏鸝道元《水經注,葉榆河》引《交趾外城記》曰:「交趾昔未有郡縣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候。立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雒將授銅印青綬,後蜀王子將兵三萬來討,三年得┅┅ 後朱載(此字左下鳥,非車)雒將子名詩,索糎泠雒將女名徵側為妻,側為人膽勇,將詩起賊,攻破州郡,服諸雒將,徵側自立為王。」」後馬援拜伏波將軍前去征討,斬徵貳徵側而歸。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設糎泠縣,漢光武置交趾刺史,諸雒將主民如故。據徐中舒考證:《交趾外城記》為三國時吳人作品,距馬援二百年,比較可信。此外明安南氏(越南)無名氏撰《越史略,國初沿革》(卷一)「交趾遠在百越之表┅┅其部落十有五焉,曰交趾,曰越棠┅┅至周莊王時,嘉寧部有異人焉,能以幻術服諸部落,自稱雒王,都於文郎,號廣郎國(即中國史籍中的夜郎國),┅┅傳十八世,皆稱雊(雒)王,┅┅周末,為蜀王子泮所逐而伐之,泮築城於越棠,號安陽王。」也就是說從戰國後期至西漢初期,越南北部的紅河下游,一直是雒民居住之地。在這里有一個叫文郎的國家,國中有雒王,雒候,雒將統治雒民。東周末年,秦滅巴蜀,蜀之開明王泮南遷越南,滅了夜郎國,又建立了一個在越南史籍中稱之為甌雒國的國家,其王為安陽王。(安陽王、開明王,古漢語發音一致。)雒民與蜀民組成的甌雒國國民就是現在越北壯語系少數民族的祖先。 「甌雒」在《史記》、《漢書》中叫「甌駱」。《後漢書》中提到「徵側徵貳」時說「雒將之女」。但是「雒」字並非從越南傳來, 雒姓的祖先也好象不是內遷的甌雒國國民。倒是漢高祖在蜀民原居地置雒縣(隸廣漢郡)值得叫人懷疑,是不是和甌雒國的雒民有聯系。不過我想洛陽人移居於蜀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最遲在秦漢時中國就有以雒命名的地名和物名。秦朝設置雒陽縣,西漢因之,屬三川郡。西漢又在四川置雒縣,屬廣漢郡,東漢因之,王莽改叫吾雒,隋605年復置,今廣漢市所在地叫雒城鎮,算是尊重了一下歷史。《金文大詞典》中的雒函之印、雒左尉印應該指的就是雒縣。雒功、雒林之私印中的「雒」 指的才是姓。至於商朝時已出現雒邑,公元前1037----1035年周滅商而營建稱為「中國」(即「國之中心」)的雒邑,周平王東遷雒邑,戰國時雒改為雒陽,因史籍上又寫作「洛邑」或「洛陽」而孰是孰非難下結論。不過,雒字還見於以下書籍:《左傳》 「洛」皆作「雒」;《周禮》夏官方氏「(豫州)其川熒雒」,天官序言「辯方正位」鄭玄(漢)注「太保朝至於雒」;《詩.魯頌.駧》「駧駧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駧者,有騨有駱(白馬黑鬃),有駠有雒(馬黑身白鬃),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莊子》之《馬蹄》「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山海經.海外歷經》「肅慎之國在白民北,有樹曰雒棠(樺樹),若中國有聖帝代立,則其木生皮可衣」;《楚辭.天問》「胡羿射天,河伯妻彼雒嬪(洛神宓妃)」。另外,《金文大詞典》轉載《印藪》提到了一個篆字「雒」(見於周雒盨)。由此可見,盡管「雒」字還未在甲骨文和其他銘文中發現,而 「洛」字在金文中出現過許多次,但是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決不是去水加隹造新字,因為在他之前就有 「雒」字了。 「雒」的本意,按《說文解字》鳥(隹)部「雒,鵋鶀也。怪鴟。今稱鵂鶹,也叫橫紋小鴞」的說法,它應該是一種小貓頭鷹的名字。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史家解釋為「漢興火德,乃去水加隹成雒」。假定此說屬實,難道他沒有想到雒——鴞——貓頭鷹——惡鳥?別忘了,劉秀可是個讖緯「專家」。因此上,只能解釋為至少到東漢,貓頭鷹的名聲還沒有被搞壞。也就是說,把貓頭鷹說成是一種惡鳥,應該是漢代以後的事。否則也無法解釋我們的祖先要取這么個姓。從古代商朝人的鳥崇拜來看,我認為「雒」 可能在商代是一支以雒鳥為圖騰的部落。他們崇拜雒鳥,活動於洛河流域,指鳥指人指地曰雒(前面已經提到,商朝時已出現雒邑),以後指水指地逐漸曰洛。 「雒」字也可能是在武王伐紂後出現的,其含義是商人在洛河之濱的居住地(雒邑)。周公旦遵照武王遺志,在商代洛邑的基礎上營建被其稱為「中國」(即「國之中心」)的王城,把商朝遺民集中於此加以統治。雒邑即以鳥為圖騰的商朝遺民居住的地方,有別於宗周,呼之為成周。後周平王東遷雒邑,周王朝日趨衰落,至秦滅二周而建三川郡,公元前249年,雒(陽)已經從國都淪為郡縣,成為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的封地。秦始皇認為秦朝興於水德,改雒陽為洛陽也不是沒有可能,及至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實質上是恢復舊地名而已。但是叫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鴻篇巨著《史記》沒有一個「雒」字,凡「雒」字皆作「洛」字,不知為何?「雒」、「洛」之間的關繫到底是怎麼回事,我弄不明白,其實歷史學家、地理學家、文字學家至今也搞不清楚,因為它本身就是一個千古之謎。
㈡ 誰去掉言字旁加上名字旁。是什麼字
雒 luò 【名】 鳥名〖owlet〗。忌欺,即「鵋鶀」 雒,鵋鶀也。怪鴟。——《說文》。今稱鵂鶹,也叫橫紋小鴞 又如:雒誦(反復誦讀) 白鬃的黑馬〖blackhorsewithwhitemane〗 一通「洛」:洛河,發源於陝西,流入河南。古時作「雒」。 浮於雒,達於河。——《史記·夏本紀》 凈古都邑名〖Luocity〗。今址河南省洛陽。漢光武建都改名雒陽 古地名。西漢時置為雒縣。自古為爭蜀的戰略要地。三國時劉備即因破雒城而得成都〖Luocounty〗。今址四川省廣漢市境中心印烙。後作「烙」〖brand〗 通「絡」。用網狀物兜住頭〖holdsth.inplacewithanet〗 燒之、剔之、刻之、雒之。——《莊子·馬蹄》 周避犬戎難,東徙雒邑。---《史記》 姓的一種,較罕見,但分布較廣。明代有雒守一。雒姓來源:(1)相傳古帝舜的好友名雒陶(一作雄陶),為此姓之始;(2)古有洛水(今河南洛河),以水名為姓(火行忌水,故去水加雒右半邊)。——《中國姓氏大全》
㈢ 雒高浩鑫這個男孩名字怎麼樣,雒高是姓
雒高浩鑫 83分 名字一般 雒高浩鑫的姓名測試結果 向上進取容易成功而富貴,基礎猶如立於磐石,泰然安康,心身健康,得享長壽。 1、總論:堅強的毅力,能克服人生難關,有創業的天才,可積極向外發展成功,必能在社會上有所作為,但有意外失敗及災厄發生之靈意。 2、性格:好勝心較強,待人謙虛客氣,但自律較嚴,不肯與人妥協,交際不太圓滿,對自己滿懷信心,容易陷入一意孤行。 3、意志:意志不堅,表面有毅力,外實內虛,耐性亦不足,處事沖動,欠考慮。 4、事業:事業成功有望,但創業過程較勞苦,中年後可一展抱負。慎防突然的崩潰。 5、家庭:生活大致圓滿,夫妻有爭吵之象,子女勤勞孝順。 6、婚姻:男取勤儉賢淑之妻,婚後感情不甚和睦;女嫁有才幹之夫,婚後生活圓滿。 7、子女:子女少但有責任感,且都能孝順父母。長大後成功率很高。 8、社交:有照顧他人的美德,但得不到親友之助,交際平凡。慎防親友拖累。 9、精神:內心有點苦悶,但都能得到安慰,喜憂參半。 10、才運:辛勞中有收獲,才利可得。沒有意外之財或祖產。 1 1、健康:易患神經衰弱,肝胃病。 1 2、老運:一生辛勞,晚景尚難安,精神不安定。 對基礎運的影響:(吉) 安穩,不易變動,立如堅石,身體健康。 對成功運的影響:(吉) 上進順利,成功迅速,容易達到目的。 對人際關系的影響:(平) 外表平靜,內心不屈,富於理性,但難免猜疑心。易患近視、神經衰弱等疾病。 對性格的影響: 性情多好靜,富於理智。溫厚中帶有華麗氣質具有不屈不撓的精神。表面看來似非大活動家,其內部蘊含著相當實力,必取得相當的成功。其人生雖屬漸進型,但終能為人首領。還可獲得家庭的幸福,但其人含有嫉妒心,大都好財利。
㈣ 求雒姓馬年兩個字的男寶名字
孔陽:十分鮮明耀眼。適用於男孩取名字。出自《詩經•豳風•七月》「載玄載黃,我朱孔陽。」 說句實話,取名確實需要考慮很多因素。須根據姓氏配合將要用的字,去其忌諱用字,根據時代特徵,取其字的理、意、、象、音等,看是否是命主所需,配合命主姓氏將其合理搭配,使之大氣、順耳能寄寓某種深意,姓與名渾然一體,名如其人,這才是真正到家的好名字。漢字就是漢字,每個字均因它的根、意、聲、形不一而有其五行屬性。
㈤ 雒姓的由來
1、來歷有五個
源於姬姓,出自古代黃帝之子任,屬於以國名為氏。
源於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源於蠶叢氏,出自古代安南甌雒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源於回族,出自元、明之際蒙古族月乃和,屬於以居邑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雒水流域,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雒水,就是洛水,後稱洛河。
2、分布
雒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八百九十一位,多以廣饒為郡望。
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戶縣、周至縣、寶雞市岐山縣、鳳翔縣、扶風縣,咸陽市涇陽縣、三原縣、禮泉縣、淳化縣,銅川市黃堡鎮、榆林市清澗縣、綏德縣,山東的寧津縣、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遼寧省的大石橋市溝沿鎮,甘肅省的張掖市、蘭州市、白銀市靖遠縣平堡鄉、金塔縣、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河北省的辛集市,山東省的德州市、即墨市、膠州市、東營市、青州市、青島市,河南省的鶴壁市浚縣善堂鎮、平頂山市、焦作市武陟縣北郭鄉、鄭州市鞏義縣,山西省的太原市尖草坪區、運城市芮城縣、呂梁市離石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昌吉州奇台縣,北京市的順義區,廣東省的深圳市,重慶市等地,均有雒氏族人分布。
3、郡望堂號
(1)郡望:廣饒縣
(2)堂號:廣饒堂:以望立堂,亦稱東海堂。
㈥ 雒姓起源於什麼
甘肅省秦安縣五營鄉雒原村基本都姓雒
㈦ 關於雒的歷史
1、雒字為姓,早於漢代。可溯之人,首推雒陶。
「雒陶」最早見於先秦名相商鞅之師著作《屍子》:「舜事親養老,為天下法。其游也,得六人,曰 雒 陶、方回、續身、伯陽、東不識、秦不空,皆一國之賢者也,「班固《前漢書》亦有記載。明顧從德撰書,收有漢代雒功、雒林的名章。
南北朝何承天著《姓苑》,雒、駱、絡並列其中。明朝楊慎著《稀姓錄》中記載:雒,秦中有此姓。湖北陳士元撰寫關於姓氏的書,其中也提到雒姓。
2.另有一種考證稱,雒姓源於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也有稱,雒姓源於蠶叢氏,出自古代安南甌雒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據了解,山東省即墨市段泊嵐鎮嵐埠村、膠南市王台鎮雒家村,村中雒姓人占絕大多數。
拓展資料:
雒字為姓,見於漢代。明顧從德撰《印藪》中收有漢代雒功、雒林的名章。南北朝何承天著《姓苑》,雒、駱、絡並列其中。今天陝西禮泉縣雒家村的人拜祭的祖先為唐朝進士雒騰雲,據說從揚州遷徙而來(惜史志無載)。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陳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韻》(又名《廣韻》),其鐸部重申:「雒姓,駱絡雒並出《姓苑》」。明朝楊慎著《稀姓錄·十樂》中有「雒,秦中有此姓」的說法。由此可見,盡管從漢朝到明朝一千五百年雒姓沒有出過一個名人,但是雒姓依然傳承了下來。
㈧ 雒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幾位
雒姓並未進入百家姓,在百家姓沒有排名。
雒姓源於回族,出自元、明之際蒙古族月乃和,屬於以居邑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元末明初,有蒙古族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國末期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大多漢化為馬氏。金、元以後,該支馬氏族人入伊斯蘭教,成為回族大姓之一。
明朝時期,該支馬氏族人有遷居於濤雒東灘一帶(今山東日照),因名馬家灶,後改名馬家村。另有其支庶子孫因地為姓氏,稱雒氏。
雒江生
(8)雒姓男孩名字擴展閱讀:
遷徙分布
雒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八百九十一位,多以廣饒為郡望。
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戶縣、周至縣、寶雞市岐山縣、鳳翔縣、扶風縣,咸陽市涇陽縣、三原縣、禮泉縣、淳化縣,銅川市黃堡鎮、榆林市清澗縣、綏德縣,山東的寧津縣、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均有分布。
遼寧省的大石橋市溝沿鎮,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甘肅省的張掖市、蘭州市、白銀市靖遠縣平堡鄉、金塔縣、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河北省的辛集市,山東省的德州市、即墨市、膠州市、東營市、青州市、青島市也有分布。
河南省的鶴壁市浚縣善堂鎮、平頂山市、焦作市武陟縣北郭鄉、鄭州市鞏義縣,山西省的太原市尖草坪區、運城市芮城縣、呂梁市離石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烏魯木齊市昌吉州奇台縣,北京市的順義區,廣東省的深圳市,重慶市等地,均有雒氏族人分布。
㈨ 求雒姓家譜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源於姬姓,出自古代黃帝之子任,屬於以國名為氏。
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黃帝分封給他們十四個姓氏,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任、僖、嬽、依,這十二個姓氏後來演化出了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姓氏。
湖北人陳士元撰在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所撰《姓觿·十樂》篇中寫到:「雒,國名紀,雒國,任姓,或作絡、洛。」可見,雒、絡、洛諸姓氏皆同源於古雒國。古雒國,即黃帝之子任所建之國,位在古雒水,即洛河,發源於古漳山(今陝西雒南華山東麓)。
雒之為姓氏,溯源可至五帝時代的雒陶,顯於兩漢時期的大臣雒功、雒林,以及元末明初的大孝子雒尚裔、雒僉,輝煌於明朝時期的右副都御史雒昂、尚寶卿雒遵家族,現代最出名的是當代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雒樹剛。
「洛」在古代本寫作「雒」,在古籍中所稱的雒神,就是洛水女神洛嬪,傳說在雒水之濱(雒浦),是雒神經常出沒之地。商朝時期,該地區稱雒邑,古代居於雒水兩岸的住民,以地名為姓氏,稱雒氏,後省筆簡化為洛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據史籍《漢書·古今人表》的記載:「舜友有雒陶,為雒姓之始。」在史籍《姓氏辯證》中也明確記載:「以水為氏。」洛陽,古時即為雒陽,洛水即為雒水。雒水女神為炎帝的女兒,叫雒嬪,也叫洛嬪。
以「雒」為姓,應當早於漢朝,可溯之人首推雒陶。曾有學者認為雒陶是雄陶之誤,但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其實雄陶才是雒陶之誤,因為古甌雒國(今越南)的先祖雒王也曾經被誤傳為雄王、雊王。
「雒陶」最早見於先秦名相商鞅之師所著的《屍子》一書:「舜事親養老,為天下法。其游也,得六人,曰雒陶、方回、續身、伯陽、東不識、秦不空,皆一國之賢者也。」漢朝史學家班固在《前漢書·古今人表》中亦有記載。
按照清朝學者孫詒讓《墨子閑詁·所染第三》中所描述的「非獨染絲然也,國亦有染」之句後的大段論述,疑雒陶即被孔子列為上古「四聖」之一、與堯舜同時代的東方鳥夷部落少昊氏的首領皋陶。傳說,皋陶面色青綠,嘴唇像鳥喙。他制定了刑法、推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被後世尊為中國司法的鼻祖。大禹繼位後,曾舉薦皋陶為其繼承人,但皋陶先於禹而亡故,未繼位。大禹又舉薦皋陶子伯益為繼承人,卻被大禹之子啟給殺害了,禪讓制至此結束。
雒陶也可能是東方鳥夷部落的一支,因為「雒」和「陶」都是鳥的名字。「陶」或作「繇」、「鷂」,而「雒」一般認為就是「燕子」或一種「貓頭鷹」,但是也有學者認為「雒」實質上就是「天命玄鳥,降而生商」之「玄鳥」。如今這種說法可以在古代南方百越人的語言中得到佐證:「雒」即「鳥」,故有「雒田」即「鳥田」的說法。
最遲在秦漢時期,中國就有以雒命名的地名和物名。秦朝設置雒陽縣,西漢因之,屬三川郡。西漢又在四川置雒縣,屬廣漢郡,東漢因之,王莽改叫吾雒,隋復置,今廣漢市所在地叫雒城鎮,算是尊重了一下歷史。《金文大詞典》中的雒函之印、雒左尉印應該指的就是雒縣。雒功、雒林之私印中的「雒」指的才是姓。至於周滅商而營建稱為「中國」的雒邑,周平王東遷雒邑,戰國時雒改為雒陽,因史籍上又寫作「洛邑」或「洛陽」而孰是孰非難下結論。
不過,雒字還見於以下書籍:《左傳》「洛」皆作「雒」;《周禮》夏官方氏「(豫州)其川熒雒」,天官序言「辯方正位」鄭玄注「太保朝至於雒」;《詩·魯頌·駧》「駧駧牡馬,在坰之野,薄言駧者,有騨有駱(白馬黑鬃),有駠有雒(黑馬白鬃),以車繹繹,思無斁,思馬斯作」;《莊子·馬蹄》「我善治馬,燒之剔之,刻之雒之」;《山海經·海外歷經》「肅慎之國在白民北,有樹曰雒棠(樺樹),若中國有聖帝代立,則其木生皮可衣」;《楚辭·天問》「胡羿射天,河伯妻彼雒嬪(洛神宓妃)」。
另外,在《金文大詞典》中轉載《印藪》提到了一個篆字「雒」,這個「雒」字被刻在一個周朝的盨上。盨是一種古代食器,出現於西周中期,到春秋後期便消失了。其上所刻的這個「雒」字,應該是人們目前見到的最早的「雒」字。由此可見,盡管「雒」字還未在甲骨文和其他銘文中發現,但是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決不是去「水」加「隹」造新字,因為在他之前就有「雒」字了。
有學者認為,「雒」字始於周公所營「雒邑」,按五行說,秦為水德,故改「雒陽」為「洛陽」,至東漢時期,漢光武帝劉秀認為漢為火德,因此又改「洛陽」為「雒陽」。
「雒」的本意,按《說文解字》鳥(隹)部中的解釋:「雒,鵋鶀也。怪鴟。今稱鵂鶹,也叫橫紋小鴞。」因此,雒應該是一種小貓頭鷹的名字。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史家解釋為「漢興火德,乃去水加隹成雒」。
商朝時期,人們有著濃厚的鳥崇拜傳統觀念,如在史籍《史記·殷本紀》中記載:「殷契,母曰簡狄,有女戎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墜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可見,在商朝人的心目中,玄鳥就是他們的祖先。
從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銅鴞尊、圓雕玉鴞、安陽大司空村第539號墓出土的一件銅鴞卣等器物來看,在商人的崇鳥習俗中,鴞也是其主要的崇拜對象之一。觀察這些器物,發覺總有一些地方被加工處理得格外醒目。例如:銳利的鉤喙,獰厲的面部,粗壯的腿足,繁縟的紋飾等,這些有意識的誇張顯然是要強調鴞的威懾力。依此推斷,「鴞」在商朝同樣也是被視為具有庇護力量的神鳥而被加以尊敬和崇拜,並被塑造成各種用途的器物,以圖驅妖辟邪,祈求吉祥。
姬周滅商殷之後,他們認為商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是酗酒,所謂的酗酒喪邦,是周人的鑒戒!商族人極重鬼神,他們頻繁祭祀通神的媒介是酒,於是亡國之凶就和酒器上的貓頭鷹聯系起來了。從《詩經·豳風·鴟鴞》中對鴟鳥的憎惡,到西周王朝初期貴族墓里極少殉葬以酒器,便可以找到貓頭鷹變為凶鳥的源頭了。
因此,從古代商朝人的鳥崇拜來看,「雒」可能在商朝是一支以「雒鳥」為圖騰的部落。他們崇拜雒鳥,活動於洛河流域,指鳥指人指地曰「雒」,以後指水指地逐漸曰「洛」。「雒」字也可能是在周武王伐紂之後出現的,其含義是商人在洛河之濱的居住地(雒邑)。
周公旦遵照周武王的遺志,在商朝洛邑的基礎上營建被其稱為「中國」的王城,把商朝遺民集中於此加以統治。雒邑即以鳥為圖騰的商朝遺民居住的地方,有別於宗周,呼之為成周。後周平王東遷雒邑,周王朝日趨衰落,至秦滅二周而建三川郡,到公元前249年,雒陽已經從國都淪為郡縣,成為秦相國文信侯呂不韋的封地。
秦始皇認為,秦朝興於水德,改雒陽為洛陽,後來至東漢光武帝改洛陽為雒陽,實質上是恢復舊地名而已。
雒氏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漢朝。明朝學者顧從德所撰的《印藪》中收有漢朝雒功、雒林的名章。南北朝時期學者何承天所著的《姓苑》中,將雒、駱、絡三氏並列其中。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兵部侍郎、參知政事陳彭年等奉敕重修《切韻》(《廣韻》),其鐸部提到:「雒姓,駱、絡、雒並出<姓苑>。」
明朝學者楊慎在所著的《稀姓錄·十樂》篇中寫到:「雒,秦中有此姓。」秦中,即今華山地區。
漢朝時期,在今河南省洛陽古城一帶有洛伯之裔的雒國,其封國的後人便以國名為氏。需要說明的是,雒氏並非因封得氏,雒氏是因上古時期該地有洛氏族任活動在洛河一帶,後來洛水兩岸居民即以雒為氏,蓋因東漢時期稱「洛」為「雒」。
第二個淵源:源於嬴姓,出自古代北雒河流域,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
北雒河,即北洛河,發源於今陝西省定邊縣,東南向流經志丹縣、洛川市、蒲城縣等地。其兩岸住民有以地名為姓氏者,稱雒氏,亦有省筆為洛氏者。
第三個淵源:源於蠶叢氏,出自古代安南甌雒國,屬於以國名為氏。
古甌雒國、雒陽之民,有不遺忘舊居者,遂稱雒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源於回族,出自元、明之際蒙古族月乃和,屬於以居邑名稱漢化改姓為氏。
元末清初,有蒙古族人月乃和,因其祖在金國末期為鳳翔兵馬判官,遂改姓馬氏,取名祖常。馬祖常之後大多漢化為馬氏。
金、元以後,該支馬氏族人入伊斯蘭教,成為回族大姓之一。
明朝時期,該支馬氏族人有遷居於濤雒東灘一帶(今山東日照),因名馬家灶,後改名馬家村。另有其支庶子孫因地為姓氏,稱雒氏。
㈩ 「名加隹」念什麼
雒 luò